中国拓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

2024-05-22

中国拓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精选6篇)

中国拓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 第1篇

中国拓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

1、中国拓展训练公司现状概述

十几年来,我国拓展公司的发展有目共睹。第一,人们对这个从无到有的行业的认知明显提高。2008年有学者在上海、广州、北京、长沙、武汉等地做过的一个调查显示,从整体上看,对于体验式培训不是很了解的人数高达90%,他们参加体验式培训的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人力资源部门的安排。而2011年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拓展训练行业“不太了解”和“参加训练前从未听说”的人数为71%,整体上下降了19%,说明近几年来人们对体验式培训和拓展训练行业的了解程度有了显著提高,这说明该行业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

第二,从事户外拓展训练的机构数目和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开设的课程上百种。目前,国内每年培训人数超过千人的、比较正规的专业拓展培训机构已有300多家,至于那些参与组织拓展训练的机构则有千余家,包括各类培训学校、户外运动俱乐部、管理咨询公司等,这还不包括成立了特种旅游部提供拓展训练服务的多家旅行社。一些大的培训机构建有多个拓展培训基地,在全国有多家分支机构,比如北京人众人教育集团全国12个省市设有全资分支机构,并设有40个专有培训基地,拥有培训师300余人,十多年来,全国累计培训量已突破100多万人次,服务的企业突破两万家,成为国际上培训总人数最多的体验式培训机构之一。

第三,在国内,能够定期、常规化参加拓展训练的一般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国家机关、高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等大型组织,有的组织已将拓展训练作为新生入学、新员工入职的必备环节。鉴于大型国企及机关、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拓展训练行业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取得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参训单位分布在银行、保险、电信、移动、电力、教育等诸多行业,参训学员从高层管理人员至普通员工不等,通用电器、IBM、惠普、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跨国企业,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如联想集团、清华紫光、北大方正、海尔等都将拓展训练课程作为员工教育和培训的必修课。

第四,拓展训练公司发展至今,已形成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课程体系,从湖南省拓展训练课程分类表中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为今后课程的深度开发以及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行业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拓展培训师的资格认证为例。最初,能否胜任拓展培训师一职是由培训机构自己确定的。到了1999年之后,拓展行业中有规模的培训公司都有了内部的认证和培训师标准,但这时各家培训机构标准不一。随拓展训练行业的发展,市场的混乱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2004年,登山户外运动俱乐部指出,登山运动派生出来的,或与登山运动有一定关联的体育运动,如:各种自然岩壁、人工岩壁、冰壁的攀登、山区健行、峡谷运动、山地运动、野外生存、洞穴探险、蹦极运动、拓展运动、群众登山运动等,均属于登山协会负责,从事拓展培训的机构必须到登山协会认证。200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全国定向拓展培训标准化评审委员会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结合我国人力资源培训、拓展训练、户外运动、青少年素质教育和体育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经多方权威专家认证的基础上推出定向拓展培训师职业资格认证,将拓展培训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以推动拓展培训行业和青少年素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并于同时开设了第一期定向拓展培训师职业资格认证特训班。此外,2005年北京燕捷体育俱乐部有限公司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合作独家授权承办拓展培训师、户外运动领队培训,培训考试合格者,获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竹岗位合格证书。目前,《拓展培训师》和《户外运动领队》的培训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根据《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该证书可以作为培训学员从业的凭证同时,也可以作为申请职业技能鉴定时,接受过相关职业资格培训的证明。2007年3月,人众人教育发布了《人众人拓展训练安全操作规范》,并宣布将根据这一《规范》开始面向社会培训户外体验式培训师。

2、国内拓展训练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对于国内拓展训练行业来说,1999年是一个界限,之前和之后有一些明显的变化:

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训练机构数量明显增加,但问题是这些机构在全国的区域分布很不平衡,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等。这些城市一般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庞大的人口规模,或者经济、文化比较发达。

第二,拓展训练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几乎所有能涉及拓展培训的机构都参与了拓展培训行业,中青旅、国旅、等旅行社也纷纷成立特种旅游部,开始涉足拓展培训项目。一些旅行社的老总认为,拓展公司在旅游方面的经验并不如旅行社,而且价格相当高,很难打开市场。而旅行社正好具备办旅游的优势,只要额外请一些拓展的专业教练,参加拓展游的客人往往只需要增加二三十元的费用就可以有拓展的效果。传统行业涉足拓展训练领域,一方面促进了拓展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不规范竞争等情况时有发生。

第三,拓展训练产品走向专业化、多样化,这与参训单位和市场需求的细化和多样化有关,培训对象的不同,设计出来的课程也差异很大,中小学生主要以体验小项目、游戏为主,而针对企业的拓展训练项目与不同企业的内训结合起来之后,必然呈现出很大差异。学时安排也逐步多样化,以一天、两天培训时间为主,还出现了半天课程等。各拓展培训机构分别推出自己独具风格的课程:半天旅游半天拓展、一天旅游半天拓展、边旅游边拓展等课程供客户选择。

第四,从业人员性别比例随着拓展训练产品的多样化而有所改变,由最初的几乎为零,达到目前的15%-20%,但男性拓展培训师还是占据了主流,这种情况的主要由拓展培训的行业要求决定的。拓展训练过程需要培训师有着较好的体力,拓展培训师必须有足够的体能来支持他与学员一起进行一定负荷的运动。特别是在野外拓展训练中,很多时候需要特别照顾那些体力较弱的学员,而这一任务多数时间都是落在培训师的肩上,对拓展培训师的体力要求更大,这时女性培训师的劣势就比较明显。但现今很多拓展培训机构己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了明确的分工:拓展训练器械师、拓展训练课程布置、监控师、拓展培训讲师等,对于拓展培训讲师这一职位来说,体力弱的劣势就不是太明显了。

第五,专职培训师与兼职培训师的比例有了明显变化。在1995年及之后几年中,是拓展训练的引入阶段,那时,几乎所有拓展培训师都是专职拓展师。随着国内拓展培训机构的激烈竞争,从事拓展培训师一职的人员的不断壮大,一些培训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更多地利用低廉的兼职培训师,致使在校大学生一度成为培训师的主力。现在,专职培训师比例大约降到拓展行业培训师总数的20%左右。从培训师的人员构成上看,一部份是属于对户外感兴趣且一直从事户外运动的人员,一部份是运动员,一部份是退役军人,一部份是高校或中学教师,还有一部分是高校学生。

第六,国内拓展训练出现大众化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训练费用明显降低,由拓展训练进入国内初期的每小时几百元降至现在的每天几百元,普通百姓能承受得起;另一方面,娱乐化色彩加强,培训色彩淡化,尤其是体育旅游、拓展旅游等结合在一起后之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1995年人众人教育集团把拓展训练引入中国时,是把拓展训练当做一门培训课程来设置,所以课程的设置都带有针对性,学员每体验完一个项目都能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得到启示,有所收获。目前,拓展训练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以游玩体验为目的的课程,培训对象主要为减轻压力或感受刺激而来,只需要拓展培训布置项目,他们只是体验,而无需交流、总结。

中国拓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 第2篇

我国叉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主要仿制前苏联产品。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全行业先后组织了2次联合设计,各叉车生产厂纷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北京叉车总厂引进日本三菱1~5t内燃平衡重叉车技术,大连叉车总厂引进日本三菱10~40t内燃平衡重叉车和集装箱叉车技术,天津叉车总厂引进保加利亚巴尔干车辆公司1.25~6.3t内燃叉车技术,杭州叉车总厂引进西德O&K公司静压传动叉车、越野叉车和电动叉车技术,合肥叉车总厂、宝鸡叉车公司引进日本TCM株式会社1~10t叉车技术,湖南叉车公司引进英国普勒班机械公司内燃防爆装置技术。自90年代开始,一些骨干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对产品进行更新和系列化,因此目前国产叉车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电动叉车因受基础技术落后的制约,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每年仍要进口价值近2亿美元的叉车产品。中国叉车能否逐鹿国际市场,并在与世界强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依赖于叉车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电动叉车技术的飞速发展。

2国内外市场分析

与预测全球约有250家叉车生产企业,年生产量保持在50万台左右。由于竞争的加剧,同20世纪80年代比,世界叉车工业出现了销售额增长而利润减少的反常现象。一方面,为降低成本,叉车巨头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厂。例如,在中国建有厦门林德、安徽TCM、北京汉拿、湖南德士达、烟台大宇重工、上海海斯特等。这些公司把具有世界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带到国内,促进了我国叉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国内市场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叉车普及率越来越高,已从过去单一的港口码头进入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目前我国叉车的保有量约18万台,实际年潜在需求量约10万台,而实际年销售量仅3万台左右,可见中国的叉车市场是巨大的。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危害的深刻认识,环保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环保型叉车将成为市场主流;其次,自动仓储系统、大型超市的纷纷建立,刺激了对室内搬运机械需求的增长,高性能电动叉车、前移式叉车、窄巷道叉车等各类仓储机械迅速发展是未来叉车市场的又一特征;另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必将带来全球工业的国际化,使得各国间及国内贸易大幅上升。有资料表明全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贸易的增加将推动现代集装箱搬运与堆垛设备的高速发展。

3 现代叉车技术发展趋势

3.1产品的系列化与多样化

根据美国工业车辆协会的分类法,叉车分(1、2、3、4、5、6和7)7大类,分别为电动乘驾式叉车、电动窄巷道叉车、电动托盘搬运车、内燃平衡重式实心胎叉车、内燃平衡重式充气胎叉车、电动与内燃乘驾式拖车和越野叉车。1999年7月,美国《现代物料搬运》杂志评出世界20强叉车公司,其中排在前10位的公司(产品种类)是:Linde(1、2、3、4、5和6),Toyota(1、2、3、4、5和6),Nacco/MHG(1、2、3、4和5),Jungheinrich(1、2、3、4和5),BT Industries(1、2、3、4和5),Mitsubshi / Caterpillar(1、2、3、4和5),Crown(1、2、3),Komatsu(1、2、3、4和5),Nissan(1、2、3、4和5),TCM(1、4和5)。另外产品品种和系列也非常齐全,如德国Linde公司有柴油、液化石油气、电动平衡重叉车,前移式叉车,堆垛车,拣选车,侧面式叉车,电动牵引车等近110种;而我国最大的叉车制造企业安徽叉车集团生产1~16 t 15个级别80种机型400多个品种的叉车。各叉车公司皆以产品种类、系列的多样化去充分适应不同用户、不同工作对象和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并不断推出新结构、新车型,以多品种小批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

3.2绿色化推动叉车动力技术的发展

叉车分内燃叉车和电动叉车。内燃叉车以发动机为动力,功率强劲,使用范围广,缺点是排气和噪声污染环境,有害人类健康。环保要求推动了动力技术的更新:TCM于20世纪70年代更新了3.5~8t柴油叉车,将预热燃烧室改为直喷式,省油17%~20%;80年代初Perkins发动机推出扁唇式燃烧系柴油机,省油7%~8%;80年代中期德国Deute公司开发出F913G型叉车专用柴油机,省油60%,降噪6 dB,而瑞典推出柴油机蓄电池混合动力叉车;90年代液化石油气(LPG)叉车、压缩天然气(CNG)叉车、丙烷叉车等低公害叉车面市,且发展势头强劲。

电动叉车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无废气排放、噪声小等突出优点,是室内物料搬运的首选工具,但其受蓄电池容量限制,功率小,作业时间短。目前国内外均在不断改进铅酸蓄电池技术,通过提高材料纯度等使其在复充电次数、容量和电效率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动叉车现已突破只能用于小吨位作业的局限性。目前国际上电动叉车的产量已占叉车总量的40%(国内为10%~15%),在德国、意大利等一些西欧国家电动叉车比例高达65%。 未来叉车将广泛采用电子燃烧喷射和共轨技术。发动机尾气催化、净化技术的发展将有效降低有害气体和微粒的排放。LPG、CNG等燃料叉车及混合动力叉车将进一步发展。新型蓄电池燃料电池在各大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将克服价格方面的劣势,批量进入市场。目前全球汽车巨人正联合致力于电动汽车的研究,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控制、安全等技术在叉车上的应用,将会使电动叉车整机性能有一个质的变化。

工业品销售利润倍增的四条通道

2011-03-24 11:41:10

进入创业论坛

大多数工业品销售,其利润主要来自价格顺差和销量返利。品牌知名、产品附加值高时,价格空间比较大。而通路货则没有这么幸运,销售好不容易上去了,价格却惨不忍睹。单打销售利润这张牌,一遇到客户砍价、对手出恶招,就会前功尽弃。笔者最近在北京、广州市场考察时,发现叉车行业改变了传统的赚钱模式,从单一的销售,发展到二手车交易、租赁服务、配件销售、维修服务等业务交叉模式,任何一笔交易都有可能带动多笔业务。利润倍增,并不是虚妄之事。叉车的主力军是柴油叉车,国产销量从10年的1万台,增长到2010年的23万台。销量呈几何级增长,而产品销售利润的增长只是算术级增长。不少经销大户,做成了平价销售,然后靠量大赚取厂家提供的返利。整车不赚钱没问题,这些经销商或者分公司,死死抓住配件销售、售后维修等利润命门,进而利用手头的客户资源,带动租赁和二手车业务。

一个保有量很大的品牌,如果遇到新品牌或者弱势品牌的直接竞争,他们就会完全牺牲掉销售利润,用低价格逼退新进者。合力叉车的阿尔法系列产品,就是采用不可思议的低价格,构建自己产品金字塔的塔基,筑起一道严实的防火墙,屏蔽掉对手的竞争威胁。这就形成了一个竞争壁垒,一个品牌的保有量越大,后续的增值空间也就水涨船高。而那些新品牌、弱势品牌,就只有拼死做大保有量、徐图后续市场的一条道了。

柴油叉车的品牌阵营已经明朗,高端市场被林德、丰田BT、小松、现代等国际品牌把持,国内品牌则由合力和杭叉分享,其他品牌都只能在低价位、偏远区域、微乎其微的差异化产品等夹缝中谋生存。而今,配件价格透明,维修服务遭遇个体户,对于中小品牌而言,以服务补销售的如意算盘也不好打了。唯有租赁市场继上海之后,又冒出了广东等高速发展市场,但这块蛋糕往往被当地专业性公司分食,厂家难以染指。可见,柴油叉车基本进入到品牌寡头化、利润多元化阶段,新进入者难有大作为。

柴油叉车的多元化利润的继任者,就会是电动叉车这支生力军。目前来看,在吨位、工况等方面,电动叉车是柴油叉车的互补性产品。而从中长期来看,油价飞涨、车间空气质量和噪音的严格控制、企业内部的多频次小批量搬运需求,都会促成电动叉车在中小吨位上大面积替代柴油叉车。在劳动力成本节约、搬运效率方面,电动叉车则是手动、半电动叉车的全方位升级版,解决了很多企业的生产效率瓶颈问题,成为仓储物流搬运的主流方式。电动叉车一上来就形成上下通打的态势,发展势头锐不可挡。

电动叉车是舶来品,在欧美日普及化应用之后,随着自己的跨国公司客户一同进入到中国,培育并初步壮大了国内的高端市场。国内电动叉车品牌,有三类出身。一类是油车品牌的延伸,产品多为贴牌生产,在现有的油车渠道顺带销售和售后;另一类是手动叉车的升级,从半电动过渡到全电动,顺应客户对高效仓储物流的新需求;还有一类就是新入行者,他们以全新的设计理念、技术研发、差异化营销战略,要把电动叉车从配角扶正为主角。这其中,仓储电动叉车的专业型品牌,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加快了国内仓储自动化的步伐。

中国拓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 第3篇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程

(一) 实施行业人才培养战略,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四代会”提出, 要用五到十年的时间, 打造出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 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为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 启动人才培养战略, 并制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 为行业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以领军人才培养为着力点, 大力培养高端人才。制定和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规划, 公开选拔领军 (后备) 人才, 通过集中培训与跟踪培养相结合、提升能力与树立形象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交流互动相结合, 着力提升领军 (后备) 人才的专业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文化素养、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自2005年以来, 已选拔7批共计193名领军班学员, 共举办20期境内外集中培训, 这些领军人才在行业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境外会计职业组织加强合作, 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2006年起, 先后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香港会计师公会和澳洲会计师公会合作开展培训项目, 累计已有96名中国注册会计师分别取得英国特许会计师、香港注册会计师和澳洲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质。

——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 积极培养行业后备人才。自2006年起,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教学评估机制, 启动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境外实习项目, 已选送5批共442名学生前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家国际会计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 极大提升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影响力。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 与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联合开展师资培训, 组织院校师资赴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访问交流, 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师资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国际视野。

——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强化注册会计师持续职业发展。为了提升继续教育理念, 完善继续教育机制,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006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实施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2005年至今, 各级注协累计培训注册会计师近50万人次。其中,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委托三所国家会计学院举办培训班235期, 累计培训注册会计师3.5万余人次;6年来先后举办远教 (视频) 培训班32期, 培训学员8.5万人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研究制定了《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 为非执业会员持续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 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 实现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提出并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 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5年启动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拟订48项审计准则并于2006年2月由财政部正式发布。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与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签署联合声明, 宣布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实现趋同。世界银行在《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报告》中, 认为中国改进会计审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对中国将国际审计准则融入中国审计准则, 并坚持动态趋同的积极立场表示了高度赞赏和肯定。在实现趋同的基础上,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启动了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审计准则等效谈判。2007年12月, 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关于内地审计准则与香港审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 等效认同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做好准则实施的指导和培训, 确保执行到位。制定发布执业准则指南, 为新准则的实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意见。相继制定发布《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等, 为注册会计师按照新准则的要求编制工作底稿提供具体指导。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积极指导注册会计师按准则要求执业。为了确保新准则贯彻实施到位, 创造性地采取“一竿子到底”的培训策略, 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手段, 完成了直接对全国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轮训一遍的任务。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修订发布新审计准则, 实现准则持续全面趋同。审计准则体系发布实施近4年, 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最近几年, 审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国际审计准则做出了重大修订, 我国审计实务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9年初又进一步启动了审计准则修订工作, 共涉及38个准则项目。2010年10月31日, 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 11月1日由财政部正式发布。11月10日,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与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再次签署联合声明, 宣布我国修订发布的新审计准则与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

——以国际趋同战略为指引, 制定发布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9年10月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全面趋同, 这是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上, 推进国际趋同战略的又一成果。

(三) 实施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 同步推进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

2007年5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发布《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 全面启动做大做强战略。同时, 科学引导中小事务所规范有序发展, 促进行业规模结构的合理优化。

——强调规模和质量并重, 引导事务所做大做强。从2006年起,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断修改完善, 每年发布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 引导和促进事务所全面提升执业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指导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 2005年发布《合伙事务所协议范本》和《有限责任事务所章程范本》, 2006年启动内部治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工作, 并于2007年5月发布《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为降低事务所合并风险与成本, 制定发布《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程序指引》。推进大型事务所向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转制, 帮助和引导事务所实现组织体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的转变。

——引导鼓励事务所“走出去”, 提升国际竞争力。2007年12月,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协调推动下, 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 为事务所“走出去”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建立“走出去”信息平台, 为事务所提供动态信息服务。多次组织召开“走出去”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座谈会, 搭建事务所与企业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和洽谈合作的平台。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自贸谈判, 推动会计市场开放。组织事务所赴非洲、北美、欧洲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培训, 为事务所拓展海外业务牵线搭桥。承办三届中国 (香港) 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会计服务分论坛, 组织内地事务所赴港交流, 对外推介中国事务所。就事务所加入国际网络做出提示。在推动事务所做大做强和“走出去”的过程中, 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响应, 一批大型事务所涌现出来。2009年度, 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事务所达到34家;截至目前, 有50家事务所在香港、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设立了62个分支机构或者联系机构。

——高度重视中小事务所的规范发展, 推动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规范发展中小事务所, 既是中小事务所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行业做大做强的内在需要, 是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协严密对申请设立事务所的合伙人 (股东) 进行实质性审查的要素和程序, 确保申请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协调推进高新企业认定审计等业务, 开拓中小事务所的业务空间;举办专门面向中小事务所的业务培训, 帮助中小事务所培养人才;出台《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 加强对中小事务所执业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分类监管制度, 促进中小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制定发布《关于规范和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 引导打造服务水平精专的中小事务所群体。

(四) 实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 打造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国际通行证”

——不断提升考试的国际化水平, 助力行业发展战略实施。根据财政部考委会的决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2006年起, 设立注册会计师英语测试, 2007年起在全国统一考试部分考试科目中增加英文附加题或英文作答题;200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设立欧洲考区, 2010年又在澳门设立考场。同时加快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国际认可的进程, 其中, 2005年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定部分考试科目相互豁免实施协议, 2008年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签定部分考试科目互免协议。

——实施考试制度改革, 实现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国际趋同。2008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启动了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并于2009年1月发布《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改革方案以提升考试理念、充实考试内容、完善考试方式为核心内容, 设计提出了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充分体现胜任能力评价要求的考试制度。新考试制度两个阶段“6+1”的考试模式实现了与国际普遍认可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趋同。2009年, 新旧两套考试制度同时运行, 通过精心组织和周密实施, 顺利实现平稳过渡。

——加强考试组织制度和体系建设, 规范考试组织管理。先后发布《考试管理工作指南》等组织管理制度, 规范考试组织管理。建立应急机制, 从容应对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对考试的影响。健全了考试大纲及辅导教材的编审工作机制, 充实了“理论联系实际, 侧重实务操作”的命题原则, 完善了双重评卷制度及评卷质量管理制度, 引入执业注册会计师和领军人才参与试卷评阅。同时,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网上报名管理系统。

——加大注册会计师考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积极推动两次修订《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 加大对考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2008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有关考试机构联合行动, 共享防范舞弊设备和资源。2010年9月, 经过积极协调,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通知, 建立国家防范和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舞弊的协调工作机制。2005年至2009年, 共查处了751名考生的违规行为, 并分别给予了取消当场或者当年考试成绩、3至5年不得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处罚。

(五) 严格行业监管, 建立行业监管长效机制

——以惩戒警示和教育提高为目标, 建立完善与国际惯例趋同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制度。2004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 对会计师事务所实行5年一个周期的系统性全面检查。2007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证券资格事务所的检查周期由5年调整为3年, 并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直接组织检查, 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6年来, 不断健全执业质量检查制度, 修订完善检查手册, 推进检查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制定并不断完善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和惩戒委员会、申诉委员会运行规则, 保障惩戒工作的公平公正;建立兼职检查员制度, 有力保障了检查的效率和效果。按照“严格检查, 严格惩戒”的原则, 2005年至2010年, 各级注协共抽调5400余名检查人员, 检查会计师事务所8500余家次, 对存在问题的1585家事务所和3051名注册会计师给予了行业惩戒。其中, 2007年至2010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存在严重执业质量问题的10家证券资格事务所和66名相关注册会计师给予了行业惩戒。

——以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质量为重点, 建立完善了年报审计监管路径。制定完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 抓好年报审计监管的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报备三个环节。在年报审计开始前发出审计警示。在年报审计期间跟踪上市公司年报披露, 定期编发年报审计情况快报, 关注“炒鱿鱼、接下家”。在年报审计结束后利用报备资料梳理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中的问题, 并作为执业质量检查的重点。在2004至2009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中, 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 调整利润总额3055亿元, 调整资产总额15214亿元, 调整应交税金549亿元。

——建立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 进一步提高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和信息化水平。2006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着手建立以“注册”为枢纽的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诚信信息监控体系以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平台, 具有“全面记录、实时监控、有效披露”三大功能。截至目前, 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中, 全国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相关信息, 已经上网供公众查询和监督。

——建立完善任职资格检查制度,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管理。认真履行《注册会计师法》赋予的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职能, 不断完善检查办法, 提高检查质量。2008年, 修订发布新的《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办法》, 对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作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 其中增加了暂缓检查、检查结果需公告等条款, 并完善了相关惩戒措施, 加大检查的力度和披露的刚性。2005年至2010年, 共有8236名注册会计师因未通过检查而被撤销或者注销注册会计师资格。

(六) 指导行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证行业平稳快速发展

——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动态, 积极开展调研和研讨。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动态及其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并及时向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意见和主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开展调研, 研究提出应对举措。主办2009年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会计师行业交流研讨会, 共同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之策。

——发布应对金融危机的意见, 积极指导行业妥善应对。《意见》对行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充分发挥行业的专业优势, 积极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市场信心的提振等, 进行了系统阐述。《意见》还要求行业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要坚守职业道德, 加强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 推进业务转型升级, 加大人才吸纳和储备, 并在相关领域给予了具体指导。

——采取积极措施, 支持事务所度过难关。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开通“行业应对金融危机政策信息”专栏;提醒事务所关注企业持续经营风险、财务舞弊风险, 并对可能隐藏风险的重要环节作出提示, 指导事务所高度警惕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积极与事务所进行沟通, 要求事务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 尽量不裁员、不减薪, 并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积极协调推进事务所参与国家重大投资项目的咨询和审计项目等, 拓展业务领域;返还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度上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团体会费的10%, 支持事务所度过难关。

(七) 大力拓展新业务领域,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政策指导, 为新业务领域拓展指明方向。制定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其中重点对新业务领域拓展进行规划和指导。制订发布《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业务拓展工作方案》。制订《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 对行业能够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服务的业务项目, 进行了全面梳理, 共列示11大类262项, 为拓展新业务领域指明了依据、方向、路径和措施。

——以点带面推进, 逐步逐项突破。组织各地注协认领115个新业务项目予以重点推进。2010年8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携同北京、广西、江苏注协分别与北京西城区政府、中国服务贸易协会、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了三大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11月, 携同天津注协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合作框架协议, 着力打造新业务领域拓展示范基地。积极协调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发展企业秘书服务, 拓展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空间的议案和提案。

——加强经验交流和指导培训, 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以“拓展注册会计师新业务领域, 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题举办第四届注册会计师论坛, 组织注册会计师赴香港交流取经。陆续制定发布《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指导意见》、《注册会计师承办企业破产案件相关业务指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及其讲解、《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等一系列专业指引, 为行业新业务领域拓展提供技术支持。开发新业务领域拓展网页, 构建起行业新业务领域拓展的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和展示平台。

(八) 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国际会计师行业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扩大国际合作, 服务重点工作。在人才培养上, 在考试制度改革过程中, 在推进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中,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 有效推动了行业重点工作的开展。

——积极参与会计行业国际事务和对外交流, 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履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会员义务, 直接参与国际准则的讨论和制定, 推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遵循项目中,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为首批通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审定最终行动方案的6家会计职业组织之一。刘仲藜会长于2005年当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受托人, 成为国际会计准则最高领导机构的成员。目前,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继续担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亚太会计师联合会理事职务, 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推荐, 有4名中国代表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小事务所委员会、会计职业组织发展委员会担任委员, 推荐代表当选亚太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咨询顾问组的成员。在第18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授予王军副部长“特殊贡献奖”, 以表彰他在推动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以及促进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所做的工作, 进一步表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改革发展成就, 得到行业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充分彰显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在对外交往方面, 王军副部长率团出席第17、第18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刘仲藜会长率团出席第17次亚太会计师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在会计行业的世界舞台唱响了中国声音。2005年至今,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14家境外会计职业组织签署18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接待国际会计职业组织和国际会计公司来访团组460余批次, 派出出访团组110余个。

——密切两岸四地会计师行业联系, 推动建立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会计师行业交流研讨会, 2006年至今每年举办一次。经过多年筹备,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10年9月在香港成立了第一个海外会员服务机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服务有限公司。

(九) 加强协会建设, 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牢记使命, 认真履行《注册会计师法》赋予的考试、注册、批所备案、标准制订、监督检查等职能, 即法定职能;认真履行财政部党组委托和财政部领导交办的职能, 即委托职能;认真履行章程规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 即自律职能, 切实承担起指导推动行业发展的责任。

——丰富完善协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更好地推进行业建设。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规律, 加强面向执业会员和非执业会员的服务、监督、管理、协调职能建设, 建立完善了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鉴证服务体系、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以严把“门槛”为导向的注册准入体系、以国际趋同为导向的执业标准体系、以终生学习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以诚信道德和执业质量为导向的监督检查体系、以事务所“走出去”为导向的国际合作体系、以做大做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体系、以政治保证为导向的党建工作体系、以服务监督管理协调为导向的行业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 加强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四代会”以来, 组织召开理事会会议 (含通讯会议) 6次, 常务理事会会议7次, 就行业重大事件进行民主决策, 并先后14次就重要文件、制度、办法书面征求常务理事意见或进行审议, 确保决策遵循行业发展规律, 代表行业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每年分业务类别召开专门和专业委员会会议, 或者就特定事项书面征求委员意见, 充分发挥委员会的专家咨询功能, 提高行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

——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处建设, 加大对地方注协的业务指导力度。协会秘书处是履行和承担行业发展各项职能的机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高度重视机关建设, 在决策机制、干部队伍、业务流程、档案管理、内部制度和机关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8年12月, 制定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协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级协会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 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方式, 进一步提升协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2010年11月, 制定发布《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人员廉洁自律若干规定》, 引导和促进行业廉政建设。2009年8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完成新办公楼搬迁, 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也为深化会员服务工作提供了条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充分利用办公楼的硬件设施, 积极为会员举办讲座、提供活动场所和相关服务。

为加大对地方注协的工作指导, 每年召开全国注协秘书长工作会议, 每年召开全国考试、注册、培训、监管等业务工作会议, 密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地方注协的工作联系与指导。从2008年开始, 每年举办一期全国注协秘书长领导力培训班。2005年制定实施了《地方协会年度工作评比奖励暂行办法》, 对地方注协进行全面考核。目前全国注协系统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 管理和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开展行业宣传, 提升行业影响力。6年来, 编发《工作简报》280期, 《情况通报》170期, 编发网站信息6000余条, 出版《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73期 (含2期党建增刊) , 并于2008年被评为全国会计类核心期刊。6年来, 全国性新闻媒体共刊发行业报道2500余篇次, 其中, 《人民日报》报道近20次, 中央电视台报道近30次。另外, 启动名誉会员和资深会员的评定工作, 积极组织参与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注册会计师”系列和“会计管理工作者”系列的评选, 向社会展示和传递了行业的良好形象。

——积极开展行业研究和对外协调, 推动行业法制体系完善和行业发展环境优化。全力支持和参与《注册会计师法》的修订工作;成立行业相关立法研究工作组, 积极与立法机关沟通协调, 促成新《公司法》确立公司法定审计制度、《证券法》合理界定上市公司审计责任、《合伙企业法》新增“特殊的普通合伙”组织形式、《企业破产法》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担任破产管理人, 并对《国有资产法》、《审计法》、《反垄断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中涉及行业职责、资质的条款提出意见, 得到立法机关的采纳。

参与起草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就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注册会计师刑事责任的认定、民事责任的界定、企业年检、取消补充审计和双重审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等事项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安部、最高法院、工商总局、证监会、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加强协调沟通, 促成相关办法和司法解释的出台, 努力改善外部环境。

——推进行业文化建设, 增强行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举办注册会计师行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举办三届注册会计师论坛;举办两届行业“诚信杯”乒乓球赛;举办“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注册会计师行业选拔赛”。行业发展和协会建设的显著进步得到各级领导机关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机关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荣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党委于2003年至2008年连续获得“财政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十)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大力加强行业党的建设

在财政部党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的领导下,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机关具体承担行业党委办公室、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注册会计师行业指导办公室的职能, 扎实推进行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指导行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圆满完成学习实践活动, 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肯定。2009年10月以来, 注册会计师行业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参加了中央举办的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还亲自深入会计师事务所视察调研;李克强同志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李源潮同志亲临行业具体指导, 先后8次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中组部也给予了有力支持和重点指导, 财政部党组多次专题听取工作汇报, 积极部署协调,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谢旭人同志还亲自担任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组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 推进“一竿子到底”的动员督导、学习培训、联系点建设、理论宣讲。始终强调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促进”, 着力破解制约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将新业务领域拓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行动重点推进;发布一系列推进行业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意见;深入开展行业科学发展“问题与对策”研讨, 建立起行业重大问题研讨解决制度和业务整改长效机制。

——启动行业创先争优活动, 推动建立行业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紧紧围绕行业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着力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

探索建立了以“综合指标导引、分类自我评价、纵横定位定向、分级核实公开、管理持续优化”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师事务所创先争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设置1500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更好地使行业创先争优活动与行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大力加强行业党建, 积极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探索新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要求加大在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 统筹推进会计师行业等领域党建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2009年9月, 中组部与财政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2009年10月15日, 经财政部党组批准, 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 成为新社会组织党建的重要体制创新。行业党委成立后, 积极协调推动成立省级行业党组织。通过创新行业党建工作体制, 使财政系统的领导力量与协会系统的组织力量实现有机结合, 有序推进了行业党的组织建设、作用发挥和活动开展。2010年4至7月, 行业选派了8名党员骨干参加财政部机关党校第52期进修班, 在此基础上, 报经有关主管机关同意, 设立“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员骨干进修班”, 第一期进修班已于10月开班。

(十一) 广泛参与社会事业, 自觉担当社会责任

——积极组织推动会员参政议政, 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四代会”以来, 注册会计师行业先后推荐4名注册会计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38名注册会计师当选为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189名注册会计师当选为地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157名注册会计师当选为区县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多次组织召开行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 为行业会员参政议政提供支持。2005年以来, 先后向统战部推荐了5名信息联络员, 选送了5批共12人参加统战部组织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研讨班, 先后有多名行业代表荣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

——积极组织行业参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管理和服务工作, 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荐“企业年度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评审专家”人选, 向中国证监会推荐主板发审委委员、创业板发审委委员和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 向银监会推荐事务所承担银监会的审计业务和专项咨询业务, 担任国资委审计项目招投标的评审专家等。

——积极投身社会公益, 彰显行业责任精神。2006年1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荣获“首届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积极组织全行业共向灾区捐款5500多万元, 部分地方注协和事务所组成志愿服务队, 无偿为灾区提供抗震救灾捐赠款物审计和管理服务。为支持我国西南地区抗旱救灾工作, 开展“春风化雨——注册会计师行业思源行动”, 募集善款860余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一组织行业捐款400万元, 定向用于玉树地区孤儿院建设项目, 同时行业直接非定向捐款也达到470余万元。在吉林特大洪涝灾害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事件发生后, 注册会计师行业也积极为灾区的救助及重建工作奉献爱心, 充分展现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心系灾区、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6年来, 行业建设成果显著。这些进步的取得, 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结果, 是财政部党组和理事会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各级注协和行业广大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进步的取得, 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与财政部各单位和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6年来, 行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但是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行业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事务所的综合实力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地区和规模分布不平衡, 鉴证业务竞争依然激烈, 执业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人才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协会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解放思想, 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行业建设工程。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基本经验

“四代会”深刻总结了恢复重建以来行业发展的基本经验。6年来的行业发展实践也再次证明, 这些经验是行业加快发展的法宝, 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过去6年行业建设的新实践, 让我们进一步感到, 面对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的变化, 需要在始终坚持行业发展基本经验的同时, 正确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

(一) 处理好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生互动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两者是互生互动、共生共长的关系。因此, 过去几年我们特别强调, 行业发展要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 要紧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关注、顺应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 从而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突显和实现行业的价值, 赢得行业更好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 注册会计师行业只有积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 才能更好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中国经济共成长。

(二) 处理好战略规划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行业发展要制定长远目标, 运用科学的战略规划进行引导。同时, 战略规划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找准行业发展的关键点逐个进行重点突破, 通过局部的突破带动整体的发展。“四代会”确定了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在这个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指引下, 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行业发展的“战略路线图”, 即“一个目标、两个市场、三大战略、四大支柱”, 涉及面广, 工作内容多, 难易程度不一, 其中有的是牵一发动全身带有全局意义的重点, 需要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比如, 作为专家行业、智力密集型行业, 我们率先从人才培养着眼取得突破, 改变行业发展人才匮乏的局面;有了人才还要有高质量的专业标准, 因此, 我们深入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 实现了执业标准的国际化。在人才和标准取得突破的基础上, 我们大力推动事务所做大做强和“走出去”, 全面提升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步一个脚印, 由点及面, 逐步逼近“四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

(三) 处理好做大做强与做精做专的关系

行业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结构保持平衡, 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行业恢复重建只有短短30年, 完成脱钩改制只有10年, 行业服务大型企业的能力, 特别是服务“走出去”企业的能力尤显不足, 这是我们开展行业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 我们着力实施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 以满足中国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 中小事务所的规范发展, 是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更好地服务不同经济实体多层次需求的关键。因此, 在推动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同时, 十分关注中小事务所的规范发展, 积极引导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通过大型事务所做大做强, 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 实现行业规模结构合理优化、协调发展。

(四) 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关系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日益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实现国际化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力。近年来, 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抓发展。一方面以国内市场为基础, 狠抓准则执行和行业监管, 提高服务质量, 拓展服务领域, 推进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国际化为导向, 改革考试制度、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推进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着力推动事务所“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会计行业事务, 使得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国内市场的稳固发展, 能够为国际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的有效拓展, 可以更好地提升服务国内市场的能力。基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融合的现实, 没有国际市场的发展, 国内市场也会失去, 只有两者相互促进, 才能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赢局面。

(五) 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行业党建的关系

加强行业党建是行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在推进事务所学习实践活动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过程中, 我们特别强调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与行业业务发展相结合, 解决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积极建立业务整改长效机制, 用党建促进业务建设, 切实做到党建和业务“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 取得突出成效, 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行业同志们的广泛好评。

(六) 处理好加强宏观指导与充分发挥会员主体精神的关系

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 对行业发展给予指导, 加强服务和管理, 是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主体精神是实现行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行业工作中, 我们特别注重通过推动制度的完善和环境的改善, 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更多地运用指南、指引性文件引导行业加强机制建设。同时, 鼓励、倡导和激发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首创精神和进取精神, 比如, 在继续教育方面, 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内部治理方面, 通过制度引导实现“资本主导”向“智力主导”转变;在新业务领域拓展等方面, 鼓励事务所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 正确处理好加强宏观指导与充分发挥会员主体精神的关系, 有助于全面激发行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未来展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 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科学规划未来5年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指针。我们要大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办56号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

(一) 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五年规划, 指导行业科学发展

要紧紧抓住国家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这个机遇, 深入总结行业发展30年特别是“四代会”以来6年的实践经验, 认真分析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集思广益, 科学谋划, 及时提出行业发展的五年规划, 对行业未来5年的发展作出科学安排。

(二) 继续深化实施人才培养、国际趋同和做大做强三大战略, 着力提升行业发展质量

要继续深入实施人才战略, 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指导, 按照“服务发展, 以用为本;健全制度, 创新机制;高端引领, 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制定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发展规划, 大力培养高端人才, 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

要进一步深化国际趋同战略, 加快推进中国审计准则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等效认同进程, 推进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国际认可进程, 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资质条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进一步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话语权。要以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为目标, 深化实施做大做强战略, 推进事务所组织形式转制优化,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推动大型事务所品牌化发展, 逐步进入高端业务领域, 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继续大力支持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 打造品牌特色。

(三) 启动和推进行业信息化战略, 以信息化支持行业加快发展

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的运用, 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 组织制定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 建立应用软件评价体系, 形成事务所、协会等互联互通的行业运行和管理系统, 用信息化支持和推进行业加快发展。

(四) 实施新业务领域拓展战略, 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要将新业务领域拓展提升到行业发展战略的高度, 抓实抓好。各级注协要积极协调, 争取政策支持, 要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技术指导, 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和进取精神, 把握市场机会, 主动拓展。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切实转变行业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结构, 实现行业转型升级, 形成行业新的增长空间, 助推行业跨越式发展。

(五)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 推进建立行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与业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与行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引领行业诚信建设, 锻造市场经济诚信链条;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 大力加强行业党的建设;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 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机制, 使创先争优成为行业的自觉行动和价值取向;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体系, 创新行业管理手段, 夯实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六) 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协会建设, 提升服务和管理的能力水平

协会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把协会建设好、发展好, 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服务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是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摸索和把握行业发展的规律, 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行业管理, 加强行业管理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协会的服务和管理能力, 加快推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第4篇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经历了萌芽时期、成长成熟时期、新中国电影时期。

萌芽时期。1905年,谭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戏曲片电影《定军山》。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后,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制片机构。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成长成熟时期。电影艺术从娱乐性转变到反映生活、现实文化中。此时电影主要内容题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时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黑暗、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社会人生的思考等,从而承担起启蒙教化、推动社会变革的使命。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等。

新中国电影。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大致分为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洪深等。中国第二代导演:费穆、郑君里、史东山等。

第三代导演:成荫、崔嵬、凌子凤等。此时的经典作品有:《刘三姐》、《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导演:称之为“学院派”。这个时期的导演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代表导演:吴贻弓、张暖忻等。经典作品:《城南旧事》、《小花》、《良家妇女》等。

第五代导演创作主体是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学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坛,以饱满的情绪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个人化风格、富于挑战性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开创了“中国新电影”。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等。

第六代导演也称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学习,90年代崭露头角的电影人。更具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主要导演有张元、王小帅、贾璋柯等。

二、发展中的中国电影

当代的中国观众的主体是年轻的一代,他们观影更多的是寻求精神上的宽松和舒适,体验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而不想在看电影的时候背负着一种好似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感,只有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一种平民化的电影,一种蕴含的“压力”很少的电影,才更易被今天年轻一代观众所接受。

近期,中国国产电影出现了收视上的春天,收视达到了13亿,影片的奇迹就是徐铮的新作《人在囧途之泰囧》,这部影片符合了大众的口味,更能反应百姓的需求,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切入现实,让浮躁的人们在繁杂的生活中,不仅知道事业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更重要的是亲情和友情,影片中戏剧成分沿袭了第一部《人在囧途》的风格,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囧事,影片让人们看到在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并以喜剧的形式展现,让人们既能产生笑感,又能激发深思。

中国电影需要科技的支撑。从技术角度上讲,中国电影特技与好莱坞大片中的特技相差甚远,当人们回味《阿凡达》影片中的虚拟技术时,人们或许会思考中国电影在技术上所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影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并且融入中国电影优秀的元素,以便发挥自身的优势。

中国电影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着,虽然我们与国外的电影还具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自李安的《卧虎藏龙》,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优秀影片之后,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电影业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1]云德 《关于我国电影现状及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科技投资,2006

[2]余杰 《中国电影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第5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一汽车制造厂以及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Ⅱ软件。

九十年代(1990-1996)

一汽大众集团根据汽车市场的需求将小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的ERP管理模式和工具后,企业从制度上规范了公司业务的各个环节,改善了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实现了采购计划及时,库存量降低,生产计划安排合理,均衡了生产,稳定了质量,跟踪市场更加灵敏,提高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声誉,整体运营水平大大提高

1994年

SAP汽车行业的解决方案就签约一汽大众,SAP汽车行业先进的解决方案也由此进入中国市场。如今,SAP在中国汽车行业的用户已经超过150家。

2001年

1.长安集团重新规划的基于Oracle技术平台的ERP系统正式启动,包括财务、销售和制造系统在内的三大模块先后上线,成为国内大型汽车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领跑者。

2.上海投资l亿元人民币成立了上海汽车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仅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当时就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上,投资了8千多万美元。

2002年

1.7月中国重汽自主开发了基于明细表延伸设计的集团级网络版工艺路线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成为集团公司信息化的核心系统,为各生产单位ERP系统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2.吉利则从2002年开始先后三次启动ERP项目,其计算机中心也随着ERP项目建设的深入进行,变更为挂靠在经营管理办公室的信息系统部,五年来员工人数增长到超过60人,主抓信息化的副总裁张爱群管辖的范围除了信息系统部,还包括人力资源部、经营管理部、综合办公室。

2003年

1.中国重汽完成了《制造BOM管理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已成为模块化的设计数据根据订单信息转换为生产用唯一数据的桥梁,为生产计划A类件的生成和物料计划的准确排产提供了保障;

2.上海通用汽车建设协同管理供应链。

3.北汽福田2003年建设了可支持200坐席的呼叫中心。福田汽车信息化征程至此开始。经过7年的磨砺,目前福田汽车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平台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根据业务侧重点不同,共分为研发工程平台、营销及售后平台、供应链平台等相关的平台系统。而这些已建成的基于价值链各主要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无论从系统规模,还是效益产值均处于国内比较领先的地位。

4.奇瑞公司在2003年开始实施SAP/ERP系统。

5.神龙汽车在2004年进一步对其SAP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

6.东风公司则正在实施SAP系统。

2004年

1.中国重汽推出了集团级网络版试制计划管理系统和生产准备管理系统,建立了三维协同设计平台。

2.长安集团投资近7500万元,实施汽车工程研究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以三维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分析与数字仿真 /逆向工程/辅助制造的汽车产品开发平台系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三维建模、总装布臵、工程化设计、电子样车装配检查、性能仿真分析、冲压成型分析、样车试制及夹、模具开发以及生产线建设等数字化产品定义方面。利用产品设计平台,长安集团的汽车研发从原来的每年3个改进车型设计发展到8个新车型和改进车型的设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实现了全球化协同设计,可与意大利、德国等海外设计中心进行产品24小时不间断的联合开发。

2005年

1.中国重汽开发了网络版机动车注册登记管理系统,将车型参数公告信息与下线车辆合格证信息有机结合,确保出厂车辆注册信息的准确和合法性,有利地保证了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2.华晨宝马9月开始启动SAP项目,到2006年4月27日结束。

“十五”期间(2001-2005)

1.江淮汽车结合商务车厂的建设,也先后引进了BAAN实施商务车、重卡、发动机等新建项目的ERP系统。

2006年

1.中国重汽《网络备件管理系统》的开发,结束了纸制编制备件目录的历史,它使产品设计数据与出厂车辆的每个参数信息紧密关联,方便了车辆的维修和服务以及服务备件订购等工作。

2.中国重汽申报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自主品牌重型卡车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平台研发与实施》项目并获通过。

3.一汽集团为实现“管理数字化”的目标,制定了名为“251工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实现集团公司和各个子公司的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等多个环节的全方位信息化。

2007年

1.中国重汽完成平台的搭建工作,同时PDM系统集成基本完成,相信它的实施必定会进一步提升中国重汽的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2.嗨租车使用了基于自主研发的订车管理ERP系统,并运用精确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全电子化的后台账单处理系统。

2008年

我国大中型客车企业,在经历了地震引发国内局部地区销量下滑,奥运带来服务用车需求增长,国Ⅱ转国Ⅲ使大量用户提前消费等一系列事件后,呈现以新能源、大容量和农村客车市场成为行业发展最新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技术水平及配套环境逐步升级、加快客车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潜心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产业链共同做强做大等一系列新的特征。在客车行业信息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

客车厂商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时,订单中心能够通过ERP系统准确描述基于标准车型配臵基础上的客户所有选配信息。订单式生产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订单都要按单设计,因此设计时间直接影响计划排产及交期,而且客户需求一旦发生变化,设计同时需要变更。通过配臵接单信息的实时共享、PDM和ERP的集成,保证设计BOM和生产BOM同步,客户选配需求得到准确响应。

2009年

1.中国市场汽车行业PLM产品销量就远高于ERP的销量。

2.宇通客车把PDM定义成企业信息化平台的一个核心数据管理平台,形成了端到端的、覆盖整个运营模式的紧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以PDM为核心的EBOM、MBOM、产品配臵、订单BOM的管理,都是基于PDM来进行,并且都是由研发中心来支持维护的。这套系统已经能支持比较稳定的面向订单的快速运营模式,可以满足产品研发、工程更改以及订单响应和制造等环节协同的诸多精益要求。

3.2009年6月1日上海通用汽车自主品牌的GBOM系统上线。上线后,系统中的产品数据就下传到上汽临港工厂生产系统中,拉动了荣威550 的批量生产。目前,这个系统还在不断完善中。上汽还要把TcBOM与设计BOM进行匹配,GBOM的覆盖范围还要延伸到售后BOM、CKD BOM等环节。

4.11月份中国移动和中国长安签约研发“3G汽车”。

2010年

1.中国联通和上汽合作推出了上汽荣威350智能网络行车系统InkaNet,此系统依托中国联通WCDMA网络,实现了信息检索、实时路况导航、电子路书、股票交易和社群交流等应用。

中国拓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 第6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17号即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DM的法定名称为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

2.我国DM行业发展史简介

在200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开始正式实行17号令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95号令《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对固定印刷品经营者的资质没有明确的限定,管理也较为松散,几乎没有统计数据,个人、各方资本都涌入。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引导,广告主,读者对DM概念也没有什么认知,DM广告基本上以传统报纸,杂志的身份面对广告主与读者。此时期传播媒介也相对稀缺,很多运营DM的企业脱颖而出,《慧聪商情广告》、《生活速递》、《都市家园》、《发现资源》等基本上就在此期间完成了初始资金的积累,走向成功发展之路。

从2005年国家工商总局17号令《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的正式执行开始,对固定形式印刷品经营者的进入门槛进行了提高,管理也相对严格,使整个DM行业逐渐清晰起来。由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传播媒介的发展,对DM行业形成挑战。广告主、读者及社会大环境对DM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广告的表现形式要求越来越高。运营DM企业的竞争等风险加大。DM行业进行整合,相当大一部份的DM企业退出,《慧聪商情广告》等向多元化发展并成为上市公司,《生活速递》得到联想集团的投资,成功地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开展业务。北京亿邦联合广告有限公司等在全国全力开展DM刊号加盟业务。由于国外运作模式的引进,中国邮政服务系统如江苏邮政等大力拓展DM业务;《成都商报》、北京各大报纸等开始大力开展DM夹报业务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一些企业直接运用DM做宣传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DM概念的推广和成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服务机构开始套用DM概念,“大DM”正在逐步形成。整个行业正蓬勃发展之中。

针对整个DM行业的发展,2007年2月、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经营发布行为的通知》相继出台,进一部加强了对DM行业发展的政策指导与监管。DM行业,“大DM”新一轮的整合发展正在进行中。

3.DM营销涵义的延伸

“大DM”的概念即“direct medium”,也是对国家工商总局十七号令的延伸,即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将企业的宣传信息制作成消费者乐意接受的形式,通过各种手段(直投,信函,夹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直接传送给目标可户。这就是现在大众流行的“DM”概念的涵义,与美国直接邮寄的涵义也更为相近。是各DM企业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需面对的新课题之一

所谓「DM」二字,其含括范围甚广。早期所称之「DM」,乃指「direct mail」,乃指以邮件方式,针对特定消费者寄送之广告文宣方式。

后随商业时代之广告营销手法日益精进,对象从特定消费者,逐步将不特定消费者一并含入。而执行途径上亦从仅以邮件方式,扩展至可派发信箱、夹送报纸、定点发路人等方式。而广告物主体,亦从传统「DM」,进步成附合式产品,如「试用包」、「广告小赠品」等。统合整体新方旧方式,总归乃以运用各类不断创新,足以吸引消费者目光、视觉印象、刺激购买动机欲望或增加商品保存价值之方法,以达成各商业行为之目的。

上一篇:周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公务员考试题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