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茶馆范文

2024-06-17

老舍的茶馆范文(精选8篇)

老舍的茶馆 第1篇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与爷爷告别的那一幕,我读到了老掌柜的无奈,也读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与她告别。这一幕与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但正当这时小唐铁嘴便出现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将气氛重新调动起来。我想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过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涩。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欺软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国久久不能振兴,甚至险些亡国。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

老舍的茶馆 第2篇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解析

(开题报告)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茶馆》是老舍建国后戏剧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自《茶馆》问世之日起,其主题就被定义为“葬送三个黑暗的旧社会”和“歌颂新社会”。新时期人们对于《茶馆》主题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一切都源于《茶馆》主题本身的多义性。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深入地对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进行解析。

(2)意义:对于经典人们向来不乏关注的热情。《茶馆》自1957年问世以来,经历近半个多世纪,今天依然拥有众多的观众,形成了“说不尽的《茶馆》之势”。对它的主题、艺术特色、文化内涵、语言特色等问题,依然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余地。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主题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有可能随着读者心境而变化。对于老舍的话剧《茶馆》,到新时期人们对于其主题的研究就从没有停止过。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重新对《茶馆》的主题进行解析有一定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自《茶馆》问世之日起,其主题就被定义为“葬送三个黑暗的旧社会”和“歌颂新社会”。新时期人们对于《茶馆》主题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一切都源于《茶馆》主题本身的多义性。老舍本人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策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它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胡絜青在《关于老舍的<茶馆>》一文中说:“看过这个戏,人们自然地能明白这样一个真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别的道路统统不行,乞求洋人不行,实业救国不行,个人奋斗不行,唯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行!这就是《茶馆》的现实意义。”二者对《茶馆》主题解释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作品的主旨是“讲政治”,不同之处在则于角度。

目前学术界涉及到《茶馆》主题的文章主要有:

周光凡《<茶馆>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2005年),该文章认为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是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作者认为《茶馆》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部分情况红皂白地加以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唱了一曲挽歌。而“葬送三个时代”的说法,则是为了使作品能够被当时的主流文化艺术政策所认可。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洪忠煌《<茶馆>主题新释》(1991),该文章作者认为《茶馆》主题是揭示从清王朝至蒋政权的专制政体高压下的国民性。因此,《茶馆》的认识意义不限于对历史的揭示,而带有更高的哲学概括性。

张宏图《从<茶馆>看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2007),作者认为长久以来大家都在不断地肯定《茶馆》的政治倾向性,这只不过是那个年代政治标准第一思维的惯性延续。但作品的主题并不是“葬送三个时代”,这部作品的主旨就在于“凭吊”,而且确是一曲挽歌。作品写的是生活的变迁,而不是政治的变迁。这就使作品充满感伤, 怀旧的情调。给老舍所在的民族造成伤害的时代已经逝去,他无需留恋却又情不自禁的留恋,所以他要凭吊那些年代中民族的多灾多难, 借以了却心愿。茶馆是其精神的一个家园,他怀念这个消失了的精神乐园, 故而借作品为它谱写一曲挽歌。

杨林,金鑫《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老舍《茶馆》对话的弦外之音》(2006),作者认为《茶馆》中的对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因为当中的语言都包含着会话含义。虽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但却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主题。会话含义将普通老百姓日常对话奇妙升腾为一个巨大的政治隐喻,成为旧中国五十年精神面貌、三个黑暗历史时代的象征。轻松自然的日常话语层面与意义深邃的政治精神话语层面融合得浑然无间, 戏剧人物在谈笑风生中成功地表现了旧中国社会自戊戌变法失败以来近半个世纪的滑稽和悲剧、黑暗与腐朽,举重若轻地完成“埋葬旧中国三个黑暗时代”宏大政治主题的表达。

董瑞雪《红色主题遮蔽下的忧思之作——<茶馆>主题新论》(2010),作者认为《茶馆》是新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是作者也认为因为老舍写作《茶馆》时的独特心境,使《茶馆》的主题产生了多义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茶馆》是老舍在新时期没有出现他所期盼的宽松的创作环境而产生的不适感发展出的无所适从的彷徨和忧虑而最终成就的一部沉郁顿挫的作品。

吴伯威《论<茶馆>的思想和艺术——兼及评论中的某些问题》(1983),作者认为主题的明确在于“埋葬旧时代,呼唤新中国”这个主题思想是鲜明的。一般说 《茶馆》的主题是“埋葬三个旧时代”那还不够确切,因为只概括了主要方面,三幕戏主要是在揭露旧时代。但它还有歌颂的另一方面,揭露旧时代,正是为了歌颂新时代、新社会、新中国,这是非常明白的。

寇勇《论<茶馆>的艺术特色》(1983),作者沿袭了胡絜青的观点,认为《茶馆》是一部为无产阶级革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剧作。它用饱蘸血泪的历史告诉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剧本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还通过被葬送了的三个时代,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人民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别的道路都行不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行,实业救国不行,个人奋斗不行,唯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行。这也就是 《茶馆》的主题所在。

陆朝林《一曲旧时代的葬歌——浅析<茶馆>的悲剧特征》(2003),认为《茶馆》的主题必须埋葬旧时代,也是对满怀希望的新时代的预言之歌。既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是一曲 2 文章编制

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时代的葬歌。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文以老舍的话剧《茶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法、对比法、例证法以及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并结合话剧的具体内容以及自身的阅读体验,重新解析《茶馆》的主题。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技术路线:首先,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筛选后详细阅读相关文献;其次,与指导教师讨论,共同确定选题;再次,根据论文选题,列出论文提纲;最后,结合相关参考资料,撰写成文。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分析法、对比法、例证法以及归纳法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借鉴前人的种种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重新对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进行解析。5.参考文献:

老舍《茶馆》的语言风格评析 第3篇

一、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相符

在《茶馆》第一幕中, 马五爷端坐在原处随口来了一句 “二德子, 你威风啊”, 这句平淡无奇的话语将马五爷不可一世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语言充分反映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茶馆》第二幕中, 做过国会议员的崔久峰, 在王利发劝他为国、为民出一份力时, 崔久峰一句“我只会念经, 不会干别的”就交代了崔久峰的过去和现在, 他曾经是旧民族主义者, 但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混乱政局后, 内心感到失望透顶, 看不到民族发展的希望, 于是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样子。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 你外边遛遛吧”, 是茶馆店主王利发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日混饭的二流子, 他经常来茶馆中喝茶, 但是总是借故赊欠茶钱, 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这种丑恶行为十分厌恶, 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 就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 给唐铁嘴送茶也是为了不让他打搅到茶馆的生意。当以看面相混饭吃的唐铁嘴提出给王利发看面相时, 王利发却说: “我告诉你, 你要是不戒了大烟, 就永远交不了好运!”王利发并没有直接拒绝唐铁嘴给他看面相, 而是采取了教训的口吻, 充分表现出王利发对唐铁嘴的不屑和告诫。该剧中人物语言特色极为鲜明, 在平淡中展现出奇特, 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语言幽默, 人物性格突出

《茶馆》中的语言幽默, 极具生活化特征, 老舍先生一两句简单幽默的语言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整部戏剧作品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 让人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 给人带来思考的空间。这种对黑暗旧社会无情讽刺的强烈艺术效果, 是戏剧作品的一大特色。茶馆中的伙计李三回答别人时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冰凉!”让人听到后忍俊不禁, 继而又让人感到悲凉, 简单几句话却分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质。当唐铁嘴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 改抽白面, 并在众多茶客面前吹嘘大英帝国的烟和日本的白面时, 观众们哄笑, 并感到痛心疾首。吴祥子在敲王利发竹杠、讨好处费的对话中反复提到“意思”一词, 其实是指你若不按指示办事, 我们就会对你不客气, 对话中的几个“意思”极具语言的张力, 充分展现了宋、吴二人阴险、市侩的气质, 同时展现出茶馆老板王利发深谙地下交易、精于处理各种人物关系的精明个性。王利发在茶馆中见谁都请安、作揖, 在从父亲手中接手茶馆时, 也学会了父亲的处事哲学。当茶馆中的茶客议论时局时, 王利发吆喝各位“莫谈国事”, 这句简单的台词将王利发善于周旋、八面玲珑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

《茶馆》表面上讲述的是北京城一个小茶馆的日常, 但实际上却是当时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舍在《茶馆》 中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 将老北京人呈现出的安分、机智、 滑稽、各安天命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茶馆》中的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 句子虽然简短, 但却生动传神, 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茶馆》第二幕的开头, 清朝都灭亡几十年了, 茶馆老伙计李三还不不愿剪掉辫子, 他说:“我留着我的小辫儿, 万一皇上改回来了呢?”这句对白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 处处透露着“京味儿”的话语将老北京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老舍先生在戏剧《茶馆》的创作中, 十分注重戏剧的叙述功能, 并且十分重视人物对话的个性化和完整性, 整部戏剧中多使用具有幽默感的语言和浓厚的“京味儿”语言将清末各种阶级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 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戏剧中人物的身份, 创作出符合人物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语言谦恭、 善于应酬;常四爷语言豪爽、饱经沧桑;宋恩子、吴祥子言语狡诈、傲慢无礼, 老舍以简单的人物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四、总结

老舍先生在戏剧创作中善于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话语, 来表现出老北京人安分、机智、滑稽的个性特征, 其中最具代表的《茶馆》更能让人深刻地领悟到戏剧的艺术美。 由于该剧的语言形式独特, 深受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 所以这部经典的戏剧作品能在舞台剧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2]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J].中国期刊网, 2007 (20) .

论老舍茶馆的崛起 第4篇

摘要:包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内的团体或个人都对目前国內茶馆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形势,然而在学术界这还是一个鲜有涉及的议题。他们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国内茶文化的发展这一影响因素,这同时也构成了对这一主题的一般研究框架。而时一个专注于服务、并且有深厚文化内蕴的茶馆来说,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整体布局或设计,经管理念和宗旨以及企业文化三方面。

关键词:整体布局;特色;使命;企业愿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文化古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的关注;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另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人怀旧情结的复苏也使茶馆行业正成长为一个朝阳产业,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茶馆数目每年以几千家的速度上升着。然而根据目前中国茶馆行情来看,大多经营者都处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目光放在短期经济效益上,对产业长期发展没有大局上的考量。

就拿北京来说,大大小小的茶馆五六百家,却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并蜚声海内外。自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了七十多位各国政要及众多社会名流,这表明经济发展带给茶馆行业的机遇与茶馆行业畸形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只要经营策略和战略定位准确,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让中国茶馆行业做大做强,并且走向世界并不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老舍茶馆为本行业其他茶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模式,探清老舍茶馆崛起之因能更好的为已在茶馆行业立足和准备进入该行业的创业型茶馆服务,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运作效率,并为中国茶馆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1整体布局与设计

位于六朝古都北京前门西大街的老舍茶馆,是一家有着二十年历史的,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大茶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它始终以“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为宗旨。积极弘扬民族艺术,为京剧、曲艺演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场所,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北京的“城市名片”,自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了50多为国内外政要和众多的社会名流,成为许多国外游客在京的必游之地,

老舍茶馆的前身是1979年由尹盛喜带领二十几个待业青年创办的青年茶社,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他们靠着一千多元的贷款,创办了北京大栅栏贸易公司,卖起了大碗茶,每晚两分钱,后来就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老二分”,现在,老舍茶馆门口右侧任然有大碗茶,谁都可以喝,每碗两分,一是要让员工记得创业的艰辛,二是显示其历史。

茶馆外边是飞檐式设计,门前有两幅回文对联,一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另一是“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坐满”,顺读倒读妙手天成,第一联不但说出了茶馆的位置(前门),而且向我们介绍了茶馆门前的老二分大碗茶;第二联更是将茶馆红红火火的生意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茶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茶馆分为三层,一层是新京调茶餐坊,二层是四合茶院和茶庄,三层是大碗茶酒家和演出大厅,累计营业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整体设计沿袭了明清时期茶馆的风格和特色,厅内陈设清新、古朴、典雅。

刚进门,一楼大厅右侧另开一口,进去就是茶餐厅。旁边是总服务台,服务员各个面带笑容,很有亲和力,令人愉快随和了许多,总服务台的对面是一宗铜像,展现的是前美国总统老布什与老舍茶馆总经理尹盛喜先生握手的一瞬间,老布什是第一个做客老舍茶馆的国外元首,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将他与尹盛喜先生的铜像立于一楼大厅显眼的位置,体现了茶馆的定位,标志着茶馆从一个平民茶馆到高档茶馆的过渡,之后国外政要和社会各界名流频频做客老舍茶馆就说明了这一点。

新京调茶餐坊属历史上京城六大茶馆类别之“大茶馆”形式,是集餐茶戏于一体的综合性茶馆。进门时的屏风采纳了皇宫顶部的图案,舞台的背景是四合院顶部的俯视图,从包间、雅座到散台的独特设计,配合灯光效果,使这大茶馆颇具小剧院的感觉。回廊中充分展示了老北京的民俗画卷。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五行八作,摔跤、中幡、京韵大鼓等泥塑大师的经典巨作将老北京点滴的市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眼里欣赏着民间剪纸、皮影、鬃人京剧人物等艺术精品,耳畔响起的则是胡同里走街串巷,买卖吆喝声。

沿着楼梯到二楼,迎面而来的是老舍茶馆茶庄,有各类名茶、茶具、与茶相关的书籍。名茶有诸如大佛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等,包装复古、考旧。值得一提的是,老舍茶馆自制的奥运五环茶,奥运五环旗的五环加白底,六种颜色恰好与中国传统的六大茶类名称相吻合。奥林匹克精神追求团结、友好,正与中国茶道精神所提倡的“和”异曲同工。老舍茶馆创造性的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茶具以紫砂壶为主,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将时尚、和古典元素融于一壶之中,令人叹服不已。

茶庄隔壁的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他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台,刚进门,是一块大约六平米的草坪表演台,台上一女正用古筝弹奏渔舟唱晚,优美动听,配合以院内经典复古庭院设计,让人感觉是回到了古代,如痴如醉!草坪四周是小厅(包间),共有12个。包间内清新凉快,泡一碗茶,沐浴在茶香飘逸之中,听着外边人工喷泉涌动的汩汩泉水,与朋友聊聊天,真是一种享受!

三楼西侧是演出大厅,这里是很多人来老舍茶馆的目的地,也是最受众多戏迷追捧的地方。这里海晚都有演出,节目有皮影戏、双簧、中国功夫、京剧彩唱等等,每周不同的节目轮流上演,让人百看不厌。东侧是大碗茶酒家,酒家整体设计与茶馆设计一致,与一般酒店不同的是,这里可以一边品用特色小吃、美酒,一边可以观看精彩的传统节目演出。这也是许多人选择老舍茶馆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舍茶馆里一砖一瓦的设计都蕴含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可以说,老舍茶馆是一古典与时尚相融合的现代茶馆中的一颗明珠。

2经营理念和宗旨

走进老舍茶馆三楼演出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舞台两侧一副烫金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名族艺术化”,这副简短的对联诉尽了尹盛喜一生的喜好、追求和努力,也成为了老舍茶馆的立馆宗旨。

老舍茶馆创办之初正值改革开放,他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第一家新式茶馆。此前,尹盛喜在玄武区大栅栏办事处任职,为响应国家号召,他依然扔掉“铁饭碗”带领二十几个返城知情创办“青年茶社”,也就是老舍茶馆的前身。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尹盛喜是一个没有旧观念、旧思想并且敢于突破、富有闯劲的人,而这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那既然选择了创业的道路,到底创什么呢?自小喜好琴艺书画的的尹盛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热爱,更有担忧。

要改革、要开放,但总不能丢了老本吧。既然要开放、要创业,又要守住老本,那就创传统文化的业!所以创业之初他就以“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为宗旨。“振兴”是因为这个刚刚从“文化大革命”梦魇中走出的文化古国还没有一个真正能体现其博大茶文化的茶馆,扶植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民族艺术逐渐走出了人们关注的范围,出于这种担忧,也出于对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尹盛喜决定开办一个既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有能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新式茶馆,他想把那些在人们思想深处依然留存的美好记忆原汁原味的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说老舍茶馆的出现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这全在于尹盛喜敏锐的眼光。用老舍茶馆自己的宣传语来说就是他们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全方位建设,在他们看来机遇可以有人来创造,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敏锐的眼光能让他把我住一般人看不到的机遇,把握住机遇就是成功的开始。

那具体怎么做呢,当时尹盛喜除了激情和梦想是一无所有,就像大多数创业者一样,事实上,虽然偶尔有领导和名流来捧场,但茶馆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生存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邀请演艺界的名流来登台献技了,此时他这“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立馆宗旨拯救了他。一些的艺术家主动找上尹盛喜,要求表演节目。看来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贡献的人并非后继无人,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展示的平台,缺少一个为大众所关注的平台,而老舍茶馆创的就是传统文化的业,也是最早这样把茶文化和传统文化捆绑起来发展的茶馆,因而他们一拍即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很好奇一个小小的茶馆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名流来登台献技的真正原因。

老舍茶馆现任总经理尹智君曾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过,办茶馆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老舍茶馆的特色就是虽然他是一个企业,却扮演着一个事业单位的角色,这其实也是由它的宗旨决定的。当年齐白石研究会(属民间组织)因资金问题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尹盛喜闻讯当即提出无偿为研究会提供活动场所及电力设施等,这也促成了以后齐白石研究会与老舍茶馆共同举办的一些文艺活动,不仅有效的增加了茶馆的知名度,也促进了民间艺术活动的正常开展,真正的做到了扶植民族艺术花。

到尹智君接手老舍茶馆以来,茶馆稳步发展,首先是斥资百万首次在茶馆中引进“四合院”模式建成的四合茶院,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建筑,自元代出现以来已有近千年历史,驰名中外,四合茶院的建成曾轰动一时,吸引了八方茶客,成为展示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新手笔,之后,尹智君又斥资几十万全面开发北京传统小吃。爆肚、羊头肉、面茶、驴蹄烧饼、奶豆腐等传统名小吃都被请到了老舍茶馆。此举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更拓展了其文化外延。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以欣赏精彩绝伦的相声评书双簧等节目,又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北京传统小吃,让人真正的感受到一站式消费的乐趣。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中国又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面貌,老舍茶馆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经营理念和宗旨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有以前的“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发展到现在的“传承古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花”。“传承古国茶文化”指要传承、继承和发展几千年的茶文化,并且不断传承下去。“弘扬民族艺术花”指开辟一处有一处的场所为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土壤,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这一经营理念的调整是老舍茶馆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从文化上来说,这体现了一个真正关心民族艺术的企业的良知,从企业发展上来讲,这体现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高瞻远瞩。

不管形式上作出怎样的调整,围绕的对象是一样的:茶文化和传统民族艺术,将传统民族艺术搬进茶馆,目的是为其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却因此增添了企业的文化内涵,,阴差阳错的让老舍茶馆成为新式茶馆中的一颗与众不同的明星。这是老舍茶馆的特色,也是他的灵魂,有这样一个说法,去老舍茶馆喝茶只是个说法,看戏听相声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戏曲、相声等传统艺术的节目,老舍茶馆会是怎么个样子。这其实就是说明,一个真正能给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老舍茶馆以振兴中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可谓一个企业的最崇高的使命,值得我们期待。

3企业文化

如果说每一家企业都有其软肋的话,那么糟糕的企业文化就是老舍茶馆的软肋。老舍茶馆风雨兼程二十六年却仍然偏居一隅,无法壮大的原因与此有很大关系。当然任何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会在其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由于前文以详尽述及了老舍茶馆的经营理念,所以这里主要从人的角度述说其企业文化。

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是老舍茶馆的最大缺点。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誉满京城的企业中会有70%以上的员工是专科学历出身,其余甚至连专科学历都没有,硕士学位的员工根本就没有。这种不合理的员工结构其实体现的是高层管理者的一种短见,实际上是否定高学历专门人才价值的体现。也许你会说这不更体现人家员工有能力吗?对,老舍茶馆享誉京城是事实,老舍茶馆70%以上的员工是专科学历也是事实,但这却不能说老舍茶馆享誉京城是因为员工的能力强,只能说明老舍茶馆的经营模式很好,而员工只是在这种模式的指引下按部就班的工作,事实上他们也未曾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试想,如果这种任务换由另一批具有更高学历,更有能力的人去完成,那老舍茶馆肯定不在只是享誉京城,而是享誉全国。这并不是乱作臆测,而是有事实为证的。从时间上来说,尹盛喜创办老舍茶馆与舒尔茨创办星巴克基本一致,事实上,老舍茶馆创办的更早。可现在呢,星巴克成为了跨国公司,星巴克咖啡享誉世界,而老舍茶馆任然老守大本营,同样是服务性行业,一个做茶,一个做咖啡,按理说,茶比咖啡更具文化内涵,为什么舒尔茨能把咖啡文化经营到世界各地,而老舍茶馆只能坚守阵地,冲破不了本土的限制?其实,我们看看两家公司的人才结构就会明白,星巴克咖啡员工至少要求本科学历,有硕士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在星巴克要成为区域经理至少要求硕士学位,对于普通员工有严格的晋级程序。所以就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是星巴克等级森严。人是企业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员工都不能有效的管理。如何去管理和运作复杂的业务?老舍茶馆将一个企业最和新的部门——人力资源部交由一个人去负责,人力资源部主管也只是专科学历。对于应聘者只要求大专学历,在通过简单的面试就可以进了,而老舍茶馆那种“政企不分”的作风让这仅有的大专学历都惨有了水分,这就导致了员工平均素质的降低,直接的结果是损害企业的公众形象。一次,一老外在老舍茶馆喝完茶准备走时。发现外边下雨了,而自己没带伞,因而就问一个员工,可不可以提供临时雨伞?那个员工起先没听懂(根本连大专学历都没有),后来旁边的人翻译给他,他考虑都没考虑就拒绝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很不满,老舍茶馆号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一个外邦人面前表现的如此不友好、如此的吝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吗?其实,这种没有人情味的是在老舍茶馆时有发生。老舍茶馆吸引此事的教训,表示要改正。可是,光是针对员工做写无关痛痒的培训根本就没用,改善公司人才结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老舍茶馆奉行“和、敬、精进”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倡导锐意进取,一方面却在不断的拒绝一次又一次的加盟、开设分店的请求,表面上看似老舍茶馆老成稳重,就像尹智君说得那样与其将茶馆“做大”还不如“做强”,再说茶馆还没有到开分店的规模。其实老舍茶馆的确是有其自身的苦衷的,自身员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层领导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真正懂得连锁加盟具体操作流程的基本没人,那向外扩张岂不是自杀?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老舍茶馆是发展到一个瓶颈之处了,企业经营的模式已基本确定,向外发展的前奏曲早已唱响,也有了扩张的知名度基础;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什么东风,当然是人才了。这个阶段很关键,走过去,就能发展壮大,实现其走向世界的企业愿景;走不过去,最多只能保持现状,当然也很可能被一些后起之秀远远地泡在身后,如果老舍茶馆仍然以其旧有的“农民思想”行事的话,我敢肯定后一种情况必然会发生。

当然,老舍茶馆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他以振兴古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花为己任的行事风格是国内任何一家茶馆所不能企及的。这种奉行艺术至上的价值观念在无形中会起到融合员工进取心的作用,在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里工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不仅可以看到各界社会名流,还可以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何乐而不为?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第5篇

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在此相面骗钱。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已失去生活的信心的王利发,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茶馆中发生。茶馆成为了一个见证。茶馆本身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欢乐。现实中却成为了一个污浊不堪的场所。不得不说这是场馆本身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二、人物悲剧: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在老舍对这些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表现中 ,有“含泪的笑”、同情的关注、悲怆的泪和愤懑的控诉。

1、王利发--------在-希望中苦苦挣扎,踽踽前行。

王利发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在希望中苦苦挣扎,拥有幻想的是市民。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怀抱希望。希望茶馆生意兴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如:“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圆滑世故下折射出人性的扭曲。

他胆小、自私,如在茶馆门口挂着“莫谈国事”。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如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工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他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没有人性的自主性,一味地顺从。

同时,王利发又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不断改良。’语言上的改良。“西直门的泰德,„„全先后脚的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王淑芬)“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的改良!”(常四爷),王淑芬、常四爷的话则侧面表现出王利发善于经营,不断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但他也胆小怕事,虽对现实抱有不满,却表达得很含蓄。如他和唐铁嘴的对话:“这年月还值得感谢!”;与报童的对话:“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和经营。煞费苦心。匍匐前行。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无可奈何地走到了人生尽头,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是徒劳,迎着死的诱惑,他发出了从来没敢说出口的质问:“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施压,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旗人的痛苦反思

常四爷有着自己的骄傲。性格中正直善良,乐于助人。敢作敢为,对抓过他的特务依然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仍然坚守不移的爱国情操。对洋人更加痛恨。末年他还吃得起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从心里瞧不起“吃洋教”的马五爷在人前颐气指使的派头。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自食其力,乐于助人。如“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

“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他爱国、敢作敢为。如“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爱大清国。”他正直、倔强。如“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常四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其特定的身份和个性下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

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个性与时代的背离。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是殊途同归。

3、秦仲义 希望幻灭后以生命为代价做出无力的控诉

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国势衰微、哀鸿遍野,他凭着一颗殷切的报国之心,毅然变卖祖业,创建工厂,走上实业救国的人生之路。他倾尽了40年的心血,办起了不小的企业,总觉得自己的这些成就是可以“富国

裕民”的。所以,他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

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民很少有同情,他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给贫困的乡妇买了两碗烂肉面,表示不屑一顾,不以为然,他一口咬定,国家能否得到挽救,“并不在于有人给穷人一碗面吃没有”。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出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正的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和王利发一样,也没有能够摆脱时代的规定性。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买办沆瀣一气总制全局的经济形势,没有给他的追求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的产业被政府蛮横的算作“逆产”,全部没收,当局非但没有好好的接着办厂,反而把机器全当废铜烂铁给卖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仲义痛心疾首,牢骚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最终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可悲。

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三、社会悲剧

茶馆中所涉及的三个历史时代,每幕戏的背景都发生在每次大的政治事件之后。第一幕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第二幕是在袁世凯死了之后,第三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样不直接描写政治斗争,通过茶馆的社会现实折射出社会现实。并点出了任何的反动统治阶段每次改朝换代都换汤不换药。

通过王利发苦心经营茶馆,最终破产。常四爷正直,爱国却最终不合潮流。秦仲义办厂,最终也破产,只留下一些小东西的怀念。表现为现实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些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造成他们的精神创伤,加深悲剧色调,充分表现主题思想。生动地揭示出旧中国的苦难和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的血泪心酸,也表现了旧时代的罪恶统治是多么不得人心。

作家用多个人的悲剧命运折射社会悲剧。《茶馆》既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是一曲葬歌。剧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悲惨而又寓意深刻的场面: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位老人的饱经沧桑之后,在茶馆里最后一次会面,他们怀着对旧时代的满腔激愤,用撒纸钱来祭奠自己,这是全剧的点题之笔,象征着给旧时代送葬,其社会悲剧意义尤为突出。

从《茶馆》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旧中国、旧社会认识得深,对王利发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理解得深。老舍在对旧社会认识理解深入的基础上,融进了正确的悲剧观念构思了王利发等主要悲剧角色的悲剧发展史,写他们与时代的不合拍性,写他们与反面人物的 “彼此不相容 ”,从而增强了悲剧的美感力量。因此从悲剧特征去认识这部悲剧所表现的时代或现实性,可以提高认识该剧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1.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2003

2.刘雄平.文化的悲剧--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实质[期刊论文]-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

老舍的《茶馆》优秀读后感 第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舍的《茶馆》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的《茶馆》优秀读后感1

可以说《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我们从这个小小茶馆的兴衰也可以侧面看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兴衰。小说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满了个性,简单的一个茶馆我们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文中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其实算是一个处事比较圆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馆可以好好地经营,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他也是落得一个悲剧收尾。

其实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管是面对清朝的灭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压迫,还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还有解放初期的内战,茶馆都是坚强的存在着经营着,可是终究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打击,悲剧是注定的结局。

关于茶馆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无论怎么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这些底层的人民群众们,里面也有冲有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和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可是他们都被悲剧的打压了,就是大多数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让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欺辱。

还有文章中的各种小人物的各种性格的描写也是十分的传神,可以反映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况。没有充满民族正义感的国民的话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是不能真正的站起来,老舍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只有记住那个时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现在的发展之路。

老舍的《茶馆》优秀读后感2

今天,是第四次去书城了,我拿着矿泉水,又踏上了书城的电梯。到了书柜,我看看有没有好看的书。突然,我看到一本书,便从书堆中把它抽出来。

这本书叫做《茶馆》,作者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作家老舍,老舍生于北京的一个贫穷家庭,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不断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次被嘲弄。最终被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事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老舍《茶馆》(节选)导读 第7篇

1、欣赏剧本主要是看对话如何展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戏剧冲突,本剧出色之处也在人物对话,比如台词最多的王利发与最少的马五爷,都能以极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马五爷开口三次,台词一共三十个字,却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请为每个角色找一句最能体现性格的台词。 2、角色众多,满台都是人,不可能同时参与对话,本幕可分数节,每节以几个人为主,发展一个冲突。请为划分段落,并体会如何过渡,以哪个角色“串场”。 3、《茶馆》曾拍成电影,有条件可以一看,注意舞台设计、演员调度等细节,并与剧本比较异同。

※《茶馆》语言风格的特点是简洁犀利明快,含蓄风趣生动,人物对话极富个性化色彩,同时有浓浓的“京味”。

第一幕,两家人为争一只鸽子,约请了打手准备大打出手,但因有帮会头子出面调停,所以来到茶馆里吃讲茶。只因茶客常四爷说了句“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了,到茶馆来干吗?”引来了打手二德子的寻衅闹事。这场戏人物语言不多,但是简洁犀利明快,充分个性化,表现了各个人的性格。如常四爷面对打手的挑衅说:“要兜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真是快人快语,表现出他性格梗直,有正义感和爱国心,最看不惯在洋人、有势力人面前似狗,而对老百姓似狼一样的恶奴相和他不畏强暴,敢作敢为的性格。松二爷则对二德子说:“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是外场人。”说好话,套近乎,是一种软弱怕事的性格。二德子则说:“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打手的蛮横凶恶嘴脸毕现;但一听见马五爷叫他,马上跑过去请安:“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表现出一副奴才嘴脸。这两副嘴脸正是恶奴型的打手的特征。王利发则马上跑过来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是茶馆掌柜口吻,劝架,讲场面话,不管是非,息事宁人,两边都不得罪,但对恶奴打手特别客气一点。马五爷在剧中只出现这一次,只说了三句话:“二德子,你威风啊!”“有什么事好好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这两句话,算是平息了这一场争斗。但常四爷要凑过去向他发牢骚,他却说:“我还有事,再见!”不答理常四爷。马五爷是吃洋饭信洋教的,这几句话,他并非是打抱不平帮常四爷,而是要在常四爷这个不服洋人的人面前抖自己吃洋饭的威风,表现了他高级洋奴的性格特点。这一场戏的全部人物对话,都非常个性化,简洁犀利明快含蓄,具有浓厚的“京味儿”,是老舍特有的语言风格。

欣赏剧本主要是看对话如何展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戏剧冲突,《茶馆》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发生了一场冲突中,马五爷开口三次,台词一共三十个字,却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因此,人物性格区别非常鲜明。

戏刚开始时,有钱人家为一只鸽子在茶馆里闹纠纷,引起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马五爷的一段对话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见教材620--621)

松二爷 好象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

常四爷 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这是一场小小的冲突,每个人不过讲了两三句话,但是五个人的语言,彼此有极为鲜明的差异。松二爷的话平稳、周详;常四爷的话直率、硬梆,有一股倔强劲儿;王利发温和乞求;二德子的话穷横、带有无赖气;马五爷的话霸气、傲慢;

《茶馆》的语言往往能做到“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能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老舍《对话浅论》)

他们五个人讲的`话,鲜明地显示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松二爷软弱、胆小怕事;害怕惹事常四爷耿直、刚强,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二德子霸道、逞凶、蛮横不讲理,一副地痞流氓相;王利发息事宁人,害怕在茶馆闹出点乱子,因此 多说好话多请安;

马五爷虽然只说了三句话,却塑造出一个靠吃洋教而摆威风、傲慢、虚伪的人物形象。马五爷在《茶馆》中总共只说了三句话便塑造出这个吃洋教的恶霸形象。尤其是第一句话说:“二德子,你威风啊!”此时此刻正是二德子逞凶之际,能够压住地痞二德子威风的马五爷该是多么霸气,多么威风啊!真是先声夺人!当二德子忙去请安时,他说:“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表现了他以所谓的文明人自居的傲气和虚伪。当常四爷要请他平理时说:“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马五爷却站立起来说:“我还有事,再见!”拂袖而去,表现出他对没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的蔑视。话虽有三句却把一个靠吃洋教而摆威风、傲慢、虚伪的洋教徒形象栩栩如生的活画出来。

老舍的茶馆 第8篇

一、老舍的大众化创作情结

老舍于1899在北京的一个旗人家庭出生, 当时的清政府由于固步自封、软弱无能使得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清朝已经处于没落之时。他出生的第二年,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老舍的父亲在护城战中殉国, 年幼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随后就经历了清朝的亡国, 袁世凯称帝, 军阀统治, 五四运动一系列社会变故。他的幼年到青年都生活在北京贫苦人民中间, 在母亲的清贫辛劳中长大且日益成熟。老舍来源于这样一个黑暗复杂的社会且生活在“底层”, 这样的现代作家中少有的惨淡生活境遇对老舍走上其独特的创作之路产生了根深远的影响。

老舍成为了民间社会的代言人, 他始终把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宗旨, 话剧《茶馆》就是典型代表之一。胡絜青曾说:“写《茶馆》这样的戏, 老舍有自己的生活基础, 他出生在贫苦的清朝士兵家庭之中, 自幼丧父, 他出出生的年代正是《茶馆》第一幕所写的时代。他少年时代居住的小胡同口, 就有一座茶馆, 正是他上小学的必经的路上, 放学后, 他常常到茶馆里去听说书。”[1]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 老舍对茶馆的感情不言而喻。在茶馆听说书的经历成为了老舍关于北京普通民众描写的最原始的素材, 也是老舍曲艺才华的最早启蒙。旧式的茶馆不仅仅是单纯的提供茶水服务的商业场所, 同时也是与当时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场所。各个阶层的市民在茶馆聚集, 娱乐消遣, 自由畅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茶馆里因此蕴藏着丰富的市井文化。茶馆和老北京的胡同一样, 是老舍真实生活中的背景, 同时也是他精神素材的源泉。正是因为这样的大众化情结这样的生活经历就造就了这样的老舍, 这样贴近大众生活的《茶馆》。

二、大时代——大众化的政治视野

老舍是不爱站在政治家的高度俯视群众, 向群众灌输政治思想的。老舍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这样写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 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 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 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 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 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 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2]显然, 我们在《茶馆》中所看到感受到的所有乌烟瘴气且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都和当时暗无天日的封建旧制度息息相关, 但老舍并没有直接从政治家的角度描述, 而以小见大的表现纷繁的社会沉浮。这些用小人物侧面表达透露“政治消息”的形式, 也正是体现了这个大时代当中老舍的大众化的政治视野。

在《茶馆》中, 老舍没有像教科书般进行政治说教, 而是用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说话, 让观众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他所要表达的政治见解并产生心理认同。《茶馆》的第2幕中, 老伙计李三坚持不肯剪去他留了几十年的长辫子, 尽管那时候清朝政府已经灭亡了有十几年, 他还振振有词地自个儿“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 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 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样看似平常的抱怨确是社会底层既没有文化更谈不上有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嘴里传递出来的“政治消息”:清朝名义上已经倒塌, 皇上虽然已经退位, 可封建势力仍然在操控着人们;当权的虽然高喊所谓“社会改良”, 可这改良都是空头支票, 反倒让平民百姓受更多的苦, 遭更多的殃。这在旧清朝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生活且挣扎着的老伙计用他最原始最朴素的经验判断, 应该坚持着自己的“先见之明”, 以防旧朝廷又改了回来。这从小人物口中平常道出的话语却让人难以咀嚼, 其中“侧面透露”的政治背景深刻且沉重, 也使其更有说服力。这样在对话在茶馆中比比皆是。另如, 在第1幕中被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抓走的常四爷, 在第2幕又和这俩人碰上了, 这时候的宋恩子和吴祥子摇身一变, 成了军阀的特务, 他们还大言不惭:“有皇上的时候, 我们给皇上效力, 有袁大总统的时候, 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 咱们给谁效力!”常四爷听后逼问道:“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特务们没有觉得羞辱却仍理直气壮地叫嚷:“告诉你, 常四爷, 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 怎能打起仗来呢?”这番对话也在诉说着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封建王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同时大众还都被洋人的枪炮的威胁和控制——这些都在告诉观众:当时的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进一步加深了。整篇话剧里类似如此这般从侧面体现政治背景的地方随处可见。老舍以他大众化的视野将当时的大时代背景化成戏里头一个个信手拈来的细节和社会底层小人物们脱口而出的街谈巷议, 同时将大时代背景潜移默化地注入观众的欣赏活动中间。

三、小人物——形形色色如众人

《茶馆》里面的人物纷繁复杂, 多达七十多人, 有五十多个有台词,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茶馆这一小社会众人的形象体系。

老舍对茶馆中市民阶层的小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中主要人物王利发串联着整个剧情, 这个地地道道的小商人有着他的一套处事方法——“多说好话, 多请安, 讨人人的喜欢, 就不会出大岔子”。他不仅为人谨慎且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 小心翼翼地经营着父辈留下来的茶馆。他对当时比他地位高的秦仲义笑脸相迎, 奉承着:“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 我脸上有光!”对地位较低的唐铁嘴也不恶语得罪尊称其“唐先生”。茶馆最终难以为继的时候, 走投无路的他明白自己到了人生的尽头。王利发为了生存温饱畏畏缩缩、小心谨慎, 转眼这几十年努力全都付诸东流, 他喊出了一生都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 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 该贿赂的, 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 单不许我吃窝窝头, 谁出的主意?”茶馆老板王利发的悲剧一生, 是旧社会广大小商人、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样一个精于算计的小商人勾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 他的形象就像人们旁边茶馆或者小商铺的老板一样, 可在那样的时代竟落得如此下场必然让台下的观众感慨万千。剧中愚昧的走狗让观众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 如专靠算命占卜骗人为生的唐铁嘴说, “年头越乱, 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 谁活谁死都碰运气, 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他趾高气扬的指着墙上香烟上的香烟广告和王掌柜说他已经从抽大烟改成吃白面:“大英帝国的烟日本帝国的白面, 两个强国伺候我一个人, 这点福气还小吗?”除了他们, 其他有名有姓的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如贩卖人口、拉纤扯皮的刘麻子;强买妇女、无恶不作的庞太监;有理想有抱负的资本家秦仲义;以打架为业、欺软怕硬的流氓头黄胖子;大胆耿直的旗民常四爷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中有的贯串全剧, 有的出场后一幕即下, 但不管戏份多少, 他们个体大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这些接地气的人物和他们幽默的语言无一不让观众屏息凝神。如今的社会没有这么混乱, 但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所传达出来的性格特征在现在看来都是生动且生活化的。

在报纸、电视、网络各种传媒文化泛滥膨胀的今天, 许多和《茶馆》同时问世的所谓好作品, 早已经在大众的视野中销声匿迹。而《茶馆》却像是一壶陈酿的好酒, 历尽岁月, 越沉浸越香甜。从七十年代末到现在, 《茶馆》由于深受观众的喜爱, 被多次重排, 是现代大众耳熟能详的话剧之一。另外, 《茶馆》还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 去德、法、瑞士、日本等多国演出, 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 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如今更被改编成通俗的电视剧被更大范围内的观众知晓接受。不得不说, 只有这样“接地气”的作品, 只有真正贴近大众的艺术精品才能在岁月长河的冲击腐蚀中屹立不倒, 在人民大众的心中屹立不倒。

摘要:老舍的作品大多都有效地保持了文学艺术性和大众性之间的平衡, 他不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承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 而且以自己贴近人民的特质完成了对大众化理论的实践。话剧《茶馆》就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献给读者的一幅世俗风情画, 小茶馆表现的就是当时的一个大社会。本文从老舍的大众化创作情结谈起, 再从时代和人物两方面“接地气”的描述展开, 以求对《茶馆》所展示给观众的、观众所接收的《茶馆》做出较为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接地气,大众化,时代,人物

参考文献

[1]凌宇、颜熊、罗成琰.中国现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第一次做牛排作文下一篇:时间就像一把杀猪刀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