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李白·其一原文及赏析

2024-08-14

梦李白·其一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

梦李白·其一原文及赏析 第1篇

《梦李白二首·其一》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译注1】老朋友来到我的梦中,他知 道我一直在想念着他。故人:旧友,指 李白。明:明白。忆:思念。

【译注2】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李白。明:知道。长:通“常”,经常。

此联的意思是:老朋友进入我的梦乡,跟我相会,知道我 经常在苦苦地想念他。后用来表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或深切思念。

【鉴赏】 老朋友来到梦中与我相见,因为他知道我日夜都在思念他。思念老友,梦见老友,诗中充分显露出作者杜甫对李白无限的怀念与深情。现今常用 “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 两句诗,来表示对知交故旧的深长思念之情。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梦见或回忆 起了思念中的亲友。

[例1]这是我一九 七七年十月二十日夜梦见儿时好友陈 尔康所写的.《江城子》一词,正是“故人 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尔康是野火社 的发起人之一,谢世约有三十五年了。 (黄贤俊《忆野火社的朋友们》)

[例2]又 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的《闻捷诗 选》将要出版。一个高大健壮的身影, 一阵爽朗直率的谈笑声,就一次次来到 我的面前。“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 忆。”(袁鹰《故人入我梦》)

【全诗】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赏析】

至德元年(756),李白在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璘的“勤王之师”中为府僚,他有意借此机会一展宏图,对光复大业做出贡献。谁料第二年李璘因为叛逆嫌疑,李白也被牵连入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监狱,次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乾元二年(759)才遇赦得释,返回浔阳。这年的秋天,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他知道李白入狱,但不知道已经赦还,他怀念李白,忧思入梦,先后写了两首题为《梦李白》的抒情诗。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第一首诗的开头二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念好友李白的痛苦心情。“死别”,常使人“吞声”呜咽,悲痛欲绝,但那究竟是无可奈何的事。“生别”更使人牵肠挂肚,忧心忡忡,痛苦难言,尤其像杜甫和李白这样的至交。“常恻恻”表达了诗人忧郁惆怅的心情。“江南瘴疠地”四句,说明目前李白的身份是“逐客”,处境十分恶劣,再加上“无消息”,这就导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清人王嗣奭说: “不但言之忆,而以故人之梦,为明我相忆,则故人之魂真来矣。”这是对两句诗确切、细致入微的解释。

“恐非平生魂”六句,写诗人与李白梦中相见情境和诗人的梦中思想活动。诗人疑心李白可能已不在人世,所以梦中“何以”、“恐非”不断地提出疑问。“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魂来”、“魂返”指梦中李白幽灵的来去,仇兆鳌说: “枫林,白所在(以浔阳言);关塞,公(指杜甫)所居(以秦州言)。”青,形容枫叶的惨绿色;黑,形容关塞的夜景深沉。这两句写梦中气氛,阴森惨淡,意境凄清,表现的是梦中景象,也反衬出杜甫无法排解的阴暗惨淡的心理。

结尾四句,写诗人梦醒后迷惘的神思和焦虑的心情。“落月满屋梁”,时间到了后半夜,落月洒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这时诗人的神思已从梦中回到现实,刚刚在梦中见到的李白的影子,似乎依稀在自己面前,这时他的心情迷惘、悲凉。“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结尾二句,当代学者林庚认为:“这里隐然以屈原的流放以至死亡,暗喻李白可能的遭遇。”这种解释显然是可取的。

梦李白·其一原文及赏析 第2篇

古诗梦李白其一杜甫带拼音版,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一起学习一下古诗梦李白其一杜甫带拼音版,古诗梦李白其一杜甫翻译,古诗梦李白其一杜甫赏析吧!

1 古诗梦李白其一杜甫带拼音版

mèng lǐ bái qí yī

梦李白·其一原文及赏析 第3篇

《诗经》以下,诗歌当中酒这一意象应用越来越频繁,承载的审美意味也更加复杂、厚重。到魏晋时期,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酒不仅是文学作品中借以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甚至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唐代,酒与诗歌,酒与诗人的关系更为密切。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诗人与酒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李白与陶渊明相关诗歌的分析,从而揭示出两位诗人对酒及人生的态度呈现出的哪些异同之处。

一、孤独中躁动的灵魂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传奇的人生经历和盛唐宏的气势使李白自信并且高傲。大唐王朝君临天下、万方来贺的太平盛世也激发了诗人的万丈雄心。因此,诗人一生积极追求建功立业。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在翰林院担任供奉。但受到权贵排挤,第二年就被赐金放还。《月下独酌(其一)》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统观全诗,让人感受到最强烈的情感就是弥漫在诗歌里的难言的孤独。因为知音难觅,所以借酒浇愁以驱逐内心的孤独;因为知音难觅,所以唯有月下独酌来慰藉灵魂的孤独。因此,诗人举杯邀月,酒入愁肠,而恨现心头。在醉与醒的迷离中,诗人最终选择了“相期邈云汉,永结无情游。”高蹈于红尘之外的看似超脱,却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由于现实社会中抱负不能实现,又不为人理解的旷世孤独。并且,也可以据此体会到诗人以酒入诗时,对酒的态度。

全诗以独饮开始,以独醉结束。诗人试图用醉酒来麻痹自己,暂时忘却烦恼。所以会有“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的念头。也会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行动。但诗人从来就不曾丝毫释怀的孤独感在及时行乐,在凌乱舞步的交错中放大如一地花影,在月光流泻的寂寞夜晚,更加触目惊心。而酒之于李白,不过是失意时的消解物,用酒麻痹自己,消解内心深处的愁苦,烦躁和孤独。

醉酒状态下,诗人试图追寻内在精神的某种平衡,同时用酒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可以说,酒不仅是借以浇愁的情绪疏导的媒介,酒之于李白,更是内心受到伤害的疗伤药剂,是用来暂时忘却烦恼的麻醉剂。

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李白的人生态度。诗人从来就不甘寂寞,他渴求以一颗济世之心报效祖国,一展自己的才华,然后功成身退。但现实社会的局势一次次粉碎着他的理想,诗人只能徘徊在失意之中,自吟自伤。可是他的心是不安定的,甚至时常是躁动不已的。哪怕酒醉之后,也没有真正做到忘却现实。所谓“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只不过是诗人对现实失望之余的哀叹,也仅仅是哀叹而已。事实上,诗人根本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人生追求。

诗人在盛唐极盛而衰的历史巨变中,始终高举理想旗帜,奋斗不止。甚至直到诗人离世前一年,仍然想有一番作为。透过这首诗歌,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在严峻现实中躁动不安和孤傲不羁的灵魂。对仕途、对人生,诗人即使历经艰辛仍一路坚定前行。虽然诗歌最后,诗人呼喊出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高音,然而透过铿锵的声音,我们分明能感觉到诗人离群索居的愤怒。这也进一步证明,在现实生活中诗人不可能真正做到洒脱如斯。因此说,李白虽然高傲不羁,又总有遗世独立的情怀,但对人生,却始终没有做到像陶渊明那样的静心处世,坦然面对。

二、沉潜在自足中的生命

陶渊明,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生在乱世的陶渊明,也曾有炽热的仕途理想,一生几次入仕又几次归隐。公元405年八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最后辞官归隐,直到去世,再未出仕。《饮酒(其五)》,当作于辞去彭泽令归隐以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题目虽为饮酒,但是诗歌正文分却并没有出现与饮酒直接相关的信息。通读全诗,却能品味到诗中隐溢出的淡淡的酒香。相对于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中以酒买醉的现场感,这首诗更像小酌之后诗人内心情态的真实再现。面对夕阳,南山,归鸟,手捏一朵菊花的怡然之情,身处“人境”而对车马喧嚣的淡泊心境清晰可感。

由此,同样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酒的态度。不像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一)》中那样,一开始就对月独饮,诗人在诗中不着边际地任由心灵与大自然契合,而“饮酒”却作了淡化的处理,以至于酒这一意象潜藏在诗歌当中了无踪迹。正是这一点,恰好表明了诗人对酒的态度。酒之于陶渊明,不再仅是生活之中的消遣之物,也不仅仅是生命流转中慰藉心灵的良药,相反,已经内化为诗人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就像诗人之于自然一样,诗人之于酒同样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契合,所以那份人与酒通融为一的意境在诗歌中渲染得淋漓尽致。

显然,酒对于陶渊明并非疗伤的药剂,陶渊明饮酒也不是为了从中寻求解脱。酒似乎成了诗人同外在世界契合的媒介,在饮酒的那一刻起,酒与他、与自然已是和谐为一。所以说酒是陶渊明生命的净化剂。

在这首诗中,同样也可以体会到陶渊明对待人生的态度。《月下独酌(其一)》中的李白是高蹈于万丈红尘,在孤傲不羁中痛苦孤独的舞者形象;而《饮酒(其五)》中的陶渊明则是一位虽身处俗世却能抽身世外的从容的隐者形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需要有非凡的气度与心性才能真正做到“心远地自偏”。统观全诗,诗人的全部灵魂早已融入在自然当中,诗人的心灵是自在的,目之所及,心之所往,正如山气一般大象无形地与天地契合如一;也正如飞鸟一般在天地间自由翱翔而不受任何羁绊。《五柳先生传》中,似乎可以得到诗人之所以如此淡然、从容的原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诗人正是有了一颗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心,所以才可以置身世外,做到心无挂碍的闲静。

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也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这个真我是自然的,也是契合于诗人本心的。陶渊明面对世俗的黑暗,最终选择了自我疏离。他追求的正是一种纯朴、简单、明亮的人生方式。

李白和陶渊明分别是不同时代里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都曾身怀济世之心,然而现实社会的复杂、黑暗并没有给他们“致君尧舜”的机会,因此直到生命的最后,谁都没有能够完成内心的夙愿。但是通过《月下独酌(其一)》和《饮酒(其五)》,可以看到他们应对人生截然不同的态度。然而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最终指向上却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二人同时选择了孤独。无论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傲世独立,还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从容淡定,选择了酒,就选择了孤独。不同的是,李白试图以酒疗伤,暂时忘却孤独;而陶渊明则是以酒自适,去追寻自然之中的本真和宁静,体味孤独。

同样的孤独,不同的心态,掩饰着相似的无奈。而品味《月下独酌(其一)》与《饮酒(其五)》,可以让人穿越时空隧道,与两位诗人在心灵交融的基础上,产生共鸣。

摘要:李白和陶渊明的诗歌里多有饮酒之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对酒的态度很不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月下独酌(其一)》与《饮酒(其五)》,探析李白与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反映出来的对酒与人生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李白,陶渊明,酒,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唐]李白著.王琦注.李白全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安旗、薛天纬、阎琦.李诗咀华·李白诗名篇赏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梦李白原文赏析 第4篇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诗词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惨遭悲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梦李白·其一原文及赏析 第5篇

1、天山:指祁连山。

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3、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上一篇:领导讲话稿写作规范与技巧下一篇:南开大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