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诗絮范文

2024-08-28

美文:诗絮范文(精选3篇)

美文:诗絮 第1篇

美文:诗絮

〈一〉夏之恋

当我看到你的第一眼,

葱茏的风景点缀着我的梦。

〈二〉春

第一朵花开的时候,

忧郁之神已经远去了。

〈三〉花

盛开在山野里因无人欣赏而孤独,

绽放在花海里因竞艳而又觉渺小。

〈四〉阳光

告诉给失望与伤悲的人,

温暖的阳光会晒干眼泪。

〈五〉梦

梦是第二次人生,

噩梦与美梦都如破碎的水晶。

〈六〉悬崖

既是险峻的风景,

又是恐怖的死地。

〈七〉 幸福

当我每次看到幸福的时侯,

她总是快乐地微笑着。

〈八〉泪

落花是为了孕育硕果,

落泪是为了洗清笑脸。

〈九〉空想

空想只是一只纸船,

在生活的汪洋里瞬间就被恶浪颠翻。

〈十〉星星

你看到我的时候我都在夜空里微笑,

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躲在云里哭泣。

〈十一〉性格

青松说:“我之所以能够四季常青,

是因为在变化的环境里,

我从不轻易改变自己。”

〈十二〉假如

悔恨时不要总说假如能回到过去,

过去盘古初开天地,

人们还茹毛饮血,衣不蔽体。

〈十三〉记忆

我的脚印印在芳草萋萋的大地上,

风雨过后只在心间留下了踪迹。

〈十四〉责任

当作包袱你会疲惫,

当作翅膀你会远飞。

〈十五〉规则

儿时弹玻璃球输给小伙伴的时候,

我就必须对心爱的事物忍痛割舍。

〈十六〉心愿

我愿有无数只耳朵,

去聆听世界上每个人的故事;

我也愿有无数张嘴巴,

去给世界上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十七〉言语

华丽的语言没有付诸行动,

是美丽的花没有结出果实。

<十八>蟋蟀

黑夜是你的舞台,

寂寞是你的琴瑟。

你将黑夜与寂寞织成快乐的歌。

美文:诗絮 第2篇

美文何以难教?说到底是因为美文太美了。乍听似乎不合情理, 其实细想就是那么回事:美文多为经典之作, 语言美之极, 以小学生的文字积累, 很难超越文本, 于是越说越不美;情感美之极, 以小学生的人生经历去体验和表达, 往往是隔靴搔痒, 于是真真切切、催人泪下变成了空洞肤浅、索然无味;意境美之极, 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学生试图“言传”其“意会”之境, “境”便破坏殆尽, 美也就荡然无存。就这样, 美文在“研读”中变得不美了。无奈, 以读代讲吧, 个人读、齐读、比赛读, 这样读那样读, 尽管绞尽脑汁变换方式, 依然是浮光掠影, 学生越读越没了兴趣, 老师越听越没了感觉。

美文到底该怎样教?围绕着这一难题, 笔者组织了县乡级三所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两轮专题研讨, 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下面就以这课为例, 对美文如何教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教薄

《槐乡五月》一文写花也写人, 极力渲染槐花的美、槐花的香以及槐花给人带来的乐,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饱含浓浓的乡土气息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细细读来, 会觉得文中的每一个语段都是一幅画, 每一个句子都洋溢着浓浓的田园诗情。就这么一篇唯美的文章, 在第一轮研讨中, 12位教师的教学全陷入了“美文不美”的尴尬境地。问题出在哪儿?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的课堂片段:

教师出示课文的第二句话:“槐乡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师:用心去读, 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槐花很白。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白茫茫。

师:从这个词还能读出什么?

生:槐花很多。

师:还有两个词也写出了槐花的多, 找出来。

生:山山洼洼、坡坡岗岗。

师:继续往下读, 看看你还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什么。

12位教师大同小异, 都是这样带领学生去“品美”, 其中有一位教师几乎是一句一句品下来的。问其这样教的理由, 很简单:每一句话都美, 每一句话都值得品味。句子确实是美的, 像上面这句, 对语言稍微有点感觉的人, 读后眼前就会呈现一个仲春里连绵起伏、高低错落的柔柔的白色世界, 那是一幅唯美的广角远景图。但像上面这样教还有美感吗?如果每一句都这样去“品”, 那整篇课文还有美感吗?整个课堂还有美感吗?所以, 陷进美文不美的尴尬, 是细读文本不恰当造成的:哪儿都不敢放过, 且品读设计仍是琐碎分析。因此, 要将美文教美, 首先要敢于“舍弃”, “忍痛割爱”也要“割”!至于割哪儿留哪儿, 当然不能是随心所欲地乱抓, 教师要学会挑拣。就像《槐乡五月》, 针对第一轮出现的“句句品”的问题, 笔者带领第二轮执教的教师, 以“有所生发、浓化意境”为标准, 精选品悟词句, 只将第二段中“于是, 整个槐乡便浸在香海里了”的“浸”和第四段“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 发辫上带着槐花, 她们飘到哪儿, 哪儿就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作为“抠”的字眼, 其他地方, 一律不再“细细品味”。这, 就是“教薄”。

二、教厚

何谓“教厚”?请看第二轮研讨中关于“飘”字的教学。

出示:“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 发辫上带着槐花, 她们飘到哪儿, 哪儿就有一阵清香。”

师:应该说是“走到哪儿, 哪儿就有一阵清香”, 或者说“跑到哪儿, 哪儿就有一阵清香”, 课文中怎么说小姑娘“飘到哪儿哪儿就有一阵清香”呢?作者用错了吗?细细读一读这句话, 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没用错, 从“飘”能看出小姑娘跑得快。

生:“飘”能看出走路很轻快。

生:小姑娘动作很漂亮, 像跳舞。

生:仙女都是飘的, 小姑娘像仙女一样飘飘悠悠的, 很漂亮。

生:小姑娘心情很愉快。

生:小姑娘身上有很多槐花, 是香气在飘。

师, 大家说得太好了!“飘”字里有槐乡小姑娘轻盈的脚步, 有槐乡小姑娘优美的身姿, 有槐乡小姑娘愉快的心情, 还有槐乡小姑娘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让我们跟着槐乡的小姑娘一起飘起来。

出示:

我们飘过___, ___香了;

我们飘过___, ___香了;

我们飘过___, ___香了;

……

生:飘过马路, 马路香了;飘过田野, 田野香了;飘过各家门前, 千家万户都香了。

一个“飘”字, 有动作、有姿态、有心情、有画面、有场景, 意境出来了, 情趣出来了, 美感出来了。此刻再读, 何愁“味不够、情不浓”?

不管是“薄”还是“厚”, 需要勇气, 更需要智慧。敢于“薄”, 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准确把握———找准有价值的字眼, 发掘其潜在的生发因素;能教“厚”, 依赖于教师的深刻解读、巧妙设计———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准巧相济、厚薄有度, 美文才能教美。

三、渲染

可能有的教师会问, 一篇千字的文章, 就教这两个字, 其他地方怎么办, 就真的“舍弃”了?当然不可能真的扔掉, 上面所说的“舍弃”, 并不是置之不理、不读不学。怎样读才能避免机械重复、味同嚼蜡?这就需要教师的“渲染”。

1.用精妙的语言渲染

“人因为花而有了待客之道, 花因为人而变得有情有义。同学们, 躺在醉人的槐树林里, 你遐想联翩、沉醉不知归;吃一碗热气腾腾、沁人心脾的槐花饭, 你会融化在槐乡孩子暖暖的热情里;尝一勺清亮清亮、醇香可口的槐花蜜, 你会醉倒在槐乡人家甜甜的岁月中。”———再读相关语段。

“飘舞的长发、飘逸的身姿、飘飞的心情, 让我们与槐乡的孩子一起飘起来!”———再读相关语段。

“人因为花而变得可爱、变得美丽, 因为花而有了灵气、有了仙气, 花因为人而有了情趣、有了情义。”———再读课文相关语段。

像这样, 在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富有情趣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渲染, 营造文本氛围, 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学生动情了, 自然进入文本情景, 书也就越读越有深度、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美感了。

2.用多媒体渲染

像课文的第一部分, 完全可以未开讲先放音乐———与课文意境相匹配的音乐, 让学生由现实情绪转入文本情绪———由课间的嘈杂吵闹转入文本的悠然静谧, 让课间的滚滚热浪快速散去, 让清新的乡土气息悄然而来, 从而奠定文本阅读的基调, 此时再配以“同一基调”的范读, 则美感油然而生, 学生的情感会在音乐极强的感染力的作用下与文本融为一体, 读书也因“有境”而变得“有味”。

“诗絮”飞扬 第3篇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歌以其深邃广博的思想内容、简约跳跃的语言形式、含蓄丰富的情感世界滋养人的品格情操、启发人的心灵智慧。在诗词教学中渗透诗词写法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举多得啊!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所以诗词教学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面编排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诗词的分量。比如,教学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在传统的诗词教学方法(读诗词、解释诗意、介绍作者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诗词写法的教学:A.让学生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眼“蝉”“年”“片”“前”“边”“见”等,并在读中体会琅琅上口的优美意境,品味祖国语言韵味十足的优越性;B.让学生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别枝惊鹊”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等;C.让学生体会诗在结构上进行了巧妙的构思:由天气晴朗、蛙声恬躁转而星星隐形、大雨将至,作者急着想避雨而不得,结局却戏剧性忽然碰到了自己要找的地方,从而体现了轻快、明丽、喜悦的主题。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的写法后,让学生试着模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任意取材,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进一步理解诗人创作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了诗词教学中“读”和“写”的完美结合。

二、在作文中插入诗,从而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品,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境界,诗如画。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无数精美的画卷,使人沉醉,令人留连,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就是要把这种艺术引入到作文中去。因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凸现的意境,既可弥补学生观察生活受时空限制带来的不足,又可让学生习作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诗是最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象征,如果能够用诗对文章进行润色,文章的审美价值也自然会飚升,这就避免了许多作文刊物动不动就喊“冲刺满分、考试最高分”等空洞的口号。在文化教育市场化的今天,许多文化商人看中家长急于求成、希望老师能“点石成金”心理,肆意渲染其作文刊物的优越性,而忽视了文章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存在。他们的刊物成了孩子们,不动脑筋写作文,“裁、剪、拼、凑”作文的最好素材,甚至导致有的孩子干脆就全文背诵,考试默写!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尽力引导学生每次单元习作都能适当地插入内容相关的诗词,可以是古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得意之作。

三、用写诗的方法写作文,学习咬文嚼字

以诗促文,我们最后要的是作文。我们既然能写诗,能在作文中插入诗,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写诗的方法写作文呢?可以多运用夸张、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多引用歇后语、诗词,多运用近义词、反义词,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从而响亮地回应了家长抱怨:“我的孩子作文为什么总是平平淡淡、毫不生动,就像记流水帐?有没有老师能让我的孩子作文生动起来呀?!”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文章这篇作文不但引用了诗歌,而且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写诗时常用到的修辞手法,从而把文章的审美价值推向了诗的高度!

四、运用现代化媒体激发兴趣

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现代传媒(手机、互联网)的出现为诗歌和作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平台。短信,天生就是百字以内写作的园地。俏皮的短文、诚挚的祝辞、浓情的诗歌,从人们手指间流淌而出,经过手机、通讯网,在虚无缥缈的太空传播。短信作品无需出版社之出版、杂志之刊登,而不胫而走,声名大噪,哺育着蜚声遐迩的作家。再也用不着像古人一样题于竹间壁上,默默等候那往来过客、隔代知音。短信写作,催生出一个个美的精灵,只要手机继续存在,它就将永葆芳华,如诗般优美的短信具有简短易写的特点,连小学生都会编。写作为什么不能从写诗写短信开始呢?好好利用这一平台,方不负了这21世纪的高科技、现代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文:诗絮】相关文章:

阅读美文06-18

美文08-26

经典美文07-01

恋爱美文05-20

蛐蛐美文05-27

合影美文06-05

美文名言06-29

抒情美文07-10

圣水美文07-19

时文美文07-28

上一篇:排比句加比喻句的句子下一篇:贵州教师誓词和贵州教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