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2024-06-10

采访抗战老兵心得体会(精选13篇)

采访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第1篇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当中。那个时候,国民政府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征”的原则对年满18岁至45岁的兵役适龄男子登记于册。每年由保长采用抽签的办法,决定谁去当兵。

徐明辉一家,有兄弟三人,他是最小的。1944年,他应征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4军94师。

徐老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在上海的作战经历。据徐老回忆,当时日本鬼子乘炮艇登岸后,便与其展开游击战。那个时候几乎是天天打仗,一遇到日本鬼子就打,战斗激烈的时候,根本看不见人,人只能躲在壕沟里。

徐老跟老伴对当年的事件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回想起来,却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徐老的老伴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当年的歌曲《难民曲》,“日本鬼子的大炮,轰毁了我们的家,枪杀了爸爸又拉走了亲爱的妈妈,哪一年哪一月才回到自己的老家??”经过多少次的浴血奋战,经过多少回的斩将刈旗,1945年日本鬼子终于无条件投降了。

徐老于1948年结婚,然而还没享受到儿子降生带来的喜悦,就在1950年,被莫须有的原因贴上了“反革命”的政治标签。“当时枪毙了好多人,我们吓得

要死,还好他没做什么坏事,就判了四年刑。”徐老的老伴回忆道。再后来,,徐老又被下放到江西老家,在老家做工两年不到便到湖北监利人民大院农场做砖,这一干便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农场做工的二十年时间里,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赶到长沙与家人团聚。

当时在长沙生活的妻子跟儿子,生活也是十分艰苦。徐老的老伴说:“当时街道办了一个砂石厂,我就在砂石厂做挑沙之类的工作。”“白天的时候,我大儿子跟二儿子就出去捡烂布头之类的换钱贴补家用。但是他们不在家附近捡,怕别人认出来丢了家人的面子。”

徐老的老伴还回忆说,当时儿子们出去捡烂布头,就在腰间挂一个竹筒,在竹筒里装些米饭,中午的时候就吃又冷又硬的饭。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就吃一些野外挖来的诸如马齿苋之类的野菜。

谈起儿子,徐老仍然显得有些愧疚。因为自己的历史和身世问题,使得儿子们都没有分到好的工作单位。大儿子跟二儿子高中还没读完便辍学打工了。说起现在的抗日“神剧”,徐老说:“那都是做的,不是真的,实际的不是那么一回事。”问起当年参军是否后悔,徐老说:“这没什么,国家当时正是危难之际,我们必须站出来保家卫国。”

几十年风风雨雨,满是艰辛困苦,满是凄风楚雨。当年英勇抗战的抗日英雄,如今只留下一副消瘦的身躯和不太方便的腿脚。现在生活终于安稳平静下来,可是徐老却也终归到了耄耋之年。

抗战老兵是民族英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无论他们是何身份、是何党派,只要他们曾经参与过那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付出过,那么,他们就是我们最值得敬佩的人!

采访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第2篇

【抗战老兵——梁德恩】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由于年龄小,梁德恩在部队里主要学习医护知识,参与救治伤病员的工作。1933年1月17日生,现年82周岁,昌平东崔村人,抗日复员军人。1945年2月28日入伍,在部队里学医,学成之后,分到连队担任司药员一职,负责给伤病员进行救治。1945年6月精兵简政复员回家。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

虽然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老人对当时的工作依然记忆犹新。如今82岁的梁德恩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不大的农家小院收拾的干净整洁,一切看起来都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屋子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以及老人珍藏的纪念章,记录下了老人区别于普通人的那段特殊经历。

王:能说说您在部队医护队里的经历吗?

卫:抗战中遇到的最艰苦的情况是什么?

许:在部队里上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卫:在部队呆了这么多年,军旅生活给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魏:70周年的阅兵仪式对我们来说是对当年的铭记,提醒我们前辈们浴血奋斗的历程。那么对曾经参与其中的您来说,它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特殊意义?

许:梁老,您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和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相比,缺少了什么精神吗? 魏:我在网上看到一些采访您的资料,其中很多都提到了参加抗日是来自小时候您父亲对您的影响,您能给我们讲讲他吗?

卫:与家人怎么联系?若是通过书信,多久可以收到?收到家里来信心情如何?

采访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第3篇

这项活动是由宇通集团总裁汤玉祥直接提议和发起的。整个活动将斥资2000万元, 走访慰问河南省已确认的766名抗战老兵, 对于后续发现的抗战老兵, 宇通将按照“发现一位, 走访一位”的原则, 对每一名抗战老兵进行慰问。走访过程中如发现有特殊困难的抗战老兵, 宇通公司还将进行专项扶助。

抗战老兵索良民:“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索良民, 1920年10月29日出生, 现居住于郑州市爱馨养老公寓。

95岁高龄的他虽然很瘦, 但身体健康, 精神饱满, 说起话来思路清晰。狭小房间的书架上, 摆放着《四书五经》、《毛泽东评阅的古典诗词鉴赏词典》等书籍。见到志愿者专程来看望自己, 老人家很开心, 连声对宇通公司表示感谢。谈及过往的峥嵘岁月, 他说:“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投身抗战, 奉献自己的青春。”

索良民少年时务农, 曾上小学4年又读私塾3年。1938年3月随叔父索元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当年, 在“保卫大武汉”的号召下, 为了救国毅然弃笔投戎。

1944年5月, 索良民在河南省郏县前线中了日寇的毒气弹, 突围时不幸被俘, 经受了九死一生和非人折磨后, 经人营救脱险, 避难于新乡。

1944年冬, 中共老地下党员张剑石在八路军先遣支队皮定均和河南军区王树声司令员的支持下, 于赵保建立了“伊洛特区抗日根据地”, 索良民闯过日伪区偷渡黄河回到赵保, 次日即到洛南县抗日民政府任会计主任, 随后积极收集粮草、组织担架支援前线。索良民曾在部队立过五次功, 曾被授予“一等功臣”称号。

索良民告诉记者, 2014年3月恢复了他66年的党籍, 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幸。时值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他把历年积累的小诗17首整理出来打印成册, 赠亲友和同志们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祈盼和平之愿望。

抗战老兵李占瑞:“宁做战场鬼, 不做亡国奴”

李占瑞, 生于1920年, 现居住于郑州市管城区布厂街铁路家属院。95岁的老人身体硬朗, 讲话语速很快, 偶尔还来两句英语, 说到动情处会激动得大声喊出来。

李占瑞说:“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我是驻印远征空军, 是中美混合大队的一名飞行员。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我爱中国的同胞们!我们中国人受了日本残害, 惨绝人寰, 我宁做战场鬼, 不做亡国奴。我要和日本人拼, 我死也是光荣的。我的战友有烧死的, 有摔死的, 有掉到海里的, 各式各样的都有。我的脚后跟被敌人打中, 一半子弹未取出来, 长到骨头里了, 走路依然疼痛, 阴天下雨都疼。”说起这些往事, 老人泪眼朦胧。

李占瑞1939年考入中央空军军官学校27期, 1942年到巴基斯坦深造, 驾驶B25轰炸机, 编入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第一大队三中队 (飞虎队) , 在印度, 缅甸, 泰国, 老挝等国家上空作战, 直至抗战胜利, 荣立二等功, 三等功。1945年8.14空军节获三等勋章。1948年回到家乡, 在郑铁机务段做检修工作直至退休。

抗战老兵李有才:“什么都可以丢, 枪和子弹不能丢”

李有才, 1922年10月22日出生, 现居住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73号院。1939年在郑州入196师工兵营。1940年开始, 他跟随部队辗转郑州、潼关、陕西、四川重庆, 在广西河池和日军交火, 部队伤亡惨重, 在贵州重新整编, 编入13军89师搜索连。

李有才回忆说, 那时候的艰苦无法想象, 但他心里有个念头就是“什么都可以丢, 枪和子弹不能丢”。他寄语给现在的年轻人说:“不要忘了日本侵略咱中国, 不要忘了历史的教训。生活中不要计较, 要团结, 要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爱惜粮食, 勤俭节约。”

这三位只是众多抗战老兵的一个缩影。“历史不能忘记, 希望借此活动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饱含人文情怀的企业文化, 更希望年轻人在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同时, 能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汤玉祥表示。

采访抗战老兵 第4篇

在纪念日前,小记者在浙江小记者站的安排下,于8月25日在杭州爱得医院有幸见到几位精神矍铄的抗战老战士,聆听他们亲历的抗战故事。

来到医院,小记者第一眼就看到了一位抗战老兵。小记者连忙上前询问,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位老爷爷姓郭,在抗战时期担任地方政府的警务员。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郭爷爷,看上去却身板硬朗、健康、有活力,小记者一坐下,郭爷爷就非常和蔼地和小记者聊起以前的故事。

“我十岁那年,也就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当时的我还不知道日本鬼子,后来听到大人讲,才知道是日本鬼子进村了,于是我们家家户户都开始收拾东西,然后离开,逃到其他地方去。”

“郭爷爷,您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呢?”一位小记者问道。

“当然有啦,咱们打的是游击战,敌退我进,敌进我退,等敌人扎营的时候,咱们就偷偷潜伏过去,然后趁机偷袭,这种经历我永远也忘不掉。”郭爷爷喝了一口茶,笑着对我们说。

“您那个时候的生活环境怎么样?”

爷爷回答说:“那个时候咱们一个月每人只能领到一点米,一点肉和菜,还有两件衣服,一件夏天穿的,一件冬天穿的,只有这些,这两件衣服是一年的,除了这些东西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有时候东西没有了,还得靠大家自己生产。”

“那么郭爷爷,您对我们现代少年儿童有什么期望呢?”另一位小记者接着问。

爷爷笑着回答说:“我希望你们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采访结束后,小记者们给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抗战老兵展示了小记者的才艺,小提琴独奏、绕口令、二胡独奏、木兰辞等表演获得阵阵热烈的掌声,小记者们还即兴朗诵了一首《松花江》,同样获得赞许的掌声。

对抗战老兵的采访 第5篇

来源:华西都市报

马定新演示刺刀训练科目。

建川博物馆展出的侵华日军罪证。

画家古月的油画作品《铁血长城——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残忍、高效、现代化,中国军队到底面对着怎样的敌人?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杨力摄影杨涛2015年8月14日,四川广汉的一处农家中,99岁的马定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抗战剧,叹了口气说:“抗战哪有这么容易,几个人就轻易干掉鬼子的一个联队?如果真的这样,我们还用牺牲那么多兄弟,艰难地抗战8年吗?”

随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有关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在荧幕上不断上演。但一些抗日剧中的主人公被披上神化的外衣,一出手就是手撕鬼子,手榴弹炸掉飞行的飞机,甚至一个人单挑日军一个联队„„

抗战真的这么容易吗?相关数据统计,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结束,中国的抗日历史长达14年,付出3000多万军民的生命,才换来70年前的胜利。

成都健在的抗战老兵,回忆与日军的对战都是心酸的:与鬼子对战,一旦有丝毫的疏忽,都是致命的。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寻访抗战亲历者以及抗战史研究者,真实还原当年中国军人到底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抗战到底是怎样的一段艰辛历史。

战术篇

侦察气球升空 炮弹像长了眼睛

2015年4月,上海大场,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看不出有过丝毫的战争痕迹。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多日寻访,昔日川军血战过的顿悟寺、王爷庙等建筑,早已没了踪影。当地居民也大都不清楚,在这里曾发生过大场保卫战。尽管如此,不难看出,这里是一片江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四周地势十分开阔,无险可守。

淞沪会战唯一健在的川军老兵、96岁的张文治回忆说,1937年10月13日,杨森率领川军20军防守上海桥亭宅、顿悟寺、蕰藻浜、陈家行一线阵地,迎战日军第3师团、第9师团和近卫师团。

“那时的大场是芦苇荡连着棉花地,根本没有什么掩护。此前退下的友军部队,修筑的工事也十分简陋。”张文治说,在这里,他们遭遇了日军战术级作战使用的“侦察气球”,“鬼子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打进我们阵地。不少士兵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炸死了。”

后来,张文治才知道,让川军吃大亏的奇怪气球,是日军放飞的侦察气球。通过热气球,带动吊篮里的观察兵升空,可以俯瞰整个川军的阵地部署,并通过无线电等方式告知炮兵攻击位置。

资料记载,二战期间,这种军用气球分为预警侦察气球、宣传气球、防空气球和轰炸气球。《申报》曾报道,南京、石家庄等战役时,日军利用侦察气球先观察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再进行攻击。

张文治说,抗战初期,这种赤裸裸探知情报的方式,往往让中国军队失去先机,“尤其是在空旷地带,所有的埋伏,都被鬼子识破,我们只能被动还击。”

闪电战迂回战 中国军队吃大亏

二战时期,法西斯国家大都擅长闪电战,凭借飞机、坦克,以机动性极高的作战部队,发动迅速而猛烈的袭击,摧毁对方的防御力量。

“日军不仅使用闪电战,更擅长使用迂回战。”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抗战时期,日军一般都会先以飞机、坦克、重炮对中国军队进行攻击,企图快速吞并。一旦出现僵持情况,日军立刻会使用迂回战,“类似于声东击西,猛烈攻击中国守军一侧,再派一支部队迂回绕后,攻击防守薄弱地方,打开突破口。”

这种“升级版”的闪电战,一度让中国军队损失重大。何允中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以猛烈的火力攻击上海北面,试图快速吞并上海,快速灭亡中国。但令日军没料到的是,中国军队死守上海,喋血疆场,抵挡住了日军的疯狂攻击。

僵持两月后,日军偷偷调集一支舰队,迂回绕道上海南面。乘中国守军支援北面战场时,看准时机,在杭州湾迅速登陆,对上海进行夹击。此后,上海沦陷,日本宣布死伤4万多人,而中国军队则伤亡了近30万人。

“不只是淞沪会战,山西东阳关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日军变着花样使用闪电战、迂回战,各种战术紧密配合,攻击中国军队。”何允中感叹,抗战初期,缺乏战斗经验的川军,面对的是一支能快速进行战术转换、训练有素的日军。可想而知,这需要付出多大牺牲才能阻挡鬼子的铁蹄。

补给篇

物资空前匮乏 几个月没米面吃

2014年,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永丰路附近,采访了9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张文辉。张文辉说,他14岁那年,日军占领山西长治,他被迫离开家乡,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战。后来,他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多个战役。但他提得最多的是,八路军在敌后打游击的艰苦。

“部队在太岳山化整为零打游击,分散在沁水县、阳城县、长子县等一带山区,发动群众抗日,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常和扫荡的日伪军战斗。”张文辉说,物资补给空前匮乏,困难时期,有时好几个月吃不上米面,尽吃高粱、黑豆,干粮是糠窝窝的炒面。“连这些粗粮,都要靠武装掩护,到四五十公里以外接近敌占区的地方背回来。”

张文辉说,有一段时间,鞋袜供应成了问题,干部就号召大家打草鞋,赤脚走路。也是在那时,张文辉学会了打草鞋的手艺。

川军装备奇差 劫阎锡山军火库

1937年9月,邓锡侯率领川军22集团军自筹路费,奔赴前线抗战。粗布衣服、斗笠草鞋,外加一支川造或汉阳造步枪,就是他们的“标配”装备。此外,每个师也只有数门迫击炮,山炮、野炮一门都没有,步枪也是打两下就哑火的清朝“古董”。

邓锡侯曾告诉部下,他们是抗日队伍,领饷的事就暂时别提。部队刚到山西,邓锡侯就接到上峰指示,奔赴娘子关阻击日军,但对日军的兵力等情况,丝毫不知。

出川打国仗的川军,第一次遭遇飞机、坦克、重炮的疯狂打击,连日军人影还没见到,就已损失惨重。

打了几仗后,邓锡侯一部粮草告急,只能吃喂马的胡豆。他拿着蒋介石的手令,找过中央军蒋鼎文,想领装备、换棉衣,但蒋鼎文不认。后来,又去找阎锡山,阎锡山只给了一点破旧装备打发他们。

没得装备、粮草补给,还要随时准备与日军对战。迫不得已,邓锡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手下人劫了阎锡山的军火库。阎锡山怒火中烧,立即将这支川军部队赶走。

战斗力篇

日军单兵厉害 协同作战能力强

新四军老战士孔诚,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孔诚说,那次战役,他们集中数倍于日军的兵力,攻打车桥据点的同时,伏击日军的援军。

“当时我们占据了地理优势,日军根本不会想到我们会有这么多人等他们过来。”孔诚说,这场战斗注定是瓮中捉鳖,战斗一打响,附近驻守的日军,果然驰援车桥。等到日军进入埋伏圈后,新四军立即炮火覆盖,当即打死打伤大量日军。

重兵埋伏,又打的是后勤部队,战斗理应迅速结束。然而,令孔诚等新四军战士没想到的是,这几百人的日军,在遭到猛烈袭击后,很快寻找隐蔽点,形成交叉火力掩护进行反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随后,新四军战士与日军进行激烈的白刃战,原本很快就能结束的战斗,竟从上午一直打到当晚10点,付出大量战士的生命,才将这股部队吃下。一名日军军官,身负重伤仍狂呼乱叫,经被俘日军辨认,此人是指挥官山泽大佐。

战役结束,经统计,共击毙日军400多人,俘获24人。对于日军的快速反应,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孔诚至今印象深刻,这是很多中国军人在战争初期所不具备的。

日军枪法精准 冲锋起来不怕死

大多数健在的抗战老兵,对日军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点:日军不怕死,枪炮奇准。

参加过山西中条山战役的老兵郑维邦,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时任排长的郑维邦,奉命率部参加中条山战役中的夏县文德村战役,遭遇鬼子扫荡,距离鬼子200米远时,他指挥士兵埋伏起来,下令“等鬼子挨近了再打”。

然而,一位年轻士兵由于紧张,误放了一枪。枪一响,躲在墙后的郑维邦等人,立即遭到日军炮火攻击。郑维邦赶紧叫战友趴下,几名士兵想反击,刚一露头,就被子弹打中要害。郑维邦流着泪把伤者转移,他把帽子固定在石头上,吸引鬼子火力,“帽子刚一挂上去,几下就被打飞了,可想而知,他们打得有多准。”

“鬼子就像不怕死一样,疯狂冲锋,我用马克沁重机枪不知道打死了多少。”担任过重机枪手的马定新说,重机枪的狂扫,就是鬼子的噩梦。正因如此,机枪手也成了狙击手以及炮兵的重点清除目标,“我能活下来也是幸运,我们连队的重机枪手不知道被打死、炸死了多少。”

令马定新震惊的还有,日军自杀式的冲锋,“一旦下了冲锋令,鬼子就像不要命了,一直往前冲。”

“日军的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何允中说,日军很小时就在军事训练,而且崇尚武士道精神,“能对自己狠,对对手就更狠。”

训练篇

花枪刺法没用 学日军刺刀技术

看到抗战神剧里,中国军人拿着刀,耍起功夫华丽地砍杀鬼子,曾在战场上与日军直接厮杀的马定新,摇头叹息:“都是乱编的,要是遇到小鬼子,这样的刀法不知道会死多少次!”

“川军花枪刺法,装装样子还行,但根本不实用。”马定新说,他的部队有一个秘密,“其他部队的情况我不晓得,但我们部队的刺刀技术,都是从日本人那儿学来的,他们的刺刀技术最为直接、实在。”

经过多次白刃战,牺牲不少川军兄弟后,马定新所在部队发现鬼子的刺刀方式更为直接有效。一旦能俘虏到日本人,他们就会进行收编,让日本人做教官,教授日军刺法。

“除了刺刀方式,我们还学习他们的《步兵操典》,进行训练。”马定新提到的《步兵操典》,正是“国民”政府根据日军操典进行编撰的。

70多年后,马定新仍然清楚记得当年的刺刀战。他端起木棍作枪,演示起来:一手握住“前护木”,一手托住“枪托”,稍稍下垂到支撑腿的一侧,并使“刀尖”略与眉平,随着“杀”的一声出口,“刺刀”刺向前方。

日军军事素质 远胜于中国士兵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会战指挥官李宗仁曾回忆说,日军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军事素质的优秀,源于日军优良的兵源与严苛的训练。

资料显示,1907年,日本小学就学率已达97.83%。1940年,日军颁布《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包括单兵教练、中队教练和大队教练。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为1800发(由于日军实际资源紧缺,子弹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但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日军士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对重炮等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

正视历史差距才是尊重老英雄

从去年开始,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访了近百位健在的抗战老兵。面对这些抗战亲历者,无论是当年的普通士兵,还是高级军官,回忆起8年的战火硝烟,他们都会为抗战胜利而高兴,也在谈到战争惨烈时出现沉默。

老兵喜欢讲抗战史,无论被人问起多少遍,他们都会一遍遍耐心地讲。“对于老兵来说,只要有人愿意听他们讲抗战故事,记录他们经历过的历史,老兵都是兴奋的。”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但当前的抗战神剧,以及不合逻辑的小说,都在试图通过神化当年的中国军队,讥讽、贬低日军军事素质和实际作战能力,以博得一些青年的娱乐心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此,何允中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随意丑化抗战历史,传播错误历史的行为,都是对全民族抗战的不尊重。抗战胜利70周年,社会对抗战老兵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只有正视历史,正视差距,才是对老英雄们最大的尊重。

抗战老兵访谈心得体会 第6篇

遥想七十年前,中华民族那积贫积弱的时代,日本人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大好河山,置我同胞于苦难,丧心病狂的杀戮掠夺,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大罪,是坚忍勇敢又带有满腔热血的战士们保卫了我们的国家,守卫我国国土。

为响应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号召,浙江师范大学夏风甬月实践队在宁波当地寻找曾参与战争的老兵。在询问众多热心村民和人脉广泛的老村长后,在村委会的联系安排下,老兵俞南成驱车前来,亲切热情地与队员们打招呼。

从队员的采访中,了解到老兵俞南成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在21岁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又恰好处于战争时期,俞南成毅然决然地投身战争,保家卫国。一开始,他在野战部队呆了一年多,继而转到铁道部队当游击队,一干就是四年。而令余南成最难忘的,是他在当兵第三年时,成功打下了敌方的战斗机。似乎又看到冒着黑烟的飞机在眼前垂直坠落,俞南成老爷爷的脊背微微挺直。那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辉印记,从他的眼神中,队员看到了骄傲与自豪。

谈起军中生活,无疑是艰苦甚至是难熬的。战争时,住宿在山上,菜只能够每周一次送上山,而当时的保存技术差,天气稍微潮湿,菜就烂掉了。为此,山上的人自己养猪,放牛。每年的5月份到11月份,是越南的暴雨季节,条件便愈发的艰苦。说到这,老人欣慰地感叹,能在和平年代,在家中享受政府的优待,享受儿女绕膝,真的很幸福。

最后,老兵俞南成询问了夏风甬月实践队在这里的经历,当得知实践队在艰难的条件下依旧开设了暑期假日培训班后,老人心中万分感慨,他感谢队员们来到这里体验困苦的生活并为徐洋村的发展做出努力。他热情地与夏风甬月的队员以及队旗合影。队员们也从老人的经历中学到了不少可贵的精神,大家相信,老兵俞南成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一定会为他带来无数的好运。

抗战老兵访谈心得体会 第7篇

最近,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有幸采访到了一位抗战老兵金爷爷。初见金爷爷,他的健朗、乐观让我们惊叹不已,爷爷虽然已经90岁高龄了,却依然精神矍铄,见到我们,他也是非常高兴,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十分和蔼可亲。我们向他敬献了鲜花,还带去了慰问品,爷爷向我们敬了一个娴熟而又标准的军礼,一边说着:“谢谢孩子们,谢谢孩子们,感谢共产党,还记得我们!”

坐定后,我们便开始提问了,爷爷的耳朵已经不太灵光了,可他还是坚持非常认真地回答着我们的每一个问题。在爷爷的描述下,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再到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大捷,再到国共合作,并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迫使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爷爷讲着讲着,眼角泛起了泪光。

听着爷爷说了这段历史,我心里也有了一个决定,我对爷爷说:“金爷爷,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努力学习,珍爱和平!”爷爷听了很开心,摸摸我的头说:“小朋友,以后可要靠你们了!”

抗战老兵的抗战那些事儿 第8篇

父母叫儿打东洋

上个世纪20年代初,徐世椿出生在安徽省巢湖边上一个叫徐小圩的小镇。父亲徐东莱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识文断字的人物。辛亥革命爆发后,徐东莱带头在村子里剪了辫子,到处宣传辛亥革命的新思想。“革命”两个字,虽然徐世椿幼小的心灵里知道得很浅显,但是他觉得“革命”肯定是一个很不错的事情。

6岁,徐世椿被家人送进教学优质的教会小学,后进入中学,15岁考上了上海法国人办的雷斯特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他天资聪慧,成绩优秀,立志要学好最先进的技术,做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深明大义的父母为即将毕业的徐世椿报考了黄埔军校。那时,徐家长子徐世栋已经参加了马文魁的西北军,次子徐世桃也已走上抗日前线,后来编入了蒋纬国统领的青年军坦克兵100师。

日本人打进国门,也打进了徐家的故乡——徐小圩。徐家父母义无反顾地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抗日部队,鼓励他们精忠报国。在“一寸土地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救国热潮的感召下,徐家三兄弟全都上了战场,还带动叔伯兄弟世俊、世仁、世佩、世仪等也参加了抗日队伍。抗战胜利了,但世佩和世仪却没能回到家中,他们长眠于疆场。

中国有句老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晚年的徐世椿说,我们家是十里八乡的绅士,我们是带着钱、带着命参军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我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拿起武器,不打就要亡国!我们是为了中华民族去流血的!

我们经常听说,一家子有两三个上战场的,但很少听说一家子的男儿全部上战场的。徐家悲壮的故事就像北宋的《杨家将》。我心里说,这分明是徐家将。

亲历台儿庄战役

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日本侵略军相继占领了南京和济南,之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罪恶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一次重大战役。在历时近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说起这场战役,徐世椿滔滔不绝。

1937年夏天,徐世椿加入了中国革命军第五战区第七军第171师,光荣地成为一名战士,台儿庄会战也在这个时期拉开大幕。从那天起,他天天盼着能和日本人在战场相见,拼个你死我活。1938年春天,在安徽的龙炕集,徐世椿第一次参加战斗。

他说,那时候中国的武器、装备、给养、运输都跟不上,一个连只有几十支枪,最后什么武器都用上了,包括片刀和红缨枪。战斗打得可惨了,我们死了很多战友,几乎所有的同志都和鬼子拼过刺刀,死亡就是一瞬间。师长战死,旅长上;旅长死了,团长和营长上。一个师战斗完毕活不了几个人。他还说,人要是杀红了眼,就什么也不怕了!何况你面对的还是凶狠残忍的日本鬼子。

在战斗中,子弹如雨擦肩而过,浑身沾满泥土和血迹,常常是没吃没喝、几天几夜坚守阵地。与他从安徽家乡一起参军的几个战友几乎都在台儿庄和徐州会战中壮烈牺牲。战斗中的惨烈和血腥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徐州会战以后,徐世椿揩干身上的血迹,跟随部队到了陕西渭南,加入前线战地服务,在军营、在战地医院做宣传工作。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他只有一个念头:把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去!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采访中,老人兴致勃勃地高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伴着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如云的往事一下子涌向老人的心头。

转年的春天,树梢悄悄吐绿的日子里,徐世椿怀揣着老父亲的抗日家书,报名加入了中国空军,参加与黄埔军校齐名的中国空军士官学校第三期的学习。

做祖国的雄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时的飞机很简陋,飞行员要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有极好的飞行技术、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初级飞行、中级飞行、高级飞行,每个阶段都有学员被无情淘汰。280多人入校,1942年12月毕业时仅剩83人。徐世椿与生死与共的三期同学夜以继日、顽强刻苦地学习,在“一滴油一滴血”的训练环境里,提前完成学业。徐世椿是中级第一个放单飞的,毕业总成绩第26名,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毕业证是第26号。

那时军中有一首歌叫《不做亡国奴》,徐世椿回忆说,战友们每次唱起这首歌曲,都是满含热泪。他说,“文革”中自己亲手烧毁了毕业证和航校时期的影集,现在想起来,心疼得不行。

徐世椿继续说,我们那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想死,为民族而死!“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拿我们的血肉去拼掉敌人的头颅,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而后他又高声唱起那首《牺牲已到最关头》……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徐世椿说,我们那时没想过当将军,就是想怎么狠狠打击侵略者。飞行员一上天就是几千米,稍有失误就机毁人亡。在空中和敌机格斗,必须技高一筹才行。抗战中武汉空战的英雄高志航,是所有飞行员心中的偶像。

正当航校第三期学员准备奔赴战场的时候,他们中的23名战友却因对当时空军的一些制度提出异议,而被当局以“奸匪嫌疑”罪拘捕,押往重庆当作政治犯进行审判,险些丢掉性命。这一事件曾轰动军界,不仅极大削弱了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战斗力,也改变了徐世椿和战友的命运。他们在国民党政府的集中营里一蹲就是两年多,中共要员王若飞、爱国人士萨空了曾经设法营救,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让都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有人蓄意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将23名成熟飞行员置于死地,随着当事人的离去,也许永远都将是一个谜。

后来,中国空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员在“短平快”的训练结束后,马上飞向蓝天、对日战斗。采访中,我们得知中国空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员在抗战期间全部阵亡。徐世椿讲到这里,沉默许久没说话。

徐世椿没有参加内战,但是以后的岁月走得更是艰难坎坷……

去年感恩节那天,我们有幸将抗战老兵徐世椿的照片,带给住在美国田纳西州的空军抗战老兵杰瑞,并转达了徐世椿对这位从未见面的“昨日雄鹰”的问候。看着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杰瑞老人很激动。他说,我们是没有见面的战友,是同盟军的战友,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为了人类和平!

探望抗战老兵心得体会[定稿] 第9篇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xx村。90岁的抗战老兵黄忠新就住在楠市中学对面。见我们到来,黄老很高兴,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葡萄放在桌上。黄老眼不花,耳不聋,看上去很健康。我们跟他合影后,黄老向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入伍到跟日军作战的情况:

1944年2月,黄老当兵时,他在xx县县立(一中)中学读初中。那时,他家有两兄弟,当时的政策是二丁抽一,他是哥哥,他只能是弃学从军。

采访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第10篇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

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抗战老兵

与鬼子兵交上了火

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随后,队伍就出发了。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事后得知,鬼子的部队有七八百人呢。”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仲秀得意地笑了。

这是少年王仲秀第一次面对面与日军战斗,之后他又随部队南北转战,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发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1945年9月22日,邢台解放,鬼子撤退,王仲秀得到了一份战利品:一床日本毛毯,一件日本呢子大衣和裤子、褂子。

“谁也篡改不了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邢台地区公安处工作。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并开除,那年他29岁,一直到56岁,王仲秀这个抗战老兵,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和屈辱。但无论怎样的困境和折磨,王仲秀从来没有低过头,他那罕见的大嗓门也一直没有低过。他说:“我是一名抗战老兵!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都记得我是打过日本鬼子的人!”

采访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第11篇

报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28日上午,由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和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共同主办的“抗战老兵的故事”新闻图片展在河南日报报业大厦一楼开幕。活动展出的60组抗战老兵照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60组照片背后,是60个动人的故事。“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这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都已近百岁高龄,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见证人。”前来参观的市民潘万坤说,看了这些抗战老兵的照片,自己的内心澎湃起伏:“很多老兵身上都留下了战争的伤痕,但他们心中始终保留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副主任陈更生表示,本次展出的照片是河南日报摄影记者及通讯员历时两个多月、寻访60位河南抗战老兵拍摄完成的,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希望社会各界加入到关爱抗战老兵的队伍中。

抗战老兵李龙泉 第12篇

初春的早晨,笔者前去探访抗战老兵李龙泉,谁知房前屋后、村里村外却寻不见老人的身影,小桌上的一杯新茶还有浅浅的余温。原来,老人闲来无事,独自去附近山坡上拔笋子。95岁的李龙泉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腰板挺直,能吃能喝能睡,闲不住时就做点手边的活计,讲古说今好似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6岁的他被国民党拉去当兵。他先是在步兵营干了两年,随后被调去当警卫员。说起当年出川的情景,李老记忆犹新,他跟随大部队进入武汉、南京、昆山,然后进入了安徽。在安徽,李龙泉先后去过宣城、芜湖、池州等地和日军作战。在九华山打仗的时候,他被炮弹击中帽子,所幸身体没有受伤。村里人说,老人枪法很准,年轻时候还能双手打枪,轻重机枪样样都使用自如。

1938年7月武汉沦陷,日军大举向大西南进犯,其兵力与物资供应,依靠长江航运。陈家大山扼守长江黄金水道,战略位置十分特殊,日軍炮火猛烈,川兵死伤无数,整排整连的伤亡,李龙泉主要负责在战场督阵,谁退后谁投降谁逃跑,他有权立即枪决。虽然已是70多年前的往事,可这位坚强的抗战老兵依然情绪激动,不时地用手擦拭着眼角的泪水。一四四师全师千余人,如今他是唯一的健在者。

陈家山大战失利后,川军与日军形成长期犬牙交错的拉锯仗。李龙泉成为国军一○四师四三一团团长李子千的警卫员。在皖南事变中,李龙泉所在的四三一团团长李子千和四三二团张团长,率部包围了新四军。本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血性,两个团长最后还是放走了新四军。后来,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派人将李团长和张团长带到了南京雨花台,执行了枪决。作为李子千团长的随身警卫,李龙泉当年也跟到了南京,亲眼目睹了团长被枪决的一幕。李龙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抗战结束后,爆发了全面内战,他就解甲归田,再没当过兵。

李龙泉和妻子一共生育了10个孩子,5男5女。现在,老大已经71岁,老小也已49岁。靠着拉板车送货,李龙泉硬是拉扯大了10个孩子。随着三女儿曾孙的出生,今天的李龙泉老人,已经是五代同堂了。

身为川人,在青阳谢家村生活几十年,依旧乡音未改。李龙泉特别喜欢听安徽的黄梅戏,在他房间的桌子上,齐整整码着一摞黄梅戏的光碟。

李龙泉非常依恋老家,但是因为搬迁,与故乡的后人断了联系。2013年,腾讯微博“老兵回家”发起人孙春龙为老人发布了寻亲微博,几经周折,经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忙,李龙泉找到了27年未见过的亲人。2013年4月,隆昌县政府接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为父母扫墓,与侄儿见面。说着,老人家步履刚健地从自己的卧室取来一本厚厚的相册,让笔者分享他的喜悦与荣耀。

采访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第13篇

机构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 机构简介:

关爱抗战老兵基金是由长期以志愿者形式救助在世贫困抗战老军人的“关爱抗战老兵网”与倾力关注中国抗战历史、资助抗战老兵的企业--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会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下设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公共动本基金,具有公开募资资格。

本公益基金的宗旨为“关爱抗战老兵,支持祖国抗战历史研究”。本基金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公益活动: 1.寻找散居民间的在世抗战老兵;

2.关爱抗战老兵的精神生活,改善老兵的生活及医疗条件; 3.发掘与收集散落在海外的抗战军人遗骸,使忠魂归国、忠魂有寄; 4.修复阵亡抗战军人陵墓,让抗战卫国英雄精神流传后世; 5.资助抗战史档案资料收集,资助抗战史学者研究; 6.其他与关爱抗战老兵相关的活动及工作。

项目名称: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抗战老兵常规资助项目 项目领域:关爱抗战老兵、支持中国抗战历史研究 实施地点:全国 项目创新性亮点:

1越做越小。别的公益项目都是越做越大,但抗战老兵常规资助项目却是越做越小。抗战老兵是一个人数不会增长的群体,且目前找到的抗战老兵的平均年龄高达92岁,几乎每周都会传来老兵去世的消息。因此该项目的服务对象会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失。

2从纯草根转型到专业基金--组织形式新颖。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转型前为关爱抗战老兵网,是一个纯草根公益团队,后因规模越来越大、募集金额越来越多,努力升级为公益基金。现在虽成为有半官方背景的公益基金,但依然保持草根的活力。这样的组织形式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需求分析:

这几年,通过各地志愿者走访,我们已经寻找到3500多名抗战老兵并为他们建立档案,其中有1500位左右生活贫困,需要资助。

今年6月,民政部公布“优抚抗战老兵”的回复之后,各地政府开始积极支持寻找抗战老兵的活动,抗战老兵数额不断增加,贫困抗战老兵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他们一部分没有儿女、没有老伴,独自居住;一大部分散落在各地农村,没有退休工资、没有其他收入,仅靠极其低微的农村低保度日;还有一部分虽生活在城市,收入越远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之下。他们是抗战老兵,是曾经为民族浴血奋战的人,善待他们,让他们安好地度过余生,就是善待我们的民族,善待我们的国家。

项目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对所有符合贫困标准并提出了申请的在档抗战老兵进行全覆盖资助。随着老兵的不断发现,我们预计将要资助3000名健在老兵。

项目内容:

实现项目目标,大致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1寻找抗战老兵

我们将与政府、统战部门进行合作,联合人民网、凤凰网、腾讯、新浪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发起寻找抗战老兵的活动;

2募捐

募捐到足够的善款是实现项目目标至关重要的部分。

1)义卖。之前我们举办杨延康“生命终不能没有你,抗战老兵”系列照片义卖活动,为100位抗战老兵筹集一年的生活费。之后我们会继续做与抗战及抗战老兵相关的各种义卖活动进行募捐;

2)展览。已经在深圳、重庆、腾冲、台北四地成功举办的《国家记忆》影像展,目前上海展、北京展、杭州展都在洽谈中,通过这些当年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人的影像唤起大众记忆,实现宣传抗战文化、关爱抗战老兵的目的。此外,我们会联合国内拍摄抗战老兵的著名摄影师如黑明,在全国巡回举办抗战老兵肖像展,为抗战老兵常规资助募资。

3)公益活动。我们将组织寻找“十八拐”(美国照相兵拍摄的一张照片,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地方在云南,其实在贵州)、丈量史迪威公路;重返松山等户外活动,积极推动慈善晚宴、慈善演唱会等大型活动。

4)其他活动

我们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抗战老兵安度余生而努力。项目受益群体:

1931年-1945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贫困在世老兵。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的项目实施大致流程为:抗战老兵本人、家属或责任志愿者向基金提出申请--基金救援部审核材料(根据材料情况提出补充等要求)--基金专家组审核签字--提交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审核--审核通过--公布审核通过名单--第三方监督机构直接拨付资助金到抗战老兵本人账户--志愿者走访时了解情况并公示回执。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管委会对本项目实施的各环节进行监控,并在各阶段进行客观评估。项目执行人就志愿者对贫困老兵的认定予以指引。项目执行人保持数据库的更新并提供客观数据。

对于在实施过程中过世的老兵,通过和责任志愿者保持联络以及时从资助数据库中减除。

自三月份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签订合同,4月份成立专项办公室,5月份论证项目,6月份推出项目,7月份开始发放第一批资助款,8月份第二批,连同9月份即将实施资助的名单,共有510名抗战老兵获得资助,其中7人已离世,离世老兵获公益基金一次性2000元殡葬补贴。短短三个月,公益基金已经拨出超过50万元的资助款。

上一篇:小学生推普下一篇:第二讲信念坚定,听党指挥剖析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