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2024-07-20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精选8篇)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1篇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摘要]自主创新是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总量虽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本文就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问题

自主创新是与模仿、引进相对应的概念,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进行的自主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纳创新三种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自主创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要素:创新资源(人、财、物等)、创新战略(思路、规划等)、创新体制机制(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政府等)、创新环境(社会、资本、法律、政策、文化等)。我国在创新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与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经过6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涵盖当今世界各个学科、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科研设施通过更新建设,有些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科技成果数量看,近年来增长较快,国际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与英、德、日等国并列第二方阵,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4位。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仍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6年,中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其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明专利,分别占93%、91%、85%、69%、60%。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国外公司和机构却在中国申请了很多技术含量高、具有前瞻性的专利。

由此可见,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反差,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反差,表明我国丰富创新资源的能量尚未充分释放出来,创新的效率不高,突出反映创新体制和环境的诸多弊端。在体制机制和环境方面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甚至大于科技水平的差距,这是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之所在。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考

当今世界,自主创新主导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经济总量虽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必须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建议

1、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努力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一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

级专家。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唯有做好做实这些创新性工作,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

2、加快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我国产业竞争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尽快推动自主创新从国家意志向企业意志转变,对于迅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我国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增强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世界级企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践证明,企业已成为一个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和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谁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我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已经成长起来,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因此,我们必须尽量给予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世界级企业。同时,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2篇

一、背景材料:

1、面向未来的许多挑战,我国把“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大战略,并且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3、温家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4、党的《十一五规划》还指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5、06年1月9日,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中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胡锦涛在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上把这类国家称为创新性国家。

(1)所谓原始创新,就是这个东西世界上没有,是自己发明的。集成创新,就是把别人的技术集合起来之后,组装成一个别人没有的,比如说把电脑的东西跟照相的东西搁在一块,组装成一个新的。第三种就是消化吸收了以后,提高创新,在别人的基础上创新。

(2)自主创新的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

(3)自主创新不是放弃技术引进,而是要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

(4)自主创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重点跨越。不是一切领域都要原始创新,而是发挥优势,有些领域要尽可能实现原始创新,有些领域要实现集成创新,有些领域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再创新,有些领域要通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再创新。

(二)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原因、意义)。

经济学角度:

1、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资源、环境技术瓶颈对经济的约束要求我国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5、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6、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在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坚持发展的观点。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发展的观点和创造性思维。

3、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多种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要求我们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维护经济安全。

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重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学研究重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政治学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中共中央建议“十一五”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2、政府应履行经济建设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创造良好创新环境,来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发展。同时政府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重视自主创新,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增强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

(三)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党和国家该如何去实施这一战略。经济学角度:

1、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在技术研发上也应该用市场来配置技术研发的资源。

2、加强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服务。

3、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

4、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所以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并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刺激企业采用新技术并创新技术。

5、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哲学角度: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我国国情,在不同的领域应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事俱进,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坚持把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创新。

3、要重视量变的第二种形式,通过事物结构的变化来推动事物质的飞跃。集成创新就是要把已有的技术进行组合集中,从而创造出以往产品所没有的功能。

4、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创新的关键和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5、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意识的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要有自主的精神、创新的魄力和民族的自信。

政治学角度:

1、党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领导、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坚持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2、政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行使好国家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发扬光大伟大民族精神,使之成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

3、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增加科技投入。

三、热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创新的有利条件。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C. 主观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2、上海工人倪志福发明了“倪钻”,后被全世界广泛应用。但由于没有申请国际专利,反被外国人占有,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打击,影响他继续探索。这件事对我们的启示:

①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意识②知识产权对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知识产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④掌握知识产权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③

3、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是商品,必须用于有偿转让②是商品,因为它凝结着人类劳动

③是商品,因为它转化为生产力后可满足人们的需要④不是商品,因为它是看不见、摸不着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

4、据统计,我国自专利法实施以来,外国企业在华申请专利达14万件,是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4倍。在光学、移动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外国申请专利比例高达90%以上。这种“专利圈地”的现象

①极大地挤压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开发空间②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形成了对我国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④可鞭策我国企业积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为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一直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光引进,不创新”,都未能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归根到底

A.有利于企业不断地扩大市场的占有率B.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C.有利于企业落实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D.使企业始终不能摆脱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

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高科技的民营企业研制出世界最先进的ASIC芯片。华为公司紧紧抓住世界最先进的ASIC芯片关键技术,来带动其他产品开发。这种的做法,所蕴涵哲理的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事物的内部联系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D.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的性质7、06年媒体报道:学者陈卫针对我国农村供电的特点,主持研发SCDMA无线接入系统,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新技术在国际市场屡获成功,可在本国市场上却“叫好不叫座”。中国第一个自主电信核心技术只“开花”难“结果”,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是

①必须深化经济、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②坚持市场调节和国家调控的有机统一

③必须彻底排除国外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④必须克服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据此回答8-9题。

8、技术创新体系要以企业为主体,这说明:

A.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B.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C.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D.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9、技术创新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因为

A.国家的宏观调控消除了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B.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带来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进步

C.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才有生命力

D.市场的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10、走自主创新之路,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深圳市政府的定位是“既不管,又要管”。这说明政府要

①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在财政、税收方面用“有形之手”给企业以扶持

②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企业自主创新良好的环境

③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加强经济职能

④保护我国的产品不受国外产品的竞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1、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越强,越能开展国际合作,越能和别人一起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反之,越没有自己的力量就越受制于人。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内因是根据,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A.①③④B.②④C. ①③D.②③④

12、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0.56%。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

①必须加大对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②坚持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③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④必须全盘收购国外一切知识产权

A.①④B.②③C. ①③D.②④

13、在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中启用中国农业普查标志:以绿色为基调,由麦穗和

变化了的“三”构成设计主体。麦穗代表农业,三片向上环绕伸展的绿叶是变

化了的汉字“三”,代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机整体。图案体现了

①我国的“三农”特色②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生态农业

③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针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4、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这一真理蕴涵的哲理: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③整体和局部的辨证关系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联想集团历来重视科技创新。近日,联想集团与国外5家全球IT领先企业联合宣布,新联想北京创新中心正式落成。2005年联想的研发经费将超过25亿元。联想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以奥运为契机,在全球实施以lenovo为主品牌的品牌战略,目标是五年内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品牌厂商之一。

阅读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品牌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科技创新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走品牌战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科技创新、品牌战略可以加速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步伐。

17、材料一:中国奇瑞汽车公司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技术和人才资源,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摸索出“以我为主营造平台,面向世界整合资源”的自主开发模式。2001年奇瑞自主研发推出第一款国产品牌车“风云”,打破了国内轿车市场的格局。03年初推出新款式“东方之子”,打破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核心技术由少数跨国公司独霸天下的局面并在欧美和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行政法规,激励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科技部制定政策给予切实的支持和鼓励,并把国家级节能环保研究中心设在奇瑞,国家开发银行给予奇瑞24亿元的贷款项目。

阅读材料,联系有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哪些特征?联系材料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联系材料一,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奇瑞公司”的发展经验说明了什么?

(3)奇瑞的“以我为主营造平台,面向世界整合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包涵的哲理是什么?

(4)联系材料一、二,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务院所属国家机关的做法。

【参考答案】

(1)①材料一体现了市场经济开放性、竞争性的特征。

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封闭的,全国是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国内和国际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面对国内和世界市场,利用国内和国际的技术资源,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2)①企业作为市场最重要的主体,必须向市场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奇瑞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利用国内和国际的技术资源,打造企业品牌,直接推动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②企业又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奇瑞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生存发展乃至民族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3)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系;还有因果联系。

③联系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才推动事物的发展

(4)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国务院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①国务院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部门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前者制定经济法规,规定生产者的经营行为,对市场进行监管,后者给予“奇瑞”贷款,进行经济调节。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3篇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关于创新, 熊彼特早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建立了自己的“创新理论”:“经济发展是指从经济本身发生的非连续的变化移动, 而经济循环流转却是静态经济的过程。需要重点了解的并不是特定时间的均衡状态, 而是经济的运行是怎样离开均衡状态, 是什么应该对均衡状态的破坏负责, 以及怎样又从非均衡状态回归到均衡状态, 或怎样改变循环流转的轨道。从理论上来讲, 也存在经济以外的力量对均衡产生破坏, 但那仅是偶然的力量, 而在经济本身一定存在着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创新’的活动, 正是这种创新的活动引起了经济的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范畴的定义, 而非单纯的技术范畴。他认为, 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 即有远见卓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既对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和组织的开拓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他的理论包含了“技术创新”的思想, 也包含了“制度创新”的思想, 这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各个层面的创新是相符的。

二、我国创新的现状

胡锦涛在其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从创新的本质来看, 我们需要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实实在在地依靠以科技创新为主导, 将创新渗透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 推动技术创新的扩散和向生产力的转化, 拥有创新健全的人才选拔机制, 创新产业结构转变并且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所以, 我们应当看到自身在创新这一永不停止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 基础研究环节薄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曾提到:“基础研究是支撑国家自主创新的脊梁。多年来, 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高新技术依赖于进口, 源头创新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科技人才缺乏,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研究不足。虽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科技事业显著增强,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与大国地位不相称。”

2. 人力资本不充足。

国内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时, 将人力资本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以来, 与货币资本同等重要的经济要素。然而, 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几十年来, 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企事业部门中仍然存在人才的选拔是靠论资排辈, 许多有潜力人才的上升之路极为漫长。

3. 经济结构调整。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信息经济完全可以振兴整个经济社会, 而传统的产业可以不予重视。观察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也不难发现, 信息产业领域的高度发展并没有排斥传统产业的同时进步, 而是将二者相互渗透和互相推动, 这样的一种和谐的发展模式, 正是我们需要借鉴同时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熊彼特“创新理论”对于我国“创新”的启示

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地将“创新”摆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位置,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的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开始进行问题分析, 进一步推导出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增长。下面就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出发, 探讨解决我国自主创新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 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为载体, 以技术活动为手段, 促进知识与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是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前文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在一次访谈中承认了我国的基础研究环节薄弱, 针对这一方面, 除了要积极繁荣和发展科技创新以外,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 还应当从经济发展的角度, 将技术进步与生产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因为, 只有技术转化为了生产力, 转化为了真正可为人类利用, 真正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变革, 这样的技术才能称之为“创新”, 的确, 脱离了与真实物质世界的改变相结合而空谈理论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或者是仍然停留在科学研究范畴内的技术进步,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2. 珍贵而稀缺的“企业家”。

在熊彼特看来, “创新”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必须具有杰出的才华、坚忍不拔的信念和为“创新”奉献毕生的意志与行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家成为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为网罗创新型人才都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我们也应当意识到,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 要求我们改变的不仅是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平化、合理化和高效率化, 还有与人才选拔一脉相连的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创新队伍, 才拥有了发展的真正竞争力。

3. 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的扩散。

熊彼特在定义微观层面上的“技术创新”中认为, 作为创新者总是处于某一产业部门, 从事特定产品的生产, 即创新并不是抽象的, 而总是针对于某一特定产品或某一特定产业部门。当某一特定产业部门引进了新的重大技术或进行了重大的创新时, 由于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强大渗透性, 促使了产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展。这样, 技术创新不但改造了相应的传统产业部门, 提高了它的竞争力, 促进了它的有效发展, 从而改善了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使产业结构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而且, 也会导致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 甚至还可能引起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 (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既改造了传统产业, 也促使了信息产业将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 从而促使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当中, 就包括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技术创新”所能为我们带来的将不仅是生产力的新生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第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分配, 这样的机会成本远小于一味地追求新经济而摈弃传统产业的机会成本, 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 我们理所当然地是要选择前者。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及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振兴装备制造业,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而且, 一项技术创新只有在它被广泛使用和推广时, 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 不在于创新本身, 而在于这种创新的扩散。前文中提到的创新所具有的适应性正是技术创新需要扩散的最好说明。

四、结语

进入新的纪元,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良好, 而政治稳定和外交上不断取得进展也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机遇下, 十七大报告虽短短几万字, 却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方面面都加以涵盖。发展的关键便是创新, 结合熊彼特及其之后的经济学家对于创新的深入研究, 我们应当立足自身的现实, 要看到我们业已取得的成就, 更要看到仍然存在的不足, 走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要: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经济建设部分的首要内容, 明确指出“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虽然, 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要依靠的并非仅仅单一的某个因素, 而是各个因素的有效组合及集群推动,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由此,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对于十七大所提倡的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主创新型国家,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创新扩散,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7.10.15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3]李乾文:谁更关心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24日

[4] (美) 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四版

[5]胡刚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当代经济, 2007年第6期 (下)

[6]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南京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

[7]胡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日报, 2005年8月03日

[8]弗里曼:技术与经济绩效:来自日本的教训.电子档图书, 世纪图书馆, 2002年12期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4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型国家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93-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许多国家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亟需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实际的创新体系。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壮大发展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保证自主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然而,随着我国能源的逐渐枯竭,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这种“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等基础条件,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惯性和长期影响,我國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芯片设计、系统软件、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磁悬浮列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2]。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例如:华为、中兴、海尔、联想、南车、北车等。但由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惯性和长期影响,企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不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依然依赖进口。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普遍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却忽视了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3]。

2.2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合理

由于目前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重复、臃肿、条块分割等问题依然存在,因而出现了创新资源既短缺又浪费的不正常现象,表现在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不足,国家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应用研究方向不匹配,高校不能培育企业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等。

2.3 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科学的决策与组织机制

尽管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但行政管理仍然处于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在决策机制上,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重大科技活动的决策仍时常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此外,各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配合,存在着以局部利益替代整体利益,部门利益代替国家利益的倾向,削弱了国家科技活动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

2.4 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申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仅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方专利分布来看,美国、日本和欧盟就占据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三方专利的92%以上。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全球化的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巩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使我国在知识化的全球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2.5 观念陈旧,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人们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只是简单地把创新与科研成果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能搞出科研成果,就算达了到创新的目标,没有认识到创新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生产力的提升,这种观念对企业影响很大,部分企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措施

3.1 培育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要培育创新型企业,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政府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约束,打破不利于公平竞争的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有利于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市场环境,强化面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3.2 创新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协调的政策体系

通过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实现国家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有效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但在我国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资源配置行为经常为原有体制的惯性因素所扭曲,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规范市场配置行为,促进市场体系发育,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其功能上的互补。

3.3 建立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整合的体系

加强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质量,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重要内容。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整合,不但要实现产业科研合作,而且要改进实验室等科研组织的运行模式,建立开放合作的新机制,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资金流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主动的参与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4 结语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4],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建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1-12.

[2]刘阳.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2):28-30.

[3]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1-161.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5篇

学生姓名:

专业: 2011年秋季研修班会计学学号: 12020111119

一、基本概念和内容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研究文献的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在经济大环境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在此前提下,党中央要求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从而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当今发展的需求,结合世界经济环境发展大趋势,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因此我国必须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指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实行自主创新。

三、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及现实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家外部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从制度、体系,从政府、企业多方面进行完善和努力。制度是一切政治经济行为有序发展的保障,有力的制度执行可以规范现有的创新体系,加大自主创新积极性,同时引导我国在通往创新型国家道路上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次研究主要从政策或制度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阐明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已经有20多个,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瑞典、新加坡等。2000年以来,我国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1.7%,创历史新高。尽管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自身相比有所提高,但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创新驱动型,以适应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完善资源配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且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下,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如此现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是根本出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将大大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资源利用配置。同时提升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分配方式的合理性,达到有限资源使用最大化。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可以避免在生产技术上依赖于他人,在产品销售上受制于他人。拥有创新优势,可以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站稳市场,获得与外来产品对抗的能力。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位,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地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政策或制度方面的举措

(1)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提供资金筹集简便途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建立创新型国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企业的执行上。因此,充分调动企业自身创新积极性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从制度上要给企业宽松的环境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引导并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可从税收及融资制度上加以改变。税收方面可对高新技术等企业可在现有基础上降低其研发税负;重新整理规范自主创新领域与行业,对不同类别的创新技术有重点地实行不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企业如果愿意帮助学校或者其它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政府可以适当对其给予减税,增加企业投入到科技领域的积极性。融资方面需简化企业研发技术融资的审批手续及流程,提供多种融资方式,尤其对于小型技术企业可提供专项技术研发基金。同时制定出合理的还款方式,可按不同还款比例分期偿还,以便加速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投入资金变为技术产出、技术更新带来的经济效益重新转化为资金、资金的再投入转化为更高层次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

(2)坚持人才培养,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企业要创新,国家要创新,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另一关键。发展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持续不断地执行相应制度措施,从基础做起,有计划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从教育体制上就要有所保障。培养大批技术型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坚决推行素质

教育,提高师资水平,在城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保证乡镇等地的教育水平。将技术研发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其次,完善制度以提倡创新精神,营造集体创新氛围。政府要和企业相互配合培养创新人才团结协作、钻研科学的精神;要具备相关政策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同时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再次,吸引创新型人才,扩大队伍,保证人才不对外流失。可有计划地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水平,完善职称和人员选拔制度,使专业技术人才术业有专攻,有更好的空间施展其才华。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已经在财政政策、研发投充、物质奖励等多方面作出努力,鼓励企业及全社会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書关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我国的自主创新程度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对于我国来说,未来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之路还很长,需要政府和企业互相配合,在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共同打造出一个协调的创新环境,激发社会各界对于自主刓新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6篇

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更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自主创新的本质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谋求经济的长远发展, 构建长期竞争的优势。

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指出, 要坚持自主创新,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00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上,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尤其是自主创新水平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原创能力不足,科研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稀缺,科技投入匮乏,自主创新的体制不顺。我国经济长期以来的持续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代价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是可持续的,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格格不入。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国家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线。当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 不仅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还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并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力争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如果我们没有掌握重要的核心技术, 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就很难在激烈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 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忽视自主创新, 会制约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仍然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手段赢得竞争优势,因次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看待和理解中央提出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我国自主创新的不利条件

首先,社会的思想环境对我国自主创新有很大影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遵循的是一种中庸之道,这是一种保守的文化环境,自主创新思维就会受到影响。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的服从精神,企业管理经营者和企业员工求稳怕变、行为保守,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这就使得很多人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动力,也使得竞争意识减弱。

其次,我国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还不够完善。我国现存体制还没有给自主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主体,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我国相关法规的执法不严以及在保护自主创新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主创新的步伐。

最后,自主创新的合作和市场环境不佳。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运作网络。缺少区域间的创新合作,在国际科技交流方面消极被动。再有,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困难。使得自主创新缺乏必要的市场,它所形成的效益无法过市场运作体现出来。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与措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我们应当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首先,应该加强政府引导, 强势推进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主体要通过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次,要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制定健全各项配套政策,激励保障自主创新。从财政税受、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最后,应该创造良好环境,发展创新文化,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坚持把科技人力资源当作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7篇

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吴陈何刘尚杨田

六小绍 树粉

小丹宝文伟梅莲珊 组

☆什么是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王东奎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王东奎

1(1红河学院 云南 蒙自 661100

摘要:当今之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处于发展的关键期。特定的国情,特定的需求,决定中国必须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本文简要阐述了什么是自主创新和创新能力,并就“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三个问题做了适当的分析总结。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大学生。

当今之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处于发展的关键期。特定的国情,特定的需求,决定中国必须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成为我们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关键因素。着力自主创新,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作为当代大学生,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应课堂教学要求,我小组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话题作了简单的交流讨论。我对本次话题的讨论作了以下总结。

1什么是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

1.1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通过集成创新,把各种相关技术加以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后再创新。这三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厚此薄彼。总之,自主创新不等于“纯国产”,核心技术并不都是源自本国的技术发明,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

1.2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按照学术界的看法,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创新型国家,有几个硬指标:

1、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低于2%;

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

3、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低于30%。2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国内环境看,人口基数庞大、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我国未来的发展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瓶颈,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们必须回答的极为紧迫的历史难题。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使我国经济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重大转变。

放眼世界,未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开放,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诸多产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国在发展中难以掌握战略主动权。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就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

各种情况表明,当今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国内拥有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目前,我国大型民航客机完全依靠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也基本来自国外。我国的外贸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但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仅为2%。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全国研发资金刚刚超过GDP的1%, 总的对外技术依赖率超过50%;大中型企业3/4没有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也只有营业收入的1%左右。"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说。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充分表明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科学制定规划纲要、及时出台激励政策、大力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一项项重大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朝着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明显增强就不可能在优化结构、提高效 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GDP翻一番;就难以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就无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更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3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关于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奖励科技创新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4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指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即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作为当代社会一大主题的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民族的命运。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他们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的从各方面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国家方面。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政策导向、对教育的支持程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成员的创新素质水平,因此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加大对创新型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高校进行创新,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并从政策等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

高校方面。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应该从教师队伍和教学体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如: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教师变

灌输为引导、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等;

大学生本身。虽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的,但大学生自身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尽早的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样才能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学习对将来有用的知识,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等。大学时代要会学习,更要学会学以致用才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相互连接起来,迁移到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去。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使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吴丹、陈小宝、何绍文、刘伟、尚树梅、杨粉莲、田珊等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演讲手稿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背后, 中国的创新能力有愧于经济大国的盛名。目前, 我国一些行业, 如金融业和能源行业, 这些行业中的一些先进企业, 已经跨入世界500强的行列, 规模很大, 实力很强, 但是其中真正具有国家级市场控制力的企业很少, 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低下, 没有领先全球的技术创新。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技的贡献是有限的。

近几年, 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 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 使得企业从前那种靠低成本的经营模式开始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主要是依靠低成本的优势, 但是目前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 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不快速的向创新型企业转型, 那么很多企业就会逐渐消亡。中国的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之后, 在周边国家 (如越南, 印度) 逐渐取代我们的成本优势, 以及发达国家 (美国, 欧盟等) 回归制造的战略的形势下, 实现生存和发展,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隐含的深层危机。

2006年国家制定的中长期规划目标是R&D投入占GDP 2.5%, 技术依赖度低于30%, 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70%。由此, 全社会把自主创新推向到前所未有高度。而2012年7月7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讨论了两个重要议题: (1)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2)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由此可见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存在的问题, 即科技经济两张皮, 企业不是创新的主体。这两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依然是全国性探讨的重要问题。

1 自主创新与新科技经济两张皮

1.1 线性的思维仍然严重

自主创新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也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反思。近年来, 我国科技经费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 说明政府非常重视科技投入, 期望通过科技的投入改变我国企业对外技术依赖的现状。但是中国的自主创新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 线性的思维仍然明显, 认为科技投入高就能提高创新能力; (2) 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应该包括开放创新, 但是当强调提高技术自给度, 强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之后, 创新思维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封闭性; (3) 政府干预的力度在增强, 政府成立了16个重大专项, 实施采购政策, 加大科技投入, 都是加大了政府对各类科技的领导权, 加深了政府对科技的干预; (4) 科技人员更加重视获取纵向的科技经费, 这虽然大大加强了科技人员为国争光的精神, 但也削弱了科学家真正关心产业科技的发展。

1.2 科技的举国体制难以催生突破性创新

我国建立举国体制来发展科技, 是动用了国家的力量和国家的意志, 仍然成效不大, 主要原因是: (1) 我国的战略是一种跟随战略, 缺乏原创性, 国家科技计划和目标大多是只做可见的, 即技术已经到了成熟期的东西, 不做不可见的, 因为对可见的技术的追赶容易动员, 容易达成社会和科学界共识。 (2) 我们经常关注的是技术参数和实验室的成果, 对市场并不关心, 如科研院所长期只出论文, 没有技术转移贡献的考核。 (3) 国有企业有能力成为创新的主体, 但是很多行业的国有企业的利润获得十分容易, 没有创新的动力。 (4) 科技的举国体制强调国家意志, 但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困难, 存在不同利益间的抗衡, 难以实现协同创新。我们的研究发现, 这一举国体制有助于科技的快速追赶, 但不利于突破性的创新。如我国在芯片等领域已经投入大量的科技经费, 但缺乏真正重大的技术突破。

1.3 自主创新的政府难题

许多重大科技创新行动, 采用了国家的“包办”的方法, 但其实质是抑制了自主创新。 (1) 中国国家大而复杂, 许多相关单位有着竞争性的目标。如, 常常的情况是, 让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官方指定一家技术和计划的优胜公司, 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国家机关 (包括一些同一部委主持下的) 会跟随这一战略。 (2) 在现有的制度下, 中国的许多目标经常变化, 这一现象也增加了特定产业公司创新行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抑制了企业进行长期计划的研发努力和实力。 (3) 许多项目在强调了国家目标后, 不重视市场的成功。然而, 没有市场上的成功, 即使国企也无法真正做到自主创新。

1.4 企业创新能力问题

温家宝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10年,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5185.47亿元, 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73.4%, 企业似乎已经成为了研发的主体。然而事实上, 企业真正从事研发活动的很少, 据统计, 不到10%的规模以上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 不到5%的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 (2004年) , 国内500强企业中, 316家是国有企业, 占资产总额的90%, 但拥有国内专利申请的只占有35%。垄断市场的企业拥有超级利润, 但是也直接导致其没有创新的动力, 同时, 超级利润也扭曲了企业家心态, 不会把企业定位在创新主体上。中小科技型企业具有创新的动力和理念, 但是得不到政府的充分支持。

由此, 可以看出, 科技的举国体制, 政府的计划导向, 再加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低, 导致无法解决中国科技经济两张皮, 企业不是创新主体这两个创新的根本问题。

2 中国的二次 (代) 创新与自主创新

2.1 什么是二次创新

美国的布瑞茨尼茨认为, 中国经济增长, 企业竞争力提高是不争的事实, 这得益于中国出现了大量产业组织方式, 产品工艺, 商业模式的创新, 这一模式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Briznitz and Murphree, 2012) 。中国企业的这种生产工艺的创新, 生产组织方式, 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得中国企业延续了台湾OEM的生产组织变革, 实现了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繁荣。这就是Briznitz and Murphree的二次创新论 (second generation innovation) , 认为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其他的创新也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中国式的二次 (代) 创新包括:集成已有技术, 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的创新;基于组织的渐进工艺创新;生产流程的再造;制造方法和技术的创新;设计的创新, 物流领域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等等。中国的企业在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上难以有所作为, 但是确实已经嵌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 做了大量的二次创新。联想, 华为都是这类公司的典型。

2.2 二次 (代) 创新与自主创新

中国的二次创新多, 自主创新少, 主要原因在于:

(1) 企业不敢作长期风险的针对核心技术的投资。 (2) 政府决策慢, 各部门间难以协调。 (3) 创新的目标是不确定性的, 而目前制定的科技计划战略目标都是瞄准现在市场确定性, 具有统治力的技术, 是对已有技术的追赶。 (4) 大学院所过于强调国家导向, 忽视产业需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 在自主创新的战略下, 大学院所承担了完成自主创新重大任务的神圣使命。但是, 目前所有的项目都有国家意志, 最终是以SCI论文出现, 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在提高, 但有助于产业创新的成果很少。大量产业需要的科学技术却没有科学家关心。 (5) 国家意志的凝聚与产业需求难以一致。

3 政策建议:建立需求导向的国家创新体系

3.1 科技的合理规制:政府与市场

在科技体制中,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政府角色的定位。应该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 进行新的思考、新的判断和决策, 实现从上至下的创新;政府要成为“更公正、公平的良好制度环境”的维护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扶植战略新兴产业, 促进小企业的不断涌现;重视和强调产业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科技不能搞举国体制, 要降低科技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主要重点在于促进产学研合作;要让科技创业, 有效的技术转移成为促进产业创新, 新型产业形成的重要机制。

3.2 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以能力与竞争为导向选择人才。尊重企业家, 体现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大量的课题立项由企业提出, 企业应该参与大学的博士培养体系, 企业在产学研中真正成为主体。在德国, 从副教授升迁教授, 必须在企业实验室工作一年。这些是要求大学要了解产业的需要。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研究院的建设, 构建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平台。解除人才的自由流动的困境, 促使更多的技术人员向企业流动。

3.3 加强产业导向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强加国家意志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将一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寄托在政府主导的少数重大科学计划身上, 可能会南辕北辙。企业应该更多参与一些重大的科技决策。

3.4 在全球化条件下实施自主创新

全球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基本生态, 预示中国不能过于强调本国创新体系而陷入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状况。如过于强调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自主的标准体系, 会建立起技术的孤岛,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中国需要挖掘未来的产业科技机会, 引导企业实现突破性的产品创新。

中国要重视二次创新对经济和企业能力提高的重要贡献, 不能鼓励与全球技术体系的对立。但仅仅依靠二次创新无法支撑核心技术突破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因此, 如何在全球化条件下构建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国家创新体系就是一个我们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一篇:让书香伴我成长演讲稿下一篇:药品配送中心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