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情简介范文

2024-09-11

农村村情简介范文(精选6篇)

农村村情简介 第1篇

昭觉县日哈乡来拖村

村情简介

一、基本慨况

我村距离乡政府 2.5公里,辖3个农牧社,常住人口296户1182人(含脱贫户145户683人),其中:劳动人口697人,享受低保212户554人,五保户1人,残疾人户29 人,艾滋病患者124人,吸毒人84人,边缘易致贫户14户 53人,有适龄儿童219人(含脱贫户适龄儿童107人),目前小学就读155人,初中就读64人,在乡外就读2人。2020年人均纯收入8882.1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7661元。

全村平均海拔2300米,农作物以土豆、荞麦、燕麦、玉米为主产,全村有耕地2621.35亩,林地1487亩,草原3468亩;四畜存栏880余头(只),有家禽约2000只。2017年成立了致富列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洼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发展共带动145户脱贫户增收。全村今年外出务工人员266人,其中贫困户164人,务工工种主要包括建筑、电力和制造业,务工地点主要在广州、佛山。

在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中,原列托村和洼取村合并为现来拖村。

二、基础设施

全村共建成通村硬化路6公里,其中通社及延申路2条6.2公里未硬化。

全村脱贫户安全住房共建159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 135套,整合资金建房24套,自建房未享受政策2套。

村卫生室面积25平方米。设有诊断、治疗、公共卫生和药品储放的工作场所,有2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村文化室面积25平方米。有2个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有2套基本文化器材,有2个应急广播功能的村级广播系统,有图书3000余册,规章制度健全。

全村目前宽带通信和4G网络覆盖。

全村3个有民俗活动坝子,有4个宣传栏(内容能及时更新),目前已开展8次民俗文化活动,累计参加400余人次。

全村有1个幼教点,有辅导员2名,学前教育儿童96人(含贫困人口学前教育儿童87人),入园率达100%,幼教点均采用普通话教学,确保3—6岁儿童能听会说普通话。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我村处于“二半山区”,灌溉用水极度缺乏,大部分基本农田无法得到灌溉,只能种植一些产出量小,经济价值不高的农作物,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收益不高;村组道路网络布局不完善,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农民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范围不广;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村上没有集体经济的积累,村内公用事业发展基本靠上级部门的支持,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四、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舍饲养殖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农户自筹、项目扶持、部门帮扶等形式,进一步改善水、电、路、圈舍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抓好低产田改造,通过改良土壤、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综合措施,培肥地力,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比。

四是抓好劳务经济,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增加农户收入。

农村村情简介 第2篇

常丰村位于常丰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75户1517人,耕地面积5613亩。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8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92元。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9名,其中女党员7名,35岁以下党员9名,主导产业以烤烟、畜牧、劳务输出为主。2010年,种植烤烟400亩,羊存栏4000只,牛存栏500头,劳务输出321人。

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立足本村实际,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制定了以县、镇两级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强村、项目兴村三大战略,实现五星级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到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为实现上述目标,村党支部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以常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为统揽,积极争取计经、民政、水利、土地等部门项目,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原则,硬化村组道路5公里,生产道路3公里,整理土地3000亩,新建100户的居民点1处,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二、积极引导服务,狠调产业结构

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全力搞好服务工作,带领群众狠调产业结构,发展以“畜牧、果品、劳务”为主的主导产业生产,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利用三年时间,羊存栏达到5000只,出栏达到7000只,饲养量达到12000只,新增闫怀杰户营模式户50户;西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干杂果建园面积达到2000亩,苹果建园面积达到800亩;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400人。

三、多措并举,实现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对居民点进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新建垃圾台、公厕、垃圾填埋场各1处,安装太阳能130户,达到五星级新标准,使群众住的安心,活的开心。

四、建设高素质班子,为实现新的目标提供保证

选好配强村委会班子,健全监委会、妇代会、共青团、调解组织、治保组织,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打造“团结共事、精干高效、服务本领强”的外向型村级班子,为完成好新一届村党支部既定的目标提供保证。

今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县镇两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困难,加压奋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硬化村组道路500米,村内柏油(水泥)路总里程达到4500米;实施县土地局旧庄基复垦300亩;完成农户建房42户。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种植烤烟560亩,实现产值119万元;羊存栏4000只,出栏4900只,收入392万元;外出务工人员321人,实现收入372.7万元。

建立村情档案服务新农村建设 第3篇

一、增强做好村情档案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 建立村情档案,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情档案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记录, 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实践证明, 建立健全村情档案,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是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的长效之策, 是转变领导方式、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村情档案, 使镇村两级干部对村情民意掌握得更翔实、更全面, 逐步形成了对村级工作全程掌控、动态分析、科学决策、跟踪指导的管理体系, 大大推进了农村“两委”换届选举、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 村情档案为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2. 建立村情档案, 有利于改善民生、服务群众。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把优先改善民生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导向, 把最大程度地惠及群众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从管理的角度讲, 村情档案为了解民生情况, 制定今后决策提供了依据;从服务的角度讲, 村情档案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重要保证。建立村情档案, 是新形势的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档案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也是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重要措施。

3. 建立村情档案, 有利于促进农村档案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和谐同步发展, 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建立村情档案, 为档案部门推动农村档案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同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从村情档案产生的过程来看, 建立村情档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从建立的那天起, 就一直与村“两委”换届选举、维护农村稳定等工作结合在一起, 并非单纯的为建档而建档, 而是与农村的具体工作结合在一起, 融合在具体工作之中。从村情档案的来源看, 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乡镇和村级原始档案之中, 上连着乡镇档案和乡镇工作, 下连着村级档案和行政村工作, 既是农村工作现状的反映, 又直接为农村工作现实服务, 这使农村档案工作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促进了农村档案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同步和谐发展。

二、建立村情档案的方法步骤

1. 排查摸底。

由镇政府办公室牵头, 组织管区、包村干部深入基层摸底排查, 开展走访调查, 摸清摸透摸准村情民意, 全面搜集原始资料。其中, 农村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困难群众、工商业者和不稳定人员等六方面人员必须要排查走访。走访时, 每名干部都要建立《民情日记》, 将有关内容及时记录;也可制作《村情档案表》, 以村为单位, 将全村的基本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社会保障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债务情况、外出务工人员情况、突出矛盾纠纷及治安隐患情况、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内容进行登记, 形成最原始的档案资料。

2. 审核把关。

一是核实关。对收集上来的原始资料, 首先由镇区街工作片长进行初审, 并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 查漏补缺, 完善修正。在此基础上, 由镇区街道分管领导牵头召开组织、信访、综治、经管、民政、计生等相关站所碰头会, 逐片、逐村、逐档、逐卷进行印证核实。二是会审关。各镇区街道“一把手”要亲自调度, 定期逐片召开村情民意汇报会, 由分管领导和组织、信访、综治、经管、民政等站所主要负责人以及了解该片情况的老同志共同参加, 听取片长汇报, 与会人员逐个就有关情况进行核实, 对有纰漏的地方重新完善。

3. 整理建档。

按照分类标准, 对收集的情况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按照统一格式建立好书面档案。实行一村一档, 一类一卷, 既要有文字资料, 也要有影像资料;既要建立书面档案, 也要建立电子档案。

4. 跟踪完善。

要根据党委和政府不同时期的要求及工作重点和社会稳定形势, 确定不同时期的排查化解重点问题、关注的重点人员和推进的重点工作等情况, 及时将有关情况和工作动态充实到村情档案之中。

三、加强村情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1. 管好村情档案。

一是包村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联系群众, 随时掌握村情动态, 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及时对村情档案进行补充完善, 搞好镇村两级对接, 及时沟通信息, 更新维护;三是每个月由镇党委对村情档案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 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检查, 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归档。

2. 用好村情档案。

一是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相结合。把村情档案中记录的班子更迭、后备干部储备等信息作为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和把握。二是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指导各村充分挖掘村情档案蕴藏的信息资源, 切实发挥村情档案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相结合。“村情档案”对村级不稳定人员、不稳定因素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详细登记, 有利于提前掌握信访苗头, 超前化解矛盾纠纷。四是与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相结合。通过建立村情档案, 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的基本困难, 加快了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的步伐, 架起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转变,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3. 用活村情档案。

农村金融创新需立足村情 第4篇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和“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结合农村实情关注这两个方面。

发展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先讨论如何发展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财物流出农村的情况长期存在,因此有农村失血的说法。农村失血的渠道中,金融机构是重要方面。有统计称,每年全国金融机构将农民存款大多数转移进了城市,有人认为,这正是当前农村出现普遍贫困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三农”问题积重难返的重要 原因。

不过,现代化本身也一定是城市化的过程,农村人财物流入城市也许是现代化的必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农”问题可能只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的背面。

而从农村金融来看,当前农村的确存在农民低息存款却只能高息贷款,甚至高息也贷不到款而只能高息民间借贷的问题。农村有巨大的金融需求,却缺少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金融 服务。

之所以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农民的金融需求极其分散复杂,且农民缺少合适的融资抵押担保,以至于正规金融机构为分散的、剩余很小的农民服务时,一是成本极高,二是风险很大,其中包括农民的道德风险。

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农村民间借贷十分活跃,年利率可以达到20%甚至更高,远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农村熟人间的民间借贷,相对来讲信息比较对称,责权利清楚,较少有道德风险出现。

农村民间借贷也容易出现问题,一是借贷利率太高,二是借款农民还款难时,民间借款可能不择手段强迫农民还款,从而造成恶性事件。这些民间借款,若任其发展,就可能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高利贷了。

如果发展社区性农村金融互助组织,由这个社区金融来为需要贷款的农民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又因为社区金融与农民之间信息对称,农民借款不还的道德风险极小,且社区金融可以低成本对借款者进行监督,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一方面又可以为社区金融获得利息收入。笔者以为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农村社区性金融互助组织的原因。

具体来说,该如何发展农村社区金融呢?农村问题研究者李昌平在湖北、河北和河南一些村建立的农村内置性金融有相当合理性。以他在河南信阳郝堂村所建“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为例,郝堂村老年人集资成立金融合作社,只向本村人借贷,利息收入年底分成。村民向合作社借贷,每笔借贷都需要合作社五名成员担保。至今为止四年多时间,合作社没有出现一笔借贷坏账。

李昌平的内置性金融一方面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一方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用于养老的利息收入。这样的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借利息收入充分调动了农村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也极大地活化了农村组织,提高了农民应对环境和改造环境的集体行动能力。这种能力尤其是当前农村所缺乏的。而若国家能给所有农民自发成立的“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以资金注入,同时对其进行监管,就可能在全国形成一个新的建设农村资源下乡的好办法。

农民有金融需求,但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农民的金融需求大多不是也不能是用于经营性事业,比如创业办厂、建养猪场、发展特色农 业等。

当前农民的金融需求主要是生活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即使生产性的金融需求,也一般只是周期性生产资料投入和周转资金。如果农民借贷创业办厂、发展特色农业,一旦失败,后果就不仅对农民很严重,而且对社区金融也构成严峻 考验。

或者说,农村社区性金融所应对的主要只能是农民生活性的金融需要,至多是周转资金一类生产性需求,而不可贪大求“洋”,搞到经营性方面去。

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再来讨论如何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一样,同样存在正规保险如何与分散而复杂的小农需求对接的问题。

国家为农业提供政策性保险,农民只出3元保费,财政补贴12元,若粮食绝收或受灾,可以获得每亩最高接近300元的受灾补偿。3元钱很少,300元补偿不少,何况农业受灾情况极为普遍,按理农民应当欢迎农业保险才对。

但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农民没有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即使农业受灾,农民为了获得保险补偿,就不得不多次跑保险公司,跑来跑去若干次,所费人力早已超过了可得保险补偿金额。

那么,是否保险公司不作为呢?也不是,保险公司也必须核实农户所报受灾的损失,防止农户的道德风险。如何评估农民所受损失,甚至如何将农民投保的田块与受灾田块对应起来,就是极费功夫的事情。

简言之,正规保险公司与极小规模农户对接的成本极高,从而使得农业保险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几无实施的可能。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小农经济,每户只有大约十亩耕地,家庭责任,精耕细作,可以相当灵活地应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因此一般情况下,小农农业可以有效防灾。他们也因此对农业保险缺少兴趣。

相对于小农经济强有力的防灾能力来讲,资本农业搞规模经营,要雇用农业劳动力,资本农业应对农业生产的灵活性严重不足,任何自然条件的变化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农业减产。同时,资本农业规模较大,簿记比较规范,与保险公司的对接能力较强,因此资本农业对农业保险有着极高的需求。2010年笔者到安徽繁昌调研了大约10个租种土地超过600亩的大户,这些大户已种三年六季,几乎所有大户六季农业生产中无一季不受灾。幸亏有了农业保险,保险公司为每个大户每季每亩赔付了少则一百多元多则三百元的保险费,才使得这些大户仍然可以勉强维持下去。

为什么大户更容易受到天灾的影响、出现农业减产?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达到一定农业生产规模的大户,其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大打折扣,无论是在应对市场还是自然风险上面,都“船大难调头”;二是雇用劳动力的一个特点是按时作业,远不如家庭农业具有作业的灵活性;三是资本农业一般都会倾向用机械代替劳动力,从而既提高了机械购置成本,又因为机械不如劳动力灵活,而使农业生产粗放经营。

资本农业种粮如此,如果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情况同样如此。

1、下凉泉村情简介(组织会)1 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利益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有社会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迫切需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下凉泉村在社会创新管理工作中结合本村实际对新农村管理方面探索出了设和本村发展的新模式。

下凉泉村位于杜阳镇南部,因境内泉水喷涌而得名。全村5个村民小组433户1662人,耕地2335亩,党员46名。千陇南线、宝中铁路、宝平高速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辣椒、奶畜、劳务输出、商贸流通业为本村主导产业,且近年发展较快。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10元,顺利晋升为五星级新农村,村支部达到二类支部标准。

下凉泉村的发展离不开下凉泉党支部在社会管理工作当中的创新。下凉泉村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坚持群众满意的评价导向,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以“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为目标,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把群众的感受作为工作的“晴雨表”。

近年来,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新格局,才能回应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一,增加群众收入满足物质条件。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非农”就业增收。鼓励农村人口到城区、中心集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务工经商办企业。二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确保增收。组建特色专业合作社,建立网上信息平台,掌握市场行情,实现收益最大化。三是配齐配强农村带头人,引领增收。“农村要富强,重在领头羊”。要拓宽渠道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开拓意识强、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致富能手,优先选拔大学生村官,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第二,健全基层组织夯实牢固基础。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情况、新特点,突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发挥基层组织植根基层、贯通社会、联系群众、直接做群众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扩大基层民主推动自治管理。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扩大基层民主、推进自治管理是关键。一是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村级组织中的特殊领导地位,提高乡村民主建设的发展水平。二是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在村(居)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基层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对农村公益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自己拍板决策,最大限度体现民意;对各种惠农强农政策、计生政策、低保享受对象实行阳光操作,增加透明度和满意度。

第四,强化引导疏导力促社会和谐。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较大改变,必须加强正面引导。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快农村信息实传播,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项惠民政策、农村适用法律法规、社会主义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各项政策、法律深入人心,培育农村社会的诚信意识。避免政策传达不到位、群众不知晓、工作不配合,提升民意满意率。二是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正面引导。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处理、作出承诺,限期办理、跟踪督办,严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推三阻

四、敷衍塞责,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建立农村帮扶机制。建立心理干预制度,农村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重大灾难后,队长组织慰问,村组干部上门走访,疏导当事人的情绪,减少社会对抗性;建立村居红白理事会制度,让一批群众威望高的老干部、老同志作为理事会成员,协调各种关系,提供无偿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活跃基层文化充实精神追求。

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要发挥好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娱乐等作用。一是转变文化理念。现有的农村文化多数是仿城市文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结合不好,以致农村一些地方出现放电影很少有人捧场的现象。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尊重农民文化需求,顺从农民真实意愿,不能一厢情愿地推进,尤需“看客做菜”,提供适路畅销的文化产品。二是充实活动内容。把握农活时令季节,选择合理地点,组织开展社火、跳秧歌、舞狮、干农活、打锣鼓、编织手工制品等大众化比赛活动,增强凝聚力,增加和谐度。三是丰富活动内涵。认真研究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深入挖掘、不断丰富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多元需求,让老百姓“脑袋”与“口袋”同时充实起来,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无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第六,针对特殊人群实行动态监管。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留在农村的老人、儿童、社会闲散人员等特殊人群对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空巢老人。要逐步提高60周岁以上老人的养老保险金,保障基本生活开支。完善休闲娱乐、医疗保健设施,成立专业化管理公司,针对性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活动,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二是留守儿童。家庭作为儿童教育主体,要加强沟通交流,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教师实行点对点服务,定期家访,熟悉联系儿童的基本情况,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知识教育,防止烧伤、烫伤、溺水、触电、交通等意外事故发生,保障儿童生命安全。社会要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避免造成性格怪异、价值观偏离和歧视社会等不良影响。三是高危人员。对有重大不良倾向、有犯罪前科和“武疯子”等容易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特殊人群,实行动态管控,盯死看牢,减少侵害农村妇女、儿童、老人的案件发生,特别要严防发生仇视社会伤害多人的无辜案件,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增加群众安全感。

第七,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群众权益。

农村村情调研报告2011 第6篇

调研报告

在某某村担任村官已经两年半的时间,这期间通过走访群众,与群众进行座谈,问计于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倾听群众的呼声,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低保户、五保户、老党员户、留守儿童户、种养殖大户的走访,掌握了我村农户的基本情况,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认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情概况

某某村位于通海县最南端,距县城38公里,距高大乡政府11公里。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425户,总人口1618人,耕地面积约1540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主要种植烤烟和蔬菜。

二、农户情况

为了深入的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我利用闲暇时间到部分农户家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代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听取他们对村建设的看法与意见,努力向他们学习农村工作的方法与经验;通过走访村里的贫困户,找出落后的原因并帮助其寻找致富项目,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摆脱贫困;通过拜访村里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了解他们致富的方法并帮助他们解决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让他们能够带动身边的群众共同富裕起来。对于我村的五保户、老党员户和留守儿童户,主要是帮助

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的家人在外工作安心,免去后顾之忧。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已经能够融入基层,融入群众,而且倾听了民声,了解了民情,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也逐渐的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数村民上过小学、初中,少数上过高中,低收入导致对教育的低投入,造成了相关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缺乏,再一次影响了收入的提高。

(二)掌握的劳动技能少。大多数村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劳动技术,外出找工作困难,部分已转移的劳动力也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普遍较低。

(三)种养殖规模不大,缺乏种养殖技术。我村种植业初具规模,但是果树品种单一,主要种植柑橘为主,优质品种太少。我村养殖业不具规模,主要养猪户有一家,养鸡户一家正在建设,其他大部分是群众散养。在这些种养殖农户中由于缺乏管理等技术,经济效益不大。

四、具体措施

(一)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

一是对可转移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资质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二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有效转移途径;三是在区内外企业寻找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实行有的放矢转移。通

过以上方式,力求使村民逐渐转变观念,消除他们的消极思想,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二)进行种养业知识培训

在养殖方面,一是实施养殖方法及常见病防治培训;二是及时了解猪、牛、鸡的养殖情况,聘请专家主动上门服务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在水果种植方面,一是积极筹建种植技术专业指导队,对种植户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给予专业指导;二是实施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培训。

(三)发展养殖大户

目前部分农户有养鸡、养猪的意愿和基础,但是规模养殖依旧没有形成,可以通过各项优惠补贴办法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并且要不定期到养殖大户家进行专业知识解答、饲养方法培训和病害防治。

(四)培养种植大户

组建专业服务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帮助策划培植无公害优良水果;收集市场信息,协助搞好营销工作。

两年多的时间,我对我村的村民村情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也对我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农村工作是基层工作,农村的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希望我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村的各项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某某村主任助理

上一篇:职业教育教学法期末复习下一篇:村平安家庭创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