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4-05-15

《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11篇)

《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篇

①刘审交,字求益,幽州文安人也。少略知书,通于吏事,为唐兴令,补范阳牙校。刘守光僭号,以审交为兵部尚书,守光败,归于太原,唐庄宗以为从事。其后赵德钧镇范阳,北面转运使马绍宏辟审交判官。王晏球讨王都,以为转运供军使。定州平,拜辽州刺史。复为北面转运使,改慈州刺史,以母老去官。母丧哀毁过礼不调累年。

②晋高祖即位,杨光远讨范延光于魏州,审交复为供军使。是时,晋高祖分户部、度支、盐铁为三使,岁余,三司益烦弊,乃复合为一,拜审交三司使。议者请检天下民田,宜得益租,审交曰:“租有定额,而天下比年无闲田,民之苦乐,不可等也。”遂止不检,而民赖以不扰。迁右卫上将军、陈州防御使。出视民田,见民耕器薄陋,乃取河北耕器为范,为民更铸。安从进平,徙审交襄州,又徙青州,皆有善政。罢还。

③契丹犯京师,留萧翰而去,翰复以审交为三司使。已而翰召许王从益守京师。汉高祖起义太原,从益召高行周以拒高祖,行周不至。从益母王淑妃与群臣谋迎高祖,或以谓燕兵在京师者犹数千,可以城守而待行周,淑妃不从,议未决。审交进曰:“余燕人也,今为燕守城,当为燕谋,然事势不可为也。太妃语是。”从益乃罢不设备,遣人西迎高祖。高祖至,罢审交不用。隐帝时,为汝州防御使,有能名。乾祐三年卒,年七十四。州人聚哭柩前,上疏乞留葬近郊,使民得岁时祠祭。诏特赠太尉,起祠立碑。

《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六》

17.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母 丧 哀 毁 过 礼 不 调 累 年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北面转运使马绍宏辟审交判官 (2)乃复合为一

(3)而天下比年无闲田 (4)使民得岁时祠祭

1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通于吏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B.为民更铸 为击破沛公军(司马迁《鸿门宴》)

C.可以城守而待行周 夫夷以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乃取河北耕器为范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遂止不检,而民赖以不扰。

(2)从益乃罢不设备,遣人西迎高祖。

21.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文字在《旧五代史》中记载如下:

此城经敌军破除之后,民力空匮,余众幸存,若更谋之不臧,闭门拒守,一月之内,无复遗类。诸君勿言,宜从太妃处分。

两种记载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7. (2分)母丧/哀毁过礼/不调累年

18.(共4分,一个1分)(1)征召;(2)整体;(3)近年;(4)按时

19. (2分)B

20.(共5分)(1)(朝廷)于是停止此事不去检视民田,因此百姓仰仗(1点)他的提议(1点)而没有被扰乱(1点)

(2)李从益于是罢兵不设防备(1点),派人往西边(1点)迎接汉高祖。

21. (4分)《新》好:文章第二段主要写刘审交体恤民情、以民为本的品质。《新》的记载,着重表现刘审交审时度势的果决。人物形象较之《旧》更丰富立体。

《旧》好:文章第二段主要写刘审交体恤民情、以民为本的品质。《旧》的记载,着重表明刘审交不希望因为上层谋划失当而使民众受难。较之《新》,可以使其一心为民的良吏形象更为突出。(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可从多个角度作答,设如下评分要点,对一处给1分,给满4分为止。

①《新》连用肯定语气,语气强烈;

②《新》语言更加精炼(简明、简洁),语气强烈;

③《新》强调自己“燕人”的身份,情感更显真挚、真诚、恳切;

④《新》强调“事势不可违”;

⑤《新》表现刘审交审时度势的果决;

⑥《新》的描述使整篇文章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

⑦《旧》整散结合,语言富于变化;

⑧《旧》强调目前处境的艰难(局势的紧迫);

⑨《旧》突出了谋划不当而带来的严重危害;

⑩《旧》对“事势”的说明更为具体;

⑾《旧》表现了刘审交一心为民的品质;

⑿《旧》的描述使整篇文章人物形象更集中、更鲜明;

⒀原文第二段主要写刘审交体恤民情、以民为本的品质;

⒁说服力更强。

⒂上下文的连接更紧密。

其中:①②⑦为语言形式分析;③④⑤⑧⑨⑾⒀属于文本内容分析;⑥⑩⑿⒁⒂属于作用效果分析。

[刘审交,字求益,幽州文安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2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齿:交流

B.不可选纪

选:计算

C.而后间一二岁乃归

间:间隔

D.哀其孤而字焉

字:养育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B.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遗也/

C.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遇也/

D.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蕃学业有成,品德高尚。人太学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厚学识,品行端正。从太学的学生到学官都对他推祟称颂,他的突出事迹被上报到礼部。

B.何著名声很大,却怀才不遇。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虽然很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而爱奠能助;在礼部为官之人,又都嫉贤妒能,故未被任用。

C.何若非常孝顺父母。初人太学,大约一年回家一次。因父母阻止,他已五年未回家省亲。担心父母年老不能照顾自己,他决定回家奉养双亲。

D.何蕃既仁义又勇敢。他在太学读书,诸生都不敢做不仁之事。朱池反唐,诸生想跟随叛军作乱,来请何蕃参加,何蕃义正辞严地训斥了他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5分)

(2)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t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蓍欤!(5分)

参考答案

4.A(齿:动词,并列。)

5.C(根据文意判断。)

6.B(“都嫉贤妒能”的说法有误。)

7.(1)在这时,太学祭酒的职位空缺,(又)恰逢阳城先生出任道州刺史,结果未能留住何蕃。(译出大意给2分。“于是”“阙”“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这样以后才能有所建树,难道只是何蕃是这样吗!(译出大意给2分。“有待”“所立”“独……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参考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每年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学业有成,品行高尚,从太学的学生们起都推崇称颂他,不敢和他相提并论。太学生们一同去向助教、博士(报告他的情况),助教、博士又把他的情况上报给司业、祭酒,司业、祭酒编写何蕃的种种突出事迹达数十条,并把这些事迹上报到礼部,而让天子知道。京城众生因为荐举何蕃而写文章的人多到无法计算。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很多,但没有一个在礼部当官;在礼部当官的人,又大都是与何蕃合不来的,因此他的仕途未获成功。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他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阻止了他。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劝阻了他,他(至今)没有回家省亲已经五年了。何蕃,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怜悯双亲年老,不能照料自己。有一天,何蕃拜别各位太学生,要返回和州去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无法劝阻,就把何蕃关在一个空房间里。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一百多太学生,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学司业阳城先生陈述,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在这个时候,太学祭酒的职位空缺,(又)恰逢阳城先生出任道州刺史,结果未能留住何蕃。

欧阳詹先生说:“何蕃,是个仁义勇敢的人。”又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读书,太学生们不敢做不仁义的事,埋葬那些死后丧事无人料理的人,怜悯他们的.孤儿并养育他们,不管别人恩惠大小,一定要尽力报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何蕃看起来力气不能承受他的身体(即弱不禁风),相貌不能承受他的内心(即相貌平平,无法反映他内心的坚毅),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啊。”欧阳詹先生说:“朱洮作乱之时,太学生们发动起来想要跟随叛军,他们来请何蕃前往,何蕃态度严肃、神色严厉地训斥了他们,所以太学六馆的读书人没有跟从作乱,这难道不是他的勇敢吗!”

《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3篇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作者: 韩愈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1),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2)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3),九夷八蛮(4)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5)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6)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7)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8)、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9),其所辅理承化(10)之功又尽章章(11)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12)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13)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14)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15)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16)而进(17)之,察其所以而去就(18)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19),四十馀日矣。书再(20)上,而志不得通(21)。足三及门,而阍人(22)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23)。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24)之(25)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26)上,足数(shuò)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27)少(28)垂(29)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注释】

(1)哺:指口中所含的食物

(2)欺负:欺诈违背。古今异义。

(3)虞:担忧

(4)九夷八蛮:

九、八为虚数。指蛮荒的各个部落

(5)宾:服从,归顺

(6)具:制度

(7)沾被:沾湿,滋润

(8)休征嘉瑞:休征、嘉瑞都是指吉兆

(9)叔父之亲:指周公与成王的至亲关系

(10)辅理承化:辅佐、治理、承继、教化

(11)章章:显著的样子

(12)设使:设、使都是“假设”的意思

(13)特:只是

(14)维其:正因为,现在通常写做“唯其”

(15)出其下:比他们差

(16)引:牵引,引见

(17)进:使……进

(18)去就:或去或就。去,使……离开,指不任用;就,就近,指任用

(19)待命:等待回音

(20)再:两次

(21)通:通达

(22)阍(音昏)人:守门人

(23)质:通“贽”,礼物,信物

(24)去:离开(周)

(25)之:往……去

(26)亟:多次,屡次。此处读音为qì

(27)惟:希望

(28)少:稍微

(29)垂: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爱。~怜。~询。

翻译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谨地再拜进言给相公阁下:韩愈听说周公作宰辅时,他是多么急于接见贤才啊,正当吃一顿饭,却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来迎宾;正当洗一次头发,即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这时候,天下的贤才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虚伪欺诈的一流坏人,都已经清除;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心;处在极边远地方的许多蛮夷部族,都已经归顺进贡;天时的灾害变化,昆虫草木的反常现象,都已经销声匿迹;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化的制度都已建立;社会的风俗都已淳厚朴实;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一切,都已各得其所;麟、凤、龟、龙之类的美好吉祥的迹象,都已经一一出现。而周公凭着圣人的才能,借助于成王叔父这样至亲的关系,他所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又都这样显著,那些请求进见的人,难道再有比周公更贤能的吗?不只不会比周公贤能而已,难道再有比当时的百官更贤能的吗?哪里还能有什么计策、议论能够对周公的教化有所补益呢?可是周公访求他们是这样的急切,只担心自己的耳朵有什么听不见、眼睛有什么看不到之处,自己的思索考虑有什么不周全之处,以致辜负成王托政给周公的深意,得不到天下人心。象周公这样的用心,假使那时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没有那样显著,又不是圣人的大才,又没有叔父的至亲关系,那么周公将没有时间去吃饭和洗头了,难道只是止于辛勤地“吐哺握发”吗?正因为他的用心能够这样,所以到现在,人们还念念不忘地歌颂成王的大德,称赞周公的功绩。

现在阁下作为宰相,身份与周公也相近了。天下的贤才,难道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虚伪欺诈的一流坏人,难道都已经清除?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心?处在极边远地方的蛮夷部族,难道都已经归顺进贡?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化的制度难道都已建立?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一切,难道都已经各得其所了?麟、凤、龟、龙之类的美好吉祥的迹象,难道都已经一一出现?那些请求进见的人,虽则不能够期待他有您那样的大德,至于同您手下那些官吏相比,难道全都不如吗?他们所提所说的意见,难道全都对政事毫无补益吗?现在您却使不能象周公那样吐哺握发,也总应该引进、接见他们,考察他们究竟如何而决定用谁不用谁,不应该默不作声地了事啊!

韩愈等候回音已四十多天了。上了两次书而心愿不能够表达,三次登门,却被守门人拦住。只因为我糊涂愚顽,不知道逃隐山林,所以又有上述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希望阁下明察!古代的读书人,只要有三个月不作官任职,相互之间就要慰问,所以他们只要走出本国疆界,车子上就一定载着准备随时进见用的礼品。然而他们为什么又不肯轻易自己主动要求作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周不被任用,就可以离开到鲁国去;在鲁不被任用,就离开到齐国去;在齐国不被任用,就离开到宋国去,到郑国去,到秦国去,到楚国去。现在天下只有一个君主,四海之内统一为一个国家,舍弃这里,那就是夷狄了,就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了。所以读书人中间那些想实行自己主张的人,不被朝廷用,就只有入山林当隐士了。隐居山林,只是读书人中那些独善其身、自己顾自己而不忧虑天下的才能安居,如果他有忧天下的心思,就不能了。因此韩愈每次自求进见而不知羞愧,频频上书、多次上门而不知道止步啊。岂只如此而已,心里经常惶恐不安,唯恐不能够出在您这样的大贤人门下,也望您稍加体察。冒犯了您的威严,内心惶恐不已。韩愈再拜。

【赏析】

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这封信与第二封信(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信中把对待他的上书的态度,提到是否重视人才的高度。信的第一段,连用一系列长短错落的句式排比成文,极力夸张周公的治绩,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周公“吐哺握发”的难能可贵,肯定了求贤若渴的正面典范。

第二段只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用基本相同的词语,构成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式,使今之宰相与古之周公,两种用心,处处形成尖锐的对照,有力地提示了宰相的错误态度,也反映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信的后一部分从当时的情况与古代的情况、自己的行为与隐士的作风两相比较中,说明自己反复上书是为了一片报国忧天下之心所驱使。

全文将周公对待人才的热忱与当时宰相对待人才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韩愈对当时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也表达了他为“兼济天下”而要求得到任用的迫切心情。

全文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据理直言,言而无忌,情词激烈。从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起笔,排比中有变化,整齐中见错落,颇能反映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的一贯风格。

《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4篇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拜为沛郡太守。以单于当朝,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复为都护。

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与谷永相友善。谷永闵其老复远出,予书戒曰:“方今汉德隆盛,远人宾服,傅、郑、甘、陈之功没齿不可复见,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亦足以复雁门之踦,万里之外以身为本。愿详思愚言。”

会宗既出,诸国遣子弟郊迎。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德之,欲往谒,诸翕侯止不听,遂至龟兹谒。城郭甚亲附。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欲降,会宗奏状,汉遣卫司马逢迎,会宗发戊己校尉兵随司马受降。司马畏其众,欲令降者皆自缚,保苏匿怨望,举众亡去。会宗更尽还,以擅发戊己校尉之兵乏兴,有诏赎论。拜为金城太守,以病免。

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复遣会宗发戊己校尉诸国兵,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会宗恐大兵入乌孙,惊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发兵垫娄地,选精兵三十弩,径至昆弥所在,召番丘,责以“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官属以下惊恐,驰归。

小昆弥乌犁靡者,末振将兄子也,勒兵数千骑围会宗,会宗为言来诛之意:“今围守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昆弥以下服,曰:“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会宗曰:“豫告昆弥,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弥以下号泣罢去。会宗还奏事,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以轻兵深入乌孙,即诛番丘,宣明国威,宜加重赏。天子赐会宗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节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因循:按照

B.以单于当朝,徙为雁门太守徙:迁徙

C.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德之,欲往谒德:感激,感恩

D.会宗还奏事,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便宜:见机行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段会宗有威信的一组是(3分)( )

①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复为都护②会宗既出,诸国遣子弟郊迎③官属以下惊恐,驰归④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德之,欲往谒⑤昆弥以下号泣罢去⑥今围守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段会宗由沛郡太守一职调任雁门太守,是因为单于应当来朝见。几年后,因触犯法律被免,后来西域各国上书表示希望派任段会宗,阳朔年中才又任命为都护。

B.谷永劝诫喜好功名的段会宗,希望他不要追求奇功,任职期满立即回来,在万里之外更应该以身体为重。

C.末振将杀害了汉朝友好的大乌孙王,汉朝极为恼恨,于是派遣段会宗调拨戊己校尉和各国的军队去诛杀他的太子番丘。

D.段会宗利用智谋,权衡利弊,用小股部队深入乌孙国,诛杀番丘,彰显了国威,回国后得以褒奖,被赐爵关内侯,黄金一百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欲降,会宗奏状,汉遣卫司马逢迎,会宗发戊己校尉兵随司马受降。(5分)

(2)召番丘,责以“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5分)

参考答案:

4.B徙:调任。

5.A ③是说段会宗杀了番丘后,其部下四散而逃;⑤是说小昆弥被段会宗说服后无奈离去;⑥是段会宗警告小昆弥的话。

6.C “汉朝极为恼恨”有误,汉朝派段会宗去诛杀其太子,主要是因为汉朝遗憾末振将已死,不能亲自诛杀他。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关键词语有“奏状”“发”,“逢迎”为古今异义词;(2)句关键词语有“相”“即”,“手”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1)康居太子保苏匿率领一万多人想投降,段会宗就把情况上奏,汉朝派遣卫司马去迎接,段会宗调派戊己校尉的军队随同司马接受投降的人。

(2)(段会宗)把番丘召来,责备他“末振将杀害骨肉至亲,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没有来得及诛杀他就死了,使者奉皇帝命令来诛杀番丘”,就用手拿着剑杀死了番丘。

参考译文:

段会宗字子松,是天水上邽人。竟宁年中,以杜陵令被五府举荐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人敬重他的威望和信用。三年后,任期满返回京城,授官为沛郡太守。因为单于应当来朝见,就调任他为雁门太守。过了几年,段会宗因犯法被免官。西域各国上书表示希望派任段会宗,阳朔年中又被任命为都护。

段会宗为人喜好大节,注重功名,同谷永交情不错。谷永怜惜段会宗年老又到远方去任官,就去信劝诫他说道:“现在汉朝恩德正盛大,边远地区的人们都来臣服,傅、郑、甘、陈的功绩终身不可能再次出现,希望我的朋友您要按照旧有的惯例,不要追求奇特的功绩,任职期满就回来,也足以抵销雁门的不幸。万里之外应以身体为本,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话。”

段会宗已经出了边境,各国派子弟到城郊去迎接他。小乌孙王安以前是段会宗立他为王的,心中感激他的恩德,打算去拜访,各位翕侯阻止他前去,他不听,于是到了龟兹去拜会。那儿的各国都对他很亲近顺从。康居太子保苏匿率领一万多人想投降,段会宗就把情况上奏,汉朝派遣卫司马去迎接,段会宗调派戊己校尉的军队随同司马接受投降的人。司马畏惧投降的人多,打算叫投降的`人都自己捆绑上,保苏匿于是产生了怨恨心理,就率领众人逃走。会宗任期满后回来,因为擅自派遣戊己校尉的军队,耽误了军事行动,皇上下诏将功抵罪。授官为金城太守,因为生病被免官。

第二年,末振将杀害了大乌孙王,赶上他又病死了,汉朝遗憾不能亲自杀了他。元延年中,又派遣段会宗发动戊己校尉和各国的军队,去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段会宗恐怕大部队进入乌孙国后,惊动了番丘,让他逃走后不能再捉到,就把他所派遣的军队留在垫娄,挑选精干的持弩士兵三十人,从小道到达了乌孙王所在的地方,把番丘召来,责备他“末振将杀害骨肉至亲,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没有来得及诛杀他就死了,使者奉皇帝命令来诛杀番丘”,就用手拿着剑杀死了番丘。番丘的官员和部下惊慌害怕,骑着马逃跑回去。

《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5篇

(2)痛:①成为右派,翻译《奥涅金》的工作艰难持续了二十年;②妻离子散,下放农村和返城后,生活环境艰苦,体力劳动繁重,食不果腹;③译作稿酬的微薄,尊严被践踏。

乐:①《奥涅金》译本屡次重印,王智量获得了俄国政府颁发的普希金纪念章和感谢状;②翻译过来的20多种译著广受赞誉,有译本还被我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英方;③师长的知遇之举和萍水相逢者的关心接济以及生活的点滴趣事。④晚年能够拼命去写作,去传承文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3)①坚定地信念,执着的精神。““””中被打成右派、下放,妻离子散,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20年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坚持读普希金和《奥涅金》,从事翻译。晚年仍笔耕不辍。②有良知和责任感(或“保持文人的良知和尊严”)。翻译作品所处的窘境,让他忧虑,他呼吁重视翻译,尊重翻译工作。晚年转居美国后,又重回国从事翻译和创作,即使不能出版,也要写出对历史的反省和记录,对文化“真东西”的传承,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③率性而为。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或悲或喜,不加掩饰。他提高一点稿酬的要求遭拒,直言自己的担忧。

(4)观点:我们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需要执着、健康的精神追求。理由:①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人生是低品位的人生,甚者无异于行尸走肉。有了精神生活的支撑,可以忍受和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辉煌。②王智量一生坎坷:成为右派,妻离子散,甚至尊严被践踏,可他依然不放弃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正是这种精神信念的支撑,让他即使在译作暂时无人出版的情况下,也能豁达乐观,坚持传承文化。③当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看待任何事物往往会更多的用金钱的眼光去衡量,物质水平提高了,心灵却日渐空虚,精神萎靡,意志消减。由此,我们切忌迷茫,切忌脆弱,切忌低趣味,切忌薄情寡义,应该有梦想,有追求,有涵养,注重精神家园的维护和建设,提高自己人生的质量,享受自己事业成就后的快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E项主要原因不是这个,而是其译著将原诗的节奏韵律很好地传达了出来。B项《饥饿的山村》不是王智量的译著,是他创作的小

说。C项原文中没有“多次重印后……赠送给各国政府”的明确信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E项主要原因不是这个,而是其译著将原诗的节奏韵律很好地传达了出来。B项《饥饿的山村》不是王智量的译著,是他创作的小说。

宝物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第6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0xx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xx年第16期)

《宝物》现代文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是希望顾林尽快卖掉家里的瓷瓶,缓解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

B.老教授非常富有商业头脑,所以才坚持到顾林家鉴别古董真伪,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嫌弃瓷瓶不能吃,还易碎,本不想接受瓷瓶。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与老教授父子的对话中,顾林介绍关于瓷瓶的往事,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更重要的是为了塑造父亲不为名利、高尚无私的品质。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7.文中“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本文分析。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王教授的人物形象。

夕阳时分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第7篇

被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以数年工夫完成的“‘Sullied’IstheWord: aNoteonHamletCriticism”终于于1980年1月在《外国语》发表。尽管当时这一争论已达成一致,但林的文章仍引起了国内外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1980年8月林同济临时得到莎士比亚年会的邀请赴英参加“第十九届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林同济成为建国后第一个参加国际讨论会的学者。三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讨论的主题为“莎士比亚关于人物塑造的方法”。由于赴会仓促,来不及在会上提交论文,林同济仅在闭幕会上赋诗赠给大会:

独摇灵光镜,摄来万像真。自然无碍趣,四海一家亲。

尚友群贤集,遄飞壮思新。兰亭今古意,中座抚频频。

前四句写莎翁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奇才,后四句写莎学讨论会的盛况,以兰亭修禊事为村托回到中国文化方而来。

赴会前林同济接受了不少采访,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记者为了表达他的敬意,彬彬有礼地称林同济为“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可能是林同济想起了《sullied之辩》一文不允许发表之事,他激动地回答说:“你听说过有哪位莎士比亚专家连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都没有发表过?算了吧,叫我老学者

就行了。”事实上,林同济常谦虚说“专家”一词闻之“汗雨湿背”,爱“老学者”这个称谓。此时他已少了年轻时的“狂”,更平添了一份“真”。

林同济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直言的个性赢得了盛誉。英伦返国后,林同济即接到自己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哈佛大学等赴美作学术演讲的邀请函。未作休顿,辗转赴美,在甚多的邀请会、聚会应酬之余,林同济勤勉于演讲的准备,同时还为画家朱屺瞻、关良、刘旦宅、程十发等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年逾七旬的林同济常常忽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过分紧张地工作。在伯克利成功的第一讲《莎士比亚在中国:魅力与挑战》使得第二回演讲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座无虚席,许多人还从头站到尾。在最后提问回答中,林同济主张要温和的改革,中国再也历经不起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他认为暴力革命必导致另一种暴力,如此循环,必伤国家元气。在《中国思想的精髓》一讲的掌声中,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还在热烈期盼他的演讲时,林同济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如此的操劳,因心脏病突发,于1980年10月20日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四岁。

林同济竟还是“一位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一介本色书生”,纵然他超越了传统表层的意象,却依然受到其深层精神的支配,仍是年幼时时常朗诵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灵魂的双重性,使他深陷焦虑、苦痛,又使他一生都不甘“孤寂”。

林同济的身上一直散发着贵族的气质,他的这种独立人格支配其行为,曾使他“荣”,却也让他“惧”,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时代“不合节拍”,与风行时论相背,某种程度上好似他的崇拜偶像尼采一样,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杯不为时人理解,不免让人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节选自李琼《林同济传略》,有改)

《夕阳时分》现代文阅读题目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林同济是一个以学问自娱的人,他用五拍素的诗体的方法翻译《哈姆菜特》和《麦克白》,参加国际研讨会用题诗的形式表达惭愧之情。

B.林同济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他的莎翁研究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思想的精髓”的演讲也赢得热烈的掌声。

C.林同济是一个热忧、谨慎的人。他为中国画家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对记者尊称为“专家”小心冀翼地及时作出更正。

D.本文记叙了林同济晚年“第二春”的忙碌和猝然去世,既表现了他“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又促人深思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E.本文重点介绍林同济的莎翁研究情况,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独特的风骨。

5.文章结尾说林同挤“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林同济研究莎士比亚的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哪些“孤独”之处?请简述事实。(4分)

《贵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8篇

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①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②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③,以为国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

今有人於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②鹿布:粗布 ③绪余:此处指轻微之物。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制:制约

B.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审:慎重

C.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弹:射击

D.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 亏:使…亏损

1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使人以币先焉 不能不以之兴怀

C.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故木受绳则直

D.奚以知其然也 凌万顷之茫然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3分)

①耳目鼻口不得擅行 ②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③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

④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⑥六欲皆得其宜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屑一顾。

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

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 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3分)

(2)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3分)

(3)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 ;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3分)

参考答案

10.B 审:详查,细究

11. A.( A.于: 比B 用/因为 C却/于是,就 D 这样/词尾)

12. D

13. C

14.(1)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

(2) 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3) 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喝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

【参考译文】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乐音,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嘴巴虽然想尝美昧,但只要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去做。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得独断专行,必须要有所制约一样。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作天子还是可以的,虽是这样,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它的东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越国人连续三代杀了他们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一个山嗣里。越国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寻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望上天呼喊道:“国君啊,国君啊!这个职位怎么偏偏让我来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厌恶作国君,而是厌恶作国君招致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因国家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作国君的.原因。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个有道之人,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使者进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而会给您带来处罚,不如搞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本来就厌恶富贵,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道之人,他们如此地不了解有道之人,难道不太可悲了吗?

所以说:道的实体用来保垒身体,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以全身养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舍弃生命来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昵?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举动的时候,必定明确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耜达到目的所应采用的手段。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千仞高的飞鸟,世上的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昵?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岂止像随侯珠那样贵重呢?

《孙晷》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9篇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 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试题】

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B.乡里赠遗(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欣所逾 甚 (通”愈”,更加)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D.须去而出(离开) 属引凄异(延长)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厌慢之 故逐之

B.而晷见之 结友而别

C.寒则与同衾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或解衣推被以恤之 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文意理解

(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

(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参考答案】

1.B

2.A

3.(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4.(1)人多厌慢之;欣所逾甚。

(2)示例:保护他人自尊心;宽以待人;体谅他人的`难处;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

【译文】

《去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0篇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鬻金者之所 鬻:存储,储蓄 B.其唯先有度 度:法度,准则

C.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激矢则远,激水则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 句读之不知

C.人皆在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奸路以除而恶壅却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会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谢子到秦后游说,看到王不高兴,就离开了秦国。

B. 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 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3分)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2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9、【答案】A

【解析】鬻:卖

10、【答案】D

【解析】A,连词,就;“却”。B,取独;提宾标志。C代词,“那里”;代词,他。D,转折连词。

11、【答案】B

【解析】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12、【答案】A

【解析】A,取代自己地位

13、

(1)像这样花费心事,会见说客即使再多(勤劳,辛劳),耳朵眼睛(因会客频繁)即使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关键词“虽”、“劳”、“弊”各1分。)

(2)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关键词“若”“岂”各1分,)

(3)有(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l分,关键词“固”l分,句意通顺l分。)

参考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釐(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梁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1篇

梁适,字仲贤,东平人,翰林学士颢之子也。少孤,尝辑父遗文及所自著以进,真宗曰:“梁颢有子矣。”授秘书省正字。为开封工曹,知昆山县。徙梧州,奏罢南汉时民间折税。更举进士,知淮阳军,又奏减京东预买r百三十万。论景祐赦书不当录朱梁后,仁宗记其名,寻召为审刑详议官。

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曰:“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有鸟似鹤集端门,稍下及庭中,大臣或倡以为瑞,适曰“此野鸟入宫庭耳,何瑞之云?”尝与同院燕肃奏何次公案,帝顾曰:“次公似是汉时人字。”肃不能对,适进曰:“盖宽饶、黄霸皆字次公。”帝悦,因询适家世,益器之。他日宰相拟适提点刑狱,帝曰:“姑留之,俟谏官有阙,可用也。”遂拜右正言。

林瑀由中旨侍讲天章阁,适疏其过。又言:“夏守赟为将无功,不宜复典宥密。”会妇党任中师执政,以嫌改直史馆,修起居注。奉使陕西,与范仲淹条边机十余事。岁余,出知兖州。莱芜冶铁为民病,当役者率破产以偿,适募人为之,自是民不忧冶户,而铁岁溢。

张尧佐一日除四使,言者争之力,帝颇怒。适曰:“台谏论事,职耳。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遂夺二使。契丹欲易国书称南北朝,适曰:“宋之为宋,受之于天,不可改也。契丹亦其国名,自古岂有无名之国哉?”遂止。大珰①王守忠求为节度使,适持不可;

适晓畅法令,临事有胆力,而多挟智数,不为清议所许。御史马遵、吴中复极论其贪黩怙权,罢知郑州。京师茶贾负公钱四十万缗,盐铁判官李虞卿案之急,贾惧,与吏为市,内交于适子弟,适出虞卿提点陕西刑狱。复加观文殿大学士、知秦州。古渭初建砦,间为属羌所钞,益兵拒守,羌复惊疑。适具牛酒,召谕其种人,且罢所益兵,羌不为患。徙永兴军。夏人盗耕屈野河西田累年,朝廷欲正封,以适为定国军节度使、知并州,至则悉复侵地六百里。熙宁三年,卒,年七十。

【注】①大珰:当权的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鸟似鹤集端门 集:停留

B.不宜复典宥密 典:主管

C.盐铁判官李虞卿案之急 急:焦急

D.且罢所益兵,羌不为患 患:祸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B.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C.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D.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梁适能及时发现国家政策缺陷并上奏。如担任梧州长官时发现当时还有南汉时征收民间折税的事情,知淮阳军时上奏减免京东预备购买丝绢的钱。

B.梁适记忆力十分好。他曾和燕肃一起上奏何次公的案件,皇帝问“次公”是不是汉朝某个人的字时,梁适一下子列举了用“次公”作为自己字的两个汉代人。

C.粱适十分注意避嫌。梁适的妻子有个亲戚担任中师执政,粱适为了避嫌就改任为直史馆,修著起居注,而不去皇帝任命的原来的官职。

D.粱适很有计谋但不被当时的人认可。御史马遵、吴中复等人不仅私下里造谣梁适的贪污、专权的行为,还上奏皇帝把他贬为管理郑州的长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他日宰相拟适提点刑狱,帝日:“姑留之,俟谏官有阙,可用也。”(5分)

(2)古渭初建砦,间为属羌所钞,益兵拒守,羌复惊疑。(5分)

参考答案

4、(3分)C(急:迫切)

5、(3分)A

6、(3分)D(“极论”指极力地批判,不是私下里造谣)

7、(10分)(1)另一天,宰相准备让梁适提点刑狱,皇帝说:“暂且留着他,等到谏官的职位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他担任。” (译出大意给2分,拟、俟、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古代以来在渭河边上建立营寨,不时被当地的羌人劫掠,增加兵力把守,当地的羌人又感到不安惊疑。(译出大意给2分,间、钞、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梁适,字仲贤,东平人,是翰林学士梁颢的儿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曾经把父亲的遗文和自己写的文章编成集子进献皇帝,真宗说:“梁颢也有有出息的儿子了。”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调任梧州,上书朝廷免除了从南汉时就实行的民间折税制度。又举进士,任淮阳军负责人,又上书减免京东预买丝绢款一百三十万。上书发表意见,认为景祐年的赦书不应当收录后梁朱温家族的后代,仁宗记下了他的名字,不久召他担任审刑详议官。

梓州妖人白彦欢装神弄鬼用诅咒杀人,案件审理完结,因为死者没有受伤定罪。梁适驳斥说:“用刀杀人,被杀的还可以抵抗,但是诅咒能抵抗吗?这比刀还厉害。”最终处刑。有长得像鹤的鸟聚集在端门,有些下到了皇宫的院子里,大臣有人提议把这作为国家的祥瑞,梁适说:“这不过是野鸟进入宫庭罢了,哪有什么祥瑞可言呢?”曾经和同在刑部院的`燕肃一起上奏何次公的案子,皇帝看着他们说:“次公好像是汉朝时候人的字。”燕肃不能回答,梁适回复皇帝说:“盖宽饶、黄霸的字都是次公。”皇帝很高兴,趁机问梁适的家庭身世,更加器重他。另一天,宰相准备让梁适提点刑狱,皇帝说:“暂且留着他,等到谏官的职位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他担任。”于是被任命为右正言。

林瑀根据皇帝的安排在天章阁为皇帝讲课,梁适上书指出他讲错的地方。又上书说:“夏守赟担任将领却没有功劳,不适合再掌管朝廷机密事项。”正值妻子的亲戚任中师执掌权力,梁适为避嫌改任直史馆,为皇帝修起居注。奉命出使陕西,与范仲淹上书陈述边疆重要事务十余件。一年多,出任兖州知州。莱芜炼铁纳税的事情让老百姓很受苦,承担这个差事的人往往破产才交得上税。梁适招募人员专门做这件事,从此老百姓不再担心摊上炼铁的差事,而铁的产量却逐年增长。

张尧佐一天被授予四个职务,负责反映意见的言官上书抗争很急切,皇帝相当生气。梁适说:“谏官们议论朝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张尧佐蒙受皇帝的恩典也确实有些过分了,恐怕这不是保护他的办法。”于是罢免了张尧佐的两个职务。契丹想要修改国书,和宋朝互称为南朝、北朝,梁适说:“宋朝建立,是接受上天的安排,不能修改。契丹也是他们的国名,自古以来难道还有没有国名的国家吗?”于是这件事就停下了。大宦官王守忠请求担任节度使,梁适坚持认为不可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集贤文相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集贤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05-22

上一篇:小学生5年级演讲稿获奖下一篇:it行业调查报告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