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09-21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0篇)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广西桂平市垌心乡王举小学

蒙丽娟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3、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背诵、积累优美语句;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德国奇丽风景、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2、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

三、教法:读议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了解德国有关习俗等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花吗?你们的花会养在什么地方呢?

2、今天我们就随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德国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里独特的风光,领略他们独特的养花习俗。(板书课题,齐读)(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先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学生接读)

3、了解中心句:

(1)季羡林爷爷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他对德国的评价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

生说,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指导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注意标点。

(2)季爷爷是怎样描写这样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三、深入感受:

(一)感受景色之奇丽。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划计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赏析:

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词语:读这段话时,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视线?

a.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生读句子,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师用双手合拢花绽开状,这是一朵,一簇应是怎样?来呀,这个同学加一朵(生也靠手)还单薄了一点,再来„„

b.这些花(指课件)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c.“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是什么意思?(空闲,没有时间。“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应接不暇”呢?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的又想看(远处的),看了怒放的又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d、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会“应接不暇”?指名说。(2)描写景色奇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3)朗读感悟

①这里的花如此美丽,让我们“应接不暇”,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吧!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②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闭上眼睛静静的听老师读,并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读)

③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

④大家说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欣赏这奇丽的景色。边看边解说。(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用朗读来表达一下吧。

(二)体会风情之奇特。

1、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会让人想到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2、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人人”体现在哪?

4、生汇报

5、品读理解。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让我们再一次从他们养花与赏花的过程中品味这种境界。

(2)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接读(他们的花„„花的脊梁。)

(3)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在街上又看到别人的花,生接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他们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呀,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多么崇高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你们能在这八个字中用上一组关联词语,使意思不变吗?教师提醒你们:前后四个字的顺序可以变换。

6、联系生活实际例子谈谈对主题的理解。(轮流值日搞卫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为贫困孩子献爱心捐款活动)

四、总结全文,课堂延伸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被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祟高境界所感染;学习了课文,我们会由衷地赞叹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更应学习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课文的结尾写到了四五十年后,当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课中,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打断了学生的理解思路。虽然学生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2篇

浅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渗透式学科教学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实践领域,也为学科教学的变革提供了空间.本文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内涵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作 者:丁雪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41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47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 渗透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一、创设良好语文的心理课堂的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种心理学理念———共情,他认为如果师生在课堂上能呈现出和谐宽松的氛围,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完成三分之二了。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要达到共情,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兼容并蓄,综合运用经验交流、反思讨论、自主探究、体验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其次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想法,批评要中肯,交流要融洽。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点信任和理解,甚至多给学生点理由。比如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中,讲到共工这个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赞美共工的勇气与力量,也有个别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共工脾气太暴躁,太意气用事,这时老师要做的不是支持否定哪一方,而是大大鼓励学生有这样的正反两方面的想法,这样的正反观点都在说明学生在认真思考,只是角度不同,老师这样的鼓励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有了更大兴趣与认识,更提高了发言的主动性。

二、挖掘教材内容,利用语文教学的因素心理渗透

(一) 利用听、读语言文字潜移默化渗透健康心理品质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良内因和社会因素的不良外因,导致许多学生养成自私、冷漠、蛮横、我行我素的不良性格。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品尝生活的细节动人之处,如何让学生体会他人的情感,可以从听、读入手,如《黄河,母亲河》一课主要的情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采用诗歌朗诵的方式,结合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学生朗诵完加以点评,反复诵读到潜移默化,以情动人,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谈感受、谈信念、谈理想,润物无声的作用就起到了效果。

(二) 掌握文章中心内容,渗透情感,升华主旨

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有他写作的目的,他所要表达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如果我们能适时地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实际,我们就把握住了一个好的教学契机,一个情感渗透的关键,一个好的心理教育基石。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法国即将沦丧之际,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法语,所反映的主题就是爱国,老师可以抓住这样一个教育的契机来教育学生爱国的行为之一就是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汉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好的说教不是空洞的说服,而是抓住契机心理渗透。

(三) 发挥写作的优势,来进行心理疏导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有选择的对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命题指导学生写作并进行讲评。在作文课上设计一些能反映学生真实心理状况的题目,如《我的烦恼》《我想对___ 说》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独立创作。点评作文时,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里朗读,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既可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信任、理解与合作。

语文学科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生活,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育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接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揭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滋润。

二、挖掘内容

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创造能力,通过情节、情境的深入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尤其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引导和分析,能够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剖析中,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

三、巧设环节

1.品味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的文章。在“读中感悟”环节,教师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产生钦佩之情,向他们学习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等心理品质。

2.结合事例,挖掘评价。如,小学语文第十册“螳螂捕蝉”一文主要体现了少年的聪明才智,但教师结合当时少年身处的环境、面对的人物,加入评一评的环节,带领学生挖掘出少年勇敢面对挑战、侮辱甚至自我牺牲,在这种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中受到教育。

3.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为了更好地矫治和预防学生攀比心理,学会与他人合作。我们精心设计了本课。通过“看一看、选一选、小组讨论”创设情境。以角色扮演,谈感受,让学生自省自悟。最后学生总结出,“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心灵”。

4.设身处地,探究实践。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四、精选方法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我在讲授“第一次跳伞”中采用体验的方法渗透自信心教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理体验。其次,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最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五、合理评价

在评价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在实施学科渗透的同时,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

摘 要: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学科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途径 方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的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共同学习的集体气氛。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量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四、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如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要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

周晓芳

(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说明学科教师已无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实际学科教学进行观察,提炼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结果发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师生交互、课堂管理、课后辅导等方面已很好地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运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7篇

关键词:体育学科.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前言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1 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象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50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 ,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2 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3 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4 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 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6 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针对小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咨询是指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只要双方的谈话建立在相互依赖、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他们,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加给予关心帮助。在课外,我们积极地和学生多接触,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也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给他们分析比较,使他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以上是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做法,还在不断地摸索中,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同行们指正,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努力,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的国家栋梁。

7 小结

总之,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8 参考文献

1 何蔚。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心理学探析,1992,(4):34-37

2 颜军 体育教学心理学(M).神州出版社,1986.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

一、民主管理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管理, 能使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能经常体验良性的情绪、情感, 从而有助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应从课堂管理入手。

第一, 选择民主型管理模式。在民主型的管理方式下,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这种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归属感强, 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 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

第二, 正确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无数的教育实践已证明,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 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 正确处理学生课堂问题。

第三, 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原则, 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寓教于乐, 鼓励成功, 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 教师的积极情绪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因为教学的过程,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因此,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地走进课堂。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树立榜样培养良好性格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所组成的, 这些课文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各种优良品格的极多, 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是学生的人格楷模。教学时可结合学生上进心强、崇拜英雄的心理, 并结合实际英雄人物激励学生。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课文时, 用英雄事迹鼓励学生, 使学生心中有一个英雄形象, 有一种大无畏精神。教学《詹天佑》时, 我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勇于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样一来, 小困难、小问题、小挫折就吓不倒他们。

2.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并达到最佳状态。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有关自信的内容, 例如《我能行》、《童第周》等,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克服困难, 鼓励学生学会“我能行, 我能克服困难, 我能做好”, 并创造机会, 适当降低难度, 让平时较不自信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使他们在成功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增强学习的信心。

3. 通过渲泄调节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 此时, 人总有表达的欲望, 也即“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 情绪很不稳定, 容易激动和爆发, 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 连蹦带跳, 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 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 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教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 例如《老师, 我想对您说》、《妈妈, 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 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 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 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 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 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初探 第9篇

2009年,本人所在学校申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子课题。承担此课题以来,学校课题组多渠道广泛学习了内地教育发达地区学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着重借鉴吸收学科渗透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背景、教育环境、教育观念等客观要素的研究,结合学校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尝试。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在西藏还是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我们在施展课题时,理念指导、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持相当有限,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再回头看一步是常有的事,课题的研究实践过程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进展也相对稳缓,与内地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对这项课题怀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是我们坚持不懈的主要理由。通过坚持与努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这一问题,积攒了一些还不够成熟的实践认识,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虽然不成体系,如能抛砖引玉,得到各方的指导帮助,也得偿所望。

一、教师还是关键

教师如果真正明确自己多重的角色地位,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师”,那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时间上、空间上、辅导队伍上就会无一遗漏,整个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磁场,形成“全员心育”的局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辅导艺术均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学校目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数量还十分有限,相信在内地教育发达地区也是如此。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是一项最具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是树立舆论导向。我们平时注重抓住教师大会、教研活动等契机,不失时机甚至不厌其烦对教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力求通过学校领导的话语力量来增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形成一种导向。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我们安排经费,为教师订购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读物,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带头学,鼓励倡导教师自学自究,适时组织集中学习,开展学习汇报、心得交流等活动,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从区内外邀请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学授课,每年选派若干教师到内地学习,要求他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吸收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经验做法。三是我们按照目标量化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了教师业务考评和工作考核体系,通过评价牵动的手段促使教师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四是贴心细致地做好关心教师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教师以良好的心态进入课堂,规避教师将任何不良情绪、消极思想带进课堂,积极宣扬师生民主平等观念,提升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自觉性和自我暗示能力。

二、必须牢牢占据学科教学主阵地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占据学生和教师时空最多的场合,受教者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培养、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同时,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如果将这一宝贵资源白白流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完全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渗透研究层面,根据不同学科具体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如: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程建立了培养学生欣赏自我、抛却烦恼、激发兴趣、竞争合作、愈挫愈奋、珍惜生命、宽容大度、学会交往等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我们注意到了文科类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各种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教育效果;我们还通过数学类课程来增强学生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及良好学习习惯,等等。为了切实达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全科渗透,我们制定了“教学六补充”制度,要求教师合理安排和设计课堂结构,在准备教学时,除教学常规内容外,一定要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补充进去。我们重视和谐课堂建设,努力营造旨在激发兴趣、鼓励成功、师生合作、缩短心距的课堂教学氛围。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我们经常在不同年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示范课,并在校级优质课评比、校级赛课等活动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情况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我们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研教改过程,建立了在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研究课实践制度,实现学科渗透经验的多元化、丰富化,形成集思广益、群智群策的氛围和机制。

三、评价的牵动作用不可忽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同样如此。近年来,我们为了实现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为目,在全科渗透的同时,配套推动了全员评价的覆盖实施。具体做法是取消“三好生”评价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雏鹰争章”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方式,把评价面由原来的“三好学生”扩展到了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善于从每一位学生身上发现一丝一毫的亮点,及时评价鼓励,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即使一名学生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但是哪怕在个人卫生或体育锻练方面稍有特点,我们都通过评章的方式予以鼓励,使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感抵消另一方面的自卑感,尽快摆脱心理阴影。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辅相成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个多民族学生构成的学校,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家境不富裕、家庭环境相对复杂,家庭教育基础薄弱,学生在个性心理方面或多或少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加耐心关注并予以矫正。个体的疏导矫正是必要的,但是要实现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依托一种集体的氛围。而校园文化环境就是这种氛围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特点,确立了“民族团结”和“全纳教育”两个校园文化构架。“民族团结”这一校园文化指导理念针对了学校多民族生源共同团结、不分彼此、亲密一家的教育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努力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消除陌生、隔阂和误解,拉近心理距离,引导不同民族学生都树立起“大家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观念,平时生活和学习上做到亲密无间。“全纳教育”校园文化理念要给全体学生传达一种人人平等的信号,无论是民族属性、家庭环境、特别是身体先天差异,都是大家庭的成员,一视同仁。几年来,学校接受了14名在智力、肢体、视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残障的学生,并动员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帮助来关心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暖和友谊,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自立、自强观念。

五、家庭家长介入必不可少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10篇

(1)教学设计的制定侧重学科渗透。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当前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情意和行为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但也不忽略难点;教学方法则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能够渗透。

(2)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心理辅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优劣表现会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带动课堂良好活跃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实施人性化。考试和考查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以及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

2.针对学生发展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正确归因。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纳为许多种可能的因素,在众多因素当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则会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们保持高度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失败的情况;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缺乏努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归因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下一篇:十字绣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