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的结构

2024-05-23

梁实秋雅舍的结构(精选11篇)

梁实秋雅舍的结构 第1篇

作者简介

粱实秋,原名梁治华,字秋实。祖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19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5月28日《晨报》。

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并主编《新月》等刊物。1949年迁居台湾,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辑译馆馆长。梁实秋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评论,兼长翻译,成就非凡。主要有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实杂文》,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另外还著有《英美文学史》等。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题目解析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奠定了梁实秋作为散文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雅舍小品》开宗首篇便是《雅舍》。

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这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态。

历代文人写自己居住的楼、室、斋、园的文章很多。尽人皆知的《陋室铭》字数不多,着重在表心迹,至于刘禹锡的陋室究竟如何陋?实非“醉翁”之意,不若“雅舍”本身描绘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

文章赏析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南墙”“泥灰”的同时,也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到作者不满的情绪。既不满却又对“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幽默。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像“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但在“赞美”“雅舍”的.语境里,“地板…坡度甚大”“饭后鼓腹而出”似漫画一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偏以旷达超脱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论住处,作者说:“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对为友之道,作者说:“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论生活环境,作者似乎是在审美:“邻人轰饮作乐,唯晤诗章,隅隅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难而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却能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柳话听声,锣鼓听音。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从对“洋鬼子”“鼠子”“蚊子”的厌烦中.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撅”,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回设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梁实秋雅舍的结构 第2篇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下面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读点书,写点字,别有一番情趣,也算没有枉度时光。我的书架上经常摆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名人传记、历史、趣事、唐诗宋词之类。不知何时梁实秋的,也跑到书架上来凑热闹,也许是被鲁迅骂得无处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饱眼福,一睹大家的风范。说来,敢和鲁迅对阵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简单,文章写的朴实无华,既无哗众取宠之意,又无刀削斧斫之痕;讽刺诙谐、妙趣横生,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观察人物是那么细致,阐述观点是那么独到,引经据典不雅于鲁迅,真可谓是博学多才。

他的《雅舍》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况且,“雅舍”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请看他的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来则渗如滴漏”。如此说来,还不如刘禹锡的“陋室”。说梁先生不简单,还因为,就凭寄居在这雅舍几日,竟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无处寻觅雅舍了,难怪很多人住在舒适的.高楼大厦里,写不出好的文章来,是因为再也没有雅舍那样“好”的环境了。虽然,我也有意识想多读点好的文章、好的散文,来补充点先天不足的文学素养,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处所,怪哉?说怪,是因为自己曾几何时,自叹条件不好,而影响了写作的兴趣。那时,几点热血,几点激*情,怦然心动,理想憧憧,大有作为之势,参加过“春风”函授文学讲作学习班,学过作诗、写文章,但是,叹息没有舒适的书房,感慨没有像样的书桌,甚至,没有台灯都能成为放弃的理由,还时时告诫自己,将来有了!一定能写出几部,不,几篇、几首像样的文章、小诗。后来,一切都有了,又没有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几十年,随着时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过,人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有了,台灯、书桌,甚至书柜都有了,可称得上书房了吧!为什么单单又没有了雅舍呢?真是见怪不怪。

梁实秋《雅舍》精彩片段: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论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幽默风格 第3篇

一、思想内蕴:思索人性本源与针砭陋习时弊

在梁实秋创作《雅舍小品》时期, 他的生活原则基本上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出世则内照反省, 入世则审视众生。与此相对应, 梁氏幽默的思想内蕴就呈现为对人性本真的出世式内省和对时弊陋习的入世式审视两个层面。

岁月沧桑人生悲苦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经历了战火离乱人到中年的梁实秋, 对生命的苦境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逐渐把生命的沧桑悲苦淡化为“天凉好个秋”的旷达超脱。《诗人》中所写:“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 怪粉蝶成双’的时节, 看花谢也心惊, 听猫叫也难过, 诗就会来了。如枝头舒叶那么自然。但是入世稍深, 渐渐熬成一颗‘煮硬了的蛋’, 散文从门口, 诗从窗口出去了”。没有对人生悲苦的深刻咀嚼, 没有对人性深渊的智慧朗照, 绝写不出这样化沉重为空灵的句子, 让我们在会心微笑之余隐约感到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除了对生命以苦为乐的幽默体验, 梁实秋更兴致盎然地探寻着人性深处的怪异和有趣, 以此来进行他对普遍人性的思考。这类文章如《女人》、《理发》、《讲价》、《时间即生命》等, 梁实秋在嘲人与嘲己中揭示日常生活中的超常性与荒诞性, 揭示人性本身的弱点与奇异, 梁实秋的这种幽默图式不啻是使人获得了一面照彻自己五脏六腑的哈哈镜。

另一方面, 梁实秋在反思人性本源的同时, 并未忘记对现实世界的留意和对陋习时弊的针砭。《拜年》、《握手》、《排队》、《结婚》等都是笞挞陋俗恶习的佳作。作者对于日常陈规陋习的批判, 对于讲排场撑场面的仪礼的訾议, 每每行之笔端, 用入木三分的刻画, 令人发噱的讽喻揭示出陈规陋习的虚伪可笑之处, 以期挣脱传统观念的镣铐, 改造国民的根性。比起梁实秋对世风的委婉讽刺, 作者对官场污浊政治时弊的针砭就显得辛辣犀利了。政治的黑暗与他所希望的“好政府”相去太远, 梁实秋总是对官场投去蔑视的一瞥, 用语也不免刻薄。对于官场中人脸面善变的特点, 梁实秋在《脸谱》里刻画了一种经典的“帘子脸”形象:“外面摆着一副面孔, 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 另露出一副面孔。”这样的描写很能让人想起《镜花缘》中的两面国, 然而梁实秋更剔肤见骨地指出“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 显示了作者对官场污秽风气的鄙夷, 同时也彰显了一个儒学文人干预时弊的良知和勇气。此外, 在《送礼》、《懒》、《钟》等文中, 作者或揶揄行贿事件, 或调侃脑满肠肥的官员, 或嘲笑政府的迷信可笑, 这些幽默讽刺不再保持闲适绅士的风度, 而含着锐利尖刻的锋芒。因此, 我们不能“闲适”两字对梁实秋的散文一概而论, 儒家的入世哲学使作者无法彻底超脱, 即使在幽默中讽刺中, 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火热胸膛里跳动的忧国忧民之心, 不然, 何来《记张自忠将军》中那壮怀激烈感慨唏嘘的情愫涌动?

二、美学风格:简约美、荒诞美、禅意美

梁氏幽默的简约美, 主要源于他对古典艺术美法则的不懈追求。他认为“简练乃是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 (《语言·文字·文学》) 。为了追求“简单”的最高理想, 梁实秋对行文雅练的追求已达到了了数语, 言近旨远的境界。例如《请客》中的一句:“若要一天不得安, 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 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 娶姨太太。”短短几句却要言不繁, 堪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连珠妙语中浓缩了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

荒诞是梁实秋制造幽默的一种范式, 也是梁实秋对现实世界中的不和谐、不合理成份理性思辨的结果。梁实秋不像林语堂那样, 用几句俏皮话或说个笑语引人捧腹, 而是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不谐调的现象或事物, 用艺术的语言对这些不谐调进行烛照, 呈现为荒诞美的审美效应。例如《男人》写道:“‘扪虱而谈’的是男人。还有更甚于此者, 曾有人当众搔背, 结果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在作者夸张的言说中, 我们体会到荒诞式幽默那妙不可言的审美张力。

禅宗佛学对梁实秋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梁实秋常常以禅入文, 梁氏幽默就成了一种蕴含禅理充盈禅意的幽默。在直了心性、顿悟成佛的禅风吹拂下, 梁氏幽默臻达一种空明智慧的境界。《雅舍》一文中, 作者对“雅舍”似家似寄的议论, 就带有达摩禅所谓“随缘行”和“无所求行”的意味。梁实秋在《中年》、《诗人》等散文中对岁月流逝的哲学观照, 充盈着禅宗彻悟生死圆觉自知的禅意。所以我们读梁实秋的散文, 总能感到一种空灵蕴籍, 理趣深远之风。

梁实秋《雅舍》教学反思 第4篇

一、教学重难点——抓住本质,不避重就轻

一篇散文,教什么,怎么教,重心何在,可以说,是个本质问题,也是体现一名教师眼力的问题。比如《雅舍》,最基本的问题当是:“雅在何处?”这个问题无法绕过,因为从篇幅来看,它确实已占了绝大部分,文章的1~5自然段都是在诠释这个问题,分别可从“景致优美”“陈设不俗”“有好友拜访”“与蚊鼠共居”等几个角度加以剖析。可是,是不是讲清楚这些就可以了呢?一稿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二)梳理并分析文本

1“雅舍”是一座怎样的房子?

2作者眼中的“雅舍”是怎样的?

3身处其中,作者心情如何?

(三)结合课题,进一步研读文本

“雅”在何处?

(四)作者介绍,拓展延伸

1梁实秋是个怎样的人?

2这样的人,是不是独此一个?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

(五)总结

二稿做了如下修改:

1这是一所怎样的房子?(客观角度)

(一)导入

(二)学生分工朗读全文

(三)梳理并分析文本

2“雅”在何处?(主观角度)

结合文中关键句“有个性就可爱”,请学生具体展开分析。

(四)深度研读

雅舍之“雅”主要在于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而“可爱”,仅仅是因为这个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引入第6段重点分析。

(五)作者介绍,拓展延伸(点到即止)

(六)总结,学生再读第6段

两次设计,除去前边环节的紧凑压缩,最大的改变在于关注到了第6自然段。这部分内容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看懂,就连教师恐怕也要琢磨琢磨。这样的地方,当是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或一带而过。若像一稿那样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就停留于表层,只是走了个过场,而真正深刻、深沉处未解读出来。而如果前面浮浅,那么后面部分对其他人物的延伸阅读(由个到类)也是隔靴搔痒,意义不大的。

第6段讲的到底是什么呢?此段中,首先有以下这些地方学生理解有难度:什么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什么叫“人生如寄”,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又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逆旅”即为“客舍、旅馆”意,这句话是说:“天地,原是世间万物的旅馆啊。”“人生如寄”即言“人生短促,就像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综合以上,开头一句话首先表明作者与雅舍间的客观关系——“非我所有”,“房客之一”,颇有些事不关己之意;然后笔锋一转,当作者想到天地苍茫,人生只是过客,一个人又是那么卑微,一种珍惜的心情便油然而生(而不是放弃)——只要“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来领受这份在乱世中的难能的馈赠。他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漂泊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哪怕极其简陋的小小的居所可以容他栖身,可以让他品悟生命的酸甜苦辣。这里可说是作者的一种主观认知了,故前后表述并不矛盾。

因为这份庆幸,这份感恩,所以接下来用刘克庄的诗句说“客里似家家似寄”——对“我”来说,“雅舍”即似“我”家呀——从中折射出的是作者一份随遇而安的心境。写到此,似乎可以打住了,可是他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在说,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已不是“家”这种“实体”的存在,而是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我”的心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家”,所谓“心安即是家”。这一小节是在告诉我们雅舍于“我”之“意义”了——让“我”找到精神归宿。

二、板书设计——体现核心,骨血丰满

固然,板书应随教学内容而定。一张板书,体现的当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所以,板书质量体现的实际上是一节课的设计水准。比如,一稿板书相对平面、干枯,更像是理科的一个分解公式,骨感有余而血肉不足,缺少内涵;相比较而言,第二稿的板书就要血肉丰满一些,能抓住文中的关键字眼逐层展开。

三、关键词句——择要而讲,灵活处理

一篇课文,不可能一一尽述,应抓住关键(重要)词句进行研读。关键词句有哪些?一般而言,可以是文眼句,可以是表明思路的一些句子(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也可以是主旨句。比如在《雅舍》一文中,首段末的这句话——“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在结构上是个过渡,又从内容上告诉我们下面要讲这房子的“个性”所在了,全文主体内容即为讲述此点。再比如,在这样一间陋室,作者的心态如何呢?如果你能抓住几乎在每段都出现的“安之”“仍安之”“已数见不鲜”“亦不复他求”“正合我意”这些字眼,相信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朗读——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培养情感,加深体会。但不是所有的朗读都能起到良好效果,要视班级情况而定,要据情况而变。比如有诵读才能的可个人朗读,或几人分工读,没有的就小组读或齐读;若早晨安静可小声读,午后吵嚷困倦则需放声读;柔美的段落可让女生读,粗犷的段落可让男生读。在处理本课的朗读时,笔者先安排男女生齐读1~3节,再由女生读描写月夜雨景的第4节,接着是男生读居室布置的第5节,最后齐读6、7节。总体效果还行,但如果重来,笔者会选择由教师来朗读最后两段,因为此两段为文章理解最难处,也是情感最深沉处,或许由具备一定阅历、情感体验的教师来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

真正的语文,应该是“脱离了种种概念、程式和现实利害”的,应该“从技术而至学术”,才能达到浑朴归真、“春风化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学至高境界。

梁实秋《雅舍》的艺术特色鉴赏 第5篇

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梁实秋早年在清华大学就读,之后留学美国,从他的散文中,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散文中不但具有东方文化中“万物皆空”包容、恬淡宁静的思想,还结合了西方文化中洒脱、诙谐的写作风格。因此我们可以称梁实秋的作品风格在散文界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在抗战时期,他的散文《雅舍小品》以优雅、闲适的风格而轰动中国文坛。

《雅舍小品》的首篇《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抗战时期,梁实秋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雅舍”其实就是当时他与吴景超夫妇在重庆郊外北碚购置的一栋平房,作者把这个陋室喻为“雅舍”虽然带有些许自嘲的意味,却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雅舍》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当时居住在仅能“遮风避雨”的狭小空间中,却能够处之泰然、自得其乐的情趣。“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从《雅舍》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几分凄凉、几分忧愁和寂寞完全被他享受人生、自我慰藉的态度所代替了。

《雅舍》的艺术和语言特色非常值得鉴赏,文章的处处都显现出作者对生活自然随缘的人生态度。概括起来,散文具有两大艺术特色:

第一, 雅俗合一的言语流露出自然情感。

散文中除了运用精致、文雅的书面语还掺入贴近生活的口语。其中“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便是运用了古代文言的句型;而邻人的“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则是作者运用了日常生活中伤“大雅”的声音,用口语的方式呈现,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二, 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增加文章的趣味。

对于寒舍中老鼠时不时的来袭和蚊子的猖獗,作者却运用诙谐的语言轻描淡写:“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作者虽然遇到蚊虫的`骚扰,却没有叫苦连天,而是运用感性的语言,诙谐幽默中带有对事物的亲近感。

雅舍梁实秋赏析 第6篇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文风之幽默。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由此,作者得出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其二,“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出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却以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听话听声,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扰,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獗”等词语,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却没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语句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其五,尽管条件简朴,但“一事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文中以戏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的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需要张贴电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雅舍梁实秋书评 第7篇

近几年,一大流行词就是gap year,翻译成中文就是“间隔年”。很多城市上班族被这个词弄得神魂颠倒,也幻想着哪天来个轰轰烈烈的间隔年,以逃离此处枯燥单调的工作和生活,去外面见识一下世界,去过一过那别处的美丽生活。还没有条件和足够资本、底气去间隔年的也是一副“身未动,心已远”的架势。

也许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浮躁感让很多年轻人坐不住,看着别人今天去巴厘岛明天去爱琴海的光鲜亮丽,就实在没法定下心来细细耕耘自己的小日子;也许是因为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交通还不够发达,那时的人们没法像现在这样方便地可以去到很多想去的地方,于是只好踏实过此处的生活。

我自己也曾有身未动、心已远的迷梦,看着一个朋友拍的各处美景,心底艳羡不已。直到读到梁实秋先生的这套雅舍全集,才幡然醒悟:诚然,别处有独特的美景,也可能有更有意思的人和生活,但,如若我们足够用心观察,会发现当下的寻常生活中也有着被大多数不用心生活的人所忽略的乐趣与美好。

就像一个同事的微博写的,开心,更多的时候是因为:1. 今天的天好蓝呀,云朵好多呀!2. 凉风吹过好舒服呀!3. 公交车很快就等来了!4. 上班就可以见到帅哥同事咯!5. 我喜欢的歌你也喜欢呀!6. 今天穿漂亮裙子得瑟一下!……小确幸可不就在于这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幸运和美好?

另一个同事则在微博上记录北京的每一个蓝天。看着那一张“丽江蓝”、“奥运蓝”、“微微地蓝”的天空照片,很受触动。

很多人天天抱怨着北京交通拥堵、空气不好、生存压力大,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仔细地观察过北京的美?有多少人对自己住处和公司四周的环境熟稔于心,注意过哪家窗前吊着盆栽、哪家门前牵着瓜藤、哪家饭馆的八宝粥特好喝?有多少人在北京学习生活了六七年而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没出六环?——曾经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用心生活的人,呵呵。

金圣叹有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写的亦是这样的小事,比如,“於书斋前,拔去垂丝海棠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夏月早起,看人於松棚下,锯大竹作筩用。不亦快哉!”梁实秋先生则仿此写了11件不亦快哉的乐事,包括清晨遛狗、沿街吐甘蔗渣、按别人家的门铃玩儿、逛书店看书书展等。有些故意丑化自己,让人忍俊不禁,在心底直叹:好一个老顽童!

《雅舍小品》描述的是寻常的生活琐事,《雅舍杂文》的哲思亦有不少是源自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而《雅舍谈吃》写的就是人们再熟悉不过、民以之为天的“食”,《雅舍随笔》更是随心走笔,或写下对某本书某篇文章的感想或质疑,或对物抒情出一首短诗,或端坐桌前给友人写一封短笺。我窃以为,梁实秋先生大概是现代作家中最善于生活在此处的吧。他的`小品文、杂文尤其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而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

读罢其晚年最重要的作品——《雅舍忆旧》,更是时刻提醒自己好好珍惜眼前的这些人。纵然,如果有可能,我们确实应该去外面见识更多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可是,我们千万不可因此而忽略了身边最亲最近的这些人,其中有我们的家人、同事、同学、老师,等等。趁着父母还在,常回家看看吧。趁着在家,多和兄弟姐妹聊聊家常吧。趁着还在一个城市,和同学朋友多聚两回吧。彼此真心相待的情谊终会成为我们心中最深的美好。

梁实秋雅舍的结构 第8篇

一、对人性的咏叹

(一) 真挚情感的流露

人性是梁实秋文艺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 在他1938年创作的著名散文《雅舍》就体现出“文学所要求的是忠于真实, 忠于人性。”[4]的观点。

他写的“雅舍”不但在半山腰上, 还“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5], 单薄得可怜, 好似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看瓜棚和看果棚。试想, 梁实秋是有名望的教授,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 居所肯定极尽舒适美观, 战乱中却寄寓如此简陋的住所。战前战后“舍”的反差, 并未影响作者的任何雅致, 他诙谐地说“舍”的“雅”, 足见之心境开朗豁达;虽然作者初来不求其蔽风雨, 不敢奢望, 住后好感油然而生, 但认为“雅舍”有他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5]作者情感流露在写作中, 足以体现其感情的真挚。在作者眼中的“舍”, 其可爱在于篦墙不固, 门窗不严, 岑寂被破, 虽位于半山腰;但有稻田, 山野, 地、林、池、坑;风雨之日易常有客, 路远却见情谊;还在于不寂寞, 能听到各种声音;“洋鬼子也住了进来;聚蚊成雷。[5]在常人眼里难以下住的“舍”, 作者已在感情上容纳了, 并能安然对待、忍耐克服“舍”所带来的不便和麻烦。表现了作者在国难当头, 能以临困不乱、心境恬淡、豁达超然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常态人性去积极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既是作者真实个性的表现, 也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 更是他与众不同的文艺思想的体现。

(二) 人生感悟的抒发

作者写《雅舍》时正值烽火遍地的抗战岁月, 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战争灾难后, 已至中年的心境逐渐回归到超脱、恬淡、宁静的精神氛围中, 继而追求一种艺术的、物质的、感情的人生之乐。

作者的人生之乐, 不是世俗的富贵名利, 而是能体现人生真谛的精神愉悦。即在虚静的精神状态中感受世间万物。作者在《雅舍》中说:雅舍之‘雅’在于“篦墙不固, 门窗不严;下雨屋漏, 泥灰裂落”;[5]在于邻居喁喁细语, 吮汤声, 撕纸声, 脱皮鞋声都清晰可闻[5];然而, 就是这样的漏室, 梁实秋却说“雅舍非我所有, 我仅是房客之一, 我住雅舍一日, 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 即便此一日不能算是我有, 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 我实身受尝”。[5]作者虽向读者介绍了雅舍的特性, 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作者能坦然承受现实, 且泰然处之的个性。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流溢在雅舍之中, 流溢在雅舍可爱的个性中。

在《雅舍》中, 作者透过点点滴滴的叙述描写, 昭示了一种包容达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诫人们, 在人生经历的那些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亲朋, 不论是有生命体还是无生命体的, 我们都应容纳其缺点或不足, 并视其为该事或该人的整体部分, 给予他们整体的爱, 并以宽容的态度承受缺点和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便。此类人生观, 层面上似乎消极妥协, 深层次上却有着积极的人生意义。即人在自然、社会中生活, 每天接触到的人或事, 有之长, 也有之短;且都在生存中不断发展变化, 最终趋于完善;因而在面对一切变化时, 唯有宽容对待任何事或人的缺点或不足, 我们才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世间万物的优长并存、相扶相助;才能以宽容、乐观、上进、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去面对一切、思考一切。

(三) 风雅情趣洋溢

《雅舍》语言清新、淡雅、恢谐, 充分体现了梁实秋的文艺创作思想。散文开篇, 作者写“雅舍”的陋劣时, 不是用凄凉的笔调, 而是用诙谐亲切的笔触写道“舍”看去瘦骨嶙峋, 单薄可怜, 屋顶铺瓦, 四面是竹篦敷泥灰的墙。常人眼中极陋劣的“舍”, 他却说是座“典型”的房子, 这种恢谐又具风雅情趣的描述透出作者对“舍”的爱。这间“有窗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5]的陋舍, 作者却安上了一个“雅”字。足以看出作者在闪烁着机智的恢谐语言中隐含的随遇而安的个性情趣。

《雅舍》中, 作者的风雅情趣洋溢满篇。在谈“雅”时, 文中却把远山、地、水池、粪坑、土坡等说得一应俱全, 喷嚏、吮汤声罗列无遗。在描写近于粗俗之事时, 作者却用了十分雅致之词:“荡漾而来, 破我岑寂”[5]收束全文, 足见作者随缘自娱的人生态度。

另外, 文中连老鼠来袭, 蚊子猖獗也用诙谐的语言描述, 虽然无可奈何, 但无怨无怒。就象日常生活中的争辩, 不然你来试试“鼠子瞰灯, 蚊风之盛”[5], 恢谐地怀着自然平衡的和谐感, 由客观存在的体验变为能够欣赏的对象, 轻松愉快而高雅的情趣悠然而生, 给人以恢弘的雅量、典雅的义气, 即使是细雨蒙蒙之际, 也能使身居雅舍的作者体会到其中的趣味。

二、美善相融的艺术特质

梁实秋先生的文艺创作思想历来皆倡导真诚, 反对功利, 所写之文平易亲切, 多为日常生活中不协调的现象或事物, 能察常人之所察, 而发常人之未所发的东西;给人似常见, 而又不常见之感, 品味起来恬淡平实, 美善相融, 自成一格。

(一) 幽默典雅的语言

梁实秋《雅舍》多有幽默之语、读后惹人自笑。他的幽默与众不同, 幽默中不见刺头, 却具清新、淡雅、恢谐, 闲适自嘲、达观的审美心态, 使人在耐人寻味的话语中, 获得知识和智慧。如“雅舍”的简陋“有窗而不避风雨,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5]原本并不‘雅观’的生活困境, 作者却用了一组雅致的骈句来描述, 别有风味情趣, 以至连“暴风雨中屋顶突然崩裂, 奇葩初绽”[5]也是美丽的。最有意思的是“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法子’……”。[5]可见作者把“雅舍”原有的缺陷与丑陋造成的不谐调的客观现实矛盾, 融于轻松愉悦的审美之中, 读者读后感到谐趣迭生、机智闪烁, 严肃中见幽默, 幽默中见文采、句句蕴含着人生智慧。

(二) 简洁丰盈的文调

《雅舍》的行文笔调简洁丰盈。如文中第四自然段, “……看山头吐月, 红盘乍涌, 清光四射, 天空皎洁……此时尤为幽绝……。”[5]这段文字把“雅舍”特有的氛围渲染出来, 洗练之极, 风格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其次, 《雅舍》中巧妙运用排比、对偶等句式;骈散结合、富于情韵。如对各种声音的描述:“鼻鼾声, 喷嚏声……脱皮鞋声;”[5]对老鼠动作的描述:入夜则鼠子瞰灯, 搬核桃, 推烛台, 上帐顶, 磨牙等等。[5]。这些句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及人性美的特质。《雅舍》是融作者性情、学识、修养于一体的创作体现。

结语

梁实秋先生的一生历尽风雨, 但他以真诚的人生态度创作出一系列反映亘古不变人性的文学作品, 《雅舍》就是作者体现人性善美的精神实质。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与其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他提倡以常态的生活为基调、在事物中见人性, 以一种幽默、脱俗、闲逸的心理冷静审视事物, 寄寓人生感悟。《雅舍》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关于“人性”的文艺思想, 的确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值得我们品味、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实秋, 近代的批评, 梁实秋文集 (第一卷) [M]。厦门: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2.291

[2]梁实秋, 文艺批评论, 梁实秋文集 (第一卷) [M]。厦门: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2.300

[3]梁实秋, 关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 梁实秋文集. (第一卷) [M]。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2.547

[4]梁实秋, 关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 梁实秋文集 (第一卷) [M]。厦门:厦门鹭江出版, 2002.2002

雅舍梁实秋书评 第9篇

《雅舍忆旧》这本书和我很有缘,去图书馆并不是为了它。由于去的有点晚,在我在后排纠结到底要拿哪一本的时候,隐约听见有人说了一句要关门了,我冲到服务台确认了这个事实,于是不得不在第一排随便找了一本看起来挺干净的书借阅了。

借回来看了一下作者,恩,梁实秋,很丢人的是[纠结]我一开始以为梁实秋是梁思成的儿子(大师你不要骂我,我也不是故意的)。可是我读着读着感觉他的母亲也不是林徽因啊哈哈。于是同寝室的妹子纠正了我这个低智商的错误,文艺青年真不好当啊。

这本书的推荐语是,那些定格在最美时光里的故人往事。书本分两辑,第一辑是雅舍忆事,第二辑呢是雅舍怀人,所以这本书读起来结构还是很清晰的,第一辑就是讲梁实秋自己的故事,第二辑呢则讲的是他周围的人。

其实第一辑我深深的感觉到一个来自高富帅学霸深深的恶意。他说“我们北方人生活清苦”可是他们家的院子层层落落,晕头转向,仆人什么的应有尽有[互相膜拜]肉不好吃都要吐出来[巨汗]真的是好清苦啊~~~大师受的教育也很优良,学校的老师十分优秀,当然大师自己也很努力,“榜发之后,我和哥哥以及栾常禧君都高居榜首,荣誉属于第三小学。我得到的奖品最多,是一张褒奖状,一部成亲王的巾箱帖,一个墨盒,一副笔架以及笔墨之类”,可是大师又开始谦虚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如今想想这话颇有道理”。但是梁实秋难道不是一个大散文家嘛?仔细想了想,那代人的谦虚谨慎也许是进到了骨子里,自己已经很优秀,却不这样想,而是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应监督自己。

后来便是他在清华,在国外的生活。都写的井井有条。

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辑他写其他人,写了母亲,国文老师,酒中八仙,辜鸿铭,徐志摩,陆小曼,陈慧,老舍,胡适,闻一多,冰心,沈从文,周作人,齐如山,朱湘,道藩,陈通伯,夏济安,卢冀野。他写了这么多人,偏偏没有林徽因,我个人分析,他和冰心,陆小曼等人关系更好一些。梁实秋写的很纪实,还纠正了很多错误的传闻,陆小曼也并非真的很花心,徐志摩也并非为了见林徽因而坠机。写到他自己的结发妻季淑,爱惜之情溢于言表。[偷乐]我还找到了匪我思存的出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他将自己的妻子描写的十分美好,在我看来是十分懂得生活,有自己主见,却又很照顾他人感受的一个人。梁实秋将自己的感情用很多的优美的情诗加以修辞。书本结尾,写到季淑去世,他用一首诗形容自己的感情《赠妇诗》

梁实秋雅舍系列 第10篇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非常惭愧的承认,我“没法子”。“没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上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 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梁实秋雅舍教案 第11篇

梁实秋《雅舍》是抗战期间(1940)与其清华大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

一、教学重难点——抓住本质,不避重就轻

一篇散文,教什么,怎么教,重心何在,可以说,是个本质问题,也是体现一名教师眼力的问题。比如《雅舍》,最基本的问题当是:“雅在何处?”这个问题无法绕过,因为从篇幅来看,它确实已占了绝大部分,文章的1~5自然段都是在诠释这个问题,分别可从“景致优美”“陈设不俗”“有好友拜访”“与蚊鼠共居”等几个角度加以剖析。可是,是不是讲清楚这些就可以了呢?一稿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二)梳理并分析文本

1“雅舍”是一座怎样的房子?

2作者眼中的“雅舍”是怎样的?

3身处其中,作者心情如何?

(三)结合课题,进一步研读文本

“雅”在何处?

(四)作者介绍,拓展延伸

1梁实秋是个怎样的人?

2这样的人,是不是独此一个?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

(五)总结

二稿做了如下修改:

1这是一所怎样的房子?(客观角度)

(一)导入

(二)学生分工朗读全文

(三)梳理并分析文本

2“雅”在何处?(主观角度)

结合文中关键句“有个性就可爱”,请学生具体展开分析。

(四)深度研读

雅舍之“雅”主要在于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而“可爱”,仅仅是因为这个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引入第6段重点分析。

(五)作者介绍,拓展延伸(点到即止)

(六)总结,学生再读第6段

两次设计,除去前边环节的紧凑压缩,最大的改变在于关注到了第6自然段。这部分内容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看懂,就连教师恐怕也要琢磨琢磨。这样的地方,当是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或一带而过。若像一稿那样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就停留于表层,只是走了个过场,而真正深刻、深沉处未解读出来。而如果前面浮浅,那么后面部分对其他人物的延伸阅读(由个到类)也是隔靴搔痒,意义不大的。

第6段讲的到底是什么呢?此段中,首先有以下这些地方学生理解有难度:什么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什么叫“人生如寄”,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又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逆旅”即为“客舍、旅馆”意,这句话是说:“天地,原是世间万物的旅馆啊。”“人生如寄”即言“人生短促,就像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综合以上,开头一句话首先表明作者与雅舍间的客观关系——“非我所有”,“房客之一”,颇有些事不关己之意;然后笔锋一转,当作者想到天地苍茫,人生只是过客,一个人又是那么卑微,一种珍惜的心情便油然而生(而不是放弃)——只要“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来领受这份在乱世中的难能的馈赠。他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漂泊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哪怕极其简陋的小小的居所可以容他栖身,可以让他品悟生命的酸甜苦辣。这里可说是作者的一种主观认知了,故前后表述并不矛盾。

因为这份庆幸,这份感恩,所以接下来用刘克庄的诗句说“客里似家家似寄”——对“我”来说,“雅舍”即似“我”家呀——从中折射出的是作者一份随遇而安的心境。写到此,似乎可以打住了,可是他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在说,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已不是“家”这种“实体”的存在,而是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我”的`心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家”,所谓“心安即是家”。这一小节是在告诉我们雅舍于“我”之“意义”了——让“我”找到精神归宿。

二、板书设计——体现核心,骨血丰满

固然,板书应随教学内容而定。一张板书,体现的当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所以,板书质量体现的实际上是一节课的设计水准。比如,一稿板书相对平面、干枯,更像是理科的一个分解公式,骨感有余而血肉不足,缺少内涵;相比较而言,第二稿的板书就要血肉丰满一些,能抓住文中的关键字眼逐层展开。

三、关键词句——择要而讲,灵活处理

一篇课文,不可能一一尽述,应抓住关键(重要)词句进行研读。关键词句有哪些?一般而言,可以是文眼句,可以是表明思路的一些句子(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也可以是主旨句。比如在《雅舍》一文中,首段末的这句话——“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在结构上是个过渡,又从内容上告诉我们下面要讲这房子的“个性”所在了,全文主体内容即为讲述此点。再比如,在这样一间陋室,作者的心态如何呢?如果你能抓住几乎在每段都出现的“安之”“仍安之”“已数见不鲜”“亦不复他求”“正合我意”这些字眼,相信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朗读——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培养情感,加深体会。但不是所有的朗读都能起到良好效果,要视班级情况而定,要据情况而变。比如有诵读才能的可个人朗读,或几人分工读,没有的就小组读或齐读;若早晨安静可小声读,午后吵嚷困倦则需放声读;柔美的段落可让女生读,粗犷的段落可让男生读。在处理本课的朗读时,笔者先安排男女生齐读1~3节,再由女生读描写月夜雨景的第4节,接着是男生读居室布置的第5节,最后齐读6、7节。总体效果还行,但如果重来,笔者会选择由教师来朗读最后两段,因为此两段为文章理解最难处,也是情感最深沉处,或许由具备一定阅历、情感体验的教师来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梁实秋雅舍的结构】相关文章:

雅舍精品教案07-14

雅舍精神范文05-20

雅舍现象范文05-20

雅舍装饰范文05-20

雅舍酒店范文05-20

雅舍作者范文05-20

雅舍练习范文05-20

雅舍教案范文05-20

1雅舍教案范文05-20

雅舍导学案08-27

上一篇:竞职演讲稿应该这样写下一篇:红领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