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课件

2024-09-17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课件(精选6篇)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课件 第1篇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本章课时:4课时

第一部分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体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的地位;了解先驱者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才智。

教学环节:讲课,课堂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部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问题。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

二、对社会主义艰难探索的历程

社会主义一词是由古拉丁文演变而来,原意是‘同伴’、‘善于社交’等。

最早是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尼迪克特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19世纪20-30年代,欧文主义者和圣西门主义者才在报刊上使用‘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称谓。

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已成为西欧盛行的新思潮。

19世纪70年代,西风东渐,社会主义一词才开始在日本、中国书刊中出现”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马克思以前就有过“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或者由这种种成分混合而成的社会主义。”

1.中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我国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

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始祖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7 ——1535)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1568——1639)。代表作及重要观点。

客观评价。

2.十九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首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深刻抨击,同时,根据人类理性原则构建了他们的理想社会。

3.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测的基本观点。

4.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5篇文章。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斯大林:《关于苏联宪法草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主要特征。

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认识

《论十大关系》、八大决议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积极成果及其失误。

三、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实践上,为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问题。

(三)对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三大疑点的解说

1.公有制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是, 为什么邓小平没有将它纳入本质论之中? 如不是, 公有制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否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存在着两个层面,即制度层面和功能层面。

在经济制度上,邓小平特别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他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是维护社会公平、确保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条件下不使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他一再声明“那是不能动摇的”。

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总是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功能”——在大多数场合他表述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一直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共同富裕,不产生剥削阶级。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正是从这一层面,邓小平将这两方面的内容直接表述为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四次表述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两个层面中,越来越侧重于功能层面。

侧重功能取向,有利于突破长期以来以结构判断社会性质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功能取向的具体化。

认为社会主义可以不要公有制的观点,既不符合邓小平的本意,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 据此能否将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特别是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

这一疑问不仅在提出问题的方法上存在错误,而且在认识问题的方法上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提出问题的方法上,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从其认识方法来说,起码存在两个缺陷:

第一,只见片段不见过程。

第二,只见现象不见本质。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被压迫阶级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和发展则意味着对现行奴役关系的打破,对现行统治秩序的冲击,对现行社会的改造。其结果是对剥夺者的剥夺,对压迫者的革命。而这是现行制度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所不能容忍的。

事物的质是一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它贯穿于该事物存在的全过程,与该事物同存共亡。而在阶级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时不仅不表现为这种存亡关系,反而表现为对该制度的强烈否定——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否定力量导致了该制度的消亡——所以,把否定一事物的因素说成是该事物的内在本质体现,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据,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存在的基础。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同一主体,这种一元主体彻底消融了阶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或对抗,从而既为生产力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生产关系的自觉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应该允许贫富悬殊、甚至剥削现象的存在;而既然现在允许贫富悬殊、甚至剥削现象的存在,那就说明我国现在还不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确切指向。

邓小平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还是从功能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界定。

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或社会主义从其功能来说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当下的中心课题,当下社会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同等,不同步,则意味着贫富悬殊的不可避免。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策“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但是社会主义“要防止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这里包含有对贫富悬殊的适度容忍和对两极分化的强烈排斥。

实现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

剥削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发展不充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被消灭。

通过剥削而消灭剥削是共产党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了悟和自觉遵循,也是社会主义发挥其本质功能的题中应有之意。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政权属于人民、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剥削无论在程度上、后果上与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剥削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我们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方面内容的要求。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

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从国际局势来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际统一来看,坚持“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内形势来看,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我们的外部世界还很不安宁,惟有以发展增强国力,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确保国家的和平安宁。

2.要解决现阶段所有的社会矛盾,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

3.视发展为执政党第一要务,必然为求得自身最大限度发展,解放思想,利用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竞争中谋求国家的最高利益。

4.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国家发展、促进执政党自身的更新、发展,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保持党的先进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结合我国当前现实,试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课件 第2篇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有科学水平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4、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论断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C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特征

5、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A. 实行公有制B 实行按劳分配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 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B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 解放、发展生产力D消灭贫富差距

7、邓小平首次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 1982年党的十二大B1987年党的十三大

C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D1997年党的十五大

8、发展之所以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党的性质、地位和前途,归根到底要看

A.党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C.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表现D.党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9、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发展问题的著名的观点是

A.发展是硬道理B..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C.关键是发展经济D.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0、中共十六大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A.发展是硬道理B.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科学发展观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

A.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B.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C.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D.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E.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提出是在A. 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B.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C.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

D.党的十四大报告中E.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A. 突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

B. 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目的、优越性

C. 突破、改变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点

D. 包含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E. 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F.

4、实现共同富裕是

A.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E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5、把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客观依据是

A.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B.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C.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 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

E. 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

6、“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

A. 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D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说明在党面临的各项繁重事务中,发展始终是

A.第一位的任务B.根本的任务

C.中心的任务D.压倒一切的任务

8、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客观依据在于

A.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B.是完成党的三大历史使命的关键

C.是应对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9、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就揭示了发展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内在联系,表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

A.以发展为己任B.以兴国为目标

C.以富民为取向D.以发展为目标

10、根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B.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三、辩析题

1、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四、论述材料题

1、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角度,阐述我们党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2005年9月3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说,我们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根据上述材料,怎样理解“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执行。

第五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2、A3、C4、C5、D6、C7、C8、C9、A10、B

二、多项选择

1、ABD2、AB3、ABCDE4、ABDE5、ABCDE6、ADE7、ABCD8、ABCD9、ABC10、ABCD

三、辩析题

答:(1)该观点不正确(2)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3)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有先有后,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劳动者,达到共同富裕。

四、论述材料题

1、答:(1)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的内涵。(2)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3)中共的性质、产生的条件、历史使命决定其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4)在当前要代表先进生产力,最主要的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答案要点:

(1)所谓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一方面是指在党面临的各项要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中心的任务、根本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其他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另一方面,把发展与执政兴国联系起来,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的内在联系,表明我们党始终以发展为己任,兴国为目标,富民为取向。

(2)在理论上,这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炼出来的,“三个代表”归根结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主题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突出的也是发展,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3)客观依据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发展;完成党的三大历史使命关键靠发展,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同时,结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发展就没有出路。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课件 第3篇

“立德”, 最早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意思是,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 其次是为国民建立功勋, 再次是提出真知灼见的言论;而“树人”可以追溯到《管子》:“一年之计, 莫如数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 没有比得上种植庄稼的, 做十年的打算, 没有比得上栽种树木的, 做一生的打算, 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可见, 立德树人既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 又是一个需要长时期完成的任务。

然而,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日益紧密、教育的功能多样化和溢出效应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 部分人认为, 尽管育人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但是已经日益成为更多的任务如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等之中的并列的一项;也有人认为, 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 处于竞争中心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学术创新, 表征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是科研产出。这种观点将育人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这些都偏离了大学育人之本。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说道:“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育人。2014年3月10日, “全国两会”期间,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发言说, 《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 精辟地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习得知识与涵养品德之间密切关系的认知。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 更要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贯注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仅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素养。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不可对立和割裂,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育学术能力是根本, 但引导学生培育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也同样重要, 甚至比前者更关键。离开知识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便会陷入自说自话而流于空洞说教;止于知识教育或忽视德育, 那大学的育人过程便会失去提升理想、铸塑信念的功能。由此可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的, 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示我们, 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 根本任务是育人, 而不是升学率, 不是论文和奖励及头衔多少的排名, 不是大楼和设备, 等等。

同时,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讲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大是第一次, 它是在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 对于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立德树人”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两者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关系

2013年12月23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十八大报告中用24个字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意见》明确提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 要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 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 肩负着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更应该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

如何真正有效地“融入”, 就必须围绕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 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依据和价值标准, 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立德”的内涵, 同时也是新时期赋予“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

三、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自2013年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以基层二级学院为试点, 构建了全新全方位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 坚定理想信念, 引导价值追求, 强化思想教育。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就应将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政教育中, 应该将爱国教育和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没有国, 哪有家, 没有家, 怎么会有个人真正的发展?高校基层学院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三观教育, 并且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义教育为主线组织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 诸如“走进民族英雄, 重温红色记忆”参观活动、“对话彩虹人生, 唱响红色经典”报告会、“追溯复兴进程、坚定社会主义”观影等活动, 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使其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并把这一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 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二) 强化专业素养, 引导职业认知, 彰显职业特色。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可以集中体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专业素养是一个人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与精神动力。基层学院应将专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引导和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专业素养教育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结合课本相关理论知识, 从专业素质及专业前景等方面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与此同时, 基层学院应将专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及所从事职业的精神、规范与素质的认知,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三) 提升核心能力, 重视能力培养, 提升综合竞争力。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还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加强核心能力培养, 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 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内容, 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层学院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采取组合式培养:低年级培养“方法能力”, 包括“自我学习与管理”、“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 高年级培养”社会能力”, 包括“社交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四) 发挥榜样效应, 塑造健全人格, 扩大优秀学生效应。

任何一种理论从产生到被广泛认可接受必然会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必然是从少数先进个人向大多数人蔓延、扩散, 最后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榜样就是一种力量, 也是一面旗帜。榜样的言行举止, 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基层学院应着重加强对学生中的优秀先进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 以先进带动后进, 促进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 大力倡导雷锋精神、辽宁精神、郭明义精神, 从而全面促进我院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 1 (19) .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1, 7 (2) :1.

[3]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3, 12 (5) .

[4]郑永廷,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2.

[5]徐子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与提升[J].理论月刊, 2005, 1.

[6]林仕尧.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江苏高教, 2005, 2.

[7]江凤艳.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8]邵庆祥.媒介教育:信息社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7.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课件 第4篇

一、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让创新贯穿学校一切工作。

一要创新德育课程。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把各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使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德育课要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指导学生将所学用于处理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的美感和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播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历史课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科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音乐、体育、美育课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体魄。

二要创新德育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加强法治教育,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引导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依据。要通过《中小学生守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代精神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生活化、日常化。

三要创新管理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靠灌输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的导向、约束和激励,把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学校治理环境。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管理科学、运转有序、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提高“三位一体”的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确定目标内容,进一步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衔接好环节。

一要协调智育与德育关系。德是立身之本。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更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都要健康身心、陶冶性情。要大力推动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坚决摒弃实际存在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至上的观念,以此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推动人才培养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转变;从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转变;从封闭、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系统地培养转变。

二要协调教书与育人关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建设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队伍。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德育规律,不光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光自身要“身正为范”,更要具备育人能力,跟得上时代发展,看得懂孩子世界,找到教育的钥匙,摒弃功利之心,满怀热爱之情,以匡世济民的情怀,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培育千万颗种子,展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情怀,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要协调各个工作环节。协调做好有关制度规范的设计,实现教育治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督导评价等各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要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协调培养观念。要协调党建和业务工作,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

四要推进协同育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德育格局,更加注重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

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小做起,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强绿色教育。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加强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体验活动,参与环境保护宣传,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加强海洋知识和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要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学生勤于劳动的积极态度、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勇于创造的能力素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二要推动绿色成长。在互联网+的时代,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加强网络正面引导,利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宣扬真善美,努力让每一名青少年都成为中国好网民。

三要开展绿色评价。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查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真实、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活动,推动把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

四、贯彻开放发展理念,

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举,交流互惠,提升德育水平。

一要引导学生走向实践。要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要深入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寻访红色足迹、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组织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认识社会、体验美丽中国,激发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

二要鼓励学校开门办学。要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学校教育,支持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要邀请劳动模范、心理专家、人民警察等行业能手走进校园,将教师不擅长,学生又需要的知识本领教给学生。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引进第三方评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用事实说话。

三要加强研究兼容并蓄。要努力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认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脉络、核心要素、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推动形成符合当地特色、学校特点和师生实际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研究借鉴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有效做法,兼容并蓄,谋求他山之石,借以攻玉。

五、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染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教育发展成果由学生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学生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要鼓励试点先行。开展中小学德育实验区工作,鼓励部分地区在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影视教育等方面试点先行,创造可行经验供全国参考推广。如重庆创新课程整合试点,增强课程适应性和教学吸引力,浙江采取“生活化+活动化”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福建厦门试行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登记”,云南将民族音乐、舞蹈、刺绣、传统手工艺等列入教学活动,黑龙江开展“绿丝带飘起来”环保实践活动,广东、河南、新疆等地中小学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常年刊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这些做法要及时总结,加以推广。

二要共享品牌德育资源。用好教育部和各地精心设计和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渠道,积小渠以成江海,共同丰富德育资源库。继续扩大《开学第一课》等德育品牌的影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做好近年来全国评选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宣传示范,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特别是学习身边的“最美少年”,激励孩子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美好情操。

三要全力统筹社会资源。要大力推进社会资源协同配合和免费开放工作,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要联合相关部门做好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配合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开发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活动项目,指导农村中小学、学生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室)、科技活动站等资源开展校外、课外活动。逐步整合共享各类社会资源,实现部门联动、城乡互动的协同共享机制。

第3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5篇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

答: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高清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关键何在答: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理论本质特点: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目标层次上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二、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

三、强调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来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一,在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二、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道路。

三、在政治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确立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决定了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是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

(邓)发展才是硬道理,(江)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不仅要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

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二、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三、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意义:“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判断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二、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为判断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所处时代所决定。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6篇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邓小平为什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

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的组织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的论断

社会主义社会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4.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根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探索中的失误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

终目标是实行共同富裕;

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可以搞市场经济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经历曲折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固然有我们缺乏经验的因

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脱离中国

社会实际,在认识上把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经济运行机制上的计划经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治上的片面强调专政、思想上的片面

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附加

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而没有一心一

意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而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根源,一是教条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如:社会主义

就是消灭私有制,就是从按劳分配发展到按需分配,就是消灭商品和货

币。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条件是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是

在任何条件下都一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

考;二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这种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的体制,战后也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严重的弊端,正如邓小平在1980年

所说的,“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

年了,但是怎样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此外;还有一些是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形成的习惯势力,如平均主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这就造成我们过去离开了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抽象地

谈论社会主义,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

在提出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任务后,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实践的发展,逐渐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的开幕词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二大以后,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认为我们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还在摸索之

中”。1987年十三大召开之前,他为十三大确定了“在理论上阐述什么

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主题。十三大以

后,他肯定地说,我们现在解决了这一问题,已经了解到什么是社会主

义。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精辟的概括。在这

十多年的过程中,邓小平从各个角度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

识。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

了国际上苏联东欧剧变,以及国内政治**的严峻考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要不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抓住时机发展经

济,还是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是继续解放思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还是倒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是继续开放,争取一个有利于

我国搞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还是回到自我封闭的环境中去?

所有这些争论或困惑的焦点,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究

竟是在发展社会主义还是在搞资本主义?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指

出的:“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

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这些困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邓小平在十多年思考的基础上,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

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

解放生产力,必须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力。

突出地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

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突出了社会主义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

生产关系问题,同时以包括了社会主义要最终达到的目标,体现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是硬道理是对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总结

2.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4.发展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江泽民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发展

1.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使命的要求;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

训作出的科学总结;

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

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

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力量,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体现和反映出来,并形成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在“三个代表”中,首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由于生产力的先进性决定着文化的先进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因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性质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的功能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过渗透、融合并武装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使其发生重大变化,进入生产过程的方式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意义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助于增强广大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全民族科技意识;

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明了现实途径;

上一篇:大班绘本我的爸爸下一篇:如何有效利用考研数学的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