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老师范文

2024-05-29

对李老师范文(精选8篇)

对李老师 第1篇

对李老师《杨氏之子》的评课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间短、风趣的文言文。我想选编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李老师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积累设计教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通过品析,品读,把文言文的这届语文课上的有情有趣。具体表现在:

1、课堂导入。李老师根据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积累的古诗文,与学生进行故事唱和。在古诗中为学生营造古文的味道,紧接着又出示孔子的几句名言,让学生体会古文的特点,营造浓厚的文言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比如刚接触文言文时让学生尝试读,注音读,师范读,生同桌互读,齐读。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做到了在读中理解文言文。李老师还注重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根据注释理解意思,也可以根据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在教学中,李老师还注重对学生说话的练习。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知道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还能会说简单的文言文。

总之,听李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很轻松,她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流利的语言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对李老师 第2篇

文吐珠

《中彩那天》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虽失去了贵重的奔驰汽车却换回了诚实、守信的崇高品质。孩子们也同样对这篇课文兴趣浓厚。金老师在上这一课是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课上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中了一辆轿车,你会是怎样的表现,当学生充分表达了意见之后,周老师又用动情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然后进行感情朗读。这些铺垫为学生的换位体验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除了这次换位体验,周老师还安排了一次。那就是“父亲在打电话时又是怎样想的呢?”这个问题。老师做库伯,学生做父亲,再现当时的情景。

第二,重视学生的感情朗读,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学中,金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进行感情朗读,既有个别读,又有集体读。周老师自身富有感情的言语也对调动学生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对一些重点句,周老师还让学生反复的读。一堂课下来,学生读得非常充分,是一堂真正的阅读课。

第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靠的是老师巧妙的引导。老师没有说,但学生却理解了。

对李老师 第3篇

因为自幼生活在四川,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 李劼人的国学根基特别好, 同时, 他也喜爱市井茶楼酒肆中的说书, 道情, 清音等民俗艺术。十四岁时其父亲去世, 生活陷入窘境, 靠亲戚资助读书。中学毕业后, 为生计所迫, 曾随舅父在县衙里做一些统计, 文牍等工作, 后来, 又做过记者, 教过书, 办过实业。这些特殊的经历, 使得他与社会各个层面保持着广泛的联系, 为其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正是这些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材料, 使得李劼人的小说充满了原汁原味的成都风味。李劼人赴法留学的经历, 使他在法国各种社会思潮, 各种文学现象的文化环境中舍弃了西方人生那种苦涩绝望的滞沉, 认同了巴尔扎克, 福楼拜, 左拉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作家, 从而使他的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使他的作品体现了浓郁的蜀文化气息。

在李劼人的小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蜀文化的方方面面, 不同的元素。李劼人从蜀文化中继承的首先是蜀人的现实风格。因为蜀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主, 植根于泥土, 所以蜀文化重实际, 轻幻想,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使深受蜀文化浸润的李劼人在创作风格上选择了一条客观的现实主义道路。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到, 他所写的故事的情节都是极为真实的, 人物事件都取材于成都附近, 在小说虚构的情节和形象创作手法中, 作者安排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 表现出了历史的真实性。在他的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 《暴风雨前》, 《大波》中, 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形态, 事件情节将辛亥革命前后的民间特别是成都百姓的面貌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在小说《死水微澜》中, 作者是以成都郊外的一个名叫天回镇的地方为小说背景, 写了袍哥和教民的两种势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势力强弱的转换。而这种势力的转换都是与当时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在小说《暴风雨前》和《大波》中作者又转向了对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的描写。这些小说的内容都是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发生过并引起轰动的, 李劼人不仅在小说大的叙述内容上如此, 写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小说中的细节上也都十分注重对当时民间风物, 习俗, 人们的穿着的具体而真实的描写, 是一系列展示成都乃至四川整个社会状况的历史性小说。《死水微澜》中的罗歪嘴是中国当时民间势力袍哥的代表, 而“袍哥”是清朝入关之后民间兴起的“反清复明”势力“天地会”中分出的一股“哥老会”逐渐流入四川之后四川对他们的通称。辛亥革命前夕, 四川在孙中山“同盟会”策划下爆发了“保路运动”, 全省各地, 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 进而发展成为反清武装力量———“同志军”, 实质上就是利用各地袍哥组织做骨干, 引导人民推翻清朝政府。所以在李劼人的小说中, 不仅小说人物的身份是真实的, 而且这种势力在民间的影响以及发生的重大时间也都与社会的真实时间相吻合。小说的细节也同样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四川。在这一系列的长篇小说中, 作者给我们看到的不是与中国历史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重复, 而是中国民间风俗的展现, 但是还是会让我们隐约的体会到清末明初社会的变迁, 在《死水微澜》中是从蔡大嫂的依傍对象由罗歪嘴转向顾天成看到了中国本土权威向异域权威的让步;在《暴风雨前》是以郝家为一个窗口, 展示新思潮, 新文化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大波》的历史背景虽然是保路运动, 但也不是单纯的政治运动史。蜀文化中的重现实, 轻幻想元素在李劼人的这一系列历史性小说中体现的最为突出, 李劼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描写达到了对整个社会现状的表达。

川籍的另外一位作家沙汀也与李劼人一样深受蜀文化的影响, 在他的小说中也多是对四川地区的描写, 但是不同的经历以及蜀文化不同的元素使沙汀的小说呈现出另外一种创作风格。

沙汀原本出生在四川省安县城关西街的一个地主家庭, 但是由于父亲的病逝, 家道逐渐败落, 而叔父又经常为了遗产的问题与他母亲大吵大闹。直到他的舅父参加哥老会, 在社会上逐渐有了地位才使他的家境日益改善。而沙汀从十二岁开始就帮助舅父递送消息, 运送小型武器, 从而逐渐熟悉了四川农村的反动基层政权, 地主豪绅, 帮会组织和其他各种社会势力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沙汀学会了观察人, 熟悉社会, 对四川农村社会尤其是下层人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对于四川农村的熟悉使得他看到其中的腐败现象时不由得对其“加以袭击, 撕其面具时, 就要比不熟悉此中情形着更加有力”。于是在他的小说中, 特别是短篇小说中揭露黑暗的社会的讽刺小说居多。这些小说不是轻淡哀怨的田园牧歌, 而是从四川农民苦难的生活中浓缩出来的控诉。

在小说《在祠堂里》, 一个要争取自由和人生幸福的女子, 在“五四”的浪潮已经席卷过去十八年的内地, 居然被活活钉死在棺材里。小说并未正面叙述出活钉棺材的过程, 但是它竭力渲染的是一种氛围。而《凶手》写被抓壮丁的哥哥被迫去枪毙当了逃兵的弟弟, 为社会家族所不容;《兽道》中的军阀强奸月子里的妇女, 造成她婆母的发疯;《在其香茶馆里》揭露的是国统区基层兵役制度的黑暗。每一篇小说都写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由四川特殊的黑暗返照了旧中国的普遍黑暗, 在叙述这一个个阴暗故事的同时, 他还能操着一种幽默的语调, 这与他受鲁迅的影响, 冷静、严谨、外表轻松, 内里却蕴含着无尽的苦楚有关。他的幽默, 真正体现了他写作的讽刺手法。他的讽刺, 不靠夸张变形, 不是荒诞不经, 而是完全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之上的, 他善于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 写的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 却捉住了那些矛盾、可笑的现象, 进而挖到了这些现象的本质, 从而将一切矛头对向了当时的反动统治, 引起读者对这种不合理制度的怀疑, 达到用写作来进行反抗和揭露的目的。

沙汀的讽刺有直接对准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 或者是地方的土豪劣绅。如《代理县长》, 《在其香居茶馆里》, 《丁跛公》, 《防空》等, 其中有表现官员内部的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也有重点体现官场的“关系网”, 官员相互勾结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在《丁跛公》中, 沙汀就写了一个乡约在一场“狗咬狗”的争夺中的“不幸”遭遇, 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写这个乡约是怎样的鱼肉百姓, 而是以一种讽刺的笔调写了乡约在与团总之间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还被土匪绑票最后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跛公”。他自己也这样说到“唉, 就是一条猎狗, 也得有一付肚肠吃啊”“这年岁只有做土匪好”, 看到这里我们会笑出来, 但是是看到这个掠夺者被掠夺时发出的鄙夷的笑, 使我们从这个可怜虫身上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无能。

在沙汀的小说中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也是代表了四川典型民间文化的一种现象, 那就是四川的茶馆文化。沙汀自己曾经说过“除了家庭, 在四川茶馆恐怕就是人们唯一寄身所在了”, 没有茶馆就没有四川人的生活, 在他的小说中, 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 都写到了茶馆。茶馆除了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休闲娱乐的功能之外, 还像是一个浓缩了的社会缩影, 每天在那里上演着人生百态, 悲欢离合:刑幺吵吵在茶馆中与官员的论战、廖二嫂在茶馆中绝望的呼号、愚生先生仕途受到打击后在茶馆中吃闲茶, 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茶馆这个小小的地方, 然而它却包含了人生的五味杂陈。在那个年代, 茶馆也不是什么清静之所, 社会的动荡延续到了茶馆, 茶馆在作品中往往是矛盾激发的地方。在沙汀的名作《在其香居茶馆里》中, 通过一场论战, 展现了各色人物的性格风貌, 也展现了官场的黑暗:主人公刑幺吵吵的野蛮粗鲁, 仗势欺人和嘴不饶人, 联保主任方志国的趋势弊害、狡猾胆怯, 张三监爷的自负无情, 陈新老爷的假正辞言以及黄牦牛肉的毫不顾忌都通过各自的声音, 笑貌和举止在茶馆这个特定的地点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出来, 而小说的结局又是那么的让人寻味, 米贩子的一句话“你们是怎么搞的?你牙齿痛吗?你的眼睛怎么肿啦?”更让人哭笑不得, 嘲讽之感油然而生。

李劼人的小说有历史般宏伟的结构和真实的细节描写, 沙汀的小说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而他们这种不同的创作风格都是和蜀文化的博大是分不开的。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作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他们会吸取这种文化其中的某一部分在创作里面体现出来。李劼人和沙汀都是四川籍的作家,也都深受蜀文化的影响,然而他们的作品却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倾向, 李劼人的小说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而沙汀的小说则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关键词:蜀文化,现实主义,讽刺

参考文献

[1]李劼人.李劼人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2]李劼人研究学会编.李劼人的人品与文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对李调元诗歌成就的重新认识 第4篇

关键词:李调元 诗歌成就 评价 重新认识

李调元在乾嘉时期已颇负盛名,评价他及其诗文创作的文献数量可观。在内容上,这些资料从其著述、诗文成就、人品等角度做出评点;在体裁上有书信、序跋、论诗、诗话、词话、赋话、提要等。李调元声名主要源自他杰出的诗歌才能、丰富著述及《函海》编撰等,学界对其诗文造诣毁誉不一。但无论褒贬,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其人、其创作受到了文坛的关注,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力。李调元诗歌不仅在清朝引起较大反响,在异域也备受关注。十八世纪的韩国文人十分认可他的诗文成就,将其诗文奉为圭臬,并以得到李调元题写的序跋为荣。[1]

一、历史上关于李调元的评价

李调元的挚友袁枚、赵翼、祝德麟、程晋芳、顾宗泰、余集、张怀溎、吴树萱、王懿修等都高度评价了其著述成就、诗文造诣,对其人品无一贬词。如袁枚评其曰:“才豪力猛”[2],“伏读《童山全集》,琳琅满目,如入波斯宝藏,美不胜收。”[3]“《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为海内宗。西蜀多才君第一,鸡林合有绣图供。”[4]赵翼赞他才思敏捷,自叹弗如,“然足下动笔千言,如万斛泉,不择地涌出,而弟循行数墨,蚓窍蝇声,其才固已万不能及。”[5]程晋芳为其《粤东皇华集》《童山诗集》作序,认为其“素以诗文名世”,对于好友人品,程晋芳誉曰“嶔崟磊落”。余集将袁、李二人诗学成就并称,更认为李调元著书辑佚的视野更为广阔,胜袁枚一筹,“而老前辈之好古阐幽,多刻前人遗佚,此又尤胜随园之仅刊其家集矣。”[6]吴树萱评其云:“江山风月作主人,诗名独占千古后”[7]王懿修云:“英辞绚烂,壮气腾骞,以西蜀之渊云,为南宫之冠冕。”[8]、庶吉士礼部主事姜锡嘏亦云:“三年奚不到蓉城,高据文坛作主盟。”[9]这些评语赞许了李调元的人品、才情、著述、诗文造诣。美誉焦点集中在如下方面:诗才横溢、性情磊落、学术丰硕、诗名远播等。

在诸评语中,李调元婿张怀溎的评语较为中肯,云:“其为诗也,不作则已,作则忠厚平和,使人观感而兴,而不失于刻;清新隽逸,使人寻绎而知,而不失于晦;摘艳薰香,使人属厌而饱,而不失于涩。其气则江河,其芒则日月,而其体则平奇浓淡,不名一家。当今诗人伙矣,而能落笔浑然,兼之声调响爽如吾岳翁者,殆指未易屈也。”[10]“忠厚平和”“清新隽逸”“摘艳薰香”准确概括了李调元诗歌的总体特征,与袁枚等人的评价又有一脉相承之处。张怀溎还注意到了李调元诗歌在体裁上的独特优势,“平奇浓淡,不名一家”。张怀溎诗得李调元真传,他的评价可谓知人之论,又无吹捧之嫌。

除此之外,与之无密切联系的文人评价则更具客观性。王培荀云:“雨村诗文后人或不满之,亦名高而责之必刻耳。如《宋宫词百首》,华贵蕴藉,岂寒俭人所能学步。”[11]认为李调元的诗歌具备雍容委婉的气度。张舜徽云:“由其学有本原,故于序录群书,考论学术之际,于一名一物,悉能穷流溯源,洞究其所以然,谅非空疏不学者所易为。乾嘉中四川士大夫之有文才而兼治朴学者,固未能或之先也。”[12]充分肯定了李调元的学术成就及其文学才能。

赞誉之外,李调元也受到了很多指责。如常明撰《四川通志》云:“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13]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评曰:“少作多可存,晚年有率易之病,识者宜分别观之。”[14]潘清《挹翠楼诗话》云:“李雨村调元诗颇有性灵,而局于边幅。”[15]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云:“绵州李雨村观察(调元)所刊《函海》一书,采升庵著述最多,惜校对未甚精确。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16]而抨击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朱庭珍《筱园诗话》,云:“若李雨村调元,则专拾袁枚唾余以为能,并附和云松,其鄙俗尤甚,是直犬吠驴鸣,不足以诗论矣!”[17]这些责备之语认为李调元诗歌存在“率易之病”,“局于边幅”,“不甚警策”等缺陷。当然,其批评的原因出于多方面,如见解的分歧、学派的不同,性情的不合等。

但又必须指出,有些反面评论实际上是从别一角度指出了李调元诗歌的优点,如“率易”,恰恰是李调元诗歌的美学追求和艺术特征。《雨村诗话》云:“人有性而自汩之,有情而自漓之,似乎智而愚孰甚?毛嫱、丽姬虽粗服乱头,无损其为天质之美也。捧心效颦,人望而却走矣。”[18]又“古人不朽者以此,所以诗最忌艰涩也。”[19]可见,李调元认为抒发真性情的诗句自有天然之美,故其语言多明晓,不饰雕琢。如“试问山中人,可识舟中客”(《黑潭》),“忽惊境面中,照见我一个”(《题海珠菴》),“农事正忙僧未返,佛龛抛却破楞严”(《观音菴》)等,皆用情真挚,言语明了,绝无生僻之字。李调元晚年归蜀之后,淡泊名利,心境更为平和,投射在其诗歌中则是多了一份繁华之后的淳朴,如“睡起诗人无个事,淡烟乔木望绵州”(《魏城驿》),“晓来听得行人语,一路棉花过遂州”(《遂宁县》),“落叶盈阶僧不见,野花满径鸟争啼”(《妙相院(赠张三)》),“老僧留客前栖宿,卧看天边月一轮”(《伏虎寺》)等都别有韵味。但不可否认,李调元诗歌中的确有一些因用语过于直白而破坏了诗歌韵致的作品,如《灭徙(并序)》云:“痬经一百八,惟癣最顽鄙。其性善迁移,建号故名徙。虽云不足忧,辄与项唇齿。”[20]《沙罗树行》云:“我有狂言向树宣,不愿成佛不愿仙。但愿我寿君一样,屡经雷火仍无恙。”[21]语言十分口语化,降低了诗歌的文学性。此外,李调元诗歌还存在化用前人诗句过于刻露的不足,《霞外捃屑》卷八下《李雨村诗》:“《雨村诗话》(卷六)载其《题罗两峰画蒲桃》云:‘我醉渴思吞马乳,君言此是画蒲桃。(庸)按:东坡《惠崇芦雁》云:‘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雨村典化苏诗,太觉刻露。”[22]此外,《寄题墨庄登岱图(并序)》:“昔年曾共上峨眉,驭气排空让尔奇。今日又闻登岱岳,阴昏阳晓独君知。烟入齐州青未了,收入尺图天下小。崔颢题诗在上头,只恐凤楼亦推倒。”[23]典化杜甫的《望岳》及“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含蓄不足,过于明显。正是因为这样才招致了“不甚警策”的评论。

《挹翠楼诗话》评李调元诗“局于边幅”,此评论有失公允。李调元十分关注民情,除上文提及的《窑户行》《乞儿行》《石匠行》《担炭行》《豆腐四首》《观斗鹌鹑》等,其体察民间苦难的诗作还不胜枚举,如《元宵》:“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糖圆。”[24]本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元宵节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后两句写人潮散尽之后,卖糖圆的人仍在风雨中声声呼唤,两相对比之下凸显了人民生活的艰难。《客至》云:“尽蠲今年租,欢声沸闾里。闻之慰老怀,种秫已可喜”,“不觉筋力强,蓬头自梳理。”赋闲在家的李调元听到怜民爱民的新召,忽感疲惫尽扫,筋力自强,喜从心来,这充分说明了他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李调元还将创作题材延伸到了农用工具,作有《筒车》《龙骨车》,[25]并云:“他年得归耕,当为补农谱”(《筒车》)。作为士大夫阶层,其诗歌能够如此全面地反映农民及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已实属难得,不能对其苛备求全。

朱庭珍以抨击袁、赵为立论基础,进而责难张船山、李调元二人,其云:“袁、赵二家之为诗魔,较前明钟、谭,南宋江湖、九僧、四灵、江湖诸派末流之弊,更增十百,实风雅之蠹,六义之罪魁也。至西川之张船山问陶,其恶俗叫嚣之魔,亦与袁、赵相等。”[26]从朱庭珍的言论可知,其对“性灵派”的诗学主张颇有偏见,极力抨击袁、赵及与之诗学观相近的张船山、李调元二人。朱庭珍看到了“性灵派”的不足,但其矫枉过正,言辞过于偏激,甚至涉及人身抨击,不足为据。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负面评语,才使李调元遭遇在清诗选本中的尴尬处境。在当时,李调元诗选集仅有两种:一、张怀溎编选的《童山选集》十二卷;二、孙琪编选的《童山诗选》五卷。[27]

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以《水浒传》一百零八头领相配,罗列清代诗坛人物,将李调元匹配“毛头星”,载:“毛头星,一作李墨庄:鼎元,字雨村,绵州人,乾隆癸未年进士,官潼商道,著《童山诗集》《雨村诗话》,辑《函海》。”混淆了李调元与李墨庄,由此可见李调元在当时诗坛的处境。徐世昌编的《晚晴簃诗汇》仅收录李调元《白塔灞渡东津》《黄州晚泊》《清远峡》《舟中晚兴》4首诗歌。丁力编著《清诗选》也仅收其《夏日四首在大女何氏家中作时方寡居》。而钱仲联选《清诗精华录》《清诗三百首》,陈友琴选《千首清人绝句》,王英志选《清人绝句五十家掇英》,刘永生编《清诗选》中都未提及李调元。

二、域外文人对李调元的评价

李调元声名不惟在清朝很盛,当时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朝鲜使行文人对其亦耳熟能详。对能与其结交,或得到李调元的文学评价为荣幸。其名远播域外是不争的事实。下文略举数例,以证其诗学对域外文人所产生的影响。

柳琴,字弹素,号几何主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冬其随使臣入京,随身带来了《韩客巾衍集》,以作与清朝文人交流之用。《韩客巾衍集》收录了韩国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四位文人的诗歌。李调元、潘庭筠点评“四家诗人”的诗作,这极大地激起了韩国文人的热情,他们或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或随使团入燕,希望能够进一步交流。

李德懋看过其点评之后,曾写信与李调元,表达景仰钦慕之情,云:“弹素之归,自诧遇天下名士,仍出《巾衍集》,使不佞辈读之。果然朱墨煌煌,大加嘉奖,序文评语,尔雅郑重,真海内之奇缘,而终古之胜事也。”[28]乾隆四十三年(1778)春,李德懋入燕,同时还带去了己著《清脾录》,希望李调元为其书作序,“先生亦为文序之,有便东寄,有足不朽。”“不朽”二字恰恰鲜明指出李调元在当时朝鲜朝的巨大影响力。

李德懋认为李调元“待人接物,忠信仁厚洋溢可观”[29],是儒家君子的典型代表。他评李调元诗歌的总体特征是“步武腾骧,边幅展拓。每一读之,襟抱豁如,雄秀博达,浩无端倪”[30]。拜读过《粤东皇华集》后,其赞曰:“今读《粤东皇华集》,渊博韶颖,乃其余事,窃自庶几想象先生之万一也。”[31]

朴齐家看到清人的点评后也曾寄信给李调元,以传达他的兴奋之情,书云:

不意今者,因敝友柳君弹素所抄《巾衍集》见赏于中朝之大人,倾倒淋漓,不啻若合席谈而倾盖遇也。此固毕生之大幸,不世之奇缘也。始而听之,惊疑失当,以为此特大君子包容之盛心耳。及观其评点之语,深入腠理,历历有当于心,决非寻常过去之比。[32]

可见清人评点之认真远超出朴齐家的预料。拜读过《粤东皇华集》后,其云:

观先生著书满家,其未见者姑不论,试取其《皇华集》一二读之,韬光敛彩,斲雕归真,不为浮夸矜止之色,而沨沨然见其元气之鸣于纸上也。信乎!大家之音也。[33]

李调元还曾将韩国文人的诗作选入《雨村诗话》中,得知消息后,他们十分感激,颇以此为荣,在自己的著作中屡次提及。柳得恭《叔父柳几何先生墓志铭》云:“李调元著《雨村诗话》,选入公诗若干首。呜呼!此可以传于天下也欤。”[34]《雨村诗话》中还采柳得恭诗三首,他在《燕台再游录》云:“《雨村诗话》四卷,携归馆中见之,记近事特详,李懋官《清脾录》及余旧著《歌商楼稿》亦多收入。中州人遇东士辄举吾辈姓名者,盖以此也。”[35]朴齐家《怀人诗仿蒋心余·李雨村(调元)》,云:“羹堂罢官去,多作成都游。猖狂意殊得,绝似杨用修。欲闻二三子,须从《函海》求。”[36]“须从《函海》求”即指《雨村书话》收录四家诗人诗歌之事。

由此可见,李调元在域外享有极高声誉,他被当做儒家君子的典型代表,其诗作也广受追捧,韩国文人以能够得到李调元的认可为荣。

三、重新认识李调元诗歌的成就

李调元是个饱受争议的诗人,对其既有赞誉之音,也有痛斥之声,但无论如何都显示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众多清诗选本及清代文学概述中,提到李调元诗歌的极少,即便有所涉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因此,李调元的诗歌成就不仅为其所编撰《函海》的功劳所掩盖,也远不及其同时之名士,如袁枚、赵翼等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界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的影响,由此认定李调元的诗作轻率随意,缺乏社会深度,是应该全盘否定的,从而影响到了李诗的流传与研究。笔者以为应重新审视李调元诗歌,不能因他人过于偏激的观点抹杀其诗歌价值,亦不能对其苛备求全。

总之,无论褒贬,李调元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及诗学理论给清代诗坛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李调元诗歌是其思想的真实记录,作为生活在乾嘉盛世的文人,他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其中既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盛世的赞誉,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也有对现实黑暗的揭露,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歌对李调元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相期寿世惟有诗”,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

2.李调元与当时的文人,如袁枚、赵翼、蒋士铨、姚鼐、纪昀等广泛交游,结下了深厚的诗文友谊。他在诗学理论上受“性灵派”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了学人之诗的时代特征。总之,李调元是乾嘉文坛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当时的文人一起铸就了乾嘉时期的诗风。李调元把以文会友的范围还扩充到域外文人,与朝鲜著名文士柳琴、徐浩修、李书九、李德懋、朴齐家、柳得恭等都有诗文往来,以自己的诗文创作积极促进十八世纪中朝文人的交流。

3.李调元的诗歌是他诗学思想的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丰富他的理论,在艺术风貌上突出“大”“美”的特点。其诗歌影响深远,广泛受到文坛的关注,不惟在清朝有较大反响,在异域也有很大影响,尤其在十八世纪的朝鲜王朝,韩国文人十分认可他的诗文成就,将其诗文奉为圭臬,并以得到李调元题写的序跋为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SJD70028]。)

注释:

[1]李调元曾为朝鲜朝文人李德懋题写《青庄馆集跋》,为柳德恭题写《歌商楼集跋》,为朴齐家题写《明农初稿跋》《明农初稿序》,为李书九题写《薑山集跋》《薑山集序》《薑山初集》等文。参见徐毅《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585页。

[2][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01页。

[3]袁枚:《答李雨村观察书》,李调元:《童山文集》(卷十),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5页。

[4]袁枚:《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李调元:《童山诗集》(卷三十四),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70页。

[5]李调元:《上雨村观察书》,《雨村诗话校正》,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71页。

[6]李调元:《童山文集》(卷十),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0页。

[7]李调元:《雨村诗话校正》,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02页。

[8]李调元:《用前韵寄怀李雨村观察四首并序》,《童山诗集》(卷三十七),1936年版,第506页。

[9]李调元:《童山诗集》(卷三十三),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58页。

[10]詹杭伦:《李调元学谱》,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11]中华大典文化委员:《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引《听雨楼随笔》,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舜徽撰:《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13][清]常明等撰:《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671页。

[14][清]孙桐生撰:《国朝全蜀诗钞》,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30页。

[15]中华大典文化委员:《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引《挹翠楼诗话》,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19页。

[16]中华大典文化委员:《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引《听秋声馆词话》,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19页。

[17]中华大典文化委员:《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引《筱园诗话》,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19页。

[18]李调元:《雨村诗话校正》,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页。

[19]李调元:《雨村诗话校正》,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9页。

[20]李调元:《童山诗集》(卷二十八),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80页。

[21]李调元:《童山诗集》(卷二十八),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50页。

[22]中华大典文化委员:《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李调元·分论”条,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19页。

[23]李调元:《童山诗集》(卷三十七),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12页。

[24]李调元:《童山诗集》(卷三十一),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14页。

[25]李调元:《筒车》载《童山诗集》(卷二十),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65页。《龙骨车》载《童山诗集》(卷三十一),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14页。

[26]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筱园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3页。

[27]关于这两种选本的概述可参考詹杭伦《李调元学谱·著述谱》“《童山选集》十二卷”条和“《童山诗选》五卷”条,第187至188页。

[28]李德懋撰:《青庄馆全书》(卷十九)《雅亭遗稿十一·书五·李调元(雨村)》,《韩国文集丛刊》,第257辑,第266页。

[29]李德懋撰:《青庄馆全书》(卷十九)《雅亭遗稿十一·书五·李调元(雨村)》,《韩国文集丛刊》,第257辑,第266页。

[30][朝鲜]洪大容,李德懋撰,邝健行点校:《乾净洞笔谈·清脾录》“李调元”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31]李德懋撰:《青庄馆全书》(卷十九)《雅亭遗稿十一·书五·李调元(雨村)》,《韩国文集丛刊》,第257辑,第266页。

[32]朴齐家撰:《贞蕤阁集》(卷四),《与李羹堂(调元)》,《韩国文集丛刊》,第261辑,第663页。

[33]朴齐家撰:《贞蕤阁集》(卷四),《与李羹堂(调元)》,《韩国文集丛刊》,第261辑,第663页。

[34]柳得恭撰:《冷斋集》(卷六),《韩国文集丛刊》,第260辑,第108页。《雨村诗话》选柳琴诗两首:《见示李雨村所馈落花生》及《今夕是何夕》(即庆生诗)。

[35]柳得恭撰:《燕台再游录》,朴基中主编:《燕行录全集》(第60册),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259页。《雨村诗话》中采柳得恭诗三首:《松京杂绝》(二首)、《同宋芝山话旧述怀》及《腊月五日几何室》(即庆生诗)。

[36]朴齐家撰:《贞蕤阁集》(卷三),《与李羹堂(调元)》,《韩国文集丛刊》,第261辑,第528页。

参考文献:

[1][清]李调元.童山诗集(《丛书集成初编》本)[Z].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清]李调元.童山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Z].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清]李调元撰,詹杭伦、沈时蓉校正.雨村诗话校正[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6.

[4]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筱园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M].成都:巴蜀书社,1986.

[6]詹杭伦.李调元学谱[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

[7][清]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清]常明等撰.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

[9]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韩]李德懋.青庄馆全书(《韩国文集丛刊》第257辑)[M].民族文化推进会,1998.

[11][韩]柳得恭撰.冷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57辑)[M].民族文化推进会,1998.

[12][韩]柳得恭撰.燕台再游录[A].朴基中主编.燕行录全集(第60册)[C].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13][韩]洪大容、李德懋撰,邝健行点校.乾净洞笔谈·清脾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韩]朴齐家.贞蕤阁集(韩国文集丛刊)[M].民族文化推进会,1998.

[15]《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

[16]徐毅.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流[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对李老师 第5篇

老师谢谢您。您是我的启蒙教师,也是我记忆最深的老师。你头发上的香气我至今还没有忘记。那么的独特,那么的清新。每次我闻到类似的香气都会左找右找,看是否有你的身影出现。自从去年起我就再也没有见过您,我多想再见你一次啊!李老师你是我永远的老师。你的摸样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对李思怡案件的反思 第6篇

────── 警察的冷漠

2003年6月的李思怡案件轰动一时,引起各方关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事隔多年,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一事件时,心里仍旧被深深震撼,对小女孩的死仍感到深深地痛心、惋惜乃至愤怒。李思怡案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吸取教训。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团体,还是我们芸芸大众,都该对这一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其中,警察部门的冷漠早已成为千夫所指,也是这一案件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警察到底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选择冷漠,在我们的公安工作中怎么才能避免冷漠?

当李桂芳因为偷超市的洗发水被派出所带走,直到派出所要将自己直接强制戒毒的时候,她就知道必须要先安顿好自己的孩子,于是苦苦哀求甚至不惜折磨身体,才引起的警察淡淡的反应。然而仅仅是这点反应没有引起任何波澜,一个幼小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忽略中被他们扼杀了!或许他们那时候不以为然,或许他们以前碰到这种情况就是这么处理的,而且一直风平浪静,他们就是这样一直地自我欺骗,在自欺中怡然自得,在自欺中把能忽略的都忽略,在自欺中认为“这没什么事,不用管”,直到事态严重,他们才在恍然中惊醒,然而这时的自责与泪水已经洗刷不掉他们犯下的罪恶,他们必须面对审判,必须接受惩罚。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警察再多打一个电话,如果在两次经过李桂芳家时停一次车,如果派出所有一个警察肯多走几步路,如果《强制戒毒通知书》能够按规定送达„„这些举手投足之劳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使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免于惨死,但是没有一个警察这么做。王新,黄小兵,穆羽就是这场惨剧的主角。

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副所长───王新

当李桂芳因偷窃被带到派出所的时候,民警黄小兵怀疑其为吸毒人员,遂向副所长王新申请进行尿检,王新批准。黄小兵汇报尿检情况,请示是否强制戒毒时,并向其说明李家中有无人照看的小孩时,王新批准。王新把这些上报给了值班领导也得到了批准,手续已齐全。可是李桂芳不愿意上车,一直叫喊着自己家里还有无人照看的孩子,我相信这时候王新不会不清楚,但是无动于衷。当车行至青白江时,李桂芳又强烈要求回家安顿孩子,我相信王新不会着急得没有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当车驶离青白江往戒毒所疾驰时,李桂芳急了,王新也终于有了反应,可是也只是很轻微,他当时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只顾着赶紧把人送过去,完成工作,其他事情跟他没关系。他是个工作狂,获过很多嘉奖,可是这种盲目的工作让一个孩子的生命做代价,谁能负担?他敢说当时他没有一丝闪念——孩子因无人照看可能发生伤害,他肯定有,任何一个有着正常思维判断的人都会推想到,何况他是一个警察!然而可能是他经验太丰富了,他太执着于他的工作了,他想当然的就把这个念头掐掉了,仍旧一脚油门轰向了戒毒所。如果说他去的时候没有时间,那么回程呢?当法官这么问他的时候被他的律师巧妙驳回,是,用法律术语你可以反驳,但是你敢正视自己心中的良知吗?他只是让人打了两个电话,他认为副所长的金贵身躯为你这小事打了电话已经给了很大面子。他的律师为他作无罪辩护,他自己站在被告席上仍旧有一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嘴脸,只会让自己更丑恶。他还对得起身上那身警服吗,不如早脱了去!

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民警───黄小兵

黄小兵与本案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把李桂芳抓回来,进行尿检,提出强制戒毒,以及押送他们去戒毒所,他都有参与。他与李桂芳户籍所在派出所───青白江区团结村派出所取得联系,核实李桂芳身份和家庭情况,可以说没有人比他在当时更了解李桂芳的情况。可是他没有把通知书送达是出于什么心理,我想可能他觉得家里只有一个小孩子送了也没用,可是他肯定也清楚小孩没人照看是什么结果,一个三岁孩子能做什么?也有可能是碍于领导的面子和权威,以及公安基层机关的生存法则,他懒于应对此事。他是个年轻警察,本也前途无量,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学会懒惰,竟直接在通知书上写上查无家属,就将这事封印。唯一欣慰的事,他懂得愧疚,在法庭上他泪流满面,深深自责。然一失足成千古恨,大错已铸,无可挽回。

青白江区团结村派出所警校实习学员───穆羽

这是个“悲情”的人物,自己在莫名其妙,懵懂无知中丧失了前程。李桂芳家离派出所只隔一个街区,如果他能走出去几步,这件惨剧就不会发生。可是没有经验的他告知在场民警时,他们只是淡淡的,“满怀自信”地说了一句“这事不用管”,就把这个年轻的警校学员“欺骗”了,而事后当时在场民警竟然一口咬定自己不在场,这种落井下石的做法实在让人纠结,然而在经验资历丰富的老民警面前,这个年轻学员只能自认命舛。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自身,同为警校生,以后也会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想,杜绝这种引火上身的事情只能自己多留心,勤奋踏实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惨剧,警察的冷漠占很大原因。他们太懒了,太麻木了,“为人民服务”的信条早就被他们抛到了脑后,他们不相信会出什么事,他们认为只要有他们在,这个世界就太平,是不是太过天真!如果他们能够重视一下这个小生命,如果他们能时时刻刻把老百姓放心里,如果他们能够做到尊重人民的权利,如果他们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做自己应该做的,惨剧还会发生吗,百姓还会对警察那么不满吗?我希望有一天,警察能真正把人民放心里,不遗余力的为人民服务。

对李阳疯狂英语“三最法”的解释 第7篇

在李阳老师演讲现场,常能遇到这样的问题:“平常我也背了,也喊了,但是为什么还是不能开口讲英文?”还有人干脆说:“三最法不科学,最清晰了,怎么还能最快速?最快速了,怎么还能最大声?这不是互相矛盾的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最清晰、最快速、最大声”的本意,不是要学习者同时进行的学习方法,它指的是学习过程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点:

“最清晰”,指的是你的发音。李阳老师早就说过,“学习一门外语,必须掌握100%的发音,5%的词汇,1%的语法知识。”“最清晰”要求你的发音必须完全到位。对于学一门陌生的语言,怎么强调发音的重要性都不算过分!

“最快速”,是学习的第二阶段。当你的发音

全部掌握以后,就进入了词汇量、句子量、篇章量的阶段。“最快速”的前提条件,是把你所学的句子、篇章全部弄懂、弄通、念熟,然后才能进入“最快速”的阶段,需要你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说尽量多的句子、文章,就是着眼于句子、文章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跟“一口气”有着同样的功能。

“最大声”则强调的是对句子、文章的脱口而出的阶段。它的前提条件,是对所学句子、文章的的熟练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好是已经全部念熟了、背会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最大声”的操练,相信能够事半功倍。“最大声”的科学原理,就是一种“暴力刺激法”,通过“大喊”的强刺激,强行锻造口腔肌肉,使所背的句子、篇章牢牢地扎根于你的头脑之中,从而成为自己的终身语言。“最大声”是三最法的核心,是李阳老师对中国外语教学的特殊贡献。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技能的自动化”,在语言的学习上,指 的就是通过“最大声”来达到的一种客观效果。就像汽车司机对他脚下的油门、刹车、离合器的使用一样,已经达到了一种不用头脑思考的下意识状态。就像我们说中文,很多情况下都是不用通过头脑思考而直接说出话来的。如果汽车司机碰到紧急情况,才和大脑商量该不该踩刹车,那肯定是不行的!没有了“最大声”的快速突破,你的外语学习将会陷入苦海无边的漫漫长夜!

通过上面三步骤的学习,遇到实战的时候,你就能达到李阳老师常说的“最清晰变成了模模糊糊的英文,最快速变成了优雅的语速,最大声变成了正常的音量”的英文最高境界!李阳老师的“英语学习十步骤”,就是对“三最”另一个版本的科学解释。

佛教界有一句话,叫做“口念弥陀心不善,扯破喉咙亦枉然”。意思是,尽管你整天“阿弥陀佛”不离口,但你不修身、不养性,一心琢磨干

坏事,不管你喊多少遍 “阿弥陀佛”,神佛也永远不会保佑你。在英语学习中,有的人学了、念了、背了,也喊了,但就是开不了口,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彻底的“最大声”的训练,缺少了“最大声”的这临门一脚,合上书以后,所学、所背的东西全部还给了书本;而有的人在没有彻底的进行“最清晰、最快速”的训练,直接进入大喊的阶段,丢掉了很多中间环节,当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对李老师 第8篇

虞城县稍岗乡三庄小学

2013年11月

关于对王雷同志教学效果的评估材料

王雷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多年来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她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专业知识功底,对教材教法研究透彻,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新路子,还善于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来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给本校教师树立了榜样,是我校出类拔萃的数学骨干教师。

王雷同志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能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该同志在教学中,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并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立了各种兴趣学习小组,使学生各尽其能,各显其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方法诸多方面都获得了长促的进步和发展。

该同志历任班主任工作,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开展政治思想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能注意组织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努力学习,争创先进,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

该同志能认真按时完成学校的备课、授课、辅导批改作业,考核学生成绩等教学任务和工作量,同时实行愉快教学,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语言准确生动,教法灵活,同学们既能学到知识,又有特别宽松和愉快的环境,课堂气氛格外生动、活泼。

该同志师德高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既教书育人,又对学生关心爱护,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该同志在教好本学科的同时,还能指导帮助青年教使他们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因此,该同志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8年所撰写的《论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被评为县级一等奖;2009年《勾股定理》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得省三等奖;同年所撰写的《课堂教学提问应注意的问题》一文在虞城县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0、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选为乡优质课教师;2010年所辅导的学生刘欣同学在虞城县小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该同志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12年所辅导的学生李准同学在县“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在2011—2012学年度“两创两争”活动中被评为县级文明教师。

总之,该同志多年来一直勇于挑重担,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出满勤、干满点,按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内容具体,切实可行,平时备课认真,教案完整,勇于教改,不断改进教法。由于她的工作努力,教学成绩显著,已经具备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同意推荐该同志申报为小学高级教师职务。

虞城县稍岗乡三庄小学

上一篇:银行投贷联动下一篇:卫星电视信号接收的技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