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归类

2024-06-22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归类(精选8篇)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归类 第1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便计算归类练习

一、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a+b-c=a-c+b,a-b+c=a+c-b,a-b-c=a-c-b;a×b×c=a×c×b,a÷b÷c=a÷c÷b ,a×b÷c=a÷c×b,a÷b×c=a×c÷b,)12.06+5.07+2.9430.34+9.76-10.3425×7×

434÷4÷1.71.25÷25×0.8102×7.3÷5.1二A、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a+b+c=a+(b + c),a+b-c=a +(b-c),a-b+c=a –(b-c),a-b-c= a-(b +c)933-15.7-4.341.06-19.72-20.283.29+0.73-2.29+2.27

7.325-(5.325+1.7)3.29-0.73-2.27 7.325-(5.325+1.7)7.325-(5.325-1.7)

B、当一

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a×b×c=a×(b×c), a×b÷c=a×(b÷c), a÷b÷c=a÷(b×c),a÷b×c=a÷(b÷c),700÷14÷518.6÷2.5÷0.41.96÷0.5÷41.06×2.5×

47÷0.25÷47÷0.125 ÷83.9÷(1.3×5)

三A、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

1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a+(b + c)= a+b+ca +(b-c)= a+b-ca –(b-c)= a-b+ca-(b +c)= a-b-c;19.68-(2.68+2.97)5.68+(5.39+4.32)19.68-(2.97+9.68)

B、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乘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将除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a×(b×c)= a×b×c,a×(b÷c)= a×b÷c,a÷(b×c)= a÷b÷c ,a÷(b÷c)= a÷b×c,1.25×(8 ÷0.5)0.25×(4 × 1.2)1.25×(213×0.8)7.35÷(7.35×0.25)

四、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典型类型

A,、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32+5.6)÷0.8(2.5-0.25)×0.4(7.7+1.54)÷0.7

B、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0.92×1.41+0.92×8.590.86×15.7-0.86×14.73.5÷0.6-0.5÷0.6

1.3×11.6-1.6×1.33.5×9.9+3.5×0.13.5×2.7+35×0.7

33.5×2.7-3.5×0.732.4×0.9+0.1×32.47.6×0.8+0.2×7.69.16×1.5-0.5×9.16五、一些简算小技巧

A、巧借,可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9999+999+99+94821-998

B、分拆,可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3.2×12.5×251.25×883.6×0.25

C/注意构造,让我们的算式满足乘法分配律的条件

1.8×99+1.83.8×9.9+0.382.6×9.913.5×27+13.5×72+13.5

1.01×9.6102×0.873.5×101-3.53.5×9.93.5×99+3.5

0.67×10.1-6.73.6-3.6×0.50.85×199

0.25×8.5×428.6×101-28.62.4×102

0.25×360.125×3.2×2.535×40.2

2.31×1.2×0.515÷0.252.5×2.435×40.2

0.125×8.80.25×0.280.125×3.2×2.5

28×21.6-2.8×165.6×1.7+0.56×83

请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0.25×4÷0.25×44.9÷3.5

3.29+0.73+2.272.7÷45

7.325-3.29-3.3250.35×1.25×2×0.8

3.29×0.25×463.4÷2.5÷0.44.9÷1.4

14-7.32-2.682.64+8.67+7.36+11.33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归类 第2篇

一般情况下,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时,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只有同一级运算时,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一、简便运算一般有5种方法:

1.凑整法:通过加、减一个数将其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2.交置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结合律,几个数相加、相减,将其位置交换一下,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3.去括号法:有时在计算含有括号的算式时,通过去除括号,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的是去括号后的符号变化。

4、运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5、减法性质: a-b-c=a-c-b=a-(b+c)除法性质:a÷b÷c=a÷c÷b=a÷(b×c)A、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随意“带符号搬家”

12.06+5.07+2.94 30.34+9.76-10.34 25×7×4 34÷4÷1.7 102×7.3÷5.1 41.06-19.72-20.28 7.2+2.2×1.2 2.6÷1.3+8.7 B、当同级运算需加括号或去括号时,即加或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或乘号,可以直接加或去括号,而括号前是减或除号,括号里要变号。700÷14÷5 18.6÷2.5÷0.4 1.06×2.5×4 5.68+(5.39+4.32)19.68-(2.97+9.68)1.25×(8÷0.5)0.25×(4×1.2)1.25×(213×0.8)

三、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典型类型

A、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0.4×(0.25+2.5)(12+1.2)×0.2(40-1.25)× B、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0.92×1.41+0.92×8.59 7.8×9.9+9.9×2.2 1.3×11.6-1.6×1.3 11.9×9.9+1.19×1 五、一些简算小技巧

9999+999+99+9 4821-998 3.2×12.5×25 1.25×88 3.6×0.25 3.8×9.9+0.38 9.78×103-9.78×2-9.78 2.6×9.9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 第3篇

一、混淆运算法则

(一 )易错点分析

1. 错 题例选 :44 × 50 = (11 × 4) × 50 = (11 × 50) × (4 × 50) = 550 × 200 = 110000.

由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表现形式相似,导致部分学生稍不注意就会用错. 这种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乱套乱用的现象非常普遍,说明学生并没充分理解两条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乘法结合律适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连乘的情况下,可以交换数字的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则是乘法对于两数之差或两数之和的分配定律. 如上例的情况使用乘法分配律就是不正确的,应当适用乘法结合律或者乘法交换律.

2. 利用运算法则将算式简化是数学简便计算最基本的意义,但为了追求简化算式而错用运算法则也是非常常见的错误.

比如, 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234 × 20 - 34 × 20 = (234 - 34) × 20 = 200 × 20 = 4000. 与这个算式类似,234 ÷ 20 34 ÷ 20 = (234 - 34) ÷ 20 = 200 ÷ 20 = 10也成立. 学生得到了这样化简计算的好处,计算180 ÷ 12 - 180 ÷ 2的时候,就会仿照上例的计算方法,得180 ÷ 12 - 180 ÷ 2 = 180 ÷ (12 - 2) = 180 ÷ 10 = 18,发生了错误. 这种错误的发生是学生理解运算法则不够清楚导致的. 学生不了解: 乘法分配律不能照搬照抄到除法中. 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题型, 假如被除数不同但除数相同,可提取除数;但是如果除数不同,就算被除数是相同的,也不可以提取除数.

再如,31 × 5 × 4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简化计算:31 × 5 × 4 = 31 × (5 × 4) = 620. 有同学以这道题的思路计算64 ÷ 16 ÷ 2,得到64 ÷ 16 ÷ 2 = 64 ÷ (16 ÷ 2) = 64 ÷ 8 = 8. 类似这样的错误非常常见,也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造成的. 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计算错误大都和基本的乘除法运算法则有关.

(二 )解 决思路

1. 这种情况 ,不能简单地依靠套用公式解决问题 , 比如要求学生记住: 乘法分配律适用于括号里是加减法的情况, 而当括号里是乘法时, 运用分配律显然是错误的. 死记硬背定律格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定律的意义所在. 因此, 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明晰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差别,从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定义下手,由具体形象的描述加上实例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的异同,找出自身的易错原因并加以避免.

例如:44 × 25 = (11 × 4) × 25 = 11 × (4 × 25) = 11 × 100 × 1100,44 × 25 = (40 + 4) × 25 = 40 × 25 + 4 × 25 = 1000 + 100 = 1100,让学生比较两条定律相异之处 , 以及两条定律代入题目运算之后各自产生的简便程度, 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深入理解两条定律,在以后的习题中避免重蹈覆辙.

2. 帮助学生加深对运算法则的理解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途径.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形象的例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适用条件. 比如7 × 9 × 6,教师可以打比方:有一些7克重量的小方块,9个排在一起得到一个长条形状,这个长条重量为7 × 9(克); 将6个长条排放在一起,就能够得到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块有63 × 6 = 378克重; 或者总共有9 × 6 = 54个小方块,这些小方块每个重7克,所以共重54 × 7 = 378(克). 所以,7 × 9 × 6 = (7 × 9) × 6 = 7 × (9 × 6). 但对于除法就不一样了. 比如64 ÷ 16 ÷ 2可以理解成有64个鸡蛋 ,由16个小组平分 ,每个小组能分得64 ÷ 16 = 4(个);每个小组有2名同学,每名同学能分到4 ÷ 2 = 2(个)鸡蛋;全部的鸡蛋分给了16 × 2 = 32名同学,所以每名同学分到的鸡蛋个数是64 ÷ (16 × 2) = 64 ÷ 32 = 2(个 ),就是说64 ÷ 16 ÷ 2 = 64 ÷ (16 × 2), 而不是64 ÷ 16 ÷ 2 = 64 ÷ (16 ÷ 2). 其他算式也可以举出对应的实例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算式的意义,也就能够尽量避免类似错误了.

3. 合理设计和安排习题 ,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简 便计算的适用范围和适用规律. 如:

(1)判断下列算式哪些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

1 112 × 4 + 112 × 6 = 112 × (4 + 6)

2 34 × (9 + 5) = 34 × 14

3 7 × r + r × 7 = (7 + 7) × r

4 4 × (21 × 8) = 4 × 21 × 8

(2)请根据运算定律 ,在 ( )里填数.

115 × (20 + 2) = 15 × ( ) + 15 × ( )

2315 × 102 = 315 × ( ) - 315 × ( )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

134 × 56 + 34 × 44

2125 × (8 + 20)

3107 × 12

二、不正确的简算意识

(一 )易 错点分析

1. 学生做题时 ,经常遇到比较大的数字计算 ,例如 :213 × 41 + 65 × 28 这 类题型 ,很多学生对此束手无策 ,只能向老师求助.

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成绩一般的学生眼中,是很难克服的问题. 学习了简便运算后,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遇到可以简便运算的题时, 可以用简便运算的定律很快计算出结果, 遇到无法使用简便运算定律的题目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也是数学的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之一. 其实上例根本不能进行简便运算,但学生的意识中却认为所有题目都可以简便计算. 这是学生意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的结果, 加上我们的数学教材模式比较固定, 课后习题总是集中一种类型. 比如,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后,习题几乎全是两位数相加的类型题;学习两位数乘法运算后,习题都是两位数相乘的类型题. 这样的好处是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但长期下来就会对学生形成定式影响,使学生照本宣科,现搬现套,不能形成个性的、变通的思维.

2.在实际的练习中 , 很多同学会为了 “ 简算 ” 而简算 , 如43 × (61 + 39) = 43 × 61 + 43 × 39 = 2623 + 1677 = 4300,数学计算的时候,学生认为只有用到简便计算定律才能叫简便计算,是学生错误的简便意识导致的.

3. 在数学运算中 ,简化计算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 “ 凑整 ”. 但是,“凑整”的前提是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运算定律.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往往 “为了凑整而凑整”. 比如345 - 123 + 132 = 345 - (123 + 132) = 345 - 255 = 90,当出现一些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题目时,学生就可能在计算中不顾计算法则,出现盲目凑整的现象.

(二 )解 决思路

学习了简便运算,无论从规律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能带给学生一些优越感,领略到好处的学生开始主动追求数学运算的简便性. 虽然这种力求简便的心态是好的,可是处理不当, 就会让学生产生“运算必须用定律”的错误思维,导致简单题目复杂化.

所以,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解题,如上例,可以让学生先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再直接计算一遍,组织学生讨论简便计算定律用在本题为什么反而比不用定律更难,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运算的理解,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

教师在简便计算教学时,应当以计算教学为背景,不脱离计算教学进行简便计算的教授,将可以简便计算的题和不能简便计算的题并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计算题都可以运用简便计算定律,也不是所有习题通过简便计算的方式计算就会变得简便,让学生开动脑筋,学会灵活变通,掌握简便计算的精髓.

简便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定律简化习题的计算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以及正确运用定律的能力. 避免让学生形成盲目凑整的思维,而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四步解题秘诀:“一找, 二变,三估,四查.”“一找”找的是题目特 征 ,比如55 × 99 + 55,隐藏了55 × 1,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突破口 ;“二变 ”变的是运算方式,比如34 × 23 + 66 × 23,引导学生思考:34个23加上66个23,是(34 + 66)个23相加,使题目的简算特征显现出来;“三估”,通过估算结果,增强正确率;“四查”,做完后检查一遍.

三、忽略问题的关键点

(一 )应用题是否存在转折点

很多同学在纯数字计算时一般不会出错,但遇到应用题却往往忽略题中的转折点, 给出错误的计算方式. 最典型的如“蜗牛爬井”问题:井深10米,蜗牛从井底往井口爬,白天爬3米,但夜晚下滑2米,问第几天蜗牛可以爬到井口? 很多学生刚接触到这道题时,从第一天爬3米滑2米开始一直往后算,计算很麻烦,或者有同学干脆放弃解答了. 部分同学发现蜗牛一整天能够上升的距离是3 - 2 = 1(米)的规律,如此简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十分兴奋, 于是得到答案:10 ÷ (3 2) = 10(天 ). 虽然这类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但他们却忽略了问题的转折点,也就是在第7天结束时,蜗牛距离井口就只剩3米了,在第8天白天结束时,蜗牛就能够爬到井口了.

要引导学生避免此类错误,教师应帮助学生注意应用题的情境,关注具体情境开始和结束的点,是否在其中会存在情境转折点. 比如上例, 需要注意蜗牛快到井口时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每天上升1米”的规律. 再如汽车相遇的问题,倘若汽车是在两点之间往复运动,就需要非常注意汽车在转折点时的运动规律.

(二 )数学规律把握是否到位

几乎每名学生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从1到99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 多数学生遇到该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经点拨茅塞顿开,得出1 + 2 + 3 + … + 99 = (1 + 99) + (2 + 98) + … + (50 + 50) = 100 × 50 = 5000. 这类错误是学生对于数学规律把握不牢靠导致的.

应对这类错误,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向学生解释数字的规律,提示学生数学规律适应的范围,并且注意学生出错的频率, 及时纠正. 如果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 制止错误,学生可能会养成错误的习惯,纠正错误就会变得困难. 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总结错题原因,将练习中的错误及时记录下来, 经常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第4篇

从学生的问题中可知,他们没有体会到“简便方法”的价值所在,“简便计算”没有引发他们的内在需要。我觉得,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情感与态度,尤其要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因为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探索的动力,引发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总之,我们认为预习后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课”,教师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机会和活动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发展。

一、沟通联系,在回忆中唤起学生对“简便计算”的已有经验

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和综合,而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利用之上的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知识。

仔细研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一课,发现在三年级的口算乘法教学中,就已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如23×4,口算时将23分成20和3,把20和3分别乘4,再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如果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搜寻到这一旧知,了解到以往的学习中已经运用“乘法分配律”,无疑会令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有效地促进新课学习。因此,课始可以组织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是用“乘法分配律”來解决的,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经过相互启发,学生应该不难找到例子。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进行教学。”通过沟通,恰好帮组了学生将新旧知识统一起来,形成知识系统。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在选择中激起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自发需求

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种个性化的理解。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现差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方法。

如本课新授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校服的一件上衣66元,裤子34元,我们全班(48人)每人购买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可能分别算出买上衣和裤子各需的钱,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元”;也有的学生可能先求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48。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把它们先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显然,这儿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因此尽管老师没有强调,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这让我想起“教学无痕,教学也需无痕”这句话。学生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学习、研究的问题,才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结合实际,在应用中加深对“简便计算”的内在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二生活又处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将生活事例引入课堂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可供学生探索的素材适当改造后引入课堂,以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课上我们可以出示:(1)学校体育组要买12个篮球,每个篮球104元,一共需多少元?(2)我校举行团体操表演,男生有12行,女生有18行,每行都是16人,参加表演的学生共有多少人?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能使他们对解题策略有较深的体验,并为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将练习形式引向生活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说课稿 第5篇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 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 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 3×(4×25)

= 3×100

=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 怎样才能使积不变 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 330÷(5*2)

= 330÷10

=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15×16)×a

(15×16)+ a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3×4)×5×6=3×(4×5)×6()

6×(3×a)=6×(a×3)()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口算。

35×2 43×8 92×4 125×8 42×5

82×6 73×8 62×7 25×8 50×2

(1)学生口算。

(2)观察计算过程,说说哪几个算式的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两因数数字的特点。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125×()=()45×()=()

35×()=()55×()=()75×()=()

(1)学生自由说。

(2)讨论哪种填法算起来最简便,最合理?

3.看横式,直接说出得数。

35×2×7 25×4×7 125×8×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9 求125与56相乘的积。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反馈。

4.试一试。

25×24 45×18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来。

(2)引导学生讨论。

(3)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巩固练习。

1.把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15×12 25×32 125×48

15×2×()25×4×()125×8×()

引导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6 25×16 125×16 35×12

25×28 25×18 125×48 125×72

3.课本中练习。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5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说课稿】相关文章:

1.简便计算小学数学说课稿

2.《简便计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

3.《除法的简便计算》说课稿范文

4.关于简便计算的说课稿

5.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说课稿

6.《简便计算》教案

7.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说课稿

8.小学数学《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简便计算 第6篇

一、口算。(10分)

10-2.65=0÷3.8=9×0.08=24÷0.4=67.5+0.25=6+14.4=0.77+0.33= 17.15-8.47-1.5317-3-4

7152

÷2+×0.125×0.25×32 5

63456

5-1.4-1.6=80×0.125=3÷3×17

=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90分,4×20+5×2)1125-997998+124641

+3.2+523

+6.8

1225-(122

7+25)400÷125÷825×(37×8)

(1

-1)×1213×244

15×4734×(2+1334)

125×8.84.35+4.25+3.65+3.753.4×99+3.4

95119

22.3-2.45-5.3-4.55

4.25-3513

6-(26-14)

437

×1+57.125×18

-0.51112+718+524)×72 187.7×11-187.7 2.42÷3+4.58×114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归类 第7篇

看和写的方面

学生在读题和做练习中看错数字、写错数字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计算简单,学生并非不会,而是马虎、不认真所致。怎样才能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呢?我感觉“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训练她的方法非常有效,每次限时一分钟内完成抄电话号码的训练,左手指,右手抄,抄完后对照,家长做记录。每天十分钟左右的训练。

针对我的学生,我采用了课堂作业让学生抄题做,不抄应用题,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应用题的一些字他们虽然会读但书写起来很吃力,也浪费时间,我专门让学生抄书上的计算题,做题时要求左手指一道,右手写一道,避免看错行,做完要求独立检查:做应用题读题时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字读,看清读懂题目的要求后再做题。书写时经常提醒正确姿势,要求书写字体工整、认真,先动脑再动笔,尽量不依靠橡皮。

想的方面

要想让学生想得合理,真正理解题的意思,并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离不开多方面的综合习惯的支持,因此,我平时在课堂上会注意培养学生这几个方面的习惯:一是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二是敢于提问的习惯。

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学生。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三是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四是善于联想、猜想和假设的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大胆去猜想、假设答案,然后再往前推理。尤其是在做那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时,可用这种方法。

二年级数学重点简便运算归类方法

一、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a+b)+c=a+(b+c) 或a+b+c+d=(a+c)+(b+d)

例1、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10+10

=20

例2、37.24+23.79-17.24

=37.24-17.24+23.79

=20+23.79

=43.79

二、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这种题型往往含特殊数字之间相乘

(a×b)×c=a×(b×c)

特殊数字之间相乘:

25×4=100 125×8=1000 25×8=200 125×4=500

例3、 4×3.78×0.25

=4×0.25×3.78

=1×3.78

=3.78

例4、 125×246×0.8

=125×0.8×246

=100×246

=24600

2.5×0.125×8×4等,如果遇到除法同样适用,或将除法变为乘法来计算。如:8.3×67÷8.3÷6.7等。

三、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a+b)×c=a×c+ b×c

(a-b)×c=a×c- b×c

做这种题,一定不要急着去算,先要分析各数字之间的特殊关系。也就是先要仔细观察,找到做题的窍门。

例5、(2.5+12.5)×40

=2.5×40+12.5×40

=100+500

=600

例6、3.68×4.79+6.32×4.79

=(3.68+6.32)×4.79

=10×4.79

=47.9

例7. 26.86×25.66-16.86×25.66

=(26.86-16.86) ×25.66

=10×25.66

=256.6

例8、 5.7×99+5.7

= 5.7×(99+1)

=5.7×100

=570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遇到除以一个数,先化为乘以一个数的倒数,再分配。

如:2.5×(100+0.4),还应注意,有些题目是运用分配律的逆运算来简算:即提取公因数。如:0.93×67+33×0.93。

四、利用加减乘除把数拆分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例9、34×9.9

=34×(10-0.1)

=34×10-34×0.1

=340-3.4

=336.6

例10、 57×101

=57×(100+1)

=57×100+57×1

=5757

例11、7.8×1.1

=7.8×(1+0.1)

=7.8×1+7.8×0.1

=7.8+0.78

=8.58

例12、25×32

=25×4×8

=100×8

=800

例13、125×0.72

=125×8×0.09

=1000×0.09

=90

例14、87×2/85

=(85+2) ×2/85

=85×2/85+2×2/85

=2+4/85

=2又4/85

五、连减与连除

a-b-c=a-(b+c)

a÷b÷c=a÷(b×c)

例15、56.5-3.7-6.3

=56.5-(3.7+6.3)

=56.5-10

=46.5

例16、32.6÷0.4÷2.5

=32.6÷(0.4×2.5)

=32.6÷1

=32.6

六、需要变形才能进行的简便运算:做这一类题,要先观察,找出规律,然后变形后进行简算。

例16、86.7×0.356+1.33×3.56

=8.67×3.56+1.33×3.56

=(8.67+1.33)×3.56

=10×3.56

=35.6

例17、15.6÷4-5.6×1/4

=15.6×1/4-5.6×1/4

=(15.6-5.6)×1/4

=10×1/4

=2又1/2

例18、16/23×27+16×19/23

=27/23×16+16×19/23

=16×(27/23+19/23)

=16×2

=32

七、接近整百的数的运算。这种题型需要拆数、转化等技巧配合。

如;302+76=300+76+2,298-188=300-188-2等。

八、认真观察某项为0或1的运算。

如:7.93+2.07×(4.5-4.5)等。

总的说来,简便运算的思路是:

(1)运用运算的性质、定律等。

(2)可能打乱常规的计算顺序。

(3)拆数或转化时,数的大小不能改变。

(4)正确处理好每一步的衔接。

(5)速算也是计算,是将硬算化为巧算。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归类 第8篇

一、多加要扣除,多减要补上;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简便计算策略

这种策略在第一学段教学中更常用些,例如,456+399,先用456加上400,比399多加了1,就要在最终结果中扣除1。同理,在计算656-403时,先从656中减去400,少减了3,比原题少减了3,为保证结果一致,就要再减去3。

二、用“添、去括号法则”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第二学段较常用。例如,8.74+(4.05-3.74),这道题如果不出现在简算题里,可以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但要是出现在简便题中,就要认真观察题型特征。发现8.47与括号内的3.74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一个在括号外,一个在括号内,怎么办?我们知道,如果已有的括号前面是“+”号,那么,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数的原运算符号不变,所以,先去掉小括号,3.74再连符号搬家,与4.05交换位置计算更简便;又如,48351749+249,发现如果1749与249相减,就得1500,但为使计算结果正确,需添加小括号。我们知道添加的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那么,添上括号后,括号里的符号都要改变,即“+”变为“-”“-”变为“+”。总结以上两点,我采用顺口溜记忆法:即如果添上(去掉)小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那么,直接添上(去掉)小括号;但如果添上(去掉)小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减号,添上(去掉)小括号,里面变符号。

三、连符号搬家的简便计算策略

这种策略出现在同级运算的简算中的频率最高。如以下四道题:更多展示的就是这一类型。实际上就是加法、乘法交换率、结合律的灵活应用。为防止发生交换位置后首项出现负数的情况,给小学生计算造成困难,我引导他们在交换位置进行简算时,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字的位置保持不变。我把他形象的称为“老大不变,连符号搬家”。

四、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即a-b-c=a-(b+c),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与学生研究发现,连减题的简便运算,实际上就是填括号法则的最好应用。学生还编出了“连减题,加3笔”(括号为两笔,减号变加号为一笔,共三笔)的记忆方法。

五、用乘法分配律做简便计算题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小学的简便计算中使用最普遍,有正用、反用之说,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包括百分数)。

1.形如 a(b+c)=ab+ac 的简便计算

例如等。这类题是典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正用例子,只要按律分配,两积求和或差即可。

2.形如 77×3/76或 75×3/76的简便计算

与(一)题涉及的例子不同的是要先将77分解为76与1的和或将75分解为76与1的差,再按分配率计算。

3.形如 ab+ac=a(b+c)的简便计算

即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我引导学生见此类题先用圈或线勾画出公因数及乘号,再提取到括号外面,剩余的数连同符号写在括号里面计算即可,不但计算正确率高,而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4.形如 ab+ac+a=a(b+c+1)的简便计算

我采用先补充,后提取的方法,重点讲清楚1乘任何数得原数这个特性,然后提取公因式计算。如

5.一扩一缩相同倍数,积不变的简便计算

如47.9×56+4.79×440数学竞赛中偶尔出现,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47.9缩小10倍,就是4.79,而56扩大10倍,则成为560。此时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一扩一缩的数的数字顺序不变,且扩、缩倍数相同(0除外)。

六、增加变式,开阔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路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对简便计算编排的特点是简便计算的因素十分明显。这对学生熟练地运用定律、性质,提高简便计算的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基本的简便计算练习题,学生还解决不了实际计算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我认为根据班级基础,适当增加一些多变式题,鼓励学生创新,打破常规,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合理地进行等值变形,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些题目如果完全按原来的顺序去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也低。

上一篇:难忘的春游-三年级作文下一篇:教师要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