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2024-07-06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精选9篇)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1篇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龙海程溪中学 曾志祥

今年是我省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三次高考,通过研读《考试说明》,明确今年高考地理的考查范围、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综试卷的类型,为今后的复习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

1.地理计算能力。用数字说明地理、描述地理,可增加地理的精确度,运用数字是研究地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学习地理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地理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

2.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3.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适移应用。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这就要求对一些综合题的答题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整理及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4.读图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11年省质检地理学科的就有16幅,包括等值线图、区域图、曲线图、折线图、经纬网示意图、表格、景观图等形式。因此,在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十分注重在复习中的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①明了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二、扎实地理功底,构建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的知识体系 从近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地理试题来看,试题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和系统地理考查。

首先要重视复习基础知识,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只有具备了基础知识,才可能从事这方面的思维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虽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具有较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宜的难度,但每年考试中总有一些基础知识被作为命题的对象。

其次,我们学校多数同学地理得分率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同学连最简单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的试题都不能正确作答。这说明我们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有很多“死角”,个别知识复习还不到位,需要改进和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诊断”,老师及时了解他们知识、技能、方法上的问题,进行补缺补漏。

第三,强化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高考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气候知识、地形知识、河流知识、工业农业知识城市区位理论知识等。在复习中,以主干知识为线,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把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形成知识框架。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日本大地震和核危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重视地理实验的复习2005年高考广东卷考查“地转偏向力”的实验、2009年省质检“流水作用”的实验等,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运用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从一个新的视角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获得地理的知识、原理和结论,锻炼和培养其实验设计能力。

五、做好解题方法的训练

要提高成绩,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重解法的指导。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须保持卷面清楚,回答条理清晰。

六、选考内容应予重视

从参考试卷看,今年地理选考内容占了15分,具有较高比例。在复习中应予充分重视。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2篇

黄桂凤

一、《考试说明》内容未作变化,命题渐趋稳定

2010年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和2009年、2008年一样,沿用了2007年的《考试说明》。经过2007年的尝试、2008年和2009年“一上一下”的调整,广东省 高考 英语试题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严格依据《考试说明》编题,难度不同的试题各占一定的比例,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预测2010年考试试题的灵活程度上可能会有所加大,整体难度将稳定并保持与2009年试题难度相仿,其难度系数会维系在0.51~0.55之间(2009年试题难度是约0.518)。

“听力”仍然要重视“日常的社会生活(比如交友、购物、旅游、租房、问路、谈论天气、嗜好等)、中学生应有的学习生活(考试、选课、请假、谈论学业、体育运动等)等话题”的对话、故事,或有关这一方面的短文。

“语言知识及应用”题区里的“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试题的选材将会侧重有故事情节、行文逻辑性强、用词合乎规范的短文,记叙文、说明文为主。不管短文讲什么内容,都不会是考生感到陌生的。完形填空题的难度可能会比往年减小;语法填空要重视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常用的介词、代词、冠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变化,常见词的构词法等。非谓语动词方面的试题肯定会有。

2009年阅读理解文章的体裁和题材比较单一,因此,2010年高考的“阅读理解”选材一定会回避这个不足之处,所以,考生应该注意加强一般性的科技文章的阅读训练。文科考生要注意科普知识的积累,理科考生应该注意文学素养的提高。

“写作”的命题范围将侧重于《新课程标准》列出的24个topics,不仅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将侧重于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的表达。下一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明年将在深圳举办,基础写作题很可能在体育的题材里“做文章”。

二、备战2010年高考,基础为先

英语科备考复习要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语言表达习惯“意识”的养成和用语言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知识包括词法、句法和篇章;表达习惯“意识”包括语篇、关联和规范;而“综合能力”则是“知识”和“意识”之“和”:流畅自如地运用知识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确地解决所遇到的语言问题。我觉得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要关注自己“缺”什么,切不可把精力花在“考什么”的猜测上。可以通过做往年的考题“诊断”自己哪一方面短缺,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补”。补“最基本的知识”,不能操之过急。

三、针对新高考的命题趋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应采取有效的备考方案。具体说来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口语和听力意识并加强训练。要能见到什么就说什么,别指望有一个外国人陪你练,如果你没有自觉训练的意识,专人陪你也练不好;在做听力训练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记住要点”的能力。听力训练时,精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走神。听力和阅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阅读时有不清楚的地方,你可以回头再读一遍。而听力则不能,一旦没有听懂要立刻放弃,准备下一道题,否则会影响对下一句甚至整个一段的理解。要充分利用听材料前的几秒钟,先把选择题浏览一遍,迅速辨认选项之间的差异。带着预知的信息专心地、有针对性地听。如果选项中出现的是数字,考生就应关注对话中的数字,适当地做点笔记。应把平时的听力训练和朗读结合起来,要熟悉所学过的词语习语和常用句型;注意语言中的连读、英音和美音的差异。听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特别要做好关于主旨大意的题目,推理判断的题目以及说话人态度观点与看法的题目的准备工作。学会排除干扰,从语篇层面完整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判断选择答案。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特别加强前5个小题的听力技能训练;每天至少要坚持15分钟左右的听力训练;除做听力题之外,也可以听教材录音,如可星期一,三晚上7:30—8:10 分听博士英语的高考模拟试题。

2.加强词汇学习,不仅要“背”单词和短语,还要在篇章层面上综合运用逻辑判断手段进行词义辨析和习惯搭配练习。依据课本和考纲对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汇,主要是:名词、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训练。学生应人手一份考纲词汇,天天查阅,并注意结合语篇材料把握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多样性与得体性。教师可以挑出重点词汇和词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3.过好语法的语境应用关句型。语法的复习要抓词法和句法。词法重点复习实词、虚词、非谓语动词、时态与语态的运用等。实词必须用构词法的理论为指导关注它的形式变化。虚词重点要复习介词、连词(并列连词与从属连词)、冠词等。重在这类词的运用,因为它们反映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与逻辑关系;句法方面重点复习句子成份,句子类型(简单句、并列句、主从复合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壮语从句)等。4.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应每天都有一定量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的训练。选择训练题时,要注意材料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以及材料语言的地道性;还要注意训练题对阅读理解考查点的覆盖情况。学生易在主旨要义题、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题上出错,因此要重点训练。要注意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4.回归课本,过好短语与句型关。新课标的语言极其丰富,考生通过课本复习积累句型与短语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

5.书面表达:对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技巧,要进行讲解和操练,如各类书信,报道,人物,地点,图表作文等应用文体。要强化学生词句表达的灵活变化和得体性,词语上要尽可能运用自己学过的并且比较熟悉的词语,句式上要尽量用一些从句和固定句型以提升文章的档次,还要注意篇章结构的合理性,过渡语和衔接词的连贯性。要有意识地积累精美词句,不同文体常用的开头、过渡和结尾的佳句;并有意识地背些经典的范文。

6.坚持专题与套题训练,培养解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和训练强度。每周一项专题小练,每两周练一套题,每月考一套题,确保英语综合训练的强度。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3篇

关键词:高考物理;复习;说明;体会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范围不变,仍然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内容中各部分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仍然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应用”两个层次,分别用数字I、II标出,这种考试内容范围和考试难易程度要求在专业的高考总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和“导与练”等)中一般都能得到正确体现,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物理教师只要以一种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为主,以另一套复习用书如“导与练”为辅,对其中的考试知识点及考试题型做适当的删减和必要补充,就能做到复习时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事半功倍。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比例不变。必考内容占90%(108分),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54分),电学部分约占40%(48分),光学部分约占5%(6分);选考内容占10%(12分);在全部考试中实验约占15%(18分)。力学与电学考试比重较大,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总复习中必须下足大力气的重点。选考内容分值虽较小,但因其对应课本3~5的内容也较少,而且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其考查不出现难题,即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一般学生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仅不能忽视,更要把它搞清搞透,12分志在必得。理综总分300分中,物理占了120分,是高考中自然科学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做好物理学科复习工作在整个高考中至关重要。

根据考试说明,物理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选考内容的考查不出现难题,难易程度力求相当。在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则对试题的易、中、难分别做了举例说明和界定。在题型示例中,有部分例题更换。有些老师说能否从这点变化上嗅出高考命题的信息“味道”呢?我想这点变化只是每年例行的与时俱进罢了,往年也有类似情况,仅凭考试说明变化就要对高考命题进行猜测是徒劳的,毫无依据的。只有大城市里名校老师因对部分命题老师熟悉,有条件对其命题风格和习惯进行研究,猜题、押题有了一点可能。但这有违教育目的和教育公平,因此不应提倡,这些老师也理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对复习材料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应能判定其是属于容易题、中等题还是难题,并能明确每一题目着重考查了哪一种能力,同时又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哪几种能力。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因材因时、有目的性地施教,使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都能在复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前期复习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后期可出现少量难题;对于中等学生,复习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兼顾容易题和难题,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可以易、中、难题按考查比例练习,在第二轮复习时则应该着重练习中、难题目。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可以预测2014年高考物理卷仍应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题。选择题有6小题(13~18),每小题6分,共36分,多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第18题一般为难题。19题是实验题,含有两小题共18分,一般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但也时有难题出现。三题计算题共54分,20、21一般是中等难度题,22为压卷难题。选考题包含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高考改革在即,在新方案正式出台前,高考试卷的形式及难度系数,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与往年基本相同。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4篇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指导思想

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性测试兼顾选拔功能,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因此命题要强调基础性,突出地理学科特征,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新课程标准,促进地理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命题原则

1.基础性原则。立足基础,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展性原则。强调能力立意,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让科学的命题对地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导向功能,尽量减少靠死记硬背得分的试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为未来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3.科学性原则。保证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文字表述简洁规范,问题指向明确无歧义,地图图表清晰准确,参考答案简明扼要。

4.人文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地理。

三、命题依据

1.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2018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3.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共四册教材)、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共四册教材)和黑龙江省地理概况。

4.结合龙东地区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与地球仪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4)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2.地球的运动

(1)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2)熟知五带的名称、范围及特点,记住南北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3.地图的阅读

(1)了解地图的要素,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2)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4.地形图的判读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了解常用的地形图,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世界地理

1.陆地和海洋(1)大洲和大洋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岛屿及大洋、海、海峡;在地图上能识别并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及主要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海陆的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六大板块名称及分布、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天气与气候(1)多变的天气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了解气温的测量,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的形式,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 2

布特点;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世界的气候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说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举例分析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居民与聚落(1)人口与人种

会计算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知道世界上的三大人种并说出其特点和主要分布地区。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知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用实例说出三大宗教的文化传统。

(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发展与合作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运用地图,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5.认识区域(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举例说

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三)中国地理 1.疆域与居民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陆地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运用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及民族文化,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环境

能够在地形图上填注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说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并能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和防治问题;了解我国频发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2)自然资源

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能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意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征,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知道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能结合实例说出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认识到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3.经济与文化(1)经济发展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了解我国农业概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

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工业概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2)文化特色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4.地域差异

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认识区域(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运用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主要名胜古迹,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四)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考查内容为黑龙江省地理。

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水系、居民、经济、主要城市,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五、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长度为16开共8页,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试题难度:易、中、难试题所占分值比例为80%∶15%∶5%,并加大5%难度试题的难题。

3.内容比例:地球地图占10%、世界地理占40%、中国地理占45%、乡土地理占5%。4.题型及赋分:试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满分为100分。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40个小题,每题1分,共40分;主观题为综合题,共60分,包括连线题、读图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等。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5篇

地理学科说明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地球与地图 ⒈地球和地球仪

⑴地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运动

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并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②记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并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③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和太阳光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④掌握全球五个温度带的划分和五个温度带的气候总特征及主要的地理差异。⑵地球仪

①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②通过地球仪,观察经线和纬线各自的特点。③记住重要的经纬线及其地理意义。

④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如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等等。

⒉地图

① 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及其运算,并能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的大小,能在标有比例尺的地图上量算实际距离。

② 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会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③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判读坡度的陡缓及大小,估算某地、某区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④ 在地形图上能识别陆地上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⑤根据需要会选择常用地图,并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从而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地图的习惯。

(二)世界地理 ⒈海洋与陆地 ⑴ 海陆分布

①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要海峡。⑵ 海陆变迁

①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了解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和科学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⒉气候 ⑴ 天气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联系与区别。辩别天气和气候的语言描述,能在生活中用正确述语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

②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②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及各自的主要特点。熟记各大洲的分界线,了解重⑵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①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分布的各自特点)。

②根据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的年、日变化规律以及一年、一日当中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③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

④根据气温、降水资料,会阅读分析并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气温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⑶主要气候类型

①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九种)的名称及气候特征,并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各种气候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等)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③根据气候特征(及其差异)说出其对人类生产(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与生活的影响(利与弊评价)。

⒊居民 ⑴人口与人种

①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②会计算人口密度和自然增长率并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③会运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④简单分析并说出人口分布及增长快慢的自然原因。⑤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⑥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⑵语言和宗教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⑶ 聚落

①运用图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别。

②识别不同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图片,并说出它们的各自特点。③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⒋ 地域发展差异 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①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⑵国际合作

①举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侧重于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②说出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⒌世界地理之最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的正文和活动中出现过的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之最。

(三)中国地理 ⒈ 疆域与人口 ⑴疆域与行政区划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理解并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②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熟记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分布位置、轮廓图,并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其位置。⑵人口与民族

①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我国人口总数、人口增长趋势、计划生育国策)

②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③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记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会运用中华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⒉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⑴自然环境

①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②知道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阶梯内的主要地形区,记住主要山脉及走向、平原、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特点。

③知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了解我国不同温度带及生产、生活的主要差异。④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分析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

⑤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⑥掌握我国气候类型及分布,能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⑦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⑧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本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⑨知道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各河段分界、各河段主要特征),开发利用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对流经地区的主要影响)。⑵自然资源

①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属于自然资源。辨别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②知道我国自然资源总特点。

③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重点记住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土地的基本国策。

④理解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⑤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的主要合理措施。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的实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彼时涝)。

⒊经济与文化 ⑴ 经济发展

①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能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③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并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④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

⑵文化特色

①知道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②根据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民情、民居、服饰、饮食等图片、资料,判断主要的少数民族,分析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⒋地域差异

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③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农业生产特色,并分析比较各地理单元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⒌中国地理之最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的正文和活动中出现过的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之最。⒍认识区域

【说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北京、台湾、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本省和本市】(1)北京市

①认识北京市的位置特点和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并能简要评价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利与弊。

②能说出北京市的主要城市职能和特色旅游景点,了解北京市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发展方向。(2)香港和澳门

①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背景、城市建设、人口和居民概况。②认识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组成及地形和气候特点。

③说出香港和澳门两地经济发展特色及主要经济部门,了解两地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3)台湾省

①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看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特点、范围及组成,了解台湾省居民概况及台湾居民与祖国大陆的渊源联系。

②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概括台湾省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的特点,了解台湾省的主要自然灾害。

③知道并能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点,能阐述台湾省人口和城市、工业的分布特点。④知道台湾省的美称及其由来,认识台湾省是资源丰富的宝岛。

二、内容分布及分值比例:

“地球地图”约占20%---30%;“世界地理”约占30% ;“中国地理”约占40%----50%。

三、典型题例:

单项选择题:

读“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示意图”(如图),完成1~2题. 1.输水总干渠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有

A.郑州、石家庄 B.邯郸、石家庄

C.南阳、邯郸 D.郑州、南阳 2.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的作用是

A.可以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

B.可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C.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D.可以缓解环境保护与水资源污染的矛盾 答案:

A

C 综合题:【读图分析

6分】

阅读资料,结合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底,中国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沿线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参与.“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将有力带动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材料二:“一带一路”示意图(如图)

(1)“陆上丝绸之路”经过A地区的气候特点为

;D为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

海峡。

(2)B大洲北部的居民主要为

人种;C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半岛,该地区居民多信奉

教。

(3)简述“一带一路”对我国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意义。

综合题答案(每空1分

共6分)(1)终年温和多雨; 土耳其;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6篇

南靖四中

王其明

我省2010年的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的编写,符合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大纲(新课程版)》的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我省新高考精神,既借鉴了这几年来新课程改革省区高考命题的可行经验,又保留了我省这几年以来在语文命题的科学探索中所形成的特色。

从《考试说明》所规定了考试内容来看,2010年我省高考语文试卷相对以前的试卷而言,内容相对稳定,局部略有调整。

1、保留了名篇名句的默写,但新增五篇名句名篇默写背诵篇目 变化解读:今年增加5篇名句名篇默写背诵要求,由2009年规定背诵的13篇增加到18篇,具体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李密《陈情表》。2010年要求默写的范围小,要求明确。这样一来,应该提高默写的要求,如:给下句,写上句;注意容易错的字等。难点在“写”(错别字、漏字、顺序颠倒)。今后拟逐年增加一些考试篇目,以强调文学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新增诗文均从我省使用的两套教材(人教版和语文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中选取,体现公平性。

2、文言文分值不变,增加一道信息筛选题,翻译题调整为6分。文言文一般不考断句,选择题改为3题,加一题人物特点归纳题(过去常考的)。这样改变,对学生来说影响不大。

3、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合为一块,分值与09年一样,保持16分,名著阅读依然保持10分,文化经典阅读6分。

列入今年考查范围的文学名著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文化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庄子》。题型不变,但文学名著考查可能增加填空题。

4、写作70分,分值不变。错别字仍然是该强调的一点,其它方面的训练可跟以前一样,按步训练。

5、试卷变动最大的是阅读题,就是现代文阅读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第一题“论述类”全改为选择题,共3题,2选1现代文最后一题不再提“探究题”,而是一般论述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各种体裁特点,并加强阅读与训练,指导答题技巧。

6、今年语言文字运用由10分调为13分,其中时文评说题由7分调为10分,目的是体现新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论述能力的考查。时文短评仍然2题,第一题概况材料,第二题写评论,要求达到150字左右,比原来增多。这一块应该是训练的重点。训练中应紧扣社会生活,着眼社会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动态,观注主流媒体对社会现象的报道评论,加强写作要领指导。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7篇

漳州三中高三化学备课组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08年12月底,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各科的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规定。

化学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其中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物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新课改下理综的化学试题,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注重能力考查,特别重视实验分析和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比较注重双基的测试,把握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覆盖了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几方面。

2009年的《考试说明》在内容、题型、分值等方面均没有太大变化,仍然强调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下化学试卷的命题特点如下:(1)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

试题立足基础,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考点均为高中新课程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2)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化学观及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 试题关注高中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化学观和价值观(如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转化观、守恒观、动态观、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注意考查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如实验验证和探究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定量研究的方法等),关注科学探究经历的思维过程。试题的呈现或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做出猜想,并针对猜想开展一系列的问题探究(或实验探究);或呈现相关探究过程,要求通过归纳、推理等得出实验结论;或将化学问题置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并通过问题解决,考查学生化学观的认识程度和化学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3)呈现模块功能定位,必、选考试题各显特色

必考试题中有关必修模块的内容,在选修模块中没有再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部分要求较高,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周期表等;有再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部分要求较低,如有机化学基础、原子结构等。必考试题中有关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其要求按选修的要求设置,全面涵盖必修模块中相关的内容,如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热化学反应、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等。选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高,除了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注重考查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次理解能力,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断能力以及吸收、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等。(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的高考化学试卷加大实验试题分量,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5)关注化学与STSE的联系,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试题关注考生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素养。试题选择的素材更加新颖且来源广泛,涵盖了冶炼、医药、材料、新能源、日用化工、环保等领域。(6)以“三基”为载体,突出考查能力

试卷整体思维容量大,体现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关注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运用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高考考试内容、难度和题型的调整,结合学生的几次月考和省第一次质检所暴露出的问题,备课组制定了下面的三轮高考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按照:

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卤素、硫、氮、硅)→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的顺序进行,把化学计算串到各部分当中,同时不断渗透一题多解思想及计算技巧,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第二轮复习:

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如有机、无机推断专题总结,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等内容。并整理一部分题目当堂完成,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速度,加强易错点、失分点的练习。而化学实验的复习则应注重思考方式、基本模型的建立,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三轮复习:

5月初至6月初主要进行综合训练,查漏补缺。学会整理和归纳错点、疑点、盲点,并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不要题海战术,要挖掘精品题,以点带面。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势,杜绝盲目做题。另外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要仔细阅读,对大纲和教材共同要求的部分加以重视,真正做到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据,克服复习的随意性。在学习中先“死”后“活”,多记,多写。《考试大纲》是专家命题的依据,要对《考试大纲》中的“了解”“理解”“综合运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扩展点及可能的出题点。做到:

第一,回归基础抓教材

教材是考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最原始载体,考生一年来的练习、考试题和将要做的高考题,都是改变情景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变换命题方式,但考查的知识和方法没有变化,尽管解题过程需要各种能力,但是许多试题的答案就是教材中原文(概念、用语、原理、公式等)。熟练地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是所有基础的关键。建议依据学科《考试大纲》的知识点逐个落实到教材中,将所有内容重温一篇,尤其是在平时考试中出现频率不高,但《考试大纲》有要求的知识点,防止在高考试题中的解答过程出现知识盲点,影响高考临场发挥。

第二,回归基础抓题型

高考命题各学科题型相对稳定,题型是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载体。高考命题始终坚持“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不回避,重点知识变换方式考。”各学科重点知识和能力的确定要依据《考试大纲》如化学学科中的知识要求为“理解”或“掌握”、“综合运用”等知识内容和四种能力要求。化学学科主要做好“注重理论概念知识,突出物质推断题型,突破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型”

第三,回归基础抓弱点

通过高中学习和历次考试,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知道自己的班级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建议每一个考生先用笔写出自己的知识内容在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学科方法 2 不熟练,什么样的题目不会做。然后对照历次考试中出错的题目,看自己归纳出的不足在考试中主要错误原因是什么。最后将高三年级所有的训练题中的出现错误的试题重做一遍,并将做错的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对照课本重新温习一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老师指导。

第四,回归基础抓答题细节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名言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要有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将每一次考过的试卷拿来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试题的失分并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答题习惯和答题细节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审题读题不仔细、回答问题不规范或不全面、学科用语不准确、答案涂写不到位、选择题答案从试卷向答题卷转移错误、基本概念和术语出现错别字等一些细节把握不好和不良习惯导致失分。建议考生将已经做过的每一学科试题出现以上错误统计出来,就会发现这样的失分在每一次考试中四个学科总分不会低于20分。并且在这一个月的复习中下决心有意识地改正答题过程的不良习惯和认真对待答题细节。

省第一次质检的分析

一、考试成绩情况

本次参考人数310人,平均分55.10分,最高分92分,最低分6分,优秀率(85分以上)2.26%,及格率39.0%。

二、试卷特点:

试卷的命题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核心,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考查的命题要求。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各种能力的考查要求。

试题考查主干知识的覆盖面较大。如:全卷(化学部分)考查的知识点,均以中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为载体,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试题注重传统试题的推陈出新,对教学和备考注重基础、培养能力有良好的导向。试题注重简单计算及推断能力的考查,考查了考生定量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实验内容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强调了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对实验技能素质和基本实验知识的考查。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及学习方法的考查(如试卷第7题出现了今年《考试说明》中新要求的内容,即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特点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突出新教材新增知识点的考查,也是新高考中对新教材考试的方向。此次考的都是必考内容,很多内容出自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本书,选修未列入。试卷结构和题型设计合理。试题规范、不偏、不怪,全卷以中档题为主,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三、学生答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规律、掌握不够扎实,知识单一,学科思维、知识网络未能形成。2.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实验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较差、实验综合能力差。(这跟实验未进行专题复习有密切关系)

3.审题能力较差,题目要求没看清楚就作答或不按要求答题而失分,化学用语掌握不好,书写不规范失分。

4.文字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严谨,化学术语的使用差,回答的内容往往答非所问、言不及题,词不达意。

5、粗枝大叶,丢三落四,如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忘了写物质的凝聚状态,就是反应中的可逆符号没写,或是反应热的符号写错,或单位没写或写一半,说明学生的知识巩固不到位。

四、今后复习教学工作建议:

1、进一步认真组织学生学习高考考试说明,深入思考,领会高考要求,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向。

2、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抓好学科主干知识复习,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特别是对于B班学生)。对于一些年年必考的热点主干知识〔如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准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与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溶液的P H值及计算;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涉及实验评估,物质的除杂、净化、分离、确认;原电池、电解池;有机化学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衍变关系;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等〕我们要特别强化训练。

3、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获取、处理信息和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将所学过的有关知识联系并应用于新情景、解决新问题,学以致用。

4、加强实验题特别是探究式的实验的复习和演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提高。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数据)、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实验误差分析等几个方面对课本中出现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全面地复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拓宽思维。如掌握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以及一些仪器的灵活运用等。培养实验能力,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化学用语的准确性,以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训练,准确用化学语言加以表术。加强对实验原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加强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审题及读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题的迁移能力。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8篇

高三生物组

汪细炎

《考试说明》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复习教学最准确的导向,所以对一名高三老师来说,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并且深刻领会其中的内容尤其重要,只有老师准确理解了考试说明才能做到在高考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复习效率,为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奠定扎实基础。

下面我就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对今年理综生物考试说明的学习谈几点我的认识。(主要是比较去年与今年考试说明)

一.不变(稳定)

1.考试内容分两大部分:三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秀模块 2.题型:选择题和简答题 3.题数:6+4+1 4.分值:90分 其中选择题36分,简答题54分

5.能力要求: ①理解能力

②获取信息能力 ③实验与探究能力 ④综合运用能力 6.要求: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7.考点分布:

①分子与细胞:21个知识点+11个实验(4个Ⅰ级考点,17个Ⅱ级考点)②遗传与进化:22个知识点+3个实验(5个Ⅰ级考点,17个Ⅱ级考点)③稳态与环境:24个知识点+5个实验(5个Ⅰ级考点,17个Ⅱ级考点)④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个知识点+1个实验(9个Ⅰ级考点,6个Ⅱ级考点)合计:82个知识点+20个实验

二.变化

1.命题方向

生物学科的命题由2013年的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变为2014的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删掉了“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这句。

2.考点细微变化

将2013年的必考内容1-3 细胞的代谢(1)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变为2014年的必考内容1-3 细胞的代谢(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改动一个字,即由“进”变为“出”,此处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更贴合教材大纲,查看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59页有一句话是这样叙述的:细胞内外的许多物质并不能自由地出入细胞,70页有一句对自由扩散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70-71页有一句对协助扩散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一字改变说明了对知识点的阐述也更全面更准确,体现了生物科学的严谨性,也对考生答题的规范性要求更高。

3.选考内容有删减

选考内容中的“生物技术实践”方面主要以生物实验为主,与去年考试大纲相比,今年选考内容中的“5-1微生物的利用”中,删去了“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知识点,“5-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中,删去“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等考试内容。这部分内容变化对我们江西考生来说影响不大,因为从近三年江西考生选做39题的考生是逐年下降,2012年选做39题的人数占13.4%,到2013年选做39题的人数下降到8.8%。所以选做40题的考生占绝大多数,应加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复习,加强对课本的阅读与理解。

4.题型示例的变化

2013年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例5由基因重组相关题目改为遗传定律相关题目,2013年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例8蛋白质盐析相关实验题目改为血糖调节相关题目。题型示例的变化是否暗示今年高考命题的变化,我想多少有点关系,具体的就不得而知了。

三.备考

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学习与分析以及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我认为高考的主要方向没有变化,既重基础又重能力,主干知识仍然是细胞代谢,遗传定律,生命活动调节和生态学四大部分,鉴于生物科目高考所涉及知识点非常多,且有的知识较零散,所以在二轮复习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复习:

1.同学生一起结合课本构建知识网,系统的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连点串线形成面再到网,比如复习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就可以先串线即元素→化合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然后再围绕元素,化合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展开构建知识网。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吃透教材,关注教材细节,如课本中的一些结论性的语句,关注教材插图,如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要会比较分析图像,2013年全国高考卷就出了道必修3免疫调节的题目,其中的图就来自课本。关注教材语言,高考答题要体现学科特色,即答题要用专业术语,这样才能拿 高分。关注教材实验,高考生物对能力的要求其中有一点是实验与探究能力,教材中的实验要学生熟悉操作过程,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思路。

3.指导学生细心审题,分析图像和表格,规范答题,在平时的讲评试卷中重点开展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第9篇

知己知彼,科学备考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学习心得体会

龙海市港尾中学 苏集成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彼”就是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把握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知己”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学生的家底有多少和选择的备考策略是什么。“知彼”是引领学生科学备考,决胜高考的前提,因此,认真研读《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是2012届高三教师必修的功课之一。

通过研读和比较2012年和2011年的《考试说明》后得知,《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凸显了“稳定体现课改精神,变化彰显创新灵魂”的特点。具体剖析如下:

一、稳---吃下定心丸

从《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来看,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题类型、题型比例、试题难度、试卷结构的设置等与2011年《考试说明》总体保持一致,我们可吃下一颗“定心丸”。

二、变----添点保鲜剂

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但有些微调,给2012年的《考试说明》添点保鲜剂。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敲响“警钟”,我们要高度重视。1.名篇名句默写部分

名篇名句的默写范围在2011年考查的23个背诵篇目(段落)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两篇古诗文,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导向性。2.文学名著部分

文学名著试题考查的篇目保持不变,仍然是7部,分值也没有变化,仍然保留10分,但有明显的变化要求,在2012《考试说明》中简洁的表述为“要求识记主要故事情节,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删去对“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的考查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对名著中一些繁琐细节的死记硬背弊病,减轻了考生的负担;在《考试说明》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考点上,只要求考生能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删掉了“要求能根据记叙要素叙述”“考查概括表达能力”字眼,并且没有字数的限制,题目设置为两问,设问相对具体,答题的指向性较为明确。考生对文学名著的备考和答题可能就更有把握,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人文性”的有力的呼应。3.阅读能力要求的变化

考试要求表达得更加简洁、清晰、明确。

(1)文言文中去年的“考查在理解句意基础上的书面表达能力”,改作“考查在理解句意基础上的翻译能力”,使考查的能力更加明确。

(2)如在现代文阅读的示例分析中,对各类能力的考查,都添加“是否与原文一致”、“把握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等内容,更注重对阅读原文文本的理解。

(3)示例有所增加,其解说也更能具体清晰地说明考试的要求。譬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结合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这一例题,对“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进行了有效解说:“一要符合文本的内涵,二要调动自己的积累阐述获得的启示。”阅读能力的要求更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积累。4.语言文字运用题

本大题分值仍为13分,但结构有变化。“时文评说”的概述材料不再考查,它的分值由去年的10分减少到7分,原题型中概括能力的考查一题及其3分的分值放到了本大题,增加1道题,试题的总题量由原来的18题增加到19题。语用题考查范围更广了,就要求考生应该有更多语言的积累,这既扩大了这一块命题的覆盖面,又强化了语言文字“双基”的考查。5.作文部分

今年的《考试说明》虽删掉了《找回童年》的例文,但题型示例和参考样卷在作文命题上都有直接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这就明确要求考生写考场作文必须注意文体的规范性,不要写出 “四不像”作文,而应写出规范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此外,2012年的《考试说明》也更新了部分“题型示例”,替换了“参考试卷”的试题。

三、备考策略

1.熟悉《考试说明》要求,明确复习目标,找准“升值空间”,重点突破。高三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紧跟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思路,明确复习目标,在全面、有序的复习基础上,根据考点的变化,重点复习,而且要找准“升值空间”,针对学生的缺漏、薄弱进行有效的弥补和加强,如作文的审题和文言文翻译是考生普遍存在的难点,但也是“升值空间”较大的“点”,抓住了这些“点”,重点突破,复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才能真正走上了备考的捷径。

2.构建知识系统,加强积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语文同其它学科一样,均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清这个系统,有利于复习时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答题时寻找解答依据。因此,既全面又分重点的循序渐近的进行复习,而且让学生多读、多记、多积累、多练习,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答题时才能 “活水”涌出,得心应手。这是复习备考工作的重点,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根本的策略。

3.研究真题,收集信息,预测趋势,强化训练。

结合《考试说明》,认真研究历年的高考试卷,广泛收集各地高考信息,理性地预测命题趋势,精选各地的高考模拟试卷,巧妙的设计一些训练“专题”,如《岳阳楼记》和《己亥杂诗》默写专题;文学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简述专题;现代文阅读题中象征、对比的作用专题;语用题中图文转换、仿写、连贯专题;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文体规范专题训练等,强化适应性训练;同时加强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的指导,做到“集中兵力,各个歼灭”。4.把握规律,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巧于应试。

在备考中,要善于把握规律,总结方法,举一反三,积累经验,是提高应试能力的不二法门。比如文言文阅读可以渗透进现代文的阅读训练元素;现代文不同文体的阅读可以寻求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性,进行“归类”训练;现代文阅读,也可以和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新材料作文虽然具有审题角度的多样性,但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等。若忽视了对《考试说明》正确的理解,简单地认为采用“题海战术”“ 疲劳战术”就可以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复习、训练没有反思、总结、积累,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缘木求鱼了。

上一篇:中考成绩分析教师发言稿下一篇:部编司马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