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

2024-05-17

《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精选14篇)

《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 第1篇

名著阅读三

姓名得分1、100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吸引并安慰我们年少的心,这位伟人叫。

2《》和《》,高加索短篇小说和民间故事等。

3、托尔斯泰,和的奇妙天赋都传给他了。他苦涩的现实,感受到了。

4、托尔斯泰共有兄妹五人,他排行老四,三个哥哥分别是、。一个妹妹叫一个叫姑姑,她有两种优秀的品质。另一个叫

5、托尔斯泰外形上的特点。

6、他在《日记》中记录了三个吞噬他的魔鬼和。7、1852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初次开花结果,写出了《童年》《一个地主的早晨》《袭击》《少年》,他最美的抒情小说之一是《》,反映战争生活的是三篇纪事是 《》

8、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给予他10——15年的幸福生活,在这时期,他创作了《》《》两篇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

9、《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作家最后他选择出走,离开他爱却又无法妥协的家人与生活。

10、评价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 第2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生字。

黝.黑()鬈.发()禁锢.()锃.亮()炽.热()xī()利 zhū()儒 zī()须

长rán()gān()尬 2.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粗制 造 藏污纳 寡欢 立鸡群 正 危坐 首低眉

无可 疑 然失色 广 无垠 3.依次填人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 笑意。

(2)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 失色,罩上阴云。

(3)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

一会儿意趣 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A.黯然 粲然 盎然 B.粲然 盎然 黯然 C.粲然 黯然 盎然 D.黯然 盎然 粲然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B.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成为国内首支登上世界最高

峰。

C.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至8月间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

交会对接。

D.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武汉市近日开展了“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的评选活动。5.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

百只眼珠。”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夸张的修辞,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1

B.运用夸张的修辞,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很灵活。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阅读课内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1.(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眼睛”的喻称有哪些?

(2)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目的是什么?

2.“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这句话指的是什么?

(一)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角落里的阳光 威廉·斯托

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有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 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来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阳光。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

3.小说的聿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 4.小说题为“角落里的阳光”,这里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

简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④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3.本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一个“吃”字,也呈现出丰富的语义内涵,比如:花积蓄叫{“吃老本”,理解透彻叫“吃透”。请根据下边括号里 的提示,在“吃”字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使之产生有趣的效果。(1)吃 :(受人欢迎,受重视)(2)吃 :(产生嫉妒情绪)

(3)吃 :(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4)吃 :(特别爱吃、能吃的人)

写作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例如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试着用这种方法写写身边同学的外貌。

要求:①写一段人物的外貌描写,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②200--300字。

参考答案

1.yǒu quán gù zèng chì 犀 侏 髭 髯 尴 2.滥 垢 郁郁 鹤 襟 颔 置 黯 袤 3.C 4.B 【解析】此项缺宾语,句子后面加“的队伍”。5.A

1.(1)珠宝、晶体、匕首。(2)目的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

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2.这双眼睛充满力量,给人以最大的精神感召力。

(一)1.①用“我”对比尔的猜测,设置了悬念,激发渎者的阅读兴趣;②反衬后文比

尔梦想的与众不同。

2.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比尔坚定的自信心以及为家人付出的满足感。3.从侧面表现比尔的良好品行。4.①身处困境,自信乐观。

②自尊自强,不懈奋斗。

③热爱家人,懂得付出。

④热爱生活,拥有梦想。

⑤敬业爱岗,吃苦耐劳。

(二)1.(1)慢(2)看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两则 第3篇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儿,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带给了母亲。母亲说:“反正我就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 第4篇

俄罗斯期刊《旅伴》刊载了一篇取自《俄语阅读》第二册中托尔斯泰一篇寓言性质的童话,在这篇童话中我们看到的托尔斯泰不仅仅是道德完善的追求者,而且是一位对生活满怀激情的教诲者,他告诉人们对生活应该充满激情,应该为幸福而斗争,哪怕是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要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终其一生。这篇故事讲的是兄弟俩一起出门远游,中午哥儿俩在林中躺着休息,睡醒时发现身旁有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几行字,他俩好奇地辨认写的是什么,原来上面赫然写着:

“发现此石者,尽管向日出方向前行深入村中。届时将有一条河滚滚流来,你得游向彼岸,你会见到一头母熊带着一伙熊崽,你得抱走熊崽直奔山中。到达山上你会见到一所房子,你在这间屋里就能找到幸福。”

兄弟俩看清了石头上的话后,弟弟说:“我们一起去吧,很可能过了河把熊崽子带到那间屋里,我们就会享福了。”

哥哥却说:“我不想去林子里抓熊崽,我劝你也别去。第一,我们不知道石头上写的是不是真的,很可能那上面写的是一个玩笑,何况也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第二,如果写的是真的,我们进到森林里,天就黑了,迷了路,上哪儿去找那条河?再说即便找到那条河,又怎么游过去?因为说不定河宽水急。第三,即使过了河,要从母熊那儿抱走熊崽谈何容易;熊崽没有到手,我们就会死在母熊掌下。那才是鸡飞蛋打一场空。第四,就算是把熊崽弄到手了,我們能一口气跑进山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写明在这所屋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幸福?也可能屋里给我们准备的根本就不是我们希望的幸福。”

小弟说:“我觉得不是这样。人家不会随便乱写的。上面写得明明白白。何况我们照着去做,第一,不会有什么不好。第二,如果我们不去,总会有别人发现这块石头而找到幸福,我们却会一无所获,两手空空。第三,我们前怕狼后怕虎无所作为,世界上就不会有让你高兴的事了。第四,我不想让别人把我看成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

这时候哥哥反驳说:“俗话说得好,‘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有‘天上飞翔的仙鹤,不如唾手可得的山雀’。”

小弟也反驳说:“我倒是听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还有‘放平的石头,水流不过;好事不等人,全凭下决心。’我看,应该去。”

小弟去了,哥哥留下。

弟弟一进树林就见到一条大河,立即纵身入水,游到对岸后就发现了一头母熊,睡得正酣,弟弟立即抱走熊崽,直奔山里,头也不敢回一下。刚到山上,迎面来了一群人,还为他带来一辆四轮马车,把他请上车后,驱车来到一座城市,随即把他拥戴为国王。

弟弟统治这个城邦5年,其乐陶陶,想不到好景不长,在第6个年头上,一个比他强大的国王打败了他,侵占了这座城邦,他本人也被驱逐出境,流落他乡,最后回到哥哥身边。

此时哥哥在农村里过着小康生活,兄弟俩久别重逢,无比高兴,彼此倾诉几年来自己的遭遇与感受。

《列夫托尔斯泰》 第5篇

2、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3、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4、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5、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6、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7、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8、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

9、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10、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11、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12、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13、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14、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15、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16、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17、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18、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19、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

20、纯粹的、完全的哀愁和纯粹的、完全的欢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21、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22、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23、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24、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25、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26、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27、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28、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

29、没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无非是动物的生活。

30、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1、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32、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33、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34、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35、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36、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37、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38、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39、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40、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

41、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42、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43、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44、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45、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46、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47、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48、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49、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50、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51、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列夫·托尔斯泰》 第6篇

1、运用教材前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前面的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看起来虽然还是毛发丛生,但因为全部是银白色的了,“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首先让学生们好好观察这张照片,让大家做个假想,“请大家大胆的想象一下,这是一张托老先生晚年的照片,如果他年轻30岁,你觉得会有怎样的变化?你看到年轻的托尔斯泰,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就已经笑出来了,大家纷纷表示,这实在不是一张让人舒服的脸。“太难看了!”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听到他们的评价,就会提出下一个问题:“这张脸也算是个性十足了,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觉得你能写多少字?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有的说自己能写200字,有的说还能多些;有的说要写他的大胡子,有的说可以写写他的眼睛和胡子。这时候我会说,“有一个人比你们写的都多些,他写了三千多字,你们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样写的比你们好的?”

《列夫·托尔斯泰》 第7篇

一、对课文的阅读不够,更多地是联系实际来学习,而不是从课文中去挖掘,有点脱离课本。实际上,本文由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但由于时间关系,都未能实现。

二、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

三、联系实际不多,仅完成了课内内容,却忽视了课内外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考虑到更多的课堂实际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 第8篇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俄国文学

托尔斯泰曾经说自己写作的思想构思主要是情感方面, 这就是说明心理描写是托尔斯泰的只要创作内容, 是托尔斯泰核心内容。这一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之初就敏锐的发觉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说道:

“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 它的形式, 它的规律, 用特定的术语来说, 就是心灵辩证法。”

这样的话语, 让我们充分体会和加深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理解, 从而使读者对其作品更加深刻。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 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 正值资本主义在俄国横冲直撞摧毁一切的七十年代, 托尔斯泰用其宏伟的笔触, 在描绘了一幅巨大的关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城乡生活的画卷的同时, 深刻的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后的社会现状。小说用了两条线索, 一条是安娜——渥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索, 反映了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会关系;一条是列文——吉提的情节线索, 反映俄国庄园地主的社会经济生活。繁华奢侈的城市和淳朴的乡村, 这两种文化在不同人物的身上留下不同的轨迹, 在人物与人物的内心冲撞出种种波澜, 那种深刻细致的心理描写, 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 到底如何体现出托尔斯泰的那种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呢?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 有很多或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描写, 用来表现安娜的内心矛盾。安娜无疑是书中最矛盾的人物, 她一方面十分渴望那种因为爱情而构成的婚姻, 另一方面却又经常理智的否定自己那在当时社会看来不算正当的爱情。当安娜身不由己的嫁给了垂垂老矣的卡列宁的时候, 她的不幸便已经注定了。卡列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在书中, 他就是一个“官僚机器”, 在卡列宁的生活里, 除了升官无二事。他除了对加官晋爵充满兴趣之外, 对生活基本没有了任何激情, 这当然也包括安娜, 因此, 两人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谓的爱情。而可怜的安娜, 在当时社会舆论以及所谓上流社会的道德压力下, 安娜和卡列宁毫无感情的生活了八年。让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姑娘在一个如此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生活了八年, 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无法忍受, 更何况安娜是一个感情如此丰富的女人呢!

在小说的开头, 当沃伦斯基与安娜在车站第一次偶然相遇的时候, 安娜脸上流露出的那种惊人的迷人魅力, 让年轻英俊的沃伦斯基开始深深地沉陷, “他感到那上面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 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全身, 违反她的意志, 时而在她眼睛的闪光里, 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这一段的细致描写, 把安娜的内心真实想法深刻地映现出来。从对沃伦斯基看安娜的这段真实描写中, 我们不但能看到安娜无与伦比的美丽, 更能看出此时安娜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的那种对爱的极度渴求以及那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压抑。从这里我们还能体会到这样一种情绪:安娜对生活十分热爱, 却又对生活充满压抑;她渴望属于自己真正的爱情, 却又缺乏勇气去追求它。在沃伦斯基沦陷后, 紧接着安娜就与沃伦斯基一样, 在短暂的“一瞥”之后, 便不可自拔。但是安娜不可能如沃伦斯基那般自由自在的追求自己的爱情, 因为她不仅已经是一个男人的妻子, 而且还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社会的道德, 宗教的伦理, 舆论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她, 使她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她又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那种真实想法, 无法压制刚刚萌发的, 如大浪般汹涌而来的爱情。这时候表现在她的心里的真实想法是既高兴渴求, 又害怕回避。

在奥伯朗斯基家里还有一段心理描写, 安娜在同沃伦斯基跳舞的时, 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兴奋”, 在最初的时候安娜还在努力克制, 之后, 她终于又克制不住, “安娜的眼神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光芒”。然而在她第二天在火车上遇见沃伦斯基的时候, 她对沃伦斯基的问话有很久没有做出回答, 安娜想要表现出一副严厉的样子, “却又掩饰不住的内心的高兴和生气”。这些神情和内心的复杂描写, 生动形象的把安娜那种复杂错乱的心里既欢喜又生气, 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安娜想要摆脱沃伦斯基, 但是见到沃伦斯基的时候她又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 因为她此刻已经不能克服自己那种被追求的愉快, 她的爱情一旦被激发起来, 便不可收拾。她明明知道沃伦斯基是追随她而来的, 却又假装不知道的明知故问。这细致的描写, 生动地表现出安娜对爱情的渴望, 又深刻的描绘出安娜对爱情恐惧的矛盾心理。

另一段关于安娜的精彩心理描写是在安娜“病危”那一章, 托尔斯泰运用心灵辩证法, 精准细致的剖析了安娜和卡列宁的心理, 如云龙九变, 忽而入天, 忽而入地, 不可捉摸, 让读者的内心随着文章的变化而变化, 让读者一会儿因为人物的恶念而摇头, 一会儿又因为人物的大仁大德而赞美。

安娜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遇到沃伦斯基之后, 她对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充满了厌恶, 她竭尽全力想要逃离卡列宁, 摆脱封建贵族世俗给她身上带来的压力。可是当她因为生孩子得了产褥热之后, 自己处于生死边缘的时候, 她的内心却和平时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此时的她, 认为卡列宁是一个好人, 只不过是所有人不能理解的好人, 是一个不寻常的“圣人”, 她十分后悔自己曾经做过许多对不起丈夫的事情。只想得到丈夫的宽容和饶恕。这种在心理上的逆转, 卡列宁也出现过, 卡列宁本想和安娜离婚, 和夺走她钟爱的儿子, 用此去惩罚安娜。对安娜满怀仇恨和厌恶, 即使把安娜逼到绝境也在所不惜。然而当他在奥布浓斯基家做客的时候, 杜丽用心良苦地劝他能够饶恕安娜, 这反而使他对安娜的憎恨加深了。当他在回家的时候接到安娜的电报的时候, 还一直希望她死。一进大门听到安娜顺利生产这个“坏消息”他甚至还感觉到了失望。可是, 当卡列宁来到九死一生, 追悔莫及的安娜在病床前, 听到他说任凭他的处置, 并且安娜那种被“痛苦和羞耻遭受的表情弄得十分可怕”时, 他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他忽然宽恕了安娜和沃伦斯基这对对他产生伤害的情人。此时, 一种对安娜的爱和饶恕敌人的感情充满了他的心。“他握禁安娜的手小声的呜咽”, 并对着沃伦斯基说道:“如果人家拿走我的外衣, 那么我连衬衣也脱给他。”“您要可以把我践踏在污泥里, 使我为世人所取笑。但是我不能抛弃她。而且我不说一句责备您的话。”

在安娜病危这一段期间, 不管是安娜, 还是卡列宁, 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逆化呢?我们会看到, 在安娜的心中, 两种矛盾的想法总是相互依存的。当安娜因为得到了沃伦斯基的爱情而感到幸福的时候, 她又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羞耻和负罪感。这种感觉在她第一次和沃伦斯基发生性关系之后就存在了。在之后的岁月里, 这种负罪感和幸福爱情作为对立物, 时时刻刻出来在她的心里, 困扰着她。此外, 安娜对于卡列宁, 自己的丈夫, 安娜也表露出矛盾的心理状态。她一方面非常讨厌自己的丈夫, 另一方面却又有一点可怜自己的丈夫;一方面她蔑视卡列宁那种“不是男人”的宽容, 认为这种宽容是虚伪的, 冷酷的;另一方面她又不由自主地在这种宽容面前觉得羞愧。这种矛盾的心理变化是安娜发生逆向心理的原因之一。第二点就是由于沃伦斯基那日渐膨胀的独权的要求, 使得安娜对沃伦斯基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她爱他, 像一个把爱情看得重于人生的一切幸福的女人所能爱的那样”, 可是, 她又感到“他比起从莫斯科一路从莫斯科跟踪她的那时候来, 却距离幸福更远了。”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安娜对儿子阿廖沙的那种深厚的无可比拟的母爱。这三个原因是促使安娜发生逆向心理变化的潜在心理因素, 这些一旦遇到了一个可以促发的先决条件, 也就是“病危”, 原本被控制的潜在的处于心理斗争中弱势地位的对立心理因素, 突破了原本那比较脆弱的意志力量, 蓬勃发展。在这样的特殊情景环境中, 那原本存在于内心最深处的潜在隐藏意识, 便成了主流意识, 使人物心理发生了天大的逆转。安娜发生最明显的矛盾逆转的心理因素是变现是她向卡列宁请求宽恕的那一段话:“不要认为我很奇怪吧, 我还和原来一样……但是在我身体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女人, 我害怕她。她爱上了那个男子, 我想要憎恶你, 而又忘不掉原来的她。那个女人不是我。”这两个女人在安娜的心里是一直存在的, 无论是安娜病危前还是病危中。而卡列宁的心里逆转也有原因的。第一点就是小说中经常提到的卡列宁每次看到别人在流眼泪时, 心里便“激起混乱的情绪”。毫无疑问, 卡列宁这种混乱的情绪正表明了他对于不幸者的怜悯与同情, 证明卡列宁不完全是“凶恶的机器人”, 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善良的因素。第二点是卡列宁在安娜明确表示很爱沃伦斯基之后, 他的内心在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对安娜做丈夫的义务和权力。还有当他接到安娜病危的电报后, 心中又出现了那种要尽最后义务的思想。第三点当然就是卡列宁曾经深深地爱过安娜, 尽管那种爱情并不是安娜所期待的, 但是他们毕竟安静而和睦的生活了那么多年。那些年里, 卡列宁曾经对安娜保持着“尊敬”的情感。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 用小人物的纠结反映社会的大环境, 也用社会的大环境为小人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心里佐证。把人物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成了一体的存在。

托尔斯泰之所以会在心理描写方面有这如此巨大的成就, 很大原因还是在他自己的那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上, 他善于通过自己来认识别人, 通过深刻细致的观察, 来寻找人们所共同拥有的心理发展轨迹和特点, 从而去认识到了, 我们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一个心理发展规律。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艺术会涉及最为广阔的领域, 能抓住人的心灵的实质。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永远是真正高超的艺术。”他本人在他的作品中十分充分的做到了这一点。他通过心理描写分析, 形象生动的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使读者仿佛不是置身于书本之外在看这场热闹, 而是真正走到了书中人物之间, 与他们一起哀伤, 一起欢笑。主人公们的心灵深处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完全表露在读者的面前, 他们的内心深处的世界如同真实的人物一样具体可感。尽管《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面世已经接近一百五十年多年, 但是由于托尔斯泰卓越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与技巧, 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仍然栩栩如生, 具体可感, 而《安娜卡列尼娜》的魅力, 也将会永久的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为之痴狂。

参考文献

[1]、《托尔斯泰的美学思想与创作》.莫斯科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

[2]、《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第三十三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出版

[3]、《安娜卡列尼娜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4]、《洞烛心灵——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新论》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手记 第9篇

笔者以为,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地推进。于是我尝试性地上了几节与传统课程有别的新课型,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下面以《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的设计与实践为例,介绍这种课型,敬请行家同仁批评指正。

《列夫·托尔斯泰》是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也是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这样一篇文采斐然、内涵丰富的美文,老师读来还有一些难度,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去,并能有所领悟呢?

仔细阅读全文,想找一个切入点,可全篇文章似一泓清丽委婉、汩汩流淌的泉水,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思索良久还是没有好的点子。到了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为什么老师总是忘不了做主宰者,忘不了做好套子让学生来钻呢?既然如此,何不从学生那里找点灵感呢?毕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上课伊始,没有多说什么,让学生尽情而随意地读起了课文。因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对话,增强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待学生的读书声渐渐平息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我似乎感觉到作者要赞美老托的眼睛,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又极力写他的丑陋不堪呢?”

“文章词汇丰富,大量使用修辞,语言很美,但读了两遍,我仍是一头雾水。”

“这篇文章的描写很吸引我,写的不俗,但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我看不出来。”

从学生自主进入文本后的反应来看,真正能读懂文本的并不很多。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对托尔斯泰了解不够;二是对委婉含蓄、意韵深远的语句理解有困难。正在同学们七嘴八舌谈论之际,一个平时调皮的男生突然举手,“老师,别学课文了,给我们讲讲托尔斯泰的故事吧。”这位同学可能是出于好奇,想找点感兴趣的东西,但它何尝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同时也说明解决问题的内部需求使学生自身产生了强烈的内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内驱力调动起来了,问题的解决就会近在咫尺。

立即派课代表到资料库拿来有关托尔斯泰的声像资料,演示给学生。由于有了真正的需要,学生听得、看得格外认真。对托尔斯泰有了全面的了解,才有了研究文本的土壤。于是,我又让学生读起了课文。“重读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感受,还存在哪些问题?”让学生再次亲近文本,细心体味,独立思考。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不能说读懂、读透。在心求通而未得,欲言而不能之际,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做充分尊重和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并且在学生有了“需要”之后进行,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之中,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顺势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把小组讨论不断推想高潮。“演员”和“导演”密切合作,在较高层面上把握了文本。在学生合作研讨渐近尾声时,适时让小组派代表交流研讨成果,并提出仍存在的问题。

“领悟到了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即抓住特征,使用修辞,恰当选用词语。”(例句省略)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这句话我认为是说托翁目光犀利,有深刻的洞察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我理解就是说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社会观察全面而深刻,目光锐利。”

“我感觉到课文后半部分是赞美托尔斯泰的眼睛,但我不明白前半部分为什么渲染其奇丑无比,普通平凡呢?”(师生研讨)

“课文最后指出他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又为什么说他肯定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呢?”(师生研讨)

“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我又鼓励学生给老师直接提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新的高潮。(问题略)

从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学生们读懂了托尔斯泰,让我更高兴的是,他们的情感也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得到升华。

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那么容易的。听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就能较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使老课堂的一潭死水活起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激活学生学习心理的潜在因素,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真正有效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的真正源头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唤醒、强化并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以教师的问题主宰课堂的接收式教学方式的最大不足是严重阻碍学生的问题意识,因而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意识。尝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自主—探究”式课堂学习模式,亦即改变以教师的问题主宰课堂教学的格局,代之以经过筛选、梳理、整合的学生的问题统领教学活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一步的探究。多年的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想法不仅可行,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激发,探究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

运用“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注重初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预习读书阶段发现问题,并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教材上的问题走进课堂,并不是排斥、拒绝教师、教材上的问题,而是为了把学生“沉睡”的问题意识激活,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地接收问题转化为主动地发现问题。

注重初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还在于逐步培养学生以探究的眼光看待教材的意识。这是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

二.注重交流反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自读时的自我反馈、课前和课堂的生生反馈(同桌之间、邻座之间、小组之内)师生反馈,构建充分的反馈渠道,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自行筛选,舍去自己可以解决的和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问题会更趋“精化”。对“问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甄别、疏导和整合。

教师应为这种反馈创造必要的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人人敢想敢说。

三.提高问题质量,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问题质量的要求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提问;引导学生把“顺向提问”和“逆向提问”结合起来。“顺向提问”是指顺着作者、教材、教参的思路提问,“逆向提问”是就教材、教参的不足甚至错误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思维的“进攻性”,决不唯唯诺诺,不惟书不惟上,不安于书本上给的答案。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这堂课,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吧!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拥有一方明净的天空,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为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列夫·托尔斯泰》 第10篇

1、学情有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二班学生,教学到第一部分结束即可。因内容偏多,导致拖堂。

2、小老师的设置,有问题。因其不能随课堂情境,相机引导点拨,故起不到应有作用。小老师,还是在原组,担任组长为好。因为小老师本身也是学习者。

3、分析结构,还是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给人印象更清晰。本课,小组研讨后,应先明确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刻画托翁肖像的,然后再逐段体会肖像特征和怎么写,再小结,会更好。

4、展示的序,应该和学案一致。本节课,为了小老师便于组织,又另设了主问题,主问题虽和学案本质上一脉相承,但学生不善变通,理解机械。

5、教学贵在化繁为简,本节课第一课时研读“丑”,带出比喻夸张的修辞;第二课时研读“美”,带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样安排会更集中、更轻省。

6、旁观者清,要多听他人意见,忌固执。

《列夫托尔斯泰》 第11篇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通过发生不同的事情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也能一一的表现出事情发生前的内心世界以及发生后的内心世界的强烈的反差,我也是我大大佩服他的地方。看他的作品感受真的很深,有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在活着,有人犯下了错但他会用他的全部力量去拟补这个错。在他的作品里,我甚至看不到一个所谓的坏人,他们都是在为自己所不同的信仰而活着,可能他们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可是他们在极力的挽救。

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我认为他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他感情专一,事业他不追求那些所谓的官,他也有男人的面子,在求婚失败后的羞涩,但是他虽然嘴上不说他的感情,但求婚的失败并没有把他的感情专一的特征而抹杀掉,最后还是如愿以偿了。对于事业,他无需要城里那些位置,而是来到乡下忙着自己的事业。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很多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刻画一个小小的人物的时候也好不松懈,从小人物的一举一动,来烘托出这件事对大家的影响。从细节入手,这也是我读完作品后所叹为观止的。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第12篇

2、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4、如果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会或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5、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6、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7、梦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8、应当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9、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10、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我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11、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12、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13、不错,到达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14、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15、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1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17、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18、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腊烛的灯笼。

19、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欢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能够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20、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21、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仅有他自我理解的东西。

22、人生不是一种享东,而一桩十分沈重的工作。

23、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并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24、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25、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

26、假如我不能找到我生活的目的——一个又普通又有用的目的,我将是一个最不幸的人。

27、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

28、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2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30、应当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31、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32、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我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33、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34、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欢乐的事。

35、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并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36、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并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37、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38、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3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40、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41、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我。

42、人类生存的目的是尽最大的努力,使一切存在的事务得到最全面的发展。

43、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欢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能够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44、勇气是智慧和必须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45、梦想是指路明灯,没有梦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46、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47、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48、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当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49、人,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这是无异议的。可是,河有狭有宽有平静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浊有温暖等现象,而人也一样。

50、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我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51、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52、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53、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我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54、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55、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56、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57、不应是为了自我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

58、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59、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60、如果教师仅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61、勇气是智慧和必须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62、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63、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64、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65、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66、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67、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68、纯粹的完全的哀愁和纯粹的完全的欢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69、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70、虚荣是对别人害处最少,而对自我最有害的热情。

71、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72、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7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74、不错,到达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75、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我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76、如果忘却自我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77、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78、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79、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80、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81、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82、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我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83、他的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这种单纯既掩饰了他对某些事物的无知,也表现了他的良好的风度和宽容。

84、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85、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是为大目标而牺牲小目标。

86、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所以不可能研究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

87、记住吧:仅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此刻!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88、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

89、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90、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当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91、梦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92、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93、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94、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并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95、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96、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97、脱离劳动就是犯罪。

98、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欢乐的事。

99、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

100、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并且还必须会失去幸福。

101、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

102、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列夫托尔斯泰》练习题 第13篇

托翁笔下的女性形象人数众多, 以社会地位的不同为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贵族妇女”和“平民妇女”两大阵营。即在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中, 对贵族妇女进行了大量的描绘。而《复活》则是一部平民妇女的史诗。接下来, 我们将共同探讨几部长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一、容颜之美

(一) 贵族妇女的容颜之美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托翁长篇小说三部曲中, 最灵动、最有血有肉的贵族妇女形象, 作者在其身上倾注了最多的情感。安娜不仅拥有倾国倾城的外表, 而且拥有丰富充盈的内心世界。她像一股清泉从那个黑暗病态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绽放华彩。正如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司机所感受的那样, 即使安娜刻意隐藏全身迸发的光彩, 也阻挡不了她本身的耀眼与夺目。这是一种不受意志转移的存在。安娜的美犹如一幅精心雕琢的肖像画, 她的优雅与端丽, 独特而真切的美, 跃然纸上。就连阅人无数的情场浪子也情不自禁、不能自已地拜倒在安娜的石榴裙下, 对其一见倾心。

安娜就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但凡见过她的人, 无论男女, 无一例外被其吸引。在事实面前, 吉娣痛苦而清醒地意识到她和伏伦斯基之间那道无形的天堑无法逾越, 而她终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中输得体无完肤。但是, 吉娣仍然像欣赏一件艺术品般地仰慕她。的确如此, 安娜如魔法般独特的魅力, 自然、热情、生机盎然。

人啊, 就是这么奇妙, 不管是男人、女人, 或是孩子们, 无论是陌生人还是情敌等, 都会不自觉地爱上安娜, 直到无法自拔。优雅高贵、出淤泥而不染, 铸就了安娜的与众不同, 这也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大家风范。他更愿意通过别人的眼睛来折射出安娜美的真实与倾城。

接下来, 我们不得不提到托翁笔下贵族少女形象的典型代表:吉娣和娜塔莎。她们保持着相同的特征:纯洁天真、无忧无虑, 深受上流社会的喜爱与追捧。

从贵族青年列文的视角所展现出的吉娣的美, 无疑是令人着迷的。她有着“孩子般的稚嫩和善良”的面容、一双“温柔、祥和、真情涌动的眼睛”、“梦一般的笑靥”。从托翁的描述上, 可以说吉娣的美, 是全方位的、没有瑕疵的、掩藏不住的美。她的美令男人倾慕不已, 也让读者倾倒。

“黑眼睛, 大嘴, 不漂亮, 但很活泼”, 这段平实却不失形象的描述是托翁对另一位贵族少女娜塔莎的描述。和其他几位主人公相比, 娜塔莎的容貌并不是令人惊艳的, 但自然、纯真、质朴的性格却依然让她光彩照人, 特别是娜塔莎嗓音, “小姑娘的声音是这样柔软和富于变化, 就像她的全部外貌一样, 她所做的一切, 都好像应该那么做, 只有那么做才恰如其分的。”她的美丽不是容颜, 而是由心灵而焕发的人格魅力。托尔斯泰通过一段人物的外貌描写, 向读者揭示了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在人们的印象中贵族阶层的小姐, 或是温良羞赧或是矫揉造作, 但娜塔莎与其他的贵族小姐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小姑娘活泼率真、浪漫而多情。狩猎场上, 野性飞奔;舞池中, 优雅旋转;现实中, 诗意而可爱, 即使是很多自命不凡、目中无人的贵族子弟, 也为其欢呼, 对其倾慕。还是娜塔莎。“她简直令人消魂。”这是皮埃尔对她的评价。总之, 娜塔莎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娜塔莎的魅力是独特的, 这与外表美丽与否无关。活泼得令人怜爱, 优雅中显露多情—一个特质突出的娜塔莎, 一个独一无二的贵族少女。

当然, 托尔斯泰除了对主要人物的外在表征着墨较多, 也针对一些配角女性的美丽容颜进行了毫无吝惜地描摹。如《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名贵族妇女, 名叫丽莎, “一双扑朔迷离的眼睛。”“她身上有一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特点, 犹如金刚钻在玻璃器皿中闪出夺目的光辉。这光辉是她那双美丽的扑朔迷离的眼睛里闪出来的……”

(二) 平民妇女的容颜之美

托尔斯泰眼中贵族妇女的美, 充满着无限的光辉, 而平民妇女韵味十足的美同样令读者爱得深沉。还记得《复活》这部作品, 马斯洛娃的美是如此地显而易见:少女时代的玛斯洛娃“干净、清新、纯洁、讨人喜欢, 拥有一双黑梅子一样水灵灵的眼睛”, 令人心醉神迷的玛丝洛娃在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眼中拥有着撼人心魄的魅力。在十年后, 时过境迁, 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的玛丝洛娃再次出现在聂赫留朵夫的面前时, 却是在法庭上。虽然此刻的玛丝洛娃脸色苍白, 身材也略微有点发胖, 但是玛丝洛娃的脸、嘴唇, 特别是稍微斜视的眼睛, 都依然能够展现出“她那种独一无二的可爱的特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清楚地明白, 托尔斯泰所喜爱的女性形象中, 一双美丽的眼睛是最基本的配置。传达世界的媒介, 是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和笑容, 这样的人物外部特征来凸显其内心世界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敏锐观察力和洞察力令读者折服。

二、女性的形体之美

形体之美是托尔斯泰对女性外在形象关注的第二个焦点。《复活》中, 当玛丝洛娃如期出现在法庭上时, 她“白嫩嫩”的脸, “乌溜溜的黑眼睛”和“长袍下遮不住的高耸的胸部”这些极具女性美的特征在看似庄严肃穆的执法场所, 却又充满了太多的讽刺, 人们关注的并不是作为嫌疑犯身份出场的玛丝洛娃, 而是一个充满了肉欲色彩的女性形象, 众人的目光无法从她的身上迁移。

“他感觉到坐在他对面的姨妹特意为他穿了一件连衣裙, 并且开了梯形领口, 露出了雪白的酥胸。她的胸脯那么白, 或者说她的皮肤那么白, 所以这个敞胸的梯形领口使得列文手足无措, 乱了分寸。”以上的描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段。贵族青年列文在乡下一户地主家里见到了主人的姨妹的真实反应。贵妇萨福·施托尔茨的“丰满裸露的肩胸”, 吉娣“她光彩照人, 体态风骚。”乡下农妇的“高耸”“丰满的胸脯”……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托尔斯泰以男性的视角去感受各色女性形象的性魅力。因而在描写女性形体之美时很多方面均充斥着肉欲的陶醉与迷乱。在作者看来女性的肉体宛如猎物, 她本身必须具有男性社会所需要的特质。以上的种种观点也昭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观念在托尔斯泰早期的女性观中的深远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 致使在男性作家作品中, 女性的意义仅仅是男人生活的附属品。既然女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尊贵的地位与奢侈的生活, 那么你必然要接受男权社会所为你安排的根深蒂固的角色命运。美丽的容颜、迷人的身材, 将为男人脸上增添光彩。“花瓶”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无论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妇女, 必须满足男权社会的审美标准。列夫托尔斯泰作为男权社会的一员, 他所接受的教育和人生每个过程的经历, 都在其作品中映射到对女性外在形象和内在特征的追求与描绘上。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 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众多, 从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娜塔莎、安娜、玛斯洛娃等女性形象中, 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他的不同态度和观点也在各类女性形象身上进行着从影影绰绰到淋漓尽致的变化过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 他对女性美的眷恋与向往。他的人生中出现了好几位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女性形象。

第一个重要的影响, 来自于母亲。由于母亲在托翁很小时便过世, 因此, 所有对母亲的一切认识和了解均来自亲人和仆人的讲述。没有母亲教导的孩子, 在成长的人生中, 曾经放荡不羁、自暴自弃, 走过一些后来为自己所不耻的道路。是的, 母亲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很可能对孩子的人生轨迹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所设计的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 是对自己母亲的祭奠与怀念。

托尔斯泰的人生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长辈——表姑塔吉娅娜, 托尔斯泰在回忆录中提到她时, 曾经说到自己着迷的其实并不是她的容貌, 当他有记忆时, 表姑已经四十多岁了, 但是表姑的眼睛、音容笑貌、皮肤黝黑的小手甚至是手上的青筋, 却让他印象深刻, 由衷喜爱。

综上所述, 托尔斯泰心中女性的外在美, 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 可以“引人”的容貌和身材;其二, 能够“袭人”的举止和风姿。托翁笔下的女性形象, 不仅拥有一双明亮、纯净、灵动的眼睛, 肌肤光洁, 曲线丰满诱人, 这些体现男性集体欲念的特征也是不可缺少的。托翁笔下的女性形象真实而充满着生命的张力。

摘要:本文充分运用女性主义形象批评方法, 以女权主义理论为依据, 通过分析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全新解读其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对其女性形象外在美的共同特征进行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第14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过眼睛描写去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3.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

4.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3.学习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

课型:教读课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教读课。文章篇幅较长,不宜面面俱到,应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可采取 :默读——认识其“形”,朗读——感悟其“神”,跳读——品评其人的步骤,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深入而全面地去认识托尔斯泰,然后进行仿写。由此体现出“感——悟——评——写”的训练过程。

教学步骤:

一、作家简介、导入新课

让学生介绍文中的人物及作者,然后教师补充。

1.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28-1910)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介绍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等)。

二、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能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明确: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文章重点写的是哪部分内容?

明确:重点写第二部分(对眼睛的描写)。

三、默读课文,认识其“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2.请以“__的托尔斯泰”的句式说说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3.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美吗?请用一两句话对其外貌特点进行相对完整的概括。

(学生先思考,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

1.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例:脸庞多毛、大胡子、狮子鼻、丑陋可憎等。

3.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四、感情朗读,感悟其“神”

抽几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描写眼睛的角度。

2.这部分还是重在写外貌吗?若不是,那是在写什么?

3.请以“列夫·托尔斯泰 ”的句式说一句话,体现对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认识。(提示:必须是透过对眼睛的描写所感悟到的东西,不能出现“眼睛”这个词。)

4.从这部分内容来看,你认为托尔斯泰美吗?第一部分写他丑陋粗鄙,而这一部分写他美,这种写法叫什么?

(采取分小组分别完成一道题,小组间合作)

明确:(1)第6段:犀利的目光。第7段: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8段:眼睛的威力。第9段:赞美犀利目光,揭示人生的不幸;(2)不是。写他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3)深刻而精准的洞察力、思想深刻、观察社会广阔而深细、时代的代言人、对现实的批判深刻而准确等等;(4)美。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五、赏读课文,品评其人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请就文章对托尔斯泰外貌和眼睛的描写,将自己对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与感悟串联起来,以“__的托尔斯泰__”的句式说一段话,体现自己对托尔斯泰由表及里的比较完整的评价。

(这两个题都有难度,采取先独立竞赛,然后合作探究,其间老师适当点拨的形式)

六、观察体验,模仿写法

仔细观察你身边的同学,用100-200字描写其头部特征。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好后老师挑选出优秀片段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备教手记

上一篇:初创公司价值评估下一篇:发展纳税服务外包的建议论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