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困惑调查研究

2024-05-26

大学生的困惑调查研究(精选6篇)

大学生的困惑调查研究 第1篇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调查问卷

一、预习

1、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预习做到如下的___________

A、总是预习B、有时预习C、从不预习

2、如果你进行预习,预习过程中你能做到如下的_____________

A、只是把内容完整的看了一遍,B、不但把内容看完还能提出问题,找到重难点

二、学习

1、听课中的你的表现是__________

A、完全听不懂

B、有时能听懂有时走神

C、能听懂但不太愿意参与课堂

D、能听懂也积极参与了课堂,但听不到课堂内容的重点

E、能听懂也积极参与了课堂,也能听出课堂内容的重点

2、审题你的表现是___________

A、题目从不看错,B、题目有时会看错,C、题目常看错

3、计算时你的表现是__________

A、很少算错

B、经常会算错

C、有时会看错题目

D、有时会算错数

4、解题速度

A、一般B、较快C、较慢

5、对于较难的题型题你常没有解题思路_________

A、是B、不是

6、对于基础知识你认为自己掌握的_____________

A、较差B、一般C、很好

7、对于题目中需要添加的辅助线,你_________

A、不会添加,B、有时不会,C、基本上都能添加上

8、对于多解的题目你能做到________

A、常常漏解,B、有时漏解C、从不漏解

三、作业,你的表现是

A、你不太愿意动笔,B、虽能写完但比较不用心,C、能比较用心的完成,会主动的去学习

四、你对数学的兴趣、你比较有自信

A、不太自信B、常怀疑自己的能力C、完全没有自信

2、在学习数学中,你的表现___________

A你不喜欢学习数学,B、一般,C、你很喜欢学习数学

大学生的困惑调查研究 第2篇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 实践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困惑,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个人承担任务:主要参与小组讨论以及调查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另外,实事求是的参与了调查内容的填写回答

三. 实践收获和感悟:.收获:通过实践调查的显示结果,我从中也总结出来现在的大学生的一些普遍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困惑。

首先,在学习方面: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高中学习生涯中的格式化的学习模式及方法,在高中,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很中,压力也很大,为了考大学这个目标,为了能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不被挤得头破血流,大多数学生都时刻绷紧了神经,应该说,高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还算是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至少,即便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都还处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下,之前有提到高考这个现实而残酷的警示牌,另外来自家长的期望与压力,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与自身压力,老师的督导等,我们都知道,高中的学习环境与大学是截然不同的,高中时期,你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来约束你,学校有很多大大小调的规章条例来管制你的行为,你有一张满满的课程表,每天都有繁重的任务,自主安排的时间很少,而大学却截然相反,我们拥有的更多的自主时间,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开始接触与高中老师的教学全然不同的模式,各种不适应接踵而来,老师上课太快听不懂,跟不上进度,自主时间太多不明确要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也不知道要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所以刚进入大学出先了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偏科尤其是数学,学习找不到状态等问题,甚至有些同学觉得本来很憧憬的大学生活突然变得没有方向和积极性,但是比较好的一面是,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正在努力去适应去改变这样一种状态,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都拥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一点是非常好的。

其次,在心理困惑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大都为自己描绘了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博学多才的教授,和蔼可亲的师长,意气风发的同学,自由的学术空气,美丽的青春故事,幽静的菁菁校园等等。然而,入学后的新生很快就会对大学的现实感到失望:他们没有发现大学里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宝库,没有找到梦中的彩云公主,也没有遇见幻想中的白马王子;大学教授也不像传说中无所不知的饱学之士,大学同学也只是土头土脑的一群;什么“学人”“博士”之流,仍然都是食用人间烟火的动物,与常人无异;他们要面对索然无趣的专修科目,要到乱糟糟的学生食堂打饭,还要到布满灰尘的图书馆翻阅陈旧过时的图文资料。总之,一切都与他们设想的不一样,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十分巨大。大学新生的心情是失望的,心理是迷失的。B.自我价值感失落:有很多考上一流大学或一流专业的学生在原中学是几年一贯的拔尖生,进入新学校后,拔尖生集中到一起,各自拔尖的优势没有了,优越感、自豪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挫折、压抑等消极心理感受。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家长口中的骄傲,同学身边的榜样,教师眼里的尖子,到了大学校园这些光环由于太多的骄傲、太多的榜样太多的尖子都消失了。C.学习目标的失落:入学前,新生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以升学为目标的,考取大学等于目标已达到,因而入学后就失去目标,不知所措了。而且,进大学前后,新生的求学心态也有很大的转变:未考取大学时,求学意愿强烈,学习非常紧张,进大学之后,求学意愿低落,学习非常松懈,形成了“两极现象”。D.生活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绝大部分学生的高中生活都是走读生活,加上紧张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团队生活很少,彼此相处的技巧没有得到锻炼。加之紧张的学习,中学时期也无暇顾及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家的生活,人际关系简单。进入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生活习惯、性格特点、自身修养都有所不同,因此很容易产生矛盾,很多大学新生为人际关系难处而伤心苦恼.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个人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又共居一室,同吃同住,时有矛盾发生,人际交往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他们许多人都感叹: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另外大学里师生关系冷淡,互不了解,新生很少从教师那里寻求帮助,也是公认的事实。E.情感的失落与爱的寻求:大学新生,在情感上存在一个从对家庭、父母的依赖到对立情感的建立过程。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想家、想念父母。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对家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是稳定的、可靠的,踏实的。带着这样的情感依赖。希望在新群体中也能够建立起这样真挚的、可靠的情况。然而,期望现实有跟自己开了玩笑,在同学中似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感觉,同学之间的情感是那么飘忽不定,难以琢磨。情感的失落往往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惑与对策研究 第3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 就全国就业形势看, 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不减。就高校毕业生来讲, 在扩招指令的推动下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由2000年的107万人迅速增长到2001年的115万、2002年上升为145.1万人……2007年攀到495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突破559万, 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至少达到25%~30%,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现在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22%左右, 而美国为82%, 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 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2]然而, 我国仅为22%的大学毛入学率, 就出现应届毕业生难以顺利当期就业现象, 而且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可以说是日趋严峻。自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 实行自主择业以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64.7%, 有51万人待业, 2003年有70万人待业, 2004年有75.6万人待业, 2005年有91.8万人待业, 2006年有124万人待业。[3]2007年,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 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4]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 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 到9月1日, 约有148.5万毕业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559万, 按照初次就业率70%来估算, 估计约有160多万毕业生无法当期就业, 加上去年未能当期就业的140多万, 2008年将有近700万毕业生要求职,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是什么使大学生就业遭遇困难呢?在当前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中, 首当其冲的是归咎于大学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激增, 就业竞争更趋激烈, 因此就业变得困难起来。由此可推断其言下之意是“大学生多了”, 超过实际需要。按此思路,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最后的出路只有对近年来“盲目上马”扩招、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 采取减少或停止招生的办法。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比较, 美国约有2.7亿人口, 大学近4, 000所, 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 中国需要办20, 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 中国也要办近10, 000所大学才够。现在国内总共才1, 000多所普通高校, 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 也不过3, 000多所, 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单位人群大学生的比例相比, 发现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我国的高教普及率还不如印度呢。

当理论分析与现实状况出现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时, 以往研究往往又推出其余几乎是千篇一律的理由:如,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认为高校盲目扩招, 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 专业的设置落后于经济发展, 专业趋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此观点无疑把扩招与专业趋同划了等号) ;二是“就业渠道不畅” (把就业困难归咎于对就业信息的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等, 因此都无一例外地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 多提供就业信息或召开人才招聘会并改进和完善招聘会形式等, 似乎为此就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 ;三是“就业期望值过高” (认为毕业生不是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 而是凭空想象, 一步到位, 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 从而出现就业难。持此种观点, 就是说大学生有业不就。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 都提出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四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认为一些用人单位打出了只招硕士的招牌, 不科学地设置各种应聘条件,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门槛;部分用人单位用人观念落后, 存在经验歧视;一些私营企业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都没有和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五是“动手能力差” (认为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还有指责大学扩招过程中, 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 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等等, 这些大量并且是雷同的分析期许“一言以兴邦”, 似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功败垂成完全依赖于大学生们的观念转变或一些计策技巧的得逞与否。

本文认为, 扩招和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 扩招使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更强。近十年来, 通过高等教育扩张受益的几千万社会青年从无专业知识的普通劳动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本, 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 知识结构调整得更快, 创业的基础更佳, 因此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他们。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它适应了经济发展和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假如公办大学不以扩张的方式去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求学者也不会坐等失学, 他们必然转向民营或海外办学机构寻找教育机会, 民办高等教育和各类培训学校也许会因此比今天已经繁荣的水平更加繁荣, 大学生的数量比今天又会少多少呢?高等教育的规模固然应当存在边界, 但这个边界不能片面和短视地用就业尺度来衡量。

二、就业困境的真正原因分析

2001年到2008年, 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他们已然接受了大众化就业的现实, 在他们的身上, 以往“高人一等”的精英就业意识越来越少见, 求职的务实性显著增强。那么,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最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 部分行业市场萎缩, 社会需求增长不足, 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就业困难只是一个缩影, 直接反映的是中国就业机会缺乏, 间接反映了整个市场劳动力需求相对萎缩。“九五”以来, 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 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自实施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以来, 国有企业的员工从最多时的7, 000多万人减少到4, 000多万人, 减少了40%以上。[5]追求规模经济和先进设备成为竞争的关键之一, 这就导致了企业不断更新技术装备, 用比较先进的设备代替劳动, 出现用资本代替劳动力的趋势。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是沿着资本数量持续上升、从业人数持续下降的轨迹展开的。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 增加了6倍多, 但是每个企业的从业人数却从18.1人减少到13.4人, 减少了1/4强。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即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 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 经济每增长1%, 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连续多年, 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 而整体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同步增加的迹象,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随着国内原材料涨价、利率、汇率、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和市场萎缩, 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 现实的情况是部分发达省市工厂倒闭的数量在大量增加。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 160万户, 到了2004年, 这一数字下降为2, 350万户, 6年间净“缩水”810万户, 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一些地方税征收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使个体工商户不堪重负而萎缩。10多年前, 当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的杨正午指出10多年过去了, 湖南的非公经济却在萎缩, 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家呈减少趋势。2007年以来, 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不断加息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汇率的不断上升、劳动合同法推出、通货膨胀以及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和我国外贸出口越来越受阻等压力, 在种种压力之下, 2008年开始出现一些非公经济企业停工和半停工状况。目前广东企业几乎达到30%, 江浙两省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也达到20%。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 到了年底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可能达到了50%, 这会释放出超过几千万人的失业人口, 这种转轨时期的特殊现象,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2007年经济蓝皮书指出, 中国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 供大于求的缺口将达1, 500万个以上。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 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矛盾非常尖锐, 就业形势严峻, 几千万人的就业人口, 即便不接受高等教育, 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同样困难。从北京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数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的供需比为1.6比1, 然而到了2006年这个供需比就达到了3比1, 可见就业压力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等配套政策缺失。我国进行大学扩招的同时, 没有做好配套改革。把大学生就业推向了市场, 大学生毕业求职市场化了, 但聘用还停留在计划、半计划状态。市场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优质优价。大学生求职靠自身的“质”, 来换取最大的求职效益;但就业时却不一定讲这个, 各行各业、各个单位, 都有自己的“原则”, 比如一些事业单位和公有制企业垄断性行业, 尤其如此。因此在没有公正保证的“原则”面前, 大学生的就业优势锐减。在现实中出现许多不正常现象:一边是人才奇缺, 一边是有才能的人就是进不去;一边是作为国家机关的法院、检察院中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不足, 公、检、法系统专业人才奇缺, 一边是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 就业困难;一边是制药企业专业人才奇缺, 一边是医药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 成为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以减轻就业压力, 但也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 如提供减免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 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服务等。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 资金成为其创业过程的主要瓶颈。大学生因为缺乏财产、设备等资产抵押品很难从银行获得债务融资。根据对厦门大学近年来创办的18家大学生创业公司的问卷调查, 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分别为:父母借款 (52.9%) ;同学朋友借款 (29.4%) ;风险投资 (5.9%) ;自由存款等。[6]高校毕业生创业所面临的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困难成为阻碍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的痼疾。国家虽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据很多大学生讲, 所谓的税收优惠政策就是在做工商登记的时候减免了登记费20多元。同时, 大学生创业还面临各项政策持续、稳定与否;已有各项政策贯彻落实与否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在现实中朝令夕改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往往使广大大学生创业承担巨大的政策风险, 以至于丧失创业的信心, 就业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风景线。

三、化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家统一分配包安排工作, 根本就没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也没有谁指责高等教育存在教学质量问题。当前我国的人才总量是不足的, 但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硕士甚至博士找不到工作的报道屡见不鲜。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不上劳动力增长速度, 导致了就业供求矛盾的日趋突出。劳动力供给过剩, 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 不仅开出的酬金逐年下滑, 而且变得非常挑剔。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境, 把本质性的矛盾和其它非本质性矛盾加以区分, 把目光投向扩大需求而不是减少供给, 我们才能不走因噎废食之道。

大学生“就业难”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有理性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制定科学的对策, 促进大学生充分当期就业。为此, 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一) 将扩大就业置于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首要地位。解决好就业问题本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解决大学生就业也应是政府的责任。实际上,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就业领域的政府责任, 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就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 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而在政府所担负的就业责任中, 扩大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 无疑是至为重要的一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无论是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还是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政府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例如, 日本以正式立法的形式 (《零短工劳动法》) , 承认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以非正规方式就业, 保障了这一就业群体的基本劳工权利;法国政府的“青年就业法案”, 旨在帮助面临困境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群体就业;巴西政府颁布实施了“初次就业计划”, 以鼓励企业雇佣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 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辞退这些初次就业者, 从而给予了大学生实质性的就业帮助;印度为了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 长期推行“农村就业计划”,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是我国比较优势发挥的前提, 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建议国家在确定政策实施的先后次序时, 以就业政策优先, 在产业布局中,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在企业发展中, 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优先;在宏观调控方面, 将增加就业作为优先的考虑因素;在引导社会投资时, 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同时以减免税收等形式, 鼓励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吸收和安排大学生就业, 以增加就业机会。

(二) 采取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 从狭义上理解, 是指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 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 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 在有限的环境中, 努力创新、寻求机会, 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7]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 已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 想创业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 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难题之一。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可从家中获得资金支持,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贫困毕业生来讲, 要获得家庭资金支持是十分困难的。虽然有关政策规定, 大学生创业可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 但银行大都不愿意贷款给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的企业。在资金条件限制下, 大学生即使有好的创业想法或项目, 也会因为资金缺乏而被迫叫停。要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减轻就业压力,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开启便利之门。如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支持和安排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解决启动资金;或采取发放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等, 加大对毕业生创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这方面的工作, 杭州市、南京市做得比较好。

如杭州市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定了相关的激劢政策, 杭州市人事局、杭州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 (试行) 》, 市财政每年从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项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市区创业, 激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资助分为商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无偿资助。申请人毕业后两年内可获得银行商业贷款, 政府将对实际应支付的贷款利息给予50%贴息, 项目无偿资助最高可达10万元。从事生产经营项目是当年度该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非禁止、非限制发展类项目。在校期间无不良信用记录和违法行为的, 都可以提出申请。在杭州创业的大学生只要符合一定条件, 就能得到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的帮助。杭州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以本人名义在杭州市区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工商经营, 在校期间无不良信用记录和违法行为的;外地生源在杭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以本人名义在市区创办企业, 所创办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研发项目, 或从事文化创意类项目, 在校期间无不良信用记录和违法行为的;外地生源非在杭高校毕业生毕业学校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 本科及以上学历, 毕业后两年内在市区注册公司制企业, 并担任法定代表人, 所创办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科研项目, 或从事文化创意类项目, 在校期间无不良信用记录和违法行为的, 都可以提出申请。[8]

如南京市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创业, 政府将给予减免税收、提供小额贷款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据介绍, 目前南京市在劳动保障基层所、站现有设立的小额担保贷款窗口基础上, 在人事部门也增设小额担保贷款窗口, 对初始型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 按照现有政策审核推荐贷款, 方便大中专毕业生获得创业资金。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 且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日期是在其毕业后2年以内的, 自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毕业后2年内自主创业的南京籍高校毕业生可申请2万~5万元的小额贷款。而在校大学生休学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或科技咨询类中介服务机构, 可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其从事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 在技术交易合同经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后, 报主管地方税务局备案, 可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9]

各地政府如能制定和实施类似上述两市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 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将起重要作用。

(三) 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目前, 在我国沿海地区就业问题严峻, 国有企业人员需求不足的同时, 西部地区、基层地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新的就业增长点, 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和部门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西部开发力度, 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为就业大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向西部地区、地方基层、甚至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转移创造条件, 实现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良性过渡。从2008年9月1日起全国统一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10]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负担, 实现市场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有利于鼓励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同时, 要适当解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就业通道。

总之, 大学生就业难是暂时的, 就业难问题将在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得以解决。然而, 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 积极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於华.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6:243

[2]张华.再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3

[3]石国亮, 赵黎明.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青年探索, 2007, 2:22

[4]周济部长, 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2007年12月5日

[5]邵宁.总结经验加快步伐推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6年7月20日

[6]杨柏芳.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22

[7]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青年探索, 2002, 4:17~18

[8]浙江日报.杭州高校毕业生最高可获10万元创业资助[N].2007-11-15

[9]中国经济网[Z].2007年09月06日09:59

大学生的困惑调查研究 第4篇

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中的优势

1.在民办高校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其针对社会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设置。

2.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生源是第一生命线。因此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这是公办学校所不能及的。

3.事实表明,学历较低的人,富于冒险精神,在工作中有魄力。这种思想决定了在就业过程中民办高校的学生比公辦院校的学生更具有优势。

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中的困惑

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中的困惑我将从民办院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生学习的现状以及我国的就业实际等方面进行分析:

1.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的理论性较公办院校低,而侧重于实践性,其实践性比中专、技校等又较差。这样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知识的构建体系上,处于一个两面夹击的态势。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相关专业的专门性人才,而在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严重,本身机构设置不完整的情况下,专门人才的引进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整个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专业不专,而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虽然民办高校已经摆脱了前10年的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的局面,但中国的民办高等学校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白手起家,学校的一切建设几乎都从零开始;二是实行专职兼职教师相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三是办学经费基本靠自筹,这一点是在教育资源上区别于国立高校的最大特点,也是民办高校的典型特征。

3.学生的学习。

(1)民办院校学生的来源在谈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民办高校学生的来源。他们的共性都是高考的落榜生。

(2)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民办院校的学生都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中大多数落榜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自身学习不努力,而他们都比较聪明,思想比较活跃,就是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不足。随着全国教学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民办院落校越来越多,民办院校的学生处于原地不动甚至倒退的人还有很多,这种状态直接会影响到民办学院学生的个人发展。

(3)民办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民办院校的学生学习被动,在学习过程中少了思考,对知识的理解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

4.我国的就业实际。由于8年来高校连续扩招,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迅猛增加,而社会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增长,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总量性矛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量有限,就业市场将长期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结构性矛盾。所谓就业难,一方面是总量不足,但更多的体现在产业结构就业需求与高校的专业结构、学生素质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

(3)竞争性矛盾。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着日益突出的各类竞争: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品牌竞争,大专、本科、研究生之间的层次竞争,文、经、管、商、工、医、农等不同专业的类别竞争、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质量竞争等。

(4)自身性矛盾。毕业生就业难除社会因素外,由于大学生择业中主观认识上存在的不少误区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对薪酬要求过高、只强调专业对口等原因,使其就业机会显著减少,直接导致求职难。

在整个就业领域中民办院校的学生处于劣势。所以我们应从自身出发,让社会转变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印象,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民办院校学生如何转困惑为优势

如何变民办院校学生在就业中的困惑为优势,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因素;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辅助学生积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切实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养成。

2.提高民办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就业上受到歧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不比公办院校好。教师的工资,福利等都与公办大学相去甚远,因此很难聘请到优秀的教师任教,就是聘请到教师也出现了现在民办高院都出现的问题——人才流动性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再进修的平台等,实施各种有利于留人的政策迫在眉睫,新劳动法的出台有利于保障民办高校人才的相对稳定性,它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迫使民办高校完善自己的体制,使其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慢慢强大。

3.作为学习还应积极的转变就业观念。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摒弃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观念,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其次,应积极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应该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千龙网,千龙教育,2007年7月5日《民办高校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降低人才流失》.

[3]新浪新闻中心2004年8月18日《西安民办高校越来越俏》.

大学生的困惑调查研究 第5篇

研 究 报 告

《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困惑及健康心理的培养》课题组

执笔

邹成

成华清

席小云

杜成强

文虎奔

蒋永红

邹 成 魏 萍

刘平蔡雪萍 宋 伟 唐昌金 毛西德 卢朝跃 康友龙

陆 榕 杨东辉 姜亚军 邓鸣凤 梁 军 袁 蓉 曾 龙

李红光 韩小敏 陈胜虎 段德正 徐 强 张艺学 曹 毅

毛 莉 凌 钦 陈胜华 贺华强

一、课题生成背景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共性与个性并存的长期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量变过程,个中各种变量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会造成深刻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已深刻地影响着校园,也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世界。岳池县作为一个超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长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且外出务工人员比例高,隔代教育比重大,留守学生多,家长疏于管教,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和疏离,致使学生在求学和成长过程中产生、堆积各种心理困惑,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挤压甚至变形。身心发展不畅、不平衡势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学生进步和人生态度,这也会极大地干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削弱和降低教育教学效益。

就我县中学生成长中呈现出的问题看,由农耕文明衍生出的心理特征凸显。学生家长很大部分游走于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其自身观念冲突、心理冲突就解决得不好,在教育子女上更是盲目性、随意性强,又缺乏相应指导,致使学生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偏激自私、心胸狭隘倾向,呈现 出不善与人协作、不善与人分享的自我封闭特征,内心困惑冲突,孤独苦闷;或缺乏理想信念,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或因爱的缺失而寻求心理补偿,过早谈恋爱;或转移兴趣,远离学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小说世界;或哥们意气,交友随意,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染上不良习气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高度警觉和重视,抱着现实重大问题即主要课题的理念和信念,我校经过反复讨论梳理,立足县情校情实际,将《农村中生学的成长困惑及健康心理的培养》予以立项并申报成省级科研课题。我们课题组以培育学生健康心理为指向,以为学生良性成长传道解惑为使命,积极关注学生心灵,多渠道、多途径地舒缓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压力,调解学生的不适,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促进学生身心智协调健康发展,打造“心灵阳光”工程。课题组举学校、家庭、社会之力,取“现状研究——科学预防——问题调适——和谐发展”之方针,构建由领导督促、专家指导、教师实施、学生参与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龙头,心理咨询为枢纽、各班级心理辅导小组为基础的互联互动的立体工作网络,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协调学生心理行为,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有利于揭示农村中学生心理困惑、问题、疾病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和特征

(2)有利于尝试构建农村这一亚文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塑造及心理问题调适的理论模式

2.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其个体全面发展和整体和谐发展 课题研究旨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心智并育,既培育学生心理品质,又能优化学生思维方式,培育学生的高级情感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理性和自我调控能力,培植理解、信任、民主、宽容和爱的沃土,使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成长植根其中,滋养其心理,强健其精神,尤其是其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协作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与整体和谐发展的双赢。

(2)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遵照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的要求分阶段实施,高度整合学校物力、人力资源,对各阶段目标研究合理配置资源。将学校、家庭、个体、社会纳入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形成全方位的合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育人机制,不断增强心育的实力,良性循环。

(3)有利于达成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公民 课题研究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良性成长和自主发展,既为高校输送可造之英才,又为地方经济建设注入活力与动力,培养各种有用之才,使其带有鲜明的学校文化底蕴和过硬的文化心理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199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1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示精神,2002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等相关理论

四、指导思想

1.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全面、个性鲜明、特色突出

2.力辟蹊径,分层实验,点线面结合,探索出心理健康辅导和心育新路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具体目标:使学生持续认识、调控自我,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存在心理困扰甚至心理偏差、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摆脱心理阴影和束缚,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育能力,走出误区,迎接内心的光明,放飞心灵。

六、课题研究原则

1.教育性原则: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重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理想教育,培养其昂扬向上的精神和优秀品格,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2.系统性原则:一是课题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城乡兼顾,二是研究直接指向学生全面发展,二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3.差异性原则:主要针对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每一个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诸如年龄、性别、学习、思想、文化、地域等差异,分阶段分目标研究,探索实施操作易行、效果明显的心育经验与方法。

4.保密性原则:在个人案例的收集过程中,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使其消除思想顾虑,畅所欲言,避免产生负面影响,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从而保证研究的科学有效。

5.民主平等原则: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以便沟通师生情感、缩短心理距离,滋补学生心灵,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的变量,搞好个案研究,从中探求研究、调适、矫治的规律与经验。

6.科学性原则:采取工具箱测试量表如卡特尔16PF、症状自评定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表》、《意志力自我检测》、《情绪稳定性测试》、《创造力测试》、《留守学生问卷调查》,力求测试与分析、矫治、引导的科学性。

七、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业问题、升学与择业问题等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涉及《农村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的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培养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指导》、《高中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调查与教育管理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教育》等子课题的研究。采取分阶段分目标地予以实施,具体为:

1.中学一年级(适应):①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物质环境(校园、社区)、人际环境(师生、同伴、亲子)、任务环境(学科任务)②健康人格发展指导:树立自信心理、进行理想教育、调适自卑心理、虚荣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③挫折心理的疏导

2.中学二年级(稳定发展):①青春期的困惑(性心理、恋爱心理、焦虑症)②维护学习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③树立责任感、培养 意志力、塑造乐观性格

3.中学三年级(个性化)①价值定向的指导②压力与焦虑心理的疏解③耐挫能力的培养④考试技巧的指导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课题组研究了重点实验班级,指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展开实验研究,实验班级为初2006级2、3班,初2005级3班;初2007级1、5班以及高2005级1、2、3、4班;高2006级1、3、4、5、18、20班; 高2007级2、6、12、20共19个班。

2.问卷法(如留守学生问卷)、调查法、统计法(高初中实验班统计)、心理测试法(如《意志力的自我检测》、《情绪稳定性测试》、《创造力测试题》测试等)等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一)周期:3年(2004年4月—2007年8月)

(二)主要步骤和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4年8月)

(1)宣传发动、造势蓄势:利用校园广播网、黑板报、宣传橱窗对师生进行宣传动员,为心理咨询辅导活动的展开制造舆论氛围,打造心育的文化心理背景。

(2)硬件建设保障到位:一是学校专门将行政办公楼顶楼开辟为心理辅导场所,辟出“心扉广场”、“心海小屋”、“仰心亭”等咨询活动空间,添置各种物质设施如电脑、空调、饮水机、墙纸、盆景等;三是刻录光盘,并建多功能放映厅(阶梯教室)

(3)师资建设精干高效:聘请四川师大心理学博士陈国典作总技术顾 问,顾问成员还有邱秋、姚开智、任思惠、方全东,由文虎奔、蒋永红和核心成员魏萍等去北京、成都等地参加了专业培训,中心组成员均外出培训达20余人次,并自学了相关专业理论,还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指导,确保依托多种资源,夯实师资力量。

(4)确定实验班级和子课题(见研究内容相关陈述),设置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2.课题实施和攻坚阶段(2004年9月—2007年2月)

由于涉及年级、多层次学生,年龄、时间跨度较大,且子课题研究覆盖较宽,为此课题组开展了扎实深入的研究工作,采取了如下研究措施和策略:

(1)心育通道全面开通

课题组以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龙头,以班级教育为主依托,以家长学校建设为助推器,联手打造育人的心灵时空,全面开通心育通道。

①日常工作运转有序。首先持之以恒开展日常接待工作,心理中心每周二至周五下午开放,由值班中心成员主持日常接待、咨询、分析、整理工作,依据平等、保密、及时、有效的原则,对学生给予最佳心理援助,选择面谈、邮件互动、心理热线交流(电话0826-5222955)等方式因人因事制宜地开展工作。在此阶段,共接待学生上千人,对心理危机进行化解和干预达十余起。

②拓展心育的时空:学校设立了“心灵环保信箱”,开辟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辟出心育玻璃橱窗,设置广播板报栏目组,每周三晚定时播放“心灵时空”广播节目,共50期,举办“心理大看台”专题板报,组织学生进行“美化心灵”征文比赛,编辑发行专刊。《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5期、《高三迎考特刊》12期和《家庭教育》24期向全体师生和家长放发。邀请专家吴兆华博士作“中学生立志成才”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中心负责人蒋永红在县市电视台作心理辅导报告5场,如《扬自信风帆,铸人生辉煌》、《如何引导孩子走出网瘾的误区》、《让学生乘着兴趣的翅膀翱翔蓝天》等。

③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主要进行了中学生情绪稳定性测验、中学生创造力测验、中学生意志力测验,2007年2月主要抽样调查了2007级学生353人,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67人。(见心理测试表(1))。于2007年4月23日至28日对留守学生与监护人关系及个人身心健康状况进行问卷测试,发放5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41份(见心理测试表(2)),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测试达5000人次。于2004年和2008年两次抽样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综合测量,抽样学生第一次有初中生200名,对150名农村高中生和146名城市高中生采取团体检测法,而第二次则对200名初中生,200名高中生分层随机抽样(见心理测试表(3)),分析结果通知了班主任,此外,对高初中新生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档案达1000余份,由班主任完成。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个性特征、人际关系、个人生活大事经要等方面,为个案研究积累动态的原始素材。

④以活动为载体:针对初高中不同年级学生举办了兴趣培养、青春期性心理、适应与发展、早恋现象、高考心理辅导讲座50余次,中心负责人蒋永红在市县电视台专题讲座3次。开展“成功素质训练营”、“羊皮卷诵读”、“疯狂英语训练”等活动达10余次。班级则通过家长会、家访、师生结对子帮扶、给家长写信交流等方式展开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每期召开 两次家长会,家访总计达2000人次,结对帮扶问题学生300余人。

⑤成立家长学校:2004年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如何教育学生进行正规培训,先后培训家长10批,达3000人次,并让他们在家乡普及教育的科学方法,覆盖全县各个乡镇。

⑥成立社区教育联盟:2005年3月在城区为优化育人环境,成立社区教育联盟,将骨干成员吸纳进家长学校予以培训,邀请社区骨干给学生作成长报告10场,注重心理健康平台的多维构建,共筑心育的家、校、社会立体网络。中心组成员蒋永红、魏萍多次到乡镇中学进行专题报告,作心理解救,构建县乡育人网络,予以示范辐射,同时将家庭教育剪报等心育资料分发到各级相关部门及各兄弟学校实行资源共享。

2.子课题研究全面展开

宏观研究统揽全局,而子课题微观研究各个突破,每个子课题均分解到人头,落实相关责任,定期督促检查,指导总结,分工有序,合作协力。现摘主要子课题予以陈述。

(1)《农村中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培养》子课题研究 ①研究成员:魏萍

唐昌金

宋伟

梁军 ②实施研究的策略

一是组织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判定实施方案,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二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榜样示范,以健全人格熏陶人、沐浴人;三是针对性训练,如自我控制系统训练、耐挫训练、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功能、《心理健康课》课堂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训练等训练,尤其是开展给父母写封信进行感恩教育,汶川地震献爱心教育、“我给贫困同学献爱心”以及利用“文明礼貌月”、“安全卫生月”、“学雷锋月”等契 机组织学生献爱心,做好人好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四是与人为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举办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征文活动,参加文艺活动、读好书活动、展开人生价值大讨论、设计人际交往模式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学习中悟,追求人格的健全发展和个性修养。着重解决和有效预防了青少年形成依赖性人格、虚荣性人格、好斗型人格、表里不一型人格、孤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

(2)《单亲家庭学生的培养教育》子课题研究 ①研究成员:刘平

但萍

贺华强 ②实施研究过程

一是对单亲家庭学生予以调查摸底。据对初

一、初二年级748名学生调查,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有86人,父母中死亡致单亲家庭学生15人,因入狱判刑家庭学生2人,父母外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123人,共计22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30%。其中学习差的达52人,表现差的达19人,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的达7人。二是实验步骤为二年半(2005年10月—2008年3月),三是研究单亲家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如内向、忧郁、敏感脆弱、自卑孤僻、不思学习、行为不端等)和问题成因。四是实施“送温暖”工程,主要是建立单亲家庭档案和学生心理档案,通过结对子帮扶、走访单亲家庭、与单亲学生交朋友、班级爱心直通车、举行“成功素质训练营”活动、生日祝福、经济资助、集体游戏等方式进行爱的传递。五是写出单亲家庭个案调查12份,六是通过剪报、刊物、广播、讲座、网络等方式正确引导和纠正单亲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七是对单亲家庭学生选择了三个突出个案研究,主要采取一对

一、结对子、爱心教育、理性启蒙、心理辅导等策略展开。(3)《青春期性心理指导》子课题研究 ①研究成员:袁蓉

兰洋

贾金花 ②实施研究过程

一是调研学生性心理状态,发放了《青少年性教育》调查问卷,从生理卫生基础知识、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健康等方面予以调查,对全校1000余学生进行的性教育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与生物组全体教师协调生理卫生课的教改策略。三是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四是利用板报、广播、网络、热线电话等渠道进行性教育。五是对学生性认知的偏差与性冲动的困扰予以高度关注和纠正引导。六是在性教育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构建性道德,进行性法律教育,生成性行为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和法制观,构建理性的闸门,远离黄色污染。七是选择一突出个案加以研究。

(4)《高中生校外租房的调查与教育管理研究》子课题研究 ①研究成员:段德正

刘平

李红光 ②研究实施过程

一是开展高中生校外租房调查,非城区学生约30%在校外租房,二是确定研究步骤,周期为二年半(2005年10月—2008年3月),三是深入研究校外租房生自律自控、人际交往和学习情况、生活习性。四是班主任签订责任书,与班主任一道形成合力对校外租房生建立信息卡,与其家长进行联系,在安全保障、日常管理等方面“约法三章”,五是榜样激励和反面教育,对正反两个方面的学生进行典型事例剖析教育,使安全教育警钟常鸣,尽量动员学生回学生公寓住宿以便管理。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留守学生教育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 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三结合”育人模式上积极探索,让家长、社区参与《家庭教育》剪报的策划、编写,并提供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分析,对升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专访,刊发访谈录,请升入名校的学子回母校讲学,请各项专业劳模、英雄人物给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每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为烈士扫墓等活动,使学生在求学、自管自控、为人处事、价值定位、择业等方面理清思路,找到标杆、积极践行。据统计,全校学生义务清扫大街达6000余人次,各种捐款活动达10余次,走访孤寡老人500余人次,与社区共建德育基地5处。

3.课题总结推广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

这一阶段,在总结第一轮研究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突出课题的可持续性与有效性,确保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推广,力求课题精简化,确保实效性,第一,学校持之以恒地利用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注重对健康心理的维护,同时组建“成功素质训练营”,将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从2009级学生开始,开展劳动实践课,现被全市推广开展。第二,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主题班会、周记、发放剪报、心理讲座、心理电影放映等方式,引领学生明确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乐观自信、奋发有为,不惧挫折、与人和谐,形成良好的应试技巧和心理,争做文明学生与合格公民。第三,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整合各方合力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十、课题研究的成效

三年多来,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艰苦探索,耐心付出与不懈努力,取得了以下一些成绩。

(一)理论研究成果

1.2004年10月16日,张燕《如何有效克服学习中的遗忘》获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及案例广安市一等奖。

2.2004年10月16日刘素梅、陈忠菊《有心努力学习,无法持之以恒》获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优秀论文及案例四川省二等奖。

3.2004年11月17日《广安日报》以《心灵的港湾》为题报道了我校心理辅导中心的成效。

4.2005年4月12日“广安市教育科研成果展示会”在我校召开。5.2005年7月,蒋永红《青春伊甸园里的躁动》获第二届“师圣杯”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教案)大奖赛二等奖。

6.2005年7月成华清、邹成《以评促教,建立人文化教学评价机制》发表于北京《中小学管理》。

7.2005年7月,蒋永红《积极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建设文明广安,构建和谐社会”创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论文评比获优秀奖。

8.2005年9月28日中省市共十家新闻媒体赴我县采访,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予以专门报道。

9.2006年1月14日,西华师大社科院冯光伟处长来心理中心考察,予以好评。

10.2006年4月28日四川省教厅基教处柏元斌在市县领导陪同下来心理中心视察指导给予好评。

11.2006年10月25日,广安市关工委胡文训主任一行来心理中心视 察,给予高度评价。

12.2006年9月27日,康友龙《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发表于《教育导报》。

13.2006年魏萍《紧抓课堂教学,树立良好人生观》获广安市政治学科教学研讨三等奖。

14.2007年4月15日《川东周末》对在我校创建“成功素质训练营”的大一男生范云飞以《大一男生,母校办训练营》予以专题报道。

15.2007年8月13日李红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物理教学中》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

16.2008年1月蒋永红获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展示三等奖。

上述理论成果表明,我校的课题研究不局限于常规的心理咨询、辅导、讲座,而是逐步渗透进课堂,使教育教学自觉肩负起心育的职责和使命。邹成老师提出了心智并育的理论,完成理论构建,进行了实践探索,其主旨将学生心理发展与智能发展有机整合,并重并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向纵深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门窗,打开了新的突破口,生成了崭新的理论模式。

(二)实践效果:经过几年的不断实验研究,我们基本达到预定目标 1.子课题整体实践效果良好

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培养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指导、留守学生教育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基本掌握了学生的成长动态与心理发展规律,逐渐调整了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模式和策略、技巧、方法,提高了 进一步科研的实践指导的能力,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改善和增强,尤其是人格逐渐觉醒,人格发展正常,一些不良心理逐步减少和弱化,精神风貌良好。

2.子课题个案效果明显(1)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个案效果

①刘平老师指导的高2007级李某(1990年出生):该生考入中学不久其母去世,第二年父亲再婚,后母带有一孩,父亲长年外出打工。该生由于第二期迷上网络,喜欢赌博,交友不良,常迟到早退或上课睡觉,由入口中上成绩滑向班上倒数几名,经过科学施教,不仅克服了坏毛病,与继母关系好转,而且成绩上升到班上前25名,自信心大为增强。

②但萍老师指导的高一16岁男生张某:该生几乎不听课,上课找人摆龙门阵或睡觉,或看小说,或用手机发短信,打游戏、听MP3,不做作业,迟到、早退、旷课较多,说话出口成“脏”喜“武力”解决问题,几乎人人讨厌他。其父亲系一乡村教师,因救一落水儿童牺牲,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母40岁,靠擦皮鞋谋生,但老师对该生进行心理援助,多管齐下,现在该生不仅衣着整洁、目光有神,而且待人真诚、守纪,学习成绩大幅提升,先后当上体育委员、纪律委员,并带动和影响了一批问题学生好转。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效果

贾金花老师指导的一名高三学生,因染上手淫恶习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个案辅导中使其对不良心理、性恶习有了科学的认识,转移兴趣,抵抗黄色诱惑,不断增强自制力,最后帮助该男生摆脱了性困扰,积极向上,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此外,蒋永红指导的高2006级学生范云飞于今年3月受聘为鸡西大学 创业园副总经理兼成功素质训练中心主任,其负责的“成功素质训练”得到了国家劳动就业部科技部等领导认同,现该活动正在全国大中专院校推广实施。

3.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加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007年2月我们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表》对200名初中生、200名高中生分层随机抽样与2004年实验前对比,结果显示,问题生明显减少,初中生对人的焦虑、自责、恐惧倾向大为好转,高中生大部分情况好转。而且家长经过培训,教育能力也有所提高。

4.学生学习风气明显好转。以前厌学、弃学、逃学的现象大为减少,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进而比学赶帮超,树立远大人生目标者比例增长。通过对高初中实验班级的连续追踪和对比研究(见高初中部实验效果对比表(1—4)即表(4、5、6、7)学生心理咨询和违纪人次呈逐年递减之势,优生率、家长满意率呈上升趋势,个别班级长势强劲,先进班级获得率、优生率、家长满意率均优于非实验班。心理健康教育为我校高考本科上线突破千人大关进而达1200余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初中升入重点高中也创下历史新高。

5.班主任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凡参加实验班级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均取得了优于非实验班的管理绩效,其中被评为各级优秀班主任的比例占总数的1/3,80%实验班班主任成为各级表彰的优秀班主任。

6.硬件建设上台阶:心理咨询中心又添置了一些新的设备和辅导工具,学校在综合保障上投入加大。

十一、课题研究需改进的地方

1.心理辅导中心应由兼职向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转变,譬如留1—2名 专职辅导员,确保“全天候”接待。

2.教师心理知识培训应加强,打造一支强大的师资阵营,使我校心育工作点线面结合,各个突破,全面开花。

3.对心智并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专题立项,使全体教师加强观念更新和理论武装,为课堂教学各科实施心育和心智并育提供强力支撑,力求有新的建树和突破,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开辟新的心理辅导途径,在学校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推广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贡献更大力量。

附:各种测量量表

当代大学生的困难和困惑 第6篇

不知不觉来到大学已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也许是因为高中生活太累吧,突然来到了一个放松的环境里,自己变得懒惰起来。在大一的一年的时间里,没有努力的学习,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了,猛然发现自己离毕业已经很近了。现在我们的专业竞争的很激烈,想要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很难。有的时候真的很茫然,到底要设定怎样的目标才能在现进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习之地。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一把火,为了前途在努力燃烧;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一朵花,为了前途都在争齐斗艳;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一颗树,为了前途都在努力茂盛,可明天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位置。失败了,放弃了,前途灰暗;成功了,接收了,前途光明。每一个人的前途都是五彩缤纷,有着酸甜苦辣。想要获得一番成就就必须努力,可是我们努力要有方向,更要有明确的目标。

命运往往不让我们“鱼与熊掌二者兼得”,但又把鱼和熊掌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选择。受于思维的束缚,年龄的限制,大学刚毕业,人生的两件大事——事业与婚姻接踵而至,使你无暇外面世界的精彩,使你丢失了冒险的胆,因为担心一旦胆敢出招,往往有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惨败。绝大部分的我们选择了老老实实的上班,纵使你有如何神圣的理想,只能在梦境,埋在心里。国情如此,人们为了生活,接受了苛刻的工作,为了生活用品,不容得你很多选择,甚至没有选择。

工作压力大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心中最大的石头了,看着那么多待业在家的大学生真是不由得我们没有压力。但是还是需要深入思考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没有工作?工作职位并没有饱和,社会依然在发展。但是我们总把自己的起点摆得很高,差的不做,好的进不去。这样高不成低不就,久而久之不仅耽误了自己找工作的最佳时期更是把自己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都荒废了不少!如此一来岂不是更加的得不偿失?

上一篇:部门预算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毕业典礼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