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课程设计总结

2024-09-01

工艺课程设计总结(精选8篇)

工艺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电脑桌造型设计和选材分析

目录

一、产品名称和图片

二、产品用途、功能、结构

三、材料及成形分析

四、造型分析

五、材料质感和美感分析 1.质感分析 2.美感分析

六、本人对该产品的看法或意见

电脑桌造型设计和选材分析

一、产品名称和图片 产品名称:电脑桌 图片:

二、产品用途、功能、结构

用途和功能:顾名思义电脑桌的作用就是放电脑用的,但是不同于普通桌子的地方就是针对台式电脑的主机键盘和鼠标专门设计了放置的地方,使得桌面不显得那么乱。左下方的柜子适合放置一些电脑的周边产品,不必再浪费空间。

结构:整体是一个方形,稳定坚固,主要支撑点基本上用铁制柱子来承载,桌子下面带有滚轮,移动起来方便快捷,不需要费力的搬动。下面的板特意留出一个半弧型的空间是方便放脚。中间的键盘板采用了用滑轨与主体结合,不用键盘的时候可以滑进去藏在桌面下节省空间。

三、材料及成形分析

材料:这个电脑桌的各个平面结构(桌面、键盘板、柜子)都是采用了木头的材料,这种材料易于加工,易于胶合。重量轻但是强度很高,放电脑是绰绰有余。木材是良好的绝缘材料,对于放置电脑这种电器来说,具有特别的安全性。而且木材使整体结构不易变形,可以长时间使用。材料环保,无色无味无毒,并且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会有些许的轻松感。起到支撑作用的柱子是用铸铁制作的,坚固耐用,可以保持稳定使人操作电脑时不会有摇晃感。这种材料能长时间使用,保证了物品的持久使用,不用担心损坏。木材和铸铁的组合,优势互补,在品质方面提升了一定的高度。

成形:木板用木屑压制成形,强度有保障,表面涂覆涂层防潮防蛀还有一定的防划功能,并且容易擦拭清理,保持美观。铁制材料上涂覆了一成油漆,可以有效防锈,并且更加美观。铁柱与铁杠焊接在一起保持原有的坚固性。木板则与铁制构架用螺钉组合在一起,利用了木板的软度。

四、造型分析

总体框架方方正正,没有复杂的花纹样式,简约大方,每一个材料的样子都是为了整体的功能而设计,一眼看上去朴实的轮廓就有干练的感觉。左边的柜子有一种不对称的美感,并且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桌角采用了弧形设计,刚正中带点柔美。面和柱横竖搭配摆放,横平竖直有一种现代感。

五、材料质感和美感分析

1.质感分析:首当其冲的是木质的平面,因为有图层的关系,摸上去不会有粗糙的感觉,会很顺滑。而且反光柔和,不会像玻璃材料那么反光强烈刺眼。铁制的构架涂上油漆会很光滑,不会感觉很老旧。摸上去会有冰凉的感觉,这是铁制材料的通病。但是整体都有一种硬朗的气息,不会显得柔弱。

2.美感分析:这个电脑桌没有用什么特殊的花纹,只有材质的原始美感,木材的自然气息加上铁的现代美组成了它的整体风格。作为放置电脑的桌子,现代气息是很搭配的,木材的加入给了金属以活力使它不至于那么呆板。

六、本人对该产品的看法或意见

作为电脑桌来讲,它是一款称职的产品,放置电脑。它的实用性毋庸置疑,这也是充分考虑到的,不会感觉喧宾夺主。其实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有什么致命缺陷。作为一件普通的家具它的定位应该是普通大众群体,以这个定位看它需要改进改进的地方很少。总体来讲对于大众还是很不错的产品。

工艺课程设计总结 第2篇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煤化工工艺基本原理、重要工艺过程、设备的构造及工程设计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化工工艺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收集和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各种技能,通过独立思考和锐意创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工艺的设计任务,并通过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形式正确表述。

通过本届学生的煤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教学过程组织和课程设计中引起注意:

1.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化工设备类课程,这是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缺失:这一类课程的名称有《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设备设计》、《化工过程与设备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课程设置中,《化工制图》、《机械基础》、《化工设备》、《化工过程与设备设计》这是循序渐进的四门课程,特别是《化工制图》和《化工过程与设备设计》,对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非常重要。我们缺少主要设备类课程,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发现学生对化工设备的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都不能理解。

2.《反应工程》的教学需要加强:反应工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化学反应单元设备的计算学生没有相应的基础。我们开的课程名称为《反应工程》,如能开设成《反应工程与设备》,或者是强化一下《反应工程》课程设计环节,补充反应器设计计算的教学,将会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3.凝炼本课程的3-5个课程设计选题,设计指导老师尽可能固定下来,有利于积累经验和凝炼选题。对这一环节很重要。

指导老师:丁明洁,徐辉

工艺课程设计总结 第3篇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探讨“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结合之前关于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梳理,有助于形成对本门课程全方位、 多角度的理解与总结。

一、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方式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当某件事情的方针、目的确定后,能否达到预想的结果, 方法就成了决定因素。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就可以“免得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使工作收到最佳效果。反之,便会事倍功半,给工作带来损失[4]。

此外,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更会对学生今后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生智力增长和能力增长的获取方式。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往往取决于是否选取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了解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对于推动教学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学方法的选取,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不同,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例如,“典型零件工艺设计” 课程知识目标中提出了“准确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要求;再比如该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这一要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如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践情境中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同的课程,其性质和特点往往不同,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其特点也不相同。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符合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强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能够针对现场实际,解决生产一线零件工艺编制及工装设计问题,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课程性质。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多地使用了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以及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此外,针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原理、概念、原则、规范等知识性质的内容,主要采取讲授法。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机械工程训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等课程,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实践知识及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概念。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典型零件(如轴类、盘套类、箱体类等)为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和工装设计。

(四)学校的环境条件和设备状况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学校的实验条件和设备状况将制约教学方法。陕西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实验室,针对零件的工艺设计,专门制作了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示教板,一是使抽象的、实践性强的零件加工过程形象化;二是可以对同一零件的不同工艺规程进行比较。同时,实验室制作了专用夹具标准定位元件,如定位销、V形块、支承板等,学生在进行定位设计时,可以在实验室搭建其实际的夹具定位模型,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

三、构成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

在明确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之后,还有必要清楚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构成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包括语言、实物和实践。

(一)语言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的。没有语言和文字,教学就根本无法开展。因此,教师的口头语言(也包括学生的口头语言)和文字构成的书面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讲义、课件、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等教材)是构成教学方法的首要因素。基于语言在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倾注了较多的精力,在结构、内容安排等方面,吸收了编者近几年在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陕西理工学院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为长期从事高等工程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善于运用专业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开展教学,为该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语言保障。

(二)实物

文化的传递和传播,不仅依靠语言文字,也要依靠实物。以语言文字结合实物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真实的实物(即实物原形,还包括实物所在的现场)和实物的形象(如图片、 模型)等,构成了教学方法的第二个要素。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拥有典型零件(轴类、盘套类、箱体类、齿轮等)的工艺规程示教板,有零件加工过程中零件变化的动画,同时还有专用夹具标准定位元件,如定位销、V形块、支承板等,学生在进行定位设计时,可以在实验室搭建其实际的夹具定位模型。

(三)实践

技能特别是实际操作技能(如实验、实习、独立观察、生产技能等)的传授、培养和掌握,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亲自操作与模仿练习等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成为构成教学方法的第三个要素。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由课程实验、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几个方面组成。客观上决定了该课程在完成相应教学内容时,主要采取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革新教学方法的策略

针对目前工程教育学中普遍存在的“六多六少现象”(即“科学理论多,结合实践少;虚拟演练多,动手操作少;教师灌输多,学生参与少;提供结论多,探究问题少;集中思维多,发散思维少;单一分析多,综合运用少”),“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授课引导、自学探究、研讨深化、实践验证”的方法。

(一)以运用为主线

针对以往工程教学中“科学理论多,结合实践少” 的现象,“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际的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例如在课程中开设工件加工误差统计分析和工艺系统刚度测定实验,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中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为制定合理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奠定基础。

(二)以能力为目的

在课程的各教学过程中,加大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环节,并从考核标准中提高学生操作成绩的比例。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实习接触了解生产实际,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虚拟演示多,动手操作少”的问题。

(三)以兴趣为动力

改革以往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学习机械制造知识的兴趣。

(四)以问题为导入

教学方法的本质是教学中的智慧行动即问题解决。 教学方法就是课堂上的智慧行动、问题解决、实验研究, 而不是传授现成知识的程序。“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中以问题的提出为导入,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 以解决方案的规律性为总结,以点带面,由强调静态的观察到强调动态的问题解决,避免了教学过程中“提供结论多,探究问题少”的现象,使学生始终保持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欲望。

(五)以创新为目标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解决“集中思维多, 发散思维少”的现象。

(六)以综合为导向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是在学生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并在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基础上, 解决典型零件实际生产工艺问题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工艺及工装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在学生的专业只是培养阶段,以综合项目为切入点,以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将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解决学生培养过程中“单一分析多,综合运用少”的问题。

摘要: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课程建设的要素之一。文章以陕西省精品课程“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例,阐述了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剖析了选择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依据和构成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授课引导,自学探究,研讨深化,实践验证”的教学方法革新策略。

工艺课程设计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是从理论知识向实际产品的模具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模具设计手册等工具书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冷冲压模具的能力等。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时,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二是钻研精神不够,主动性差,遇到一些困难,不愿意自己查阅资料,过于依赖教师的辅导;三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每做完一小部分都要教师的确认,才敢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对课程设计的选题、组织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我精心挑选了啤酒瓶开启器、方形接触片、蚊香支架、金属瓶盖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选题。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我确定了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復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二、课程设计任务的组织实施

提前布置设计任务,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我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这些课外作业与课程设计联系紧密,学生大多十分重视,积极性很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任务中的绝大部分已经经过了一次演练,大多数学生对设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已经不再陌生,只需将所作过的资料进行修改、连接整理,便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并有所收获,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分组进行,每个设计小组一般为两人。每个小组之间选题不同或原始设计数据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小组之间相互抄袭。并在小组内把设计任务分解到人,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合作,又都有自己的任务,人人都必须自己动手、相互督促才能按时完成。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过程性考核,每天检查各小组的设计进度及完成的情况,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学生设计的总评成绩中。三是准确把握设计工作量,在给每个学生分配设计任务时,根据能力不同区别对待,既做到任务充足,又保证每个学生只要抓紧时间都能按时完成。四是指导注重培养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指导的重点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查阅设计资料和工具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答疑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生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我们就集中讲解。

计算机绘图是我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样做有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

三、成绩评定

我在评阅设计资料时强化了答辩环节,通常给每个学生安排5到10分钟的答辩时间,答辩环节可以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结果进行反思、改进。学生的设计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答辩教师在仔细审阅学生的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答辩情况和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给出成绩,此成绩占设计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作息时间情况、是否按时独立完成等评定,占设计成绩的30%。

实践表明,以上做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的设计任务,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去做,避免了以前基础差的学生无从下手的弊端。现在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完成设计任务,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了锻炼,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他们以后的进步大有益处。二是把课程设计贯穿到课程理论教学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三是把课程设计与绘图软件相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机械工艺课程设计论文 第5篇

前言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提出了工艺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该模式较全面的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将工艺课程设计贯穿到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设计结果完成产品的制作并应用到真正的生产中。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把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计算的能力、设计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实践上的基础。

工艺课程设计的内容长期以来都是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与工装夹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由于课程设计长期以来不变的设计方法与教学模式,给课程设计带来很多弊端。本人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

1.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工艺课程设计的任务,都是老师给出已知零件,学生设计其加工工艺规程,然后再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某个加工面的某道工序的工艺装备,最后完成所有的工艺卡片的填写和夹具图纸的绘制。由于这些零件长期以来变化较少,学生往往按照以往的模式来完成设计任务,出现了很多问题。

(1)由于设计题目固定不变,其相应的指导书、资料、标准、手册也一应俱全,很多指导书已将设计过程规范化,程式化,学生按部就班地来完成设计,有的甚至拿往届学生设计的模板往下抄,只要改动一下尺寸数据即可。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设计理念得不到发挥,在设计上也得不到创新。

(2)课程设计都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才统一安排时间,布置题目进行设计的。时间是两周,在两周的时间内,学生又是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又是进行工序尺寸和工时定额的计算,还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学习好的学生往是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设计,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学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发挥,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已,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并没有得到体现。

(3)课程设计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一套工艺过程卡片、工序卡片和工装夹具的装配图纸与零件图。学生设计的夹具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设计的工艺规程是否能实现零件的使用要求?因为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结果一直停留在设计阶段,学生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经济性无法得到验证,学生在设计中也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实现零距离跨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对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提出了改革,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模式与指导方法,使学生在设计中不仅要完成理论的设计计算,也让学生参与其制造过程,这样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和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两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即要完成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又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要计算,又要做方案,还要完成图纸的绘制,学生感到难以招架。通过改革,我们把工艺课程设计里的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设计安排在课堂的实践课中进行,在讲完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理论知识之后,安排实践环节,学生动手编制零件的工艺规程,该零件不是老师随意选的,而是实训基地加工制造的产品。学生在完成工艺规程编制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2],参照实际的生产流程,找出自己设计的不足及创新之处。通过指导教师的督促和指导,及时改正不足之处,并分析创新之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在课程设计未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1/3的工作量,为课程设计的完成和对产品的改进与创新争取了大量的时间[3]。

(2)课程设计时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几个人分成一组,每组学生完成零件所有加工工序的工装夹具的设计,即完成从装配图到零件图的一整套图纸的设计与绘制。在设计过程中,即要分工,也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产品的制造:因为学生设计工艺规程的零件是实训基地的加工对象,设计的工装是生产这些产品时的夹具,这就使产品的最终制造成为可能。学生所有的设计任务完成之后,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审查图纸的合理性,正确性,经济性,然后把最优秀的设计推荐给实训车间,车间根据生产的需要组织并安排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产品的制造,最后真正把学生设计的工装夹具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3.可行性分析

(1)院校内有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为本次创新提供了基础。

(2)工艺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产品的实现保驾护航。

(3)成本支出,学生产品制造的费用完全是实训基地生产加工的成本。

4.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应用,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真正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海军,黄华梁,除忠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9(7)

[2]王翠芳.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J].江西化工,2004(4)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第6篇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T10A 检验量棒的 热处理工艺设计
1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的目的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次专业课设计练习,是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热处理课程的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所 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2)学习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热处理设备选用和装夹具设计等。(3)进行热处理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工艺图绘制和学习使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和规范。

2 热处理课程设计的任务
①普通热处理工艺设计 ②制定热处理工艺参数 ③选择热处理设备 ④分析热处理工序中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⑤设计热处理工艺所需的挂具、装具或夹具 ⑥特殊热处理工艺设计 ⑦填写工艺卡片

3 T10A 检验量棒的技术要求及选材
3.1 T10A 的零件图
T10A 检验量棒的零件如图 3.1 所示。

图 3.1

检验量棒图

3.2 技术要求
1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T10A 检验量棒的技术要求 如下: 硬度:HRC60~63

[1]

3.3 材料的选择
3.3.1 零件用途 量棒是用来度量工件工件内经专门尺寸的工具。3.3.2 工作条件(1)量棒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工件的摩擦与碰撞,长时期使用量棒会因磨损 而失去其精度。(2)量棒在长时期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会因环境和工作而导致量棒的变形,进 而尺寸不再稳定,不能再用来度量工件。(3)量棒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受到冲击作用,会导致量棒因偶然碰撞而断裂。综上所述,量棒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工件的摩擦和碰撞,而作为量棒本身又 必须具备非常高的尺寸精确性和恒定性。长期使用会导致量棒失去其精度,且在存放 时会因保存不当而导致其变形,所以要求量棒不仅要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还要有一 定的韧性。

3.3.3

性能要求

检验量棒的形状简单,尺寸不太大,但量棒在使用中要求很高,为了满足这些要 求,可选用含碳量高的钢,同时要求有一定的韧性。含碳量高的钢经淬火热处理后可 得到马氏体和未溶碳化物,可使量棒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保证量棒在长期使用中不 致被很快磨损,而失去其精度。此外还有高的尺寸稳定性,保证量棒在使用和存放过 程中保持其形状和尺寸的稳定性。高碳钢经淬火并及时回火后,可以在很少降低硬度 的同时使钢的韧性明显提高,这样可使量棒有足够的韧性,以保证量棒在使用时不致 因偶然因素而损坏。

3.3.4

材料选择

根据检验量棒的工作条件,尺寸及性能要求选择碳素工具钢,其未加入合金元素,价格便宜,退火后硬度低,可

加工性好,磨削及抛光性好。T8,T8A,T9,T9A,T10A,T11A 等都属于碳素工具钢,但T8,T8A,T9,T9A接近共析成分,含碳量较少,淬火后的组织
2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中未溶碳化物极少,耐磨性差。而T11,T11A远离共析成分,在淬火后组织中的未溶碳 化物较多,降低了钢的韧性。T10A在淬火加热时不易过热,又存适量的未溶碳化物,耐磨性高,且弥补了T11A韧性不足的缺点。

3.3.5

T10A钢化学成分及合金元素作用

T10A 钢的化学成分示于表 3.1
表 3.1 T10A 钢的化学成分 ω/% C 0.15~0.30 Mn 0.15~0.30 Si 0.15~0.30 P ≤0.030 S ≤0.030
[1]

化学元素作用: ①C :保证形成碳化物所需要的碳和保证淬火马氏体能够获得的硬度 ②Si: 能提高钢的淬透性和抗回火性,对钢的综合机械性能,还能增高淬火温度,阻碍碳元素溶于钢中。③Mn:能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有脱氧及脱硫的功效(形成 MnS),防止热脆,故 Mn 能改善钢的锻造性和韧性,可增进刚的硬化深度,降低钢的下临界点,增加奥氏 体冷却时的过冷度,细化珠光体组织以改善机械性能。

3.3.6

T10A 钢热处理临界转变温度

T10A 钢热处理的临界转变温度见表 3.2[1]
表 3.2 T10A 钢临界转变温度/℃ 钢号 T10A Ac1 730 Ac3 800 Ar1 700

3.4

T10A 钢量棒加工制造工艺流程 T10A 钢量棒加工制造工艺流程如下:

下料→锻造→调质处理→机加工→不完全淬火→清洗→冷处理→低温回火→时效→ 检验→包装

4

T10A 钢的热处理工艺

3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4.1 T10A 钢的调质处理工艺
4.1.1 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目的

进行预备热处理,获得粗大回火索氏体,降低淬火前机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使淬 火后具有高而且均匀的硬度。如果采用正火加球化退火,则加热周期长,生产效率低。所以选择调质处理作为 T10A 钢的预备热处理,处理后可以获得回火索氏体,减少淬 火变形,提高机械加工的光洁度。4.1.2 淬火工艺(1)淬火目的 淬火是为了获得马氏体(2)淬火温度 加热温度:780±10℃。因为 T10A 是过共析钢,钢中含有碳化物形成元素。为使碳化物溶入奥氏体中,使 奥氏体合金化程度增高,提高淬火回火后的机械性能,因此调质处理加热温度在 730℃(即 Ac1 温度)加 30-50℃。所以最终选择的加热温度为 780±10℃.(3)淬火设备 选用RDM系列埋入式盐浴炉,盐浴炉参数见表 4.1。
表 4.1 RDM-70-8 埋入式盐浴炉 型号 额定功率 电源 相数 RDM-70-8 70(KW)3 电压 380(V)850℃
[7]

额定温度

工作空间尺寸(mm ×mm)450×350×700

说明:炉温均匀,介质流动性好,加热速度,温度均匀,工件变形小,加热质量好,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炉膛容积有效利

用率高,产量大,耗电量少,可节省电能与筑炉 材料,电极寿命长,减小停炉时间。适用于中,小型工件成批量生产。

(4)加热方法 采用到温加热的方法,是指当炉温加热到指定的温度时,再将工件装进热处理炉进行 加热。原因是加热速度快,节约时间,便于批量生产。
4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5)加热介质 加热介质为 44%NaCl+56%KCl
表 4.2 加热介质与使用温度的关系 盐浴成分(%,按重量计算)28NaCl+72CaCl2 34NaCl+33CaCl2+33BaCl2 50NaCl+50BaCl2 22NaCl+78BaCl2 44NaCl+56KCl 34KCl+66BaCl2 熔点(℃)500 570 600 640 663 657 使用温度范围(℃)540~870 600~870 650~900 675~900 700~870 700~950

(6)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12min 选定的依据: 加热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t=a×K×D,式中 t 为加热时间(min),K 为反映装炉时的修正系数,可根据表 4.4 可得 K 取 1.4,a 为加热系数 min/mm,加热 系数 a 可根据钢种与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参数按照表 4.3 选取,D 为工件有效厚度(mm).可得 t=a×K×D=1.4×20×24=672s
表 4.3 工件加热系数 a 钢号 碳钢 合金钢 高合金钢 高速钢 退火、正火(箱式炉)箱式炉 0.7~0.8min/mm 0.9~1.0min/mm 1.0~1.5min/mm 2~3min/mm 0.7~0.8min/mm 0.9~1.0min/mm 预热 1min/mm 加热 45s/mm 2~2.5min/mm 淬火 盐炉 20~30s/mm 30~45s/mm 预热 30s/mm 加热 16s/mm 预热 15~30s/mm 加热 8~12s/mm

(7)冷却方式 由 T10A 的淬透性曲线可知,要达到所要求的硬度,可选择水淬,且由于 T10A 的淬透 性低,为获得马氏体组织,应选择强烈的淬火介质.所以选择水作为 T10A 的淬火介质。(8)冷却介质 冷却介质:水
5


工艺课程设计总结 第7篇

工艺品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工艺品设计

[实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专门化)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设计的主要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艺美术品设计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教学实训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工艺美术品知识,运用一定的立体造型技能设计工艺美术品造型,为今后从事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工艺美术行业的调查,对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专业设计与制作的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艺美术行业相关企业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依据,引导学生熟悉工艺美术行业,选择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内容,按照能力掌握的难易程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组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建议本课程

课时为80 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工艺设计项目训练活动,使学生了解工艺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工艺设计的方法和工艺美术造型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工艺造型的特点,认识造型设计中的形式表现手段,开发设计思路和创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有一定的工艺美术设计能力,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 能用掌握的造型知识与手段设计工艺品造型。 掌握一定的电脑效果图的制作技能。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编写教材

(1)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根据工艺美术专业设计与制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强对造型表现速度和准确度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文字简明扼要,要图文并茂。要多介绍优秀的与本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工艺雕塑作品,并加以分析评述。

(5)教材活动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既要结合专业,又要富有新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2教学建议

(1)应立足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任务引领型项目带动学生对工艺品设计基础知识、艺术表现知识和表现技法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注意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择典型的活动项目,使学生通过几个典型活动的学习,学到工艺设计的规律性知识和技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示范性教学。要有完备而清晰的示范过程,加强临场的个别指导的教学活动。

(4)工艺品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个体性很强的技法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4.3教学评价

1、突出形成性评价,结合课堂训练、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记录。

2、强调目标评价,尽可能在课程设计中,将设计内容与企业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设计实务中体会设计的整个环节。

3、强调课程结束后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

4、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各任务模块可参照下表进行评价

说明: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综合技能情况的评价。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4.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注重开发具有知识性质和工艺生产的多媒体课件,结合企业生产项目,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利于学生在动手制作中体会工艺雕塑的艺术语言。(2)注重利用博物馆和艺术展览等社会条件,观摩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从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结合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

(3)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工艺美术行业的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4)利用上海职业培训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与学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4.5其他说明

一堂“甲胺工艺”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8篇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派, 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都能为我们不同特点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比如,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纵两个因素。结果操纵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 学习的结果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这一理论就为我们呈现了“程序教学”和“掌握学习”等教学模式, 可以应用于那些突出强化动作技能课程的教学。这一教学理论对于那些针对现实问题的开放式的课程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关于教学的理论和模式有很多, 没有一种是万能的, 要善于吸取各种理论的可取之处。

二、优秀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先进的教学观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应该明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中。办学理念是在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理性的、创新思考的结果, 它明确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和行为方式等, 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办学定位是学校在国家确立的同类教育制度下所处的恰当的位置, 它主要包括办学类型层次、培养目标、专业体系以及服务面向等。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满足“视觉型”、“听觉型”、“动觉、触觉型”等不同风格学习者的需求, 应该体现先进的教学观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就应该体现“成人学习准则”这一先进的教学观念。“成人学习准则”是澳大利亚成人培训署经过科学实践研究的成果, 凝练了成人学习的8大基本准则。

(1) 积极参与。成人在积极参与某项活动时, 学习效果最好。换言之, 成人学习适合安排既动手也动脑的学习活动, 同时还需要热情参与。 (2) 有意义的学习。成人学习需要知道学有所用, 特别要与其工作或生活相关。 (3) 全面的学习。成人希望先知道所学知识属于哪一部分, 他们希望先了解整个知识的结构, 再深入到具体的细节。 (4) 多种感观的学习。每个人都有五个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触觉, 在学习活动中调用其2~3种感观可以增加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及掌握知识的效果。 (5) 关心最初的印象和最后的印象。学习者会对最初和最后的记忆最清楚。要重视对新课的引入, 有效地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新课结束后, 要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有成功感, 特别记住要对重难点的再次强调。 (6) 实践与巩固。学习者需要适当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作, 且通过实作反思他们所学的内容, 并将其运用于工作环境中。实践能够进一步扩展学习者的知识, 加强其技能, 并提高其整体素质。 (7) 有规律的、有价值的反馈。学习者喜欢并希望随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信息反馈得越早, 学习者学习的效果巩固得越好。一定要注意提供反馈信息的方式, 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 不能有任何打击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言语和行为。 (8) 不断地鼓励。学习者总是希望得到肯定, 要不断激励学习者。

三、如何体现成人学习准则, 设计一堂课程的教学

以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堂“甲胺工艺”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1. 备学员。分析学员的知识、技能基础、曾经工作学习的背景等。

2. 备内容, 同时备教法。

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 分析计划教学部分的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研究显示, 在一个时间段, 人们普遍只能在自己的短期记忆中存储3~5个信息块, 最好在一个时间内将信息划分限制在3~5部分。因此, 一般安排5个以内的信息板块, 学习者学习效果最好。同时, 体现“有意义的学习”、“全面的学习”的准则, 在设计一堂“甲胺工艺”课程的内容时, 划分为甲胺概述、甲胺合成的工艺条件分析、甲胺合成流程简介、生产过程常见事故分析处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甲胺概述。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甲胺 (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的总称) 的化学制备;甲胺的理化特性和危险特性;甲胺的工业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互助学习完成, 采用探究法、自主法、提问法等。第二部分甲胺合成的工艺条件分析。甲胺的合成是用甲醇和液氨为原料, 按一定比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通过触媒经气相催化反应而得到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 同时发生一系列副反应。引导学生利用前修课程的知识, 从化学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的角度分析甲胺合成这一复杂的可逆的放热化学反应过程的主要工艺条件———温度、压力、空速、配比等。使学生明确正确分析和控制这些工艺条件, 可实现三种甲胺的生产比例及产量最优化, 工艺流程和设备简化, 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 原材料动力消耗定额低, 使生产和安全和谐统一等目标。这部分内容为本堂课程的重点内容, 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 同时采用启发法和掌握学习法等进行强化。第三部分甲胺合成流程简介。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甲胺合成工艺流程, 使学生能读懂工艺流程图, 能独立画出工艺流程简图。这部分内容可采用发现法、讲练法进行教学。第四部分生产过程常见事故分析及处理。教师将甲胺合成生产过程常见事故:合成泵不打料;反应温度不稳定;超温;汽化器积料;超压;流量波动等逐一进行假设,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 寻求解决处理事故的方案, 教师最后有总结评价, 体现“有规律的、有价值的反馈”和“不断的鼓励”的学习准则。本部分是本堂教学的难点, 可采用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自主法、行为引导法等进行难点的突破。

3. 备媒体。

教学媒体指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传统教学媒体有:书本、黑板和图片;现代教学媒体有:录音、录像、投影、电脑、多媒体课件等。体现“多种感观的学习”、“实践与巩固”准则, 本堂教学媒体可选用书本、语言、黑板、投影、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 (学生动笔练习、画图) 三种感官, 效果较好。

4. 备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引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等过程。教师在引入新课和课堂小结时值得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收集素材, 体现“关心最初的印象和最后的印象”准则。在引入新课时以一个甲胺泄漏的事故案例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和重视。课堂小结时总结甲胺合成的适宜工艺条件, 简短、明快、切题, 突出本堂课程的重点, 使学生记忆深刻。

“教无定法”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但“教”绝不能“无法”。不断研究教学理论, 汲取国内外先进教学观念, 并将其灵活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是教师的必修课。唯有不断改革与创新,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一个专业的教学设计、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一堂课程的教学设计, 本文以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堂“甲胺工艺”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案例, 论述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应当体现现代教学观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观念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才社区网网站推介新闻发布会致辞下一篇:人生因梦想永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