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的眼泪抒情散文

2024-09-20

离家的眼泪抒情散文(精选13篇)

离家的眼泪抒情散文 第1篇

离家的眼泪抒情散文

时间悄然而过,指针指向了17点,我又得背起我的行囊,去往远方的城市工作,妻子和儿子送我到公交站台,此时的心情有些惆帐,周末总是那么的短暂,马路上车流不息,只希望我等的47路来得晚一些。

那47路,带着我离开,我不断的像妻子儿子挥手,眼睛里夹着泪水,又一次离家的忧愁。我搭上列车,列车带着我前行,越走越远,黑暗的夜,失落的心头。

回望过去,这种来回奔波的生活也维持了多年,我也中转了数个城市,但家的方向,是我心中的痛,思念的源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次次匆忙的来回,一次次重逢的喜悦与分别时的难舍,或许能够喝上一杯苦酒,咽下这份离愁。

我渴望,不在离家去远方奔波,能在家幸福的生活,品尝妻子做的菜肴;陪伴儿子玩着游戏。

我曾想收起我的行李,回到家里找上一份同样的工作,可以陪伴妻儿;我也曾想告别网优,转行来解决想家的纷忧,但残酷的现实与社会的`压力,只能把它当做是心灵的宽慰。

是的,为了生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生活的重压,让我不得不放弃一个又一个想法,现实总是被那无情所剥夺。

再次回家,要到下一个次的某一个周末。

此文来说那些两地分居的生活

离家的眼泪抒情散文 第2篇

在佛教每年的农历7月都是孝亲月、报恩月,感恩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恩情。今年的七月,我就借用文字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确切的说应该是自我检讨吧。

对于父母,我很少会用语言去表达感恩,也许是自身的成长环境造就的,总觉得开口说句:爸妈我好爱你们,爸妈你们辛苦了……感觉挺别扭的。

一般都用行动去表达,如: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农活;给父母捶捶背,捏捏肩的;给父母买他们喜欢吃的;陪他们看看电视,聊聊天等等。

很早就想写写关于父母的事情,通过文字可以让自己重新再脑海中搜寻曾经的点点滴滴,这样也是给自己一个反省的机会吧,可以更清晰的看到自己不孝顺的行为和思想。

让自己真正的从心底升起忏悔之心,从而及时的改过,及时的行孝。轻轻的拉开回忆的序幕,一直以来对于父亲我都有种畏惧之情,还记得小时候。

只要我闯祸了,父亲就生气的双眼瞪着我,我就吓得乖乖躲在一旁,不敢看他、不敢哭、也不敢出声,任凭父亲教训,下次绝对不敢再犯。

父母都是农民出身,在那个年代只要能上两年学,就非常幸运了。父母也有幸能上过两年学,因此能认识部分字。特别是父亲,写的一手非常漂亮的钢笔字。

苍劲有力的字迹不亚于那些读过很多书的人,这点是我非常敬佩父亲的。农民都以一亩三分地为主,只要不忙时父亲就出远门去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家里一切都全靠母亲操持。

农忙时候,父亲才回来呆一段时间。自从弟弟出生后我就在外婆家呆的多,加上父亲言语不多,因此童年时期对于父亲的印象比较浅。满脑都是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感觉自己好像缺乏父爱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也懂事,能够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农活了。对于父亲的了解也多了,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的眼泪,父亲的眼泪淋湿了我的心,也让我更多的理解父亲的爱。

都说男人的眼泪不轻弹,确实很少见到父亲的眼泪,就连在他意外受伤住院时,被伤痛折磨的嗷嗷大叫时都没有流泪。还记得第一次父亲的眼泪,是因为爷爷的去世,当时爷爷身患癌症,那是我才十六七岁吧。

父亲、叔叔还有几个女婿是白天夜晚的轮流伺候爷爷,癌症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只清晰的记得当病痛发作时,爷爷痛苦的呻吟声,紧紧抓住床沿,床沿上木板都被爷爷抠的是一个个窟窿。

爷爷身边时时刻刻都不离人,刚开始爷爷还有求生的欲望,痛时就要求打镇痛剂,这镇痛剂的剂量是一次一次的增加,才能缓解痛苦。但经历一段时间的病痛折磨后,有天爷爷使出全身力气去拔掉身上的管子。

父亲他们看到这个情况都是痛不欲生的,强忍着泪水,哄着爷爷。而爷爷苦苦请求儿女们,要停掉所有治疗,让他早点解脱。大家心中都明白,结束治疗,爷爷很快就会走的。

那时的爷爷连水都不能喝了,一喝就恶心的吐,只能用棉签沾点水润润嘴唇。人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了,一米七几的个,体重也就五六十斤吧。父亲他们商量后。

一致同意爷爷的请求,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还不如让他早点解脱。爷爷从查出病情到离开人间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吧。当爷爷痛苦的咽下最后一口气时。

父亲失声的痛哭,随即昏倒过去,大家急忙扶起父亲,掐人中、找医生,好在没多久就苏醒过来了。父亲是长子,爷爷的丧事,有很多事情还得需要父亲张罗。

爷爷奶奶的子女都非常孝顺,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如今爷爷的突然离世让子女们一时难以接受。特别是父亲,他与爷爷的感情更加的深厚。那是我第一次见父亲如此伤心的痛哭,那一刻我被父亲这一幕深深震撼了。这眼泪包含着多少情义,儿子对于父亲那份深深的爱和不舍,那一刻我在想如果哪一天,父亲走了我会怎样?

时间缓缓流逝,第二次看见父亲的眼泪,是在我的婚礼上。当父亲挽着我的胳膊慢慢走到先生的面前,父亲将我的手放到先生的手上,他用力的握着先生的手。

并且嘱咐:我把女儿交给你了,由于两家远隔千里,我不能常常在她的身边了。从此以后,你就要好好的照顾她、爱护她。当我和先生给父亲深鞠躬时。

抬头看见父亲眼中的泪花,只见他极力的忍住,不让泪水落下来。先生牵着我的手缓缓走向舞台,而我的心却清晰的感受到父亲那份不舍,听到泪水落地的声音,知道他在偷偷的拿衣袖擦拭眼泪。

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内心在懊悔自己为什么以前没有及早的发现呢,原来父亲是如此的疼爱我,可我认为父亲一直重男轻女,只喜欢弟弟而忽略我。

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父亲虽然言语不多,对我比较严厉,但从来没有打过我。只在我犯错时才会严厉的训斥。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给我们买好吃的,还给我买漂亮的衣服。

虽然大家都偏爱弟弟,也都教导我要爱护弟弟,什么都要让着弟弟,但那时我也没有嫉妒家人对弟弟的偏爱,弟弟是男孩,比我小,自然得到长辈的.喜爱,认为这很正常。

我是什么都想着弟弟,纵然有时候我们会吵架,甚至会打架,但作为姐姐的我还是时刻都有着姐姐的风范。同样的弟弟什么都会给我留一份,无论他得到什么都不会忘记我。

直到后来才得知是父亲时常的告诫弟弟:姐弟之情浓于水,而你又是男孩子,要有担当。你什么都要想着姐姐,不要自私独占一切。姐弟俩就要相亲相爱,和和睦睦的,不要攀比什么。

第三次见父亲落泪是我在病愈后回家,清晰的记得那天当我下车时,只见父亲站在马路旁边,四处张望。这一刻我发现父亲老了,脸上的皱纹清晰的印刻着岁月的痕迹。

我下车后,轻轻的喊着父亲,父亲迅速的回过头。在看到我的那一瞬间,父亲的眼眶顿时湿润了,面部轻微的抽蓄着。只见泪水迅速的划过父亲的面庞。

内心情绪澎湃着,但极力压制,我不能哭,只要我一哭,肯定影响父亲。我挤出笑容,走到父亲的身边,父亲默默的看着我,都愣神了,我把行李放在电动车后,父亲才缓过神来。

拿出钥匙插上电动车,我跨上车子,搂着父亲,靠在他的背上,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的踏实,非常的安全,非常的温馨、非常幸福。

一路上父亲就问这问那的,我忽然发现父亲不知何时话多了,难怪老人常说:人岁数大了,就变得唠叨了。年轻时不爱说话,但年纪大了,自然话也就多起来。

我就静静的听着父亲一路的唠叨,心里却无比的满足和温暖,所有的痛苦和辛酸顷刻间消失了。只希望这一刻的时间停止不动,就这样一直靠着父亲一直幸福下去。

父爱如山,在那一刻我真心体会到了。也为自己感到深深的内疚。我是个不孝顺的女儿,在经济物质上没有过多的孝养父母,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弟子规云: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看到这句话,想想自己,真的非常不孝,又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让二老操心、担忧。

个人认为孝养父母不仅要养父母的身,更重要的是让父母放心、安心、舒心,不要为子女担忧、难过、着急。而是快乐的、衣食无忧的安度晚年,这就是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慧。

因为:

1、如果你的身体不健康,会让父母担忧难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2、如果你的家庭不和睦,成天吵闹,你的父母是不是非常担忧操心呢?

3、如果你自己的生存都不能稳定,父母是不是又要操心、担忧、着急呢,同时你拿什么去养父母的身呢?

父母之恩是我们作为子女的,此生都无法报答完。因此要在有限的生命尽心尽力去做无限的事情,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

真正孝养父母不仅仅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用行动去执行,父母要求不多,只希望子女平安健康,有时间能够多多陪陪他们,常回家看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让这样的悲情重演。

在此借用文字向我的父亲真诚的道歉:父亲,女儿错了,女儿不孝,让您操心和担忧。

抒情散文的诗意 第3篇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第4篇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谁的眼泪在飞抒情散文 第5篇

到不了的都是远方,回不去的都是故乡。

看惯了远方的万千风景,你是否会突然想念故乡儿时的那道彩虹。虽然单调,但却单纯,它永远只驻存在于你一个人的记忆里。

人生就像柏拉图的麦穗,你永远不知道最大的那一枝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太早的选择会让你失去未来更多的美好,太晚的选择会让你发现你要的原来已经遗失在路上。张爱怜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我想,只有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那才是刚刚好的爱情。可是,又有多少的我们将刚刚好的爱情抛弃在路上。我们总一厢情愿的认为,或许某天,当你回头时,路一直都在。

总渴望下一站的美好,我们错过了太多的幸福。有时候的错过,付出的却是一生的代价。大多数的时候,人们追忆过去往往是因为拥有后的失去。哲人说,有遗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只是,有些遗憾会结成心底的伤疤,一触就痛,一按就疼,它会无情的将你再一次抛给痛苦,抛给漫无边际的阴冷和恐惧。

有一对朋友,相濡以沫风雨同舟走过了七年。她却因为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遇到一个错误的人,上演了一出错误的闹剧,离开了相依多年的男友。当他在我面前哭泣的时候,我知道那是一种绝望的叹息,在电话里我仿佛听到了他一地心碎的爆裂声。我只能默默的听他诉说,我以为她终究是会回到他身边的,但我想当时沉默是最好的解药。在男人的`眼泪面前,一切安慰的言语都会黯然失色,都会画蛇添足,他也许更需要一杯烈酒麻痹自己那颗不愿意清醒的心,他要的或许只是一个思绪平抚的过程,男人的绝望过后,或许就不会再有希望。

每段感情好像都会有一段插曲,就像每个人的步伐总不一样。或许是你快了,抑或是我慢了。一段旅程有一马平川,有千沟万壑,谁能保证总能一路携手呢?也许你留恋溪边娇艳的百合,而我却钟情于山顶盛放的雪莲。如果是你先了一步,请你等我;如果是你落下了一段距离,我来拉你一把。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有一个一样的终点,我希望这只是一路上走走停停下的点点滴滴。你若不离,我亦不弃。

然,旅途总会有太多的繁华或是诱惑,也许你会走上另一条路,一条截然相反或是永远不会再有交点的道路。我只能在对岸,欢笑也好,哭泣也罢,看你一路繁花或是一路荆棘,于我而言,却再无纠葛。

时间是治愈伤痕最好的药方,无论是肉体上的伤害还是心理上的伤害,统统都会败给时间。当那个被情所伤的他终于走出困局时,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另一个碧雪晴天。也许这些日子她并不快乐,也许这些日子她一直不安,也许她会突然发现自己要的还是过去那种平淡如斯的生活,也许她真正需要的还是那个即使不够强大但却熟悉的臂膀。我看到她在屏幕上和我说的话,对那个人、那段感情的忏悔,我感受到她滴落在键盘上的眼泪和她撕心裂肺的伤,却再也没有回头的路。感情本没有错与对,在一起了只能说明你选对了,离开了只能说明你当时选错了,一切选择皆在自己,怨不得天,也怪不得人。但我更愿意相信也许她只是想找找看她的麦田里有没有更大的麦穗,谁知道她错过的他却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麦穗。

幸福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滑落。或许,本来的他们可以有一个圆满的归宿,但两只紧握的手在旅途中分开了。一段感情,换来两个人的心伤。谁的眼泪在飞,谁的承诺在风中坠落,谁的心任大雨滂沱。

初二抒情哲理散文:眼泪100字 第6篇

眼泪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那份深藏着的厚爱,或是深埋心底的哀伤,抑或是感动等,都可以通过眼泪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些,需要你细心去留意,去发现。

初二:李欣文

千年的眼泪抒情随笔 第7篇

等妮子清醒过来的时候,少年已经是转身离开的背影,妮子只记得父亲让她喊楠哥,楠答应了一声。

妮子上一年级了,放学的时候她等在校门口,初中部的学生会陆陆续续的走了下来。

妮子找到楠,紧紧地跟在楠的身后走在回家的路上。

楠的同伴发现了,大声喊起来,楠好奇的回头,他看见是妮子,不以为然的继续走着,同伴示意楠赶走妮子,楠没搭理。

以后的日子,妮子总是这样跟在楠的身后。

阳光总是照在楠的身上,投在地上的影子很长,妮子一蹦一跳的,踩着楠的影子玩耍着。

楠的伙伴愤愤不平的,示意楠呵斥妮子,楠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妮子,满不在乎的继续走着。

伙伴不解的追问楠,然后狠狠地回头瞪着妮子。

楠的影子越来越长,妮子也一天天的在长大,楠很快升入了高中部的学校,妮子再也踩不到他的影子。

每次看电影的时候,楠总是喜欢坐在侧边的无人区域,妮子就有机会坐在紧挨着楠的后座上。

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瘦小的妮子在后排看到的只是楠的整个后背。

楠回头看看妮子,然后歪着头给妮子让着屏幕。

他的同伴狠狠瞪着妮子,气呼呼的问楠这样看累不累,楠不搭理他,躺靠在椅背上,给妮子让出了整个屏幕。

妮子心满意足的笑了,在心里给楠刻了满分。

看过的电影妮子一部也没记住,她只记得楠的举动和回头的次数。

楠工作了,妮子还在初中。

妮子和小伙伴玩游戏的时候,楠偶尔会路过,妮子马上停下来,一动不动的靠在墙边上,看着楠。

楠转头看着妮子,一直到走出视线为止。

楠经常去单位的联谊会跳舞,妮子也挤在一群小孩堆里看热闹。

楠舞跳的很有风度,很儒雅,但从来不邀请女孩子跳舞,妮子看着心里很满意,暗暗偷着学跳舞,想着快点长大。

妮子高中毕业了,出现在楠视线里的时候,已经是两年不见了。

妮子已经是个17岁的大姑娘了,而楠已经是帅气成熟的大小伙了。

妮子的出现,楠有点意外,他时不时的打量着这个毛毛虫蜕变出来的花蝴蝶。

但是很快他们就恢复了以往的状态,妮子目送他上班下班,楠也及时的回报她一个笑容。

楠最喜欢在对面阳台看着妮子的,偶尔的顽皮会逗得互相忍不住的笑。

只要有楠的地方,妮子都会去,楠默默地注视着她,笑容变得越来越沉重,楠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了,而妮子还是个刚成年的没玩够的花蝴蝶。

妮子身边不停地有男孩子跟随,楠沉着脸突然站起身离开了人群,妮子追随着离开,她看着楠站在窗前的背影,很沉重,很沉重。

于是妮子等着,楠走到阳台上,手里的香烟是个火红的亮点,夜里看不见楠的表情,但是能看见点燃的香烟亮点在颤抖,妮子能感受到楠的痛苦,于是默默地等着他会走下来,可是楠并没有勇气走过来,只是狠狠的吸着烟,克制不住手里火光在颤抖。

不知道等了多久,散场的人群慢慢的都回来了,窗户的灯也一个个亮起来了,妮子失望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一夜无眠。

听父亲说起,楠家里安排他相亲的事情,妮子眼泪不由自主的滴在饭碗里,她慌忙站起身,躲进房间里。

妮子衡量很多,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得自己只能是个累赘,于是妮子慢慢避开了楠。

楠疑惑的眼神慢慢的变成了愤怒恨,他也不再看妮子一眼。

楠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相亲和结婚的过程。

楠结婚那天,妮子站在不远处听着鞭炮声,祝福着楠,也彻底诀别了天真浪漫。

偶尔妮子会遇见楠,楠苍老的速度让妮子吃惊,也让妮子心疼,可是楠冷漠的走过妮子身边,仿佛根本就没有看见她。

多年以后,妮子也是孩子的妈了。

楠再次出现在妮子的面前,两鬓已经明显有了白发,这一次他看着妮子,妮子试图对他微笑,可是他毫无表情。

楠死死的看着妮子,直到走出视线,并没有没有像从前那样回过头。

从此以后,再遇到楠,他没有看过妮子一眼,仿佛从来没认识过一样。

杨朔抒情散文创作的局限 第8篇

杨朔的抒情散文代表了散文“诗化”创作方向, 众多的文学史都肯定了他的这一贡献。让我们挑出几篇最具诗意化的散文来分析他的创作, 看看究竟能有一些怎样的思考。《荔枝蜜》已烙在了我们那一代学生的记忆里, 《茶花赋》、《雪浪花》、《香山红叶》给我们深深的印象。当再一次细读这几篇散文的时候, 已经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好的印象, 它已引起了我强烈的思考欲望。以前的欣赏只是泛泛的印象感觉, 不涉及任何创作规律内在的思考。当拔开那层掩盖在其上的红花翠叶之后, 一个清晰的骨架已呈现出来。因此, 在杨朔的散文世界中, 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下面都可以找出一些简单的构架。

毫无疑问, 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散文材料还是很广泛, 空间的跨度也很辽阔, 并且在具体的事物选择上也注意事物本身的诗意特征, 枫叶, 浪花, 茶花, 蜜蜂等事物在我们的视界里 (传统中也如此) 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带褒义感情色彩的, 作者能借助这些事物再融入自己的体验或传说故事来营造意境, 生成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 一般的阅读印象便是如此。但当仔细去思考他的散文构筑方式时, 同时也发现一个让我惊讶的现象:散文创作样式的同一模式, 或者说复制现象。以上所举的四篇文章进行解析, 为了便于明晰的理解, 示图如下:

《荔枝蜜》通过我对蜜蜂的感情为线索, 以喝荔枝蜜的甜美生活体验, 而抒发对劳动人民对甜美生活的创造的情感, 最后升华到自己变成蜜蜂;《茶花赋》以我在异乡求人作画解乡愁为由, 联系自己在云南见到茶花之美, 而抒发劳动人民创造生活之美的情感, 最后画与茶花成为一体;《雪浪花》以海边礁石议论的见闻为发端, 通过描写老泰山一生为线索, 而抒发祖国建设就是千千万万的老泰山的集体力量所成, 最后升华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香山红叶》通过我游香山为绪, 穿插老向导的动人叙说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抒发人们对香甜事物只有在好的时代才能自觉的情感, 最后升华到老向导也成了一片可爱的红叶。这四篇文章都采取借物抒情的方式, 从具体的事物联想到生活美好的一方面, 其想象方式和想象的过程也显现出基本一致的倾向。

横线上下则是作者设计的两条抒情线索。以上部分是文学的显性层面, 是审美抒情, 其构造方式是完全同一的, 由一物而想到这种事物所对应的一个褒义审美特征, 并通过这种审美特征象征人的精神品格, 最终达到物与人的合一。以下部分是政治的隐性层面, 属政治抒情, 其表达没有超出诸如生活、人民、劳动、集体、时代等范畴, 体现着时代的鲜明烙痕。而连结这两条线索的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体验, 既是他所借的那个物本身所能具有的特征, 同时又指向抒情双线中那些体验的对象, 对象在享受着这些美好情感时, 同时又显现着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将物与人实现合一。这样就呈现出了杨朔散文外在表现庞杂而内在同一的精神模子, 就好比我们工业生产中的模具一样, 用的是同样的模子, 塞进的材料不一样罢了, 有些人感觉出它们的花花绿绿, 煞是可观, 而细致的人则看出了他们不过是规格稍有出入, 内里骨架却完全一样的东西, 久而久之便感觉出单调来。这恐怕是杨朔散文致命的软肋吧!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第9篇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关于离家出走的女人散文 第10篇

一坐上公交车,他的电话就来了。啥意思?想让我回去?还是再次怪罪我?李梅挂断电话,鼻子发出一声哼,懒得理你!从今天起,不,从此刻起,你我就是陌路人。我要昂起头颅,挺胸做自己,不再是围着锅台转,围着孩孑转,围着老公转的三围女人了。好友妮跟她说:女人,窝在家,豆腐渣,走出去,一枝花。自己这颗黃豆已泡胀,再窝家里真成豆腐渣了。

他的电话又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李梅决绝地挂断了他数十个电话后,直接关机。李梅已做好最坏的打算,离!离了自己一样会过得很好。自己有健全的手脚,有健康的身体,还有一颗并不痴呆的大脑,养活自己绰绰有余。尽管如此,李梅的眼泪还是不争气地往下掉。她用手遮位住额头,眼睛望向窗外,李梅用这样的方式躲避着其他人怪异的眼光。她深呼吸了下,心情平静了许多。既然已经有了主意,还纠结什么呀?现在,自己就要开始新的生活了,微笑才对。对,微笑。她拭去脸上的泪滴,转回头,看着满车的陌生人,觉得世界全归零了。

李梅想微笑,却挤出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李梅想:既然要开始新的生活,那就先换个发型吧,买身新衣裳,这样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想想自己以前,早上起床就给孩子穿衣,洗脸,做饭,送孩子上学,回家打扫屋子,又是做饭,洗衣服,接孩子······直到他们都睡了,自己才昏昏睡去,可这个没良心的男人竟然问我:你一天干的啥?挣了多钱?她的肺瞬间就炸了。要是自己不用接送孩子,也可以去工作,要是像他一样不用做饭,也可以去挣钱,自己替这个家庭付出这么多,结果就得到这么一句话?好无情的人!想着刚刚的争吵,李梅的眼泪又溢满了眼眶,心里喃喃着:你知道你的一句话就将我的心被撕成一绺一绺的吗?跟你这两年我是胡吃海喝了吗?你个没良心的额,你看到我心里汩汩而出的鲜血了吗?当初许下好好爱我的誓言,就是这样爱我的吗?······她仰起头,努力地不去眨眼,逼着眼泪倒流回去。

县城里,大街上人来人往,货物琳琅满目,李梅东瞅瞅西看看,觉得自己真的是个乡巴佬。她走进一家服装店,里面的衣服光彩艳丽,奇异新鲜,店员热情地招呼她试完这件试那件,可她觉得太新潮了,那一件自己都穿不到大街上去。说不买吧,又觉得愧对店员的热情服务,她狠狠心,买一件吧,不买白不买,买了不白买。她指着那件粉色的呢子大衣问:“这件多钱?”“现在做活动打六折,打完折680,好吉利的数字啊,您穿着肯定又顺又发的。美女。”李梅看到花枝招展的店员,看看土气的自己,脸刷地红了。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下次买吧,我想起还有件急事。”李梅说完,逃也似的走到大街上。手伸进口袋,把出门装的500元攥得紧紧的。

衣服没买成,理个发吧,500元理发总够了吧。为了不让人笑话,理发师咋推荐她就咋做,剪了个偏分学生头,垫了发根,染了色,结账时,李梅想镇定也镇定不了,380元!这在农村理一年发也要不了!想起老公起早贪黑地干活,时不时地说腰酸背痛,自己却这样糟践钱,李梅后悔得一声接一声地叹气,在心里,她已将自己掐了拧了上百次。

出了理发店,李梅的肚子咕咕叫唤,她嗅着食堂飘着的香气,要了一个菜夹馍,一份炒凉粉,边吃边打开手机,二十多条信息,全是他的未接来电。看看时间,五点了,再过一个小时孩子就放学了。想到孩子,李梅的心就疼得厉害,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哭了笑了都牵着自己的心。要是他干活忘了接孩子咋办?孩子放学后,别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了,孩子哭着要妈妈怎么办?想到孩子,李梅的喉咙就像被什么堵住了,一口馍在嘴里嚼了二三分钟也咽不下去。眼泪又出来了,李梅怕被人看见,装着拂刘海,快速地擦了。看着手机里的短信,每一条都像他急切的询问,关心,李梅重重地唉了声气,开始检讨自己。他虽然责怪了自己,也怪自己说话不注意,老拿他和村里的包工头比,他打电话就是要给我道歉吧,可我咋就没给他机会呢?

眼泪对你们的期望抒情作文 第11篇

大家好,我是无人不知的眼泪,又称泪珠,是人们伤心时,快乐时,感动时,有情绪的变化所分一泌的液体,当然,有些时候,是因为你们的眼睛里落入灰尘等异物,为了把这些异物冲出来,才会导致流泪。

伙伴们,你们知道吗?我最喜欢你们在哪个时候流泪,最不情愿你们哪个时候把我派上战场。显而易见,当然是喜欢你们感动、快乐的时候流泪啊!你们不知道,当你们激动时,当你们快乐,毫不掩饰,淋一漓尽致地抛洒我时,我能感受到多大的幸福!所以,当你们幸福的时候,我也想尽快地从泪腺里奔出来,与你们同享欢乐,同享幸福!正是因为期待你们的快乐,我才静静地等待,等过了狂风暴雨,等着风平一浪一静的那一天……

可是,现在的你们,都总是情不自禁地,悲伤地哭泣!我生命的蓝天里,飘着无数的乌云,少有雨过天晴!请你们,也为我带来属于我的`蓝天!我并不希望你们在快乐时流泪,而是希望你们别一遇到挫折就使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坚持一下,努力一下,你也许就能挺过去!哭泣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你去面对它,冷静地去思考自己为什么遇到挫折,自己错在哪儿。我,甚至比你们都渴望坚强!虽然我是眼泪,我过的生活是对你们负责,但我还 是希望你们少流泪,多一份坚强,有些不应该的事,挺挺过去就完一事儿了!所以,请你们留给我一个蔚蓝的天空。

离家的眼泪抒情散文 第12篇

一、女性散文是情感流露的心灵独白

女性散文是情感流露的心灵独白, 这是女性散文的第一个抒情个性特征。爱情、亲情、友情、家庭是女性散文描写的主要内容, 也是女性意识中“温柔多情”的直接载体。张洁早期创作的散文致力于回忆童年生活中珍贵的片断, 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以及赞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这些在张洁的第一本小说散文集《爱, 是不能忘记的》中有很好的体现。

对健康、人性、人情的赞美和呼唤是张洁小说散文集《方舟》所赞美和呼唤的主题。作者所钟爱的人物都是那些用细腻的心去体贴理解别人的善良的人们, 作者虔诚地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可以发出高尚光辉的灯”, “只是它有没有被点燃就是了”。如在《我也曾抱怨过命运》中作者感叹:“有时人的一声轻声地安慰, 一个轻柔的指法都有一种减轻疼痛的作用。”在《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中, 当作者的朋友说“不知道怎么保护你才好, 我恨不得把你装在我的兜里”的时候, 作者心里的感动引起了广泛的深切的共鸣。这种高尚的光辉就是友爱、善良、理解和宽容。

亲情倾诉是女性散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 对母亲的歌颂, 或许出于生为妇人的体验, 女作家几乎都把笔触指向这个感同身受的区域, 给伟大的母亲以最神圣的歌颂和最深刻的理解。张洁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中叙述的就是母亲去世前后的变故, 这是真正个人情感和个人生活的散文。在散文集《此生难再》中, 她也有很多怀念母亲的文章, 写进文章的东西大多数是些轻淡的、微末的, 一碗稀饭、一只小松鼠、一张餐桌、一枚硬币, 都蕴含着真理, 揭示出生活的一些小哲学、小感悟。她从平常琐事中发掘出美好的情致, 写出人本质深处那种令人动情的纯真和悲哀。“吐纳英华, 莫非情也”, “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作者饱蘸感情的浆液, 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诉说着心灵深处的感受, 在作者涌泉似的情感倾泻中, 我们倾听到作者真挚的心声, 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 那是一个从女性视角透视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二、鲜明的女性意识贯注于女性散文创作中

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 强烈地贯注于众多女性作家的散文创作中, 这是女性散文的第二个抒情个性特征。“我们一下被摈拒于自己的身体之外, 一直羞辱地被告诫要抹杀它, 用愚蠢的恭谦性去打击它, 我们成了那老傻瓜诡计的牺牲品。”“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来写作, 她们必须创作无法攻破的语言, 这语言将摧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中国女作家们激进地接受这些理论并贯彻于写作实践, 女性散文对私人空间的展示表现在努力解构传统女性形象, 对女性自我价值更新定位等方面, 既展示女性的柔与美、真与善, 又大胆淋漓地展露女性的叛离性, 抒发被压抑的性别意识、情爱意识, 勾勒出女性在这个竞争年代如何做人的个案。

在女性散文中, 描写得最精彩的莫过于对情爱的倾吐, 她们抒写情爱的酸甜苦辣及其所涵盖的道德伦理意识, 挖掘女性深层生命之光。然而, 多数女性作家最关心、最熟悉也最想表达的还是她们自己心灵世界的深邃幽微。她们可以浸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充分体会自己的感情, 是欢乐还是痛苦, 是爱还是恨, 甚至是无以言说的一些感受。女性散文都自觉地展示自己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无奈, 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的, 也不论是外在的抑或是心灵的。作为一个作家, 张洁在《无字我心》中竟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哀愁。身负重荷的女性角色, 将要面临的是怎么样的爱情、婚姻、事业的命运呢?女性散文对此作了细腻而深入的揭示。“你将格外的不幸, 因为你是女人。”自从张洁饱含切肤之痛在她的中篇小说《方舟》的扉页上写下这个题记, 人们就找到了再恰当不过的概括并预示中国女性不祥命运的偈语。在爱的追求中, 女性总是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爱情生活里。“当女人如痴如醉地欢乐在她唯一因爱而投入于其身的男人的怀抱中时, 男人的感情却生锈了”。这种对女性角色, 女性生存困境和不幸命运的探究、质问和反思, 体现了女作家日益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

中国女性散文以其独特的方式触摸自身、触摸历史、触摸社会, 她们站在历史与哲学高度, 对社会和人的伪价值、伪意义进行扬弃, 将其本质本性力量提纯拔擢, 显示了女性角色的风采, 具有不可藐视的深沉与大义。她们抒写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从女性视角出发体验、抒写独特的人生, 关注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 使女性散文更具时代意义。

三、开始关注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

不再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 开始关注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 这是女性散文的第三个抒情个性特征。对于平凡生活的体验, 构成了女性散文的重要内容, 平凡的琐碎生活一方面给女性散文创作提供了充足的题材源泉, 另一方面也让女性散文作家体验到了人生真谛、生活本质和人性光辉, 给女性散文作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她们用生命的痛苦来表达了自身作为“精神被放逐的现代人”的时代苦闷, 死亡、漂泊、孤独等主题充斥于女性散文。此外, 女性散文中也有许多描写大自然和乡土风情的篇章, 抒写对历史、对民族精神的独特沉思和深切的文化情绪, 表露出女性走出灯红酒绿的都市之后, 那种返朴归真的意绪与情感。

张洁的社会性散文, 着眼于审问和批判现实与人性。如《过不去的夏天》写出了一场大的政治运动之后, 时代和人的情绪, 以及变来变去的面孔, 谎言、假话、谣言、诬陷、违心之论……这一幕幕一次次凸显人性丑陋的闹剧, 我们眼见着演了多少场。《人间正道是沧桑》再次对一桩冤案提出质问:对所造成的民族悲剧和生存重负, 究竟谁该负责任?亡羊补牢固然是一种补救, 可是一个不敢追究的民族, 仍然不能避免再犯错误。在《在那绿草地上》中作者以现实说义的严肃态度, 对美国社会的先进与落后, 以及创作自由、人权问题、宗教问题、人的精神面貌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思索, 对美国社会的文明繁荣与腐朽都作了真实的介绍。作者不盲目排外, 也不盲目崇外, 体现了一种不亢不卑、自尊自爱的人格魅力。在《从头到尾》中, 作者表现出了20世纪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国家情结和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张洁的这一系列社会性散文, 表明了女性散文并不只是在关怀自己、心疼自己, 她们审视社会、审视历史、审视自身, 使女性散文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不难看出, 这些女性散文正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思考力和细腻的表现力, 体验人生、感受自然、评价历史、观照文化、探寻现实, 其眼界之高远, 胸襟之阔大, 内容之丰富, 思想之深邃, 均已超越传统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结语

中国的女性散文, 不仅包括女性的题材, 而且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对大自然深邃的遐思, 展示了现代人立体的世界、纵横的人生。在创作上, 女性作家们大都取材于小我, 从女性的视角切入生活, 以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表现力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显示了高尚的情愫与哲理。

摘要:女性散文以敏锐的观察力, 清晰的思考力和细腻的表现力, 关注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 体验人生、感受自然、评价历史、观照文化、探寻现实。本文以张洁的散文创作为例, 论述女性散文的抒情个性。

关键词:张洁,女性散文,心灵内蕴,抒情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周涛.散文和散文理论[J].散文选刊, 1993. (7) .

[2]埃莱娜.西苏.杜莫莎的笑声[A].

[3]张京缓.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第13篇

[关键词]抒情散文 悦读 题眼 线索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07

抒情散文是指那些因人、因事、因物感怀,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空灵飘逸见长,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文章。写作时常常借助意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依托。那么,初中生如何来“悦读”抒情散文呢?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首先应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如《绿》,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并不断升华,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生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第二幅是春花图,树上——树间——树下,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来到不同的地点,描绘不同的图景,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泉水隐入其中,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一闪而过,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膝下的爱女”,当“我”伸手欲揽时,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却悄悄跑近,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来到补山亭,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树木越茂盛,绿意就越浓,但泉影就越不可寻,而泉声却越发悦耳,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依山而上,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倾听鼎湖山的泉声,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富有音乐美,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蜜蜂赶来采蜜,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具有生命力、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光滑淡青色的皮,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上一篇:报名投标介绍信下一篇:公共安全教育四年级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