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2024-06-22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精选11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1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是重阳节吗?(九月九日)

2.师:对,两九相重我们叫重九,就是我们现在的重阳节。这里有个生字,怎么记?

生教生字,师板书,提醒笔顺(最后是竖、横、横),主笔是第二个横。你还有什么发现?(重是多音字)出示:重 chóng 重复,重叠

zhòng 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

带着你的理解读——(齐读重阳节)3.重阳节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4.是呀,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十分吉利的日子,所以这样美好的节日又被称作—

(板书:佳节)口头教“佳”

5.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这样的日子里,也不禁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要注意哦,这里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简笔画)西 △ 东 齐读

6.你读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孤独、思念)

7.有些奇怪,重阳佳节大家都十分高兴,可诗人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补充课题),你有疑惑吗?

生质疑:为什么思?读课题

思念谁? 读课题

8.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读二类字、生字,再放到课文里,大声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读完后用你的微笑告诉我你已经完成。

1.检查你预习得怎么样。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一起标小节,4个自然段)

冒号后面的诗句不自成一段。

2.第二项检查老师是有任务的,任务已经传达在你们小组长那里了,请小组长拿出来,组员领取任务,看哪一组完成的出色。3.小组完成任务:

(1)到文中找找你抽到的诗句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2)组内交流,并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4.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就按着诗句的顺序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教生字“独”)(1)出示第一自然段(2)指名朗读

(3)词语是有温度的,你读出了什么? 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4)只身一人,就是——“独”。(5)指导记字形

你有什么方法记住独?(部首法)(6)要是你的话,你会怎样?(7)齐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2)一年一度就是指一年只有一次,这样的重阳佳节来到了,一大早大街上就热闹了。我来看看哪些人上街了? 指名,采访,你是?准备干什么呀? 指名演“扶老携幼”(教“扶”“幼”)(3)看你们真高兴啊!书上说是——“兴高采烈”,换个词(兴致勃勃、手舞足蹈、载歌载舞、喜上眉梢)

(4)这样的佳节怎能不高兴呢!(齐读人们的句子)

(5)王维呀,正逢重阳,别人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去登高,你呢?(采访)

王维,你看,那边的小孩笑得多开心呀,你在想什么?(6)是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倍思亲。(齐读王维的句子)(7)指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2)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登高远眺)(3)出示茱萸图片。这就是茱萸,古时候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4)那时候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前面的句子,体会高兴)

(5)可如今——指名读,体会思念、孤独的心情(6)这就是——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情

1.王维思绪万千,王维,你想到了——(采访),是呀许多许多的想法都藏在了这个省略号里(点红),这就是(点红)思绪万千。在这一刻,这所有的思念都奔向了他的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2.王维,你来吟诵这首诗。(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古诗。)齐诵

3.看,这篇文章前面是故事,后面是诗歌,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文包诗。(板书:文包诗)

4.现在谁能说说看:因为,所以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将古诗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很开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不是很开心,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一句诗,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吧。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自己先读一读:

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指名读,齐读。

4、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组织交流,讨论解疑:

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好的节日)

你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农历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今山西人,九岁就开始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

4、指导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节奏。

5、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

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6、齐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学习书写“佳”“忆”(指名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3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

3.体会王维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请伸出小手,与李老师共同书写课题。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字“逢”“佳”“倍”的写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生字词语都会写了吗?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一下本课的新词,其余的同学在座位上默写。我说一个,大家默写一个:重阳、兄弟、异乡、登高。

师:生字默写完了,同座位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自己或同学的默写有无错误,如有错误请及时订正。

师:请大家看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的词语。他们不仅写得对,而且写得美观、写得漂亮。希望大家和他们一样,也能把字写好。

师:哪位同学能用上刚才默写的这几个词语,简单说说本课的大致意思?

生1: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思念家乡的兄弟,然后写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去掉“然后”,句子更通顺。

生2:在重阳节那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3:重阳节那天,王维想到兄弟们都在登高,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师:你不仅全部用上了默写的4个词语,而且完整地说出了本课的大意。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也是个有水平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

师: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所谓“文包诗”,就是把诗歌的内容通过一篇文章描述下来的一种文体。这篇课文中诗作的题目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看屏幕(出示),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生读)

师: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意思课文都有相应的解释,大家读懂了课文,自然也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也能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将课文与诗歌对照着读两到三遍,读的时候请思考:课文哪里写了诗句的意思,画出相关的词句。同时,请大家在课文中圈点批注,写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受。待会儿我们交流。(生自读、批注)

三、精读课文

1. 诗文结合,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交流。谁先说说你找到的诗文对照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句话对照的诗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独”,就是独自一人;“异乡”,指的是京城长安,外地,与王维的家乡山东相隔千里;“异客”,就是在异乡生活的人,这里指王维。这句诗说的是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

师:你很会读书。其实书就是这样读懂的。想想看,王维独自一人客居长安,有多长时间了?

生:两年了。

师:王维15岁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求学,不觉已两年了,他该多么思念家乡和亲人啊!我们再对应着读读这部分内容。(生读,师范读)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与它对应的诗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这个“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倍”的意思是“更加”。因为过节的时候,亲人们要团聚在一起,所以,每到佳节的时候,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古代过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扶老携幼、热热闹闹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到家家户户都在欢度节日,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这些节日里人们都要干什么?在这些节日里,王维也会思亲吗?

生:中秋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要吃月饼,端午节要赛龙舟,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这些节日亲人们都要团聚,所以,每到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王维平时也思亲吗?

生:思亲。

师:他在生病时,心情不好时,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思亲,只是,到了佳节时,这种思亲之情更加强烈一些,他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去年思亲,今年思亲,明年还会思亲。

师:有了对前两句的理解作基础,现在有谁理解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生:这两句的意思是: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课文是这样说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在这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遍身插满茱萸登上了高处,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师: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的第3小节,读出昔日兄弟们一起登高的欢乐,读出独处异乡的王维心中的孤独,以及他对家乡亲人的那份深深的思念。

师:读着这些文字,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王维的兄弟们都在默默地西望长安。

生:我也看到王维在痴痴地向东望着,他的脸上淌着两行泪珠。

师: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想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亲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王维的亲人,登高远望,独独少了王维,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爹娘兄弟,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们啊!

生:我会说,爸爸妈妈,我的兄弟,我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就飞到你们身边,我想你们呀!

师:此乃肺腑之言。你能说出王维的心思,很了不起。

生:王维,我的好兄弟,你一个人在外,可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啊!

……

师:这思念的话哪能说得尽呢?思绪万千的王维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名扬天下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读吧!

2. 读背诗句,体会“思亲”。

师:请同学们自读本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师:老师给这首诗标注了节奏,大家再读读,体会体会诗中传递出的思想感情。(生读)

师:要想把诗读到心里去,最好的办法是背诵。大家试试。(生背)

师:会背还不算真功夫,如果你不仅会背,还能讲——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说出来,这就更好了。谁愿意?

四、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思念家乡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思念家乡诗作中的名句。

(师生共赏名诗名句)

师:无论我们分得多散,离得多远,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的家乡。记住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记住这首传诵千古的诗歌。请大家再一次齐读课题一一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布置作业

1. 课外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4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流程:板块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师:什么是佳节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统佳节,你最喜欢过哪个佳节?

2.师:每逢佳节来临,我们就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欢聚一堂,度过这快乐的时光。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心的,但唐朝的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3.读题,理解课题,课题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板块二: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古诗中的一句,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来读一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指名读诗

3.过渡:王维的诗就像一幅画一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今天这篇课文也很有意思,文中有诗,诗中有文,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品悟文本

(一)了解为何“思亲”。

1.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屏幕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是多少?从这两个数字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15岁——离家时年龄小;两年——离家时间久)

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谁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3.师:看——(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对于他来说不是他的家乡,是另外的、别的地方,长安就是异乡。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

师:长安和王维的家乡隔着一座险峻的华山,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且过了华山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程,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不知有多想念他的亲人呢。

4.这就是王维,他独自一人在书斋里,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背井离乡 举目无亲 冷冷清清 孤孤单单

孤独无依等)

5.请把你的感受送到这句话中。

(二)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第二自然段,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节日是指什么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4.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

(1)理解“兴高采烈”,能不能把兴高采烈换一个词?

(2)理解:扶老携幼。扶:搀扶;携:带着。看,这一家老老小小团聚着,一家几代人欢聚在一起,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谁来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人间最幸福的莫过于团圆了。谁再来读?

5.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6.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齐读句。

7.师:看着别人一家团圆,那么开心,小王维呀,你此时心情如何?(师相机请两位学生说)

8.正是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1)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什么意思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3)誰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三)品悟“思亲”之情。

1.过度: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

2.诗人王维想到了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

3.师: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如今王维孤单一人身处长安(指板书)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这就是——板书: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师: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师引读:这里的省略号也多么像一条长长的思念小溪,缠缠绵绵翻山越岭,带着诗人回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可是此时,诗人只能长叹:如今,我们……

(四) 感受“思亲”之心。

1.过渡: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未来,想到了兄弟们,想到了现在自己的孤独,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呢?(思绪万千)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2.出示古诗:指名读

师: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块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在某些时候,深深地体会着每逢佳节倍思亲”,你能举例说说吗?(边防战士、海外学子、华侨、台湾同胞等)

2.思乡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共同的情怀,你还知道哪些与思乡有关的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5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

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1、会认会写并能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准备:

1、本课生字卡片。

2、准备一首古典乐曲为配乐准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诗《鹿柴》。(注意背诗的节奏和停顿)

谈话:《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你知道诗人王维吗?(生自由说: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会画画;他少年丧父,母亲向佛,21岁考取进士……;王维十四岁就会写诗了;王维是太原人,师相机:太原在华山以东,所以是忆山东兄弟……)

2、齐读课题;

3、谈话:“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吗?”(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呢?”(生自由说:敬老节,小孩要为老人做重阳糕和寿桃。)

4、小结: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里,诗人王维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二、读诗学文。

1、自由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读词语“茱萸”并说说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学生说。

3、“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那怎么知道呢?”“学这首诗,我们有个更快的办法?”生说:前面的课文就告诉我们了。

4、那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5、自由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词。(读字卡;随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携幼、回忆;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7、指名一句句依次说。重点:独、异乡的“异”、异客的“异”、倍。师相机板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再读课文。带着思乡之情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读,教师用师生互评,学生评等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情感。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不觉、已、两年了。突出独居时间长。再指名读;全班齐读。师板书:独居长安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生评议,体会重阳节的长安城是个什么样子的?(哪些地方更容易让诗人思念家乡?)再指名读,生体会。师板书:又到重阳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诗人的心情?生自由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人心里由回忆过去团聚时的欢乐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号处开始转折。再指名读;生齐读。

带着思念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4、齐读全文,注意诗人心情的变化。

四、情感升华,朗诵诗文

1、诗人“思绪万千”,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鼓励。

2、再指名配乐读。配上古筝独奏《高山流水》。

3、全班加动作配乐背诵。

五、拓展练习

1、今天,我们作一项什么作业呢?

生自由说:背诗。说说诗意。为课文配图。学习本课方法,根据古诗编故事。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6篇

【教材阐述】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型的课文。课文分“文”和“诗”两个部分,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而特别思念家乡和亲人,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文包诗”这一形式是苏教版语文课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和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法】诗文互释,自悟自得。【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营造氛围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记得的名句有哪些呢?谁来吟诵吟诵?(配乐)

2、陈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指名读)这不仅是一句千古传颂的名句,还是我们本课的课题,伸出你的金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吧!(指导佳、倍的书写,在指导的过程相机解释“佳节”的意思)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对古诗的学习,尤其需要丰富的背景,诗情画意的氛围。以交流古诗名句的形式导入新课,营造了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而“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题正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名句,因此也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自主初读,了解故事

1、这句名句出自哪首诗呢?(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你会读吗?读古诗还应读出它的韵律美?

2、王维为什么要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呢?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呢!轻轻打开书,结合课后生字注音,大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长句子和生词多的句子可要多读几遍哦。(出示自读要求)

3、出示生词: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茱萸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1)这些生字词大家认识吗?(指名读)(2)奖励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3)全班齐读。

4、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生词出现在句子中你还会读吗?(1)出示句子: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用“字义连接法”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出示句子所在的段落,指名读。其它同学思考:重阳节这天,只身在外的王维看到了什么?(相机理解:一年一度、欢度节日的“度”是什么意思。)(2)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图文并茂,理解“茱萸”。)

出示句子所在的段落,指名读。其它同学思考:看到如此热闹的景象,王维想到了什么?(画图法,理解“天各一方”。)

5、二三两段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快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在(节日)这天,王维看到

,想到,于是提笔写下了《 》。

【设计意图】朗读是这一环节的主旋律。大声朗读、默读、分自然段读、领读、指名读、齐读是我在初读课文环节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学生刚接触一篇课文时,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使他们快速接近文本,为后面感悟文本扫清阅读障碍,奠定阅读基础。

生词是这一自然段的一根绳子,它贯穿于读词、读句、读段、读等环节。巧妙的设计使原本零散的问题串了起来,显得既有条理,又层层深入。

三、诗文互释,自悟自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通读顺还不够,我们还要读懂读好它。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要求:

(1)默读课文,找出诗句和前文的对应段落。

(2)诗文对照,圈画出“异乡”“异客”“佳节”“倍”在文中的意思。(3)在小组内交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出示要求,指名读)交流:

1、“独在异乡为异客”对应第一自然段,“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应第二自然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应第三段。

2、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和对应段落。(指名读)

通过读这段话你读懂诗句中异乡的意思了吗?这个异乡在文中指经常长安,异乡再广泛一点讲就是指家乡以外的地方。我们顺着异乡的意思想,身在异乡的人就叫做——异客,在文中异客就是指——王维。

王维几岁离家?离家多久?他此时的心情怎样?(板书:孤独)

A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当他学业取得进步时,王维多么想要 ;当他生病时,王维多么渴望。可是,父母兄弟却不在身边,王维只能孤身一人在异乡长安。

B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么孤独的王维呢?(拓展: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孤独寂寞、孤身一人、形单影只„„)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王维的孤独。(指名读、齐读)(2)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和对应段落。(指名读)

听他的朗读我发现他有一个词读得很重,那就是“更加”,更加在这句诗中就是哪个字的意思?(倍)理解了“倍”,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 那“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指名说)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倍思亲呢?他看到了什么情景?此时过节的人们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而王维呢?为什么?

师口述:在人们扶老携幼,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走在大街上时,王维却„„,在人们兴高采烈地结伴登高游玩时,王维却„„别人家团团圆圆,兴高采烈,王维却„„此时的热闹更加衬托出王维的寂寞啊!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简单的“倍”字,凝聚了他对家乡亲人多少的思念呀!(板书:思念)

男女生分读第二自然段。第1——3句女生,第4句男生。

3、孤独和思念充斥着王维的内心,也弥漫于王维的诗句。让我们带着王维孤身一人、思念亲人的情怀读一读这两句诗。

4、“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已经成为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这句诗是王维的,可这种思乡的情怀是属于每一个思乡的人们的。(出示:中秋节到了,远在他乡打工的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到了,蜀守边疆的解放军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一天当我们长大了,离开家乡,每逢过节时,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古诗理解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诗中深刻的诗句,而“文包诗”型课文中的文正是为学生理解诗句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帮助,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采用诗文互释,自悟自得的方法学习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出示的自主学习要求的第一条我就要求同学们诗文对照,读文悟诗,理解诗意,让学生自然地发现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分别就是第一二句诗句的诠释,并从文中描写的重阳节热闹的景象中悟出王维只身他乡、孤寂思亲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要求的第二条我要求学生先自读自悟,然后选择一句在小组内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总之,诗文互

释,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主任角色的确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

四、课后作业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精致)第二课时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重阳节,了解了王维,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下面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出示: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指名读。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感情,有的读来让人高兴、兴奋,心里暖暖的,有的让人很伤感、忧愁,心里凉凉的。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这两组词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感情,指名说。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感觉怎样?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读好它.2 你能用这些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你说的既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正是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生齐读

3.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这里的“佳节”是指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2)简要回顾重阳节习俗。(课件5—8)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师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

(1)(课件9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点红:15岁 就 两年)*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

(3)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

(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课件9):“独在异乡为异客”!

指导诵读:诗歌的诵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节奏的把握,二是读出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节奏应该怎样读?

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

生:孤独,寂寞,忧伤„„

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课件点红:独 异)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

(1)、播放音乐与画面(课件10)。学生观赏,用学过的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情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课件11):“一年一度„„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

(3)(点红: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点红: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课件12):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课件13)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课件14):“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结合生活实际,读出情感。

(7)、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出示诗句:(课件14)“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8)王维是不是就今年的重阳节倍思亲?他还会在什么时候倍思亲?

端午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插艾草,吃粽子,会吟诵—— 中秋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会吟诵——

春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放鞭炮,贴春联,喜迎新年,又会吟诵—— 这些节日就是诗中的“佳节”

(9)、理解诗句意思:王维看到这些,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现在你们知道“倍思亲”的“倍”是什么意思了吗?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10)、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情感。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佳节之时,越是激发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课件15)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1)“手挽着手”(和兄弟们感情很好)

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的时候,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们开心啊!齐读

3、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课件16)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课件17:“每逢佳节倍思亲”)(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18)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看,(课件19: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点击课件)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点课件:想象说话)“王维,-----------------------。”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课件20:再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课件21: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课件22: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2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一个“忆”字(课件点红:题目中的“忆”),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4、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5、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课件24),齐读。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六、课后作业:

1.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

2、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8篇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9篇

作者/周艳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古诗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文本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出自王维的哪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王维“忆”起了什么呢?为什么会忆起家乡的兄弟?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精读课文,感悟思乡之情

(一)品读为什么“忆”

师(过渡):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勾起了王维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么此时此刻的王维又身在何方?

◆“独在异乡为异客”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异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身在异乡的人就叫――异客。

师:这句诗中,哪个字写出了王维的心情?王维为什么会觉得孤独呢?(年龄小、离家远、时间长。)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生读)

师:王维小小年纪便独自一人,远离了家乡――(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漂泊他乡,人生地不熟――(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长作他乡之客,举目无亲――(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0篇

海河中心校 荣琴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重阳节,了解了王维,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下面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出示:(课件2)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指名读。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感情,有的读来让人高兴、兴奋,心里暖暖的,有的让人很伤感、忧愁,心里凉凉的。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这两组词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感情,指名说。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感觉怎样?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读好它.2.你能用这些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你说的既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正是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生齐读 3.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这里的“佳节”是指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2)简要回顾重阳节习俗。(课件5—8)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师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1)(课件9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点红:15岁 就 两年)*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

(3)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课件9):“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导诵读:诗歌的诵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节奏的把握,二是读出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节奏应该怎样读?

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生:孤独,寂寞,忧伤„„

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课件点红:独 异)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

(1)、播放音乐与画面(课件10)。学生观赏,用学过的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情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课件11):“一年一度„„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

(3)点红:“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点红: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课件12):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课件13)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课件14):“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结合生活实际,读出情感。(7)、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出示诗句:(课件14)“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8)王维是不是就今年的重阳节倍思亲?他还会在什么时候倍思亲?

端午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插艾草,吃粽子,会吟诵—— 中秋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会吟诵——

春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放鞭炮,贴春联,喜迎新年,又会吟诵——

这些节日就是诗中的“佳节”(9)、理解诗句意思:王维看到这些,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现在你们知道“倍思亲”的“倍”是什么意思了吗?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10)、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情感。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佳节之时,越是激发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课件15)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1)“手挽着手”(和兄弟们感情很好)

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的时候,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们开心啊!齐读

3、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课件16)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课件17:“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18)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看,(课件19: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点击课件)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点课件:想象说话)“王维,-----------------------。”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课件20:再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课件21: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课件22: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2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一个“忆”字(课件点红:题目中的“忆”),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4、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5、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课件24),齐读。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六、课后作业:

1.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

2.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七、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

重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一课时 第11篇

【教材分析】

本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三(2)年级学生没上这课前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思亲之情。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思亲之情。根据三(2)班学生学习水平较为整齐但上课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弱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特点,本节课设计的内容紧扣“思亲”二字,抓牢教学目标、教参要求的内容,指导学生会造句,会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思乡思亲之情即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地进行拓展或不拓展。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2)班学情,本节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远方亲人照片。【设计思想】

一、立足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自己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语文实践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读、说、写、演等多种有效的训练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在训练中理解、感悟文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以生为本,读中感悟。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要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

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引读、轻声读、边读边想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转换,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我在本节课中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以读代讲法。

3、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有关节日的知识竞赛。(课件出示)

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指导写“逢、佳”,生书空,师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师画问号,板书王维、重阳节

2、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3、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板书:思念亲人

4、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指名读。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生说(师适当补充: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课件演示。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华民族音乐。

3、师: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4、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5、是啊!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兴高采烈的,非常高兴。出示“兴高采烈” 指名解释“兴高采烈”的意思。读文中例句

出示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根据提示造句:

(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指名造句。

6、但就在大家在大街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的同时,一位少年,孤独一个人,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段二(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指名说。教师讲述(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预设(根据时间):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指名说说看。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就是:师引读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板书:思绪万千)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4、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的亲人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以课前采访的三(2)班王政莛、常文星小朋友为例(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拿出带来的远方亲人照片练习说话。指名说。

5、你们愿意把这首诗送给远方的亲人,古筝音乐起,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五、解疑质疑。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师擦去黑板上问号。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

六、布置作业。

1、用“兴高采烈”书面造句,写到本子上。

2、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选做题: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重阳节 思念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异客 思绪万千

课后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变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是在导入结束时通过读题质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引导学生用“兴高采烈”造句时,考虑到三(2)班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读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等学生找到句子的感觉之后再出示填空句((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来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而且指名起来造句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来正确使用“兴高采烈”进行口头造句。

二、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就问学生:“你离开过父母一段时间吗?谈一谈你的感受。”“有很多同学的亲人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

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这一课之所以失败也存在着很多不太好的环节,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没有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1、课前学生经典诵读时虽然已经会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没有把“背诵课文”的要求落到实处,使一些听课教师可能会认为本节课背诵古诗的要求没有被落实,课后想一想背诵这个环节是不能省略的,即使学生课前已经会背了,但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后再背一背,或者边表演动作边背,学生对诗人王维写这首诗时的情感领悟的会更深,课堂教学就更加有效果。

2、整节课我想尽可能多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突出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的特点,忽视了语文课应该体现出常态课的特点,导致课堂安排的内容太多,训练太细,反而使整节课不够连贯,整节课因为密度大,加上多媒体课件内容设计较多,没有恰当的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所以这节课中我无法很好地驾御课堂,引领学生,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利。但这节课中我受到很深的启发:小学语文姓“语”,更姓“小”,要想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3、在整节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方面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没有有效地展开,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即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念的亲人照片带来,在小组内相互说说你最想对亲人说的话,但三(2)班学生好象过于腼腆,也有可能

是此设计不够科学,加上课堂教学密度大,我和学生匆匆走过这个环节,学生的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没有很好的训练、发展。

其实,这节课之所以失败,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备课不充分,也不是备学生不充分,而是在上课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备课,结果把一大段宝贵的时间用在浏览与此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做课件上。另外,我也感觉到自己课堂教学水平浮躁、不扎实,尽管一再提醒自己要上出扎实、平实的语文课来,但还因为自己的教学水平不高而导致自己又走过去的老路,课虽然预设的还好,但真正上起来这节课给人的感觉又是浮起来的。备这节课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没有备出高效的、实用的、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教学设计,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更是一种遗憾。反思这节课,如果想上好,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有效备课:即、一、有效备课的目标要简单明了,要重实效。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有效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课前我把上课的每个过程,每句话都写出来,这样的“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有点“演戏”的性质。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我们教师吃力不讨好。

三、有效备课的研究要花气力。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专业学习方面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上一篇:2024年国家公务考试结构化面试答辩原则下一篇:正科级干部竞职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