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2024-08-17

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第1篇

XX镇村镇建设简介

XX镇位于ZZXX区东北部,与长沙跳马、浏阳柏加相毗邻,距ZZ市区和长沙市均为25公里,属长、株、潭三市融城半小时经济圈腹地,区位优势独特;云龙大道、长株高速及老株长路穿境而过,主干线云峰大道横贯东西,交通优势便捷。XX镇辖9个社区,226个居民小组,5952户居民,2.2万人口,镇域面积53平方公里。花卉种植是XX镇的传统支柱、特色产业,享有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授予的“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中国花木之乡”美誉,XX镇曾荣获“湖南十大魅力乡镇”、“ZZ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ZZ十强乡镇街道”、“ZZ市文明村镇”。2011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4588万元,同比增长4.81%;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5元,同比增长23.11%;全部工业增加值5616,同比增长21.17%;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6615.7万元,同比增长10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16万元,同比增长27.86%;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290万元,同比增长171.84%;全年完成产业项目投资3087万元,同比增长39.37%。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以开展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坚持走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努力将XX镇打造为全市一流、全省领先的金牌乡镇。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应对形势新变化,落实发展新要求,认真做好XX镇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云龙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XX镇也积极开展了总体规划的修改与编制工作。到2010年5月,XX镇实现了村镇布局的总体规划,并着手开展村镇建设。统筹确立了“云峰湖村庄整治”、“五星村庄整治”、“XX旺塘产业基地”、“XX集镇商业城镇”等一大批项目,并在2011年前全部启动。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努力提升XX镇经济发展速度。在ZZ市委市政府、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班子团结和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以坚定的发展信心,奋力推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产业机构调整,大力发展传统花木产业的同时,促进休闲旅游、食品餐饮等行业大力发展,建设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实现大幅度提高,2011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5元,比2006年增长5824元。

第三,倡导集约新生活,建设低碳型城镇,全面抓好XX镇节能减排工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XX镇坚持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确保主干路线红线宽度,加强镇区环境监控,努力改善水体污染状况,重点控制因项目施工造成的噪音污染,为全镇居民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生产环境。2011年XX镇加大城乡同治工作力度,在全镇范围内,增设了数百个垃圾桶,全镇100%的村级实现垃圾户分类、村收集的机制。2010年,我镇斥资百万新建两个星级垃圾集中处理站,力求在镇区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居民改水改厕工程,90%以上民居完成“双改”。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园林乡镇,努力营造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多方筹资2千多万元,硬化锡兴线、云桥线、五石线等三十多条乡村道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健全了乡村道路网。同时启动或完成了长株高速XX互通、华强路、云龙大道、云峰大道复线、云水路、XX路、北欧环线等道路基础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骨干山塘扩容被覆125处,扩容8.6万立方米,改善了水源不足、用水困难的局面。全面美化整治马鞍、XX、五星街道集镇,改造了沿街人行道、绿化带、下水道、门面广告牌等,美化了街道形象,提升了街道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

第五,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居民幸福感,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XX镇努力探索公共服务模式,以自筹资金加政府补贴的方式,完成了五星集贸市场建设,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此外,通过募集捐款,修复了云峰湖烈士墓、五星烈士墓,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筹资建设住房安居工程,逐步完成农村低保户住房改造。完成两所学校提制改造,整理整顿学校周边环境,确保境内生源获得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努力提升XX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各社区医疗服务站考核,确保全镇医疗网店合格达标,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建设XX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在各社区建立农家书屋,建立居民活动中心语影剧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总之,XX镇通过创新模式,拓展渠道,努力加强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小城镇建设,并将在建设省级示范乡镇的工作上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第2篇

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引导信贷资金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大力推进信贷征信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速培植优质银行融资载体,切实增强“三农”经济和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吸引力,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经人行XX市中心支行党委研究决定,YY县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了加强组织领导,使试点工作能取得较大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建立“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银企互动、部门联动”的信用培植长效机制,加速提升农户、涉农企业、小微企业的信用意识,有效疏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个体工商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梗阻。

二、原则

坚持“统一部署、健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的原则,由政府主导,人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行政村共同参与,联合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三、目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性的工作,试点县人行要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各方全力支持,力争在二到三年内实现以下目标: 1、2012年,完成全部有信贷需求和60%以上无信贷需求的农户信用档案建立工作,并将所收集的纸质档案全部录入电脑,建立电子表格档案。在ZZ中支开发出《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后,将全部的电

子档案导入《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中,组织辖内涉农金融机构研究制定《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农户信用评价指导意见》,完成对以上农户的信用评价工作。2、2013年,完成全部无信贷需求的农户的信用档案建立工作,并全部录入到《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依托《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农户信用评价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对全县所有农户开展信用评价工作,评定出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并将评定结果在金融机构的审贷环节进行使用。

3、推进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健全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拓展信息采集与共享范围,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与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引导和推动统一信用评价机制,构建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大力宣传征信知识,普及金融知识,深化征信产品应用,逐步构建行之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

力争人行ZZ中支授牌,成为江西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并通过一到二年时间的建设与推动,努力争取人总行授牌,成为全国性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推进XX区域征信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贷支持为一体的金融支农惠农金融服务框架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更加充分体现。

信用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能得到更多实惠,最终形成“农户+征信+信贷”的金融服务工作机制。

四、主要内容

(一)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由政府及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建立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与问题,及时跟踪、督促、反馈、通报各项工

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工作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宣传长效机制。通过地方政府、新闻宣传媒体、社团组织、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开展声势浩大的、适合农村特点、形式多样的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信用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探索建立信用宣传工作长效机制。要坚持贴近县域、贴近农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各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认识,增强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推进电子信用档案建立和统一信用评价工作。

1、加快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立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的基础,要在金融机构已开展的信用信息建设基础上,按照征信系统建设要求和标准,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为所有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和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信用档案,强化和规范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逐步扩大信息采集与共享范围,完善所有农户和企业电子信用档案,实现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征集和征信服务机制相对健全。

2.推进农村信用统一评价体系。探索与引导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数据信息基础为依据,努力探索和形成一套统一、科学、规范、有效的信用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并将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审核、管理相结合,不断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逐步构建多形式的融资业务模式,形成“农户+征信+信贷”的服务工作新机制。人民银行应通过大力引导和推动政府与金融机构将农户信用评价和创评“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农户”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评定标准和程序,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

(四)建立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

1、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结合农村

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纳税分红等重要经济信息,设计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结合农户信用档案信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信用档案,引进信用中介机构参与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价模型,将农户信用评价结果科学运用到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评定中。

2、加快县域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向农村地区推进,加大农村中小企业的征信工作力度,依托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为农村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积极培育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规范的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协调推动地方政府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创新,积极发掘优质农村中小企业,增加对信用好、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建立 “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加快推进县域经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3、引导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农村信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村、信用乡镇在授信额度、信贷审批、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特别是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环境,积极探索和推进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第三方担保等融资担保创新方式,扩大金融信贷服务领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服务需求。

(五)争取政府政策扶持,推广信用信息产品使用。人民银行应积极牵头推动,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倾斜支持与覆盖,营造信用信息产品推广使用的政策环境。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争取出台符合实际的金融服务支持政策、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政策、税收减免与返还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措施。要结合地方行政职能,大力推动信用信息产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将经济主体信用状况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

四、实施步骤

根据地域特点以及农业产业规模格局,结合农村金融体系区域发

展现状,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按照持续推动、确保质量、经得起检验的要求,选择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农村信用状况良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村金融架构体系初具完善的XX市YY县列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试验区,并以此为突破点,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程。具体工作按排如下:

(一)宣传推动及建立组织架构(2012年4月1日—4月30日)。加强与市县两级政府沟通汇报与商研,争取政府高位推动。制定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机制,成立由政府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好各方面协作关系,广泛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推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共同推进辖区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

(二)举行试验区挂牌(2012年5月1—5月10日)。试验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邀请XX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人行ZZ中支主要领导参加,举行江西省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揭牌仪式,标志着XX市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5月—11月)。

1、加大宣传推动。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联合举办各种多形式的宣传推动活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普及金融政策知识,诠释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2、建立工作制度。一是出台《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对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指导;二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编写《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简报》,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三是制定和完善《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标准》;四是探索和推进农村信用统一评价体系与标准。

3、采集农户和涉农企业的信用档案。采取多方协作、多管齐下的方式收集农户、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力争在此阶段采集辖内全部有信贷需求的农户、60%无信贷需求的农户和全部涉农企业的信用档案。

4、开展农户、涉农企业的信用评价工作。依据采集的信用档案和信用信息数据库,组织涉农金融机构或外部评级机构对农户、涉农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引导和督促农户、涉农企业增强信用意识,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维护金融债权、加强银农沟通、创建信用乡镇、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职责,架起金融支持“三农”的“桥梁”。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2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巩固成果,持续推动。充分调动涉农金融机构和推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性,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和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创办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内涵,提高其社会效应。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是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改善农村融资环境、加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和提高农户及企业信用意识,减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瓶颈问题,帮助金融机构延伸农村金融服务、培育竞争性农村信贷市场、降低农村经济发展融资成本,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政府及各部门要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切实加强宣传推动,强化措施,细化任务,研究和部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坚持政府高位领导,人行积极推动,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来推动,逐级签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目标和业绩考核范畴,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联动与考核网络体系。

(二)建立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信息交流与回访检查制度。通过通报、交流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沟通信息,定期开展回访检查或调查工作,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信用创建措施,总结经验成果,改进服务工作。二是建立沟通联系制度。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工作例会、专题汇报会等形式,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沟通了解有关情况,听取各部门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改进工作方式,促进创建工作全面推进。

(三)建立信息采集联动机制。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由驻村干部、村会计、村两委、农信社信贷员等人组成的信息采集小组,并采取“分片负责、一对一服务”的办法,上门逐户采集本村农户信用信息,充分利用村两委干部贴近农村、情况熟、信息准的优势,解决农户信息采集难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提供计生、林权、直补、低保、贫困等信息。

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第3篇

从上世纪80 年代提出加强素质教育至今, 已经30 多年, 这三十年也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三十年。重视培养精英的高校教育渐渐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之后, 大学毕业生需具备的能力培养与责任感的提高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城市建设类大学生是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水与排水、建筑设备、建筑施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建筑设计、力学计算、美学鉴赏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掌握建筑设计、施工图绘制、简单结构的设计、城市设计等基本技能, 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局部规划、城市重点项目开发、房地产筹划和与最新政策法规相关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 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

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 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 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 城市建设类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

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告诉我们:“实行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 在这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在这个注重自身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时代, 大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培养与责任感的提升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

最近十年内的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指明:要实现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责任感提高, 必须要在基础知识教学, 学术氛围的营造, 考试形式改革, 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的不断训练, 实践环节加强, 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得进一步完善, 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高校教育中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将课堂教学、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充分的利用, 从学校自身开始坚决的加强对学生责任感与综合实力的培养, 从教学质量的加强开始, 为国家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工程建设人才。

一、能力培养探究

从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 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严重问题:

首先, 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脱节, 导致大学生缺乏从自身特性探索成长的自由精神和主动意识, 产生了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千人一面”现象。

其次, 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探索存在相悖之处。当前的素质教育依然是技能训练为主, 试图以更多的技能训练体系来代替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与自主学习。

最后, 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定位存在相左之处。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理想化或学术化的理性标准, 导致学校的素质教育难以适应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城市建设类大学生能力培养:

(一) 重视基础知识

理论知识是培养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责任感的基础, 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 培养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责任感的提升就成为纸上谈兵。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中应首先加强基本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教学与学习, 将图书馆、课堂教学、网络、实验室、实习单位等教学条件利用起来, 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从多个角度, 各个层面, 全方位的将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进行提高。城市建设类大学生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后, 还可以从校园内的图书馆, 互联网络等多个渠道, 在课外学习中多角度的提高专业水平, 让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全面、更系统, 同时可以进行不断地更新。

加强基础知识以及理论水平的同时, 训练材料收集以及检索的能力, 将外语、计算机等新兴的技能工具的提高作为新的重点, 让学生具备自主探索前沿知识的能力, 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基础理论学习进行延伸, 更加扎实的掌握学生所在专业的基础知识, 奠定综合实力与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石。让枯燥的课堂与干涩的理论变得刚加生动丰富, 在提高学生兴趣与毅力的同时, 要结合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的教育, 经常性的组织城市建设理论知识竞赛, 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达到培养牢固的理论基础之目的。

(二) 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到实际社会环境中认识问题, 运用自身知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心理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知识能力四个子能力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与功能。通过研究性创新实验训练, 学生能尽早参与科研工作, 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具有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

对于高年级学生, 可结合建筑施工、力学计算、美学鉴赏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掌握建筑设计、施工图绘制、简单结构的设计等专业课的学习, 自主选择带有研究性质的课题, 向学校或学院申请相关经费;经过相关单位审批后, 可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完成相关项目, 经过相关单位的验收和答辩, 对于成果突出的项目, 经过相关单位的推荐向学院或学校申请所在专业的科研奖励。我们还应与本省或省外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将长久合作作为工作重点, 加强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合理的规划, 制定合理的的课程见习和顶岗实习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明确每一次实习的要求、内容、地点。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需要和办学的实践经验, 使各高等院校除了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和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外, 还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体的角色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让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到施工场地或重点工程项目中参加实习、锻炼等。

(三) 提升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否具有德与才而言, 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德无才是半成品, 无德有才是危险品, 有德有才是正品。道德教育不仅是“两课”教学内容, 也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目的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基本修养进行培养, 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修养与专业水平对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在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中需要学生:先学做人, 诚信正直, 勇于拼搏;做一个做真学问的人, 刻苦学习, 探索科学, 勇于创新;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发自内心的奉献, 真诚的奉献, 不图回报的奉献。

(四) 开拓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一方面, 我们大学生应该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主动配合营建诸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性质的创新团体;另一方面, 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可以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 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同时,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走出校门, 不应该仅仅屈居于大学校园, 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调研, 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 形成最后的成果;努力培养使用科学思维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能够禁得住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 在实际感受中发现和挖掘自己的真正兴趣, 并将其推广拓展, 坚持不懈地在思考和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善于在问题的关键点上用反向特殊思维考虑, 不断地培养行之有效的直觉感, 把通过思维所产生的灵感火花及时珍藏记录, 成为探索的新型发现。

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搭钩完善的的知识体系。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创新就成了支撑的一潭死水。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在学习中获得更为丰富和扎实的知识基础, 就能够提升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更容易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产生灵感、寻得妙方。

因此, 打好专业基础才能成为创新的基础。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 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善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积极投身科学探究, 锻炼提升创新技能, 促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探究挖掘问题的实质, 最终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

在学校期间参加各种承载力学、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运用能力、创新成果表现能力等创新技能, 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全神贯注参与各种竞赛, 努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在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的同时, 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我们要敢于尝试, 敢打敢拼。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参加学术创新活动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我们的创新潜力, 促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社会责任感提升探究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教育构架都是为了塑造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着力倡素质教育也是正是为了培养适合我国发展趋向的人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 其中一个尤为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用成熟和理性的思维去更好的为人处世。学会为人处世有着多方面的要求, 而其中的首要方面便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困扰和限制, 很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淡化的歪斜, 这和当今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所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相互斥。因此, 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就其内容而言, 社会责任感的实质内容随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自我认识, 即自我意识是道德和道义责任的必要前提。教育的这种社会责任是由教育主体对作为教育接受者的学生的塑造和培养来实现的。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 将其个人的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 使他的欲望满足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求。”在有些大学生重才而轻德、其社会责任感淡化因而难以担负历史重任的今天,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责任就在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就大学生而言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德无才是半成品, 无德有才是危险品, 有德有才是正品。首先, 高等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是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理解, 可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将个人与社会在某些层面对立来, 另一类是将个人与社会在整体层面统一起来的理解。

应从以下方面注重当代城市建设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 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通过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弘扬传统文化, 使他们的责任感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为来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积极配合,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宽容和思维发展空间, 教导他们尽量多去考虑别人, 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

同时学校应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思想, 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将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有意识的将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实现目标, 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能够使大学生免受不文明、低趣味的不良影响, 对于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有着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传播融入教育。二是拓宽观察视野, 在专业教学基础之上注重人文教育的培养。三是重视隐性教育, 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实质作用。

(三) 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应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项基本内容, 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 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在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体系中, 应当精简和优化社会责任感的考核指标使其成为实践中切实可行的项目。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等其他领域的考核中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内容。

(四)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

广大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在大力引导大学生时, 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让他们能够更为及早的接触社会, 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思想教育, 感受到自身责任, 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提高服务社会自觉性和主动性, 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 开展多种多这样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的主要媒介。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展灵活可变的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活动中要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模范人物以及学生身边所存在的责任典范教育激励学生, 促使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成为未来社会的可靠之才。

(六) 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

利用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的德育工作, 生活中的各方面中都应尽可能的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家庭而言,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

就家庭而言, 父母, 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做到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更要学会为人处世, 积极承担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责任。就学校而言, 在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 改进教育方式的同时, 还要完善响应责任感培养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 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

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承担各种责任义务, 获得直接而深刻的成长体验。另外学校还需在加强学生家庭和沟通社会合作上下功夫, 与家庭和社会在责任感培养上共同亮剑, 共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进献力量。

就社会而言, 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 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当前我国社会责任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 存在部分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方便存在极为严重的短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需要在教育重点和规范制度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第4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融资模式  PPP  政府购买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不同层级市、镇作为试点。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正式发文将XX市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该市成为25个全国地级市试点之一,同时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地级市试点。依托国家试点战略部署和自身特色与优势,XX市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确定了其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即以破解投融资机制难题为突破口,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有序启动城乡一体化、行政区划、多规融合等领域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一、城镇化融资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XX市政府一直依赖政府性融资平台作为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主体,缺乏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绝大多数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是由政府信用为担保的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建设,并由政府主导资金的投入方向。因此,该市城镇化融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主体单一

政府承担着该市城镇化建设投资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没有形成投资多元化局面,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支持,在管理和运营方面,受到政府的影响大,约束机制弱。

(二)政府财力有限,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政府可用财力无法满足需要巨额资金的城镇化建设,当前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托以地方政府信用担保成立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当前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背景下,平台公司融资能力将进一步弱化。

(三)城镇化建设资金渠道狭窄

该市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和银行,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它市场主体的资金难以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四)城镇化融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201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占全市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为36.83%、占市本级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为63.84%,土地出让金已经超过市本级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形成了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出让收入作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不可持续性。

二、项目分类及相应的融资模式分析

对XX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分类梳理,将主要由政府引导的项目分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三大板块。其中,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板块包括棚改、城市道路、保障房(非棚改)、污垃水等市政工程投资,城乡统筹板块主要为旅游类投资,公共服务板块包括文化设施、体育场馆投资。针对上面提出的城镇化融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分别对各类项目的融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融资新模式。

(一)城市重大基础设施

1.棚户区改造。XX市棚户区改造可以通过“三统一”或政府采购模式开展。

采用“三统一”模式支持棚户区改造,可由某省级投融资主体统筹融资,政府财政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以差额补助协议项下权益质押,还款来源为该市在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还款资金。(具体操作模式见图1)

图1 棚户区改造项目融资模式

采用政府采购模式支持棚户区改造,融资主体可为承接政府采购项目的供应商、市场化主体或市场化主体与政府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其中由市场化主体出资比例高于50%。公司自有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依托借款人自有资产和权益以及项目自身资源质押或抵押。还款来源依靠《政府采购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资金及借款人综合收益。(具体操作模式见图2)

图2 政府采购融资模式

2.城市道路。由于城市道路项目本身无收益,宜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建设,具体操作模式见图2。融资主体由市场化主体负责建设,项目资本金来源主要为公司自有资金,依托借款人自有资产和权益以及项目自身资源质押、抵押或第三方提供担保(筹资方式和信用结构)。还款来源依靠《政府采购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资金及借款人综合收益。可考虑将无收益的道路建设与有收益的周边土地综合开发相结合,减少财政资金出资压力。

3.污垃水等市政工程。污垃水等市政工程项目是国家推进PPP模式的重点领域之一,由于项目本身有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设。融资主体可由市场化主体或市场化主体与政府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其中由市场化主体出资比例高于50%。项目资本金由项目公司筹集,依托项目项下收费权质押或者母公司担保等方式构建信用结构,并可通过加强与省再担保公司合作,由省再担保公司全额或部分担保的方式构建信用结构(筹资方式和信用结构),还款来源为水费、排污费等收费和列入财政预算的政府付费及财政补贴。可将该市污垃水项目分类打包,引进社会资本成立对应PPP公司,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具体操作模式见图3)

图3 水务及污水处理项目PPP融资模式

(二)城乡统筹

重点支持以旅游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建设,由于项目本身有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设。融资主体由市场化主体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项目资本金来源为项目公司自有资金;信用结构为商业性开发景区的门票收费权质押、政府批准的其他收费项目的收费权质押及借款人合法享有的其他权益和收益质押等(筹资方式和信用结构)。还款来源一是景区门票收入及景区内住宿、餐饮、交通、娱乐项目等其他经营性收入;二是旅游企业综合收益;三是各种政府返还或补贴的资金等。(具体操作模式见图4)

图4 旅游项目PPP融资模式

(三)公共服务

重点支持以体育、文化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城乡统筹项目建设,由于项目本身有一定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设。融资主体可由市场化主体或市场化主体与政府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其中由市场化主体出资比例高于50%。项目资本金来源为项目公司自有资金,信用结构为项目项下经营性收费权质押、借款人合法享有的其他权益和收益质押以及资产抵押(筹资方式和信用结构)。还款来源一是学费收入、体育场馆运营收入、门票收入以及相关其他经营性收入;二是各种政府返还或补贴的资金等。(具体操作模式见图5)

图5 公共服务PPP融资模式

三、其他金融工具运用

(一)资产证券化

可探索该市著名景区收益权、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吸引外部资金,用于偿还存量债务、新增项目资本金出资等方面。(具体操作模式见图6)

图6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二)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

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既可为社会资金发掘新的投资渠道,也可放大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有效缓城镇化建设资金解紧缺的压力。基金定位于市场化引导基金,重点投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土地一级和二级开发、重点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以及以旅游项目为支撑的产城融合重点项目。基金可由政府、有关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与社会资本共同通过PPP方式支持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融资租赁

售后回租类融资租赁是盘活存量固定资产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将水务、收费公路、经营物业等资产所有权转让给租赁公司,取得相应资金用于新增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建设。可与有关租赁公司合作,将XX市存量固定资产通过售后回租的方式盘活,获取资金用于城市道路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或融资平台转型。(具体操作模式见图7)

图7 售后回租融资模式

(四)债券

国家发改委、银行业协会和证监会相继出台有关政策,债券发行逐步由审核制转变为注册制或备案制。XX市可抓住机遇,一是与有关证券公司合作,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设计方案,探索支持旅游、排水污水处理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PPP项目公司通过发行项目收益债券、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等市场化方式融资;二是运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探索在国外发行债券,运用国外资金解决公共服务融资渠道不足的问题。

(五)信托

借鉴信托公司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与信托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信托公司的资金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政府与有实力的信托公司组建PPP公司的方式,拓展新型城镇化融资渠道。

四、对XX市投融资政策建议

(一)加紧组织机构建设

例如在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融资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融资相关事宜。同时抓紧组建XX市PPP中心,负责对接省PPP中心,加强研究国家和省级关于PPP模式的有关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体制机制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PPP项目融资工作;建立PPP项目储备机制和项目库,制定PPP项目年度和中期开发计划。

(二)探索新型融资模式,丰富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做好试点项目策划及在建项目资金保障。在建项目做好梳理和分类,统筹各类资金优先保障项目续建和收尾。已签融资合同项目,抓紧争取资金到位,确保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和发挥效益。二是加快推进融资平台转型。研究编制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完善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为PPP项目实施主体或城市发展运营商,对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益性项目作为PPP项目出资方,推进PPP项目融资。三是积极争取通过省政府代为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充分发挥试点优势,尽可能多争取通过省政府代发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规模,并将债券资金用于存量债务置换。

(三)以存量债务甄别为契机,完善财政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贵州省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方案》,做好存量债务甄别工作,为下一步存量资产化解和新增项目建设做好基础工作;采用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新型城镇化试点重点项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研究编制XX市中期财政规划、分级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偿债率、债务率、政府投资项目债务依存度等风险指标,构建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和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政府债务应急处置机制和还款资金池,弥补政府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资金缺口。

参考文献

[1]陈伦盛.新型城镇化融资创新的资产证券化视角[J].市场论坛,2015(5):65-67.

[2]胡海峰,陈世金.创新融资模式 化解新型城镇化融资困境[J].经济学动态,2014(07):57-69.

[3]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统贷统还推进棚改试行政府购买服务融资模式[J].城乡建设,2015(10).

[4]刘涛.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131-131.

[5]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改革,2015(01):78-89.

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成效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本网网 http://)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第6篇

近年来,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增强了“小城镇、大战略”意识,牢固树立了“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努力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挖市场内涵,突出工商贸特色,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镇容镇貌得到极大改观,镇村经济日趋繁荣。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列为粮食生产百强乡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林果亿元乡镇、特色农业乡镇、畜牧业特色乡镇,年月被省政府列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年被河南省评定为“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一、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自我镇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大力宣传,积极行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政委、镇长为指挥长的小城镇建设指挥部,下设小城镇规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领导、协调和监督,编制了《xx县镇建设规划说明书》、制定了《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市政管理办法》等。同时利用会议、宣传车、广播、放电影、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书写固定标语余条,散发传单余份,召开各种形式的党员、干部群众会余次,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提高了认识,营造了小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

镇党委、政府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委托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了地形测绘,同时聘请河南省豫建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规划设计。

按照“工业兴镇、商业旺镇、农业稳镇,工商贸兴镇”的总体发展思路,把镇的发展特色定位于工商贸型:

一是在镇区东北部规划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电线电缆、农药化工等,使之尽快成为支柱产业。

二是在镇区南部以棉花加工为重点,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加工等,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以原镇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业,形成以工商贸带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尽快完善城镇载体功能。

我们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

镇区道路方面。投资万元正在对镇区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投资万元整修了顺南街南段道路,投资万元整修了镇东顺京路,投资万元完成了镇区大南街下水道建设工程。

在通信方面:投资万元地埋电信电缆公里,完成了镇区通信电缆入地工程,投资万元建成了邮政大楼,使全镇电话装机突破门,电话入户达到以上,移动通信,因特网用户与日俱增。

在工业商贸方面:投资万元扩建了瑞可信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扩建了金星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平方米容纳个摊位的工贸商场,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公颂的加油站。

在教育卫生方面: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职高教学楼,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初中实验楼,投资万元建成了镇中心卫生院石佛分院。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第7篇

灵关镇距成都市区180公里,雅安市区67公里,国道351线、省道210线平行贯穿全境,全镇幅员面积190.2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社区、95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5140户,总人口近2万人。

灵关镇是全国重点镇、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四川省安全社区”、“省级生态乡镇”、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雅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雕之乡)”,灵关镇团委被评为“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灵关镇便民服务中心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文明号”。

一、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灵关镇是10月,省政府批准的全省第三批100个小城镇之一。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灵关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传承小城镇建设接力棒,使灵关镇小城镇建设稳步发展,成绩斐然。

灵关镇是“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的重灾区,地震灾后重建给灵关镇的小城镇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两轮灾后重建,共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对灵关镇进行了精心规划,科学重建,小城镇打造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灵关镇成为全省灾后重建的一颗璀璨明珠,灵关镇毓秀社区被省住建厅作为全省智慧社区建设的示范点。

灵关镇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努力完成小城镇建设使命,充分利用建设县城副中心的机会,把小城镇建设范围延伸到8个新村聚居点,辐射到全镇乡村公路沿线的所有村组户,使小城镇建设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比省政府批准建设灵关小城镇1平方公里面积翻了15番,提前50年建成了灵关小城镇。

(一)认真抓好小城镇建设培育工作

1,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灵关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培育工作。

(1)小镇大产业。世界石材看中国,中国石材看灵关,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着力打造石城灵关,把灵动河谷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汉白玉之都。

(2)小镇大融合。以特色石材产业带动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根据全镇12个行政村的自然条件、资源储备和地理位置,划分为:精品旅游新村、幸福美丽新村、幸福美丽新区、幸福美丽家园。

(3)小镇大服务。以国道351线和省道210线为发展轴心一城十三点为发展理念,建成经济发展“三片区”:石材产业片区。物流商贸片区和生态产业片区。

2,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通过灾后重建,加速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程,实现了小城镇建设的初级目标:

(1)城镇风貌,焕然一新。

(2)镇区环境,洁净亮丽。

(3)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3,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灵关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因此,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注意保持和彰显特色传统文化,让熊猫文化、历史文化和长征文化传承发展,交相影辉。

4,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经过灾后重建的全力打造,如今灵关小城镇范围内:

(1)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2)公用设施全域铺设:

(3)公共服务全域布局:

5,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新建的灵关小城镇,成立了《灵关镇毓秀社区》,协助政府搞好小城镇的管理和服务,在小城镇范围内:

(1)树立了态文明理念:

(2)创新了规划引领机制:

(3)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

(4)创新了协调管理机制:

(5)创新了科学决策机制:

(二)小城镇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随着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收官,灵关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小城镇建设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余个完成投资近30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率和完工率达100%,新增市政道路49公里,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完成场镇景观改造3.6公里,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通讯光纤实现全覆盖,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2%。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00余个,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中国汉白玉循环工业园区1个,承接县内29家石材企业。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成功申报国家级4a景区2个,初步形成了由中心集镇辐射到指尖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在新城核心区,以“钟灵毓秀,石城灵关”为重建理念,围绕“产城相融,镇村一体”的总体思路,新建街道三纵十六横,约16公里,强弱电、自来水、天然气、排污地下管网全线贯通。公园绿地、步行系统、石雕文化等整体推进。新城区幼儿园、灵关中心校、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接待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停车场、菜市场、有机茶叶市场、物流中心等商业服务设施全面建成。以发展居住办公生态旅游度假、现代商务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为第一业态,精心打造集公共服务、商贸流通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遵循“人流带动物流,人气带来财气”的城镇经济发展规律,在灵关新城核心区,重建安置受灾群众679户,小城镇规划区外入住统建统分小区楼房1383户、4631人。

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灵关小城镇建设进程。通过实施“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工程,把灵关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平安和谐”的特色小城镇。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

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延伸和补充,新村聚居点的建成和受灾群众的入住,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余、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新村聚居点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新村聚居点,恢复重建了一批名胜古迹:磨刀湿地公园建成运营,新场恢复重建了古庙观音寺,钟灵老街具有青衣羌文化特色的青衣古街打造成功,计划投资10亿元、按国家4a景区标准打造的空石林景区,目前已完成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全镇8个新村聚居点建成后,入住受灾群众882户、3398人,按省市县规定的时间节点,实现了受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目标。

由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20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6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7万元,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9户、1065人,已实现323户、896人顺利脱贫,大沟村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

二,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招商引资有待加快。

2,功能设施有待完善。

2,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4,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5,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6,环保质量有待提升。

三,今后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

根据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以来的经验总结,结合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今后灵关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1,加快小城镇产业发展速度

小城镇建成后,常住人口近1.2万人,加上流动人口近0.3万人。1.5万人的就业问题,是今后小城镇工作的压力和重点,计划通过3个途径解决上述问题:一是通过提升改造,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用工人数。二是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引导鼓励城镇居民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鼓励在乡下有土地、山林资源的区外统建统分户,回老家发展生态产业,搞好种养殖业,坚持就地创业增收。

2,清理盘活小城镇现有存量土地

灵关小城镇建设启动21年来,特别是成立工业集中区和这次灾后重建,国家通过征地为灾后恢复重建、小城镇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全镇范围内,规划区内宅基地回购、工业集中区和旅游开发区,都存在土地闲置问题。这些土地如果长期不清理、不监管,就会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形成一方面国有资产被侵占流失,一方面建设资金紧张的恶性状况。因此,党委、政府决定把清理存量土地纳入巩固提高小城镇建设成果的工作范围。将组织专门力量、争取县国土局配合,进行一次彻底清理,登记造册、立标定界。

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利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迅速把土地资源变成建设资金。做到政府规范运作、企业市场运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切实加强小城镇管理工作

长期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常规工作,如果只建不管或者重建轻管,,就会给党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灵关镇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已经收官,要长期保持小城镇建设成果,就必须加强长期不懈的后期管理。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小城镇管理工作,结合社区安全、环保治理和产业发展,建立小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苗头。

二是充实灵关镇小城镇办公室力量,稳定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使小城镇管理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起一支敢于碰硬、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小城镇管理队伍。

三是强化城监中队管理职能,不断创新小城镇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各项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加强清洁工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四是加强新村聚居点自管委工作,把新村聚居点的治安、环保、清洁工作纳入小城镇统一管理。

五是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整体作用,加强巡逻监督,实行门前三包,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综述 第8篇

1 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变迁

1.1 兴起阶段 (上世纪80年代)

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带动全局”的小城镇发展指导思想;全市117个建制镇 (含城关镇) 均已编制完成建设总体规划, 首次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活动, 并对随州厉山镇、谷城石花镇、老河口仙人渡镇等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进行资金奖励, 老河口市被建设部授予“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成为全省“小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

1.2 快速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

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小城镇新发展战略》, 各县 (市) 分别制定小城镇建设“九五”规划与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全市有182个 (次) 集镇在国家、省、市各类集镇建设竞赛评比中获奖。老河口仙人渡镇、襄州区太平店镇获“中国乡镇之星”、“明星镇”等称号, 5个镇被国家列入试点, 1个镇被国家列为星火技术密集区, 8个镇跻身国家级重点镇, 10个镇跻身湖北省重点镇, 5个镇7次荣获小城镇建设“楚天杯”。河南省南阳市和襄阳市被列入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试点, 称作“南襄工程”。在这一时期, 乡镇建立农贸市场、工业品市场等综合交易市场, 小城镇市场体系开始发育。

据统计资料显示, 到1998年底, 襄阳市集镇个数由192个增加到310个, 集镇建成区面积达210km2, 比1992年增加1.13倍;农民人均收入由763元提高到2310元, 比1992年增加2倍;人口城市化率由24%提高到37%, 高出全省5个百分点;在小城镇兴建市场450个, 年交易额达40多亿元, 比1992年增长3.4倍。这一年, 襄阳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89亿元, 比1992年增长3.9倍。全市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已达95万人, 占全市农村人口26%;转出耕地5.33万hm2, 占全市耕地面积12%。人们总结当时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态势有四句话:山区城镇艰苦创业干劲大、平原城镇奋勇争先动作大、丘陵城镇追星赶月步子大、“三沿”城镇争创一流气魄大。“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办厂、九十年代建城。”这句顺口溜也成为当时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的生动写照。更有趣的是, 当时的石花镇因为城镇建设业绩突出, 镇长被建设部长聘为村镇建设顾问。《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金土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市容报》等连编累牍的宣传报道省市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建设的建设成就。1996年5月, 应建设部邀请, 瑞士驻华大使斯格夫妇及瑞士驻京首席记者墨夫夫妇专程到襄阳市考察小城镇建设。他们考察了枣阳市的三个明星镇———吴店镇、兴隆镇和杨垱镇, 对襄阳市的小城镇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墨夫在欧洲影响较大的《新苏黎世报》上发表文章, 热情称赞襄阳市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的成就。199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首版刊登《小城镇“大”襄阳———从襄阳看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文章, 引起了国内外更加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一时期的发展, 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小城镇建设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当时, 全市实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 彻底改变“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的传统模式, 全市在小城镇兴办工业小区150多个, 其中省级小区10个, 国家中西部合作示范区一个, 70%的乡镇工业企业集中在小区, 围绕产业化重组资产15亿元。仅1991、1998两年全市注册新增的个体工商户就达到8万户, 私营企业增加2200户, 注册资本23亿元, 从业人员20万人。小城镇建设为乡镇企业搭建了平台, 乡镇企业繁荣为小城镇打下了产业基础, 两者共荣共生, 相辅相成。二是农民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真正主体。小城镇建设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为61.7亿元, 而其中80%以上是农民自己掏的腰包, 可以用5个“80%”概括襄阳市小城镇的特色:310个小城镇中, 以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交易为主的占80%以上;小城镇居住人口80%以上是农民;小城镇的企业80%以上由农民经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80%来源于农民;小城镇商品零售额的80%靠农民实现。当时, 在襄阳市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角色, 一翻底牌, 全是农民。正如有专家在襄阳市考察后所说, 是农民自己生产了“小城镇”这个“短缺商品”, 然后自我消费, 并带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1.3 自主发展阶段 (2000年以后)

这一时期, 小城镇的发展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前5年,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各种宏观政策的转移, 小城镇逐步进入主要依靠乡镇自身投入建设和管理的时期, 乡镇城建所改为城建环保服务中心, 职能弱化、人员精减、经费短缺, 导致管理缺位, 造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集镇形象差, 城市品味差, 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后4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小城镇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 乡镇政府在小城镇发展中独挡一面, 担当重任, 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愿望更强烈, 小城镇的人口聚集更多, 商贸流通更加活跃, 乡镇企业开始复苏, 小城镇发展开始再度崛起。

2 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成就

重点观察和分析20个小城镇, 分别是枣阳市吴店镇、七方镇、兴隆镇, 宜城市小河镇、流水镇、刘猴镇, 南漳县武安镇、九集镇、东巩镇, 保康县黄堡镇、歇马镇, 谷城县石花镇、五山镇,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李楼办事处, 襄州区双沟镇、古驿镇、伙牌镇, 襄城区卧龙镇, 樊城区太平店镇。

2.1 城区面积和常住人口不断增加

2010年底与2001年对比, 10年间, 20个重点小城镇的城区面积增加了近1倍, 常住人口增加了38.28%。由此可见, 一是小城镇规模在成块扩大;二是小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三是小城镇作为农村劳力转移、容纳农民就近就业的承载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2.2 工商企业和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增加

20个重点小城镇, 从2001~2010年的10年间, 规模型企业[规模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 (含500万元) 以上的企业;成长型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在30万元以上, 不到500万元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 不到300万元的企业]增加196个, 增加了近3.7倍;成长型企业和有一定规模企业个数10年间分别增加了278个、732个, 增327%、243%。小城镇工商企业和专业市场的较快发展, 说明小城镇经济在加速增长, 这是小城镇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小城镇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2.3 外出务工经商和招商引资增成效显著

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目前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是农民进城居住的希望所在。10年间, 20个重点乡镇的外出务工农民由当初的83119人增加到2010年的303730人, 增长了2.65倍, 按每人每年纯收入5000元现金计算, 可增加现金收入11.03亿元, 按小城镇中户型 (120m2) 房屋14万元一套, 可增加房屋7879套 (每年) , 建筑面积945475㎡。可以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急剧增加和小城镇城区建设面积的膨胀是成正比的, 劳务经济对小城镇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 招商引资为小城镇发展增添了动力, 10年间招商引资额度增加了11倍, 实践证明, 招商引资是搞活小城镇经济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4 创业就业人员增加情况

上一篇:以除夕观天为题的作文下一篇:督导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