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2024-07-17

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反思(精选8篇)

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第1篇

浅谈《赤壁之战》整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反思广西藤县东荣镇均常小学黄海杰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语文教学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各种功能室,充分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后,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把大量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意义。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并结合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地体现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整合性,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现就以《赤壁之战》一课为例进行整合利用远程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效率课堂设计说明:

九年制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第17课《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编写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旨在研究如何充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前博采众长 整合资源

初备这一课,我先细致阅读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共参阅了十篇不同的教学案例,博采众长,结合我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计划。为了教学的需要,我在教学时,适时地运用了影像VCD资料、“媒体播放”、幻灯片、音乐等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节。

教学准备时我首先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库“课程资源”里下载了有关于《赤壁之战》的扩展资料。然后以下载了《赤壁之战》的课文朗读资料(配动画),根据教学所需准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音乐,还准备了历史上古战场中的三国英雄图片,赤壁之战两军进攻路线图、对峙图及其他相关资料,小学课本中的几首古诗,做了幻灯片备教学时使用。

二、课内研读理解感悟

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这节语文课,主要围绕“引—赤壁英

雄、说—英雄事迹、析—英雄智谋、评—谁是英雄、成—课堂英雄”展开,整堂

课的教学以英雄为主要线索,教学思路一目了然。即当今英雄—到古代英雄—成课堂英雄。是一个兴趣盎然、学、玩、讨论、互动、诵读相结合的轻松活泼的课

堂。

(一)、运用资源激趣设疑开课

新课开始后,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80-3=?3(﹤)80 ]打开本

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

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好正确率还高。

生:好。(幻灯演示)

(学生当然能做出这两道简单的题目,但,语文课怎么算数学题目?在学生

纳闷的时候,教师话锋一转,导入新课)(完成板书:17《赤壁之战》)

师导入:《赤壁之战》,这是一则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

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历史故事。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

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曹操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当曹

操率领80万虎狼之师虎视眈眈,欲一口吞吴之时,东吴没有惊慌,调兵遣将,而是锋相对。

(幻灯演示第一张有课文名字的幻灯封面:要求有《三国演义》主题曲在文

字出现的时候随机出现)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

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

师追问:3和80在本文中分别代表什么?这场战争双方都是谁(曹操;周瑜、黄盖)(幻灯出示图片)

生:曹操 80万人马,对手周瑜 只有3万人马。(兵力悬殊大)

师:“曹操”凭什么打?

生:兵多将广。(演示: “隔江相对”,课件演示:两军布阵图。)

板书: 曹操 80万周瑜 3万

师:两军相逢谁会胜利?我们来重温英雄的事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

个历史故事,把赤壁之战进行到底。

[激趣设疑的开头设计别具一格。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学生的求知

欲,激发思维兴致,同时对儿童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运用资源 理解重点

1、齐读课题。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谁和谁交战?怎么战的?结果怎样?„„)

2、看看并听听这个故事,看看你们能看懂和听懂些什么?(播放《赤壁之

战》的录像资料)学生直观而清楚地看、听。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3、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

为好不好?为什么用火攻?)用一个字来评价火攻这个计策--?(妙)请同学们

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至最后,看谁首先能识破黄盖的妙计妙在那里?

学生快速浏览后交流:

A、生:我认为黄盖的信写得妙!因为„„

B、生:趁着东南风来的妙。因为„„(见课文插图)

C、生:我感觉到了鼓声之妙。因为„„

D、生:还有这小船,安排得很妙!因为„„(见课文插图)

E、生:离曹操的船队只有一公里了,才点火。这样的时机把握得好。因为„„

师:真是高、妙,绝呀!当然,基于这些原因,结果是:东吴以少胜多!曹

军大败,败走华容道。(学生围绕这个分析妙计之妙的练习读懂课文。体会了以

少胜多的原因以及火攻的经过,而这个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这个环节有以下设计特点:

1、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我就以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先找准教材中思维的“支点”,以大跨度的“扫描”,从教材的众多信息中找到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信息,进行接通、叠合,然后提供足够时间,完全让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思考,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学习成果汇报,学

生解说,教师点拨,学生动手拆折好连着的小纸船按新方案作战等一系列学习活

动,高速高效的形成新的认识,实现知识、能力的积极迁移,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2、两次用火烧赤壁的影像资料,一次用电脑动画,非常直观再现火攻的过程重点。火攻为什么妙?利用远程资源就更加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这个过程。而通过动画演示,就更能让学生直接地感受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运用资源轻破难点

师: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课件演示)

析--英雄智谋

师:刘备、周瑜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美名久扬,他们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找出重点词句细品:请同学们找找还有什么原因?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完成板书:多少)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不利于及时散开,致命弱点)师: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完成板书:战船相连(弱点))

(3)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师:这说明——(完成板书:借风势(优势))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4)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着。

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追来了。师: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完成板书:胜败)

师:正因为以上原因,使得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录像、动画、图片的利用,结合学生合理的想像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对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有感情”的读书方法进行训练。]

(四)运用资源,重知识延伸,培养写诗兴趣才能

成--课堂英雄

以作诗、儿歌、拍手歌等总结全文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

幻灯演示:

[在备课时,我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寻隐者不遇》包括我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课堂英雄”是本课的高潮,这一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学生兴趣极高。]

三、充分整合运用资源,教学结尾超时空对话,展现智慧,拓展语言

师:同学们,中外战争史上这场闻名的赤壁之战就在两节课的时空内留在了我们的心里,相信这场战役一定深深地震撼了大家,每个人的内心肯定有许多话要说。假若你就是曹操当时身边的一个谋士,亲身经历了赤壁这一战,你有什么话要对曹操说,现在将时间回到那个时期那个背景下,请同学装扮一勇敢的谋士,对吃败仗的曹操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可以设想曹操当时在打了败仗之后,在向全军总结大会上,会如何向他的将士们总结本次战役。请你来扮演一下大会发言的曹操,来一番慷慨陈词。

(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为背景下,学生仿佛有看到了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而学生代表可以以不同身份,声情并茂的台上演讲,拓展了语言。)

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1、致曹丞相的一封信(以曹操身边一谋士的身份)

2、曹操在败仗会的总结讲话

3、一个小学生写给曹操的信

四、实践反思 认识提高

设计这一课后,本人先后上了2节课,参加了镇中心校组织的全镇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教究教学活动,深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确优化了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也感觉到,它决不是语文教学的万能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我们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或电教资源时也应该注意:

一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一节好课不要仅仅看其使用了多少电教资源,而要看重教者是否真正更新了教育观念,运用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教育手段,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整合,有效地、适时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自有其科学性、优越性、先进性,而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举手投足间、蹙眉敛容间,许多语文教学的神韵而化于无形。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语文教学手段的其中一种手段、一种辅助手段。

三是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应丧失。不要为一味地“为手段而手段”、“为电教而电教”。那样只会使我们语文教学失去“语文”的本性。

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第2篇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面对如此强大的信息资源,师生欣喜之余也有一个不适的反映过程。项目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实际的教与学方式之间的差距和不适因素迅速的反映出来。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资源的选择及运用显得单一和被动,学习积极性不能持久,不能完整的体现资源的实际应用效果,不能很好的实现资源实施的的具体要求和目的。许多资源也无法充分的展示其优越性和作用,在运用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对资源在课堂中利用的切入点,辅助性及目的性不明确。

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差异。

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大,教学工作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和约束,阻碍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在教师的不知不觉中进行,部分教师不能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远程资源的优越性。在资源的选择上不能进行自行调节,使用显得牵强附会。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不能较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效应,没有充分的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的广博性、丰富性及教育性。

2、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认识欠妥当,教师在使用方法上、技术的掌握程度上欠熟练,不能够较好的体现资源的优越性。

3、在与新课改的结合上欠紧密,深化课改的方向不明确。在运用上有点流于形式,在研究二者的切入点上欠深入,面对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一堂课在教学观念、方式、手段上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存在“穿花鞋,走老路”,一部分教师在利用资源上显得肓目、空泛和过频。是为用资源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运用资源。

二、学生差异。

1、远程教育资源的到来,其开放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也已明显感到不适。学生大多数来自较边远的山村,受心理因素、社会环境、接受差异及资源局限,“井底之蛙”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所见略少,知识层面不深,学习视野不开阔,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探究的氛围不浓学习方式不灵活。这与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全面主动、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多功能的人才目标相距甚远。

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堂质量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老师们记录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得”与“失”。

我们知道, 有责任感谢的老师不管有多忙, 他们都会用几分钟的时间记下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片断或不足, 这些“得”与“失”, 百十个字, 三五十个字, 但都是精华!在他们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我的课堂同样会出现呀!何不将这些好的构思发扬光大?何不将这些“不足”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教学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课堂是灵性的课堂, 课堂的“意外”并不是我们完全能设计的, 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 孩子们的思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所以我们的课堂中的经常有异样的“火花”, 有时能让课堂更加精彩, 有时能让教师束手无策, 但是这样的课堂也是值得我们老师反思的课堂, 这样的反思激励我们站得更高, 这样的反思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浓度, 这样的反思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的教学风格, 也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对重难点的突破技巧, 这些源于老师自己平时的实践, 也许当时并没有完整的记录下来, 但是, 看到这个课题, 就能自然的想到这样的教学设计适用, 那样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基本动作的形成, 那样的技术讲解更适合这个认知水平的学生;教师示范, 提醒学生重点看某个地方效果最好……

这些都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个人教学反思, 这些反思有利于教师迅速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教师能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 恰恰就是找到再一次上好课的根源。这些良好的教学反馈资源, 正是提高我们课堂质量的宝贵支柱!

我记得那节同课异构, 《技巧-前滚翻》, 一年级学生, 当时确定这个课题时, 我就知道, 这样的内容具有相当大的挑战, 于是, 当教妆步成型后, 我立刻在另外一个班进行了试上:一个字乱!

第一乱:乱在那呢?队形设计不合理, 小组之间靠的太近了, 互相有干扰。

第二乱:学生抢着翻——新鲜嘛, 虽然动作不咋的, 可一年级学生就是这么好奇呀, 男生抢得特别利害。哨声再响, 那些“小毛孩”真是兴致来了, 当也当不住呀!

第三乱:小组手乱帮忙:学生会翻的, 他也捧着人家小屁股, 用力一推, 不是没翻过就是翻歪了, 还不如不帮忙呢!真是乱帮忙!

第四乱:学生乱翻, 一节课下来, 我没看几个翻得像样的, 特别是女生, 团起的“麻团”, 两脚一用力就变成了“麻棍”, 怎么说学生都不理解, 目标达成率不足50%。

针对这节课我进行了深度反思, 找出原因, 然后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这节课的设计, 并对小助手进行了课前辅导;上课前和班上学生做了一个小小的约定:不管你在干什么, 只要听到“嘟、嘟、嘟”三声, 要立刻站好队并安静下来;经过这么一反思—调整, 展示课结束后, 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好评。说话说:“会看看门道, 不会看的看热闹, 驾驭课堂的能力, 也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得以提升!”

课堂驾驭能力提高了, 课堂教学质量也就自然提升了!

二、巧借别人的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俗话说的好:“三人行, 必有我师”, 那么, 如何利用网络上成千上万的教学反思呢?我是这样做的:

1. 借助他人的反思, 找准教学内容的难点

一般情况下, 由于各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 我们对于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也不尽相同, 而对于不同的教材, 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只有汇集众人的智慧, 为已所用, 才能准确的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2. 借助他人的反思, 找到不同的练习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小技巧)

3. 借助他人的反思, 预见性的安排一些纠错的小措施

4. 借助他人的反思, 突出学生的学, 淡化教师的教

闭门造车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 在认知领域成为井底之蛙, 只有经过反思, 借用他人的反思, 使反思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经验, 从而使反思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 唯其如此, 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利用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成长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提高效率 促进成长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6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向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老师的执教理念,教学设计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设计的优化,包括诸多方面,如三维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确定、授课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详略与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检测,以及对整堂课的教后反思等。我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往往忽略了教后的反思,我们应该把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教学常规,优化自己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来对待。通过教后反思,检验自己授课过程中的行为,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调节和矫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效率。

教后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促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综合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一堂课中,教师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设计,在授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也难免有不足和失误,为了促进教学相长,课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对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教后反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材中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进行了优化整合,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后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课后反思要重视对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应该对比自己的教学或者听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认真对比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以有机地生成,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规定,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教学。

(3)在传授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是否更加注重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教授多个班级的历史课,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差异,班级内部学生更有差异,一堂课后,教师应该及时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的诉求,反思课堂,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课题参与意识,提升课堂合作探究质疑的气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决心。

二、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学会确定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常规活动中,教研组针对一节公开课,教师交流研讨,往往指出:本节课教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言下之意,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结为教师的基本教学功能,但忽略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确定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不能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谈何能力的发展?

一节历史教材涉及诸多内容,如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而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有限,诸多内容很不容易掌握。在优化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我们更应该反思,制定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知晓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授课语言的轻重,板书的强调,多媒体的显示,作业的布置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老师有意识的暗示和强调,也就学会了如何确定学习重点,从而提高了学习历史等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时,我把中国近代史的线索确定了四个关键词:侵略、抗争、探索、奋斗,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提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总结出了关键词涉及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抗争——林则徐虎门硝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28年的奋斗历程。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明确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三、针对课堂情境的设置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后反思应重视课堂环节中,哪些历史情境设置合理,哪些不适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实际,要有取舍,设计更适合学生接受的历史情境。例如,在教授“重庆谈判”时,第一次在八年级(7)班上课,我按照教学参考的示例引导学生阅读,总结出了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目的:(1)争取实现国内和平;(2)戳穿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由于没有设计具体的历史情境,学生感悟一般,课堂叙述程式化。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置了如下历史情境——课堂辩论:延安军民为毛主席是否到重庆建言献策,之后我又引入了《沁园春·雪》的典故,通过我的讲解和师生朗诵,在八年级(9)班上课,学生无不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都被毛泽东的宽阔胸怀、人格魅力吸引,深深体会到了共产党人赴重庆谈判的历史深远意义。所以,合理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教就是为了不教”。适时的课堂反思,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 第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的利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简单,但要上好课没有想象中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其作用是诱发学生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状态。因此我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物理科学的无限魅力,让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教师应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努力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实践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贯彻“以教材知识点为基点,以开放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激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堂语言衔接、逻辑都是亮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2

《声的利用》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课,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本节知识是学生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之后,探究学习声的利用。声现象在实际中丰富多彩,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活中声的利用的例子很多,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非常简单的小实验,作为课堂上的调味剂:(1)我鼓掌时学生闭上眼睛,来判断我在教室中所处的方位;(2)敲击玻璃板,发现玻璃板上面的小纸屑在振动。学生对这些类似的声的利用的现象已经很熟悉,只不过她们不知道是利用声的哪些作用。所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分辨出哪些生活现象是属于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哪些现象是声传递能量的例子。了解了学生的盲区,在制作课件时就能有的放矢了。本节课件的设计有温故互查、自主检测、合作探究、巩固训练和分层训练等环节,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实验和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整节课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回答问题时,鼓励性评价语言较多,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达到了一定目的.。

但我犯了上课时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我讲的太多。唉,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住,总是不由自主的多说,其实我也知道这样效果肯定适得其反。教研组的老师们也说到了这个问题,她们提议完全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她们动起来,留一定的时间让她们多读读,相互背背。最后课堂小结时,也完全可以换换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关于声传递信息和声传递能量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加深,对于学生遗漏的例子我再进行补充,这样不是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吗?

除了以上教学中的具体环节要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要多听、多学、多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3

1.教学情境的反思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笔者在讲授《声的利用》这节课时,经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后采用“小步走”的教学方式。开篇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夏日,若听到隆隆雷聲意味着什么。清晨,闹铃响起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事例。笔者设计利用简单的事例引入课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举出其他关于生活中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事例。事与愿违,一是笔者忽略了学生对生活中这类现象观察不足;二是初中学生羞于表达;三是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更乐意观看新事物新现象。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物理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有启迪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反思总结在今后上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本节课,笔者认为此环节利用多媒体放映相关图片、视频等使物理知识更加形象、直观、生动。进而达到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

2.实验教学的反思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演示教学可以对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行还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与规律。对于某些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只用言语是介绍不清的,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通过实验则会使学生更清楚。本节课中声音具有能量。声音为什么会有能量?声音具有能量是如何体现的?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笔者做了两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一:“演示声能灭火”。用装羽毛球的纸筒,剪下一段(两端开口),在任意一端用气球蒙住,用橡皮筋扎紧,另一端对准正在燃烧蜡烛的烛焰,轻弹橡皮膜,发现烛焰晃动;加大力度弹动,发现烛焰晃动加剧,直至熄灭。该实验仪器为自制教具,器材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情绪高涨,精力集中。

演示实验二:将两个相同的音叉并排放好(没有接触),乒乓球靠着音叉B,当敲响音叉A时,观察乒乓球的变化,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此时笔者内心焦灼,不知所措,急于将实验做成功,开始慌忙的摆弄实验器材。此时已无暇顾及学生,直到实验现象明显,几分钟后,发现课堂已经乱成一锅粥。显然,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演示实验。

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首先,课堂中需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展现物理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最后,物理实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复杂性、可变性等,试做过程中找出多种可变性。适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弥补现场演示不足。

3.习题教学的反思

习题教学无论在新课讲授还是复习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练习题在新课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巩固知识点。因此,在新课教学中练习题应结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合理设置。

笔者在准备这节课时,分析教材并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设置了数十道题目,包括选择、填空等。分为两个梯度:一是基础概念理解,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二是从基础概念理解到知识技能提升,逐渐上升呈现阶梯状,从知识与技能目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过渡,最后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4.个人经验的反思

通过“声的利用”这节课的教学,笔者的教学功底不够强,经验不足。表现在引入新课平铺直叙,不够生动,未能做到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提问不够明确,出现学生对于笔者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应答。讲解演示实验时,急于将实验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将实验器材做了介绍,就开始演示实验,在讲解实验时,应注重对实验原理及制作过程的讲解,尤其是自制实验仪器,鼓励学生课下亲自动手制作,同时也是新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尤其是过渡语句,偏爱多媒体课件,还需再多加练习,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需改掉这个习惯。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后,笔者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还应该多进行学习。观摩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希望随着教学时间增长,笔者青涩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走向成熟。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4

该课属于应用课,是前面声音知识的大集合,声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所以实例很多,但这些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他们又一下子说不上来,所以我们通过及时分组实验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个生动的情景中,实验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所以很少使用课件,学生 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也说明把他们的举起调动了起来。 但在录像素材方面,下一步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如地震时动物的表现、龙卷风的情景等;在能体现国家高科技发展方面也应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 极性。

另外,由于对本节课时间把握不够好,学生分组探究用掉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所以对后来的只是没有进行下去,这是本节课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5

本节利用多媒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有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1、课堂引入是通过介绍超音速飞机低空飞行时对建筑物的破坏引入的,学生对生活及物理现象有兴趣,有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更好认识了声可以传递信息和声可以传递能量。在今后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更好的课堂导入方式。

2、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声是怎样利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去寻求知识。

本节课中我认为以下做得不够好:课堂中给学生举例子时,没有留过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急于给出学生答案,没有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6

1、新课引入。先从幽默新奇的“狮吼功”到引起学生惊叹的 《声音击碎玻璃杯》再到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让学生信服,自然感受到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必须要对耳熟能详的声要做深入的学习。

2、大量新奇视频资料的使用,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眼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课后还津津乐道。

3、灵活运用教材,突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1)把幽默新奇的“狮吼功”和能引起学生惊叹的 《声音击碎玻璃杯》前置;(2)把声和声音的区别放到学生自学“声与信息”中去思考发现,不作为知识点独立学习,这样既注意了易混点的辨析,又没冲淡重点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对声传递信息进行分类,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分析归纳能力。(4)加上一个回声定位的计算题既强化了重点知识,又范了解题行为(新修订的教材对解题规范性要求提高)。(5)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增加可信度。

注意:(1)了解视频时间,把握好课堂节奏。(2)扬声器要用大功率的,放大声音,离烛焰距离要小于5厘米。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7

声的利用教学反思 第6篇

1、课堂引入是通过介绍超音速飞机低空飞行时对建筑物的破坏引入的,学生对生活及物理现象有兴趣,有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更好认识了声可以传递信息和声可以传递能量。在今后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更好的课堂导入方式。

2、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声是怎样利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去寻求知识。

声的利用 教学反思 第7篇

在生活中声的利用的例子很多,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非常简单的小实验,作为课堂上的调味剂:(1)我鼓掌时学生闭上眼睛,来判断我在教室中所处的方位;(2)敲击玻璃板,发现玻璃板上面的小纸屑在振动。学生对这些类似的声的利用的现象已经很熟悉,只不过她们不知道是利用声的哪些作用。所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分辨出哪些生活现象是属于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哪些现象是声传递能量的例子。了解了学生的盲区,在制作课件时就能有的放矢了。本节课件的设计有温故互查、自主检测、合作探究、巩固训练和分层训练等环节,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实验和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整节课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回答问题时,鼓励性评价语言较多,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达到了一定目的。

但我犯了上课时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我讲的太多。唉,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住,总是不由自主的多说,其实我也知道这样效果肯定适得其反。教研组的老师们也说到了这个问题,她们提议完全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她们动起来,留一定的时间让她们多读读,相互背背。最后课堂小结时,也完全可以换换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关于声传递信息和声传递能量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加深,对于学生遗漏的例子我再进行补充,这样不是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吗?

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第8篇

一、反思按点设计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极富情感、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在按点设计的反思中, 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努力提高按点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发展创新思维。

案例一《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这句话说的是 ( )

A.真的是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鱼。2% (1人)

B.形容海底的鱼很多。97% (41人)

这道题教师设计的按点是对句子作判断。这个句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通过选择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除一名学生外, 其他学生都选择了第二个选项。学生认识的高度统一, 说明在这句话的理解上学生认识很准确, 也就说明这个按点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由此提醒我们,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了解, 对学生已具备的能力要有所把握。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意思的句子, 教师就不要化简为难, 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时间。

案例二《买小狗的小孩》中小男孩用100元买一只小瘸狗, 你认为值还是不值 ( )

A.值得67%

B.不值得32%

案例三你认为蜀僧凭借“一瓶一钵”去南海“足矣”吗 ( )

A.不足30%

B.足70%

这两个案例所提的问题都是重点问题, 也是难点问题。由于认识上的个性差异和阅读经验的不同,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也往往有较大差异。这两个按点的设计很有开放性, 是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表现。设计意图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文本, 使学生的认识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 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独思考, 主动创新, 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这样, 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二、反思把握教材的能力

案例四《麻雀》一文中“突然, 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说明什么 ( )

A.老麻雀身体重。3%

B.老麻雀飞行速度快。28%

C.老麻雀焦急、果断。69%

这道题老师给的正确答案是3。仔细想想, 其实不然, 第二个选项也对。老麻雀在危急关头内心肯定是焦急的, 为救小麻雀奋不顾身, 作出的判断必须是果断的, 而外显行为就是飞行速度快。可见, 从这句话中只体会到老麻雀的焦急和果断显然是不够的。显然,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有失偏颇, 这样又怎能准确地教给学生呢?由此提醒我们, 每个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 过教材关, 才能基本胜任教师这一职业。

案例五《蜀僧》中“蜀之鄙有二僧”的“之”的意思是 ( )

A.它, 它的。

B.的

C.去, 往

“吾欲之南海”的“之”的意思是 ( )

A.它, 它的。

B.的

C.去, 往

这两个按点的设计意图是比较“之”在不同句子中的字义区别, 利用反馈技术的测查功能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这样的设计很巧妙, 达到了两个目的。首先, 使学生掌握了“之”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其次, 对两个“之”作比较, 让学生思考:同样是一个“之”字,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会明白, 在古文中, 同样一个字,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意思也可能不一样。这一设计, 既强调了理解重点字的方法, 又为学生今后古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见, 教师既能关注局部, 又能站在整篇的角度, 从知识体系上宏观把握教材。

三、反思教学效果

案例六《客人到家我说请》中下列两组词哪组词是正确的: ()

A.晴天、清水、青草57%

B.眼睛、青蜓、心情42%

此按点设计意图是针对重点字词进行课堂互动练习, 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进行阅读后的成效测查。这是一道课后反馈题, 结果发现学生“青”和“蜻”不分。

教师教学这组字时, 是用“基本字带字”的识字方法, 由基本字“青”, 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等字。教师能够利用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这一特点, 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首先让学生复习基本字“青”的读音, 告诉孩子们“氵”旁表示与水有关, “忄”旁表示与心情有关, “虫”字旁表示与昆虫有关, “目”字旁表示与眼睛有关……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好, 但从数据上看问题又很大, 一方面说明教学不扎实, 另一方面说明教师没有准确估计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这些字的特点和区别, 多通过组词的实践提高认识。在判断前多想一想这些字的特点, 这样选择起来问题可能会少些。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识字是学习的基础, 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 教给孩子识字记字的方法, 能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识字的能力。但在识字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 还要考虑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样, 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巩固和高效。

四、反思课堂应变的能力

以案例四为例, 当时教师给的答案是第三个选项, 学生有28%的人选择第二个选项, 教师的认知有问题, 怎么办?学生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为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如果教师脑中想的仅是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中来,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迅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失去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个良好机会。因此,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决定着课改的成败。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展开课堂辩论, 学生的认识就会向纵深发展, 既使老麻雀这个形象丰满了, 又能准确地解读文本。课堂生成是瞬息万变、不易把握的, 不经意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也许更有价值, 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机会, 处理掉学生学习中的隐患。

五、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案例七《义犬复仇》中的“义”字有以下三种解释, 你选 ( )

A.公正合宜的道理, 正义。

B.情谊。

C.正义, 情谊。

《义犬复仇》讲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现在很多学生家里养有宠物狗, 狗对主人依恋忠诚, 甚至能用生命捍卫主人、保护主人, 学生能感受到。但文内为何称之为“义犬”?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义”字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也是学生在读文章时重点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教师在课前作了第一次选择, 利用选择数据可以摸清学生的理解情况;课中再次设问, 学生依据文本中的相关文字去诠释对“义”的理解, 教师可以借助反馈数据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与初读课文的反馈情况进行比较, 通过两次反馈的差异来评价本堂课学生学习成效;从学生的表达可以看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案例八《真正的施主》一文中谁是真正的施主 ( )

A.我

B.老人家

“谁是真正的施主?”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课前设问, 学生选择“老人家”的占绝大多数, 但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逐渐深入, 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选择, 几次选择的数据在不断变化, 这一变化就是学生的思维在发展,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 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上两个案例都存在多次选择, 通过“前思”指导“后学”。第一次反馈, 引导学生学文互动, 第二次反馈, 检查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前思”还是“后学”, 都是为了调查学情, 引导学习, 学好课文。

上一篇:以衣服为话题的日记下一篇:公司旅游横幅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