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读书心得

2024-07-12

我的老师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我的老师读书心得 第1篇

在放寒假前,学校发了一本书给我们,这本书叫做《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老师,他们与书中的老师一模一样,都是任劳任怨、不辞辛劳的。因为我对书中写的很感兴趣,所以,刚放寒假,我就打开了那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书中写了李桂林、陆建芬为了给大山里的孩子点燃知识火种,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天梯”;阿力普夏老师每天穿越激流险难、翻越雪山高原,只为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乡村小学老师刘念友每逢假期都会到镇上挖煤。可谁知,他这样辛苦挖煤挣来的钱,除了供女儿上大学,还得给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和买新衣服,而他自己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咸菜……老师们如此辛苦,我们能拿什么报答他们呢?不是金钱、不是地位、更不是礼物,而是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让老师操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老师这个职位有了新的认识,它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一个职位了,而是变得十分高尚了。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除了家人,就数他们陪伴我们的时间最长了,甚至有时,会比家人陪伴我们的时间更长!他们陪伴我们成长,点燃我们的心灯,给我们温暖,鼓励我们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呵护、引领、关怀着我们,让我们从一个懵懂的无知的天真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们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他们像化雨春风,滋润着我们;像冬日暖阳,照耀着我们;想导航灯塔,照亮前进的道路……还记得有一次,邬老师的嗓子发炎了,我们都不知道,依旧很顽皮,上了课也有人扰乱上课秩序,老师只是看了他们一眼,就继续上课了,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平常邬老师都会提醒他们的呀,可今天……下了课,我照例去老师的办公室拿本子,一进办公室就看到老师在吃消炎药,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同学们,请由你而起,汇聚亿万青少年的声音,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向伟大的“筑梦人”致敬,让我们发自内心地道一声:老师您好!

我的老师读书心得 第2篇

这本书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

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我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在这方面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

”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的话说:“„最好‟就

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会成了一个人的„最好‟,一个职业的„最好‟。”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比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工作与昨天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更贴近学生,更适合我的学生,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发挥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的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驾驭课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灵活,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

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朴实的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

做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

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李镇西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有思想代表了一个人有灵魂,有思想代表一个人有个性。书中

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我的课堂,思考我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

口,放弃为自己充电。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

通过阅读,我在不停的思考,从事教育的人要学会不断的学习、思考、总结,用心去体会、用爱去实践。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一名爱学生的老师,就要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朋友和共同探索知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语文老师不读书,谁读书 第3篇

不读书怎么教书?尤其是语文老师, 承担着教学生阅读写作的重任。有专家看了不少语文老师的文章后感叹, “以惊讶为主, 失望为辅。”

“不读书不学习不看报, 是现在大多数老师的通病。当然, 这话不光我说过, 我在市里参加培训, 上面也在喊。喊是喊了, 可后继措施有没有?”

“可以问一问每位教师几天读一本书?一个月读几本书?当然现在不要说中学教师, 连大学教师都嚷嚷没时间读书。不读书怎么教书?不读书算什么读书人?”

……

活跃在网上的吴启雷, 很乐于分享他的“心头好”———研习宋史和传统书法绘画作品的心得。但今年寒假最后两天, 一桩小事变成了“导火索”, 让他发了几条很可能得罪人的微博。

这其实是一场讨论, 缘起于有媒体报道称, 今年春节期间, 诺奖得主莫言的旧居游客火爆, 其中不少是家长带孩子前往。话题就此在语文小圈子里扯开。

“这是打算沾了文气回家写作文么?莫言写过《虚伪的教育》, 说他不敢指点女儿写作文。语文老师掌握了评判铁尺, 他们才是老大。我女儿熟悉莫言, 一起吃过饭聊过天, 读过莫言签名送她的《生死疲劳》两遍, 她的作文成绩仍然不佳。”发出这番议论的叶开是作家, 也是《收获》杂志副编审。

这不是叶开第一次“炮轰”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他对现行教育的很多观察, 直接来源于她的女儿。女儿爱读书, 但她的作文常不受“待见”。叶开觉得, 这是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有问题。

眼下, 不少老师“批”学生文章写得不咋样, 可老师们自己会写文章吗?用叶开的原话说, 他在读了大量语文老师的文章后, “以惊讶为主, 失望为辅。”

从沾莫言的文气, 扯到了语文教师的水平, 吴启雷虽也是语文教师, 却深以为然。

“叶开没有说错, 很多语文老师给学生开书单, 要求学生读书, 可他们自己却不读书;有的虽然还看些书, 但不落笔成文。”吴启雷告诉记者, 他之所以发微博, 是因为觉得自己在说“一个真实的情况”, 不怕大家“砖拍”。

实际上, 最近几年来, 不断有关于阅读状况的调查数据出笼。其中, 一些关于中小学教师阅读量和阅读时间的数据, 屡屡让人感到惊讶。

两年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曾公布过一份《小学班主任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该调查以上海8个区县22所小学522名小学班主任为对象, 统计结果是, 老师们每年阅读的除任教学科以外的书籍, 每年不足7本。

这个结果和北京的一则调研很接近。2007年, 一项针对北京海淀区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阅读调查同样表明, 教师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6.69本, 读书量最少的甚至为0本, 超过一半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 约48%的老师每年读书为4本。

但在中小学的课堂上, 读书很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语文老师, 却承担着一项重任:教学生写作、批改学生的作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如果写一手好文章来自于广博的阅读, 那么教学生写作文的老师们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沪上一位名牌高中的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率承认, “阅读不够, 技巧来补。”时至今日, 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 老师教作文, 仍然会像教数学公式一样地解剖文章的写作结构, 试图让学生背诵好作文的结构———“新八股文”的写作仍然存在于中小学语文的课堂上。

包括语文老师在内, 老师阅读量总体偏小甚至不读书, 客观上酿成了课堂教育的很多“悲剧”。

别把压力当借口, 读书本是一种习惯

“懒在骨头里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这绝对不是现有教育压力的问题, 而是个人习惯的主观使然!”有人判断, 即便为老师减负, 一大批人还是不会读书。

几乎每一则针对教师阅读情况的调查, 都附有一份说明:中小学老师读书偏少, 原因主要是“时间少”、“太忙了”。

因为工作太忙, 所以没有时间读书?又或者因为上有老、下有小, 收入少, 学生难教, 家长难对付, 同行竞争激烈, 每天围着分数转……诸如此类的抱怨, 人人都能说上一堆。可这其中的每一项, 仔细瞅瞅, 全是“借口”。

即便给老师“减负”, “懒人”照样不读书

“如果老师们真的很忙, 那我问一下, 除了工作之外, 他们有没有时间看电视、有没有时间上网刷微博, 有没有时间出去逛街、买东西、唱歌?”吴启雷说, 不少老师忙这忙那, 就是不忙读书, 主要是因为读不读书, 无关其工作成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牵制老师精力的很多工作、项目, 大体离不开量化考核。可唯独教师的阅读量, 在很多学校的教师考评体系中却是缺位的。当一些中小学生被要求一个月至少看一本书、交一份读书笔记时, 他们恐怕不知道, 布置这些读书要求的老师, 其阅读量远远落后于学生。

身边间或也有几位教书的朋友无意中宣称自己在“看书”, 吴启雷出于好奇打听, 结果发现有的老师所谓“看书”, 不过是跟着荧屏上热播的电视剧而翻看小说原作。

甚至, 一些不教语文学科的老师也会公然宣称自己没有必要读书。“大学毕业教小学生数学, 绰绰有余, 还需要读什么书?!”

也因此, 吴启雷断言:即便现在为老师们减负, 相当一部分人仍然不会花时间在读书上。

因为读书是一种习惯, 就像人活着要吃饭, 要喝水。但是, “懒在骨头里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这绝对不是现有教育压力的问题, 而是个人习惯的主观使然!”

教不出高分, 算不算好老师?

对吴启雷而言, 课堂像是一场理想主义的实验。语文课, 可不可以不要上得这么“死”?除了教学生写字, 能不能也教教他们欣赏书法和传统书画之美?文史本来就不分家, 既然中学阶段分科教学了, 小学能否搞些融合教育, 让学生体会“文史不分”的原因?

实际上, 国内各地的语文教学界, 都有一些“勇士”。在四川, 任教于成都新都一中的语文老师夏昆除了主课语文以外, 给学生教“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3门课。他让同行侧目的地方在于, 一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面也能为学生争取进入大学的门票。相形之下, 去年因病去世的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 在教书时引发的争议要大得多。他上语文课很少讲教材, 却把梁漱溟、哈维尔、王小波带进课堂, 被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激赏为“最具国际视野”的教师。但马小平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提高分数功效不明显, 招来部分家长质疑。

就连钱理群本人, 从北大退休后转战一些地方中学课堂, 也因为不能适应应试教育, 受到高中生的冷落, 在中学的教改实验以失败告终。

教不出高分学生的老师, 到底能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这一点, 始终让教育界的一些改革先锋备感困惑。

“师范摇篮”危机:不读书的人偏当了老师

必须采取措施, 应对发生在“师范摇篮”里的危机:放在提前批志愿的师范专业被众多优等生刻意跳过了, 而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 则是看中教师岗位的稳定或其他原因而填报师范专业。

老师不爱读书或不读书, 如此尴尬局面如何扭转?

在一些专家看来, 既已暴露的问题不过是冰山一角。有人甚至直言, 现行的教育体制客观上让一批不会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当上了“教书匠”———这才是真正让人忧心之处。

现有招考制度下, 一批读书苗子规避师范专业

不难发现, 即便是在培养教师的“摇篮”里, 师范生们就对书本缺乏兴趣和感情。为什么?究其原因, 很多专家认为, 这和目前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制度有一定关系。

“最好的学生, 已经纷纷弃考师范专业, 师范院校想招点好学生, 越来越难了。”詹丹说, 虽然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施行, 其初衷是为了鼓励一些有志于当老师的考生报考。但实际操作时, 由于师范类专业放在高考提前批录取, 客观上导致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放弃填报。

“填了提前批, 分数一到就被学校录取了。很多考生高中时职业志向还不十分确定, 或者希望从985名校开始到普通高校逐一填报, 不浪费自己的分数。”这种心态下, 放在提前批志愿的师范专业就被众多优等生刻意跳过了, 而一些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看中教师岗位的稳定或是为了寻求“找个本科专业保底”的想法而填报师范专业。

先当好学生, 日后才可能成为好老师———多少年来, 这是师资培养难以摆脱的规律。可如今, 一些不善读书、不爱读书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涉足师范类专业, 给未来中小学课堂教育带去的“风险”, 也就不难预判。

培育更优质的“花朵”, “园丁”的准入门槛亟需提高

为了招募好老师, 作为用人单位的中小学校并不是没有努力过。近年来, 师范招聘市场已连年上演“师范生不敌名校生”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更青睐拥有名校学历和学科背景的大学毕业生任教。

名校生被界定为曾经的“好学生”, 可他们能否安守讲台, 成为敬业的好老师?一位圈内人士的看法是, 也很难。“别忘了, 很多人当老师, 图的是稳定的生活。如果对教育没有情感投入, 你能指望他们把学生带好吗?”

如何为祖国的花朵匹配优秀的园丁?不少专家认为, 我国应该借鉴他山之石,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

以韩国为例, 虽然师范大学和非师范大学的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拿到教师资格, 但这些拥有教师资格的人要取得任职资格, 即到学校上岗的资格, 则相当困难。要想取得教师任职资格, 必须通过省一级每年举行的资格考试, 而这一考试的通过率, 比目前国内的司法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也是在韩国当老师备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芬兰的情况也类似, 为确保师资力量的总体水平, 中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也极高,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 且必须接受最低5年以上的高等教育。由于教师职业是高中生的第一位的期望职业, 入职竞争率非常高。但在芬兰当老师, 必须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储备, 每个小学老师既要有人文知识、也要懂自然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因此, 对老师来说, 读书充电、不断学习就有一种内生的动力。为了一份体面的职业, 不断读书提升自我, 这是必须的!

论老师读书 第4篇

首先,教学的内容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的,老师要实践教学活动就必须先读好教科书。

其次,老师教育学生,不能像生产某一种产品,只要工人掌握了制造技能,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工作了。老师是不同的。他培育的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老师教授的知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面对成长中的个体,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与不断翻新的知识。老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要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经历学习。不管是学习教育理念,还是学习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书籍为媒介的,这就说明,老师要教好学,首先要读好书。

再次,老师教育学生。不只是用制度去管理学生,也不只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老师认为这些工作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枯燥的。往往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就如坐牢笼。我们常说,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表面上看,这个教育观念好像就是说要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生活的、学习的方法,但实质上,它要求的是学生要有为人的好品格、生活的好作风、学习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育学生重要的是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用丰盈的心灵去培育出丰盈的心灵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气质感染学生的气质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品格去培育学生的品格的过程。因此。要教育好学生,老师首先要有丰盈的心灵、完美的气质、高尚的品格。古人说得好,“腹有诗文气自华”,这样看来,静心读好书就是最重要的途径了。

对于老师来说。读书是重要的。正由于这样,在教育行业里,如何管理老师读书既成了一个经常讲的话题,也成了学校校长一件重要的管理工作。要管理老师的读书,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老师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林语堂先生说:“世上无人人要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这就是说学校无需规定老师读什么书,只要时间、地点、环境、心境合适,老师什么书都可以读。林语堂先生这么说,只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的,如果从管理的层面来说,学校管理者总要规定老师读一些书,或至少提些建议。

如果硬要我给老师应读哪些书提些建议的话,我想,狭隘点说,老师起码要读好教科书,要钻研好教材。广义点说,老师要多读介绍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书。再广义点说,老师还要读关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书,即使像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样前沿的、理论性强的书籍,也要有所了解。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真正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人,是一个无事不知的人。基于学生的敬仰与期望,即使老师不可能做到完美,也要努力多读书,多了解世上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做到知识渊博,不让学生失望。如果学生对老师失望了,就会对老师的教学失去信心,那么老师的教学也就没有了良好的效果。实践中。就有这样的事实。有些学生已很好地掌握了电脑的操作方法,已能很好地运用电脑来娱乐与辅助学习了,但有些老师对电脑的操作还一窍不通,却还文不对题地在学生面前说道理。说学生上网是错误的。劝阻学生上网吧,学生听着就发笑。显而易见,这种老师对这种学生的教育是失效的,实际上,这也是老师无法劝阻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老师还要读有关支撑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书籍,老师要懂得一些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世哲学是以儒、释、道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老师对儒、释、道的基本理论就要有所了解。这一点。一般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认为一个老师只要理解了所教学科的知识。至多去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与科学文化知识就行了。其实,这是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任何一种学科理论、一种学科方法都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离开其文化土壤,学科理论往往不能够指导实践,学科方法也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文化,是老师的核心特征;读书,是老师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老师应是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但现实是这样的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走近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可以很容易看到,有些老师教了几十年书,除了有几本教科书和几本现成的教案书外,在他的办公室或家里再也找不到其它书籍;有些老师从来不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现行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他同行还有些什么好的教育方法,他都一概不知;有些老师坚持得最好的习惯就是玩牌,有时间就与朋友玩牌消遣,在他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读书这个概念;有些老师喜欢热闹的场景,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就是说笑、玩耍,他没有心思,也认为没有必要与书里的同行或者教育家、思想家交流;有些老师为了生计经常奔波在社会上办公司、做生意,教书只是他的副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坐下来好好读书。讲到读书,有些老师还会说,我教了几十年书,跟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现在几十岁了,看到书就想睡觉了,还读什么书。

读了一些文章后,我很冲动,觉得学校有些老师正需要读读这些文章,理解理解这些观点。我想给每位老师都买一本,相信老师们读后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宁静;少些牢骚,多些宽容;少些飘浮的作风,多些扎实的行动。但正在这时候,我记起孟子的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些文章只是我喜爱的,那些观点只是我赞同的,我所喜爱赞同的,就一定要我的同事也喜爱,也赞同吗?我喜欢静下来读这本杂志,但我能够教导、要求与我的性情、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同事也静下来读这本杂志吗?对于已经成年的老师,我的说教、要求会有效果吗?即使我给老师们都买了杂志,那些读书就想睡觉的老师,能够醒着读完那些文章吗?那些最习惯于玩牌的老师,能够放下牌拿起杂志吗?对于那些沉迷于热闹的老师,他还有能力与那些文章里的观点或思想沟通吗?那些必须经常在外谋利益的老师还能甘于清贫、不顾利益,拿起我给他买的杂志读吗?许多的反问犹如强劲的风,吹走我的热情,我的冲动终于没有变为行动!

但我不给老师买书读,并不表示我或者其他教育管理者就不给老师买书。就不管理老师读书。相反,管理老师读书,已成了教育管理者一项常规的工作。一个学校总有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案,管理老师的方案中就有许多涉及到老师读书的条款。有些条款规定老师每学期要读多少本书,要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没有完成任务的,还要受到处罚。有些学校还给老师买书,规定哪一时期读哪几本书,读完了,还要进行考试。制度可以说是完整的,要求可以说是严格的。甚至执行也可以說是扎实的。但在这样强有力的管理下,老师真的读了书吗?其实,也不尽然,学校要求有读书笔记,有的老师就花上几个晚上随意地找张报纸或一本书胡乱地抄些文字,就完成了任务;学校要求读完某一本书,老师说读完了就是,即使读完了学校还要考试,也不要紧,考试时翻翻书或直接抄抄标准答案,就过了关。强制制度下的读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简单地用制度去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读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老师是形形色色的,有些好静,有些好动;有些喜爱与书中的同行或专家进行心灵交流,有些却喜欢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谈笑;有些整日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琐事,有些却总能发现闲暇的时间;有些不得不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有些经济却很宽裕。而读书是一件主动的、用心的、自觉的事,有如品茗,需要慢慢的、细细的体味;读书又是件一时一境的事,只有在舒适的情境里才能安心读好书。

我的老师读书心得 第5篇

“不管”是最好的“管”对我的启发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东方二小

孙静

教学生和教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不一样!以前对于学生出现的学习障碍,性格怪异,习惯问题等,我都会很耐心地和家长沟通,了解情况,交流方法,家长也很迫切地想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我给家长介绍的经验,在该学生身上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甚至会有一些埋怨家长做的不好的情绪出现。其实,老师说着容易,家长做起来的确很难。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做父母的不容易,你必须有机智的头脑,灵活地处理每一个生活细节。因为教育理论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大多都是停留在书面文字或理论层面上,但看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让我看到了生活化的教育,有心无痕的教育,为我提供了实用的育儿思路。同时,也在影响着我对待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个“试误”的过程,很多细心和严格的家长,会在孩子出现错误之前给予提醒,也许这个提醒不但没让他避免这个错误,反而促使他去实现了这个错误。事后,家长会很生气地批评“让你不听话,这下好了吧?”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错误。其实,许多家长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也不必职指责和打骂。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家长需要理解过失带来的价值,看到过失和成绩同样具有正面教育功能。

我们内心不要把孩子出于经验不足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定性为“错事”,而只把它想成是个“小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不要责怪,不要经常提起,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到不便和损失。你若动不动就拿出这些“小事”对孩子进行说教,孩子会有内疚和负罪感,甚至真能固定成孩子的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自我纠正比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

我的孩子快四岁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刷牙、上厕所,有时候眼看时间不早了,可他仍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或是玩玩具,多次提醒都不见效,生气了就把他拉过去刷牙,但他会十分生气地站着不刷。面对这种情况,我也知道打骂是不会起什么作用的,即使今天成功了,明天他依然会我行我素。这时,我想起了尹建莉书中的“不管”是最好的“管”。她说:“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真不想让我的孩子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不想管制他太多,可他的行为每天都在对我的心理形成挑战,因为“不管”是件比“管”更难做到的事,这实在需要我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这件事。于是,我长出一口气,不再强迫他刷牙,只是在专心看电视的他的耳边说:“妈妈先去睡觉了,你看完电视刷了牙,上完厕所再上床睡觉。听见了吗?”他没理我,但我知道他听见了,便不再管他。过了一会儿,他关了电视,刷完牙,上完厕所,爬上床来对我说“妈妈,我刷完牙了,你闻闻?”我笑了,说:“嗯,真香!好孩子,你真棒,快睡觉吧!”瞧,家长不必管得太多,说得太多,孩子会自我管理。更让我欣喜的是,有一天他自己洗漱完毕,来到我身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爸爸在外面上班,经常不在家,你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个懂事的好孩子,知道吗?”他搂住我脖子,在我耳边轻轻说:“妈妈,我不会让你失望的。”孩子这么小,成天只知道吃吃玩玩,竟能说出这么令人欣慰的话,真是让我激动。

儿童是一个完美的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

《我的老师》读书笔记 第6篇

《我的老师》读书笔记

当我翻开《我的老师》的第一页时,看到的是“我妈妈是老师的故事”。那里有这么一段话,“每天每当我和小妹睁开眼睛时,妈妈早已走了,晚上我们睡下妈妈才回来,她已经精疲力尽了,但还在批改作业。”

老师是一颗蜡烛,把光和热送到我们心里;老师是熊熊的火焰,把我们的心点燃。啊!老师,每当您站在讲台前,您是那么温柔,那么亲切。

我的老师姓武,她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副眼睛,讲起语文来像讲故事,讲起数学来是那么明白。

老师您是一个园丁,我们是一棵棵小树,您是多么勤劳,每天给我们浇水。

每个星期那么长,就有星期日能休息一天,可您却忙碌着批改作业。您曾经说过,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是成绩,我们一定要把答满分的卷纸拿给您看。

《我的老师》读书笔记

老师是灯塔,照亮前方;老师是大地,哺育万物;老师是雨露,滋润幼苗。今天,我读了《我的老师》,对老师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中的蔡老师是个温柔漂亮的人。“她从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落在石板边上。”由此可见,蔡老师是多么爱自己的学生啊!我的数学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课上,她如果看到有人搞小动作,就会连走带跑地往他身边去,举起巴掌刚要打,却又笑着说:“下次不能再犯了啊!”虽然只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却不失老师的威严,又渗透着老师对我们的爱,我们沐浴着她的爱,快乐、健康、茁壮地成长着。因为她爱我们,我们也依恋着她。

文中的“我”梦游还想着去看老师,这表现了一个孩子对温柔又不失威严的老师的依恋。在放假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想起我的语文老师,甚至每天都会回想起那些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事。我们六年级不准上体育课,语文老师就每个礼拜给我们上一节,那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笑话,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在我们的笑声中,老师又给我们讲起了知识,让我们边玩边学,学得轻松。

老师,您对我的恩情我终身难忘,我将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我的老师》读书笔记

读了《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受感触,在《我的老师》这篇文章里面充满了作者对老师浓厚的敬意。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自己的老师。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在学校,老师犹如我们的父母,老师是一棵大树,而我们就是小苗。大树将自己的营养全都给了小苗,让小苗成为苍天大树。老师你犹如火光,将我们个个点亮了,但是自己却熄灭了。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尊敬的职业了,我敬仰世界上每一位老师,因为他们是伟大的。老师,您犹如一座山,这一座山为周围的景物都给予了最好。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实在太多太多了,老师将青春都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在老师付出的背后是多少心血和汗水埃每到了我们舒舒服服睡大觉的时候,老师此时此刻就正在灯光下改作业。老师这么拼命地给我们上课,得益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老师拼尽了努力去为我们,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不体会老师的用心良苦,老师为了我们真是辛苦了。在这里我对老师说一声:“老师,谢谢你。”是你让一个无知的小孩成了一个知识也挺丰富的学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你为成长的路上付出了许多,让我人生这一条路上有了许多精彩。让我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我的老师》的读书笔记 第7篇

我的老师都很好,其中,我最喜欢语文老师,因为她的眼睛会说话。

语文老师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有一双闪闪发亮的大眼睛,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她很温柔,很和蔼,对同学们很宽容,到有时也会很严厉,无论她多严厉,我总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关爱。

有一次,我的成绩很不理想,作文减了很多分,准备迎接老师的一顿批评,可老师并没有批评我,只是不断的鼓励我,我从老师的眼神里看到了温暖。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那之后,我就一直努力着,终于我成功了,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又从老师的眼中看到了高兴,我相信老师的眼睛会说话,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鼓励着我。

《我的老师》的读书笔记 第8篇

刘老师教导学有方使我们每次都能考高分。刘老师虽然严厉但讲课风趣,我们都喜欢上她的课,刘老师还特别关心我们呢!

有一次,我在头一天晚上吃了很多凉皮,还没上完第一节课我就上吐下泻,刘老师看见了赶忙打了我家长的电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家长的电话打也打不通,老师急的团团转。突然,老师对我说你:“先在这里等着,我去推车。”我疑惑问:“老师,您为什么要去推车?”老师说:“不去推车,怎么送你回家?”我一想,下一节可是语文老师的课就说:“老师下一节课是您的课。”“没事,我可以让别的老师代课呀!”说完里老师把我抱在车上。

经过红旗路时,因为那里正在赶集,为了不让人流冲下来老师为我挡住了人流。到了我家老师坐也没坐就走了。

《非常老师》读书心得 第9篇

这位神秘老师叫蜜儿,蜜儿老师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人。她说学校的教学楼是一座厂房,里面有几百台学习机器。蜜儿老师的上课方式也跟其他老师的截然不同。第一节课蜜儿老师让大家把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写在纸上,放在一个黑匣子里,然后举行了一次葬礼,唤醒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又让全班的每一个人都当了一回第一名……

蜜儿老师说过:“为了分数和名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自己变成学习的机器。他们感受不到天高、云淡,对于大自然的美丽,视若不见。他们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温情,他们只需要分数和名次,这是一群迷失了自己的孩子。”老师的这一句话让我知道了什么最重要那就是―快乐。

老师的读书心得 第10篇

教师的爱是重要的。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一句热情的鼓励,可能成就一个孩子的人生。同样,教师要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一道冷酷的目光。

教师的爱不求回报。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条单行道,我们放任感觉、情感和行为,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而不企求任何感激或感恩,不仅是现在也包括将来。

教师的爱是真诚的。真诚的爱,不是虚张声势的夸赞,不是勉强挤出的笑容,不是天空中飘忽不定的云彩。真诚的爱,来自于教师的心底,她是持久的、坚定的,没有半点做作和敷衍。学生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能感受到教师心灵深处发来的信息,一点点的虚情假意都能被敏感地捕捉。

小学老师读书心得 第11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局或是一个终点。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烦恼、悲哀、无奈等很多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其实都只是磨练我们成长的过程而已。

每个人的天生资质各有不同,遭遇也有差异,若是和高于自己程度的人相比,会越比越糟糕而没有信心;若是和自己程度差的人相比,便会越比越骄傲。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路程中都有自己需要学习走的路,倘若能走在自己规划好的路程来走,不好高骛远虚心求教,将有另一片海阔天空。倘若无法顺利走在自己规划的路程,万不要灰心丧志,再次用心努力下一个的目标,终究也可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因此当每个人预先调整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实际地善于运用,不仅是懂得尊重生命的过程,也是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当每一个人都能即时认清自己,进而肯定自己,如此,生命将得到提升,生活自然也会相对得到品质。

美术老师读书心得 第12篇

通过为期七天的培训学习,自我感觉收获多多,小结如下:

1、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深化了本学科基础知识,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本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尤其是听了丁玉祥老师的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更加凸显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到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学生的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有合作休息价值的内容,引导好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的本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另外听了单锦浦老师有关初中试验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课,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美术当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技能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多位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2、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此次“千农教”的全体学员都来自教学第一线。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使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在培训中,我们一道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课堂上的各种困惑和行为进行理论的诠释和深刻的反思,使我们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发现了各自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培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需求。

3、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平

在此次培训中,不仅使我更新了教育观念,还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李涛老师虽然只给我们上了半天的课,却使我受益菲浅,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含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学习中,自己已具有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会制作适用学科的简单教学课件。我都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思想在不断地充实,可以说这些理论是指导我们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也为我们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老师的博客培训,使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是多么的欠缺,为了提高自身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一个不被社会淘汰的合格教师,我认识到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样的培训非常及时,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来到这里一下子听了那么多课,看了那么多书,记了厚厚的笔记,回去还得慢慢消化。使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5、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在十多天的学习过程中,全体学员合作学习、共同成长,成为一个亲密和谐的学习大家庭。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培训结束,就是我们新的合作开始,以后一定要互通信息,保持联系,我们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都是在这样轻松、积极、合作、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这样的良好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了。可以说,我们进行最多的活动就是看活动、评价、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他让我们将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再让这些总结后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的成长。

总之,经过这次的学习,我的意志品质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使我在这短暂的学习中获得了一笔精神财富!不仅如此,培训学习所获得的更是一笔精神财富,我想,虽然我们要毕业了,但是我们仍然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充满热情地工作,让这结束之时成为我又一崭新的开始。

魏老师读书心得 第13篇

读了“怎样当班主任”这本书,魏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实中的事例,风趣地介绍了他的经验之谈,我看了之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在工作生活上,魏老师有“仰望星空”的美好,又有“脚踏实地”的平凡,把工作当享受,助人当享受,一辈子天天生活在享受之中。

二、在管理上,魏老师的“民主加科学”的管理思想,充分发扬民主,做到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他的“群众”包括他的下属,他的学生。表面上有创新之举,却有极为实在的一面,将具体工作细化,细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间干”具有足够的执行力。

三、在教育教学上,魏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相信学生潜力,依靠学生能力,打造学生魅力,用爱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牵着责任这根线,让学生自由的飞翔在高空中。

四、在对待学生上,魏老师说过:“你看别人是天使,你天天活在天堂里;你看把别人看成魔鬼,你天天活在地狱里。”是啊!对待那些天天让你头疼的后进生,捣蛋生,我们要看到他们天使般的一面,别老拽着他们的缺点,这样他烦,你也累。

学习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心得体会

杨秋玲

看了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的报告,在他精彩的介绍中,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也是我为之佩服和学习的地方。

不管是伟人还是天才,都离不开勤奋二字,魏书生也一样,他有今天的成就同样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他的工作有很多,要写作,教学,读书,管理,演讲等还有很多的社会工作,他既要当好教育局长,又要带好一个班级,还要任教等等,这么多的事情,常人都难以理解他是如何完成的,魏老师在报告中说他的书、著作等等都是在他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中写出来的,而他的办公桌就设在学生教室。我想他能在工作时间就处理这么多事情,主要还是他比别人更善于灵活地安排时间,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展开更多的工作,他的这种方式还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和揣摩。

这次报告我更有感于魏老师的班级管理。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他说:“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使身兼两个班班主任的魏书生竟发出轻松无事可做的感慨!多令人羡慕啊。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中的班主任角色。这想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下子就放手不做,还需要魏老师的精心统筹与安排。这种令人羡慕的境界也是要一天天的培植出来的。

魏书生的 “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以法制班”的科学班级管理方法,在魏书生的班级中,设立了法院,公安局,医院等等,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明确,遇到问题自然有相应的处理机构,这种种制度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原来班级管理还可以这样做啊,如果真的这样,我们的班主任该减少多少工作量,该有多轻松啊。从这样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魏书生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就是脱离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听完魏老师的报告,有很多顿悟,也有很多困惑,期待着再一次倾听魏老师的报告。我将以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的那片园地管理的天晴日朗,以使我无愧于学生,以使我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一段历史。

今天观看了《魏书生——如何做好班主任》讲座,对于我这样的经验不多的班主任新手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不过最喜欢的还是他的管理观念:班级管理要民主化、科学化。班级管理民主化中说到了,要“坚信每位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小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同样,在我们的幼儿教育上,也可以适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班主任,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的过程中,要放下身段,学会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在他们的游戏或者交往中,可以做一个观察者,引导者,从中更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心理,找到合适的教育应对方法。

在魏先生的班级管理中,我觉得他的下放权力的方法很好,他强调“学生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副班长不做;副班长能做的事,正班长不做;正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为学生提供办事的机会,让学生在办事中提高能力,而班主任就成为纯粹的脑力劳动者。”我认为幼儿班级管理工作也情同此理。比如中大班可以在教师设定小班长、值日生等,分担老师的工作,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小班的孩子中也可以设立小桌长,在午餐点心环节,就可以检查自己桌的伙伴,有没有保持桌面的干净,有没有挑食等等。

魏先生说:“如果你认为你面前的学生都是天使,那么你就在天堂;如果你认为你面前的学生都是魔鬼,那么你就在地狱。”富含哲理。推而广之,社会上,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人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作为领导者更是如此,你只有尊重、体贴你的下属,他们才会肯竭尽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幼儿园,每个老师或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如果永远只找他的缺点,那么不但他辛苦,你也很辛苦;与其这样,不如多找找他的优点,这样,他幸福你也幸福。在对待每位幼儿时,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公平公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信任你,喜欢你,才能使班级的各项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勇敢面对失败的5个经典句子下一篇:《塞鸿秋·浔阳即景》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