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2024-06-29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精选9篇)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第1篇

摘 要:小学数学应用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教育目标融于一体,相得益彰,为个性化的的人格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型约有30多类,这就决定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审题;对比分析;拓展思维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部分学生害怕解应用题,看了题目茫然失措,不知从何入手。导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笔者就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循果求因的原则,之所以造成当前应用题教学的现状,是和许多老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尤其是一些作为样板,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开课,注重课堂的形式,忽视数学的实质是分不开的。

1.情境创设过度。“创设情境”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老师们在赛课或上公开课时,如果没有创设情境,都会担心听课者会怎么评价这节课,总是挖空心思去思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得课堂更有活力了,但有的老师忽视情境创设的目的,不管是什么内容,片面追求情境,甚至把购物作为必不可少的情景,脱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目标。2.教材把握不准。新教材常将应用题作为第一情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把“第一情境”作为一种“导入”手段,或作为一块“敲门砖”。不能很好地把握应用题在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过程中的作用,有些老师只要活动的过程,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其结果是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没有及时加以必要的 “梳理”与“整合”,没有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3.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对传统教学的精华,许多老师全盘否定,教学往往另起炉灶。有些老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方案时目标把握不准;有些老师不敢把传统课堂中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课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在实践中失去自我,这实际上是对新课改的亵渎。

二、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新策略

1.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2.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3.教给学生解题方法。解答应用题,特别是解答两三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掌握一 定的解题方法很重要。这就是在小学数学课本(试用本)第七册中概括指出的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即:①弄清题惫,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③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式子,并且算出得数;④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这里讲的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不是从这里才要求学生这样做,而是 从~开始讲应用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做,这只不过是在以前的基础上作出概括,让学生更自觉地按照这个步骤来解答应用题。4.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

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进行对比教学。①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②果园里有梨树24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③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④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⑤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⑥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两数相比较,以后面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相比谁为标准数(通常设标准数为1)。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标准数求比较数,后者是已知比较数求标准数。题①、③、⑤都是苹果树与梨树相比较,梨树的棵数为标准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比较数,梨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②、④、⑥都是梨树与苹果树相比较,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树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数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题①、②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已经知道,计算时不用“括号”,题③、④、⑤、⑥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知道,需由1加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5.引入开放性题目,拓展学生思维。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唯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

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策略,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第2篇

微课”又称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模式。它的出现引发了教学的又一次革命,引起极大反响。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很多老师都对“微课”制作和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微课的特点是:时间较短一般以3至5分钟为宜,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内容可以被长期保持;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业务能力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它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性改变,对于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有重要意义。“微课”在课外还可以用于自学、帮助家长辅导学习、缺课同学的补课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巩固学习等。

一、微课应用现状

1.硬件不足,缺少经验录制“微课”需要电脑、网络和相关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但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学校没有专业隔音录播室,很多老师只能选择下班后在家深夜录制。特别是农村教师虽有积极使用的热情,但缺少培训的机会,也没有专门的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广大农村教师虽说家里已经基本具备了电脑和网络,但是对相关的应用软件还不熟悉。以致“微课”的内容和传统的PPT多媒体教学没有太多差别,并没有他们感兴趣的动画、视频和期待的“有趣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开一两节貌似好看的公开课和展示课,那就失去了“微课”的意义。

2.学生学习主动性“微课”的一定优势就是可以供学生反复使用,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限制,很多孩子家里并没有电脑或网络,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很多微课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使用。在看微课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监督,往往投入不够,走马观花,效果一般。

3.实效性不高,喧宾夺主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在微课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课件、视频等都录入微课,让微课来当主角,自己反倒“置身事外”了。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片面追求课件的“花哨”,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将内容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失去思维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演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这就背离了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初衷了,是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的。

二、改变对策

1.把握“微课”制作特殊的规律和流程“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 ——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①教学反思” 微课的.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教师在录制微课之前,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全面分析学生学情,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迅速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还要注意形式,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新、流畅,美观实用,视频与音频同步等问题。

2.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教研室和学校业务室在业务学习中要进行相关培训,教研室可以从理论和高度上进行通识培训,让广大教师,明白“微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学校层面注重于使用和操作,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脑室,每人一台电脑,一步一步地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操作。教研室可以在基本功大赛和优质课评选中,将微课作为一个项目进行考查,督促一线教师入轨。针对硬件不足的情况,建议学校在课外活动将学校的学生微机室定时开放,也可以使用班级的多媒体,将同村有电脑网络和没有电脑网络的同学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利用家长的智能手机观看,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基本上解决了学生没有电脑和网络使用微课的烦恼。

3.使用微课应该有“度”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这是检验微课使用是否恰当的额标准之一。比如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谁更具有稳定性,做成微课就是费力不讨好。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动手一拉一试结果自己然而然出来,而且印象更深刻;而有的比较抽象如“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由于解答此题需要具有空间想象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就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录制,将一个立体图形逐步展开,这样展开图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具有非常直观的作用,教学效果也会非常高。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微课,如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就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难点与重点时使用就是化繁为简,将抽象变为形象;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第3篇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5年作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和五年以后, 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很大, 这一类数学人才的需求估计将占总需求的一半左右, 五年以后, 将占总需求的一半以上.可见, 培养具有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毕业论文 (设计) 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就如何将数学建模教学法思想贯穿于应用数学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中进行了研究.

二、应用型人才须要有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 能把理论付诸实践, 能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为综合应用知识、创新应用与开拓创业的精神.

对于应用数学的应用型人才来说, 要求具备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规律, 应用已知的数学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能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手段, 它要求学生能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用公式、图表、程序来描述的数学模型, 然后利用数学理论、计算机求解建模, 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数学建模是强化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 数学建模对培养数学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学建模教学法思想在应用数学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中的实践

1.在毕业论文选题中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例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一般从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等方面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的意向、所具备的能力选择大小、深浅、适度的课题.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去选题:联系数学教学实践有关的课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进行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学术探讨;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目前多数院校都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这些题目中, 大多数题目与现实生活脱节, 能给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的题目并不多.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指导教师的选题应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指导教师可以考虑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 选取最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 如以一些企业的生产任务为课题, 共同开发一些有实用价值、适合学生设计的课题.

同时, 由于近几年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 我们应鼓励学生承担实习单位的部分科研项目, 并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 自行选题.在指导教师拟题或学生自行选题时, 应尽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将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课程进行延伸.应用数学专业中,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运筹学等课程, 可以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如利用运筹学, 让学生设计学生干部选拔方案、设计生产的最优方案及运输的最佳路线, 等等.

此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给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十年来的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题目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工业、生物、医学、工程设计、交通运输、农业、经济管理和社会事业等内容.这些赛题对学生学习使用数学知识, 解决以前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中的问题, 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能比较好地模拟学生走上社会后,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部分学生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 也取得不俗的成绩, 但由于时间有限, 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可以考虑进一步进行完善;另外, 对这些题目, 还可以改变一些条件, 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2.将数学建模教学思想贯穿于数学专业基础课程中

毕业论文 (设计) 是学生综合几年所学知识,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选题的极好的锻炼机会, 是对学生在几年本科专业学习期间, 建模能力和建模意识的综合反映.在毕业论文 (设计) 这个环节中,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将建模思想应用于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 就应注意使用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于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 教师应注重使用数学建模教学法, 通过使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 就能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教学中, 结合基本的数学概念与原理, 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和工具, 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语言进行翻译, 转化为数学上的问题, 建立模型, 求解, 给出数学上的解释与方案.

如在《数学分析》教学中, 可以考虑从基本概念上、定理证明中、应用问题上、习题课上及考试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毕业论文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调查、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综合使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本科学习的几年中.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这个工具, 通过调查收集数据, 归纳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建立反映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 最后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能力, 因而,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应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及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

在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这个环节, 可要求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 使用数学建模方法, 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例如, 可以让学生对学校食堂进行调查, 提出合理的管理及收费方案;对教育收费问题进行调查, 分析现状, 给出一个调整的建议等等.

在数学实验这个环节, 能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概念变得形象直观, 复杂的运算用计算机迎刃而解.学生能学习到如何使用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据, 体会到计算机与传统数学完美的结合.

4.建立一支有数学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意识比较淡薄, 加上其自身知识、能力有限, 因而在日常教学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 较少去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例子, 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没有很好地实施数学建模教学方法.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开设数学建模研讨班, 选派教师参加各种数学建模学习班与会议, 选派老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 开展骨干教师的技能培训班, 使教师了解工程技术、生产新方法、新技术对数学的要求等.增强教师应用数学的意识.

我们要培养一批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 有奉献精神及良好师德师风的创新型指导教师.他们知识广博, 善于学习新知识,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及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中, 使用数学建模教学法, 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摘要:毕业论文 (设计) 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在毕业论文 (设计) 中应用数学建模教学法是一个有效手段.可通过毕业论文选题、数学建模教学思想在数学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建设一支有应用数学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等手段来现实.

关键词:应用数学,毕业论文 (设计) ,数学建模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延喜, 王世祥.数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10, 20 (6) :103-105.

[2]张维亚, 严伟.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2 (2) :77-81.

[3]向日光, 吴柏森.对本科应用数学专业定位的思考及人才培养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5) :61-64.

[4]罗朝晖.关于数学建模思想渗入数学分析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20) :114-115.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论文 第4篇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通常来源于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疑问和悬念的情境。本环节力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趣味性、新奇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多样性、新奇性、不可预测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处于大脑兴奋、思维活跃的状态中。要善于创造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障碍性。障碍性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产生不平衡。

3.差异性。应适合各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去探究,作出由浅入深的回答。

4.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应简单的直接给出,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出。

第二环节,探究与尝试

探究与尝试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与尝试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到:

1.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要急于得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

2.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究尝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才华和创造力。

3.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差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我矫正。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暗示、不应代替学生的思考。

第三环节,解释与交流

学生只有通过与物质世界以及其他学生的相互作用,进行解释与交流,才能使概念变得完整。解释与交流,就是让学生在个体探究尝试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解释与交流中,学生可以学会使用语言交流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

拓展应用,形成能力,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这一教学环节的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新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第5篇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课堂的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也被应试教育的环境影响,教学课堂比较的沉闷,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下,也不能够很好地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知识迁移能力较差,而小学数学的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把生活元素积极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让他们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元素;应用策略

小学数学学习难度较低,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够接触到数学信息,如果教师忽略生活化这一重要教学因素,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而数学知识又是比较抽象化的,因而把数学知识融合在生活元素中,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在应用生活元素时也要进行仔细的考量,让生活元素在课堂中发挥最大的效用,使学生都能够在积极的状态中,通过对熟悉事物的研究掌握其中的数学原理,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

1联系生活元素,阐释数学原理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十分有限,他们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比较低,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讲授法进行讲解,并不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理解,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生活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学生并不理解“加”和“减”的含义,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场景,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并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发了三个苹果,当学生吃掉一个苹果之后,就剩下两个苹果,这个时候可以用三减一表示,学生就能够理解减法就是事物减少了,教师再给学生发了两个苹果,加上之前剩下的两个苹果,学生就有四个苹果了,告诉学生加法就是事物的增多,这个时候学生就能够对加法和减法都有比较清晰的理解,这样他们在进行运算时就不容易出现加减法的混淆。在进行其他知识的讲解时,教师也要积极运用生活元素去科学的阐释数学原理,比如在学习乘除法时,也是相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组有三位同学,现在每一组都能够得到六支铅笔,怎样平均分给每一同学,学生经过计算得出每一位学生分得两支铅笔,教师再结合分铅笔的例子,告诉学生除法就是把一个事物进行平均分配,被除数就是要被平均分配的事物总和,而除数就是要平均分配的份数,商就是最后每一份能够分到的结果,在分铅笔中,六支铅笔就相当于被除数,三位同学就相当于除数,而最后每人能够分到两支铅笔就是最后的商,这样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就对除数、被除数和商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理解,也能够有效结合分铅笔的例子进行思考分析,教授乘法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办法,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把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渗透在生活实例中,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惑时就能够回想起教师举的例子,从而进行有效的思考。

2分析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元素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运用,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融入适宜的生活元素,让学生都能够了解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比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把教学材料局限于书本中,只用一些简单的图案向学生展示“平移和旋转”,就让教学课堂显得过于狭窄了,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趣图案,比如一些衣服上的装饰,墙壁上的花纹都是又平移或者旋转某一个图形得到的,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窗户的开关也是利用的平移的原理,风车是以一个中心进行旋转的,用多样的图案和实例向学生展示平移和旋转的运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感受到了数学世界的魅力,了解到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有如此广泛的运用。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生活元素又非常的繁杂,所以教师在选择时一定要进行仔细的考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最能够准确体现数学知识原理的生活元素,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如果教师选取过多的生活元素,难免会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还会使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生活元素的研究中而弱化了对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生活元素。

3结合学生兴趣,渗透生活元素

学生的生活是非常多彩的,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他们感兴趣的元素,比如他们喜爱的动画片、游戏,喜欢谈论的话题等等,从这些内容中寻找能够运用到课堂中的因素,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喜爱的动漫形象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通过与动漫人物的对话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把学习当成一次冒险,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他们对于数学课堂的期待也会逐渐提高,当数学课堂中开始出现学生喜爱的生活元素后,他们也对会数学课堂充满喜爱,在更加高涨的热情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4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好数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生活元素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维娜.结合生活元素,趣味数学教学[J].小学生(教学实践).(04).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第6篇

一、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的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主要有:明确性原则,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规律明确化;过程性原则,数学教师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自己领会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方法和思想;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对教学中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数学思想方法;反复性原则,遵循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多次反复相结合,确保学生真正地领会并掌握了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知道数学思想方法隐含于数学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具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性,充分地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依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渗透。例如函数的思想,可以通过填数图的形式,将函数的思想方法渗透在小学数学的.习题和例题之中。

(二)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

教师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带领学生定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还能够使学生发现隐含在不同数学内容中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比如,在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进行复习与整理时,先让学生回忆面积的定义和已经学会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感悟。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也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凸显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讲解,使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关键在于,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着经历、体验。从具体上来讲,就是教师要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概念、公式、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能力。例如,在进行“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受到数字的意义,然后再抽象地概括1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感悟。

(四)掌握好教学时机,适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第7篇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的资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关键词:兴趣 正文: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 例如:二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只是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来创设情境,使知识的导入有时显得生硬而苍白。而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如:在教学减法的概念时,我制作课件设计了这样几个情景:

小明过10岁生日,在蛋糕上面插了10支蜡烛,现在小明吹灭了1支蜡烛,还剩下几支蜡烛?;小红的手上拿着9只气球,手一松,一不小心飞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汽车上有9位乘客,到站后,下去了6个人,车上还剩下几位乘客?

通过我创设的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习起来非常主动积极。有时同学们一边做作业,一边享受多媒体播放的轻音乐,感觉好极了。

三、多媒体宜用于传统方法难以讲清楚的变、透、动等方面。动画模拟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此课要求学生认识钟面、时针、分针和秒针,并且会看钟表。对小学低年级的同学而言,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加上实物钟存在着钟面较小的缺点,教具种存在着拨动分针时针不作相应移动的缺点。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时间单位抽象、进率难理解”的困难。但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变化,移动和透明化的演示,同学们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本人观摩过几位教师上的认识分数的多媒体课件,其中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创意独特符合了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几个表情丰富、夸张传神、风趣幽默的动态人物,使教材活了起来,并将数学思想融入其中,使课堂充满人性、智慧与生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该课件创意是人物小星的动漫设计:新课导入时,机器猫与小星在草地上野餐,餐布上放了两只苹果、两瓶饮料和一块蛋糕,当学生将苹果、饮料和蛋糕成功合理地“平均分”给了他俩时,小星快乐得连翻筋斗。小星正要享受归他所有的半块蛋糕时,又接连跑过来2个、4个、8个、10个、20个人„„要求与他共同分享这半块蛋糕,小星的表情由勉强情愿,到两眼瞪圆、双拳紧握欲发大火。分完蛋糕,教师问学生:“小星为何发火?”学生一下就明白了人越多小星吃到的蛋糕就越少,一下就悟出分数的大小

例如:在教学将两个一步计算式题2+4=6,3×6=18组合成为一道综合式题时。就可以先将两个算式中相同的数字6用相同颜色显现出来,然后再用另一种颜色将表示这个数字的算式找出来2+4,并且将这个表示数字的算式动画移动到3×6=18的数字6的下面,在外面添加小括号。最后再将3×(2+4)=18抄下来,就这样组成了一道综合算式。整个过程层次清晰,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广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创设新形式的数学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1]计算机文化基础(作者:黄迪秋)

[2]《小学数学教学法》(作者:邱学化)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第8篇

推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交流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推广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 发现、扶掖和褒奖中小学优秀数学教师, 扩大教育书刊的作者队伍, 进一步提高教育书刊的质量。

二、评选范围

全国中小学数学教师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撰写的数学教育论文和教学论文, 内容涉及数学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方方面面, 主要包括: (1) 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 (2) 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验设计、实验设想、实验报告及实验评价; (3) 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经验和心得体会; (4) 中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5) 数学教育随笔、杂谈、优秀数学教育图书评论等。

三、来稿要求

1. 参评作品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 观点鲜

明, 文字精练, 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一般不超过5000字, 每篇论文应由一位作者完成, 不提倡多人合写一篇论文。

2. 来稿请用打印稿等纸质稿件投寄, 并在信封上注明“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字样及分类, 即中学或小学。

3. 来稿请在稿件标题下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名称、详细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

4. 来稿及汇款按以下地址汇寄 (请勿在信中夹寄, 以免丢失) , 汇款单上请用作者名汇寄, 并注明单位及联系电话。

四、截稿日期

2011年8月31日。

五、评选办法

1. 全国数学教育编辑记者工作委员会组织由著名数学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编辑成立各省及全国评委会, 对参评作品进行评审。

最后全国产生特等奖200名, 一等奖800名, 二等奖2400名, 获奖者均可获得证书。部分优秀论文将在全国数学教育编辑记者工作委员会的各会员单位报刊上发表。

2. 欢迎各地教育部门或学校有组织地参加评选活动, 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授予“优秀组织奖”。

3. 为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每篇论文需交纳参评费50元。

此费将全部用于评选活动, 不论是否得奖, 一律不再退还。

4. 如果发现有抄袭、剽窃嫌疑的论文, 取消参评资格, 不退还参评费。

单位名称:云南教育报刊社《云南教育》编辑部

地址:昆明市学府路61号

邮编:650223

联系电话:0871-5165929 5136880

浅谈小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的方法 第9篇

一、立足数学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数学小论文

撰写数学小论文的学习方法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推崇,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并将数学学习巧妙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高效学习途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该对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的方式、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帮助,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落实:

首先,注重数学教学文本的重要性。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学生数学小论文的撰写也应该与所学内容息息相关。数学小论文学习法是对所学知识的精细加工,是对数学方法的进一步归纳总结,也是对数学困惑的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撰写的数学数学小论文是一种学习方式的体现,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而从根本上内化和掌握知识。

其次,撰写数学数学小论文是一个应该长期坚持的学习习惯。日常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将所学的学习与客观生活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活中体现和应用的数学原理用小论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价值,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二、明确数学小论文撰写要求,书写数学学习心得感悟

数学小论文的撰写不但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应该在写作之前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写作要求去完成。小学生在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方面表现为片面性、单一性和感性,在是非、对错的判断和辨析方面也很容西出现偏差。如果学生通过写小论文的方式,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适时地点拨、分析;如果学生通过数学小论文的形式将自己对数学教学实践的感受或对教师的一些个人看法或小建议在数学小论文中委婉地表达出来,不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和革新,而且能让教师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勉励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另外,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某一内容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进一步深入探究和剖析,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多方位、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来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教学内容后,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数学小论文中撰写自己逐步认识“圆”的过程,以加深和巩固所学内容。第一步,认真回忆课堂教学步骤,教师提问“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圆?”随后,同学们用现有的学习工具(圆形橡皮、圆形水杯盖、半圆形量角器等)进行辅助画圆;第二步,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联想生活中圆形的实物有哪些?“圆”给人以怎样的空间感;第三步,教师带领同学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学习工具,叫作“圆规”,并且教给同学们如何用圆规画圆;第四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圆的“圆心”“半径”“直径”进行理论认识和学习。

三、科学安排写作内容,有效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也表现为良好的动手实践性,但对于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逆反的心理。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撰写数学小论文时应该注意恰到好处地把握和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数学数学小论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条理性、系统性、规律性地划分和安排,让学生在既定的学习框架中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究和开发,撰写数学小论文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预习型数学小论文。采用课堂直接讲授的方式,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质量上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撰写数学小论文的方式将预习功课的心得和感悟记录下来,就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定位,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交流型数学小论文。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小论文将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的交流和沟通记录下来,对他人提出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推敲和分析,同时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

其三,创新型数学小论文。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对新知识的学习应该有多种思考方式,在数学小论文中可以记录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勇于尝试新的新方法、新主张、新观点。

数学小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也是学生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的能力,尊重和认可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为立足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平台。

上一篇:列车员实习总结下一篇:那天我捡到了高尚的钥匙初三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