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2024-07-30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精选9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第1篇

《澳大利亚的生活、文化与中国的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澳大利亚的生活、文化与中国的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佛山一中     骆玲慧

一、活动背景主题确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找到我国的不足之处和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之处,我决定到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进行为期12天的学习交流。

二、设计方案

(一)活动目标:

1、体验发达国家的生活情况,并与中国社会现状作对比。

2、提高自己的爱国情操,树立改善中国现状的理想。

3、培养自己在陌生环境下的独立自理的能力、与其他人的交际能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活动内容:

1、寄宿在当地家庭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和学习

2、参观澳大利亚其他主要城市如悉尼、布里斯班,研究考察澳洲社会经济情况和社会人文

(四)活动步骤:

1、 7月21日从佛山一中出发,乘旅游大巴到达香港国际机场,再乘飞行员机到达悉尼。途中认识同行的新伙伴

2、7月22日到达悉尼后,开始参观市区。观察并记录城市的建筑、沿途的人文景观。

3、7月23日前往汤斯维尔,访问汤市议会,下午在大教堂学校与寄宿家庭见面并作自我介绍。

4、7月24日――7月29日住在寄宿家庭体验生活,并在当地学校与当地学生一起上课,期间结识澳洲朋友,了解澳大利亚人的日常生活,并参观当地动物园近距离接触澳洲特有的袋鼠、考拉树熊等动物。

5、7月30日离开汤市前往布里斯班,在布里斯班逗留两天进行参观,期间前往当地农庄观看剪羊毛、煮比力茶等表演,了解澳洲传统文化习俗。

6、8月1日离开布里斯班回到佛山。

(五)活动策略:

以日记、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每天的收获,最后统一整理展示。

(六)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既有助于拓宽我的视野,也有助于让我清楚认识到自身在英语口语、交际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让我发现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实践活动

7月21日,我在佛山一中搭上了前往香港的客车,路上,我结识了一位来自高一(10)班的朋友――曾林楠,作为锻炼交际能力的第一步。我们很快便熟悉了,在往后的旅途中,一起行动,相互照应,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旅程。

经过九小时的飞行,我们于7月22日凌晨5时抵达悉尼。在观光途中我发现沿街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来,澳大利亚是一个比较“年青”的国家,建国只有1,所以有70年历史的建筑都被视为古迹,(实践报告 )是不允许拆除的。反思我们中国,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市容,把好多名胜古迹都拆除了。就拿我们佛山的东华里来说,这些代表着佛山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说拆就拆了,其实像澳洲那样稍加修缮,即使不用于居住和办公,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保留下来也很好啊。

我在悉尼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从清晨到黄昏,总能看见街上有许多穿着短袖的运动服跑步的人,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带着水壶,听着耳机,跑得十分轻松、惬意。我想,这真是一个有激情、有活力的城市,要是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积极锻炼、享受生活,懂得用健康的方式排解压力,那么国内患抑郁症、酗酒和沉迷赌博的人就会少很多了吧。

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我们在参观悉尼大学时发现那里真的是风景如画,古旧的校园其实是一个城堡、宽广的草坪从来不加栏杆、小水池四周飞满了各种鸟类:海鸥、鸽子、天鹅、野鸭……整个校园处处弥漫着中世纪欧洲的优雅气息,所有的风景都那么随意,仿佛是上帝创造的一副不加修饰的朴素的画作。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它原来的样子,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美感。现在国内有些城市爱搞面子工程,砍了原先成片的古树,推了祖先留下来的老屋,投下巨资,建成的却是一些所谓“摩登”,其实是不伦不类、华而不实的建筑,澳大利亚这种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确实很值得我们借鉴。

7月22日,我们到达汤斯维尔,一下飞机,就看见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带着一位翻译来接我们,老太太叫Susan,在接下来的体验中负责照顾我们。我们上了一辆旅游大巴,正当我们舒舒服服地坐下等待开车时,Susan却叫我们等一下,原来她还要提醒我们,在澳大利亚,无论坐车去哪里,都是要系安全带的,原来外国人对细节的要求具体到这种程度,回想起我们国家乘客一上大巴就把各种行李堆得到处都是,有坐着的也有站着的,连坐都坐不好,更别说系好安全带了。看来,国人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啊。

下午,我在在学校与寄宿家庭见了面。来接我的是一位年轻的男士和他的小女儿,在我们的车到达前他们就已经早早地在校园里等我们了。在与他们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发现澳洲家庭一般都是住一层楼的小别墅,房子面积很大,但很少有建两层楼的。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有这么多的土地,就没必要建两层楼了。我偷偷的想:中国的土地也多啊,为什么人人都蜗居在小小的公寓里呢?原来,我国的土地虽广但毕竟是山地和丘陵居多,地形起伏较大,况且人口又多,因此人均居住面积就少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的。

我的寄宿家庭只有4口人,爸爸和妈妈都是兼职为军队工作,大女儿去了悉尼学习当护士,小女儿今年12岁,还在上学。他们家还有几个特殊的成员,两条大猎犬和一条蛇。

两条猎犬是他们最心爱的宠物,其中一条体型很大的是他们之前养的,而小狗则是他们几天前领养的.。他们让两条狗在屋里跑来跑去,任由它们爬到床和沙发上;谈论这两只狗的时候用的主语是“她”而绝不用“它”;他们甚至会在小狗们已经一个星期没有洗澡的情况下搂着它们,亲它们的头,可见澳洲人真的是把宠物当成是自己的家人,是用心去照顾宠物们的,不像中国的狗,不是用来看门就是被别人偷了吃。在澳洲,人们被狗咬了是从来不需要去医院打针的,因为狗的主人早在领养的时候都会自觉地为狗狗打狂犬疫苗,这种人与动物间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其实都是来源于对对方的尊重,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在这里表现得尽致淋漓。而在中国,由于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一部分有钱人总是会变得自高自大,渐渐瞧不起穷人,人与人之间都不能平等,又怎能实现人与动物的平等呢?

澳大利亚人很会享受生活。就拿我们那个家庭来说,父亲年青时当过兵,后来又经过几年商,现在在家里自主学习准备当大学教授,平时有空还去当当孩子们的球队教练,没钱了就到以前工作过的军营里去做兼职;母亲在为军队做兼职工作的同时,也是另一队球队的教练,星期五那天她还带着她球队的那帮孩子乘飞机去另一个城市打比赛呢;大女儿已经成年,能够养活自己了,小女儿上学又有教育补贴,这么好的福利,生活自然过得悠闲。相反,我们中国人就只会出卖廉价劳动力,年青时拼命赚的钱,到老就全用在治病上了;我们不论赚了多少,都会存在银行里,然后去赚更多的钱,而外国人则一生都在做一个比赛,那就是看看谁借银行的钱多。我不是鼓动大家都不赚钱而到银行借钱,而是希望国人赚够了钱,就要懂得放慢脚步,停下来享受生活,不要庸碌地过掉一生。

澳洲人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长跑,汤斯维尔人还很喜欢球类运动,尤其是孩子们,他们不爱看课外书、也不玩电脑,就爱凑在一起玩球。我寄居家庭的小女孩就是这样,每天放学后不是留在学校训练,就是亲自去打比赛,周五和爸爸打一场篮球,周六又去打篮球比赛,周日还参加橄榄球训练。而且这个小镇还特别多球场,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草坪,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上面玩得不亦乐乎。由于常常在一起玩耍,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以至于在开车时见到认识的人,也要鸣喇叭打个招呼。相比之下,中国的小孩子大多数都偏爱自己一个人看书或者玩电脑,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即使是邻居也从没说过话的大有人在,这种只顾追求利益而忽视了正常交往的状况若是持续下去,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在澳洲,上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孩子们通常是一直只在一间学校上学的,我家的小妹妹就是从4岁就开始在大教堂学校上学,直到17岁都不会改变。学校不分“初中”“高中”,只有一至十几年级。老师们上课也很随意,我在级上了两节数学课,学的是很简单的比例尺。老师让我们做题,算出数据后还让学生们把原图按照算出来的比例画在纸上,这样做很耗时间,因此两节课我们才做了三道题。尽管这样做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它用最简单的方法,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而在中国,老师们只会一味的赶课程,布置我们做练习册,因此在国内上课就显得比较枯燥无聊。但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很无奈的事情,因为目前我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人人都要参加高考才有机会出头,而高考是我们这么多学生竞争最公平有效的方法了,说到底还是人口问题。

在汤斯维尔度过了愉快的7天后,我们又要出发去布里斯班了,友善的寄宿家庭的家长们把我们一直送到公交车站,我们对寄宿家庭也很感激,一周的共同生活让我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在布里斯班,我参观了天堂农庄,和汤斯维尔的湿地公园一样,这里也有毛茸茸的考拉和袋鼠,我了解到考拉是只吃桉树叶的,为了节省体力它们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不仅如此,我还有幸亲手喂了可爱的袋鼠,别看它们体格健壮,但其实是很温和的,我喂它们食物时,它们一边轻轻地舔着我的手,一边温顺地任由我抚摸它们柔软的皮毛,简直和兔子一样乖巧。动物园里的动物几乎不会圈养,它们自由地走来走去,我们经常能在半路和袋鼠、鸭子们擦肩而过,顺便还可以与它们合照。若是在中国,别说袋鼠了,就是想抱着猴子照张相也要收个十块八块的,好像离了钱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似的。

最后在8月1日早上,我们坐飞机离开了澳大利亚这片可爱的土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一路上,我总结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除经济外的几个主要差距:

1、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当一条小路曲折地向前延伸,为什么非要给它铺上水泥把它改直?当一汪湖水躺在空地上,为什么非要围着它建造一堆楼盘?为什么绿化树种在路旁,非要在上面晾衣服、拖把?城市不一定规整才漂亮,住宅不一定要傍水才能住,树木不是只能用来晾衣服,自然的景物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瑰宝,有时候,随意也是一种美,不是所有资源,都是要开发用尽的。

2、人与动物不能和谐相处:口口声声说着“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为什么大街上还有那么多流浪猫狗?为什么刚出生的小野猫被残忍地剥皮泄愤,为什么无家可归的小狗会有被用来打火锅的危险?人类进化成最先进的生物,是为了躲避来自其他生物的危险,而不是成为其他生物的噩梦!

3、人与人不能和谐相处:家――上班、宿舍――课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是那么的枯燥无聊,却为何一回家就紧闭房门,宁愿对着电脑电视也不愿意跟邻居打声招呼呢?同样是人,凭什么有钱有势的人就理所当然地鄙视穷人?如果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平等意识又高的话,“小悦悦”“我爸是李刚”这类事件应该会大大减少吧。

4、人口问题:包括数量的问题和素质的问题。13亿人口对于中国既是财富,又是负担,这十三亿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导致社会管理的不方便,还会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阻碍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奉劝那些绞尽脑汁生多几个孩子的家长们,请顾及大局,支持计划生育。

只有做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才称得上真正的“和谐社会”!

四、成果展示:

五、总结评价:

我觉得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我在体验生活、参观城市的同时也进行了思考,找到了不少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体达到了提高自己交际能力、英语水平的目标,通过这次活动,我树立了将来改善中国社会现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第2篇

活动主题产生背景

现在的小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中华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遗失。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在活动中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用学生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活动目的1、围绕精美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3、利用地方的各种便利条件(如地方戏曲),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活动对象

屈冢学校三年级全体学生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我的心中有目标

(一课时)

1、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

A精美的民间工艺(陶瓷、编织、笔、墨、纸、砚)

B

民间艺术(戏剧、剪纸、美术、音乐等等)

C风俗习惯(衣食住行、节日)

D民间文学(谜语、绕口令、故事、笑话、传说等等)

E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等

相关方法

(1)了解民间的风俗习惯、精美的民间工艺(通过请长辈、伙伴讲故事,网上查询等方式);

(2)了解民间建筑、名胜古迹(通过网上收集,上街调查,向家长了解等方式收集关于传统文化的各类知识。)

2、这不是一般的家庭作业,而是很重要的一次独特尝试,要想千方百计完成好,但无论是查找、访问还是整理、汇报,重在过程的参与,我们不以查找的知识多少论成败,而是要看谁在研究的过程中最努力,最积极。

第二阶段(为期一周)活动中

我注意

1、当你明确了研究目标后,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调查、研究,还可以把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转变成自己最拿手的绝活,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

2、注意事项

(1)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

(2)不会完成的事情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和家长,但不能出现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

(3)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双休日以及课余时间;

(4)需要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可以与老师联系,不能擅自出入网吧;

(5)调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以邀请自己的父母共同参与调查研究和设计汇报形式。

小组安排如下:

屈东兴趣小组:这一小组的学生负责调查精美的民间工艺(包括陶瓷、编织、笔、墨、纸、砚

等)。

屈西兴趣小组:这一小组负责调查民间艺术(戏剧、剪纸、美术、音乐等等)。

良庄兴趣小组:民间文学(谜语、绕口令、故事、笑话、传说等等)。

沙沟兴趣小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节日、婚丧嫁娶)。重点放在传统节日的收集整理。

沁市、小官庄兴趣小组:负责调查民间建筑、名胜古迹等。

第三阶段七嘴八舌话传统(成果汇报)(一课时)

活动准备:

1、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分组收集与整理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

展示形式:图片、诗朗诵、语言汇报、小作文、手抄报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补充资料。

课堂活动流程预设: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举行一个“七嘴八舌话传统”话题会。

3、研究小组汇报:同学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中华传统文化。

4、各小组展示。

5、互相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第3篇

一、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大量优秀的文学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不过,在陈独秀看来,文言文正是阻碍中国社会变革的壁垒,为了打破这种壁垒,陈独秀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试图以白话文撼动占统治地位的文言文,启发普通民众思想,但并未成功。而五四运动的到来,对中国的各个阶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贩夫走卒到文人骚客、名人士大夫都开始认识到中国亟须一场制度变革来进行国家的现代化改造,摆脱继续被列强宰割的命运。陈独秀敏锐的政治嗅觉使他很快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五四运动将是改造民众思想的契机。早期激进革命的失败对陈独秀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把革命的失败归结于普通民众思想的固化和腐朽,而西方经典名著就是他手中启发民智最主要的工具。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西方文学进行翻译,比如严复、林纾,但都是使用典雅、深奥的文言文进行翻译,主要的受众是士大夫阶层和一些文化名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文言文过于晦涩难懂,很难被接受,其影响力和效力都大打折扣。在陈独秀看来,文言文的局限性不仅不能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原著的思想和内容。为了扩大翻译文学受众,避免文言文的局限性,以陈独秀、胡适为主的文人领袖开始对文言文进行猛烈抨击,在社会各阶层大力推广白话文,在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孰优孰劣上与晚清的遗老遗少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和对峙,通过各方面努力,使得白话文摆脱鄙俗的帽子,文言文成为落后、腐朽文化的代表[1]61。

尽管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其早期激进革命的继续,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对于白话文的发展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用白话文翻译的西方文学对普通民众进行思想启发的过程中,也使得白话文在全社会普及开来。作为最有效的翻译文学,白话文逐渐成为主导文学,与文言文进行分庭抗争,为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说,作为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主导文字,白话文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翻译出版活动的需要,也是中国进行社会变革的需要。同时,白话文翻译使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作为传统书面语言的文言文首当其冲,为白话文的发展扫除了最终的障碍,使其最终成为翻译的正宗语言。

二、加快了翻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五四运动之前,对西方文学的翻译非常不规范,以个人好恶增、删、改的现象非常普遍,对原文的文学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使得读者看到的文章严重偏离原文,对其所具有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破坏殆尽,翻译“不信”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对致力于改进国民思想的陈独秀而言,是难以接受和深恶痛绝的。他认为西方文学不在于文学之先进,而在于思想之先进,所以陈独秀在翻译出版活动中大力倡导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并在其创办的《新青年》上对不忠实于原文翻译的文人进行猛烈的抨击[2]138。比如,刊发在《新青年》上的《文学革命之反响》就对林纾翻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总结如下:1翻译对象的选择有待加强,大多数翻译对象文学价值不高,忽视有价值的著作,导致译文的整体质量较低。2错误、删改现象严重,导致译文和原著差异较大,不具有原著的文学性、思想性。3主体倒置,翻译不以原著为主体,把外国文字的意义神韵硬改了来凑就本国文字,导致最终的译文严重偏离原著。通过对林纾翻译的批判,有效地扭转了当时不良的翻译风气。除了在翻译出版活动中以身作则外,陈独秀还以《新青年》为平台对当时的翻译风气施加影响,传播翻译的新规范。比如,《新青年》的《投稿简章》要求,来稿译自东西文字者,请将原文一并寄下,加强对翻译文学质量的监督,只有忠实原文的译文才能发表,在业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并且,《新青年》还刊登过原文对照的翻译作品,比如陈独秀的译诗《赞歌》、《美国国歌亚美利加》。所以说,陈独秀在翻译出版的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宣传翻译的规范化,为翻译出版行业建立标准,让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据可依,进一步规范翻译的原则和要领,为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逐步得到认可,林纾的“取便发挥”、梁启超的“豪杰译”、严复的“达旨”等不信的翻译风格退出了历史舞台,排除了翻译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干扰声音,加快了我国翻译事业的正规化发展[3]。

三、提高了整体的社会文化素养

在晚清,对外国著作的翻译主要是为了“自强”和“求富”,试图以工业的发展拯救危机日益严重的清王朝,此时的翻译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大多和工业、铁路、矿业、军备有关,讲究实用主义,忽视文化的审美功能,翻译彻底沦为工具,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无从谈起[4]。尽管在晚清时期也翻译各种文学作品,但真正的优秀作品很少,大多是低级趣味的科学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整个翻译界呈现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的现象,所译的作品不是为了实业,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对人们文化素养的培养无任何裨益,很少从文学、从文化的角度去了解、认识外国文学,整个社会文化甚至朝着世俗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作为当时翻译的代表人物林纾,他也是在一个很巧合的情况下,对外国文学进行翻译的,但其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的质量上都不敢恭维,翻译的优秀作品很少,不利于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

尽管陈独秀也把翻译作为启发民众思想的工具,但作为一个文化大家,其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世界文豪推崇备至,如左拉、易卜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王尔德和梅特林克,甚至在别人的强烈反对下翻译了王尔德的作品,可见陈独秀翻译名家名著不仅是为了启发民众思想,也具有传播多元文化的意味。在陈独秀的主持或直接参与下,当时的中国民众才有可能接触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作品,如王尔德的《弗罗连斯》、泰戈尔的《赞歌》、屠格涅夫的《初恋》、美国诗歌《亚美利加》、龚古尔兄弟的《基尔米里》[5]。从以上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翻译名家名著的思路,这些作品可能和实业关系不大,但对人们文学审美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中国的普通民众有机会享受到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为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新青年》的主编,不同思想倾向的翻译都能在《新青年》发表,从而表明陈独秀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持开放态度。

无论是个人的翻译还是他人的翻译,陈独秀都主张翻译名家名著,明显提升了国外文学作品翻译的档次。陈独秀的翻译只翻译不创作,尽量保证外国文学的原汁原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翻译风格,使人们接触正宗名家名著,传播了外国的优秀文化和思想,触动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陈独秀还善于利用《新青年》这个平台来传播他的翻译理念,那些翻译自名家名著的文章更容易在《新青年》上得到出版,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刊物之一,这无疑遏制了以追求娱乐、实用为目的的阅读,注重人们自我修养的提升,让人们有了对名家名著的认识,提升了国人的阅读水平。相对于晚清翻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让文学重新回到它应有的作用上,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不仅仅是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心态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第4篇

1.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一课,细腻地描绘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溧阳处于江南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一壶春”、“沙河桂茗”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二、活动方案

主题: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溧阳茶叶的栽培、溧阳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通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可以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

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茶艺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茶叶的对外贸易等。

名人与茶:了解诗人才子以茶会友、品茶赏茗的趣闻轶事。

溧阳茶叶调查小组:着重了解溧阳茶的栽培、溧阳的各类名茶(如沙河桂茗、苦丁等),有条件可利用假日到茶园看一看、问一问。

(三)小组讨论制定本小组活动方案(以“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活动方案为例)。

活动主题:茶的历史与发展

活动目的:

1.了解茶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发展。

2.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活动过程: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合理的删减。

成果展示: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

活动报告:以书面形式呈现。

(四)成果交流。

1.评选最佳手抄报。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版面布局合理,整体美观。

2.评选优秀调查报告。标准:调查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有具体的调查记录,内容真实,表达流畅。

3.进行品茶活动。

(1)请茶艺小组的成员向大家介绍茶的礼仪,讲解泡茶的要点,并当场向大家表演。

(2)学生进行品茶活动,并谈谈当时的感觉。(从茶的形、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描述)

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总报告 第5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团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和团省十三大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点燃大学生的激情与自信,用“中国梦”来激发个人的“青春梦”,将个人的“青春梦”融入全国同步小康的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团省委决定今年暑期继续开展“春晖行·中国梦--我与家乡共发展”主题实践活动。

我是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生活在农村的我,从小的我就有一颗建设家乡的热忱之心,但出于还在求学,没有机会履行自己的愿望。这次响应贵州省团委、威宁团委号召,我积极踊跃参加,并组织策划,联系我村及外地师范类学生,共同通过电话和QQ方式联系商讨这次支教。按照团委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对我的家乡--威宁县金钟镇镇进行了一次乡情、民情、中小学生辍学情况以及学习现状的调查,并在威宁县金钟镇岔沟小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义务支教活动,支教的人共计14人。

一、春晖使者徒步走到学校

由于交通十分不便,车辆不能直接到学校,几经周折。于2013年7月12号,14个春晖使者徒步背着沉重的行李,带上满怀的信心和爱心,艰难的走到我们的目标地--岔沟小学。在路上,我们有说有笑,谈论着如何去教学生,如何与学生处理好关系,如何帮助学生进入状态等等。每个人都个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心声,因此,我们已经忘记疲惫。就这样的山路,我们走了四十多分钟才到去支教的学校,但我们的没有被艰险阻挡,而是被感恩的心召唤着向前。

二、春晖使者对义务支教活动事情部署及招生宣传

于2013年7月12日晚,我组织春晖使者进行开会,目的是让大家熟悉我们的教学任务、安全事宜、规章制度、调研内容、分班情况及确认班主任等。会议通过共同探讨得出,有4个班,分别是二、三、四、五年级。其中有班主任和班主任助理两人负责一个班,便于管理学生和负责学生学习和心理情况。教学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思品等。在2013年7月13日早上8点便开始招生,招生过程中对家长进行细心讲解家长的疑问,也传达支教期间的相关学生安全问题,使招生过程有理有序的进行。此次招生共招了233人,我们把学生进行整理,有单亲家庭、父母双亡、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等几类。在放学途中按每天下课后宣传队长和领队,负责该组的学生情况。当然,春晖使者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送学生一半路途,防止在途中玩耍和打架。

三、迎来开学典礼,爱心散在岔沟

于2013年7月14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邀请了岔沟村村委和岔沟小学校长。开学典礼开始升国旗奏国歌,此后主持人请校长致开幕词,而后是春晖使者代表发言,发言内容为在义务支教期间的活动安排,相关安全问题的强调。最后,村委进行总结,并预祝此次支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开学典礼结束后,学生依次退场,由各班班主任带回教室,做一个简单的见面会和开一个小班。

四、春晖行动小组徒步下乡调研活动

于2013年7月16日开始,对岔沟村的白草组、口子组、杉木组、偏坡组、马路组等五个组进行展开调研。春晖使者带着自己炽热的心,送学生一起回家,徒步走到一个又一个组。在这个乡村进行一次乡情、民情、中小学辍学情况以及学习现状做了深入的调研。在路上,我们顶着火热的太阳,走在那条崎岖的山路上,深深的感到能走下乡去看看家乡人民生活的状况,问问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问题,让我们明白以后成材后应该如何让针对性的去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让好的政策惠及到每一位贫苦老百姓,这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徒步去了每一个组后,走访了每家每户,进行家访时都会详细询问他们生活状况家庭收入情况、咨询上学的孩子寒假作业完成情况、父母是否双方外出打工等等。调查了到父母双方打工的家庭占有约30%左右,这30%的留守儿童有的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在自己的亲戚家居住,父母一年回来一次,分别在过年的时候回来,他们都十分想念自己的爸妈。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父母会按月给他寄200-300元生活费用。”我们希望他们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鼓励他们成材后回报自己的家乡。

五、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春晖行动义务支教从2013年7月14在威宁县金钟镇岔沟小学正式开始上课,我们主要教授二、三、四、五年级。我负责担任四、五的语文老师和本次活动的负责人,以及社会调研活动。主要负责这15天的教学内容、生活开支、调研内容、相关教学会议总结等等。

四、五年级的学生,由于正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树立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这有利于他们去追求好的目标和拥有好的梦想。因此在上课的途中,不断给他们灌输怎么去做人,怎么给自己树立一个梦想,能顺利通过小升初一关,那就是现在他们想得到的成功,人生的一小小转折点。

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我有针对的去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几节课后,让同学们把自己不懂得知识点写在纸条上,然后我进行汇总给他们讲解,攻克自己的弱点,做到不浪费每节课的上课时间,都有所得。课间时候,我选择与同学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每一科任课老师的看法,让他们快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此外,由于我布置的作文时写一篇给自己亲人洗脚的感受。写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抄袭,我没有责骂他们,而是我上了一节课感恩父母和诚信做人的课。同学们听了都感动的哭了,我告诉他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爱,那你指望他会爱谁?只有懂得感恩父母,那才会去爱别人。”接下来我以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不要说你来得及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其实我们要深深的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你这个人活在人世才能真正活得像个人样,你可以学习不好,但一定要学会做人,学会常有一颗感恩的心,更要有一颗诚信的心。

六、课外学习,素质拓展

在上课的期间,我们会在周四下午展开素质拓展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活动内容有:丢手绢、找朋友、你是我的眼睛、奇偶报数、跳绳、拔河、同手同脚等等。每个班分别根据不同的人数自由组合,一起玩游戏。在拔河游戏里,我们组织五年级和四年级拔河,三年级和二年级拔河。由于年龄比较小,支教的老师们负责把安全放在第一。在游戏中同学们表现很积极,同时也锻炼出他们的大方,自信,乐观。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七、支教时光虽短,却受益匪浅

于2013年7月28日举行了散学典礼,在典礼结束之际,校长出席了散学典礼并作了讲话,同时该校的老师也出席本次散学典礼,并对春晖使者给与在教学上很高的评价和肯定,在生活上鼓励学生要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最后感谢春晖使者对学校校对带来的关心和帮助。并且我们发了在此次支教期间学习良好的同学,分别设置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学习标兵、优秀路队长等奖项。在别离那天,我们都很不舍,在相处的时光,不断增生感情,最后我们一起留影纪念。同时,该校老师为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宣布此次义务支教取得圆满成功。

八、春晖行动小组义务支教结束感想

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周活动实践报告 第6篇

短短一周很快就过去了,我校第二届外法系日语文化周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落下了帷幕。本次文化周在院领导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通力合作,积极献计献策,组织规划缜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别具日语文化风格,可以说是充分彰显日语专业风格和团队精神的一次大型集体活动。

此次文化周活动首先拉开帷幕的是由外教指导的日本礼仪演示,和服展示。这其中日本礼仪演示包括餐桌礼仪和面试礼仪两个部分,虽然这两个部分看起来好象是我们日常生活很简单的部分,但是在外教生动有趣的讲解下,让我们见识到作为日本文化非常有特色的一面,同时也让我们在这种活动中学会了对我们日语专业来说非常重要并且对我们今后的求职以及生活很有用的东西。例如其中提到的筷子的拿法,以及吃东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礼节和应该说的话。也为我们呈现了和服的穿着方法,看到了日本文化和风俗的极致的美。

在下午老师为我们安排了看电影《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所讲诉的故事是发生在1870年,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克鲁斯饰演的美军南北战争英雄Nathan Algren,被当时的明治天皇邀请前往日本训练士兵及交流军事技术;但一批反对日本军事现代化的“最后武士”群起反抗,首领真田广之却与敌对的克鲁斯惺惺相惜。

老牌演员渡边谦饰演朝廷武士头领森胜元,教克鲁斯剑术及日本武士道精神,森胜元的女儿小雪,更爱上他;可惜后来克鲁斯投靠叛军,与小雪变成对立。以日本幕府时代为背景,美国将军纳森(汤姆克鲁斯)受邀训练日本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就在日本政府决定将武士连根拔除西化时,纳森却受武士精神所感召依依不舍,从中也让我们中体会到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文化底蕴。对我们来说是深刻的日本文化教育。

在文化周还举行了寿司制作比赛,让我们亲身去制作我们平常不常接触的日本料理,让我们觉得既新鲜又对料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首先老师们在前一天很辛苦的给这次活动准备食材,我们的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在制作当天老师详细给我们讲解了寿司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1.外卷用的米饭比较多,大约是内卷的1又1/3。

2、将饭从左至右排在紫菜上部。、由上至下铺好,将紫菜翻过朝下放在砧板上,放之前先用湿抹布擦一下砧板(防粘),馅料如内卷一般放在紫菜中间。

4、将紫菜卷起。

5、包好了!

6、用保鲜膜包住卷,再用竹帘轻轻地定型,不要把米饭摁紧实。

7、好了!撕去保鲜膜。

8、再撒上自己喜欢的调味料,比如芝麻,蟹籽之类的,做一点点缀。

9、象切内卷一样,一刀落,保持切口平整.10、成品。寿司做好了,大家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都很期待,尝过之后都觉得很美味,最此大家都觉得很有意义。

这次在文化周请来了系书记杨书记为我们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演讲,虽然对我们来说早了点,但是大学生多了解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老师给我们详细讲了大学生就业应该具备的条件,自己首先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其次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最后,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还需要走出误区;1.自我期望值过高。2.过多的物质要求。3.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

晚上的演讲比赛,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虽然我没有参加,但我想作为参加的选手,以她们的心态去思考问题给了很多的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在赛前要做充分地准备。其次,在赛前要敢于在众人面前练习。再者,多听别人的意见,择善而从之。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要在比赛过程中善于观察周围情况的变化,加强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我看到选手们其实在赛前很多人都已经准备得很充分,可是有些人就是没有正确的心态最后才没有发挥好自己正常的水平,导致没有取得自己满意的结果。

作为本次文化周最后的压轴戏,也是文化周的一大亮点——文艺晚会。此次晚会专业的同学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和排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仅是一次盛会,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形式,节目安排,哪怕是现场的布置,无不是整个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晚会内容也很丰富,都是同学们自编自演自导,不仅有安静文雅的书道,日本舞,旗袍秀,还有劲爆的现代舞,爵士舞,更有同学自己创作的大型游戏超级玛丽,嗓音好的同学也一展歌喉,无处不体现着青春和活力,在此过程中的我无不为之惊叹,等晚会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我想这将是我们大学生涯重要的一笔,也是人生中重要的回忆。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第7篇

一、主题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天堂。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却表现出没什么兴趣。洋节日取代和弱化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有甚者孩子们过节中把目光停滞于物质本身的满足上,过个节大把花钱,互送礼品,屏弃了对节日历史的深入理解。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校的综合实践课题——《我们的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外国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大树不能断根而叶茂,民族也不能忘本而繁荣,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在的土壤、营养,在洋节铺天盖地的中国社会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再也不能默默无闻、倍受冷落了。我们既要提醒成年人记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更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祖国的传统节日里,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那份情怀,那份厚重的文化,因此,我们要让孩子逐步地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继而热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以及文化等,了解社会、风土人情,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内容:

(1)阅读有关中国节日的文学作品

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

(2)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很多的节日与一定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比如屈原之于端午节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3)了解民俗风情。

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到各地民族的习俗中去,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的能 力。

活动内容:确立主题,设计方案

1、传统节日有哪些。

2、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形象标识。

3、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4、„„

活动方式:讨论、谈话、小组合作调查 活动步骤:

1、谈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

2、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想研究什么?为什么?确立出研究主题

3、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分组

4、各小组设计活动方案

5、交流,全班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调查、访问,收集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习俗及文化等。

活动方式:分组调查、访问、收集并记录 活动步骤:

1、调查、访问前的准备

2、分组或个人调查、访问、收集、记录

3、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4、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相同的归并,不同的列出目录,并分类装订,一方面为全班交流做准备,同时又是归纳学习的过程。

第三阶段: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进行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个人最感兴趣的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

活动方式:

1、对学交流

2、展示汇报

3、小组讨论 活动步骤:

1、把自己的调查、观察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展示、自己最关心的传统节日的知识。

3、合作总结本组的收获,并选择本组的汇报方式。第四阶段:

活动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节日及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内容:“走近中国传统节日,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活动方式: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汇报收获,全班交流共享。活动步骤:

展示学生们在活动中调查和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料。

五、活动评价:

评价资料、学生表现、合作精神等。

六、活动注意:

1、科学、有礼貌的进行调查访问

2、准确、及时的汇总、分析资料

3、有问题与困惑时学会寻求帮助与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第8篇

另辟蹊径, 耳目一新

在农村, 没有专门的综合实践老师, 综合实践课主要由语数老师兼上, 教师对综合实践课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和研究, 都按照学校配备的教材进行, 内容相对单一。而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综合实践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令他们耳目一新。

认识之一:综合实践课有趣。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 春节、元宵、端午、中秋, 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中, 有许许多多学生喜爱的成分——习俗、活动、美食等。这些都值得学生去研究, 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看得见、吃得着的东西也感兴趣, 自然很乐意去研究。

认识之二:综合实践课灵活。

首先是时间上灵活。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要放假, 学生们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研究, 时间上给予了保证, 他们在假期里, 可以想什么时候研究, 就可以什么时候研究, 没有约束。

其次是地点上灵活。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 有的地方舞龙, 有的地方跳马灯等, 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研究, 可以在自己所在的村子研究, 也可以在走亲戚时研究。

最后是方法上灵活。因为是放假,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对自己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 可以用眼睛看, 可以询问自己的家人或朋友, 也可以随时上网查找资料。

边做边玩, 兴趣盎然

2014年下半年, 我主要带领学生结合中秋节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2015 年上半年, 我带领学生结合端午节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 每一主题基本都贯穿了一个学期。学生根据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研究方法, 利用假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传统节日进行了研究。

围绕中秋节, 我带领学生研究了中秋节的故事、传说, 研究了中秋美食——月饼, 研究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还研究了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等。围绕端午节, 也分门别类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涉及的面广, 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 学生很感兴趣。在研究的过程中, 既能得到家长、亲朋好友的帮助, 也能收获到来自他们的赞扬, 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也格外浓。

沉浸其中, 能力渐长

在活动中, 这些农村四年级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一, 提高了合作能力。这些学生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很强, 在学校也总是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 有些学生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很难与他人相处。但是, 综合实践活动是需要分组合作进行的, 否则很多活动就无法开展。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兴趣, 乐意去研究, 都不希望被同学抛弃, 这就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我们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 一个村的几个学生, 大多是同一个家族, 平时玩得相对较多, 性格比较了解, 几个人在一起, 更容易进行合作研究。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 学生们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 或达到某一目的, 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认真倾听, 学会了适当表达, 学会了人尽其能。他们在以村为小组的合作成功后, 就能将一些合作经验带到班级里, 在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组成合作小组时, 也能融洽地合作, 合作能力越来越高。

其二, 提高了创新能力。学生在进行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中, 搜集到了许多相关的故事, 诵读了许多诗词歌赋, 了解了许多传统节日美食的制作及特色。在此基础上, 学生有了创作的欲望, 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在美食的创作上。比如, 在了解了月饼的种类后, 学生就觉得传统的月饼造型单一、颜色单调, 很难引起他们孩子的兴趣, 就大胆创新。在月饼的造型上, 学生提出, 可以做一些动物的造型, 也可以做一些卡通人物造型;颜色上, 学生提出, 可以根据造型而定, 改变传统单一的金黄色。另外, 学生在月饼的口味上也提出大胆设想, 学生提出, 月饼的口味应由原来的咸、甜这两样单一的口味, 变换出许多不同的口味, 以适应各年龄层次、各身体状况的人群的不同需求。

其三,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的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但这一年, 学生结合传统节日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 许多事情都要他们自己做, 父母无法代办, 也不能代办, 所以, 在这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学会了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1.搜集资料能力得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资料是在网上、在参考书上无法搜集到的, 这些资料就散落在家长的口中, 藏在一些老人的心中, 所以就需要学生去询问、去记录。学生在询问、记录的过程中, 搜集资料的能力逐渐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中国传统节日中, 有很多有趣的活动, 比如春节时包饺子、蒸团子, 端午节时包粽子, 等等。这些活动流传千年, 当家长做这些美食时, 学生以前可能并不关心制作的过程, 只知道享受这些美食的味道, 但是当让他们去研究这些美食时, 他们就有兴趣参与其中, 去亲手做一做, 在不断的尝试中, 动手能力就逐渐得到提高。

刘东:重建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 第9篇

《同舟共进》:当今中国面临着转型期的社会失序,有些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失落所致。您也曾说,传统就像空气,只有在被污染之后,我们才会觉得它重要。现在我们遭到“文化毁弃”的报复了,才意识到传统是不容小觑的。您所谓的“报复”,指的是什么?

刘东:最简单的,老太太倒地上了,你总得抢上去扶吧?这就得有个传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过去的文化传统。看见老人跌倒了而不扶,对于孟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通过长期的道德教化,这已变成人们的习惯了。但现在却不一样了,当第一个不扶老人的案例发生后,你会感到大吃一惊,这时候你发现传统变稀薄了。后来你干脆又发现,大家普遍都不敢扶老人了,那么传统就消失或衰微了。为什么会这样?最主要的还在于我们社会里的一部分人,他们年轻时经历过“文革”等社会运动,不仅没有受到传统的教化,有些还主动“打砸”过教化的传统。他们虽然年龄上变老了,却没有老人的慈眉善目,还可能反过来讹你一把。

传统的重要性不容轻视。前两年清华大学校长提议,让国学院办个少年班,我们不敢接这个任务。因为所谓少年班,是要招收资质超常的神童,而这事又全由当老师的说了算。那要是我们接受了这个任务,以后就没什么好日子过了——既然要招收超常的孩子,那难免会有些偏科的,所以只要有人想来挑毛病,就总能找到一些麻烦。你哪怕挑得再对,也要很多年后才能验证,可大众却不管那么多。钱锺书当年考清华,外语得了100分,数学得了15分,按规则是不该招的,可清华偏偏就招了他,钱锺书也就成为一代宗师。可是现在要招收这样的学生,就不会再被传为美谈了,而只会招来猜忌,甚至被网友“人肉”。清华过去有这样的学术传统,现在没有了。一旦丧失了基本的传统,做什么事就都困难了。

不过还要进一步来分析。虽然传统有所毁坏,但还有些尚未被彻底毁弃,而这正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如果所有的传统都被毁掉了,那么什么新的东西都不可能发展出来。打个比方,“双十一”购物节能够被发展出来,还是因为有基本的社会信用。简单地讲,就是“世俗儒家”的小传统还没有被彻底葬送,这才能支撑电商这种现代产业的发展。而“精英儒家”的大传统,却被毁弃得太厉害了。正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如果精英的儒家还在,它不会赞成现代化运动,现代化运动把消费主义看成唯一的目的,而这与传统的“义利之辩”正好背反。不过,作为底层的社会心理,世俗的儒家毕竟还残存着,它克勤克俭、隐忍平和、重视教育、重视信用,所有这类的文化心理,都被视作理所当然。正是这样的文化特性,才支撑了对现代化运动的移植,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地基。不过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就不能只看一时的经济指标,还更要从另一方面看到,就整个文明的发展后劲来说,大传统的毁弃还是使我们损失惨重。

文化传统的断裂

《同舟共进》:现在经常有人说,中国文化传统已经断裂。我记得您也说过,中国两千年的文脉已断。所谓的文脉已断,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怎么发生的?

刘东:这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断裂,比如,家庭作为文化就基本断裂了。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家庭之上的,而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孩子通过在家庭中的操演,比如像“孔融让梨”这类行为,开始学习去担任社会角色。儒学要求一个人,先在家庭里习得了道德,再把这种德行带到社会上去。也就是说,不光要“齐家”,还要“治国,平天下”。现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种家庭文化已经断裂了。比如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就给家庭文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古代人是很讲究“孝悌”的,可现在谁都没有弟弟妹妹,那还怎么操演这种德行呢?

儒学又强调“父慈子孝”,而且在这两者之间,还特别偏重于“子孝”的一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全力呵护自己下一代,本来就是一种原始天性,就连动物也会具有的,所以这不必去特别强调。你看现在的“小皇帝”,长那么大了还在“啃老”,而且父母还心甘情愿。这当然也算是表现出了人性的侧面,可这却不属于正常的传统文化应有的体现。正常的文化要有道德约束,而道德又往往跟自然天性相违,总要反过来强调牺牲精神。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有交互的作用,在代与代之间才具有公平性。所以,要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啃老”现象,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儿女,简直是太不孝顺了。父母为孩子操劳了大半生,等儿女成年之后,那正是他们应当“反哺”的时候,现在却把这些颠倒了。

《同舟共进》:文化传统在不同的时代面对的社会现实不一样,传统文化的失落可能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以年轻人“啃老”为例,他们可能也是迫不得已的。在大城市里,生存压力大,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要结婚和买房子,一般人哪拿得出那么多钱来,那就只好靠父母了。

刘东:这问题应当反过来看。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房产广告——“丈母娘同意了”,因此也就有人说,是“中国的丈母娘推高了房价”。所以,既然家庭文化不复从前了,人们就只有原始的天性了,而只要顺着这种天性走,就更倾向于老的要呵护小的,而不是由小的来供养老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丈母娘们为了呵护女儿,就会在房子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而且丈母娘们也已经想到,公婆们为了呵护儿子,也会心甘情愿地让他“啃老”。而房地产开发商也早已料定,会有那些省吃俭用的爹娘,来为自己的孩子掏腰包。

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牺牲老一代为代价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国外去,就能看到相当强烈的反差,由此看出国内的不正常。比如到唐人街去吃饭,你会发现相邻的饭桌旁主要都是些老年人,他们现在已经退休,再也不用背负房贷的压力,所以比起他们的孩子来,生活的压力当然更小,能够从容地享受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可是一旦回到中国的饭馆,邻桌的食客就都变成了年轻人,他们是中国餐饮业的主要顾客。那么,一边要求父母代为购房,一边仍不忘享受美食,而且个个心安理得,这能算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吗?

nlc202309040249

中国传统文化能与现代社会接轨

《同舟共进》:面对“文脉已断”的现实,以及“传统毁弃”的后果,按照您的思路,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内在的优越性,能够回应我们现在的问题?

刘东:不能笼统地否定我们的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不少优点,比如我经常强调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过儒家思想的主导,而具有“无宗教而有道德”的特征。寻常所讲的西方文化,由于地理上的偶然原因,其实是由“两希”文化杂凑而成。希腊文化重视现世、多元、科学、民主,希伯来文化注重一神教,两者在历史上从来就没融合好,到了现在更像是油和水。400多年前,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的宗教,可他采取的策略是,把西方的科学同时带进来。他的意思似乎是,我们有如此发达的科学,都还在相信这些东西,难道你们还不相信它吗?可中国上层士大夫的头脑,是受过先秦理性主义开化的,在意识中都预装了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还有“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到最后,他们还是从西方文化里自行总结出“德先生”和“赛先生”,而这东西都是来自希腊。

《同舟共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也有宗教因素,比如说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就在中国落地生根了,这是为什么?

刘东:一方面,前边的话已经意味着,在“religion”意义上的宗教,其实指的只有“亚伯拉罕诸教”,也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由此,你也许就应当转念想到,佛教并不是那种意义上的宗教。另一方面,由于经过了太长时间的咀嚼与消化,佛教的教义也越来越中国化了,其实更像是依附在中国文化上的补充。中国人原本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偶然去一趟山林寺庙,也算是“浮生难得半日闲”。即使去到寺庙,一般也不是为了出世的目的。佛学本来是主张“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六亲不认”的,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到寺庙去却是为了现世的福分,比如是为了求得一个子嗣。所以,佛教在中国已经大大变味了,成了现世主义向往的一种寄托。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世主义特征,又能做到“无宗教而有道德”,所以你可以看到,从轴心时代走来的几大文明,有哪个是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而又能同科学和民主无缝接轨?也许只有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明。在这种中国与希腊的文化亲和性中,潜藏着对于未来的极为重大的意义,而当代的人一时还难以充分意识到。

以儒家思想重建道德生活

《同舟共进》:那么,在面临现代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时,传统文化能够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案?

刘东:中国文明的“无宗教而有道德”,跟苏格拉底所讲的“知识就是美德”,具有亲和性。在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之下,要考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只需这两者经过认真的思考,就可以找到共通的结论。比如孔子所讲的那种道德金律,根本就用不着一个“超越者”在天上死死地监督着我们。漫说这种想象中的天神,原本就属于莫须有的东西,即使姑且设定它的存在,那也就是只有被别人盯紧了,才被动地去做符合道德的事。要是按照儒家的道德学说,这本身就已经很不道德了。

现在我们提倡儒学,不能采取太过功利的态度,比如只打算利用它来“维稳”,那简直就是在“焚琴煮鹤”。必须从更高的层次看到,儒学真正能向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具有独到优点的人生解决方案,而即使把它拿到世界范围去,跟那些被当作信条的方案相比,儒学的解决方案也仍有充分的理由,甚至有独特的优长之处。当然,如果按照儒家的理念去生活,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安定得多,人和自然的关系也会融洽得多。而现在,由于受到了科学主义的影响,出现问题就只想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生态恶化本是技术发展所致,你又想用另一种技术来纠正它,没想到新的技术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到头来,只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再把污染源头转嫁到别国去。这怎么能真正解决问题呢?怎么就不能想到,还可以通过转变人生态度,来提倡幡然悔悟的生活方式,更加彻底地解决问题呢?你看在现代化运动之前,正因为工具理性还没有恶性膨胀,还没脱离价值理性的制约,虽说几千年来都在留恋现世,可我们的老祖宗们也并没把生态弄坏。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传统的美德,比如亲民爱物、民胞物与。他们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连一张写有文字的字纸都要以诚敬之心来爱惜,哪里会像现在这样竭泽而渔呢?

如果要从传统价值上推陈出新,从而重建全社会的道德生活,那么现在的教育就必须改进。比如,正像刚才所说的,我们现在的人都已弄得连跌倒的老太太都不敢扶了,那说明现有的道德教育出问题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不反思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充实成为公民道德课呢?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只教我们的学生知道,他们都是物质意义上的存在,天生就只会追求物质上的利益,那么等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不利欲熏心、蝇营狗苟吗?为什么不能教给他们义利之辩呢?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记住,“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所以即使在这个现代社会,也需要“先明道义,后讲功利”呢?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记住,“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以即使有那样的条件,过分地放纵物欲而消费生态,也仍然属于一种罪过呢?事实上,只有总是由这一代去告诉下一代,做人要父慈子孝、亲民爱物,这个社会才能保持基本的祥和,由此人们才能过上善好的生活。而一旦有意无意地去宣扬,人生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么不要说由他们组成的社会了,就是大自然也会被弄得山河变色了。

上一篇:新劳动教师汇报材料下一篇:大型地铁站深基坑降水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