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2024-08-1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第1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室》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介绍教室

(一)创设情景

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一定对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气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谁愿意给淘气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

(二)介绍教室

1.学生介绍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这样介绍淘气只知道我们的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知识来介绍吗?

3.谁愿意到前面给淘气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4.刚才两位同学介绍的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小结:你们面对面坐着,因为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在叙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动二:介绍去学校各个专业教室的路线和各个专业教室

1.淘气现在想到我们的各个专业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怎么才能到各个专业教室吗?

2.出示图片:学校示意图

3.学生介绍专业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气想到自然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应该怎样走才能到那吗?

5.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专业教室说路线.

三、活动三:游戏

1.淘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吗?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学生看卡片做动作.(卡片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张.学生看到卡片后将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听口令反指方向.

规则:手指指向与淘气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动四:介绍自己的房间

1.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学校,还没有了解你的房间呢?请你介绍一下.

2.学生任意介绍自己房间物品所摆放的位置.

教案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通过“淘气与我们一起上课,参观校园”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进一步感知位置、确定位置,不断体验探究位置与顺序。对有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运用。位置的相对性是本课中的重点、难点,巧妙的创设情景,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前后变化的相对性。让学生体会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同学们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断推理出位置的顺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进行教学,突破难点。本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了一些尝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第2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1)班有64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九个单元

(一)准备课

1、数一数 2、比多少。

(二)位置

1、上下、左右、前后。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5的认识

2、比大小3、第几 4、分与合 5、加法 6、减法 7、0的认识。

(四)认识图形。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法。

(六)11-20各数的认识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七)认识钟表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九)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启智”教育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依据。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操作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五、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月日)

章 节

课题

教材分析

重难点

教具准备

8月30日至9月3日适应周9月4日 至 9月12日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1、按顺序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

3、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品分类;

4、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上课课件需备课老师自己准备。以下只提供参考学戏剧与教育)挂图、10根小棒、学具盒

9月13日 至 9月30日第五节 第六节 认数(一)认识物体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

1、熟练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叙述呢个识别这些物体,能体会平面和曲面。学具盒、直尺图、投影仪、水彩笔、积木、实物模型

10月9日 至 11月27日第七节第八节 第九节

分与合加法与减法统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1、熟练掌握10以内的数的组成;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3、指导学生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投影仪、数字卡片、口算卡片、学具盒、加法和减法表、书中附页的图片

11月28日至 12月28日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认数(二)

认识钟表加法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1、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钟表面上接近整点的时间,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

3、理解20以内进位加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直尺、钟面教具、小棒、数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12月29日至放假第十三节期末复习

教材通过多所学内容全面复习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复习20以内加法计算;复习数的概念及组成;提高计算速度。加法、减法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xx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1、9加几 3课时2、8、7、6加几 4课时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读懂学生,真正做到备好课,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

3、充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6、利用家长联系本和校讯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家长们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7、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的学生批改的日期上方得大五角星,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等订正后在批改的日期下方得个五角星。

五、课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单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重点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体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难点

1、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2、养成有条理整理事物习惯。

课时安排

约2课时

分类(单一标准)……………1课时

分类(不同的标准)…………1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年级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就是关键,再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准备课;2。位置;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图形(一);5.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6.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7.认识钟表;8.20以内的进位加法;9.总复习

2、教学目标

①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②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③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⑤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⑥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⑦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⑩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以内各数的组成。

②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③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④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⑤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会进行比一比,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初步认识钟表。

4、教学难点

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②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③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了解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⑤认识钟表。

5、教具准备

①实物(动物、水果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②口算练习卡片;③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④数的组成练习卡片;⑤计数器;⑥绒板;⑦钟面;⑧方木块;⑨小棒;⑩数位表。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7

一、班级情况简析:

这学期执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并担任一(1)班的班主任。两个班共有学生98人,一(1)班男生29人,女生20人;一(2)班男生29人,女生20人。他们大多都接受过学前教育,94%来自区外。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其父母几乎都是来温打工,接受的文化教育,生活水平普遍都较低,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无暇顾及,作为数学老师真有点感觉人单力薄。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通过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同学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数数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这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

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

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

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第3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灵活并准确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知识。该单元可以分成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本节课要完成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的) 的教学任务。重点是提高学生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和首位能够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简单的竖式除法, 解决表内除法问题;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 解决计算和验算的方法, 理解意义。

2.丰富对乘法验算意义和相关运算性质的认知, 提高概括与归纳能力, 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 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的) 的计算方法, 会运用竖式计算。

难点:认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基本理解两种验算方法的计算原理。

【设计理念】

遵循阅读教学双向互动原则, 采用情境教学法,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突破,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提高认识

1. 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说的准又快。

(多媒体出示口算题)

40里面有 () 个十, 46里面有 () 个十和 () 个一, 73里面有 () 个十和 () 个一……

设计意图:巩固二年级所学内容, 让学生在温习中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比赛的形式激起他们的好胜心理, 产生学习的欲望。

2. 想一想、数一数, 看谁脑筋动得快。

(多媒体出图片, 设置教学情境)

猴子们一起摘了18个桃子, 如果平均分, 两只猴子可以各分得几个?3只猴子呢?想想平均分, 还有可能是几只猴子来分?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 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 对趣味性的题目进行探讨,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3. 提出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如果用竖式会列式计算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有难度的问题, 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二、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1. 大家看看课文第一页的两幅图, 验证一下刚才的想法是否正确, 自己完成课本上的两个计算题。鼓励用教具来动手实践, 谈谈摆与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实践的机会, 从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合作交流, 互动探讨。引导学生说说40&#247;2与46&#247;2的联系和区别, 形成算法。

设计意图:加强小组合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基础训练, 夯实基础, 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 让学生思考用竖式计算, 小组讨论方法后汇报交流, 安排学生上黑板演示, 谈笔算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要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里老师也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引导。

三、当堂巩固深化提高, 激发主动学习能力

1.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1、2题, 小组合作, 检查掌握情况。

2. 指名上黑板完成拓展演练题, 相机提出有余数除法问题, 精要点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后两道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 如果学生们能够自主解决更好, 如不能解决, 可以降低难度。

3. 自主完成想想做做4、5题, 小组交流订正, 针对第5题加强思维的拓展, 引导学生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答题步骤。

设计意图:简单应用题能够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答题方法。

四、点拨除法验算方法,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1. 针对第5题, 让学生思考, 自己计算的结果如何验证。指名回答, 将学生的两种验算方法板书。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 优秀的学生是能够掌握逆运算验证的思路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 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2. 让学生快速浏览第3页上例题, 提问: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明确用商和除数相乘验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方法是二年级相关学习内容的加深, 算理具有一致性, 一般来说, 学生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3. (多媒体出示问题) 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组织讨论式子21×3+2=65中各数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此问题是上一问题的延伸, 是对学生除法验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 自主学习, 思考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并由学生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路, 当然, 这里需要老师的点拨。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4页“想象做做”第2题、第4题。

参考文献

[1]王凯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类思想方法研究[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1 (06) .

浅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兴趣;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要从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数数,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使他们产生学习數学的兴趣,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身边个数在10以内的人或物体,或者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人和或物体的数量。教会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例如,10只鸟,5只鸡,6把刀,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要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要让学生用图形,圆柱、圆圈、三角形、正方形分一分、数一数,理一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类整理数据及填写统计的方法,学会简单的统计。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分别根据和是8、8减几、和是9、9减几的要求选卡片、写算式。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把学生说出的算式适当加以整理,以使学生对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并让学生看教材的主题图用小棒进行演算,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他们很快就计算出来了,这样一导入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视直观教学,制作一些教具,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5的分解时,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先左手拿3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5根,让学生看手说:“5可以分成3和2。”再让学生想一想,5还可以怎样分?“5可以分成1和4。”左手拿1根,右手拿4根,让学生看手说:“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1和4”,利用5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5的组成分解和5的加减法。7可以分成4和3,7可以分成5和2……用类式的方法分别写出其余各数的组成,还要熟记1~10各数的组成,熟记后学生就能够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10以内的加减法学会后,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就会计算了。另外,一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尤其需要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会识别几何形体。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让学生从家里找来药盒、手电筒、罐头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把这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有哪些,让学生带这些学具进入课堂,在堂课上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圆柱和球,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兴趣就高了。学生很快掌握了这堂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运用于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一年级学生很好动,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听不进、记不住,打瞌睡,教学效果就不好。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学效果就好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圆片、三角形,正方形。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9添上1是10,10添上1是11,10添上2是12,依次类推,10添上几,就是10几,明确了各数的来源。横着摆一根小棒,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摆3根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3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板书:“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教学0的认识,引出“0”的认识,使学生知道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0和3、2、1一样也是一个数,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棒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1在0的后面,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4在3的后面……9在8的后面,学习了数序的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等多种方 法解题,理解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和同学 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8加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两个加数,恰当的选择分解的加数,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卡片回答(设计意图,基本组成练习)

2、下面三个数相加怎样才能又对又快(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培养灵活思维并蕴涵伏笔)

过渡:小朋友们想得真不错!下面这个问题你也能解决吗?

3、教师口述:医院在口腔保健月给鱼洞四校1.1班送来了牙刷,一盒9支,另外一盒4支,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把牙刷吗?(两盒都关闭,在盒子上写“9支”和“4支”)(15)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梳理一下9加几的算法)

二、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算得对不对,怎么回事?一盒是8支,另一盒是5支。难道是医院少装了吗?

(学生:

1、是;

2、没有)

(二)小组探究、共同参与、主动学习

分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8+5的。(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包括通过摆物品等方法来计算8+5)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选择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让小组充分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

1、在形式上充分展示不同的方法。直观和抽象的结合(图片代替、分解数……)

2、在计算的思路上展示不同的想法。(加数的选择、凑十……)

3、讨论评价,选择算法。(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四)归纳概括、形成算法

1、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完整的看一看几种算法的过程。(把8看作10加后减2;把5分解为2和3;演示 “移动”和“假设”)

一起比较、梳理,并进一步明确“凑十法”计算8+5等主要方法。

过渡:小朋友真能干,自己就解决了这道难题,下一个问题你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2、①教师出示书上例2,师让学生看懂题意后列式计算。

②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教师归纳:计算4+8时,可以想8+4=12,也就是说,计算时要“看大数,分小数”。

3、巩固练习

①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8+6 8+8 3+8

核对答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注意让学生摆一摆或圈一圈,体会凑十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口算

8+2+2=

8+2+5=

8+4=

8+7=

2、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8+2=

8+3=

8+4=

8+5= 8+6=

8+7=

8+8=

8+9=

使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数都是8,第二个加数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多1,反之少1,和的个位数比题中第二加数少2……

3、看图说意思,再列式计算。

4、综合练习

看卡片说得数(师举卡片,学生说);学生分四人小组出题练习。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第6篇

邱建华

《整理房间》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使学生能对具体的物品进行分类,让学生懂得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为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我以同学们熟悉的《野生动物园》秋游为引入,通过要秋游买吃的,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第一次分类时的对象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小动物,之后分类的标准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两次穿插动画视频,并对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了颠覆处理,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分类经验后,再回到《整理房间》的大情境。所以,学生在进行分类时感觉容易产生,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类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后都能掌握确定分类标准的方法。以下就是本堂课后的几点反思: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数学课插上飞翔的翅膀。

本课通过两次播放动画,能轻松的创造出直观而有声有色的教学情景,学生自然迅速地融入其中。

1、整理房间时播放动画,在屏幕上拖动物体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在“拖出来”再“加进去”的挑选再聚合的分类过程中,不仅能展示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学生能自己在思维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批判,最终形成对标准的认识,将平时生活中的分类提升上一个新的思维高度。

2、看公益广告垃圾分类时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现在的垃圾是

分为四类的,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及意义,让老师能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多媒体的使用为数学课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学生的每一次分类整理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在提问中,我们应该更多得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多问“你可以怎么分”而尽量减少“把他们按照会飞和不会飞的分出来”。

2、通过让每个小朋友亲手制作12个小圆片,用上面的序号代替12样不同的物品,这样既让孩子们体会到符号化的方便,也能动手将12件小物品分类。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认识分类整理房间的方法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对分类的必要性有所体验和总结。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效得支持教学。

规范的教学语言,首先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有针对的评价能有效拉动学生积极性,是组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单纯的“你真聪明”、“知道的请举

手告诉老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明显不足。其次是对要求的有效说明,“你想怎么放呢?”和“你想怎么整理呢”,我在说明中没注意而选用前者,结果导致学生出现“放在衣柜”、“放在床下面”那样只去关注放哪里的情况,而改正后选用后者学生一下就回到了分类的方法上,这就是规范和不规范的巨大差别。注意自己一字一句的准确性,课堂才能上一个新的高度。

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新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小组合作还有欠缺,孩子还不会和小组的同学进行分工合作,这有待于以后逐步培养。

2、部分课件清晰度不高,导致学生不明图意。

3、让学生在“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分类,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分类的方法,而此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分,对于识字量少的学生来说,题意是不明的,如果我遵照课本,每一类里试放一个序号进来,让孩子们“有模可依”,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的参与面也会更广。

4、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很欠缺,原本以为孩子们会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可是就有几个超前思维的孩子,而我在听到他们的妙语解答后,还在一味的按部就班,让一些会的孩子失去了对本节课的兴趣。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既有得也有失,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督促我成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第7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学过的加法和减法。

2.能够更加熟练正确地计算加、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体会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体会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做知识闯关游戏,看谁最棒?

二、闯关游戏

1.看图列式(图片)

生独立看图列式,个别生纠正。

2.猜一猜,并列式。

投影出示小猴吃桃图。

(1)生猜猜可能吃几个?

(2)根据你的猜想列式。

(3)想想:有没有可能吃掉5个,为什么?

3.计算下面各题,分两组进行比赛。

5-22-14+13-2

3+14-21+25-1

4.找规律画图填空:每次少几个?

(1)生观察图。

(2)独立思考找规律。

(3)填空。

(4)画图。

5.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一生戴青蛙头饰,其他生戴蝌蚪头饰找妈妈。

6.说一说,算一算

(1)学生观察图,请你说说你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

(2)学生观察寻找。

(3)学生汇报。

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作业

1.排队。

2.按照花盆上的数,在花上填算式。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第8篇

一、巧设导入,让学习充满情趣

【片段一】

老师:小朋友们,看!今天谁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啦?(课件出示:喜羊羊)

老师:喜羊羊可是一只超级聪明的羊,它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一猜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手)

老师:哦,是吗?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学生齐数1—1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喜羊羊”的情境和一个结合学生身体的谜语。貌似一个简单的谜语,实为一个精心的设计,学生在猜谜中既调动了学习兴趣,使学习较快地进入一个较佳的状态,又复习了1~10各数,为下面的新知学习埋下伏笔。

二、理解教材,巧搭数学与历史之桥

【片段二】从石头开始

老师:(以喜羊羊的口吻)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计数的呢?(课件出示)1个猎物放1块小石头,2个猎物就放2块小石头……10个猎物就放10块小石头……小石头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怎么办呢?(教师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学生边看课件边听老师的讲述,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思考“怎么办呢”。)

学生:用大石头!

老师:真聪明!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个办法!用一块大石头来代替10块小石头!(课件演示)

老师:这就是“以一当十”。(课件出示)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形式化的课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直接告诉他们“以一当十”,学生是根本接受和理解不了的,教师在这个环节通过听故事、看动画,将数学典故和史料融汇其中,相机呈现,从另一个侧面给数学课堂注入了历史意蕴和文化气息。

三、诱发争议,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片段三】从石头到小棒

老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祖先想到了用小棒代替石头。我们一起来数小棒,数出10根小棒。(学生齐动手)

老师:10根是几个一?

演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学生活动:数出10根捆成一捆。

老师:这也是“以一当十”的方法,这里的“一”是什么?这里的“十”是什么?

老师:数出12根小棒。

展示学生的作品:

老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更能清楚地看出是12?为什么?

小结:一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学生活动:摆出15、18,并说一说各数的组成。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知道20以内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摆小棒,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展示两种结果,并引发学生争议“哪一种更能清楚地看出12,为什么”,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努力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与学习的知识点、生长点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并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四、体验活动,实现符号化抽象

【片段四】从实物到符号

老师:刚才我们用小棒、计数器表示了20以内的各数,数学家们后来又创造了图形和符号。(出示计数符号和阿拉伯数字)

老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洁?

活动一:找一找生活中的数。(汽车号牌、站台、钟表、楼层等)

活动二:青青草原小羊的家。(正数和倒数——巩固数序)

活动三:青青草原里的其他动物比多少。(小鸭比小鸡多多少、小鸡比小鸭少多少——比较数的大小)

活动四:青青草原里的草莓丰收了!(估算——培养数感)

活动五:喜羊羊给大家送礼物。(按顺序连线)

虽然教师面对的是一年级学生,但他们对20以内各数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师的练习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一系列操作,直观理解了11~20各数的意义后,出示了阿拉伯数字,实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质的飞跃,然后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能比较数的大小,还设计了抓抓、估估、数数、看看、比比等活动,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第9篇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上一篇:辐射与防护试题和答案下一篇:区域主管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