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

2024-07-01

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精选10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 第1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

1、所有实验室相关人员在上岗前都必须经过相应的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完成后,应对被培训者进行考核和评估。经考核合格者方有上岗资格。

2、对上岗人员实验室应有计划性和可持续性进行生物安全再培训和考核,应建立完整的培训考核记录和考核档案。

3、所有进修人员在进实验室前都必须经过相应的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完成后,应对被培训者进行考核和评估。考核合格者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下方可进入实验室。

4、所有实习人员在进实验室前都必须经过相应的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完成后,应对被培训者进行考核和评估。考核合格者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方可进入实验室。

5、实验室所有人员经生物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应详细填写申请报告,经实验室主任签字认可后报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备案。

6、经医院生物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讨论批准并签署生物安全知情同意书后,由医院颁发统一制作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上岗证》。

7、实验室主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应认真填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执业上岗证》,尤其应详细说明拟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名称。严禁超执业范围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

8、原则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执业上岗证》有效期为两年。

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 第2篇

1、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并实施。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物的处置、急救等。

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

4、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

5、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

6、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7、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实验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

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 第3篇

一、实验预习的考核

实验预习的考核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验的准备程度,使通过预习清楚地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撰写预习提纲,包括: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目标的测试方法;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在进行实验之前,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并对每个学生一对一提问,考查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的掌握程度,合格的同学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不合格的同学需要重新进行预习工作,确保学生在实验前知道实验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如何做?这样,才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达到训练的目的,也避免学生只是简单抄一遍讲义,不动脑筋思考的问题。

二、实验出勤的考核

出勤占总成绩的10%。一直以来,是否将学生出勤情况作为成绩评定标准之一,都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出勤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应该在成绩中有所体现[1];也有人认为,强迫学生上课是对学生的不公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2]。吉林化工学院是普通二类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一般,对于不上课学生的去向,不外乎在宿舍睡觉、在网吧打游戏、出外打工赚钱、学生干部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对于前两者我们持反对态度,大学期间正值青春年少,我们反对虚度光阴的生活方式;第三种我们也不支持,用一点眼前利益消耗掉大好的积蓄本领的好时光,有些得不偿失;第四种我们也不提倡,除了极特殊原因,学生干部的社会活动应在学业之余,切不可舍本逐末。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用学生出勤限制学生,把他们留在学校,留在课堂。当然,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吸引学生来上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实验操作与记录的考核

实验操作与记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核在学生了解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之后,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完成实验的质量、以及实验技术的掌握。按照教师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应检查测量仪器和试剂是否符合实验要求,并作好准备工作。具体实验操作时,操作是否规范,是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详细真实的记录原始数据。实验课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素质[1],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否合理安排时间,实验技能是否掌握,实验台面是否保持清洁有序,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都要求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耐心观察,掌握每一个学生实验过程的整体状况,在实验进行期间不离开实验室,通过不断的巡视,及时的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观察,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每一组以及每个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情况;实验结束后,依照完成的次序,到教师处签到,并回答教师的注意提问,教师对回答问题情况详细记录,便于考核时公正的给出这部分成绩。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与讨论占总成绩的40%。实验数据的正确记录和科学分析讨论是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数据结果与讨论的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是否正确,作图是否符合规范,对实验结果是否做出详细合理的讨论,未能得出实验结果的其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学生的训练,使他们养成尊重科学,尊重事实,诚实客观的实验态度。

五、卫生清扫

占总成绩的10%,考核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是否对仪器以及实验台面进行彻底的清扫。每个参与实验的学生,必须做到走时器皿干净如新,台面清洁如初,试剂瓶分类摆放,实验台抹布洗干净后整齐挂起,实验水槽内不准有杂物。虽然卫生清扫与实验内容无关,但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却是要从本科生做起的,干净整洁的环境能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环境的舒适能安抚人们焦躁的心情。

在2013级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中,我们采用的就是上述实验成绩评定方法,虽然,逐一的观察记录和提问耗费的教师很多的经历,但相比往届只看报告的评定结果看,这样的评定方法不但能更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环节的严密监控,学生们真正获得的知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

摘要:介绍了生物化学实验课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通过实践证明,采取本文中考核方式,能够从预习到操作记录再到数据处理和讨论,全程监控学生实验掌握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方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蕾,郑晓珂,汤红琴等.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及评分标准的探讨.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2:1118-1121.

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核初探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 实验教学 考核

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加强实验教学,要切实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但是,在我国的部分中学,受资金短缺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核始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为此提出几点改革性建议。

一、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的现状

近年来,笔者对部分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作了调查研究,从目前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来看,现状并不乐观。

1.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从未开设实验课的占总调查人数(1060人)的26%;虽开设实验也仅是教师做实验的占54%;而教师边讲边演示供学生观察,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仅占19.6%。

2.生物实验课的考试现状。生物实验课根本不考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6.7%;即使考也只是考死记硬背内容的占39.8%;考动手操作能力的仅占16%。

二、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实验教学。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多数师生忽视生物课及其实验课的教学。加之生物课在教学安排上时数少,生物教师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讲授书本理论知识上,不讲或少讲实验课。同时,中学生物实验课实验周期较长,任课教师既无时间也不愿多花精力在实验教学上。

(2)生物实验教学条件差。在多数中学,由于教育资金严重缺乏,因而一些必需的实验器材根本不配套,有的学校至今连显微镜也没有,有的学校虽有实验器材,却因实验材料价格昂贵而购置不起,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就更为困难。因此,很多中学根本不具备开设生物实验课的基本条件。

(3)教师的实验技能差。多数中学缺乏正规的生物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验课教学便被其他學科的教师辅带而上;有的学校虽有生物教师,但未经系统的、专门的实验技能训练,这样的生物教师要教好实验课,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2.生物实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生物实验考核。不重视生物实验考核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不重视实验教学而造成的。由于教师没给学生做过生物实验,自然也就无从考起;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实验内容多,综合性强,材料花费较大,所以组织考试既费时、费力,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必要的实验条件作保证。因此,生物实验内容的考核被许多教师所放弃。

(2)考核形式单调。考核中多注重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忽略了能力考核,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逐渐放弃了对生物实验内容的学习,认为上不上实验课无所谓。

在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与考试中,除了存在上述问题外,还有诸如教材的安排,考核的真正功能是什么?生物实验考核的成绩应在生物学成绩中所占比例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三、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核的具体做法

1.考核的前提。(1)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全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2)教师划定实验小组,落实实验座位,指定具有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的学生任小组长,明确其职责。(3)每次实验教师应在黑板上写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作业和操作注意事项,真正使实验教学成为实验考核的基础。

2.考核的内容。依教材顺序、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将初二年级12个实验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显微镜使用类;第二单元,结构和生理类;第三单元,神经生理类。在每个单元内容完成后,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编制相应的考核试卷发给学生,让其了解考核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

3.考核的方法。(1)培训考核员。在一个年级的生物实验小组长中精选15名担任考核员,以试卷中A、B、C三类题为依据分成三组,每组5名。教师先对考核员阐明所要实验的操作规范、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然后让他们亲自操作一遍,并对考核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以规范化的操作作为实验考核评分的依据。(2)考核过程。首先,考核员先入场将实验桌编号,承包实验座位。每位考核员一次负责考核2名学生。其次,每批考生(最多30人)通过抽签确定考核试题,对号入座。试卷上要求考核员签名,以便教师审查。再次,演示实验的考核。由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将考核员分为5组,每组1名学生演示,另2名学生针对演示者的操作情况评分,最后,教师结合操作、评分情况,逐一给予评价。(3)考核成绩的累计。平时占30%,单元占30%,综合考核占40%。考核员成绩以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分为基数,参照演示实验考核按质加分。

四、生物实验课教学与考试改进的几点建议

1.端正教学思想,重视实验课教学。实验可以把生命科学中的疑难问题揭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重要阶段,总想亲自接触和经历各种现象和事物。所以,为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操作,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和技能的有效手段。

2.利用自然优势,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大多数中学固然存在着设备简陋、资金不足等问题,但生物实验材料取材广泛,自然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验材料。

3.加强生物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生物教师的实验技能。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水平要得到提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生物实验技能。针对大部分中学缺乏生物教师这一问题,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给他们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机会,以提高生物教师的实验动手能力。

4.加强生物学实验技能的考核与评价。巴西目前的中等教育实行的一项考试制度,是“学生在一个学年之内所获得的学业成绩更重于学生当年的年末成绩。因此,应该以平时的成绩为主,不能以一次考试失利,就否定了他一年的学业成绩”。这对于我国生物学实验技能的考核很有参考价值。当前,国内外资料介绍对基本的实验技能的考核与评价办法有:填写实验报告、试卷、实物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写调查报告、制作和设计个人能力测验表等。我国中学的生物教师,一定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积极的措施来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 第5篇

1、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在实验室门上应贴有醒目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2、非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一律禁止进入实验区。

3、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或安全负责人同意,在更衣室穿戴工作衣帽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4、外单位人员参观实验室时,不得接触其它客户送检样品及相关的机密信息。

5、外单位人员进入检测室工作区需填写《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区登记表》,经科室主任同意,并需有人陪同。有外单位人员在场时,本实验室不得谈论涉及客户机密信息的内容。

6、实验室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进行培训,掌握预防暴露和暴露后的消毒处理程序。

7、儿童不应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8、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物品、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健康监测报告制度

1、每年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2、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如患发热性疾病、妊娠、及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或处于疲劳状态下,不应进入实验室。

3、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工作前必须进行乙肝、甲肝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测,并保留血清样品。

4、严格进行实验室工作人员采血检测HIV抗体和备案制度,工作人员血清应长期保留。

5、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乙肝疫苗等预防接种,并保存免疫记录。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

1、检验室、总务科负责大型仪器设备档案的登记上报,总务、财务科负责建立仪器设备总台帐、固定资产登记管理。

2、检验室负责本室在用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保养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性能良好。

3、贵重仪器或操作难度较大的仪器设备由专人使用,并负责维护保养和管理,且要保管好仪器的全部附件。仪器设备一律不得外借。

4、仪器设备要选择具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单位检定,在用仪器设备按周期检定,检定合格方可继续使用;检定不合格或超过检定周期而未进行检定的,禁止使用。

5、委托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的仪器设备,应有检定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或测试报告)和标识。

6、每一台仪器设备必须有表示其检定(校准)状态的标识。其检定(校准)状态的标识由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完成。

7、主要仪器设备必须制定操作规程。操作者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8、外培实习人员必须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分管领导批准,且在专人指导下方可使用仪器设备。

9、开动仪器设备应按操作规程进行,仪器设备使用完毕应切断电源、水源、气源等,清理现场。

10、仪器设备的调出和报废, 由科室或设备管理人员提出调出申请。调出仪器设备应填写调拨单,并经技术负责人、中心主任(所长)批准后调出(必要时报请区卫生局审批)。由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办理消帐等相关手续

11、仪器设备档案,凡构成固定资产的仪器设备,设备管理人员和 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建立技术资料档案并存档。档案内容包括:仪器设备所有资料、检定证书或自校准记录、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仪器设备维修记录、仪器设备验收记录等。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

1、实验室定期组织生物安全自查活动,及时纠正生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生物安全隐患。

2、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查,每次检查均有详细的记录,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随时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做好相关记录。

4、对意外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或

5、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纠正。

6、检查生物安全实验人员是否熟知SOP文件,并对其培训情况及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7、对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及医疗垃圾的销毁程序进行督查。

8、在自查工作中发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向实验室主任报告或直接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并有详细记录。实验室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1、检验室各项记录、技术资料、检验报告等年底整理归档交于单位档案室统一管理。

2、检验原始记录属于技术秘密,不得外泄、摘抄、复印。

3、记录、档案要严格履行查阅手续,遵守保密制度,不得外借,如特殊需要,须经站领导批准,就地借阅,不得带出本站。

4、科室人员不得私自在实验室内会客、拍照,不得将其技术秘密和资料擅自带出站外。

5、检测原始记录,档案的保存期一般为四年,超过保管期限的记录、档案,经站长审核批准后方可销毁。

6、HIV抗体检测实验室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存各种实验记录、感染者档案,不得擅自修改和销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省厅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向无关人员或单位提供任何情况。

7、HIV抗体初筛实验室检测的阳性结果,应及时作进一步确认,初筛实验室不能出具HIV抗体阳性的结果报告,更不能告知受检者本人。

8、HIV抗体确认的阳性结果,以机密级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在对阳性者告知检验结果时要先做好法律、医学、生活方面等的咨询。

9、所有经确认的阳性标本,包括在实验留存的标本,应送省级HIV抗体确认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保存,不得擅自处理,标本保存时间至少3年。

10、实验室各项记录、档案的保管应防火、防盗、防高温、防光照、防虫霉。损坏或变质的档案资料应及时修复。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准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2、操作时应作好个人防护,严禁违章操作。

3、实验室冰箱、冰柜禁止存放私人物品。

4、尽量避免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利器,以免刺伤。

5、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必须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必须保证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6、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7、实验室中应备有急救药品、消防器材和劳保用品。

8、发生意外事故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按规定程序处理,同时向实验室主管报告。

9、要建立安全员制度和安全登记卡,健全岗位责任制,每天下班前应检查水、电、煤气、窗、门等,确保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

1.所有实验室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单位发给上岗证。

2.检验人员上岗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和检验操作技能。考核后存档。

3.仪器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该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经上岗培训考试合格,由本站发给该仪器的操作证。

4.按计划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及实验室操作指南,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

5.认真阅读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采用签名传阅的方法,确保工作人员掌握并理解标准操作规程。

6.实验室人员经过培训,必须了解所从事的工作的危险,掌握有关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通过考核后方可从事相关实验室工作。

7.实验室可以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培训形式,使检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得到不断提高。

8.专业技术人员要适时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意外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

1、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 实验室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根据事故类型的不同情 况,立即紧急处理。

2、在妥善处理的同时应向实验室负责人口头报告,负责人 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必要时及时进入现场进行处理,并如 实填写事故记录和事故处理记录。

3、处理后负责人应立即向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做详细汇报。

4、生物安全委员会和负责人应认真负责,及时对事故做出 危险程度评估。并在12小时内向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 报。

5、对事故的经过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 析,对感染者的发病过程详细记录和检验。

6、事故有了结果以后,当事人、负责人应深入实事求是地 找出事故的根源,总结教训写出书面总结。单位领导要向 上级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报告事情的原因、经过、后 果和影响。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1、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的安全管理、安全监督、以及安全教育。

2、实验室所有成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警惕性,人人做好防火、防水、防盗等安全防患工作。

3、实验前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如有运行中的仪器设备,现场不能无人监守,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之前要关好门,切断电源,水源和火源。

4、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严禁私人使用电炉取暖、烧水、做饭。电炉、烘箱要设置在不燃的基础上,严格掌握烘烤温度,用完后应立即切断电源。

5、盛装气体的气瓶应与实验室相应设施隔开,如进行易燃液体蒸馏、回收、回流、提取操作时,应在专用设施内进行,周围不得放置化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6、在使用有毒物质或进行能产生有害气体实验时,应在不燃结构的通风橱内进行。

7、实验室预备有相应的消防器材,负责与管理人员均应参加安全消防知识的培训。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严禁违章操作。

8、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出现意外。如发生意外,必须按规定程序处理,同时向实验室主管人报告。

9、如遇紧急情况:水灾,应及时关闭本大楼外总水阀。火灾,及 时切断电源、火源、使用灭火器灭火,同时打“119”电话向消防部门报警。

10、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报告必须保证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11、下班或节假日,各室要进行安全检查,切断电源、火源、关窗、锁门。

12、如有违反上述规定,发生责任事故,造成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应追究当事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做出严肃处理。

尖锐器具、废弃物处理制度

一、尖锐器具的处理

1.尖锐器具,如针、注射器等,除特殊情况外,禁止在实验室使用,尽可能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2.注射和吸取感染性材料时,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段、剪段、折段、重新盖帽或从注射器上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直接放入防刺破的盛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3.尽可能使用真空采血针具。

4.打碎的玻璃器具,禁止用手直接清理,必须使用其他工具,如扫把、簸箕、夹子或镊子等。盛污染针、锐器及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前必须彻底消毒。

二、废弃物的处理

1.实验后的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置则会污染环境,从而对人造成危害,因此有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2.从实验室出来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品、反应板、试剂阴阳性对照、试剂包装盒等,均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密封防漏容器或生物废物袋中,经高压无害化处理或焚烧后,按环卫部门要求处置。实验样本在处理和进行实验室检测时产生的废弃物,如一次性针头、注射器、离心管、吸头、平皿等应放入适当的容器和严格 防漏的污物袋内,待实验结束后立即就地高压消毒。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液体物质、废弃的液体标本等放在盛有消毒液的严格防渗漏的专用容器中,并及时加盖。

5.以上所有盛装废弃物的容器,在每次实验结束后,就地高压消毒。

6.高压锅应有专人负责,严格按使用说明操作,确保在件下,高压30分钟,以达到消毒要求。7.做好废弃物处理的相关记录。

℃条121医疗垃圾处理制度

1、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各项规定,把医疗废物管理纳入科室日常管理工作中。

2、设专用垃圾桶、做好本科室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工作。

3、检查保洁员及回收人员的工作,严格按照规范做好医疗废物处理工作。

4、有特殊医疗废物的科室,要严格按处置后交由专人收集,确保安全。

5、办公室履行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署的合同,健全医疗废物交接手续并做好记录。

6、作好负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7、总务科管理中心(所)大楼的污水处理日常工作。加强门卫管理,不得发生医疗废物的流失

8、设专人严格做好分类收集医疗废物工作,收集医疗废物及化学性废物等必须分类包装,不得混合收集;收集点,必须设置明显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

9、检测工作中产生的医疗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10、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 规和规章,掌握本单位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流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送、暂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医疗废物安全防护、处置方法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第6篇

1.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2.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外来参观、学习、进修人员进入实验室应得到批准并进行登记,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经批准的来实验室参观、协作、工程维护和仪器调试(或维修)的外来人员必须有本实验室人员陪同。

3.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2)患发热性疾病;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5)妊娠;

4.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5.实验室应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并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与评估。包括上岗前体检,存留血清样本,定期体检,免疫接种。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6.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检验技术,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保洁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7.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操作过程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以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8.严格按照要求管理菌(毒)种,菌(毒)种在使用、保藏、转运、销毁过程中发生被抢、盗、遗失等事故,不得隐瞒,应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生物安全负责人、保卫部门、中心领导和公安部门及时进行处理。

9.如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立即对被污染的表面或物品进行消毒,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处理,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中心分管领导。

10.实验区发生泄漏事件或溢出事件影响到办公区人员安全时,办公区人员应及时撤离。在明确撤离指示后不得再进入返回实验区。撤离路线按照通道中“安全通道”箭头指示,有序撤离。

11.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定期巡查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督促纠正。

12.实验室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电路、线路检查,定期备份管理监控信息,以备需要时可以及时提供相关监控资料。

13.实验室废气、废物和废水处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 第7篇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依照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程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实验室主要涉及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少数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符合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SL-2),适合于从未知病原的人身上取血、体液和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因此主要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行管理。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第三条 安全标准。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接触这些致病微生物的工作人员的主要危害是与感染性材料的偶然的皮肤或粘膜破损、或吞食感染性食物。必须强调对污染的针头或利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对未知的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微生物、具有增加工作人员暴露的可能气溶胶或高度飞溅物的防护程序:

1、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2、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覆盖周围区域;

3、作用30分钟后清理处理物质;

4、如有必要重复以上步骤。

第四条 设立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由检验科主任、微生物实验室组长及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组织实施。科主任和实验室组长,为全科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由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任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第五条 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第六条 实验室要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工作人员要严守操作规程,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七条 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第八条 实验室感染控制。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配合医院,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第九条 违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未执行本制度的,造成后果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或行政责任。实验室运行基本规范 第一条 实验室的进入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儿童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可能增加获得性感染的危险性或感染后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

• BSL-2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包括通用的生物危险性标志,标明传染因子、实验室负责人或其他人姓名、电话、以及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 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第二条 个人防护要求

• 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工作服外加罩衫或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

• 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 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当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时,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感染性材料喷溅物或雾化危害、或防止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合适的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 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 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 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第三条 有关操作的指导原则

• 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 所有的实验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 应限制使用注射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外,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移液或用作其他用途。

• 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暴露和处理的情况,保存相关记录。

• 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准备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

• 只有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验室。

第四条 实验室工作区的管理原则

•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每天工作结束后应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若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应立即清除污染。• 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先清除污染。

• 感染性材料的包装和运输应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感染性物质运输指南》。

•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

第五条 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原则

•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实验室安全或/和操作手册。

• 实验室应能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并建立制度。• 实验室负责人(或生物安全负责人)要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或/和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程序。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或操作手册。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危险、掌握有关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通过考核后方可从事相关实验室工作。

• 应当制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控制方案。

• 如有必要,应为所有实验室人员提供适宜的医学评估、监测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实验室人员应接受与所操作生物因子或实验室内潜在的因子相关的免疫接种或检测。第六条 污染物与废物的处理 实验室和医疗废物的处理要遵守国家标准《医院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的定义: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的废物。

--及时用专用包装物、容器收集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示和警示说明。实验废物应置于实验室指定的安全地方,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密闭包装容器的中,定期安全运出实验室。在运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在设计和执行关于生物危害性废弃物处理、运输和废弃的规划之前,参考《医院废物管理条例》相关条例。

--高压蒸汽灭菌过的废物可以在其他地方焚烧后处理,或在指定垃圾场掩埋处理。第七条 个人防护装备

要求工作人员应掌握的要点:

1、必须十分了解和掌握自己工作性质和特点。

2、所涉及的实验工作需要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类型。

3、正确的使用方法。

BSL-2实验室基本要求:

1、工作人员在实验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

2、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

3、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用过的工作服应先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 第8篇

考试是检查和评价包括实验课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基本方法。在实验教学实践中, 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实验成绩和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 如“多方面结合”“分阶段考试”和“开放式考试”等。

农业生物类实验既有理论性较强的生物化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 又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强化实践环节的栽培学实验、育种学实验以及一系列创新研究型实验。不同的实验课程涉及的学生年级层次、专业类型、选课人数、授课方式等均有所不同, 有的实验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或季节集中安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千篇一律地按照传统模式组织考试, 就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有时也无法体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因此, 建立一整套比较科学规范的实验考试办法, 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考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两者应是相对独立、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 而传统的教学思想则认为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使得实验教学体系缺乏活力。通常表现为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考核方式“重笔试、轻操作”, 考试结果“重分数、轻能力”。在这种思想影响下, 实验教学在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常处于从属地位, 有的学校则没有单独开设实验课, 且学时数少于教学大纲的要求, 有的学校甚至无法按照大纲的要求开足实验课。这些现象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

2 农业生物实验考核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针对农业生物学类实验实践性强, 与生产环节结合紧密的特点, 为了准确、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 笔者所在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以基本操作技能与创新设计能力并重的、综合考核为主的多元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即实验课的考核成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笔试+实验操作, 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多种方法相互结合、灵活运用, 重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并注意在实际应用中体现成绩的公正性。

平时成绩:由教师对学生考勤情况和每次实验情况 (包括预习报告、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报告等) 的评分构成 (占40%~50%) 。

笔试:实验中心建立了计算机试题库和评分系统, 期末考试试题从题库抽取, 统一命题, 统一评分。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占30%~40%) 。

实验操作:采用即时抽签的方法, 即学生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操作, 教师主要根据操作规范、实验结果、操作时间等评判成绩 (占10%~20%) 。

创新研究型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的成绩则主要与已发表的论文及竞赛结果相结合。同时, 实验考核还应分项进行, 统筹兼顾资料收集、方案设计、研究结果、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3 多样化的实验成绩评定模式

在实验考试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如口试、笔试、实验报告、操作、设计、论文等的评分方法, 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这些方法以适当的方式组合运用, 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实验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 克服考核的随意性。

3.1 平时成绩的取得

平时实验采用量化考核指标, 通常分为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三部分, 按照大纲要求以一定的比例加入到课程最终成绩之中。

3.1.1 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材料仪器和试剂、实验设计、实验步骤等。要求学生提前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材料及预处理方法、仪器名称, 明确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过程有初步的了解。

3.1.2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考核内容包括考勤情况、实验操作技能、课堂提问、课堂测验、纪律卫生等。实验教师根据学生自进入到离开实验室全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打分, 并予以明示。课程结束后, 该部分作为学生实验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入。

3.1.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等主要内容, 而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整洁、是否独立完成、结果如何也是重点考核的指标。为了克服学生应付实验报告的心理, 改革了实验报告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 以学术论文为参照形式, 实验报告内容应该包含分析与讨论以及问题思考等。对于连贯的实验, 要求学生在完成一个小型的综合实验之后, 作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统一撰写。这一改革扩大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学生将来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实验课程的特殊性, 使得学生平时实验成绩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教学过程采取学生平时实验成绩量化考核制度, 并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实施规定。

3.2 笔试考核的形式

3.2.1 期终笔试

期终笔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 一般在该实验课程结束时进行, 由教师自由命题或者从题库中抽取适当的题目形成考卷。题型分值以及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通常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

3.2.2 随堂测验

有的实验课在改革中取消了期终考试, 仅有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会出现学生成绩较为集中, 分布不合理的现象, 所以通常在实验课进行到适当的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随堂测验, 主要测试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该成绩通常作为取消传统笔试的补充。

3.3 实验操作的考核

3.3.1 口试

教师准备一系列题目, 现场直接提问或者有学生随机抽题后回答, 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口述答案。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的综合水平, 可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3.2 现场操作

此类测试通常安排在实验室内进行。学生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 教师根据其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包括试材、试剂的准备, 使用仪器是否正确, 操作过程是否规范, 结果是否合理等) 给出分数。这样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

3.3.3 评比法

农学类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在开始专业课之前, 通过对各种植物的种植和观察, 培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习兴趣。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当前时令、种植条件等因素, 选择一定的作物种类, 独立设计调查项目, 从种植到收获全面地认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调查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教师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可选择适当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比。生育期结束后每个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根据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和实验调查报告获得相应的分数。通过这一环节, 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3.4 测产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某种农作物或者园艺作物的高产攻关方案, 制订实施计划, 完成高产攻关田的整地、施肥、播种、查苗、补苗、划锄、浇水等田间管理工作, 认真进行各生育时期的调查和记录, 收获后写出工作和技术总结。

3.3.5 实验设计

由于受学时限制, 学生通常仅能在课堂上参与某一门实验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我们在一些综合实验中增加了“设计实验”的环节。学生以某实验课的基本实验为基础, 选择一个命题, 可以突破在课堂上做过的项目限制,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拟订实验方案, 此方案可能无法在课堂上完成, 但是方案中的材料、方法以及仪器设备都是当前研究解决所选命题最先进或有效的方法。方案设计完成后,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点评, 经过广泛探讨后再优化其实验方案。在这种安排下, 学生虽然没有实际动手完成他们的设计, 但是经历了一次初步的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讨论过程, 为他们后续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6 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

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阶段, 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任课教师组织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 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 并撰写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 由指导教师负责考核, 并给出成绩。

4 多种考核方法的灵活运用

作者所在的实验教学中心开设的农业生物学实验中有基础型实验 (植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等) 、专业基础型 (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专业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园艺概论实验等) , 不同的实验课程涉及的学生年级、实验要求、授课方式等均不尽相同, 这样就决定了各门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能单一。例如:

(1) 理论性较强、选课学生相对集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采用的是“平时成绩+笔试+实验操作”, 这种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理论知识水平, 又考查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

(2) 选课学生较多的生物化学实验采用的是“平时成绩+随堂测验”的方式, 植物生理学实验采取“平时成绩+笔试”的方法, 既考查了学生的课上表现和实验报告情况, 也减少了平时成绩打分过于集中的缺点, 增加了考核的公平性。

(3) 实践性较强的植物分类学实验常采用“平时成绩+口试”, 作物栽培学实验等多采用“评比法”“测产法”和课程论文等方式,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年级学生参与的综合实验或研究型实验则较多地使用“实验设计”和“课程论文”的形式给学生评定成绩。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的多元化农业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促使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索转变,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良好培养。

摘要: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分析目前实验教学中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农业生物学类实验考核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生物学,实验考核,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兴启, 李菡, 郭恒俊.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2 (2) :89-91.

[2]王芳, 郭兴启, 李滨.建设具有农业特色和非农业特色并存的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J].中国农业教育, 2008 (5) :19-20.

[3]郭兴启, 朱常香.农业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8) :141-144.

[4]毕建杰, 叶宝兴, 王建华.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5) :80-82.

[5]唐立国, 唐良宝, 杨运鑫.深化考试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4 (4) :70-72.

[6]孙效正.“三结合”实验考试方法的尝试[J].昌潍师专学报, 2000, 19 (4) :95.

[7]董新平, 韩红培, 杨飞.浅议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 (3) :20-21.

[8]叶润琴.完善实验考试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今日科苑, 2010 (14) :214.

[9]张忠寿.细胞生物学两种不同考试方法的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4) :338-339.

实验室生物安全考核与上岗制度 第9篇

【摘要】微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实验课程。针对以往微生物实验考核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该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强自主创新性实验在课程考核中所占比重。结果证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科技论文撰写能力。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 考核方式 改革 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5-01

《微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该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生命科学中的独立技术,又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基础[1,2]。目前很多行业及领域都涉及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如有益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开发和应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与研制等等[3]。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微生物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很多学生仍认为实验课仅仅是理论课的依附或补充,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仅是“按方抓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4]。

因此,本课题组申报了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项目,针对以往微生物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1.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方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学院目前微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学时为30课时。其中基础性实验项目5项,包括:1.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2.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训练;3.纯培养技术与土壤微生物的分离;4.细菌染色技术与显微镜的使用;5.显微观察技术与微生物类群观察及大小和数量测定[5],每项实验3个学时。自主综合性实验:具有某种产酶特性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生物学特性研究15课时。

微生物学实验现有考核方式为实验技能(25%)+实验报告(25%)+实验考试(50%)。由于本课程由基础实验部分和自主综合性实验部分组成,现有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基础性实验部分,不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特别是不能够完全考核学生在自主创新性方面的成果,导致学生对于自主创新性实验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因此新的考核方式应该向自主综合性实验部分倾斜,力求带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热情,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

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通过微生物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熟悉实验方案和操作规程;学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包括培养基制作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接种技术、菌种分离技术、制片染色技术、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菌悬液的制备、玻璃仪器的包装等。通过微生物综合创新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要认真观察、记录、整理,及时规范地写出实验报告。

通过本次考核方式改革,能够使学生更加注重自主综合性实验部分,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提高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论文撰写方面的综合能力。

对于《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验技能(20%)+基础性实验报告(20%)+自主综合性实验报告(30%)+实验考试(30%)。考核方式如下:

实验技能考核由任课教师在基础性实验课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随堂打分,主要考核标准包括:参与程度、操作方法、实验结果。

基础性实验报告考核由任课教师在每次基础性实验教学完成后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打分,主要考核标准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

自主综合性实验考核方式为:在基础性实验教学完成后第一周,由学生学习小组提交自主综合性实验方案,任课教师对方案进行评定及修改。评定标准包括实验方案的完整性、可行性。方案修改确定后由学生学习小组自行安排时间开始实施,实施周期为四周。实验完成后由学习小组提交自主综合性实验报告,任课教师进行打分评定,主要考核标准包括: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记录(图片、文字等)、实验结果(图、表等)、问题及讨论。

实验考试考核方式为: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由平行班级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试卷;考试内容为微生物学实验基础操作部分,包括培养基制作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接种技术、菌种分离技术、制片染色技术、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菌悬液的制备、玻璃仪器的包装等;考试时间1个小时,具体根据学期课程情况安排在自主综合性实验结束后或者期末考试周;试卷由平行班级任课教师共同评定。

3.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方式改革成效

3.1考核方式改革增强了学生主动性

通过本次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对于自主实验的看法,由过去不愿意做或者每个组只有1-2个人做变成了全体组员共同协作完成。从实验方案的撰写、修改、一直到实验的开展和结果总结,能够看到每个组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各个实验小组之间相互比较相互竞争,把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融入其中,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实验的各个环节。

3.2考核方式改革增强了学生创造性

通过对自主实验部分考核的加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能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从实验方案的撰写和结果总结两个方面更能看出各个小组的组员在其中所发挥的创造性。

首先是选题,每个小组都能够根据他们理论课的积累和生活中的兴趣找到一个突破口。比如有关注秸秆降解的、有关注水污染的等等。并且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围绕这个主题来查阅文献、撰写实验方案。

其次是在结果总结中,每个小组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实验报告的格式,内容都能够体现每个组员的智慧。有图文并茂的、有借助于附件材料的,另外在实验报告的结果与分析中记录着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这为学生今后的读研、工作等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考核方式改革提高了学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

通过本次改革,让每个学生从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实验开展、结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设身处地的体会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以上环节是一个生物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了解的。以往这种针对性训练只有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学年论文以综述形式设计,对于学生如何总结实验结果与分析问题锻炼不够。而毕业论文只有一次锻炼机会。本次改革使学生提前认识到实验科学的研究过程,为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帮助学生提前练习了科技论文的前期工作以及撰写过程。

参考文献:

[1]杨玉民,和朝军,易力.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2(8): 134-136.

[2]孙连荣. 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2(1): 4-5.

[3]赵银娟.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 140-142.

[4]丁联成, 代卫东, 刘旭川,等. 微生物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5):89-90.

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第10篇

1目的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防止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保护实验环境的 安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同时包括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管理。3职责

3.1 生物安全委员会。

负责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审定;负责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的论证及各类实验室生物安 全事故的处置指导、评估和技术咨询;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技术的指导,生物安全重大事项的 3.2单位法人。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负总责,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批准与颁布,负责生物安 全防护设备、防护用品的保障,负责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资源的保障。3.3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人)

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査。3.4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

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3.5 人事管理部门。

负责实验室新上岗人员的上岗培训,负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和个人健康档案 的建立,负责实验人员的免疫接种计划的制订和实施。3.6教育培训管理部门。

负责实习进修人员及课题项目合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3.7药械管理部门。

负责仪器设备的采购、检定和档案管理;负责实验器材、试剂的供应和管理;负责防护用品 供应商的资质评估。3.8后勤管理部门。

负责实验室日常安全、消防安全等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实验设施设备运行的管理和维护等。3.9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负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负责落实部门生物安全管理员;负责监督实验室人员按照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开展实验活动;负责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安全管理。

3.10实验人员。

应自觉遵守相关制度,自觉学习和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开展实验活动和 操作仪器设备,有做好个人防护和对他人安全负责的义务。3.11其他部门的职责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4.1培训要求。所有实验操作人员、实验辅助人员、工勤人员必须经过传染病防治知识、生物安全防护 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培训要有计划性和可持续性,并有完整的培 训记录。应对被培训者和培训者进行考核和评估。经考核合格者方有上岗资格,每年至少接 受一次生物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中途发生换岗的,上岗前应再次接受专业技术培训,部 门应做好培训并记录培训情况,资料统一交培训管理部门备案。必要时应对培训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4.2 准入要求。

4.2.1 人员控制。

只有在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人实验室条件要求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在开展涉及有关 病原微生物的工作时,实验室负责人应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一般情况下,易感人员或 具有免疫缺陷、过敏史或感染后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对 工作人员是否有上述情况,应事先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容许其进入实验室工作,并负有最终 责任。4.2.2项目准入。

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审批,未经许可不得超范 围开展髙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不得在低于防护要求的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开展实验 活动前实验室应组织相关实验活动项目的风险评估,并经生物安全负责人批准。4.3 安全计划。

实验室必须制订年度安全计划,实验室负责人每年对安全计划至少审核和检査一次,情况 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进行修订。4.4 生物安全自查要求。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情况组织进行自行检査,每月不得少于一 次,检查后应形成书面的检查记录报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备案,并及时整理归档。4.5个体防护要求。

所有实验人员必须经过个人防护的培训,个人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技术标准,使用前应仔细检查,不使用标识不淸、破损的防护用品,按不同级别的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 人防护装备及类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进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必须按照规定要求穿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 等防护用品。个人应根据从事实验活动的性质、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进行相应防护,不得随意降低防 护等级。实验人员不得穿拖鞋、短袖工作服进入实验区域从事实验活动。严禁穿着实验工作 服离开实验室到办公区域和其他公共区域。

从事髙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时应当有2名或以上工作人员同时参加(但 建议不要超过3人),禁止单独一人从事高危险度的实验室检测工作,以防发生意外。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 实验活动。4.6实验准备要求。

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在进入前,需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填写实验材 料清单,禁止实验过程中随意频繁出、入实验室,而导致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外场所的污染及可 能带来的安全隐患。4.7实验清单要求。

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工作前应准备实验清单,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内容、实 验器材和物品、消毒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及要求。4.8记录要求。

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自觉按照规 定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改变操作程序,同时做好相关的实验记录,包括记录实验室使 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记录档案保存期不得 少于20年。记录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得用记号笔、铅笔等不能长久保存的 笔记录。

4.9消毒要求。实验人员完成实验后,在离开实验室之前,要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并对实验室台面及空间 采用可靠有效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进行充分的消毒,要求详见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版,确保消毒规范有效。4.10废弃物处理要求。

病原微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严格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单位有关规定进 行规范处置,未经消毒灭菌处理的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器材、设备严禁带出实验室。4.11设施设备要求。

实验室应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 防护水平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实验活动过程中的安全。生物安全柜安装后或每次检修后,应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和专业人员对每一台生物安 全柜的运行性能和高效过滤器完整性进行验证,每年至少—次。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配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对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 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测验证。

4.12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要求。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按《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运输管理规定》要求执行,相关材料应报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备案。相关部门应定期及时地将新近分离、采集的有保存价值的菌(毒)种、阳性生物样本每季度 办理一次交存手续,按期交菌(毒)种库、生物样本库统一保存,并做好交接记录。接收部门应 制备菌(毒)种和生物样本清单,并报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备案。科(所)应加强对工作毒种的安全管理,应对工作毒种的去向进行监管,形成过程性记录,定期归档备查。不得以任何形式的个人名义接受、保存和馈赠、交换菌(毒)种和生物样本。4.13责任落实。

单位每年应定期和各实验室负责人签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书,各实验室和实验人 员签定生物安全责任书,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人和生物安 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管理工作。4.14外来人员管理。

外来人员需要参观、考察生物安全实验室时,应事先经生物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生物安全 管理部门)批准,持准人证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进入实验室。实习、进修人员应接受实习进修单位的相关培训,考核合格后,签订安全承诺书,在指导 老师陪同或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不得独自从事髙风险检测、研究工作,原则上不给予 门禁授权,确实需要授权的部门应以书面形式报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审批,并以保证其生物安全 为前提。

物业保洁人员禁止进入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PCR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模拟实验 室等专业实验室内部从事保洁活动。确因需要进入的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并在所在部门业务 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所在部门对物业人员的安全负责。外来设备维修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时,应事先办理准人手续,进入实验室工作时应做好个 人防护,并由所在部门派人陪同下进行。严禁营销人员进人实验区。

4.15 门禁管理。实验人员进、出实验室应从更衣通道进入,走廊门禁只授权给所在部门负责人,严格遵照 物流、人流分开,实验废弃物从污物电梯通道拿出实验室。

实验室人员进、出实验室时应随手关门,使实验室门禁处于正常关闭状态,对于二级生物 安全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的门应随时关闭,以免使实验操作区域受到外界影响而导致实验结 果的不确定性或实验室操作区域气流外溢而污染其他区域。4.16实验人员能力评估。

上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析下一篇:给老师的祝福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