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作文

2024-09-05

关于端午的作文(精选8篇)

关于端午的作文 第1篇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包粽子、带五彩绳、采艾叶、挂葫芦等传统习俗。

我在家中的时候,奶奶在包粽子,于是我就问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奶奶说:“是因为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报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端午节时都能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气氛,像过新年一样热闹,我和妈妈还一同去了早市,妈妈为我买了五彩绳做的手链,非常精美,五彩的绳子编织在一起,就像雨后绚丽的彩虹。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爱中国的传统节日,更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我们能一起弘扬祖国文化,让我们能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公众号:教科语文之家

关于端午的作文 第2篇

今年的活动特别盛大,一共有10艘龙舟来参赛,下午1:30开幕式,现场开始舞龙、摩托艇表演。预赛开始了,10艘船并列停在起点上,水面上共有四条赛道,爸爸和他的队员们穿着粉色的队服,已经准备好随时听从裁判员发号司令!枪声一响,四条船像箭一样在水面上向前冲去,船头的指挥员打着鼓,喊着口号指挥队员动作整齐,用力往前冲,队员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经过几组来回竟赛,爸爸的粉红队得了6分21秒的好成绩进入决赛。

决赛也很激烈,每个人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奋勇向前,每队的选手都争先恐后不甘示弱!生怕一不留神就被对手超过!结果终于出来了,红色队得了冠军,爸爸的粉色队得了第四名,也算是个不错的成绩,爸爸对我说:“这次没进前三名有点遗憾,但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们要感受比赛中的过程和乐趣。”听了爸爸的话我给他鼓掌,点赞!

优爸点评:小作者文章通顺,语句流畅,描述的事件清晰自然,主旨中心明确,从文章结构上来说是一篇相对合格的叙事文,叙事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充分的具备。也能从内容上读出当时比赛的情景。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合格的文章了。但是,优爸觉得小作者的潜力不仅仅止于合格,而是应该更优秀。所以,小作者可以在文章的内容情节上多下功夫,加入周围人群的描写,例如语言、神态、动作等,可以更好的衬托氛围,会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这些都是优爸的期望,小作者后期可以更下功夫的地方。优爸期待小作者能有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小作者:陈旭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 第3篇

一、端午节文化意义传统来源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端午, 就是五月初五;端阳, 因当日炎阳当空, 故名之;蒲节, 是人们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驱邪而得名。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有多种说法, 罗列起来, 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纪念屈原。持此种观点的占绝大多数, 可谓妇孺皆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 而楚人哀之。至此日, 以竹筒贮米, 投水以祭之……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 并带楝叶及五色丝, 皆汨罗水之遗风。”宗懔《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所, 并命舟楫以拯之。”

二是纪念越王勾践。《记纂渊海》引《岁时记》云:“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西汉《越绝书》说得更具体, 认为越王勾践为国雪耻而忍辱负重, 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 最终复国, 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三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 迎伍君, 逆涛而上, 为水所淹。”故以端午节纪念他。

四是纪念孝女曹娥。据《会稽典录》载:“孝女曹娥者, 上虞人。父盱, 能抚节安歌, 婆娑乐神, 汉安二年五月五日, 于县江迎伍君神, 溯涛而上, 为水所淹, 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这里把端午习俗解释为对孝女曹娥的追念。

五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作了详尽的论述说明, 认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目……端午是个龙的节日。”[1]

虽然众说纷纭, 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 当属纪念屈原说最深入人心。

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 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 也就是说, 在相关的人物与传说之中, 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型是如何完成的。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 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 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 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 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 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 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 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 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 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 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 于是, 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然而, 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 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 那么, 就会随时间流逝而消亡, 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现代民间生活, 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 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之推, 而现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 以表示纪念之情, 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 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雄式人物的纪念。

二、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特点

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牵涉到四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当我们考察有关这四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 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

其一, 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 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 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屈原寄楚国的振兴于楚王, 以图统一中国, 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 而又不得不归于失败的历史使命。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 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和这一节日文化主题的变奏, 即由对神性的崇敬向人性的尊重的转变, 由祭图腾龙到纪念世俗性人物的转变。

其二, 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 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 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替抽象的存在。屈原爱国、忧民, 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在爱国忧民前提下寄希望于君王的忠臣形象也切合了统治者的心态, 在封建权力话语系统和民众话语系统中都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伍子胥的忠诚、勾践的奋斗精神、曹娥的孝顺, 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

在民众心中, 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 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 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

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 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屈原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代表着真、善、美, 代表着崇高与伟大。

屈原属于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依托, 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完善的精神品格。屈原是历史发展的人物,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屈原同时也是一名伟大诗人, 他具有最典型的诗人品格。他融合提炼楚地的语言, 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楚辞。《楚辞》的形式是符合人民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 其中《九歌》是对民间祭祀歌辞的艺术加工, 而又回到了民间, 成为民间长期流传的歌辞;《天问》也是采用民歌中惯用的对答形式, 其中有的内容可能就是民歌歌词的记录, 玄妙瑰丽的色彩, 宽广深厚的思想, 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使屈原的作品极富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端午节归宿———屈原精神

作为一种独特民俗文化景观的端午节, 其仪式活动在原初阶段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龙舟就有象征神灵的意义, 这一点从各种资料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 而竞渡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宗教性。端午插菖蒲挂艾蒿是为避邪消灾。在历史嬗变中, 这些仪式的宗教性并没有得到加强, 反而越来越淡化, 最终变成社会性的世俗活动。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不无关系, 社会世俗性取代宗教的神圣性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屈原精神所具有的最广泛的社会性更是为仪式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闻一多先生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一文中带着肯定的语气说:“唯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 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 唯其中国人民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 足见屈原的人格, 在他们的生活中, 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远在屈原死后, 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 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 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 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 屈原与端午的结合, 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 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 并为人民所接受。

总之, 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 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2]

摘要:端午节, 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 说法颇多, 本文通过考察论证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 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今后, 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 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意义,传统来源,流变特点,屈原精神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全集 (卷五)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1.

关于端午节的典故 第4篇

端午节的起源

很多人知道,端午节因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其实,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纪念屈原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据史料记载,还有以下几种:

1. 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大戴礼记》记载,早在三代时,人们就在夏季到来的那天,洗澡时将兰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 勾践操练水军。《事物纪原》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3. 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抛于江中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到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习俗

喝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头额、耳鼻、手足心,洒在墙角、床下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清香四溢,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外面则包以丝布,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夺目。

挂艾叶、菖蒲:把艾叶悬于堂中,菖蒲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还可以将艾叶或苍术、白芷等中药放在室内燃熏,赶走蛇虫百脚,也是古时一种空气消毒方法。

“游百病”“洗百病”:端午节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游戏。晚上回家将花草放入水中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有利于身体健康。

虎头鞋、五毒背心:端午节,给孩子穿上绣有老虎形象的虎头鞋和绣有蝎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驱邪避灾。

赛龙舟:荆楚等地的龙舟竞渡以劲力竞技为主,苏杭等地则以画舫弋游为主,但都有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提倡强身健体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快乐端午节 第5篇

乐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快乐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我妈妈对我说。

早上,我对妈妈说:“我们去买粽子吧。”妈妈说:“好。”然后,我们就出发了。”

在路上,我看见有很多人,就问妈妈说:“这些人是做什吗的?”妈妈说:“这些人和我们一样,也是来买粽子的。”

到了超市,我看见那里人山人海。我和妈妈从人群中挤过来,对妈妈说:“粽子在那里。”我们走了过去,看见只有不几个了,就拿走了。我们给了钱就回家了。

关于端午就的作文:端午节的味道 第6篇

清晨的江边分外凉爽,晶莹的露水珠如同一颗颗珠宝。一旦有风吹草动,露水珠便立刻跳入草丛。如果你从他的中间经过,它们会欢快地跳到你的鞋上、裤角上。一会儿工夫,你的鞋和裤角就像水洗的一般。但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我奔向江边的步伐。

清晨的松花江被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唱着欢快的歌谣流淌着,我在心里默默地念叨:“松花江你好美啊!”

我站在石阶上,双手捧起江水认真洗脸。传说端午节清晨用江水洗脸,可洗去全年的烦恼。虽然江水略有些腥味,但我还是觉得特别惬意。

松花江边热闹非凡,有卖艾蒿的、有卖鲜花的、有卖纸葫芦的、有卖五彩线的……五彩缤纷的鲜花散发着浓郁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艾蒿的味道,更能勾起我对端午节的期盼。我买了一把艾蒿、一束百合花和五彩线,高高兴兴回了家。

妈妈把艾蒿挂在门口,那种神秘的感觉让人不得不对艾蒿肃然起敬。我把含苞待放的百合花放进盛满清水的花瓶中,百合花淡淡的清香味慢慢弥漫了整个房间。

满屋的芬芳不仅仅是艾蒿和百合的味道,也是端午节的味道,更是咱家乡的味道。

关于端午的习俗作文 第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的习俗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1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午日节,重五节,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节日之一。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会想到粽子。每到端午节,我们就要吃粽子!每到这个时候,我外婆总会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白糖。

开始包粽子了,外婆把泡在水中的粽叶给捞出来,再把蜜枣去了核。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将棕叶做成一个漏斗样,然后加上一些糯米,当我要放蜜枣时发现棕叶里的糯米少了许多,就感到十分奇怪,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在漏斗的角处有一个小洞,糯米正从这里“逃走”呢!于是我重新再包了一遍,尽量地把漏斗的小洞缩小了许多。糯米“跑”不掉了,我十分高兴,于是就按外婆教我的方法,成功地包好了一个完整的粽子。

我十分高兴,因为我会包粽子了。在高兴时,我看见外婆在盆中已有五个粽子了,我的手立即快了起来。这似乎成了一场比赛,但1:5是不可能追上的,我肯定是输了。

哇!好吃的粽子出炉了!一阵阵迷人的香味从锅中传出来,我不禁对粽子有了强烈的口感,迫不及待地想咬一口。在大口大口地吃粽子时,我认为这种美味是没有任何食物可以与其相比的。

端午节就是好!还有划龙舟,挂艾和菖浦等习俗。你期待端午节的到来吗?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2

我最爱的习俗,莫过于端午节包粽子 ,吃粽子了!

只要端午节一到,我们全家可就忙活起来了,包粽子啊,吃粽子啊,我样样都在行。我一边说一边包粽子:“这里包粽子的材料不够了,再拿过来一点啊……”说完,我便把棕叶一卷,卷成了一个似直角三角形的样子,再往里面掏个大洞,这时,棕叶部分差不多完功了,接下来,只要再往里面加米,加自己爱吃的馅料,再用线条把棕叶包起来,一个粽子就成型了,只要再放进锅子里蒸一会儿,等熟了之后,就可以享受自己做的美味粽子了。

终于到了吃粽子这个“神圣”的时刻了,我看着热腾腾的粽子,不禁口水直流,我的肚子也在古咕咕的直叫,好像在说:“好饿啊,我真想吃美味的粽子……”我接过妈妈送过来的粽子,把线解开,把棕叶拆开,就可以吃了。我用筷子把粽子叉了起来,尝了一口粽米,这个粽米的味道刚刚好,不甜不酸也不甜,堪称人间美味啊!我觉得没有什么食物能与粽子相互媲美了。说罢,我便细细品味人间美味了。不一会,粽子就被我消灭了。休息了一会儿后,我就把剩余的粽子都拿到上面去,给我的姐姐品尝品尝这人间美味。

我爱端午节,爱因为端午节而忙活的家,更爱因为端午节家家的习俗!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3

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4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个节日里,大家都要吃粽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现在我就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后来遭小人陷害,流放到边疆的苦寒之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首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回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5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在吃粽子。粽子里面有包红豆的,还有包肉的,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包。我每次吃粽子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包,然后外面再撒一层白糖,我最喜欢吃这种了,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不过有的人把粽子往河里仍,那是为什么呢?据说,有一位爱国诗人,他就叫屈原,人们都很爱戴他。可是因屈原受冤不得志,而楚国也面临国破的危机,自己又无能为力,他不愿亲眼看到国家的灭亡而抱石沉江。人们担心河里的鱼虾会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将食物扔进江中来保全屈原的尸身。这是一个悲伤而又感人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还要划龙舟,比赛谁划得又快又整齐,可好看了!坐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打着鼓,振奋士气,这时就感觉到他们好似风一样的速度勇往直前,划得可带劲儿了!

据说,端午节还要买艾草,据说可以把鬼赶走,可以辟邪,鬼是什么东西?谁也弄不清楚……

端午节的风俗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每年的端午,都会这样度过,我也希望这样有特色的习俗能一直延续下去。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6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一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一开芦叶,只见米一团一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一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一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一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7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

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8

今天是端午节,听爸爸说端午节是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它又叫艾节、夏节和送时节,而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历代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因遭馋不用,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因为后在端午节投江,五日后报出父尸。

除了各种传说,各地的端午节的节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怕鱼类吃屈原的遗体,便投米团、筒粽和鸡蛋喂鱼,后来渐渐变成了吃粽子。端午节人们还要把屋子打扫干净,还要在厨房里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青虫或防止毒虫孽生,并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上:“王”字,在耳,鼻上涂抹。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习俗,也是跟屈原有关,他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捞求,后变成了赛龙舟。

我还知道别的地方端午节的习俗,在山东省临青县儿童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在鞋面上画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迹来杀死它们。南京过端午节,各家要准备一盆清水,加入少许的雄黄水、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称为“破红眼”,据说可以包一年没有眼病。高邮端午节比较特殊,有系“长命缕”、“贴五毒”、“贴灵符”、“贴黄烟子”吃“12红”等习俗,孩子们身上要挂“鸭蛋络子”。

关于端午的作文 第8篇

在课堂主问题:“作者围绕鸭蛋, 写了哪些内容?”引导下, 学生主动阅读课文, 概括文章的记叙要点, 梳理出作者写作思路。

在学生概括到“挂鸭蛋络子”、“挑鸭蛋”时,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文的第4、5小节写了哪些内容?

生 (七嘴八舌)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师:看来, 鸭蛋在孩子们眼里乐趣无穷啊!老师觉得挑鸭蛋很有意思, 大家看——

(师朗读挑鸭蛋一节。)

师:我觉得呀, 别看这短短几句话, 背后蕴含着很有情节和趣味的场景呢。我们来试一试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把这一段话改变成一幕小情景剧。会有哪些人?会有怎样的对白和动作呢?动脑筋, 看哪个小组最能再现情境。

学生激动地组合, 设计, 表演。

第一组准备不足, 不好意思, 语言断断续续。冷场……

师:这几个孩子挑鸭蛋挺冷静挺有礼貌的哈。 (众笑)

第二组表演比较生动, 动作夸张, 语言搞笑, 频频笑场。

师:演得不错, 但是, 老师觉得你们如果能把课文中的一些字句加入进去会更契合情境。

第三组开始表演:

妈妈:快来快来!孩子们, 来挑鸭蛋了!

男孩女孩围聚在一起头碰头, 左看右看、翻来拣去。

男孩:我要这个!这个大! (一把抢过)

女孩:说你笨吧你不信, 你挑的鸭蛋大是大, 可样子那么蠢!你看我这个, 淡青的壳, 形状秀气, 样子多么漂亮呀, 一定油顶多! (得意地晃晃手里的蛋)

男孩沮丧地看看手里的蛋, 撅着嘴。

妈妈爱抚地摸摸男孩的头:傻孩子, 来, 妈妈给你挑了个漂亮的蛋。快吃吧, 吃完还要去比鸭蛋络子呢。

男孩女孩雀跃:噢!吃咸鸭蛋咯!

同学们鼓掌。

师:不要我评价, 大家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一组同学的表演好在哪里?

生1:他们表演自然、大方, 口齿清楚。

生2: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改编。

生3:我最喜欢他们表演时候那种生动、充满童趣的动作和表情, 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和可爱。

师:是啊, 这组同学最妙之处在于他们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孩子们过端午节时高兴雀跃的心情, 尤其是孩子的顽皮、天真心理, 这也是汪曾祺老先生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吧。不信, 我们来读一读第5小节吃鸭蛋。

学生齐读第5小节。

师:看, 汪老先生多么细致地回忆了吃鸭蛋、玩蛋壳的经过, 可见童年往事印象之深刻呀!谁来读一下最后一句?

生4起读, 语气平淡。

师:注意最后四个字“好玩极了”和感叹号。再读一遍。

生4重读, 有很大变化。

师:很好, 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生4:一种喜悦、惊奇, 开心!

师:是的, 孩子们看到萤火虫在鸭蛋里闪烁, 真的是欢喜极了。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吧。

学生开心地读末句。

二、教学反思

非常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 尤其爱极了他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 写油盐酱醋茶, 写“一地鸡毛”,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 即兴偶感, 娓娓道来, 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的写作风格, 于是我也寄希望于能将自己对美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意图驱使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 理解文章行文从容、闲适自由的风格。

3. 学会品味富有童趣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理解作者情感。

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后, 我以一个梳理内容的主问题展开:“作者围绕鸭蛋, 写了哪些内容?”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课文, 概括文章的记叙要点。在梳理文章内容的过程中, 自然穿插重点难点教学——以第一小节为阅读重点, 感受汪曾祺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跳读文段, 感受作者抒发的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品读语言, 体会平淡有味、动感传神的细节描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难点在于首节的阅读感知, 因为首节其实是汪散文闲适自由风格的集中体现, 闲笔启文, 淡淡化开, 娓娓道来, 不着痕迹。在以往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只是关注将习俗简单梳理, 划分层次, 并未将首节自然与全文融合, 教起来费力, 学生体会起来也艰难。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这么多习俗当中, 作者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通过对比, 学生自然感受到记叙纷繁复杂的场景时应该根据写作目的与实际情况有所删减取舍。文中将鲜见的放黄烟子详写正是如此, 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对十二红的详叙, 也是为了自然引出对鸭蛋的介绍。并且, 让鸭蛋在一片热热闹闹的端午背景下隆重登场, 自然也契合了题意, 洋溢了浓浓的乡土意味。理解了这样一个开头之后, 再引导学生探究结尾囊萤映雪典故的引用, 其实也就充分感受到汪曾祺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了, 难点自然破解。

《端午的鸭蛋》之所以有味, 关键在于字列行间蕴含浓浓情致。细数端午习俗, 难道不是因为对家乡念念不舍?难忘家乡鸭蛋, 难道不是因为对家乡不倦的爱恋?但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不能忽略汪曾祺先生蕴含在字列行间的盎然童趣。忽略了这一点, 也许我们会错过很多至真至纯至美的璞玉。所以,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 我尤其关注了这一点。

课堂小情景剧的表演, 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品味语言蕴含的童趣。将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的简单文字改编成小情景剧进行表演, 这本身就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好玩的性格特征。语文课堂表演演什么?应该融入文本, 有所想象, 加深理解, 体会写作意图;并非简单地为演而演, 鼓鼓掌、笑一笑、造气氛。所以表演完毕老师的点评至关重要, 对表演存在不足的必须指出, 而且要一语中的。点评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一步一步纠正误差, 走进文本。通过点评与改进, 第三组的表演显然抓住了文章的意图, 将文中短短四句话的介绍, 通过对话、动作、神态进行具体展现, 男孩女孩的天真可爱在简短的表演中有很好的体现, 所以值得肯定。这样的表演显然才是紧扣文本有所延伸的, 才是语文教学所必须的。

对吃鸭蛋、玩蛋壳这几处旁人容易忽略的小场景记叙, 我也在品味童真童趣这一教学主旨的引领下, 启发学生去深入品读。吃鸭蛋有滋有味, 玩蛋壳步骤详细, 汪曾祺先生是带着一颗不老的童心去着意描写的。萤火虫“好看极了”, 用练囊不如用鸭蛋壳装萤火虫, 北京的咸鸭蛋“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将符贴在门上“这就能避邪吗”, 包括放黄烟子那么不厌其烦的介绍……这样富有孩子天真稚趣心理的可爱文字其实在文中俯拾即是。

对“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个充分体现汪曾祺擅用语言造型的散文风格的句子, 我们同样也可以从童真童趣的角度去别样体会。这一精彩传神的描写, 何尝不是汪曾祺童年时候对于吃鸭蛋的深刻记忆?正因为喜欢, 所以筷子头是轻快愉悦地“扎”进去的;正因为喜欢, 所以孩子仿佛听到了红油冒出的欢喜的声音;正因为喜欢, 所以红油流淌的动态也是汩汩而充满生机的“冒”字。这一为人称道的细节, 你难道没有看到一个食指大动、垂涎欲滴的孩子形象?他是那样向往, 那样迫不及待, 那样欢天喜地地享受着难得的美食, 多么可爱, 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富含童趣的情节和细节, 我将其作为教学重点, 吻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情态, 使他们更深刻更乐于走进文本, 品味语言, 感受必然深刻。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 我选择了汪曾祺的自白诗《我为什么要写作》, 目的是要透过文字让学生深入感受汪老的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不少学生在读到“我事写作, 原因无它:从小到大, 数学不佳”时, 已然嘴角含笑了, 因为这一诗歌恰恰印证了我们通过文章和文字体会到的那个性情通达、谦虚幽默、童心犹存的学者形象。最后点选汪曾祺自叙的片段:“我写的是美, 是健康的人性。美, 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提醒孩子们生活中除了忙碌, 除了压力, 更多的是美和快乐, 我们要学会品味人生, 品味快乐。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美文要美读,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文字背后蕴含的生活情趣。以课文为范本, 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 借用课堂上的一句话:让我们在忙碌之余, 抽身看看周围, 人生其实有很多乐趣, 我们何妨慢点走, 欣赏你自己。

摘要:本文作者以《端午的鸭蛋》一课教学为例, 指出此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对第一小节的分析, 解决了这一问题, 汪曾祺先生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便自然展现于眼前。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下一篇:房屋围墙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