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

2024-06-07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精选6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 第1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进程 发展 意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于19世纪,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理论反映,它凝聚了其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认识和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把握。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体——20世纪的中国,却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并使之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认真总结党的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①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②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

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再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③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中国革命仍然是不可能胜利的。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不同阶段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700页。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贯穿于上述各个部分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在1982年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但其实自1978年以来,他反对“两个凡是”、提倡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是围绕这一“相结合”问题,以此为主线,展开各方面的论述。在党的十二大上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结论”,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一轮的标志,是“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宣言书。

邓小平同志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作出新的卓越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不仅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理论形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其基本内涵、内容、体系,理论特色和理论价值与意义,特别是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历史中的历史地位,都作了深刻的阐明。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体现。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八荣八耻”的提出更是号召我们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不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而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曾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

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历史任务。

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规律都是隐藏在现象中的,任何规律的发现和掌握都是经过不断地对现象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得到的。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革命不同于别国革命的特殊性、特殊规律,把握不同革命阶段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要求的。毛泽东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因此,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而且要通过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互磨合、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运用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成功地结合起来并形成毛泽东思想,差不多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其间,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但是这并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任务已经结束了、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后,又面临着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课题。这种结合同样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相结合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主要在于中国丰富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结合内容和任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不同历史时期内具体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来展现的。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

成果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并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为中国人民所普遍认同的理论形态。就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而言,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

从实践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这些实践成果是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过程并使中国革命与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实践形态。就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而言,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史。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化”为一种理论形态,也“化”为了一种实践形态。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 第2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与此相应的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焕发青春等等。因此,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3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 中国实践、历史、文化相结合在一起。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 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 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 单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建设和照搬外国经验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使之中国化, 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现实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 把马克思主义实际的理论在中国具体运用化, 运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活动与改革、建设、发展。

它就是把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性的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不断进步, 足以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和建设中国, 使中国走向繁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先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推翻了清王朝, 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由于国情的实际情况, 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没有得到最后的成果。接着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把它作为救国救民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它的理论成果不但不断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胜利, 而且还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倡导和提倡了党和人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不断开拓其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形成的新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们是不同时期相结合的产物, 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它们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密切联系群众,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相结合, 在建设和发展中, 不但坚持马克思主义, 而且要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生命力, 使之适合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在以后的建设和发展中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次伟大的飞跃,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规律性的理论经验启示, 对于我们在今后坚持和发展马恩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 建设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昌盛,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和目标,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崇高的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他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 分别围绕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的,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新篇章。

(二)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在发展中国的过程中, 我们要时刻坚持这些重要的理论品质, 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之路, 少走弯路、邪路。能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 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三) 理论联系实际, 立足本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不但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的武装夺取政权经验, 他又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中国的革命做出了全新的分析与阐释, 走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运用中的要求

(一) 首先,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使他中国化的前提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如果我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 更谈不上运用它来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 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说, 发展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

(二) 一方面, 要认清楚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掌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之规律应用到实践中去, 更好的改造社会, 发展社会主义。另一方面, 使实践经验和成果上升为理论, 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 由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实践的主体和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 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结束语

毛泽东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 使得这个拥有者4亿人口的国家站了起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使得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 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也使的中国有了可以和世界各国平等交流的筹码。科学发展观让人民开始注重质量, 让中国更好更快的发展有了持续性。实践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共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飞跃, 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在我国得到实现。随后又不断继承和创新,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也获得了许多规律性的经验启示。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意义,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志旭, 王志林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J].学习月刊, 2007年02期.

[2]杨静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报 (社会科学报) , 2010年05期.

[3]张正光.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01期.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 第4篇

诞生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初期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共产国际的干涉,曾经沦落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革命进展不够顺利。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越来越成为紧迫的任务。经过全党的努力,终于在抗战胜利前党的七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收稿日期:2011-12-12

作者简介:凌志东(1973-),男,江苏连云港人,淮阴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从一个不足百人的革命小党,已经发展到一个拥有六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不但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实现了自身一个跃进式的质变。这个成就的取得,所依赖的就是在革命过程中,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化历程,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党的生死攸关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从外部条件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原则和方法,它需要解决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对矛盾的个性和特殊性提供方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国情作出科学的阐释,揭示、概括出其中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从内部条件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它面临的是比欧洲更复杂的国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历程是异常特殊和复杂的。必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复杂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具体的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

总之,总结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产生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确立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始于李大钊时期。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一是早期党建创立阶段。在这一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开辟新局面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二是毛泽东党建阶段。在早期党建思想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指导,创造性地解决了党建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党建思想。

(一)早期党建创立时期

1919年3月,第三国际成立,亦即共产国际。《共产国际章程》的规定,“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1]。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共产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俄共增加了一个东方战友。中共要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出自己的贡献。”[2]同年8月,马林指示陈独秀说:“共产国际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总部,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中共的工作方针、计划应在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下进行。”[2]

当然,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听命于共产国际,惟其马首是瞻。陈独秀在建党之初说过:“各国革命有各国国情,我们中国是个生产事业落后的国家,我们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力,要有独立自主的作法,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决不能让任何人牵着鼻子走,我们可以不干,决不能戴共产国际这顶大帽子。”[2]

总之,虽然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与支持是巨大的,但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长和发展基本上没起到正面作用。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由于共产国际的强行干预和错误指示,给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带来了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徘徊不前。

(二)毛泽东党建发展阶段

1929年,针对主观主义的危害,在红四军党的九大决议中,毛泽东提出:“(一)教育党员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3](P.93)第二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号召“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两篇文章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上的先导。[3](P.115)

1935年遵义会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确立,在组织上能够保证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六届六中全会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各项主张,批评王明的种种错误。王明也不得不承认事实:“全党必须统一团结在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周围,‘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4]六届六中全会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且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中国化的思想和步调。

六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全面展开。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5]的重要任务,从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变成了全党的共识,表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完全走向成熟。

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大。这次会议最大的成果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七大明确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党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宏大的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我们党也得到了真正的磨炼,走上了成熟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在1956年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才“真正找到了把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情况相结合的道路”。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抗日战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6]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确立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政治纲领以及政治路线上,渗透于党根据实情而进行自身建设的实践当中。我们可以主要从党员数量、政治路线以及自身的党建三个方面来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

(一)党员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党只有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党员数量的变化也正代表一种民意的倾向。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虽然党员的人数非常有限,但就党的阶级性质而言,它代表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农民、无产者、手工业者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中国化的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数量不断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时期是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特殊历史时期,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大力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中共的行动赢得了世人的赞同。全民族空前团结和凝聚起来,形成了浩浩大大的抗日民族大军。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如晋察冀边区的晋中、冀西两区的党员在一年之内就由几十人发展到8000多人;在河南到1938年9月,全省党员也已达8000余人,有59个县建立了党的组织。[7]

(二)党的方针政策的不断调适

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随时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采取因地制宜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地进行中国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切实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貧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烈火如星星之火一样燎原整个中国大地。进入抗战时期,党发动和动员全民族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8]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发动全民族的力量,最终赢得了抗战┦だ。

(三)党建工作的不断改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过程同时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思想、作风、组织等诸方面建设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自身建设的政党。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5](P.875)因此,从成立之初起,党就把“党建”作为一项“伟大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实┫值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表现出他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共产主义运动国际章程汇编 [M].开封:河南出版社 1980.

[2]包惠僧.回忆马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4]李东朗.王明向共产国际状告毛泽东始末[J].党史博览,2004,(6).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http://lishi.hebnews.cn/2010-12/06/content_1334175_2.htm.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杜红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5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P4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6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9-15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P38;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P41(2必然性,3条实现途径)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4-46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P48:四个客观条件,2个主观条件;意义P48最后一段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P53第一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57 第二段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58 最后一段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P66-67,3条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P71—73,5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P75-84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关于经制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科学和教育;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P85-86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P86-89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P96;P982、如何理解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P101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P106

第三段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 P107-108,五个方面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P109,最后一段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怎样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内涵+特点+意义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的特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统一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逐步实现的。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P115,3条

3、如何理解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P121,第二段三步走战略,第三

段小三步,第四段 特征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P122,第一段后半部分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122-124中国梦提出+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过程+成就+改革开放性质+结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重大意义:P131-132三条

目标任务:P132第二段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P133

①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②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P136

①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②改革是动

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40-141,3条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76-17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

破和创新?P146-147 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基本经济制度制定依据+基本经济制度意义

3、如何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55-156,3条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P163主要内容;P165-166

相互关系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P163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165-166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7、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P179-80 三条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P182-187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P192-193,4条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198 第二段

2、如何认识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P199第一段,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P200第一、二段,经济全球化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P204三条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P214-217 三个标题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218最后一段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P221 最后一段

4、为什么说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P223最后一段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P229 三条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理论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P241 四条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47 第三段,说明党建科学化遵循的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定义、措施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定义、措施

4、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P250-251每段定义之后是建设要

求。

热点问题

1、中国梦问题:P122,中国梦提出、内涵、实现途径

2、生态文明建设问题:P173,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内涵、建设途径(理念+制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65,提出背景、内涵

4、全面深化改革问题:P131,重大意义、目标、任务

5、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形成原因、缩小差距的措施。

6、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问题:P1677、如何看待民族分裂行为?我国的民族政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 第6篇

从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救亡图存、强国富民道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执政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成为国际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2013年11月12日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圆满闭幕和改革方案的公布,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迸发出新一轮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了危机与挑战,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出现了倒退和反复,但是中国共产党每次都成功化险为夷,并探索出自己的道路,最终带领党和国家从一个辉煌走到另外一个辉煌。

任何一个政党想要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必须通过执掌政权。内地学界多数人认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共执政理念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共执政理念中不变的核心,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却有着不同的特点。”蔡志强指出。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是中共对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时期。这段时期中共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但在思想和实践中仍主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 促生产”,执政方式延续了群众运动的方式。

从1978年到2002年,中共执政理念和实践发生深刻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中共从封闭状态下管理国家和社会,逐渐走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法治框架内领导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建设,执政方式也从人治色彩鲜明到依法执政。

从2002年至今,中共确定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在新的改革开放条件下,在社会转型期、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被确立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国家民族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中共执政的出发点。

第一,要始终坚持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是不能搞教条主义,不能搞本本主义,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标准是什么?就是是否符合中国国家这样一个国情。因此,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上一定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过去犯错误犯得多的都是搞教条主义,都是照搬照抄,没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第二,始终坚持,要了解中国的真实国情,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现在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对理论要认真对待,同时对中国的国情要真正了解。有时候我们做一些决策,对中国国情并不是真正了解,当时是从实际出发的,但是回过头来反思,再回过头来看,是违背中国国情的。所以这一条非常重要,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三,始终坚持世界眼光,要不断吸取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文化成果。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要有一个广阔的世界眼光,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看中国怎么样发展。尽管我们是搞社会主义,但我们要充分吸取资本主义的母奶,这样社会主义最终才能代替资本主义,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四,坚持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先进性。这个先进性要始终坚持,犯错误的时候,就是我们路线方针制定者背离了这个先进性。现在我们出现很多问题也是背离党的先进性,所以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先进性就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所以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取得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实践经验给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但这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可能要变成现实,还需要主体——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国情进行正确分析,对中国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其根本经验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找到了一条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并以这条思想路线来把握理论、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方面收获了丰硕成果。

中国革命领导者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实践中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应该说,这个信念我们党在任何时刻都从未动摇过。但对什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才能“坚持”,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我们党在幼年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缺乏深刻的了解,对中国国情也缺乏深入的把握,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真诚的,但学习和贯彻的方法却是幼稚的、片面的。我们党在很长一段时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就理解为对马恩列斯的话和第三国际指示的全盘照搬,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毛泽东把这种“坚持”叫做“本本主义”。这种教条主义的“坚持”曾经使中国革命四处碰壁。

失败和教训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觉悟到,对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经过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坚持”观:(1)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必须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本本主义。(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结合:其一,我们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而不是全部书本、全部结论和观点;其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结论,解决中国问题的结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分析中国国情和具体特点才能得出;其三,解决这个“结合”,必须对中国国情作全面、深入、具体的把握。(3)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词句,而是把握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4)坚持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认识、方针和政策,而不是用书本(包括马克思本人的书本)理论来检验。(5)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实践,善于总结新鲜经验,提出新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6)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以上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并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的“坚持”观。这套“坚持”观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结合”为中介、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的的科学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在改造世界中实现批判与建设的统一。实践证明,这一科学的“坚持”观使我们党既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又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使中国革命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只讲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讲与中国国情结合,坚持就是空的,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只讲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讲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就变成了“守护”,其结果不是扩大而是缩小马克思主义的阵地。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坚持,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才有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坚持遵循科学的“坚持”观,才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党的90年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并不是表现在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上,而是表现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上,集中体现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教条主义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而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变成了迷信,把相对真理变成了永恒的绝对真理。因此,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对教条主义的迷信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区分为基本原理与非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关于这一点,革命导师曾经反复予以论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伟大的认识工具,这里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功能。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提出学习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则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第二个方面是经典作家提出并已被实践证明的重要观点、重要结论。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60多年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史一再表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无条件地运用和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于马列著作中的重要论点、重要结论,要慎重对待。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原理、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实践加以理解并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凡是未被实践证明的假设、设想,不能当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待,应当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凡是实践中行不通的思想论断,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加以修正。在这里,要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误把马列著作中所有的重要结论和观点都当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来搬用;修正主义则根本否定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结论的真理性。它们离开真理的实践标准,因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上一篇:难忘的一天600字作文下一篇:公司员工着装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