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学案

2024-05-17

分子热运动学案(精选8篇)

分子热运动学案 第1篇

第十六章 热和能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运动论的三条内容,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理解扩散现象,会解释日常现象。2.能知道课本的各个小实验说明或验证了什么。课前预习

一、仔细阅读课本P124,从图16.1-

1、图16.1-2以及图16.1-3演示的三个实验中体会什么样的现象是扩散现象?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举出具体扩散现象的实例吗?

讨论:图16.1-2及图16.1-3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物质放在底部,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二、阅读课本P125中间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猜测一下课本演示实验中,哪杯水中扩散现象快,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2.前面几个实验能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3.扩散现象还能说明什么?

4.什么叫热运动?它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三、阅读课本P125下半部分至P126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图16.1-5的说明了什么?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为什么?

3.结合图16.1-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课堂作业

1.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按物态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2.两滴水银相互接近时,能自动地汇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表明水银分子间存在着_____力

3.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5.晚上在屋里点燃一支蚊香,很快整个房间都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这是气体的______现象,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这一过程越快.6.下列事件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扫地时,灰尘四起 B 花开时,花香满园 C 下雪时,雪花飘飘 D 刮风时,黄沙扑面 7.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A 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 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8.把磨得很光得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很难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这一现象说明了()A 固体由分子组成 B 固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斥力 9.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 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B 两瓶气体,抽掉中间的隔板后气体逐渐混合C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 D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分子热运动学案 第2篇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独 学】 ■知识链接

我们已经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还是不停地运动呢?

思考: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因为分子的直径很小,大约只有10-10m),那么你是否有较好的方法来认识分子的运动情况呢?

请写出你的方法: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

1.物质的构成:教材P2-3 2.什么是扩散:教材P3 3.固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液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气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在课本上找出来并用铅笔划出来.■自学反馈: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它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作单位来量度,我们一般用_______________来观察它.2.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3.下面一些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有()...A、金秋八月,校园里处处桂花飘香 B、将糖投入一杯水中,水变甜了

C、扫地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D、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 【对学、群学】

■知识点1:扩散现象

1、.仔细阅读课本P2-3,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什么长喙天蛾能嗅到花香?

2、在课本图13.1-2的气体扩散实验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碳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此实验说明了。

3、在课本图13.1—3的液体扩散实验中,经过30日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此实验说明了。

4、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深。此实验说明了?

〖归纳〗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会出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扩散。从扩散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有: ..................... ⑴分子在不停地。⑵分子之间存在。〖小实验〗 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混合后体积。

〖展示提升〗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小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知识点2:探究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阅读课本P4,并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提出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猜想:。

设计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请猜测一下哪杯水中扩散现象快?。

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答:

〖归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扩散得。

〖展示提升〗“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 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请根据诗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⑴我们没有靠近花朵,就早已闻到了香味,这是为什么?

⑵闻到浓浓的花香,就可以判断气温突然变暖,为什么?

知识点3: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

阅读课本P4-5有关分子间的作用力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2、图13.1-4能说明什么?

3、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4、结合P5图13.1-

5、13.1-

6、13.1-7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及固液气三态的特点。

分子热运动学案 第3篇

4A分子筛的制备通常采用溶胶-水热合成法。合成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若不能有效控制这些因素, 就不能得到预期结果。在合成过程中, 不仅要研究各因素对对合成过程的影响, 还要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取适当的工艺, 才能取得预期结果。

本研究以云南磷肥企业副产的含氟硅胶为主要原料, 用溶胶-水热合成法生产纳米4A分子筛, 这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我国分子筛产业, 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能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部分

1.1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以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产的含氟硅胶为原料, 其化学成分见表1。

NaOH (工业级) ;Al (OH) 3 (工业级) ;去离子水;732阳离子交换树脂;717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异丙醇铝 (工业级) ;TMAOH (25%水溶液, 工业级) ;铝酸钠 (工业级) 。

X射线衍射仪XD-3AX, XD-3AX; 透射电镜仪 JEM-2010 (HR, 日本电子公司) ;扫描电镜 JSM-6300 (日本Jeol公司) ;激光粒度分布仪 Mastersizer 2000 (丹东百特仪器公司) 。

1.2合成步骤

1.2.1硅溶胶的制备

将二氧化硅湿样与碱按n (SiO2) ∶n (NaOH) =1∶2的比例混合, 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固含量30%、分布均匀的硅溶胶。

1.2.2偏铝酸钠溶液的制备

按n (Na2O) ∶n (Al2O3) =1.8~2.0、密度=1.2 mg/mL~1.3 mg/mL 的要求[5], 在不断搅拌下缓慢的

把氢氧化铝加入到沸腾的氢氧化钠中, 待氢氧化铝全部溶解后, 停止加热, 并加水稀释, 冷却, 静止, 使杂质沉淀, 取上部的清液备用。

1.34A分子筛的合成

把合成的30%的硅溶胶在室温 (25℃) 、激烈的搅拌条件下, 缓慢滴加到铝溶胶中, 搅拌一段时间, 加入质量分数为0.01%~0.03%的模板剂, 然后装入反应釜, 恒温一段时间, 然后在纯去离子水超声波分散, 分离, 真空条件下110℃烘干, 即可得到纳米4A分子筛。铝源来自异丙醇铝制备的4A分子筛记作4Ax, 铝源来自偏铝酸钠制备的4A分子筛记作4Ay。

2结果与讨论

2.1最佳钠硅物质的量比

固定n (SiO2) ∶n (Al2O3) =2, n (H2O) ∶n (Na2O) =35, 反应温度θ=100℃, 反应时间t=2 h。调整反应混合物的n (Na2O) ∶n (SiO2) 进行制备试验, 并对产品进行XRD (图1) 和TEM分析。

结果表明, 4Ax和4Ay产品的峰形较弱, 是较纯的无定型的4A型分子筛, 分子筛的颗粒都是纳米颗粒。随着n (Na2O) ∶n (SiO2) 的减小, 分子筛的钙离子交换度变化不大。综合考虑碱量、分子筛产率和钙离子交换度等因素的影响, 确定反应混合物的最佳钠硅物质的量比为0.9~1.2。

注:钙离子交换度是指m (CaCO3) ∶m (沸石) , 单位:mg/g, 下同。

2.2最佳水钠物质的量比

反应混合物的水钠物质的量比也是影响4A型分子筛合成的重要因素。固定n (SiO2) ∶n (Al2O3) =2, n (Na2O) /n (SiO2) =1.1, θ=100℃, t=2 h, 调整反应混合物的n (H2O) ∶n (Na2O) 进行制备试验, 并对产品进行XRD (图3) 分析。结果表明, 4Ax和4Ay产品的峰形较弱, 是较纯的无定型4A型分子筛, 分子筛的颗粒都是纳米颗粒。制得产品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n (H2O) ∶n (Na2O) 的减少, 4Ax和4Ay钙离子交换变化不大。由此可见, n (H2O) ∶n (Na2O) 过大或过小, 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水热体系中4A分子筛的合成速度。

2.3最佳反应时间

n (SiO2) ∶n (Al2O3) =2, n (Na2O) ∶n (SiO2) =1.1, n (H2O) ∶n (Na2O) =45配制反应混合物, 在θ=100℃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 对反应混合物以及水热反应0.5、1、1.5、2 h时提取的样品进行XRD分析。

水热反应0.5 h时, 产物的XRD (图3) 图谱上基本上没有4A型分子筛的衍射峰, 表明体系中有较少的4A型分子筛生成, 制备的纳米4A分子筛是无定型。

水热反应1 h和2 h时XRD图谱 (图4、图5) 出现了一些强度较弱的4A型分子筛的衍射峰, 表明反应体系已有4A分子筛生成。从TEM、SEM可以看出, 无定型的纳米4A分子筛已经逐步在形成。所以纳米4A型分子筛的水热反应时间最好为1~2 h。

2.4最佳反应温度

本试验表明, 按n (Na2O) ∶n (Al2O3) ∶n (SiO2) ∶n (H2O) =3∶1∶2∶300配制的反应混合物在水热反应0.5 h后, 低温下没有4A分子筛生成;温度为90~110℃时, 制得的4A型分子筛衍射峰峰形完整, 钙离子交换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粒径在该温度区间内相应快速增大, 由几nm增至几十nm左右, 由此可见, 90~110℃是4A型分子筛钙离子交换度的突增区间。所以4A型分子筛的水热反应温度最好为95~105℃。

3结论

1) 溶胶-水热法通过碱化法实现了二氧化硅湿样的溶胶化, 消除了杂质对4A分子筛制备的影响;通过控制合成4A分子筛的主要因素:n (Na2O) ∶n (SiO2) 、n (SiO2) ∶n (Al2O3) 、n (H2O) ∶n (Na2O) 可制备出纳米粒度范围的4A分子筛;

2) 磷矿石的副产品制备纳米4A分子筛的最佳工艺条件参数为:n (SiO2) ∶n (Al2O3) =2, n (Na2O) ∶n (SiO2) =0.9~1.2, n (H2O) ∶n (Na2O) =45, 反应温度θ=95~105℃, 反应时间1~2 h;

3) 溶胶-水热法合成的纳米4A分子筛的钙离子交换度容量可达325 mg/g, 白度为95%;而常规的水热合成的4A分子筛的钙离子交换容量为298 mg/g, 白度为90%。说明溶胶-水热法合成的纳米4A分子筛更适合作洗涤助剂。

参考文献

[1]杨效益, 张高勇, 李秋小, 等.4A沸石的生产和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 2003, 33 (1) :33-36.

[2]徐德林.4A沸石的结晶粒径与助洗效果[J].日用化学工业, 1995, (4) :36-39.

[3]权升五.应积极开发新型洗涤剂助剂-4A沸石[J].日用化学工业, 1988, (4) :48-52.

[4]刘维镇.沸石在合成洗涤剂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展望[J].表面活性剂, 1985, (3) ;19-25

《两会热案追踪》 第4篇

热案背后,是社会各阶层参政议政的热切心情和群众智慧;提出热案的代表委员受到公众关注,则是人民对推进国家民主与法治建设热望的折射。

关注两会,关注热案,关注以热案闻名的代表委员。

期待2012两会,有更多的热案落到实处,有更新的热案提上日程。

两会热案追踪

有些热案,可能涉及重大制度安排,从呼吁、建议到立法或制度设计,中间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有代表委员从小处着眼,提出细节型推动的建议

截至2012年2月14日零点,在新浪微博上发起的“2012全国两会,您最关注哪些热点问题?”的投票中,“稳定物价严防通胀”、“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分好财富大蛋糕,提高居民收入”、“大力整顿食品药品安全”,这四项得到了近万张“选票”中的多数。

这一结果与过去4年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每年收到的“热案”内容基本对应。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以来,每年都接收到超过一万件议案、提案和建议。在数量众多的治国理政建议中,每年全国两会都有一些因较为真切反映了社会需求而成为舆论焦点的“热案”。

在过去4年,哪些议案、提案和建议最引人关注?哪些领域的话题受到了舆论的关注?

提高个税起征点,提案议案“接力”呼吁

2011年6月30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至此,数年间备受关注的个税法修改尘埃落定。

个税法修改的焦点在于个税起征点的调整。2011年6月1日零时,《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网上平台正式关闭。在1个月的时间里,共有237684条意见和建议从各地汇集而来。这一数字创下中国单项立法征求意见的最高纪录。

提高个税起征点的议题与这一届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几乎相伴而生。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如期召开。就在这个月,个税起征点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

但这一政策调整很快又被认为“不足”。舆论分析,全国城镇居民2009年家庭人均月收入已升至1431元,与此相比,2000元的起征点就显得仍然偏低了。

2009年,多位代表委员开始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时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建议将起征点提高至3000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律师刘红宇认为应将这一标准提高至5000元。

刘红宇后来收到税务总局的回复,表示“目前不考虑提高个税起征点”。

2010年,又有一些代表委员加入到呼吁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接力”之中。这其中,包括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人。他们均认为,起征点应提升至5000元。

到2011年,社会对提高起征点的呼吁几成共识。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几乎每年都提出此建议,这一年董明珠的建议明显比前两年获得了更多的媒体关注。

主管部门对于这一呼吁的回应也在两年内有了巨大改变。201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税法修正案草案一审未获通过,旋即就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收到的意见中,针对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的方案,15%表示赞成,35%明确表示反对,48%要求修改。

起征点最终确定为3500元。调整后,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由约28%下降到约7. 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

尽管这与一些人呼吁的5000元起征点尚有距离,但此次税法修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其幅度不可说不大,并且确实使得低收入群体获益良多。

一方面,第一档税率应税所得的级率,由500元提高到1500元,另一方面,将最低一级税率由5%调低至3%,这对低收入者的减税力度都比较大。

民生、经济、法治,热案议题相对集中

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共收到议案560多件,收到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5762件。在总结这年议案的特点时,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议案组组长何晔晖提到的一条是,代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就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的议案数量较多,大约占议案总数的20%左右。

同年的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762件,其中围绕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共提出提案1800余件,所占比例超过30%。而此前的2010年情况相当,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收到提案共5430件,围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提案1700余件。

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万瑞数据曾经对2009年和2010年围绕两会的舆论情况做过系统分析,从中也能看出近几年的两会热点。

2009年,万瑞数据根据新浪网、搜狐网、网易、央视网、和讯网、千龙网、北广网等7家网站的两会专题进行统计,其中,与百姓相关的公共长假、教育、就业成为网民关注度的前三名;其次,收入分配、金融以及其他民生方面的议题也获得广泛关注,这6个方面占据热案浏览量的54. 5%。

2010年万瑞进行的统计加入了凤凰网、中青在线、tom、中广网、国际在线、西部网、浙江在线,排除了北广网。这13家网站的两会专题中,住房问题成为最大的热点,占去两会期间热点新闻浏览量的10. 9%,这其中房价问题又是热点中的热点,在285条关于住房的新闻中,标题中明确有房价的就占110条。

具体到2010年两会热案,根据万瑞的统计,关于教育的热案最受媒体关注,是报道最多的领域,其次是住房和法治。而网友浏览时,选择最多的是法治、长假和反腐,前两者占据浏览量的30%以上。

在这两年热案top20的统计中,提高个税起征点都位居前五名,另一个两年都同样受关注的热案是建议增加春节长假。

与网友关注度有区别的是,在代表委员们提出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中,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比例极高。仅以2011年全国政协收到的提案为例,在5762件提案中,这一类型提案共有2400余件。

不难理解,全国政协委员中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群体对此问题颇为关注,而他们调研经济领域问题的专业能力也较强。

这些提案的内容涉及开放民间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小企业实施结构性减税,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进资源税改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这些议题基本反映了经济界近年来的思考。

从相关部门表态看,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经济转型、民生问题和法治等都有明确回应。

2011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就“十二五”期间立法项目的重点做了说明。

她表示,第一個重点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使命”,其中一些重要元素,如用法律鼓励创新、鼓励自主知识产权、鼓励科技进步,都是法律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的内容。

第二个重点是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法律调整手段,能够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共享”。

回复程序完成后,舆论助推立法

200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代表教育界联组发言时,提出“让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工资不低于普通管理干部”。这成为当年颇受关注的热案之一。

舆论反响也较大,引起上级主管部门重视。朱清时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媒体报道后,现在教育规划纲要里规定,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的水平。”

朱清时所说的教育规划纲要,即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对于教师待遇着墨不少。

这个《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事实上,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新义务教育法已经作出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在一些地方,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代表在两会上再次将这一问题提出后,国务院再出新规。

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第一步就是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

舆论对于教育问题异常关注,希望借两会契机,推动诸多教育问题的解决。

这其中,指向去行政化的“取消大学行政级别”,指向高考制度改革的“高考改为一年多考”,指向教育公平的“异地高考”等,都反复成为媒体的议题。

另一项受到关注的教育问题是校车。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的一辆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与一辆重型自卸货车正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这一事件震惊全国,进而掀起了社会各界对校车问题的集中关注。

这一事故发生后,有媒体忆及,在事故发生前8个月,也就是这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曾提出实施“校车安全工程”的建议。

对于这一建议,在当年10月20日,教育部通过专函曾给予回复。这份回复有4000多字,包括教育部近年来对校车工作的调研和摸底,其中提到,自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间,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对校车安全展开调研,制定了校车安全标准,并在山东威海等地启动校车试点,试行政府主导等模式。

对于周洪宇提出的一些建议,教育部也表示,财政投入不足是开展校车工作的一个重要障碍。回函中算了一笔账:一年需要政府投入4500亿元。

教育部的回复意味着这项工作正在推动之中。可意外的事故不仅将校车问题推至舆论顶点,也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程。

校车议案并非一人提及。与周洪宇同时,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宇通客车董事长汤玉祥在两会上也提出了《关于大力推广使用专用校车的建议》。

汤玉祥这一建议颇为详细。后来网民、媒体费尽心思寻找到的美国校车的具体情况,汤玉祥在建议中早有提及。汤玉祥的建议,从校车专用标准、校车管理主体、配套管理制度、运营主体四方面剖析了校车现存的问题,并参照一些国家校车的成功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建议,包括校车标准落实与监督、政府校车管理职责归属、校车管理法律体系搭建、政府对专用校车的推广和普及四大方向,为解决校园安全以及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11年11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要求国务院法制办在1个月之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务院法制办2011年12月11日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正式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愚公”们的探索与坚持

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第四次提出推动政府财政透明的提案。

2008年,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蒋洪递交了一份盼望“阳光财政”的发言稿。

2009年,他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他说,当前,我国公开财政信息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存在一定问题,并提出了数条建议,包括修订预算法,规定政府财政必须公开透明,并建议法律要明确规定公开财政信息的内容、流程、责任。

2010年,对相关部门的回复不十分满意的蒋洪再度提交提案《采取切实措施,将阳光财政落在实处》。

推进政府财政公开,近年来地方政府已经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尝试,如四川白庙的“网上晒账本”,广州市公开114个部门的预算,这两者也是蒋洪2011年的提案中希望中央政府采取行动推广财政透明的典型。

感到个别案例不足以马上改变全局,蒋洪花了更大力气致力于修改《预算法》,希望在立法方面取得进展。

2011年两会上,他带来了7份提案,除了上述关注阳光财政的提案,其他6份的主题都涉及“预算法”修正案。

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媒体曾多次报道,修正案草案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人们正期待着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中能看到修正案草案,并预见会给预算带来的那些新的变化。

蒋洪对于政府财政公开的坚持与每一位人大代表的履职效果相关:审议上一年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执行情况与当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是人大代表们的工作之一,但一些代表反映“看不懂”预算报告。

对某一个议案的坚持,蒋洪并非孤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连续8年就公车改革递交议案,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协会会长韩德云连续6年建议公务员财产申报立法,这几位代表委员都因为长期对特定议案的坚持而被舆论称为“愚公”。

探究代表委员持续多年就同一问题提出议案提案不难发现,其目标均指向对公权力的约束。

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复生提案尽快制定“国家行政问责法”,他提出“要以立法形式,对有关规定加以整合,形成一部全国统一的问责法律或法规,并在操作层面出台规范细则。”2011年,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提交《关于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建议》,还提出被问责官员复出前应当提前公开。

如今,中央已将推进行政问责制度列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工作。

有些热案,可能涉及到重大制度安排,从呼吁、建议,到立法或制度设计,中间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有代表委员从小处着眼,提出细节型推动的建议。比如,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提出“禁止公款消费香烟”的建议。

中央纪委办公厅后来给了陈静瑜答复。答复中说,中央对在公务接待中消费烟草制品,一直就有明确要求。2009年上半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和财政部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通知中,要求严格公务接待预算管理,认真落实公务接待经费在财务上单独列项的制度。今后他们还将采取严肃查处违纪典型等措施。事实上,早在1993年,财政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中要求:会议期间不得招待烟、酒、糖、果等。

也有代表直接呼吁立法。2011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律协副会长许智慧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公款消费烟草是一种“权力消费”,她建议国家要明令禁止政府部门用公款买烟。

分子热运动学案 第5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知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

扩散

难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反馈

1、物质是由、构成的,通常以

为单位来量度,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人们还可以通过一些

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

2、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下面的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段时间,会看到,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3、不同的物质在时彼此的现象叫

。扩散现象表明。

4、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发现界面

。该实验表明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之间。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该实验表明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之间。所以,、或

都可发生扩散现象。

5、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

杯底注入红墨水,发现装

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表明扩散的快慢 与

有关,越高,扩散越快。

6、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由于分子的运 动跟

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

7、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如图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个实验表明分子间存在力。

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这表明分子间存在力。

8、分子之间既有

又有。

三、合作探究

1、如右图所示实验。

(1)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否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呢?

(2)抽掉玻璃板后,现象如何?

(3)把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上方行吗?如果不行,为什么?

(4)

此现象就叫做,说明了:。

2、如图所示凉水和热水中墨水扩散现象: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

(“较快”、“较慢”或“快慢相同”);说明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1)r=r0,(2)r

r0,(3)r

r0,即:平衡位置时,引力

斥力;

即: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即:

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引力

斥力;

引力

斥力;

表现为

.表现为

.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排列方式

有无固定形状

有无固定体积

固体

液体

气体

(4)分子之间距离很大时,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4、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特性和宏观特性。

四、当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飞舞

2、春天到来,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流行病传染,对以下两种防护措施的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A、用醋熏教室时,对醋加热使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B、用醋熏教室时,对醋加热使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减缓

C、把消毒液洒在教室地面上,可以闻到气味,这是升华现象

D、把消毒液洒在教室地面上,可以闻到气味,这是凝华现象

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炒菜时盐多些,盐分子容易进入青菜中

B、炒菜时青菜分子间有间隙,盐分子易进入

C、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加快

D、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4、从微观角度分析,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可以嗅出毒品藏匿处的原因是()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不停地运动着

D、分子的体积很小

5、细棉线一拉就断,细铁丝不易被拉断,这是因为()

A、棉线分子间没有引力,铁丝分子间有引力

B、棉线分子间有斥力,铁丝分子间没有斥力

C、棉线、铁丝分子间都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但棉线分间的引力小于铁丝分子间的引力

D、棉线比铁丝软

6、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

A、分子的距离小

B、具有的能量大

C、分子运动剧烈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两滴水银相互接近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水银,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8、下列现象可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A、正、负电荷相互吸引

B、磁体吸引附近的小铁钉

C、用粉笔写字在黑板上留下字迹

D、用电焊把两块铁焊在一起

9、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的斥力

C、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D、当分子间距离等于某一距离时,分子间斥力等于引力

10、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将面粉放在水中搅成浆状

B、用来包铅块的纸经过较长时间会变黑

C、洒水车向马路上喷水

D、冬天湖面上的雾向四处飞散

11、下列现象不能表明分子热运动的是

()

A.“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向一杯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滑的铅板和金箔长久紧压在一起,金箔中渗有铅

D.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12、两块光滑、干燥的玻璃,紧贴在一起不能结合成一块,原因是()

A.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大,作用力太小了

B.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小,斥力起主要作用了

C.两块玻璃分子间不存在作用力

D.两块玻璃中的分子运动太慢了

13、有一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下半部装水,上半部装酒精,密闭后直立静放,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_____。这一现象说明

;同时,还说明。

14、校门口新搬来一个烤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

现象,说明

;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

1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的周边气温突然。

五、拓展延伸

小红学习了分子知识后,知道了关于分子的一些观点如下: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B.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于是她进行探究实验,如图甲把集气瓶中间的玻璃板抽去;图乙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而,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请提出小红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的观点中的内容

.(填序号)

(1)可能看到的现象:

①甲:

②乙:

(2)结论:

①甲:

②乙:

六、谈收获

分子热运动理论

1、;

2、;

3、;

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6篇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设计者: 王安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分组实验以及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于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法为辅 教学准备:

教师:香水、长颈漏斗、硫酸铜溶液、量筒、课件等 学生:烧杯两个、水、蓝墨水、铅柱两个、钩码、小刀、针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讲台上喷香水,后排同学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香味?

[生]因为香水的气味跑到鼻子里了。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就会闻到香味。这就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讲授新课:

1、扩散现象: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2、观察实验:

⑴硫酸铜与清水之间的液体扩散现象

实验: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在水下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向学生展示3天前、6天前配好的溶液,界线越来越模糊。

[师] 大家看到的是硫酸铜溶液和水之间的扩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是很常见的,能不能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在屋里能闻到香味。[生乙]在公园里闻到花香。[生丙]„„

[师]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那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呢? ⑵固态碘升华的固体扩散现象

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少许固态碘。[师]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了类似碘酒的味道。

[师]是碘分子运动到了我们鼻子里。它说明了什么?

[生]除了气体、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外,就连固体也可以发生扩散。

观看录像: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深。

[师]我们如果想实际观察这一现象,需要等5年的时间,真是很漫长!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3、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学生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底注入一滴蓝墨水,比较两杯中蓝墨水的扩散现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发现装热水的杯子很快变蓝了。[师]说明了什么?

[生]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师]我们刚才做的固态碘实验就是采用了提高温度的方法加快碘扩散的。讨论125页“想想议议”

[生甲]从前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生丙]我猜测分子的运动是向四面八方的,因为刚才老师打开香水,我们在各个方向都闻到了香味。

[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请看图16.1-4,它向我们展示了哪些信息?

[生甲]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生乙] 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还会撞到一起,改变运动方向。一种分子进入另一种分子中去,我们宏观上看去就是扩散现象。

4、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

学生实验: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紧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个物体也不能把它们拉开。[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学生实验:封闭在大针管内的水很难被压缩。[师]为什么密闭在大针管内的水很难被压缩? [生]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观看课件:弹簧小球

[师]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就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表现为引力;若分子相距很远,表现微弱,可忽略。

三、小结:

[师]学过本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甲]学习了两大部分,一是扩散现象,二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生乙]知道了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生丙]„„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作业:P126 1~4

六、板书设计

§16.1分子热运动

一、扩散现象

二、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表现为斥力;

2、分子间彼此存在着间隙。

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表现为引力;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 教案 第7篇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24页

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杨兵蔚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化学课中,及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并见到过一些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扩散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等问题,并不清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和课件,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及随时关注周围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析、推理微观世界,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存在的理由与情况。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五、教具准备

一烧杯热水、一烧杯冷水、墨水、投影仪。

六、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演示,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平衡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比如气体。就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而气体分子间几乎没有引力与斥力,只有相互碰撞时才有力的作用,所以气体容易被压缩,但不能无限压缩(碰撞时才有力)。

4、小 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②、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③、分子之间有间隙。

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组成二、扩散现象

三、分子间力

1、组成:

1、现象及定义

1、分子在运动但物质又是聚合的说明有引力

2、分子大小

2、扩散现象说明:

2、分子间有空隙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四)、课堂练习

1、关于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热运动 C.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固体物质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2、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

A.一根细铅丝很难被拉断

B.小木棍容易被折断 C.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D.被雨淋湿的衣服很难脱下来

3、在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中放入相同的糖块,问:一段时间后,哪一杯水更甜?

4、零下500C的冰块中的水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为什么?

分子热运动学案 第8篇

1 热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作用

1.1 热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热分析技术, 就是在运用专门的技术程序严格控制温度参数的背景之下, 针对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变化之间相互关系, 以及“温度依赖”与物质的物理性质之间相互关系展开测算和描绘的技术形式。基于物质物理性质实际测量手段层次的差异, 可以热分析技术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类型, 而定义表述中的温度控制, 同时包含了线性温度、非线性温度、循环温度, 以及恒温四种具体类型, 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则可能涉及物质的光学、声学、机械、以及电学特性。

1.2 热分析技术的基本作用

第一, 为材料科学领域的性能和结构研究工作, 以及产品生产制造事业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检验技术方式。第二, 为生物材料制备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理论分析工具。第三, 为各类技术研究领域的动力学以及热力学研究工作提供便利化研究工作实现手段。第四, 为分析化学以及热化学领域提供创造全新研究工作方法准备性条件。第五, 通过建立各类具体物质的热分析图, 为开展物质鉴定工作创造科学依据。

2 常见热分析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2.1 差热分析法在高分子材料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差热分析法, 实际指在程序化温度控制条件下, 探究两种物质的温度差值伴随程序控制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技术形式, 在持续升温或者是降温的技术环境之下, 要保证对照物质不会出现吸热或者是放热现象, 并在这一前提之下对被测物质实际出现的热效应技术现象实施技术监测与分析行为。

从这种技术路径角度分析, 可以运用差热分析法实现对玻璃等高分子材料的降解、熔融、以及温度变化等特征展开具体的研究。尽管差热分析法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实务工作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一技术却无法实现对物质在具体时点的吸热, 以及放热行为的速率特征实现精确的测量, 因而这种技术形态在定量测量技术性能的建构层面依然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局限性, 给有关技术研究事业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较为充分的发展空间。

2.2 热机械分析法在高分子材料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部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步伐较为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这一技术形态认作为塑料制品测试工作的重要工具。这一技术在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软化点、机械性能、以及应力松弛等物理属性具备着极其充分的应用意义。

第一, 针对高分子材料实际具备的机械性能的展开研究分析。在高分子材料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机械性能是技术人员必须重点考量的物理属性, 想要有效扩大高分子材料对象的实际应用范围, 必须切实改善材料实际具备的机械性能, 而使用热机械分析技术, 能够实现对高分子材料受热断裂技术临界温度的精确测量。第二, 针对高分子材料的膨胀性能展开研究分析。相较于一般化的陶瓷、金属材料而言, 高分子材料具备更高的膨胀性能, 并且高分子材料的膨胀性能与温度条件之间具备着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有鉴于此, 想要切实拓充高分子材料应用范围的广度特征, 应当切实改良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 降低其膨胀性能。

2.3 热重法在高分子材料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热重法, 指涉的就是在程序化温度控制条件下, 对待检验物品的质量与时间、温度之间相互关系展开考量的一种实用技术。主要侧重于研究在氧气、空气、以及惰性气体环境中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反应、热分解作用, 以及稳定性。

第一, 测定高分子材料的组分。在实施高分子材料内部组成成分测量操作的过程中, 这一技术具备着明显的准确性以及便捷性, 通过对热重曲线的绘制, 还能够实现对高分子材料的灰分、含碳量等参数的准确测定。第二, 测定高分子材料中存在的挥发性物质。热重法能够实现对高分子材料中实际含有的杂质与添加剂等物质的准确测量。在实际的高分子塑料材料的加工、生产过程中, 往往很容易产生挥发性物质, 进而对材料的整体性应用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而通过对热重曲线的绘制与分析, 势必能够实现对材料中存在的杂质以及添加物质的准确显示。

3 结语

针对高分子材料领域热分析技术的应用问题, 本文首先对热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作用展开了介绍, 之后选取三种具体的热分析技术形式, 分别对其在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具体分析, 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翁秀兰.热分析技术及其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广州化学, 2008, 03:72-76.

[2]蔡益丰, 黄超能.热分析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 2014, 02:96.

[3]张红, 刘鸿.热分析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 2001, 04:39-42.

上一篇:全国爱眼日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下一篇:我家的新成员二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