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2024-07-02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精选8篇)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1篇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一、大气治理行业发展现状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领域在于脱硫、脱硝和除尘等,其中除尘和脱硫处于发展成长期,脱硝正处于发展导入期。目前脱硫行业已经进入产品同质化、商品化阶段,竞争激烈导致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但火电脱硫领域行业集中度较高。

2014年当年新建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0.36亿千瓦;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7.6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3.0%,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92.1%。

随着国内对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正式出台,脱硝市场呈现大幅增长。2014年当年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2.57亿千瓦;截至2014年底,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6.87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75.0%,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83.2%。

火电厂除尘行业近年来保持平稳增长,但随着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加强对PM2.5治理的呼声提高,除尘领域将可能转型升级,未来拥有核心技术的环保企业将有条件占据优势竞争地位。截至2014年底,火电厂安装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机组容量超过1.89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22.9%。其中,袋式除尘器机组容量约0.75亿千瓦,占比9.1%;电袋复合式除尘器机组容量超过1.14亿千瓦,占比13.8%。

二、大气防治推进情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2015年5月,环保部制定并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6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6项标准涉及石油炼制、石油化学、合成树脂、无机化学、再生铜铝铅锌等。

至此,“大气十条”要求制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25项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已全部完成。环保部披露的2014年“大气十条”的考核情况显示,完成情况较好的任务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清洁生产、燃煤小锅炉整治、煤炭总量控制、油品达标供应、黄标车淘汰等,平均得分率在80%以上。

完成情况一般的任务包括建筑节能与供热计量、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等方面,以及煤炭洗选加工、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等任务,平均得分率在50%~80%之间。

完成情况较差的任务主要包括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散煤清洁化治理、机动车环境管理、秸秆禁烧等,平均得分率在50%以下。

2015年,环保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区、市)2014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情况进行考核,督促13个环境空气质量恶化的省份采取整改措施。同时,环保部对减排存在突出问题的5个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城市实行环评限批,对37家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对脱硫设施运行不正常的火电企业扣减脱硫电价款5.1亿元。

针对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2015年以来,环保部陆续对沧州、承德、临沂、吕梁、无锡、马鞍山等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实施约谈。仅在华北环保督查中心管辖区域,被约谈后,沧州市29名、驻马店市7名、保定市3名、承德市18名,共57名相关主要负责人被批评、警告、免职。

在这一系列强硬措施实施前的2012年冬,我国1/4国土面积、约6亿人受雾霾影响;2013年,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之最;2014年,大范围雾霾依旧频频造访。

来自环保部的数据称,到了2015年上半年,三大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均实现了大幅下降。其中,京津冀同比下降22%,长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74个重点城市平均下降17.1%。不仅是PM2.5,PM10、SO2、NO2平均浓度同比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2015年7月20日,环保部透露,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指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初见成效,相关各方做了大量工作。下一步仍任重道远,环保部要与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加强协同配合,把防治措施一项一项落到实处,让蓝天更多,让群众满意。

三、大气治理未来研究重点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指出,2015年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目前进入实施方案编制阶段。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中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这一专项工作是以支撑治理雾霾及光化学烟雾等大气问题为总体目标,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攻关和成果共享机制,协同开展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污染高效治理技术、大气质量改善技术策略等研究,提升大气环境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及产业化,为不同阶段和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专项的主要任务包括:统筹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研究,完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及质控标准,建立统一科技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重点地区雾霾二次细颗粒物形成机理及扩散规律、影响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因素、污染源解析方法等研究;加强对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加强大气污染与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关系及临床诊断和防护干预产品等研究;加强污染治理高效技术研发;开展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来源识别及区域联防联控技术集成研究等。专项的实施年限为2015年至2020年。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2篇

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

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环保产业 现状分析 未来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1.1 我国环保产业的定义范围

我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前一两年,环保产业仪指专门从事环保没备生产和其它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单位。现在,随着国家对利,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环保产业还包括诸如国家各部委直属的研究院所和生态建设的企业单位等。

1.2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1.3 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1.3.1 进入门槛不高

十多年来,中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1.3.2 企业分布的分散性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得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

1.3.3 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

1.3.4 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

和开发程度,当然就无法提供满足中国闩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的技术工艺和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

1.4 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4.1 我国环保产业的主管缺位

我国环保产业没有主管、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协会对各地环保产业的指导缺乏行政上的监管,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

1.4.2 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问题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目前就国内的环保市场而言,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市场准入的条件没有限制,另一方面,环保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1.4.3 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投资多元化趋势已初露端倪,但资金短缺仍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矛盾。

1.4.4 环保产业仍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行业

因为环保产业目前还未列入国民经济的行业之中,致使目前环保产业缺乏一个规范的统计、研究、政策指导。

1.5 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

谈到制约我国环保企业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制约我国环保企业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一是新生的公司没有资金、技术及资质优势,老牌的公 司技术、资质占有绝对优势,但又没有市场主动性。二是新老公司都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没有大的综合实力强的公司形成,无法与国际环保公司抗衡。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5.1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还没有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如火电厂烟气脱硫,“七 五”期间国家开始安排重点攻关项目,“八五”开始实施示范项目,“九五”制定了宏大的实施计划,但由于配套的政策不落实,造成实施计划难以落实。例如:目前,安装脱硫装置的火电装机容量只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1.2%,很有发展前 景的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难以形成。

1.5.2 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的投入应占GDP的1.5%,而我国到“九五”后期虽然达到1%,但还不能满足建设所需。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建设6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后经调整为52个,但截止到2000年底,全流域只建成运行10个,未动工建设的10个。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 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

1.5.3 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这是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都长不大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个别省市制定的环保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资格

证书》。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有关部门指定产品准入、虚假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山于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缺少必要的标准、技术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混乱,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环保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资金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环保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和收益较低的公益性的行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往往与巨额的资金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国内的环保企业与金融资本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2.1 我国环保治理现有资金来源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己形成了八条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这八条资金渠道是: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环保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中环境保护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投资:排污收费补助用于污染治理资金部分: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治理的投资;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投资。

2.2 我国上市环保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沪、深两市与环保业务有联系的公司有30多家,但有相当多的公司环保业务占总业务比重较小,环保业务比重较大的公司只有7家,它们是:环保股份(0730)、清华紫光(0938)、凯迪电力(0939)、首创股份(600008)、武汉控股(600168)、创业环保(600874)、龙净环保(600388)。这7家公司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环保产业基本上是其唯一主业,它们是:环保股份、凯迪电力、龙净环保,它们的“环保血统”更纯正一些:另一类是环保产业是其主业之一,但不唯一,它们是:清华紫光、首创股份、武汉控股、创业环保。

2.3 风险投资与我国环保企业

环保治理项目的投资主要是政府且属公益性事业,其收益的改善主要来自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和资金配套,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其未来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政策的行业,风险投资对其介入是很谨慎的。但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投资政策的改革和对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这一状况会有所改善。

2.4 我国环保企业的融资探索

纵观国内几家环保公司的探索实践,其投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八种模式。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模式源于“八五”期间,当时,BOT模式主要在高速公路、电厂等领域应用较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短缺的资金问题,在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中引入BOT模式是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和中国环保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二是利用强大的融资能力,收购污水处理厂,通过受让和转让股权,变现政府投资资本。政府利用变现的资金再投资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从而加快地方环境污染的治理。三是利用国家的国债资金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承担这部分债务的偿还。四是山工程方贷款,环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方负责还贷。五是基金投资模式。即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集团进入的方式介入。因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污染治理,将有利于降低一次性投资,有利于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工艺,有利于降低环保设施的运行成本。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因为地方政府的观念较为落后,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会给这种模式的推进人为地制造障碍,这就需要通过上一级政府来协调,通过市场来引导。六是在一定的工程建设周期内,环保公司以无息借款的方式给工程方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在工程峻工后,工程方将本金还给环保公司。七是环保公司以总承包的形式,投资一定的资金,并占整个工程投资一定的股份,成为工程的股东。八是环保公司与工程方成立项目公司,用项目公司的名义从银行贷款进行环保项目的建设。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

说到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需求,要将中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一要靠增加环保投入,二要靠严格的执法监督,三要实施强强联合战略。

3.1 增加环保投入多渠道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是实现环保产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适当支持、依法监督下,靠企业、市场运作来实现的。我国一些地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己开始探索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新机制。

3.2 严格执法监督严格环保要求,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可以拉动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需求。“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去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对污染物排放量大而又超标排放的现有企业,要通过执法检查和监督,促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并要限期整治。对到期不能达标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关闭、转产、限产和停产治理等措施。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严肃查处污染物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这对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3篇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加工大国, 据权威部门统计, 2012年中国占了世界纺织服装生产总量的50%强;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50%强;占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供应总量的32%。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人员、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纺织类期刊等数量庞大, 这使得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关系民生的支柱产业, 可以肯定的是服装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 我国纺织服装业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有: (1) 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线单一。企业一般采取"大批量、低价格"的低端策略参与竞争, 款式单一、工艺简单、价格低廉。 (2) 工艺流程单一。许多企业仅负责生产环节中的简单加工这一薄利润环节, 对涉及前期面料的研发、款式设计、打样制版等高利润环节的企业为数很少。 (3) 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大部分品牌服装企业的服饰风格不鲜明, 绝大部分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由此可见, 目前的中国是纺织服装产业大国, 但不是强国, 我国政府要求在在"十二五"规划期内纺织服装制造业要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这一目标的实现, 还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困难。首先, 我国是相对资源低于全球平均值的国家, 有巨大人口压力, 纺织服装需求总量庞大, 纺织纤维供应源受到挑战。其次, 为保护环境木材砍伐被严格限制, 人造纤维供应源也受到限制。再次, 煤和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合成纤维的依赖前景受限。资源供应紧张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纺织服装加工成本剧增, 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资源成本等都高于其他国家。使得我国生产粗线密度、低中档棉纺织品的竞争优势丧失, 在这种情形下,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转型升级, 寻求未来发展模式。

2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谋求未来发展的几个方面

2.1走中国纺织产业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 谋求获取纺织纤维原料资源新途径。

(1) 天然纤维必须走向不用粮田、不用耕地, 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的道路。中国人口多, 可用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如在多用耕地资源来种植天然纤维, 必将出现粮食产量下降的结果, 这显然不是好的选择, 天然纤维种植的方向是尽可能多的使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 这类土地的使用对粮食生产可以说基本不产生影响, 同时, 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天然纤维的供应量, 以保证纺织服装原料的供应量。

(2) 人造纤维不要依赖于使用木材, 要用目前废弃农作物。例如:甘蔗榨糖后的甘蔗渣、桑叶喂蚕后的桑条、各种麻剥皮后的麻杆芯、棉秆、稻草、麦草、玉米秆等。尽可能多的开发海洋废弃物。例如:海带提碘后的海带渣、海藻等提取海藻酸、虾皮、螃蟹壳等提取壳聚糖等等) 。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资源, 过度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 生态恶化, 因此, 人造纤维要走新途径, 必须转型, 少用、不用木材作为原料。尽可能多的使用废弃农作物, 增强资源再生能力, 优化生态环境。

(3) 合成纤维采用废弃农作物的手段:一方面;对玉米秆、稻草、麦草等农作物原料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方法转化为化工原料, 如:乙烯、丙烯、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 对苯二甲酸、丁二酸、戊二酸、已二酸、辛二酸、己二胺、辛二胺、对苯二胺等, 使之成为重要合成纤维的原材料生产合成纤维。这条道路可以命名为"采用可以再生的、可以降解的、可以循环的、对环境无害的生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对当前我国废旧纺织品服装已达每年4000万吨以上, 如废弃不用, 肯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废弃纺织品服装再生成纺织纤维再生利用应该是今后制造合成纤维的重要方向。但是, 废旧纺织品服装要再生利用, 要考虑到安全和防止病菌、病毒、有害物质传染, 必须消毒和清洗, 但消毒、清洗、分拣、处理成本很高, 而且再生纤维的大部分性能会略低于原生纤维。为此, 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 十多年来重点宣传教育民众为保护地球和环境, 民众应该有义务用更高的采购经费购买性能略低的再生纺织品服装。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国会分别通过法律:鼓励生产再生纺织纤维纺织品服装, 虽然性能略差但比原生纤维生产的服装售价要高8%左右。但这已经得到了西方所在国民众的支持。中国现在废旧纺织品再用量已达300万吨。但再生纤维服装提高售价尚难得到民众的支持和认可, 政府在宣传及导向方面仍需做很多工作。

(二) "立足创新、质量优先、优化结构、绿色发展"是我国踏上纺织服装强国必由之路。

中国纺织服装业首先要超越近多年来集中注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老路, 走"原始创新", 并在"原始创新"基础上"集成创新"的新路。这是抵御"双重打压"的关键。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放弃低、中档一般常规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加工思路, 密切关注纺织服装行业出现的"高"、"新"、"特"、"精"、"优"和"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发展新趋势。使它具备以下一些优势特质;

(1) 特种防护服装安全的重要和关键性能所要求的高性能: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开发方向要使产品具备高强度、高模量、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耐低温、高摩擦因素、低摩擦因素、防高能辐射、防高电压、防磁力线等条件。使纺织服装产业能完全满足特殊行业的需求。

(2) 民众在各种生活环境条件下日益增强的各种希望所要求的新功能: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开发方向要使产品具备导汗、透汽、快干、高吸水、保暖、凉爽、防紫外线、远红外辐射、恒温、抑菌、抗菌、防臭、避蚊、驱螨虫、防水、防油、防污染、挺括、抗皱、保形、可机洗、洗可穿、随便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触感、遮蔽性、以及松、软、触感等条件。这些人群是服装纺织产业生存发展的支柱性群体

(3) 纺织服装产业还应该满足这样一些特种要求, 特殊环境、特殊人群、各种职业圈专用的特种要求, 例如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服、职业装的多功能要求, 特别是油田开采、煤矿开采、医生护士人员、军警部队、航空、航海、航天、精神病痛、休闲旅游、各种运动员演员等服装的特种专用多功能要求。

(4) 服装纺织产品要注重精美细致:纺织服装产品另一重要特质是其时尚性, 行业产品开发必须具备时尚性, 这是满足民众审美、爱美心里, 因此, 时尚服装不仅在风格及款式上展现精美, 更重要的是细节及穿着舒适度中, 一款时尚的服装不仅仅以其独特的款式而可以被人认可, 更重要的是在布料、色彩、装饰的搭配中, 在服装的行业步伐中, 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 而创新的目的就是展示时尚元素, 服饰时尚服装主要体现在布料及款式的结合与设计中, 服装一种文化的引领, 也需要用时尚来烘托精细、精美、精湛、文化、意念、适体。同时也要照顾到对特异体型人群的适体特性以及与品能的结合, 充分体现出产品的优异性能。

(5) 近年来纺织品服装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社会群众对新流行趋势也开始产生变化:对产品的新设计、新款式要及时推向市场, 人们的要求"你有了新的, 我也要新的, 并要和你的不一样。而不是和你一样的"。走纺织服装产品"标新立异"之路。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对此已有所认识。

(三)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走高端式发展道路, 其中纺织类尖端人才是关键。需要我们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人才对服装纺织业的效率作用。

目前, 我国急需纺织服装业工程类、创新性、现代企业管理型及具有国际大视野等方面的人才。在纺织服装领域, 我国有大量纺织服装专业的科研院所, 这是我们可以获取尖端人才的有利条件, 可以采取校企联合, 资源互用等方式, 培养出各类高质量人才, 使人才储备、人才供应、人才使用等为纺织服装行业服务。

我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变革的时代, 这是行业从数量到效益的转型期, 以及行业走向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变革期, 也是行业从大国到强国的锻造期。经过这样的调整、变革后, 未来中国服装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摘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纺织服装行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探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现状,未来发展方向,谋求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宪.世博会对纺织服装业创新发展的启迪[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雾霾;大气治理;产业

引言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一、大气治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设备技术水平落后。不断提高脱硫脱硝除尘效率,更好的做实减排工作,相关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我国火电脱硫脱硝除尘标准已经出台,这些标准比走过工业化时代的美国、欧洲都要严格许多。一些企业虽然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指标减排,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减排设施技术水平低下所致。

1.2相关产业减排标准不全面。目前我国有60多万台工业锅炉排放没有标准,每年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量较多。但是与电力企业减排标准相比,非电企业的排放标准相对宽松。我国钢铁、水泥、工业锅炉等非电企业享用了另外将近一半的煤炭资源,但相应的刚性政策却没有在这些行业体现出来,虽然国家的排污政策考虑到特定行业复杂的产业环境,但这一问题也值得在建设层面上重新考量。

1.3运营商存在短视逐利行为。一些企业安装了固定的脱硫设备并根据政策的脱硫电价补贴或其他补贴措施拿到国家脱硫补贴,但为了节省成本,这些企业在后期脱硫减排中更换煤种,煤种的不同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大打折扣,这种短视逐利行为会大大降低减排效率,致使企业的减排工作达不到政策规定的标准,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带来资源浪费,脱硫设备、脱硫材料甚至电力资源都没能达到百分百的利用。

1.4政府补贴制度不健全。我国传统的财政资金补贴按照事前拨付原则发放。补贴资金过早发放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治污环节监管不到位、地方腐败滋生。2013年雾霾天气肆虐之际,政府治霾补贴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即按照地区污染物预期减排量、污染治理实际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三个因素考核,考核达标后才可获得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事前拨付方式的诸多弊端。

1.5缺乏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行业准入门槛也较低,不具备脱硫能力的设备公司以低价投标,中标后通过降低设计采购安装标准来压低成本,应对严格的设计要求,这将严重影响锅炉的安全生产和脱硫脱硝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市场准入的无章化虽然迎合了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模式,但大气治理产业作为环保产业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这就需要政策合理引导来规范这一产业发展。

二、基于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2.1内部路径分析

2.1.1加大研发支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可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以举办类似“治霾设备模型研发”比赛的形式鼓励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参与研发,财力雄厚的企业还可以设立研究院,专门研究减排治霾设备和工序的研发和创新。

2.1.2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大气治理产业运营模式。产业运营模式的选择关系到设备产业能否顺利中标,关系到设备产业的利润率,也关系到大气治理实施企业减排效果。脱硫项目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火电脱硫已接近尾声,主要依靠钢铁烧结安装脱硫来维持脱硫市场稳定,为提高脱硫设备企业利润率,应引导脱硫项目由EPC模式向BOT+特许经营模式或BOOM模式转变。

2.1.3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对运营商治污过程的监督。政府补贴政策出台后,许多企业拿到补贴却不加紧减排,为节省成本偷工减料,导致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减排过程低效率,需要加强对运营商治霾环节的监督。这种监督是一种间接地制度监督,政府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

2.2外部路径分析

2.2.1治污奖惩有度,完善大气治理财政补贴制度。首先,继续巩固财政补贴在火电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非电产业补贴政策来保障非电产业顺利减排,对于目前补贴空白的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且利润微薄产业,政府需制定政策增加其财政补贴。其次,尝试“以奖代补+特殊首拨”方式发放补助资金,特殊首拨主要针对中小资金匮乏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治污企业,由财政基金先行给予一定的治污补贴。

2.2.2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全面的产业减排标准。目前火电行业的减排标准已经相对成熟,也十分严格,但其他行业的标准要么没有发布,要么相对宽松。相关部门不仅应该加紧制定全面排污标准,而且应该对已经制定标准但却相对宽松的行业调整现有标准。对于存在的微薄利润行业严格执行排污标准而难以维系经营的顾虑,可以建立科学的财政补贴制度,利用金融市场的灵活性,引入风投资金来加以解决。

2.2.3规范行业标准,完善大气治理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大气治理设备产业急需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准入标准可包括企业资本金额度、企业知识产权情况、相关技术人才配备情况等,为企业市场进入设置一定门槛,防止出现资源配置低效率和恶性竞争压低行业利润率的情形。大气治理产业作为一种关乎环境健康的外部性产业,其发展已经关系到国家雾霾治理效率,关系到国家的环境安全,在产业的市场准入规则几近空白之际,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我国环保专业人士的缺乏也使大气治理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居高不下,大量专用设备从投入生产到后期维护都需要较高的费用,大气治理产业无疑是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性产业,政府应该通过补贴或扶持手段支持大气治理产业的发展,获取环境改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细宁.脱硝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J].污染治理,2010(23):-50.

[2]董娜,聂英.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吉林农业,2013:29-50.

[3]吴俊,北京雾霾的成因及其管制政策[J].经济视角,2013(7):12-13.

作者简介:厉晓玲,女,1981年11月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环境保护局工作,工作13年,助理工程师。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5篇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前景分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综述

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学习研究、政府推动以及业界应用推广阶段。2009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2012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2年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物联网整体实施的元年。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5个示范机场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航空运输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跟踪与精确化定位,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分拣效率提高15%以上。图表 中美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物联网

(二)行业发展特征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既具备了一些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

一是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是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虽然从全球物联网发展来看,中国与美欧日韩等并驾齐驱,但目前在物联网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尚做不到自主可控。

三是物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物联网应用领域逐渐明朗。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安防、交通和医疗三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

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在物联网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过去五年,我国有超过1000家企业牵头研究物联网核心技术,通信、工业、电子等领域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展迅速,RFID产业、智能卡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2013-2017年间,中国物联网产业迎来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第二,产业界对物联网的发展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正在推出具有广泛市场应用前途的产品和系统,并得到了业内各方面的积极支持;第三,资本市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响应和参与,在近两年经济危机的形势下,物联网概念股都逆势上扬,充分表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第四,国家各相关部委、各地区都在积极地推出物联网发展计划,出台各类政策措施,务实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五,国家的ICT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完全可以支持物联网快速发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6篇

龙岩中心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

通过对比2001~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中的大气污染综合指数的变化情况,得出龙岩中心城区大气污染物主要为降尘和可吸入颗粒物,提出改善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

作 者:林康 作者单位:龙岩市环境信息中心,福建龙岩,364000刊 名:能源与环境英文刊名:ENER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8“”(3)分类号:X51关键词:大气污染 现状与对策 龙岩中心城市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7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们、朋友们:大家好!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处处一片生机勃勃之景,在这昂扬的季节,由******道路照明专业委员会主办、******承办的全国城市道路专业委员会第****届理事会在美丽的山城隆重举行。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很荣幸能够代表*****公司在这里与各位专家和领导交流,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是对照明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交流,LED照明是未来取代传统光源的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目前国际国内研究的热点,下面我想就LED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个十分钟的讲演,把公司对LED的认识与在座的朋友们做一下分享,报告中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大家多提宝贵建议。

一、LED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LED作为全新概念的固态光源,从生产过程到使用过程直至报废几乎全无污染,而耗电量仅为传统灯泡的1/10,使用寿命却延长数十倍乃至100倍,成为近年来全球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半导体照明技术革新正在改变百年传统照明历史。

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LED照明的发展史:1962年,通用电气公司的尼克·何伦亚克开发出第一种实际应用的可见光发光二极管,当时其发光颜色为红色。当LED初现市场时,其发光源非常的低,驱动电流在20mA,只能发出红色的光,而且发光效率只有0.1流明/瓦,因此亮度仅仅能够满足一些仪表、电器上的指示之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和注意。经过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些新的发光材料被逐步引入到LED当中,LED逐渐开始显露出强劲的发展后劲。在70年代中期,通过引入新的元素(In和N),使得LED可以发出波长为555纳米的绿光、波长为590纳米的黄光和波长为610纳米的橙光,LED照明的七彩光芒同时也照射进了人们的生活,同时,LED照明的发光效率也提高到了1流明/瓦。1996年,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推出白色LED,1999年,LED光效可达15lm/w。2000年,美国推出holy grail光效已达40lm/w。时至2008,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在LED已为大家熟知。红、橙、黄、绿、蓝等多种色光技术成熟,白光LED的亮度由开始的15lm/w提高到190lm/w的实验数据。

以上是LED在世界上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LED在中国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中国LED产业在经历了买器件、买芯片、买外延片之路后,目前已经实现了自主生产外延片和芯片。目前,我国具有一定封装规模的企业约600家,各种大大小小封装企业已超过1000家,目前国内LED器件封装能力约600亿只/年,在 2003年我国政府就成立了中国半导体照明工作小组,说明了政府对于LED在照明领域的发展寄予厚望,LED作为光源进入通用照明市场成为日后产业发展的核心。

虽然在上游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及应用集成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进展,但是我国半导体照明技术上的主要差距表现在外延材料生长、大功率芯片制作、白光LED制造,特别是核心装备与原材料依赖进口等方面。我国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很多研发力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此同时,在了解到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后,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上海、大连、南昌、厦门和深圳等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以及北方地区则成为中国LED产业发展的聚集地。

二、中国政府对LED产业的重视

节能减排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共同呼声,而半导体照明产业作为新一轮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焦点,被誉为全世界最有机会、最受追捧的产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国家和各省、市纷纷出台大力扶持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广阔前景也获得了投资业界的高度认同和关注。

我国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跨部委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协调领导小组,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国家“863”计划对有关企业及研究机构还投入了相应的资金,以支持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在建立了深圳、上海、大连、南昌和厦门等五个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之后,又新建了石家庄、扬州基地,启动了一批示范工程。随着我国政府相继出台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LED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大力推广LED路灯,不但为LED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表现出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

2007年8月,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正式成立,目的是加快标准协调推进工作,建立标准体系,使我国半导体照明新兴产业走上了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明之路。为了促进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上下游、产学研合作,加快我国半导体照明专利战略的建立,国家半导体照明研发及产业联盟专利池工作组于2008年6月底完成收集入池专利收集工作。根据“谁参与谁受益,不参与难受益”的原则,由国家资助项目中申请的专利自愿提供,以及适当考虑对外购买等形式;其次是绘制专利地图,建立我国的半导体照明专利战略,专利池的建设有助于搭建标准和产业无缝衔接的平台,为国内企业带来国际竞争优势。

三、世界各国对LED给予的关注

面对半导体照明的巨大商机和发展前景,世界各国纷纷加紧立法,鼓励使用节能型光源。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分别将从2009、2010和2020年开始禁用白炽灯泡。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带动了研发、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快速发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三大经济体的LED发展计划。

1.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启动半导体照明计划的国家,“21世纪光计划”于1998年开始,整个计划的财政预算为60亿日元。该计划由日本“新能源和新兴工业技术开发组织”与日本金属研究开发中心联合执行,共有13家公司和4所大学参与该计划。第一期目标在2004年已经结束,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期计划。

目前,日本对于LED产业政策发展,已由过去以协助技术成长为主转向培养需求市场,即通过推进LED标准制定执行与减免税收鼓励采购LED产品,以扩大市场需求与销量。在标准设立方面,日本近期已组织联合日本72家LED相关厂商,成立LED照明推进协会,进行标准整合与制定,籍此产业标准降低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提高日本厂商全球竞争优势。在减免税收鼓励采购LED产品方面,2005年12月日本出台改善与提高能源使用的促进税法,明确规定企业或机构使用LED照明装置取代白炽照明装置,可获得投资额130%超额折旧,或者是投资额7%的税率减免,以此缩小LED与传统照明装置的采购成本差距,提高企业使用LED照明积极性,扩大日本国内LED照明需求。

2.美国

美国2000年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研究计划”。该计划由能源部资助,国防先进研究计划总署和光电工业发展协会联合执行,共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司和大学参与其中。2005年8月美国布什政府又批准新的能源政策法案,从2007年到2013财政每年支持5000

万美元用于半导体照明计划的技术研发,并计划2010 年进入日光灯市场。

为了保持在全球LED的领先地位,美国能源部、光电子产业发展协会和国家电子制造厂商协会,共同制定了美国2020年前的半导体通用照明技术发展规划,并对该计划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发展目标进行了综合性的详细论证、修改和提升,确定了其具体的发展性能参数、发展进度、投资成本和使用成本等。在深入广泛研究并达成共识后,就长期基础研究和短期工程开发的各重要课题进行了分类,确立了在衬底、缓冲层和外延生长技术,光电子学、加工过程与器件,以及固态发光装置与系统等几方面的解决途径。2006年3月美国能源部宣布由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选出的16个扶植发展的固态照明核心技术科研项目,以期在2025年实现200流明/瓦的白光发光效率,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乔治亚州理工大学、普渡大学以及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均承担了相关科研项目。

3.欧盟

欧盟于2000年7月,设立“彩虹计划”,成立执行研究总署,通过欧盟的补助金推广白光LED的应用,委托6家大公司和2所大学执行。2004年7月,“彩虹”计划的后续固态照明研究项目已经正式启动,目前实施情况良好。

欧盟国家为推广节能照明产品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欧盟委员会于1992年9月就颁布了欧盟统一能效标识法规,要求在欧盟销售的电器产品必须标出产品的能源效率等级、年耗能量等信息,其中就包括照明器具。在2007年3月上旬,欧盟明确提出了全面普及使用节能灯的政策,决定两年内在欧盟停止普通照明用白炽灯的生产,并逐步以节能灯取代白炽灯。欧盟还对生产、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的企业、机关和消费者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对企业实施减免税待遇;为机关和消费者提供购买补贴、电价优惠;将低耗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计划等。这些措施同时又为企业不断开发新的节能产品、改进节能技术、刺激消费者购买低耗能电器产品提供了动力。此外,为满足节能照明与装饰的双重需要,欧盟生产厂家还在节能灯的造型设计上下功夫,使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四、LED产业在中国发展的优势

1、产业发展的优势

我们认为LED产业在国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以下几点:

(1)就技术而言,LED具有技术成长瓶颈高,学习门坎低特性,国内在半导体领域长期积累的研究资源都可以用得上,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尽管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基础比较薄弱,工艺水平比较低,但国内一些企业通过聘请海外技术人员加盟,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国内好的企业技术水平已经与台湾大厂的技术水平相差不大,与国际大厂的整体差距也在不断拉近。

(2)LED的投资额比较小,初始投资1亿就可建厂,国内企业进入门槛低,容易实现滚动发展,这与集成电路制造及液晶面板制造动辄几十亿到上百亿人民币的投资而言显得“微不足道”,国内企业容易进入形成产业集群。

(3)国内一些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如晶能光电的硅衬底氮化镓蓝光项目,都具有全球竞争力,这些企业在技术发展上容易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国内企业市场健康成长。此外,技术成熟后,LED下游封装和器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大陆具备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4)我国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镓、铟储量丰富,占世界储量的70%-80%,这使我国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具有资源上的优势。

(5)LED显示屏以其易拼装、低功耗、高亮度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到银行、证券、广场、车站、体育场馆中,未来这一市场仍有很大增长潜力;LED照明在奥运会、世博会、一些城市夜景工程示范效应的带动以及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等众多有利因素的促进下,建筑

照明市场依然前景广阔。

(6)“十一五”规划指出,由于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实际应用的优势

令LED拥有如此广阔之商业运营前景的最关键原因,则在于其高度节能的独特特性。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照明材料,LED的寿命是普通白炽灯的100倍,耗能却远比白炽灯小,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办公室做过一个专项调查,我国照明用电每年在3000亿度以上,用LED取代全部白炽灯或部分取代荧光灯,节省1/3的照明用电,就意味着节约1000亿度,相当于一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三峡工程全年的发电量。这对能源十分紧张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LED的更换成本也更低,并具备体积小、安全、无污染、免维护、响应速度快等附属优点。

LED照明不仅环保,而且安全。它不含玻璃、灯丝或汞,所以不会发生由于卤素或高强度电流而导致灯具爆炸的情况。低压电流可以完全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同时,其成本低,不会受到由于钠蒸汽单元而带来的汞处理限制。而且,由于LED体积是如此之小,制造商用它来制造更加圆滑、体积更小、质量更轻的发光体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彩色的LED模块可以使颜色非常逼真,可以根据型号大小以及能量消耗率,逐渐增加高亮度输出,而且能源效率比白炽灯单元高。在欧洲非常普遍的高压钠蒸汽路灯每消耗一瓦电,可以产生85流明的照明量,而LED技术已经使每瓦电产生的照明量超过了150流明。随着新的半导体的出现发展,预计这个数字还要更高。

LED的预期寿命长,正在研究的LED路灯模块寿命超过了10年,是普通路灯寿命的四倍多。LED路灯的长寿命意味着不需要经常行更换,从而减少了交通中断的潜在性,降低了政府为此而支付的维修费用。LED路灯还有助于减少光污染,将现有的路灯换成LED路灯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电子技术。

五、LED照明目前存在的不足

LED在照明普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一是光通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采用LED作为照明光源,必须可以发出更多的光,必须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但是能量提高的同时LED芯片的发热量也会提高,如果用LED来提供照明的方式得到应用的话,可以使能源消耗量减少25%―50%。但是当需要12000流明(一只典型的60瓦家用灯泡是800流明)或以上的照明时,发热和其它与电相关的问题将成为制约LED技术的障碍,如何减少紧密压缩在一起的一组LED所产生的热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LED发出的光与自然光仍有一定的差距。白炽灯具有非常强的黄色光的成分,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白光LED发出的白光带有蓝色光的成分,在这种光的照明下,人们的视觉不很自然。三是价格较高。这是影响LED照明普及的主要原因。但是,近年来出于晶片技术的改良,制造成本正在急剧下降,近三年来LED的价格下降了近50%,其正朝着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这为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较好的性价比也可以弥补成本价格方面的不足。

LED照明应用要加速普及,短期内仍有来自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等层面的问题须克服。技术方面,包括散热、色彩、系统可靠度和效率提升等问题,仍有待厂商持续改善。我公司的LED照明产品的研发工作在国内起步较早,目前已经积累了较深厚的技术沉淀,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等一系列涉及到新产品实际应用和推广的问题,所以对新产

品的推出一直持谨慎态度。加上目前市面上的LED照明产品良莠不齐,产品信息许多都不够完整,容易误导消费者,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尽快制定产品标准、测量标准、控制与接口标准,为行业的规范发展指明出路。

六、LED目前已应用领域简介

国际上现阶段LED主要用于背光源、汽车及信息显示部分。国内LED较为成熟的应用领域包括建筑景观、大屏幕显示、交通信号灯、家电数码显示与指示灯、汽车灯、特种照明灯、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电视机的中小尺寸背光等,其中建筑景观、LED显示屏与家电显示、手机、电脑笔记本等中小尺寸背光源三大领用领域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白光LED光通量和发光效率提升,包括庭园灯、探照灯、阶梯灯、阳台灯等采用比率正快速成长,“工研院”预估,LED建筑景观照明应用市场到2011年将成长至4.7亿美元,年复合成长率达38%,占整体LED照明市场比重将达50%。

由于LED光源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量少、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性强,有利于环保等特性,近几年来在城市灯光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应用于数码幻彩、护栏照明、广场照明、庭院照明、投光照明、水下照明系列。许多城市利用LED光源照明技术应用于城市灯光环境建设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广州电力大厦、广州鹤洞大桥、广州工商行大厦、珠海迎宾南路灯光工程、东莞中心城区灯光工程、郑州河南医科大立交桥、上海延安路灯光工程、湖南常德市丹阳天桥、南通市通讯塔灯光工程等。

七、未来LED照明的发展方向

一、LED产业发展方向

国际大公司通过纵连,即通过并购来快速实现全球统一市场营销策略的上中下游整合。台湾企业借强大的规模制造、产业集聚和代工优势,通过横合,即通过互利互惠的股份重组,合并同类企业,快速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合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鉴于我国LED产业的现状,不论技术还是产能短期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都有相当大的难度,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研发和生产力量,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通过规范股权架构、加大研发,采取并购和合作的方式将海外先进技术引入国内,可争取与国际大厂基本在同一技术水平进行产业竞争,这也和目前全球LED产业购并联合的整体趋势是相吻合的。

继上海、厦门、大连、南昌和深圳成为首批五个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内封装和应用企业形成快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价格优势,我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LED封装生产基地。封装及应用,尤其是国际应用产品加工有向我国转移的趋势。在封装和应用领域中国已经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必须加大产品的创新、加强品牌的培育。

二、LED照明实际应用发展方向

目前在半导体照明的应用方面,正逐渐开始功能性照明方面应用。市场不断扩大,从显示向照明,从特殊照明向普通照明延伸。道路照明、隧道照明等室外照明市场将随着LED光效的提高与价格的下降而大面积应用,农业、军事、航空等新的应用领域也将逐步开发出来。随着能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LED的重要性和市场空间更加显著。

目前,半导体照明发光效率高于白炽灯,且正以更快的速度拓展其多种应用范围,大尺寸液晶电视背光源、汽车、商业和工业用照明都已逐步成为LED主要应用领域。预计2010年,LED还将超过荧光灯,进入普通照明领域,节能效果将更加显著。

目前,照明消耗约占整个电力消耗的20%,大大降低照明用电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业界已研究开发出许多种节能照明器具,并达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绿色照明”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开发和应用更高效、可靠、安全、耐用的新型光源势在必行。LED以其固有的优越性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对LED照明效益进行了预测,美国55%的白炽灯及55%的日光灯被LED取代,每年节省350亿美元电费,每年减少7.5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100%的白炽灯换成LED,可减少1~2座核电厂发电量,每年节省10亿公升以上的原油消耗。台湾地区25%的白炽灯及100%的日光灯被白光LED取代,每年节省110亿度电。据国家路灯行业统计,我国城市道路照明共有1500万盏以上的路灯,近几年的增长率在20%以上。照此估算,全国每年照明路灯的市场规模不低于50亿元,如使用LED路灯,每年可节电20亿度以上。国家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办公室的专项调查显示,我国照明用电每年在3000亿度以上,如用LED取代,可节省1/3的照明用电,相当于总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三峡工程的全年发电量。

日本早在1998年就编制“21世纪计划”,针对新世纪照明用LED光源进行实用性研究。近年来,日本日亚化工、丰田合成、SONY、佳友电工等都已有LED照明产品问世。世界著名的照明公司如飞利浦、欧司朗、GE等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LED照明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美国GE公司和EMCORE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专门开发白光LED,以取代白炽灯、紧凑型荧光灯、卤钨灯和汽车灯。德国欧司朗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LED照明系统。台湾目前的LED产量仅次于日本列在美国之前,从1998年开始投入6亿台币进行相关开发工作。LED发展历史已经几十年,但在照明领域的应用还是新技术。随着LED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光效率的逐步提高,LED的应用市场将更加广泛,特别在全球能源短缺的忧虑再度升高的背景下,LED在照明市场的前景更备受全球瞩目,被业界认为在未来10年成为最被看好的市场以及最大的市场,也将是取代白炽灯、钨丝灯和荧光灯的最大潜力商品。

据我们的了解,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和运动场馆建造和更新的中心。上海将LED主导性的作为一种新“绿色”光源在工程实施上进行了大力的推广,这会是LED照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梯次转移。此外,上海市政府还制定了促进LED照明产业发展与应用的相关政策和措施。LED照明被列为“特殊的技术博览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焦点上,大力支持LED照明在世界博览会的广泛应用。2010年的世博会将成为中国LED照明产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8篇

活性炭根据其存在形态可分为粉末活性炭、粒状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及活性炭棒四大类。不同存在形态下的活性炭其用途及性能存在差异, 如粉末活性炭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脱色、结晶、过滤、物质提纯等领域, 粒径越小, 其比表面积越大, 过滤吸附效果越好, 但存在二次污染且不能再生复活等缺点[3]。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对不同存在形态的活性炭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 如何最佳地发挥不同存在形态的活性炭的过滤吸附效果及拓展应用领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下将通过对活性炭棒过滤吸附机理, 产业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该产业发展趋势, 为活性炭棒的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思考方向。

1 活性炭棒的过滤吸附过程分析

1.1 粒状活性炭的过滤吸附

粒状活性炭, 粒径为500~5000μm, 其孔径结构一般是具有三分散态的孔分布, 孔径大小分三类, 即大孔 (>50nm) 、中孔 (2.0~50nm) 和微孔 (<2.0nm) [4]。

粒状活性炭粒径较粉末活性炭大, 其过滤吸附机理同样包括物理及化学过滤吸附, 因颗粒成形不易流动, 水中有机物等杂质在活性炭过滤层中也不易阻塞, 相对粉末活性炭其吸附能力强, 携带更换方便。但由于粒状活性炭的孔状结构所致, 其吸附速率较慢, 分离率不高, 尤其是它的物理形态使其在应用和操作上的诸多不便, 限制了粒状活性炭的应用范围[5]。

1.2 活性炭纤维的过滤吸附

活性炭纤维, 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是继粉末与粒状活性炭之后的第三代活性炭产品, 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吸附剂[6]。

相比于粒状活性炭, 活性炭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微孔丰富、孔径小且分布窄、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等优点[7], 且以物理吸附为主, 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在水及废水处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8,9]。活性炭纤维易再生, 不易粉化和沉降, 具有较快的吸、脱附速度, 且可根据需要制备成纱、布、毡和纸以满足各类用途, 但存在价格较贵, 易繁殖细菌, 不能吸附悬浮固体和不溶性染料等缺点[8,9]。

1.3 活性炭棒的过滤吸附

活性炭棒是利用某种粘合剂通过烧结压缩、热熔挤压等各种物理机械形式将某种粒径或几种粒径组合的活性炭固结成棒状, 以用于空气、水净化、有机物吸附净化等领域的一种过滤吸附材料。活性炭棒的过滤吸附机理同样包括物理过滤吸附和化学过滤吸附, 但与粒状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过滤吸附过程相比, 易受粘合剂种类、加工成型工艺类型和活性炭颗粒间空隙等因素影响。如对高密活性炭棒而言, 成型过程大量活性炭颗粒间无效单元的减少或消除, 对提高单位体积的活性炭棒过滤能力最为有效[10]。同时介质在通过活性炭棒时, 与活性炭棒接触时间较长, 使杂质能较充分被过滤吸附。

活性炭棒具有制备成本区性低, 且克服了粉末活性炭二次污染问题, 能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的处理等优点。然而固结粘合剂的引入将使活性炭颗粒比表面积下降, 导致其过滤吸附活性降低。如何在保证活性炭棒成型粘结牢度的基础上, 提高活性炭棒的过滤吸附能力, 是制备高效、高寿命活性炭棒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活性炭棒制备原料、所需粘合剂种类及特点

2.1 活性炭棒制备原料种类及特点

不同原材料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孔径分布不同[11]。因此活性炭棒的制备原料选择对活性炭棒的过滤吸附效果提升极为重要。活性炭棒的制备原料来源主要有煤质活性炭、木质活性炭 (如薪材, 木屑) 、竹质活性炭 (如毛竹) 、椰壳活性炭、果壳活性炭 (如稻壳、杏核、桃壳、核桃壳和枣壳等) 。张巍等[12]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给出了表征活性炭对不同大小分子化合物的吸附性能及表面化学性能的吸附指标, 即苯酚、碘、甲基蓝和丹宁酸等的吸附值。表1[11]给出了不同种类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表明不同原料的活性炭及不同加工工艺获得的同类活性炭对不同大小分子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活性炭棒的不同应用领域选择适合的活性炭原料种类。

造成不同原材料的活性炭吸附性能差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同原料的活性炭孔径结构、分布存在差异。章建等人[13]比较分析了不同活性炭样品的物理结构参数 (见表2) , 并结合扫描电镜研究表明, 竹质活性炭的表面面积和孔结构数据接近椰壳活性炭水平, 优于木质活性炭和煤质活性炭;结构上竹质活性碳与木质活性炭相似, 具有较开放的致密结构, 存在较多的大孔 (5~10μm) , 从大孔延伸出中孔及微孔, 孔大都呈现针形形态;椰壳活性炭与其他活性炭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 具有更为致密的结构, 呈现纤维状的孔分布。

常见的椰壳、果壳及煤质的活性炭原料特点如下。

2.1.1 椰壳活性炭

椰壳活性炭微孔结构发达, 具有最小的孔隙半径, 其对小分子 (芳环类) 和极性有机物的吸附性能较好;同时椰壳活性炭具备吸附速率快, 吸附周期短, 吸附容量大, 脱色、除臭快, 强度高, 使用寿命长的特点。但是目前国内椰壳资源短缺, 炭化强度偏低, 水分、挥发份含量较高, 活性炭制备工艺不精, 进口原料价格偏高。

2.1.2 果壳活性炭

果壳活性炭孔隙结构发达, 比表面积很大, 中小孔数量较多, 对于中型分子的吸附能力强, 机械强度高, 床层阻力小, 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好, 吸附后固液分离简单、不存在二次污染, 且原料来源比较充足, 在饮用水净化和废水深度处理方面, 果壳活性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14]。

2.1.3 煤质活性炭

煤质活性炭原料丰富, 其碘值指标较高, 但因原料煤品种多, 如无烟煤, 肥煤, 黄化煤等, 使得制备的活性炭质量不稳定, 灰分很多, 质量较差, 因此需通过改变活化工艺参数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15]。而通过KOH、NaOH活化的方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容易腐蚀设备, 清洗产品的酸液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2.2 活性炭棒制备所需粘合剂种类及特点

粘合剂的种类繁多, 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天然类粘合剂和合成类粘合剂。常见的天然类粘合剂有淀粉、动物胶和天然树脂等, 然而天然粘合剂往往需要经过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淀粉经水溶性改性后可用作活性炭棒的粘合剂[16]。合成类粘合剂, 种类较多, 有超高相对分子量聚乙烯 (UHMWPE) 、高密度聚乙烯 (HDPE)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聚丙烯、聚酰胺、聚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 和聚醚等粘合剂[17,18,19]。下面对几种常用于活性碳棒制备的粘合剂进行简单介绍。

2.2.1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 粘合剂

它是由EVA乳液经喷雾干燥后所形成的一种可自由流动的再乳化性白色粉末。EVA乳液表面张力低, 具有永久的柔韧性、较好的润湿性和粘合性, 可用于制备粘合强度较高的胶粘剂[20]。EVA乳液呈乳白色或微黄色, 共聚物固含量为55%左右, pH值为4.0~6.5, 粘度范围在500~4000mPa.s, 乳液粒径范围在0.2~2.0μm, 乳液密度范围在1.03~1.08g/cm3[21]。EVA乳液及其胶粘剂具有干燥速度较快、胶膜柔韧性好、粘接强度高、耐水性较好、耐酸碱、耐油等优异性能[22]。EVA及改性EVA粘合剂具有的较高粘接强度, 且易在活性炭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柔韧的胶膜, 使制成的活性炭棒具有较高的强度, 改善了活性炭棒的脆性, 使其具有较好的韧性, 备受活性炭棒制备企业的青睐。

2.2.2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粘合剂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粘合剂是在高压力 (100~300MPa) , 高温 (190~210℃) , 过氧化物催化条件下自由基聚合而成的, 具有支链结构。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LLDPE) 粘合剂相比, LDPE具有熔点较低, 在较低温度情况下能达到优异的粘结性;同时LDPE较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使其具有较强的熔体强度;另外, LDPE还具有较均衡的物理性能, 韧性较好、冲击强度高、脆化温度低、水的渗适率低、稳定性好、耐化学品尤其是耐极性化合物性能好等特点[23]。与高密度聚乙烯 (HDPE) 相比, 其结晶度 (55%~65%) 和软化点 (90~100℃) 较低, 有良好的柔软性、延伸性、透气性和加工性, 其化学稳定性较好, 可耐酸、碱和盐类水溶液。低密度聚乙烯的熔点低, 能在较低温度下熔融, 并与活性炭颗粒混合制得活性炭棒, 工艺要求较低, 但使用受环境条件 (如温度) 的制约较多。

2.2.3 高密聚乙烯 (HDPE) 粘合剂

高密聚乙烯 (HDPE) 粘合剂是一种颗粒状白色粉末, 它是在中等压力 (15~30大气压) 有机化合物催化条件下进行Ziegler-Natta聚合而成的, 具有较高的刚性及韧性, 良好的力学性能及较高的使用温度。与低密度聚乙烯比较, 高密聚乙烯有较好的耐温、耐油性、抗环境应力开裂性和抗冲击性。由于其支链化程度较小, 分子能紧密地堆砌, 结晶度高, 所以在强度和劲度方面比LDPE好, 韧性也比LDPE高[24]。HDPE化学稳定性较好, 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25]。HDPE粉的良好机械性能、耐热蠕变性能和耐收缩性利于生产烧结活性炭棒制品, 但部分活性碳颗粒间易出现未粘结的现象。

2.2.4 超高相对分子量聚乙烯 (UHMWPE) 粘合剂

超高相对分子量聚乙烯粘合剂具有线性结构, 分子链长度是高密度聚乙烯的10~20倍, 分子量达到100~600万, 具有优异的耐冲击、耐磨损、自润滑性、耐化学腐蚀等性能[24]。由UHMWPE为粘合剂制备的常规活性碳棒具有结构紧密的特点, 很少适合制备高多孔结构的活性碳棒[26]。

2.2.5 改性聚乙烯粘合剂

EVA、LDPE和HDPE等粘合剂因具有高的流动性, 导致粘合剂在活性碳棒内分布出现不均匀分布等现象, Haftka等针对这一现象制备了一种新颖的改性聚乙烯粘合剂, 其熔体流动指数 (MFI 190/15) 为1.2~10.0g/10min, 多分散性Mw/Mn为3~30, 堆积密度为0.05~0.50g/cm3和粒度为5~300μm的聚乙烯均聚物[18]。该粘结剂具有高粘度, 较低的涂敷活性炭的倾向, 高多孔性, 低堆积密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活性炭棒中活性炭活性表面的遮蔽, 使其充分发挥多孔结构的作用, 从而可以制得具有高吸附性以及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的活性炭棒。

2.2.6 水溶性改性淀粉粘合剂

水溶性改性淀粉粘合剂是一种水溶性丙烯酸和动物胶改性的淀粉粘合剂[16]。由于其选用天然原料, 所以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而且成本廉价, 制得活性炭棒后, 在处理印染废水的过程中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经改性后的淀粉比天然淀粉的糊化热要小, 粘度增高, 满足使用少量的粘合剂也能使活性炭棒具有一定的强度又尽量不会堵塞颗粒活性炭的表面微孔的要求, 从而又保证了活性炭棒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3 活性炭棒制备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活性炭棒的制备途径一般分两种, 一种为热压型活性炭棒, 即将颗粒活性炭与特定粘合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经热熔挤压后, 切成一定长度的段状活性炭棒;另一种为烧结型活性炭棒, 即将颗粒活性炭与粘合剂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灌注到特定的模具中, 将模具两端加端盖, 用压力机械将混合材料压实, 并放入干燥箱中烧结冷却后脱模制得。

活性炭棒的两种制备途径均利弊共存。对热压型活性炭棒制备而言, 粘合剂在碳棒成型中的均匀分布不易控制, 且滤芯粘结剂含量过少, 吸附过程中会出现漏粉现象。滤芯粘结剂含量过大, 堵塞活性炭的孔隙, 会明显降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 使其吸附、脱色、除异味等性能大大地降低, 但该制备方法具有效率高、制备成本低等优势;而烧结型活性炭棒制备而言, 同样存在粘合剂在碳棒成型中的均匀分布控制问题, 且制备所需模具数量多, 生产成本较高, 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但相对热压型活性炭棒而言具有较好的过滤吸附性能。

活性炭棒制备过程表明:活性炭颗粒种类及粒径的选择、粘合剂种类与含量以及炭棒成型模式均会影响到其过滤吸附性能。如何解决活性炭棒制备过程中粘合剂在活性炭颗粒表面均匀分布、引入粘合剂后活性炭颗粒比表面积下降现象、炭棒物理机械性能提升、成型模式优化与制备效率提高等关键问题是活性炭棒制造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4 活性炭棒的应用领域及展望

活性炭棒克服了或大大降低了活性炭颗粒过滤吸附中的二次污染问题, 提升了颗粒活性炭的过滤性能, 广泛应用在水处理、空气净化、溶剂回收、吸附分离、催化反应和储能等领域[16,18,26]。

活性炭棒在空气净化中应用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将空气中非极性有害气体及微小固体颗粒物进行吸附[26]。目前, 活性炭棒滤芯主要应用于饮用水及其它洁净水净化领域, 如在常压净水器中, 用于吸附水中的异色、异物和有机物, 提高出水口感[27]。在水处理上, 很少有用于染整废水处理领域的相关报道, 这将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应用方向。纺织工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工业, 印染行业又是纺织工业用水量较大的行业, 染整废水水量大、色度高、成分复杂, 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助剂、油剂、酸碱, 纤维杂质及无机盐等, 严重污染着环境。因此如何改进活性炭棒的制备工艺参数, 提高其过滤吸附效果, 探索印染废水处理的新途径, 降低印染行业废水处理的成本, 减轻印染行业废水处理的压力, 是今后活性炭棒在印染废水处理应用中应探讨的内容。

5 结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气治理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相关文章:

大气治理行业08-01

大气扬尘治理措施08-07

大气污染及其治理07-07

大气污染治理制度07-07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08-14

城市大气污染与治理08-24

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08-26

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12-29

大气污染危害及其治理01-07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01-07

上一篇:超声诊断质量控制规范及考评标准下一篇:玉树地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