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哪儿范文

2024-05-14

爸爸在哪儿范文(精选10篇)

爸爸在哪儿 第1篇

作为一名《爸爸去哪儿》的忠实观众,到电影院一睹它的风采实在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

看了那么多次电影,头一次见识到这样的阵势:售票口、检票处都排起长队;播放厅里座无虚席;甚至到片尾曲时,都有近半数观众不愿离场……

电影之前的广告部分,坐在我旁边的雯雯笑着说:“感觉好像大家一起在看超大屏的湖南卫视,就差一个台标了。”我很赞同的点头。

与电视版不同的是,这一次,五个爸爸和宝贝的初次亮相,变得亲切和怀念。

大电影的主题是丛林冒险,宝贝和爸爸们每完成一个任务便可获得一枚星星,集齐三颗星星后就可以参加森林化装舞会。在一番精彩刺激的选房比赛之后,爸爸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做叉烧包。就在所有观众都以为这项任务对于厨子出身的天天爸爸张亮而言毫无挑战的时候,张亮幽幽甩出一句话:“我没学过面点”,对于前来取经询问调料放置多少的石头爸郭涛与Kimi爸比林志颖丢出一句:“看心情放”,实在令两位爸爸摸不着头脑,也让观众们大跌眼镜。与此同时,森爹田亮处女座大爆发,对小木屋里的所有厨具进行了一番透彻细致的大清洗,眉头还是皱在一起,小声嘟囔着摄制组准备的肉太不干净。当所有的爸爸都将美味的叉烧包端给孩子们时,Angela的爸爸王岳伦却还在对着不清楚怎样点火的锅罩苦思冥想,可怜的小Angela只能眼睁睁的等着慢半拍的爸爸,羡慕着其它小朋友已经吃到的叉烧包。

作为一档真人秀电影,期盼《爸爸去哪儿》剧情的跌宕起伏是不可能的,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细节的捕捉,小朋友自然流露的真情,萌点。譬如Kimi刚刚踏进动物园,看着眼前的美景,可爱的动物,最爱的爸爸和亲切的小伙伴,摇头晃脑的呼喊“我好幸福哦”;譬如Cindy拿着画笔捧着画,开心地对爸爸说要画一个天天一样的小帅哥,小朋友之前青梅竹马的感情立刻彰显并萌到了一大批观众;譬如一直被视为大哥哥的石头也偶尔卖萌,学着一口不标准的台湾腔跟Kimi弟弟愉快的交谈;譬如看到小动物时总是眼睛放光的Angela真诚邀请大象到她家里做客;譬如暖男天天细心为爸爸洗脚,张亮满脸幸福的表情……

电影节奏很快,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有的温馨,有的滑稽,有的恐怖,但总是笑点十足,渗透温暖。印象很深的是Angela的眼泪,跟着呆萌的王爸爸,慢节奏的两个人获得星星的路途并不顺利。在给小老虎喂奶的环节里,因为害怕,Angela没能拿到小星星,她很伤心,却没有吵闹,红着眼眶的Angela没有哭,她听村长的话要继续努力。直到最后,当所有的小朋友都拿到参加森林化妆舞会需要的三颗小星星,开开心心的收到了晚会的邀请函时,Angela终于伤心的哭了,她说,为什么我什么也没有。就像是小心翼翼捧在手心里的水晶球被打碎了一样,她明明很乖,很听话,也很努力,她想和小伙伴一起去森林舞会。村长叔叔安慰她,大家给了她最后一次机会,给大熊猫建窝。Angela很认真,做的很起劲,眼睛里满是渴望和坚定。她如愿得到了小星星,可以去参加舞会了,她笑的很开心,她把第一个荣誉给了一旁的Cindy姐姐,因为Cindy姐姐帮她最多。Cindy也很开心,因为她说,她最喜欢Angela。就连一开始口口声声说不会帮助Angela的Kimi也很开心,他争着告诉村长,最后一颗小星星是Angela的。

就是这样一部温暖的电影,从电视节目延续开来,一路看着节目的观众也清晰的看到了爸爸们和孩子们的成长。Kimi不再粘着爸爸,学着独立,学着去爱别人,他的心依旧晶莹剔透,他的童话世界除了奥特蛋和爸比之外,多了好多他喜欢的小朋友。林志颖也学着对Kimi放手,他依旧耐心,依旧亲切,依旧是Kimi心中的超人。石头不仅仅是小朋友心中的`大哥哥,也是个可爱的小孩子,爱练武功,爱学台湾话,一如既往的爱帮助弟弟妹妹。郭涛也学着对小石头更加温柔,更加体贴。Angela小公主不再乱发脾气,开始学着对每个人好,她银铃般的笑声和无敌可爱的笑脸感染着所有的爸爸们。王岳伦爸爸也渐渐学会了如何照顾女儿,直到无微不至。Cindy不再大哭不止,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化身为风女子的她不仅精力充沛,也乐于助人,常常让观众感动。田亮爸爸的调料料理也更加美味,对于为自己的漂亮女儿扎头发也更加游刃有余。天天不改暖男本质,常常感动到张亮和观众,通过节目,他学会了帮助弟弟妹妹,学会了分享,他说,玩儿不重要,朋友才重要。张亮一夜成名,但依旧谦虚随和,模特的身材和精湛的厨艺更令他成为新一代男神。

面对这五个可爱孩子,我常常觉得很舒服,很自在,我喜欢他们身上的真诚不做作,喜欢看他们清澈的眼神,喜欢听他们令人大跌眼镜的萌言萌语,喜欢Cindy与Angela甜甜的闺蜜情谊,喜欢Angela与Kimi的小打小闹,喜欢天天与Cindy的两小无猜,喜欢作为大哥哥的石头用娇宠的语调逗Angela妹妹开心,喜欢五个小朋友手牵着手一起走。我常常会回想自己的童年和童年的小伙伴,如今各散天涯,不知道她们还记不记得我,记不记得我们做过的游戏,说过的承诺;我常常会反思自己对父母的爱,成长带来了很多不得已和顾忌,有的时候,我们做的,反而不如几个小孩子。

电影落幕之时,熟悉的旋律响起,屏幕开始回放熟悉的画面,雯雯回头对我说,我没看够,我说我也是。

后记——一些题外话:意料之外,《爸爸去哪儿》电影版的争议很大,反对的声音很多,似乎每个人都化身为专业的电影代言人,指着《爸爸去哪儿》的鼻子说:“你侮辱了中国电影,你根本不配叫电影!”使得很久都没有扬眉吐气过的中国电影又突然变得尖酸狭隘。且不说电影的真正定义到底是什么,那是电影人与电影总局的事情,但电影作为商品,能赢得消费者的喜欢,让消费者心甘情愿花钱消费,便是成功的商品。说《爸爸去哪儿》是为赚钱而来确实不假,但这不该是一部电影的错误,商品经济时代,试问有哪部进驻电影院的电影不想着赚钱,专为传播真善美而来呢?

又有一些矛头指向了观众,认为观众不明就里,误导电影市场,让“烂片”横行,这样的高帽和罪名,让我们这群只图一乐的观众着实惶恐。看电影本是一件放松的事情,电影能否在电影院里上映,自有一批专业的人员来鉴定审核,既然通过,观众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观看,如果真要背负着鉴别电影真伪、衡量电影层次的责任来看,恐怕这样的消遣最后只能让人退避三舍,望而却步。林依晨在第一次荣获金钟影后时曾说过:“演员的使命就是带领观众看到更深层次的人性”,这句话对于电影电视剧同样适用。一部好的作品,观众喜欢,看过之后从中得到了一点领悟,一点思考,一点快乐,足矣!

作为春节档的一匹黑马,《爸爸去哪儿》的受欢迎程度自有票房和观看过电影的观众说了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正反两面必定相依相存。正如观众对于作为节目的它有不同的声音,作为电影的它也自有利弊,但它成功模式也是值得中国电影反思和学习的,而不是一味揪着拍摄周期,制作周期等问题锱铢必较。

爸爸在哪儿 第2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数托邦创意分析工作室抓取了新浪微博上提及“爸爸去哪儿”的45.5万条原创微博,并对36.7万独立原发作者用户(去除疑似水军账户)、1300余万条用户微博及近1亿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

AD:

所有人都有爸爸,约一半的人有机会成为爸爸,仅凭此,《爸爸去哪儿》火地就有 硬道理。从舞台秀走向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近乎 零差评 的口碑创造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成功转型。有观众说,在疲惫的周末夜晚,被 星爸萌娃 温暖后入睡,简直就是一次 治愈系 减压。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数托邦创意分析工作室抓取了新浪微博上提及 爸爸去哪儿 的45.5万条原创微博,并对36.7万独立原发作者用户(去除疑似水军账户)、1300余万条用户微博及近1亿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爸爸去哪儿》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 口碑王,还使娱乐节目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

超越《中国好声音》成为口碑王

通过与各节目同时提及的正负面词汇进行统计。《爸爸去哪儿》虽未完全达到 零差评,但仍创造了高达89%的美誉度,超过《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以及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等。

男女粉丝 二八分 罕见攻下GDP高地

尽管父爱主题 男女通吃,但分析得出的 爸爸粉 女性占到八成。难道是因为星爸太帅?当然,这与微博中整体较高的女性占比和她们更爱分享转评的习惯也有关。

GDP高地聚集。对湘派娱乐节目免疫力极《爸爸去哪儿》偏好度前十省份中,有5个GDP十强,涵盖3 先富起来 的人,对亲子关系有更深的焦虑和期待?

覆盖适龄婚育群体观众气质更显成熟

在几档人气节目中,爸爸粉 的年龄总体适中,横跨 50后 至 00 后。以北京为例,主体观众覆盖了从高中生到大学毕业10年左右的人群。不少适龄青年发微博称,看到某某,我也好想结婚,想有个这样的儿子女儿。有趣地是,北京和上海的 爸爸粉 年龄明显偏高,不知是否与两地剩男剩女大量堆积有关。

一组有趣的数据,依据数托邦自主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用户的社交关系及微博内容等进行分析得到。也许,北京、上海妈妈的心水草玛瑙 mnwg.net情会很复杂,她们会不会一边看着 爸爸去哪儿,一边被孩子问 爸爸到底去哪儿了 ?

媒体偏好数据的分析显示,爸爸粉 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快乐至上,对精神世界的要求有自己的腔调。对 新周刊、南方周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等严肃时政类媒体保持关注,流露出更为成熟、理性的气质。

林志颖父子 老少通吃 张亮爷俩成功逆袭

数据来自于每期节目播出后一周内5对父子的原发微博提及量(含昵称),其中第0期为第1期

节目推出的前一周。林志颖父子以 不老男神 超萌北鼻 组合稳居金牌榜首位,少女偶像首次以父之名,温情耐心感动观众。田亮父女综合实力排名第二,奥运冠军成功转型,形象养眼、表现有话题性带动观众。张亮父子低调亮相,在第四期凭借天天出色表现成功逆袭,赚足眼球,受益最大。

那些广为传颂的笑点与泪点

爱的表达可以创造,大数据的新词识别和梳理发现了它们。每一个笑点与泪点背后,是父亲和孩子是终身难忘的成长故事,也是《爸爸去哪儿》留下的最温暖的回忆。其中,奥特曼的蛋 已在淘宝出现,不少还号称 正品包邮。爸比、北鼻、森蝶,台湾腔与川味英语与网络语言天生也没有违和感。

三大主赞助商回报大比拼

以节目播出前后微博热值变化作为赞助回报参考。三个互不搭界的品牌各有收获:主冠名赞助商强势冒出,在几乎没有社交媒体营销配合下,微博热度强劲增长。英菲尼迪从第三期开始广告植入,话题增量立竿见影。思念水饺配合 爸爸吃神马 等先上下互动促销,参与度有所增加。只是不知,三大赞助商的投入是否与这一结果契合?

(数据支持:@数托邦,制图:刘雅坤,实习生王丹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文链接:zlpostdetailit2013-11-12pid_8436879.htm

【编辑推荐】

软件设计师考试考前冲刺预测卷及考点解析

爸爸在哪儿 第3篇

一、《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特色

(一) 满足了受众对公众人物的新消费

首先是对公众人物本身的消费。《爸爸去哪儿》的公众人物有演员、导演、歌手、运动员、模特等, 他们往往以自己的本职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包括在其他真人秀节目中也是如此, 这样的形象既充满光环又使受众产生距离感。而受众对这些公众人物的消费除了这些被包装出来的荧幕形象外, 他们更希望看到光鲜外表背后的真实生活形态, 以期产生类似“原来他们也会这样”的共鸣感。《爸爸去哪儿》所选择的拍摄地点, 大都是条件较为贫苦的地区, 这样就较大限度地减弱了这些公众人物身上的光环, 从而表现出公众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形象, 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行为参考对象。

其次是对公众人物孩子的消费。这些公众人物的孩子作为网民口中的“富二代”, 他们一出生就已占据较为优势的资源, 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对观众有着较大的吸引力。《爸爸去哪儿》将节目的焦点对准公众人物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生活细节, 这是其他节目所没有涉及的内容。为了增强观赏性, 节目又进行了一些相对孩子而言较有难度的游戏和任务设置, 挖掘这些孩子潜在的行为应对能力, 也可以折射出亲子教育话题。

(二) 最大限度求真, 避免作秀之嫌

《爸爸去哪儿》选择4~6岁 (韩国则是6~10岁) 之间的孩童, 节目中通过各个环节的巧妙设置充分表现了这些儿童的天真烂漫;而各位爸爸由于照顾小孩和日常家居生活经验的缺乏, 在摸索过程中所犯的一些“低级错误”也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爸爸和孩子的“不懂”搭档在一起, 就产生了预期的娱乐效果, 而这样的效果不需要提前安排和策划, 全部是自然而然产生, 这样对真实生活中的幽默娱乐内容的挖掘可以很好地避开受众的诟病。由于节目录制周期长达几个月之久, 爸爸照顾孩子能力的提高、父子 (父女) 之间了解的加深和孩子独立性的增加等, 这些内容的真实呈现在其他节目中也是从未有过的。

二、中国版本的本土化创新

(一) 单集内容增加, 整体集数减少

韩国版本的《爸爸去哪儿》中进行的是亲子两天一夜的户外体验, 在中国则变成了三天两夜, 而单集节目时长却没有改变, 这不仅可以增加节目内容, 使节目更加充实, 同时也使得节目在后期的剪辑中拥有更多的素材, 可以增加节目的观赏性。

韩版《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播了一年, 共57集。中国版本播了三个半月, 共14集。《爸爸去哪儿》14集节目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尤其是从第二集开始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度,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节目后期观众已经开始有了审美疲劳的趋势, 所以及时地结束第一季内容, 既可以保持口碑的良好, 同时也预留了观众对下一季的期待, 为节目铺好更为长远的道路。

(二) 角色设定有所改变

韩版的节目中孩子的平均年龄在七八岁, 而中国版本中的孩子平均年龄为五六岁。孩子年龄的减小增加了他们行为的不可控性, 保证了节目中有足够多的娱乐色彩。而另外一个因素则是中国的艺人相对于韩国艺人而言, 在节目中的表现更为保守, 孩子的不可控性可以适当削弱爸爸们在节目中的严肃性。

增加了一个外景节目主持人:李锐。虽然主持人在节目中出场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但是这个角色的增加可以使得节目更加的连贯、完整, 符合中国观众的收看习惯, 而且这个角色也会在无意中增加节目的搞笑内容。

三、节目运营

(一) 高成本投入保证节目内容充实

户外真人秀节目必须考虑到节目在录制过程中由于脱离了录影棚的保护伞而出现的各种状况。比如下雨天、下雪天中对昂贵器材的托运和使用、剧组人员的食宿问题, 以及录制人员的安全保护问题, 等等。中国版《爸爸去哪儿》每期都有1000多小时的剪辑素材, 最后剪成3小时的播放内容, 而这1000多小时的素材是由40多台机位完成, 其中活动机位20多个, 加上导演、摄像、后勤保障, 现场的工作人员共有100余人。所以在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保证下, 节目中的每个精彩瞬间都可以得到准确记录, 而好评如潮的反响也是对这样的付出的最好反馈。

(二) 播出平台优势:湖南卫视

购买国外节目版权的高额费用, 以及户外真人秀节目的高资本投入, 这本身就需要卫视的强大经济实力, 符合条件的卫视在国内屈指可数。《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 虽然在韩国和日本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反馈, 但是在国内来说, 同类节目仍属空白, 因而引进该节目无形之中就承担了一定的风险, 节目在播出前广告赞助商的更换就是很好的说明。湖南卫视通过多年的资本和人气积累, 有实力购买该节目并为其承担风险, 而事实也证明了湖南卫视的眼光和魄力, 因而不得不承认该台在创新和开辟新领域方面的能力。

据央视索福瑞媒介收视率统计, 《爸爸去哪儿》第二期播出后, 全国收视率涨至1.67, 收视份额达11.45, 而城市网收视率则达2.588, 收视份额达11.53, 收视涨幅达85%。不仅如此, 从《爸爸去哪儿》第一期播出之后几乎创下了零差评的收视影响, 在中国综艺类电视上可谓“开天辟地”。

四、节目影响力分析

(一) 节目影响力所产生的效果

《爸爸去哪儿》热播后, 湖南卫视趁热打铁推出同名电影, 并选择在春节档上映, 这部电影预算5千万, 拍摄不到5天, 上映12天却收账6亿, 可见节目本身的影响力之大。此外, 各集节目的拍摄景点也都成了当地的旅游景点, 而节目中孩子所喜欢的玩具, 比如“奥特蛋”成了网络热卖玩具。然而, 与这些巨大的经济效益成对等的则是五对明星父子及其家庭生活的过度曝光。网民们在成就《爸爸去哪儿》的同时, 也对五位明星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二) 对其他电视节目的成功借鉴

在众多《中国好声音》、《最美和声》、《我是歌手》等同质类节目充斥荧屏时, 《爸爸去哪儿》另辟蹊径, 强势跻身一线收视节目, 这不得不对各电视节目制作单位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回顾我国近几年收视率比较的高的节目, 不难发现大部分均属于真人秀, 而《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则体现了一种更为细化的真人秀节目——户外真人秀节目的高市场迎合率。但是制作真人秀节目的门槛较高, 这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所以各家卫视需要量力而行。然而《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念上的借鉴, 就是节目制作不可随便跟风, 需要适时创新, 同时反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的成功, 我们也可以看出认真的制作态度、严谨的品质追求也是各个成功节目的共性。

参考文献

[1]尹冰.浅析如何做好亲子互动真人秀电视节目[J].中国报业, 2013 (11) .

[2]焦文.对引进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研究——以《中国达人秀》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 2012.

爸爸,在哪儿? 第4篇

早就知道自己会做奶爸

受访人:

于陪德

(Michel-Pierre HUPPE)

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古利国际公司高级商业顾问。曾在多个国家、地区生活工作过,至今已在亚洲生活了25年。有两个女儿,一个3岁半,一个5岁。

Q 你和家人平时在哪个国家生活的时间比较多呢?

A 我们大部分时间在中国的上海居住,不过每年有1~2个月的时间我们会在加拿大度过。

Q 你是亲自做奶爸还是让妈妈带孩子?为什么?

A 我的工作比较自由,很多时间可以在家,所以我早就知道自己会做奶爸。另外,我的个性比较细心,对家人日常生活的安排,比如孩子的食物、营养等能掌握得比较周到。但是再好的爸爸也无法完全替代母爱。毕竟孩子有10个月的时间都生活在妈妈的肚子里,之后是母乳喂养,所以肯定与妈妈有更亲密的关系。比方说,我和宝宝每天相处的时间尽管比较长,可她们一旦受伤,就算我抱她们,她们肯定也会先哭着喊“妈妈”。

Q 你的育儿计划是什么?又有什么独特的育儿之道呢?

A 我没有具体的计划。我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的,尽管这些选择不一定正确,我想让孩子看到后果并学会承担。这样她才会明白原来的选择好还是不好。我现在可以控制的是,让孩子的错误选择后果不严重但足以学习。我不希望她们已经长大了还犯基本错误。另外,我在家定了十几条规定,并用漫画的形式跟女儿们一起贴在一张纸上,这些规则包括如何吃饭、洗澡、和别人玩游戏等等。目的是让她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

Q 通过独特的育儿方式,你想培养孩子怎样的品质?

A 让孩子逐渐不再依靠父母,能独立做决定,并学会做人。

爸爸的爱:爸爸去哪儿...了? 第5篇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信每位常年在外工作的宝爸们,每次要远出工作离家时,都有这种眷恋与不舍的离情别绪吧。

今天是远出工作离开家的日子,两岁的宝宝也许是感应到了这即将到来的离别,从早晨起来就一直黏着我,中午时分也不去睡觉,还赖着我又带她在楼下走了一圈。

好不容易孩子终于睡着了,我赶紧收拾好东西,对着熟睡中的小宝贝说再见,匆匆离去,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心情比行囊更沉重。

路途中想起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一位爸爸,常年在外工作,不能随便回家。妻子生孩子以前都会偶尔逢年过节去陪他几天。怀孕之后大腹便便就不方便再出远门了。妻子生产时,这位爸爸终于回来了三天,也就见了孩子一面便又匆匆离开。等下次再回家时,一开门,看到孩子端正的坐在客厅中间认真的看喜洋洋,男人抱着孩子嚎啕大哭:我这是走了多久?我们家娃都会看动画片了!”

笑过之后多少有些心酸,发现居然和我的经历非常相似,在我爱人怀胎期间我只在节假日回了两次家,每次都感觉那么的匆匆忙忙。

临近预产期的前几天请假回家,待宝宝出生后刚一周我又返回了职场,宝宝满月我无法参加,生病时我不在身边,直到小宝贝一岁时,加上过年休假我总共回了三次家。

小家伙一直是我爱人独自在照顾,原本特别好强的爱人也不得不离开职场变为全职妈妈,每思于此不由得满怀愧疚。

回 忆

关于宝宝成长的陪伴回忆真的很少很少,其中有一件事却让我一直无法释怀。

孩子五个半月的时候,因为感冒诱发急性支气管炎,又加上她是先天性喉头骨软化,比别的孩子更容易吐奶呛奶。据爱人后来给我说,孩子在一阵剧烈咳嗽之后突然被痰倒吸卡在了嗓子眼里,一下子就没气了,瘫软到爱人怀里再没呼吸。

爱人当时吓坏了,幸亏她平时经常翻看各种育儿知识,掌握一些基础的急救常识,慌乱之中仍反应敏捷的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将孩子趴着放在她的腿上,照着后心使劲拍了几下,孩子从嗓子眼里把痰吐出来之后哇的一声才哭了出来。

而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场景,我正在外地,在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和董事长过本年度业绩达成方案。

突然手机屏幕亮起,我看到了是家里的电话,犹豫了一下后我抱歉的告知董事长“我需要接一下电话,因为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我爱人是不会明知道我在开会还打电话的”。

接通电话我只听到爱人刻意平静的声音说孩子感冒发烧要去医院就诊,自己抱着孩子开不了车,让我帮她预订车。

我甚至有些不耐烦。当我订完车满怀抱歉的回到办公室,继续与董事长沟通方案时,我仍然不知道此时的爱人在独自承受着多么大的惊吓和担心。

当天我离开办公室已经是23点以后了,我接通了爱人的电话,她才告知我小宝宝全部情况。孩子被带到医院,医生开了些药,让回家悉心照顾好好休息。

爱人担心影响我开会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告知我当时都发生了什么。我顿时感到内心五味杂陈,思绪混乱,心情久久难以平息……

孩子当时如果有什么意外,还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我会怎么办?

孩子在家出现危险时我还在这里开会,这样的付出真的有意义吗?

在我生命中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

……

我痛恨自己在接到电话时,我的心情竟然是对突来电话打断会议的抱歉,而非是对晚上爱人要独自带小宝宝去医院就医的孤独无助感受;

我痛恨自己对工作太投入,以至于没有听出爱人语气中的微微颤抖;

我痛恨自己在电话中还有点轻微的不耐烦;

……

那晚我彻底失眠了,满脑的如果、万一、疑问、愧疚等问题,很多我都想不明白也无法解答!

真的很庆幸小宝宝没有危险。

感 悟

还有半个小时就登机了,此时突然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爱人打来的,接起电话后传来了小家伙稚嫩却响亮的喊声“爸爸快点回来带我出去玩”。爱人说,小家伙刚醒来就闹着非要找我。

也许是思绪正沉浸在刚才回忆中的原因,堂堂一个七尺男儿,西北汉子,尽然被这个稚嫩的声音一句话就突破心防,我发现自己眼睛湿润了。

接完电话后,我坐着候机大厅中,心酸的感觉挥之不去,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作为常年不在家的职场爸爸们,我们不怕工作的幸苦,不怕职场上的委屈,更不怕工作带来的压力、挫折,为什么?

牙齿咬碎了自己往肚子里咽;失败了自己默默承受鼓舞自己重新再来;流血流汗而泪只是流在了心里;为什么?

忍受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酸与无奈;承受周末加班时,看着别人家庭团聚幸福美满时的无奈;苦苦支撑着思念家人时的酸楚情思…

那又是什么在支撑着在外工作的爸爸们呢?

因为每一位爸爸心中都有一份责任及一个要守护的家庭,他们要为爱人、子女撑起一片天,这也是支撑着爸爸们的动力源泉。

生活的压力和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为了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

为了让家人能生活的更健康更舒适…

这些目标像一座座大山压着爸爸们,爸爸们一边自我激励着在外打拼,另一方面想到孩子在成长中父亲的隐性缺失,又背负着无限的愧疚与无奈。

我所能做到的是,尽可能的在假期中尽快赶回家,在家里的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爱人和孩子。带她们一起出去来一场短期的亲子游,放下手机给宝宝多讲一个故事,关闭电脑与宝宝多做一次游戏,取消应酬与家人快快乐乐的吃顿饭,做到真正的用心陪伴。

这也是每位爸爸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最基础做起,逐步增加,慢慢的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我们会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为了我们的小宝贝,加油吧,伟大的宝爸们。

作者:七夕爸爸

浅谈“爸爸去哪儿” 第6篇

有人肯定是说,湖南卫视这又是在搞拿来主义,也就是骗点收视率,赚点钱而已,其实不然,理由如下:1。拿来主义的精髓是一切照搬或者复制,完全不加以自己的消化吸收,此节目并非全部照搬。比如中国的大杂居小聚居在韩国绝对看不到,中国的小桥流水人家在韩国也看不到,这是区别一;中国的爸爸和小孩都经历了快乐和悲伤的挣扎,而韩国的爸爸和小孩都天真无邪地游山玩水,乐在其中,这是区别二;不管是语言,还是习惯,还是周遭的环境,都充满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传统格局,这是区别三。

理性来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国内节目的创新性不足,也同时要看到制作出一档高品质的节目绝非一朝一夕,夸夸其谈即可。需要一整套的流程:立项,计划,策划,风险评估,收视调查,科学讨论以及商业赞助等,一个都不能少。学习是不分国界的,该学人家韩国的,还是得老老实实去学。放低姿态,认识不足,才有可能再追赶的同时再去超越,否则一味地墨守成规,靠政策吃饭,那是没有走头的。

说说为什么“爸爸去哪儿”会火。我认为原因有:1.差异化带来的新鲜,暑期档各大卫视全部搞音乐,搞人气,已经让人厌烦,适时推出一档亲情栏目,可以唤醒人们的好奇心2.紧密联系社会问题。当下离婚率居高不下,对子女的成长越发忽视,此节目可以敲响父母的警钟;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孝”,培养孝是要从小孩做起的;4.独特的视角和创新性的后期剪辑。细节已经到了他们的衣食起居,一言一行,真实不欺。后期剪辑加上的字幕和音乐让节目大放异彩。5.明星爸爸的模范带头作用。明星凭借其独有的影响力吸引了庞大人群观看,这是不争的事实。6.明星小孩本身的天性活泼,童言无忌,引发广大观众共鸣;7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节目带来的积极意义,呼吁关爱小孩,调节好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

五个小孩各有特色,五个爸爸各有千秋。王诗龄属于大大咧咧的,又非常懂礼貌的;田雨橙属于哭和跑各一半的;郭子睿属于直截了当的,不管是去找锅还是被爸爸批评;Kimi属于还未发育成熟的,有点不勇敢,但又充满着好奇心;张悦轩属于跟老爸纯爷们关系的那种,睡觉也要抱在一起。

三天两晚的时间,呆在不毛之地,自食其力,困难多多,但锻炼也多多。爸爸知道对小孩关爱不够,小孩也知道爸爸辛苦太多。还得感谢那一百多人的摄制组的辛苦拍摄。

无情总被多情破,其实也不想说太多。是这个节目,让电视机前的我时而哭泣,时而开怀。我想,成长的不只是未成年人,成年人也仿佛长大了许多,虽然在个头上不能体现,在行为上却能体现。

我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点冷血,确实,自己接触的东西太少,容易世故。蓦然回首,我应该献出自己的爱。

爱的人太多,即使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也不是活该,因为善良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错,错的人永远是利用善良的人。

爸爸去哪儿 影评 第7篇

微博上最近有一个叫“千万不要让男人带孩子”的话题很火,而湖南台却于10月11日新推出了一档由爸爸单独照顾孩子的名为《爸爸去哪儿》的大型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

虽然该节目的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但将二者比较,则颇有不同。虽然二者均为明星爸爸带着孩子到偏僻的乡村体验生活,但韩国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侧重的是孩子的能力,很多活动都是以孩子为主,爸爸参与的形式。而湖南台,则侧重了明星爸爸是如何带孩子的。就两国节目而言,中、韩两国的孩子们年龄相差不大,但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在《爸爸去哪儿》第一集中,好几个孩子因为第一次离开妈妈,单独跟爸爸相处,加上对陌生环境和摄像镜头的恐惧,都哭起来,或者害羞不愿意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完成任务,例如田亮的女儿田雨橙,在第一集中哭了好久。而《爸爸!我们去哪儿?》里,孩子们中虽然也有不爱说话的,但大多数时候表现的独立、大方。在中国,大概是由于明星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们的独立能力较之于韩国的孩子,稍显逊色。五个明星爸爸,体现了五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就个人而言,我最认同郭涛家的教育模式。石头在节目中是年龄最大的,但他毕竟只有六岁,还是一个爱跑爱闹稚气未脱的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对郭涛比较依赖。第一集里,他在队友KIMI害羞不愿意与其一同寻找大锅的情况下,他肚子一人开始了“寻锅”之旅。一路上,他靠询问村民找到图片上的位置。从他询问的话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胆大而且很有礼貌的孩子。第二集结尾,村长要求爸爸和孩子们一起唱歌,石头躲在旁边的小院子里不想参与,郭涛对其进行了教育,但他的教育不是中国式的呵斥,而是用严肃的语气给石头讲道理,告诉他,他已经长大了,让石头有一种责任感。第三集里,从村长要求小朋友们组队去完成一个“神秘”的任务时,石头主动站出来要担任队长,而且在这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他一路上照顾小弟弟小妹妹们,不难看出他有了比前两集更强的责任感,表现的像个大哥哥。

郭涛对郭子睿的实行的是“放养”型的教育模式,但“放养”不代表“放纵”。张曌 2012210612 新传2班

“放养”型的教育模式要求家长扮演孩子的朋友,让他们能够自由的释放天性,但在原则和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的人生导向上,家长又必须扮演导师的作用,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

其次,就是张亮对天天的教育模式。从节目中可以看出,张亮在他与天天的关系中,一直试图扮演朋友的角色。因此,这就注定了张亮对儿子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示范型教育模式。例如,在第二集结尾,天天和张亮入睡前,张亮让儿子扮演村长,自己扮演天天,来让天天自己感受当村长叫了集合,要宣布事情时,天天不听村长的,而是自顾自玩耍时,村长的心理感受。这种方式让天天亲身感受到了自己的调皮带给别人的不愉快,于是他很快就懂得了要认真听别人讲话,要尊重他人。

谈及田亮对女儿Cindy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但碍于节目录制,田亮不好意思对女儿的哭闹发脾气,只能是扮演一位慈祥的爸爸耐着性子哄她。但Cindy在第一集中的“哭功”简直惊人,让观众对这个小女孩的第一印象并没有那么好。然而,当小伙伴们一起像村民要食材时,Cindy突然开心起来,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汉子”,这确实让观众们眼前为之一亮。后面两期中,Cindy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被誉为“风一样的女子”。可能是遗传了爸爸的运动天赋,Cindy在跑步、滑沙等运动项目上显出了她的优势。

对于小胖子王诗龄,让人忍不住想捏捏她的脸。王诗龄除了爱吃以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礼貌。在第一集中,她和小伙伴们一起找一位老爷爷拿完食材后,她拉着爷爷说:“爷爷你在家好好的。”甜甜的小嘴,让人怎么能不爱。妈妈是著名主持人李湘,爸爸是著名导演王岳伦,优越的家庭环境让王诗龄成了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但值得庆幸的是,她并没有被过分的溺爱成一个骄横的小公主。

最后是林志颖和他家的KIMI。KIMI是个奶奶嫩嫩的让人见了就心生怜爱的小孩。最初参与到这个节目的时候,KIMI显得格外害羞,不肯离开爸爸独立的去完成任务。但渐渐熟识以后,KIMI天真活泼的一面就显示出来了。虽然KIMI给人的感觉很娇小,但他在节目中哭的次数算是继石头之后较少的了。林志颖对KIMI是一种保护式的教育方法,他保护着KIMI的天真和童趣。但林志颖在教育KIMI的时候,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推卸责任。例如,在第二集中,林志颖在厨房

做饭,KIMI独自一人在房间玩耍,突然闹钟响了,KIMI被吓崩溃,捂着耳朵大哭大叫,林志颖冲进房间关掉闹钟以后,KIMI说:“不要闹钟。”林志颖就拿起闹钟边打闹钟边说:“闹钟坏坏。”虽然他后来成功的让KIMI和闹钟成为了“好朋友”,但责怪闹钟的教育方式,是很多中国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方式。

爸爸在哪儿 第8篇

(一) 出身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MBC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 《两天一夜》是由四川旅游局总策划,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大业传媒联合投资引进、打造的真人秀实景节目。 从某种角度来说, 《爸爸去哪儿》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因为在当代人们需要娱乐精神。

(二) 背景

长期以来湖南卫视在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并且它的几档经典节目在圈内早已家喻户晓, 而四川卫视向综合性的道路发展, 以新闻为主, 甚至全天候播出国内外新闻。[1]二者一比较, 便不难看出湖南卫视在制作娱乐节目方面的经验丰富, 底蕴深厚, 吸引了大多数观众的目光;而经验不足的四川卫视就只有在摸索中进步, 有点输在“起跑线”上的味道。

(三) 制作

以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无愧是行业中的精英, 更是拥有八大金牌团队。[2]获得版权之后, 他们马不停蹄地集结早已联系好的嘉宾, 紧锣密鼓地录制节目, 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录制计划。而一直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四川电视台, [3]突然接手这样一档娱乐性极强的综艺节目, 显得有些经验不足。从两个卫视的制作团队和制作经验来看, 显然是有差距的。

(四) 运营

节目播出过程中, 湖南卫视与新媒体配合得水乳交融。而四川卫视对《两天一夜》的运作, 由于欠缺经验, 节目制作者将功夫用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上, 对节目影响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该节目本身各方面都做得不错, 但在影响力和收视率上远远不及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4]

(五) 策划

首先看湖南卫视营销的《爸爸去哪儿》, 从节目开播直至结束, 事件不断、话题不断, 留给公众的谈资当然更是绵绵不绝。而四川卫视在襁褓中成长的《两天一夜》, 虽然也倍受台内领导的呵护和重视, 但这种力量显然没有得民心的《爸爸去哪儿》来得猛烈, 所以关于它的舆论和谈资, 可谓是难得一见, 即便是精心策划的板块, 也被强大的群众力量瞬间摧毁。[5]在这样的背景下, 两款节目在中国大陆的表现便无法相提并论。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从两个节目所属的电视台来看, 《爸爸去哪儿》背后的湖南卫视一直以娱乐立台, 以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为目标, 秉持“快乐”的核心理念, 经过多年的努力, 湖南卫视已积累起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而《两天一夜》 背后的四川卫视, 一直走综合发展道路, 2011年确立品牌标志 “中国爱”。显然, 不论是引进经验, 还是立台理念, 四川卫视与 《两天一夜》都不大吻合, 这样的混搭需要积累足够的经验和幕后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才能一步步地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6]

三、总结与反思

经过对《爸爸去哪儿》和《两天一夜》两档节目的比较分析, 不难看出, 相对于本土节目, 引进节目在“出身”方面显然更占优势, 但想要对一档外来节目进行完美引进, 却受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限制, 既不能照搬又不能不学。总之, 要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和引进节目本身的基础上, 做出“引”、“不引”、“引什么”、“怎么引”等一系列问题的决定, 节目本身虽是内因, 但如果处理不好外部环境, 内因也很难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想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也需要强大的内在实质做支撑。[7]所以, 我们在评估一个节目是否有引进的必要的时候,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斟酌:

第一, 引进节目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众所周知, 我国“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切都与此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当衡量一个节目要不要引进时, 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国情。 例如, 资本主义下的韩国民众普遍接受整容, 其整容节目更是红极一时, 此类节目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它不仅不符合中国国情, 更不利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第二, 引进节目是否有引进价值和意义。在选择引进节目时, 不仅要考虑引进节目的关注度, 更要考虑这个节目有没有引进的价值, 所谓价值便是这个节目引进过来能否引起同样甚至更好的节目效果, 引进方和受众能否从中获利或有所启发, 这便是一个节目的价值。若有所缺失, 那便失去了引进的意义, 也便没有了引进的必要。

引进节目虽是一条捷径, 能迅速吸引各方眼球, 减少卫视在探索路上误入歧途的概率, 但同时也充满挑战。引进节目时, 要全面、客观地去认识和了解节目, 加以判断, 更要学会在引进节目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开发自身潜能和价值。只有这样取长补短, 才能让“引进节目”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并在互相学习中不断进步, 推动电视“引进节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翔.《爸爸去哪儿》消费明星有商量[J].大众电影, 2013 (23) :23.

[2]李慧君.从公关策划的角度分析《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 , 2014 (02) :17.

[3]阙政.爸爸去哪儿:看真人, 也看秀[J].新民周刊, 2013 (45) :26.

[4]胡智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与对策[J].当代电影, 2001 (03) :33.

[5]周锐.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平民化走向[J].新闻爱好者, 2010 (19) :14.

[6]张微, 杨晓云.真人秀节目如何叫好又叫座[J].新闻窗, 2008 (06) :18.

爸爸在哪儿 第9篇

Where is the father

Two brothers were looking at some beautiful paintings.

“Look,”said the elder brother, “How nice these paintings are!”

“Yes,”said the younger,“but in all these paintings there is only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ren. Where is the father?”

The elder brother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then explained,“Obviously he was painting the pictures.”

[汉语翻译]

爸爸在哪儿

兄弟俩在看一些漂亮的油画。

“看,”哥哥说,“这些画多漂亮呀!”

“是啊,”弟弟说道,“可是在所有的画中,只有妈妈和孩子。那爸爸在哪儿呢?”

哥哥想了一会儿,然后解释道:“很明显,他当时正在画这些画。”

[小幽默大智慧]

“爸爸在哪儿?”从表面上看,弟弟的问题似乎不好回答。

“很明显,他当时正在画这些画。”哥哥急中生智,巧妙地化解了这道难题,不乏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爸爸去哪儿 第10篇

十五届二班张思远

摘要近期,以《爸爸去哪儿》为首的亲子互动类真人秀节目可谓办的风生水起,该节目甚至创下2013年综艺节目的最高收视率。为对此现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有所深入了解,故本文以查找栏目讯息及资料,并加以自我看法为方式。对其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就其野外拍摄、真实性、综合性和贴合热点等几点主要原因,思考创新对于个人的巨大作用、时下人们对于真实的呼吁与喜爱及家庭独生子女缺少关爱、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放任与不重视三点问题。说明“任何表象中,都有更深层次的东西等待发掘”这一观点。

关键词电视栏目娱乐方式家庭教育创新真实综合性

引言每一种成功的背后都有许多秘密与值得探讨的地方,任何表象都有更深层次的东西等待发掘。在《爸爸去哪儿》带给我们许多感动之后,无疑也引起许多人的好奇。它的成功,势必体现了时下中国人的心理需求与特点,体现了种种社会问题与矛盾,以及成功的秘诀与技巧,本文将就此进行小思与探讨。研究一个节目的优劣,对于一个节目的了解必不可少。否则,不过是空中楼阁,不真不实。《爸爸去哪儿》系湖南卫视第四季度全新推出亲子互动类节目,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节目中多位来自各行业的明星将还原到父亲的角色,与子女进行乡村体验。父亲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组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父子(女)俩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状况百出,充满乐趣。节目为全外景拍摄,从近一千个小时的素材中选取十五分之一的材料进行后期制作。

一个娱乐节目的首要目的是让观众感到快乐,然后才是在快乐的同时有所启发与思考。而娱乐节目既要达到这个目的,对于节目本身的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甚至嘉宾选择的是否合适必然要有所把握。

中国的电视节目经历了“晚会体”(以春晚为代表)、“游艺体”(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以及“征婚体”(以《非诚勿扰》为代表)每一个都可谓皆引起了一阵风暴,把握住了当时观众最主要的心理。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正式的歌舞晚会,而将目光投向了悠闲的竞赛类节目,走入了“竞赛体”的真人秀时代。美国的《超级减肥王》、《极限前进》,我国的《中国好声音》,瑞典的《鲁宾逊探险》。皆是该类节目。

《爸爸去哪儿》正是抓住了这一趋势,它比晚会类和游艺类看起来更加像生活,更加休闲。真人秀是一种对生活的精妙模仿。它看起来那么像我们的生活,但是其中又蕴含着陌生于生活的戏剧性。而中国的观众所需求的,正是近于生活,又不似生活的新鲜与熟悉。然而,如上所述,类似节目并非寥寥,竞争也不是全无,那么,《爸爸去哪儿》又是如何脱颖而出?

笔者将其归功于其的野外拍摄和因而产生的真实性。相比于国内的其他节目,野外拍摄是一个新颖的方式。这正好满足了观众追求一新的挑剔目光,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以原版(即韩版)为例,类似的栏目在韩国也创下神话:连续22周突破百分之三十的收视大关,同时也是韩国综艺节目历史上第一个突破百分之四十这一平均收视率的综艺节目,并获得韩国综艺节目历史上最高的收视率(51.3%)。这是否就证明了野外拍摄是近年来较吃香的真人秀节目中的一种大势所趋呢?是否可以作为近年来春晚屡受吐槽的的原因之一呢?

由于是其的野外拍摄,工作人员就不得不全天候的无死角拍摄,从而抓住其中观众值得一看的内容,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势必使观众所收看到东西异常的真实,有网友猜测,观众所看到的内容,几乎不存在多少“作假”的可能。剧组唯一有可能会进行安排的部分就只有”出场“一项,毕竟如果不安排出场,秩序太乱的话,并不利于观众收看节目。

而真实往往都是观众在综艺节目中最难看到的地方。观众所经常收看到的,是一台晚会中早已安排好的无视情景;是一位嘉宾毫无真意的恭维与赞美;是一位选手事前计划好的感动与激情,在看过这些略有虚假的东西后,观众所要的是一种新的激情,一种可以为节目中的点滴忍俊不禁、闷闷不乐。而这种真实,这种可以重新让观众捧腹或掩面的东西,笔者认为在《爸爸去哪儿》中并非少见:观众可以看到在节目里面一个小孩可以哭上接近5分钟的镜头(这可能在拍摄中至少要哭上一个小时),观众也可以看到平日里锦衣玉食的明星与他们的孩子,真的就在那么个破旧地方睡一个晚上(由于摄像机24小时拍摄,故可断言)甚至包括他们去找食材,等等,都是一些观众过去所无法看到的,却又真的希望看到的内容。

然而既要真实又要搞笑是非常的困难的,因为行程的原因,以及二十四小时摄像的强大压力,各种随机事件和临场反应都会导致艺人无法快速进入状态以及调动气氛。而《爸爸去哪儿》巧妙地引入了小孩这个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个体,使得原本非常困难的搞笑以及真实验证一下子变得简单了许多。不可否认,这样的设计也为节目添色不少。因为童真永远是最为真实且最为美好的。

由于《非诚勿扰》火热之后的大量征婚类节目出现,有网友获悉:二零一四年至少有二十余档亲子类节目出现。的确,《爸爸去哪儿》并非难以模仿,所带给观众的新鲜与感动也必然在之后的模仿者之中慢慢消失。但湖南卫视在此时的巨大成功,也正是告诉我们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才能在无数强而有力的对手中独树一帜,取得成功。正如托马斯·彼得斯所言: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也是每个成功者所不可缺失的。而对于那些仅仅依靠观察潮流从而进行创作的栏目,引用约翰·D.洛克菲勒的话似乎十分恰当: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引来一股文学热潮的拉丁美洲大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谈“真实”,他悲哀地说:“真实比虚构更陌生。”这是否是当前电视栏目的一种可悲?在今年春晚(2014年)中,蔡明小品里大鹏展示自己选秀经验时所谈所示,就是这一病态的体现。但《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正是对“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这句俗语的最好体现。它说明较之虚假,观众对真实是怎样的爱恋。人们更需要的是真实,更需要的是单纯,而不是虚构与做作。

每一个行业的都是有所关联,相同甚至相似的。我们完全可以由一个行业的成功的原因来思考另一行业的成功。中国餐饮业有一种自助餐厅(如千家粗粮王),将中式、韩式、日式甚至西式餐饮会于一地。食客可以在同一家餐厅享受到许多特色的菜品,结果获得了巨大成功,往来食客不绝,且颇受好评。细而想之,无疑是这种综合性给了食客耳目一新,同时又满足了人希望在同一时刻享受不同乐趣的心理。对于这一心理,笔者认为,我们对优点更多的人往往注意,以及历史上“满汉全席”颇有名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

人类的心理不会因事物不同而有较大改变,即这一心理在电视节目上亦可以运用,比如在去年同样较为火热的《中国好声音》里,就有歌唱才艺表演、竞赛冲关、普通人人生故事呈现、明星访谈等等,所有这些曾经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节目类型的元素。《爸爸去哪儿》也将游戏竞赛、亲子互动、家庭教育、选取食材、特长展示等等在其他真人秀中几乎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它也满足了观众喜欢“大杂烩”的心理(甚至有些超出了观众的预期),将多样的元素融入一个节目,使之更加丰富,也使观众在一个节目中感受到了多样元素的碰撞。

对于一个节目,一家餐饮,我们都以其所包含的内容之多少(但这些内容一定要有特点,不仅仅是单一的复制)来评定其的优劣,那么他人对于我们,也必然在潜意识之中以此为准。可见,单单依靠一点长处是不行的(除非这点长处已经无人可及),也是不足以自傲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自吹自擂,自大自满,而是抓紧时机,不断的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毕竟秉烛夜读,犹不晚矣。笔者虽在开篇已经表达了自身观点,如今不放赘述一遍:娱乐节目的首要目的是让观众感到快乐,但主要目的是要去让观众有所启发,并从中获益。一个仅引起观众哈哈大笑的节目,虽达到了娱乐的目的,却必然会显得没有深度。我并不赞同蔡康永“在电视里找深度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这一看法。甚至觉得这种放低娱乐节目深度是一种很悲哀的事情。笔者自认为《爸爸去哪儿》能够广受好评正是由于它在博观众一笑的同时,也告诉观众在教育上的漏洞,反应了社会的热点问题。

我们把原版与新版所播出的国家有所了解,就会发现: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基本都是“男耕女织”、“男

主外女主内”,以及“严父慈母”式亲子关系。而在当代社会职业女性日益增多。许多母亲与父亲一样具有了“主外”的家庭责任,共同承担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重担。这就对父亲在家庭责任与亲子关系中的责任结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即使到目前为止,这种家庭关系的路径依赖依然较为明显。那么,孩子们又交给谁呢?除了亲戚亲信,只有类似于幼儿园、学校等社会机构,亦或使孩子们独立性的培养或处于自发状态。这种代替的亲情,也许仅仅注意到了孩子的温饱与学业(甚至不能达到这一方面),对孩子的成长也许在短时间内并无大害,但必然造成了孩子们在亲情上的缺失,变得冷漠无情亦或任性狂躁、不通世事,甚至是人性上的缺失。

《爸爸去哪儿》节目总导演谢涤葵也表示,该节目是对中国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父亲角色失位”的重新审视:“这个节目反响这么大,正是切中了现在的社会热点:很多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赚更多的钱,成就更大的事业,过于重视给家庭带来物质保障而忽视了与家庭成员在精神层面的交往。”从另一角度,作为一个3岁女儿的父亲,其亦表示该节目对其触动很大:“在电视台工作没日没夜,我也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现在我在家里地位很低,孩子什么都听妈的。做了这个节目后感到应该多抽时间陪孩子。明星那么忙都能抽时间和孩子相处,我们作为普通人更应该多抽时间陪孩子。”

是的,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明星的事业是极其成功的,是一心仅忙所谓的“正事”的,是从不顾及家庭的,然而明星做到了大多数普通人所谓做到的事情。身边也不乏追星之族,那么,就请生活并不甚忙碌的读者,像个人所崇拜的明星那样陪陪自己的孩子,同他们来一次促膝长谈。这样,一则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孩子们必然会缺失部分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激励与交往。父母与子女的经常性互动,可以更好地增强子女的人际互动能力,增强他们对复杂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二则亲子年龄间距扩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愈来愈深。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交往,才能更好地弥合因代沟的逐渐扩大所引来的沟通困难,并解决由此带来的教育难题。

不可否认,一个节目的成功不会单单依靠几个方面,明星效应、明星平日优裕生活与特殊状态下艰苦日子的强烈对比、难以预料的故事情节等因素也是《爸爸去哪儿》成功的一部分,但笔者认为相较之以上几点,未免略显单一和普通,所给人与生活上的启发亦不甚多。但仅仅通过《爸爸去哪儿》的原因分析,我们也已经可以得出:在任何表象中,都有更深层次的东西等待发掘,不单单要对表象有所感触,也要学会一步步挖深。

参考资料:

1.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官方网站(金鹰综艺 金鹰网)参考日期:2014.1.24

上一篇:总支学习计划下一篇:医院技术准入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