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女孩心理

2024-07-05

单亲家庭女孩心理(精选8篇)

单亲家庭女孩心理 第1篇

单亲家庭女孩心理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

1、更新家长和孩子的观念

首先家长的观念要更新,千百年以来,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家庭组成的,一个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父母共同养育子女,为家庭延续血脉,为人类繁衍后代。可是也有的家庭是由父母中的一方和孩子组成。只要经济条件许可,自己能单独抚养孩子的父母可以选择不再结婚,孩子能认可这种家庭存在的方式,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的发展,能正确的对待社会、朋友,亲人。总比父母虽然没离婚,但却常常吵架,使孩子心理总有不安全和烦躁的感觉好。

2、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作为单亲孩子的监护人,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不止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还要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哈佛女孩刘亦婷、作家迟莉的孩子都是单亲的孩子,她们的成功给了我们警示:要持续的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出生到长大,不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始终如一的对待孩子,尤其是心理,不能“放空”孩子,想起来管一下,忙起来就把孩子忘了。

3、自强不息给人以朝气蓬勃的信念

监护人一方必须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状态,证明我能支撑这个家,给孩子以安全感。从不说父亲(母亲)的坏话,否则孩子会怀疑幸福的可能性。这样,一个家给人以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信息,使家里充满阳光。

4、输入正能量的东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家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都要注意给孩子灌输正面的、阳光的情绪和状态,让正能量在孩子心底生根、发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心理奠定基础。

5、跟老师沟通、配合,共同提高。

学生得到周围环境的肯定,才能树立自信,有安全感。家长一定要主动的跟老师沟通,才让孩子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不要等孩子多次不写作业或跟人打架等事让老师叫家长了,才跟老师联系,这样就被动了,要把孩子不好的行为扼杀在萌芽中。

(二)学校教育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润物无声的

学生每天跟老师、同学在一起学习、交流的时间比家长要长,所以学校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学校不只是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还通过养成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1、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戒躁戒焦

前几年,全社会提倡的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要学校认真贯彻上级的方针,开全开齐教育部要求的课程,扎实有效的实施各科的教育,那么学生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一个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很多题都会做,很多和人相处的事都能自己处理好,生活能自理(比如洗衣服、洗澡、剪指甲、叠被子)等,才能戒躁戒焦,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

2、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给学生自信,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那么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辅导课程,有专人负责进行辅导,至少每个班一个月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让孩子们学会微笑、学会倾听、学会拒绝、学会表达、学会合作等,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挺起脊梁,做阳光、快乐、健康的孩子。

3、家校联合,给单亲家庭孩子更多的关注。

每年把新生中的单亲家庭子女筛查出来,给他们单独建立档案,让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上课时多提问,多注意此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给予帮助。作业碰到不会做的题,抽时间进行单独辅导,不要让孩子的学习一点点的拉下,失去自信。有老师解决不了的事,及时跟家长沟通联系。比如,这个学生今天没些作业,先劝导让其补上作业,提示以后一定要完成作业,有的孩子老师这样做也没用,这时就需要联系家长,告之情况,要求共同改正学生的缺点,一步一步的实施和家长制定的方法。

4、给学生一种归属感

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通过学校统一的规定,让学生感到我是某校的学生,我要遵守我们学校的规定,从而获得归属感。比如我们学校路队的养成,学生习惯性的在进校门外20米左右就开始排成一行入校,一直走到自己班里。

5、每年六一表彰的时候,专门从单亲家庭的学生中选奖项给予表彰。

每年一度的全校学生表彰,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从单亲家庭的孩子中选几个进行表彰,对他们是种鼓励与关心。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路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找出适合他们的路子来,使他们能在祖国的阳光下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

单亲家庭女孩心理 第2篇

对于生活在单亲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1.给孩子充分的爱抚

有些家庭解体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孩子。有些父母还告诉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妈妈不要你了,她走了。”这些做法不但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以致爱的权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有位母亲离婚后把自己的仇恨转嫁给孩子,从小教育女儿,男人不是好东西,离他们远点。结果这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触,恨男人,厌恶男人,最后导致性变态。母亲自私的感情,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爱抚中健康成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并不改变对他的爱。无论父亲或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

2.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竞争的牺牲品

有些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双方争着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以讨孩子的欢心。有的父母相反,谁都认为孩子是负担。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学会了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控制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控制父亲,变得自私、虚伪、爱说谎。父母在离婚后,仍应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并用挚诚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尊敬与回报,而不应让孩子成为彼此竞争的牺牲品。

3.不要让孩子充当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独、寂寞,容易把孩子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对父母不健康的依赖性,无法独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越来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担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妈妈的角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有一个男孩,自幼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和母亲盖一条被子,母亲在儿子身上得到了慰藉,儿子也习惯在母亲的怀抱中进入梦乡。母子在睡前总是爱抚一番才入睡,这在孩子幼年是无妨的。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终于有一天,和母亲发生了性关系。事后,这位男孩由于忍受不了心理压力,导致神经错乱。母亲畸形的感情替代,给孩子带来了终身痛苦。

夫妻离婚后,应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因此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离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欢社交。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他们的年龄,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老人要体谅小辈,小辈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见的家庭矛盾,需要双方多多努力,相互谅解,夫妻俩更要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吵吵闹闹,甚至打架。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决定,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一起协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若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不应该将它带回家里来,更不应该将它朝孩子发泄。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学回来,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看看电视,这样看起来好像耽误了时间,实际上调剂了生活,活跃了气氛,终究是得大于失的。

最后,父母们应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一个人文化修养好,有较丰富的内涵,才会有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强行止哭为什么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第3篇

一、单亲家庭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更容易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 犯罪率也较一般人群高出数倍, 目前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他们主要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一) 情感方面

1. 孤独感和抛弃感:

父母离婚后, 孩子最明显的感受是寂寞孤独, 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父母陪伴的时间减少, 孩子在心灵深处有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爱自己的感觉, 易产生被抛弃的感受。

2. 自闭自卑心理和自尊心扭曲、逆反、仇视心态:

离婚使父母亲的情绪发生变化, 这种负性情绪会使孩子变得敏感、畏惧, 导致他们自我封闭。其他孩子也带着好奇、甚至鄙视的表情去观察评价离异家庭的孩子, 没有爸爸或妈妈的孩子在同学面前常常抬不起头来, 觉得低人一等, 因此他们不愿与同伴沟通, 长时间下去造成自卑、封闭等心理。自尊心扭曲和逆反仇视心态随着自卑心理的加强, 对外界的反应开始敏感, 慢慢发展为即便是没有特别含义的话也会被歪曲为别有用心的神经似的反射, 这样的儿童表现出不友好、倔强、攻击性高, 很多儿童出现逆反情绪, 甚至仇视心态。

3. 自责感和不安全感:

父母离异的原因是儿童特别是幼儿很难明白的, 有的孩子还会认为自己是父母分开的主要原因, 由此产生自己不是好孩子的想法, 并且出现深深自责。这种自责是对自己的否定, 会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胆怯不安情绪, 慢慢地转化成强烈的不安全感。

4. 猜忌心理和不信任感:

在缺乏正常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中, 孩子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 具体表现为对亲情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情感脆弱, 没有幸福感, 不信任他人, 在潜意识中对感情持否定态度, 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不安恐惧, 甚至发展为对所有事物的猜疑否定,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精神分裂症。

(二) 性格和行为方面

完整家庭中家长会在互补中不断完善孩子的智力发展, 而单亲家庭中, 部分家庭环境被剥夺, 父母角色缺失对子女的智力完善和行为发展极为不利。单亲儿童具有高精神质、偏内向、情绪不稳定、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个性特点, 严重的进一步变成仇视心态, 有的甚至会从仇恨父母发展到对社会的仇恨, 甚至发展为反社会的病态人格。有研究显示, 随父亲生活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易退缩、明显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单亲儿童会出现性格不完善和性别角色移位。

(三) 智能发展

单亲家庭除了会影响子女的性格等方面外, 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研究显示, 离异家庭儿童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 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显著差于完整家庭儿童。另外Deborah Dawson的研究表明, 与家庭稳定的孩子相比, 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语言缺陷的侵扰。

二、单亲家庭对儿童教育的积极作用

有文献显示, 单亲家庭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有调查显示, 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如果不遭受贫困的骚扰, 多数孩子就像双亲家庭的儿童一样, 都会有所作为, 特别是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 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1) 孩子的自立愿望得到加强; (2) 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 (3) 部分子女的生活技能更多, 因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从父母方面得到的帮助相对少, 只能依靠自己, 因此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一段单亲生活后, 都会在一定程度对单亲家庭生活有所适应, 并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4)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单亲家庭对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来说是不利的, 但对那些尽管结构完整却家庭环境非常恶劣的孩子来说则不然。

三、处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单亲家庭的儿童存在个性和行为缺陷, 这对他们以后的人格形成和社会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需要及早进行干预。因为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人对于单亲家庭存在一定偏见, 人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不会去主动接受干预, 只有当单亲家庭的儿童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时, 才去接受干预。其实,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单亲儿童或家庭的心理干预策略, 而对于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 这就需要离婚父母、其他家庭成员、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单亲儿童提供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

(一) 离婚父母方面

1. 恢复和调整家庭的功能, 给予孩子关爱, 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离婚的父母双方尽快调整心态, 从婚姻失败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以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态度来面对自己对婚姻的选择, 重建新的家庭生活, 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尽力给子女健康和完整的爱。

2. 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现实。

3. 改善教养方式,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独立性。

抛弃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 采用民主、平等、疏导的教养方式。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把他们的心思和精力转移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 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同时, 尝试让孩子学会自己决定一些事情, 并在他做选择的时候提供参考和支持, 让孩子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独立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摆脱由父母离婚导致的家庭生活的恐惧与阴影。

4.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单亲父母要学会赏识孩子, 鼓励孩子走出去, 重建社交圈, 支持孩子带同学、朋友到家里聚会, 调动社会资源, 让孩子与双方亲戚保持经常往来, 但是要特别关注孩子对这些交往的诠释, 保证他们对互动关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

5. 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

有些单亲父母把孩子作为唯一的寄托, 对孩子抱有强烈的期望, 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 使一些孩子走向反面, 不思进取, 有些孩子虽发愤图强, 但如果超出负荷, 其潜在的心理创伤不容忽视。

(二) 子女方面

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 也应为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努力。首先,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 能够帮助自身应付挫折, 增强应变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 积极主动地克服自身所遇到的困难, 正确看待父母离异问题, 采用积极的心态来应付;第三, 为自我创造尽可能多的高峰体验机会, 以此来提高成就感和自信心, 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弥补自己情感上的一些不足;第四, 多参与各种活动, 可以帮助他们更多地与他人接触, 以便产生更多的共鸣。

(三) 学校和社会方面

学校不要把单亲家庭子女特殊化, 对他们进行的教育也应是正常的, 老师要做到对单亲家庭孩子一视同仁, 正确引导其他孩子对单亲孩子的认知。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时, 明确地指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那么, 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是有导向和指导作用的。学校要发挥好这种作用, 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 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第4篇

一、案例

沈某,男,山明中学中专预备班学生。张某,男,山明中学中专预备班学生。吴某,男,山明中学中专预备班学生。在我园走进山明中学进行红色事迹宣讲时,讲解员多次发现他们被老师安排在前排听讲,但每次都无精打采,有的喜欢趴在桌子上,有的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也不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问答环节都不如其他同学积极。后据老师介绍,沈某、张某、吴某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异,长期和祖父母生活。父爱和母爱的缺乏,祖父母的管教缺失,导致他们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再加上因为成绩不好又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疏远,学习上没有自信,生活中缺少欢乐。

二、接案

得知沈某、张某、吴某的情况,经过烈士陵园讲解员(社工)的研究讨论,决定对他们介入帮教。首先与他们单独会面,在山明中学的心理辅导室,分别与他们进行会谈,讲明帮教目的,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帮教关系。经过会谈,初步了解他们心理和行为等问题的成因。

三、预估

在初步了解情况后,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三位同学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三位同学的问题都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的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失去了感情依托,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行为方面,表现为与同学关系差,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差等。由于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失衡,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

四、计划与实施

陵园讲解员(社工)和学校德育处的老师一起协助三位同学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三位同学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学习方式,使其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三位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陵园讲解员作为该校校外辅导员与班主任一起对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与三个家庭建立一个真诚、安全、温暖的辅导关系;其二,多次组织开展“红色共建”、“红色事迹”活动。陵园讲解员重点在山明中学中专预备班进行“红色事迹”宣讲。利用讲解员年轻、思想活跃、知识面广等优势,经常与三位帮教同学交流互动,传播“红色文化”,传授“红色知识”,输送“红色营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增进他们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也用“红色事迹”感染和感召他们,为他们构筑精神支柱;其三,组织烈士陵园“红色志愿者”一起带领三位同学到烈士高云燕家去走访慰问英雄母亲,用同样的“单亲家庭孩子”——高云燕的优秀事迹进一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为他们树立“红色榜样”;其四,吸收他们为陵园“红色志愿者”,多次组织他们参加陵园的“红色志愿活动”,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五、评估

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在帮教过程中,陵园讲解员(社工)始终关注辅导成效。一是在每次“红色事迹”宣讲、宣教活动后请同学和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与三位帮教对象单独沟通,询问他们的感想。二是经常与三位同学的家长进行沟通,询问他们阶段性的思想改变和行为改变。三是时刻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联系,询问三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并与老师一起分析辅导方法和效果。四是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共建关系,举办共建单位座谈会,聘请行风监督员,对陵园讲解员(社工)工作效能、服务意识、共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关心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提意见、献良策,做出评估。

六、结案

在烈士陵园讲解员(社工)、学校老师、家长和三位帮教对象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阶段的帮教服务,三位帮教学生渐渐的变的开朗,和同学们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听“红色事迹”讲座都敢于举手发言,交流互动了。在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时表现非常积极,变得乐于助人。同时,他们的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七、跟进服务

阶段服务结束之后,我们还对个案进行了跟進,每隔半个月进行回访,目前学生情况都很稳定,学校和家长对此次帮教结果都非常满意。

八、思考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第5篇

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人群.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区中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筛选出单亲中学生并与双亲中学生比较,试图探讨单亲中学生在特殊家庭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作 者:张志群 郭兰婷 作者单位:张志群(武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天津,300162)

郭兰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科)

单亲家庭女孩心理 第6篇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不断攀升,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以济南为例,,登记离婚和起诉离婚者共7000余对;而这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还是低的。一些夫妇离婚时,往往只顾自己,甚至以孩子为筹码,在探视、抚养等问题上大吵大闹。许多孩子因此感到恐惧和痛苦,继而变得愤怒,对父母产生怨恨;有的孩子还因此产生严重的暴力倾向。杨青告诉记者,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单亲儿童大多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在受到同学的嘲笑时,更是自卑苦恼,性情会越来越孤僻,有的还厌学、逃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我所知,单亲儿童犯罪已有逐年攀升迹象。”采访中,某地一看守所所长这样告诉记者。他说,单亲儿童因为缺少家庭关爱,一旦接触到犯罪群体或者不良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从部分未成年犯罪案例看,很多成员来自单亲家庭,他们长期有家不回,脱离家庭管束,以网吧、浴池和租住房屋为落脚点,盗窃、抢劫来的钱物几乎全部用于吃喝嫖赌和网络游戏等。

“从我接触的几百个案例看,单亲家庭的儿童年龄越小,形成消极性情感的可能性就越大,调整或诊治就越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对家庭破碎的孩子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疏导和治疗,通过心理干预帮他们走出阴影,积极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杨青呼吁说。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报告 第7篇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父母离异或其他变故形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

目前学校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比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及学校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应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应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发展,了解他们的特点,并施以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顺利成长。

一、单亲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

第一,失落、自卑

这一点大多体现在女生和性格内向的男生身上。这些学生常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精神。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封闭退缩,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情绪苦闷。他们的这种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了不起的人。而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没有这种优越感,同时,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产生自卑感。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反应也没有其他同学强烈,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

第二,疑虑、敏感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褒贬不理不睬,但对涉及自身的一些问题又相当敏感,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爱说谎话,有时又表现得自尊心特强,受不了外界的任何意外刺激,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尊重关爱。在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情绪波动明显,对自己灰心失望,无精打采,心情抑郁,严重的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第三,嫉妒、厌倦

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出于对其他拥有完整家庭的同学的嫉妒,想方设法地诋毁、诬陷、为难他人。曾有这样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时,趁交卷之际,拿走同学的试卷并偷偷撕毁。

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对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他们中有的对外界事物不再感兴趣,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完全失去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生活的效率急剧下降。这类学生认为自己读书无望,不愿与人打交道,知心朋友越来越少,逐渐自我封闭。

第四,冷漠无情,憎恨心强

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不仅是失去一方在心理上产生的失落和自卑,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对人间真情产生了怀疑。他们中有的人有这样极端的想法: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但他们竟然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那人间还有什么真情?因此他们逐渐变得冷漠无情。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了憎恨,憎恨他们的争吵,憎恨他们不顾及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或憎恨一方不履行其责任,这种由爱到恨的感情变化过程对其心理发展会产生很多负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习和生活都不会太感兴趣,对同学和老师冷漠无情。

第五,逆反心理和反向行为

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因为觉得父母离异很不光彩,再加上受到同学的歧视,就会慢慢地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尤其是当重新组合的家庭里有偏心的现象出现时,就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比如不愿同父母谈话,执意不听父母的忠言劝告,一味地与父母对着干,甚至产生对父母的报复心。有时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有些同学把不满压抑在自己的心头,但压抑过久,超过了心理承受的临界点时,反而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如有的学生在教室里最安静的时候突然大叫,或搞恶作剧作弄他人,或在活动中过分显示自己,想以此吸引他人的注意,存在严重的人格裂变倾向。

二、学校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第一,关爱为先,以爱心滋润孤寂的心田

在学校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最亲近的人。老师应该主动经常地找他们谈心,不仅谈学习,也要谈他们家里的实际情况。最好不在办公室里,而是在草坪上、大树下、池塘边,告诉他们生活的知识、学习的窍门,这种看似无心实是有心的关爱很有效。还要组织和动员同学们主动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或许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想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关

爱。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之间培养起真诚的感情。你关爱他,他就愿意把心里话和你说,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也容易接受。他们同样在老师身上感受到缺失的父母的温暖。我曾教过的两位女生从初中开始就出现严重的厌学,精神颓唐,经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两人都考取了本市的重点高中,后来一直保持品学兼优。

第二,激励为主,肯定长处,因势利导

少年是刚起航的帆船,进取和信心是鼓起风帆的浩浩长风,使之在人生的激流中,奋勇前行。教师就是要及时地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长处,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校男生中曾有两位出名的“问题学生”都身体强壮,一个学习散漫,妄自菲薄;另一名脾气暴躁,看谁不顺眼,上去就是一顿打。老师在严肃地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缺点的基础上,又分别指出他们各自身上存在的优点。一位能说会道,说话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性,一位体育成绩优秀。希望他们能扬长避短、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他们听后很感动,改变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重新认识了自己,鼓起了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他们毕业后一个当上了某厂的供销员,成了厂里的业务骨干,另一个中专毕业后入伍,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第三,主动沟通,架起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

家庭不仅是学生吃饭和休息的地方,也是度过一天中三分之二时间的场所。改善和优化家庭环境是改变学生不良心态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家庭状况的掌握和了解,主动与孩子家长联系。一方面要说服家长承担起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家庭的不同情况,要求家长克服生活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及时消除误解和疑虑。教师还应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多报“喜”,少报“忧”,维护他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以提高他们的“家庭地位”。实践证明,这种沟通虽困难较大, 一两次难以奏效,家长普遍抱有抵触情绪。但久而久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究会取得效果。而这种效果一但产生,便会发生持久而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长期生活,因而教师应倾注较大的精力。

第四、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进行教育

如同治病,教师如同医生。好的医生治病应是一人一方而万万不能千人一方。因而在摸清学生家庭背景详实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因人制宜的办法制定出具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是达到教育效果的关键。孤僻、冷漠型的孩子大多处在单亲离异家庭,我们应该视之为子女,当他们的父母亲,从学习、生活上主动关心爱护他们,充当他们家庭的一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和风细雨的工作方法,滋润他们的心田。还要从他们父母身上着手,通过家访,端正其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说明不论后父后母都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都有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从学生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既培养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又改变了孩子不良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得以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五、多方配合,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 第8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摆脱了单一的传统模式的禁锢, 慢慢地趋向多元复杂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人对生活观、价值观、幸福观都有了不同的看法。笔者从有关数据中看到:广东省十年来单亲学生比例由20%上升到30%, 离婚率与以前相比有所上升, 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不幸, 也给国家、社会造成负担和危害。尤其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不公平。离异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灾难是最深的、最大的。一个家庭的破裂, 最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 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在这一段时期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亲的教育和一个完整家庭的温暖。父爱和母爱, 是什么都不能代替的。如果缺少了这些, 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某高职院校一个班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 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 他们在很多方面显得很弱, 比如:不受到老师的器重, 也很少受到同伴的欢迎。在思想品德方面, 他们表现为自私自利, 不遵守纪律, 经常迟到、旷课。同时, 他们养成了不良习惯, 有很多坏毛病。这些孩子对老师的批评总是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这些孩子进步, 改掉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 帮助他们走出家庭的阴影, 使他们尽量地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2.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行为表现

什么是单亲家庭?一般人的概念是离异家庭。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家庭中可能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单亲, 就会越来越多。如离婚、配偶死亡、未婚先孕、夫妻俩因工作两地分居等都属于单亲。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普通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常有以下表现。

2.1 对人冷漠, 不和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单亲家庭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教育功能欠缺”或“教育功能不全”。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双方的责任, 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协调的。父亲的严厉和宽阔的胸怀, 母亲的温柔和善良, 对孩子性格和品行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父母亲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情感满足, 这是单亲家庭所不具备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急躁或沉郁, 对人冷漠, 不关心集体, 不愿意和同学们往来, 在群体交往中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在他们心理时常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是一种不人健康的表现。

2.2 任性, 不遵守纪律。

据调查显示, 单亲家庭的女孩较多容易过早出现性行为, 导致早婚、早孕或未婚先孕现象, 婚后感情不稳定和离婚现象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比双亲家庭的女孩复杂得多;男孩子更容易涉入暴力行为。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较多见。特殊家庭孩子中途退学的人数是正常家庭孩子的2倍以上;其学业成绩明显差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他们在学校旷课和受罚比率也高些。

2.3 自卑, 心理承受力弱。

心理学专家们认为,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自卑、孤独、叛逆、敏感、多疑, 由此产生性格缺陷。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刚入校时, 年龄都很小, 相当于高一年级的学生, 与其说他们是大学生, 不如说还是不懂事的孩子。在这些孩子中, 属单亲家庭的不少。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这个比例大约是百分之十。有的班级的比例还要大。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主要有两种:要么非常孤僻, 自卑, 不愿多与他人交往、交流, 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属于沉默型的;要么就是我行我素, 自由散漫, 谁也管不住他, 这属于张扬型的。后一种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 好胜心强, 寻求各方面的满足。同时也受不了一点儿批评, 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 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3. 解决办法与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要从调查情况入手, 只有掌握了实际情况, 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做到药到病除。我们所教的每个学生, 他们的生长环境及家庭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尽管都是单亲家庭, 但造成单亲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家庭状况的不同, 给孩子造成的心理缺陷的程度也不同。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这些单亲家庭中, 有的是因为夫妻之间已经没有情意了, 无法成为夫妻, 那么只有离婚, 有的是父亲带着孩子, 有的是母亲带着;有的很快找到了合适的配偶, 重新组织了家庭;有的家长很能干, 家庭经济条件好, 但无暇照顾孩子;有的条件差, 不能保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继父母对孩子不好, 不教育他们, 冷淡孩子。因此, 这些孩子的家庭有不同类型, 我们只有搞清楚情况, 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的方法。

3.1 团结、亲近单亲家庭孩子。

笔者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 他是一男生, 印象中, 他几乎每次上课都不认真听。他既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也不主动回答。这个学生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 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或第二。笔者的直觉感到, 这个孩子可能不是生活在正常家庭中。通过调查, 果然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上小学时, 父母亲因家庭矛盾很深, 经常打架、吵嘴, 互相都不能原谅对方, 家里被闹得鸡犬不宁。这个孩子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 他每天看到的都是没有爱、没有微笑的世界, 只有父母相互间仇恨的目光。既然夫妻缘分已尽, 家庭也难以维持, 最后终于离婚了。由于家庭环境的恶化, 孩子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父母离异后, 旁人有时也要议论, 有的说他的父亲不好, 有的说他的母亲太固执, 总之都不好。父母亲都不好, 他也不会是个好孩子。孩子在旁人流言蜚语中孤助无力, 久而久之, 他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总觉得父母都不喜欢他, 于是疑心变得很重, 慢慢觉得他的同学和老师都在议论他, 对他不好。他对周围的人都持有怀疑态度, 不相信他们。父母的离异给这个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学习成绩也由此下降, 他开始自暴自弃。初中毕业后, 他只能考入高职院校。笔者发现这个学生长期缺少集体的温暖, 缺少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都缺少自信心。作为老师, 我觉得有责任去帮助这个孩子客观认识现实情况, 走出家庭阴影, 分析自身条件, 肯定优点, 改正缺点, 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愉快地学习, 鼓励他进步。同时, 让他明白, 只要他努力, 上课认真听讲, 他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正确回答问题, 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美。因此, 上课时, 我有意多叫他回答问题。当他说对时, 我总是大声表扬他, 给他鼓掌, 让全班同学都看到他进步了, 以提高他的自信心。有时他讲错了, 我也会说些鼓励的话。总之, 在同学面前我总给他面子, 注意批评方法, 尽量不伤害他, 使他不产生敌意。我隔一段时间都要单独找他谈心, 指出他的进步及还需要改正的缺点, 鼓励他加强学习, 提高他的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 笔者发现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且比以前也开朗了。

通过这件事, 我发现为了防止这些孩子长期沉默不语, 造成性格扭曲, 教师和同学可以开展结对子的形式来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学习, 给他们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帮助他们走过成长中的艰难期, 这样, 通过身边的人的沟通疏导和支持, 他们接受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效果较好。

3.2 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

教师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能简单粗暴。他们属于特殊的群体, 就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细致的教育方法。老师在帮助这些孩子时, 一定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自尊心特强, 他不愿意让别人觉得他可怜, 过分的关爱会使他反感。因此, 要在他们最困难、最无助时, 伸出援助之手, 这样他们容易接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应该是一视同仁, 不露声色的帮助。学校除了对他们加强素质教育、安全教育外, 还应多上些法制教育课, 要他们知法、懂法, 铲除暴力心理, 不要让自己的行为走向极端;不要让他们容易产生的“哥们儿义气”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学校还应同时消除学生因单亲家庭带来的心理阴影, 让他们平安地、和谐地度过大学阶段的未成年期。

3.3 鼓励单亲家庭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单亲家庭的学生很多都很孤独, 缺少伙伴。生活的孤独, 心灵的孤独, 回到家中常常也是一人在家, 没有交流, 没有欢乐。因此, 一些孩子到外面去找乐趣, 容易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或者到网吧上网、聊天, 看黄色录像, 慢慢变坏, 走上犯罪道路。

所以, 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和娱乐活动。如郊游, 进行社会实践, 做些公益活动,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忘掉烦恼和痛苦, 不再寂寞, 汲取知识, 把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 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感受友爱, 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孤独。

3.4 培养单亲家庭孩子的独立意识。

教师在给予单亲家庭孩子关爱的同时, 还应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这些孩子不管他人给他们再多的关爱和帮助, 都注定了人生之路要比其他的孩子艰难困苦些。人生征途上的风风雨雨总会相伴而来。老师要关爱他们, 也要严格要求他们, 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老师要他们知道自身的弱点, 并且使其努力克服掉, 这是自强、自立的基础。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对他们最大的爱, 也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教师应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意思, 使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自愿地改掉坏毛病, 跟其他孩子一样, 茁壮成长。

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虽不同, 作为老师要始终铭记教育孩子要客观对待。比如父母的离异, 那是他们作为成人的选择, 不是他们不爱孩子, 也许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作为孩子虽有很多不解, 但也不能偏执地苛责和痛恨父母, 时间会冲淡一切, 成长的岁月中, 生活会告诉你一切。

而有的父母是由于各种不同的重大事故永远离开了孩子。事发的突然让孩子会不知所措, 心理受到创伤, 教师应教导孩子更要珍惜自己的人生, 不能因此事而总是沉浸在悲痛和怀念之中, 幻想着过去的父母亲的爱而误了前程。

老师应该经常教育他们:人在孤独、无助时, 需要忍受, 要学会忍耐和忍受, 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人的一生应该是坚强的,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都应该快乐地活下去。人生的快乐也是自己创造的。因此, 老师要告诉孩子, 生活是美好的, 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要努力学习, 把握好自己的一生, 为创造一个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教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必须要挑起保护、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重担, 能否做好这项工作还要看教师对这些孩子是否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教育工作者要对他们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 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4. 结语

总之, 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伤。他们和普通的孩子不一样, 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全社会的人都应有责任地正确引导他们, 与他们沟通, 不要歧视他们。我们相信, 只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单亲家庭中的孩子, 他们今后将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摘要:文章指出单亲家庭学生更应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温暖和重视。作者强调学校老师及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关爱每一位学生, 使他们在心灵和身体上都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加强,青春期,教育方式,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健.陈一筠.家庭与社会保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林崇德.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1.

[3]夏绣荣.今天怎样做家长[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农村改厕后续维护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神奇的面汤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