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

2024-07-27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精选7篇)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 第1篇

《长安春日》原文

穷途日日困泥沙,上苑年年好物华。荆棘不当车马道,

管弦长奏绮罗家。王孙草上悠扬蝶,少女风前烂熳花。

懒出任从游子笑,入门还是旧生涯。

《长安春日》作者简介

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诗人。《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唐诗品汇》、《唐才子传》均载:“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一带)。”仕宦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称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唐人交游之风盛行。薛能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诗人多与有诗与其唱和。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 第2篇

献岁发。

吾将行。

春山茂。

春日明。

园中鸟。

多嘉声。

梅始发。

桃始荣。

泛舟舻。

齐棹惊。

奏采菱。

歌鹿鸣。

风微起。

波微生。

弦亦发。

酒亦倾。

入莲池。

折桂枝。

芳袖动。

芬叶披。

两相思。

两不知。

《代春日行》赏析

《春日行》属古乐府《杂曲歌辞》。“代”犹拟,仿作。这首诗描写在明媚的春光中男女青年郊游嬉戏的欢乐情景。

前八句写陆游之乐。“献岁”即岁首,一年之始。《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吾将行”,是借用《楚辞·涉江》:“忽乎吾将行兮”中的成句,在此谓我将出发春游。往下即写郊外所见的明媚春光:百草绿缛争茂,万木欣荣葳蕤,千山万岭都披上了青春的绿装。光明灿烂的春晖,洒满绿色大地,焕然成彩,暖气融融。园林中到处莺声燕语,鸣声清脆,仿佛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春歌。红梅在春风中第一个竞先怒放,向人间报告春的信息。含烟惹雾的杨柳枝条,已纷纷插出嫩芽,渐渐由黄转青。春天给人们带来的一切,都那样新鲜明丽,生意盎然。

接下去的八句再写水游之乐:春游的人们来到烟波浩渺的水上,荡起了龙舟画舫;他们整齐地举起桨片(棹),使劲地划呀划呀;船儿飞快地在水上滑行,水鸟被惊得扑翅飞向两岸。人们不禁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在船上奏起了江南的《采菱曲》,音调流转柔婉;时而又唱起古老的《鹿鸣》歌(《诗经·小雅》中一篇,是宴客的诗),情韵和雅古朴。和煦的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大家在弦歌声中频频举杯祝酒,尽情痛饮。

“入莲”四句则侧重写女子的水游之乐:她们荡开双桨,时而没入一片荷叶田田的池中,时而又傍岸攀折那尚未开花的桂枝。随着她们透着香气的罗袖频频挥动,船儿便轻快地前进,那些芬芳的水草叶子纷纷地向两边倒伏让路。

最后两句写春游中的青年男女彼此产生了爱慕相思之情,这是一种隐秘微妙的心理状态:两方都钟情于对方,又都不知道对方同时也在相思之中。当然,双方情根既已萌发,早晚必将破土而出;两颗内在炽热而外表封闭的心,早晚也将互相撞击、彼此交流:或明媒提亲,或幽期密约,或大胆私奔……这些往后的行动和结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悬念和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此诗结尾的妙处,即在于此。故沈德潜评曰:“声情骀荡。末六字比‘心悦君兮君不知’更深。”(《古诗源》卷十一)

此诗通篇三言句法,这最早源于民间谣谚。如《述异记》载吴夫差时童谣:“吴宫秋,吴王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引古谚:“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然魏晋以来,文人诗中三言者殊为罕见,因而此诗弥显别具一格,足见鲍照善于学习民歌形式并加以提高。这种通首三言,隔句押韵的歌行,具有句短拍促,节奏明快,声情骀宕的特点;与春游行进的步伐,轻舟荡桨的节奏,男女欢娱的气氛,以及整篇欢乐明快的诗情,恰好十分和谐,达到了声情与词情的完美统一。

意境优美,脉络错综,也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前八句写陆游春景,移步换形,重在声色渲染,突出明媚璀璨的良辰美景,是景中含情;游人虽在活动,然景物则处于静态。“泛舟”以下十二句写水游之乐,一句一个动作,摇曳多姿,重在突出弦歌樽酒的赏心乐事,是情中有景;船动,人动,景动,则全然动态描写。至结尾二句,重下两个“两”字,则将男女、水陆总挽作结,余意优游不竭。全诗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显出俊逸的风格。

最后顺便提一下,清人张玉觳《古诗赏析》云:“入莲四句……却即夏、秋写景。”实未必然。因为虽然荷花夏季开,桂花秋季开,但并不妨碍它们春季叫“莲池”和“桂枝”。否则,题目叫《代春日行》,而又去写夏秋之景,那就是文不对题了。鲍参军恐不致如此荒谬吧。

《代春日行》作者简介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 第3篇

色———目可望春。随着东风的到来, 绚丽多姿的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姗姗而来, 它不仅带来了山的“朗润”, 水的初“涨”, 还有太阳羞答答的“红”脸。瞧, 园子里“钻”出了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 还有火红的桃花、粉嫩的杏花、洁白的梨花, 也都“赶趟儿”似的竞相绽放。雨虽是寻常, 作者却将它写得生动可感, 它如“牛毛”般繁多, 如“花针”般晶亮, 如“细丝”般密密匝匝。雨中的“树叶儿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春雨润物无声。

香———鼻可嗅春。百花争艳, 自然清香扑鼻, 使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闭上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风, 虽是看不见、抓不着的, 但当你读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不觉顿悟, 原来, 风是有气味、有温度、有湿度的。作者从嗅觉角度将风由无形化为有形, 让人读来生动可感, 如临其境。

声———耳可闻春。花的芳香不仅让人想入非非, 就连“花下成千成百”的勤劳的蜜蜂、蝴蝶也闹得不可开交, 足见花香之甜蜜。有风的飘忽, 才有声的流转。在和风中, “鸟儿”高兴地“卖弄着清脆的歌喉”,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读到此处, 让人不禁心花怒放、喜不自禁。

也许你会觉得春雨无声, 非也。在它薄如轻纱的笼罩下, “点点黄晕”的灯光, 以及江南的石桥小路, 披蓑戴笠的农民, 也都成了画中之景。万物静谧平和, 无声已是有声。

形———肤可感春。春还是可感的, 可不, 成片的“软绵绵”的小草, 不由得让人心随景动, 忍不住“坐”“躺”“打滚”“踢球”“赛跑”, 青草的勃发给人带来不尽的欢乐。写春风, 南宋志南和尚用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风的温柔, 作者则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同样巧妙地写出了风的轻柔而富有温情。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 第4篇

北阙同云掩晓霞,东风春雪满山家。

琼章定少千人和,银树先开六出花。

《奉和春日玩雪》作者简介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 第5篇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浣溪沙·春日即事》赏析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

开头“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二句即目写景:蜂、柳、鸦。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不记家,已表明词人”记家“的内心情结,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柳为”新柳“,鸦为”啼鸦“,这是春天景物,柳、鸦是我国古代诗文中表示离愁乡思的传统意象。如”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梁元帝萧绎《折杨柳》)上句写”游蜂“,言”不记家“,已表现词人心曲;下句写”柳“”鸦“,却是暗示衷肠。于是才有后面的”寻思旧事即天涯“。”即“,是”便是“的意思,盖”事“已”旧“矣,一”寻思“,便”天涯“之隔。刘辰翁另有《山花子。春暮》词说:”东风解手即天涯,曲曲青山不可遮“,也是说春风中一分手,便是天涯相隔,即使所距咫尺之隔,也不相见,写空间距离如此,写时间距离也是如此。

过片承上往往不堪回忆之意,转入抒情。“睡起”句为倒卷法。“有情”,即指上句“寻思旧事”而言。所以知“寻思旧事”是午睡初醒时的心理活动。为此睡起后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而“情”也连同画一齐被卷起来了。这里的“和”字有“连同”之意。“情和画卷”,“卷”字兼管“情”与“画”。“情”也称“卷”,是情不得舒展之意。蕉心可卷,诗词中常用蕉心喻指人的情感,故情也是可卷的。“我情似画,可以卷也。”不很是富有情致。

“燕归无语傍人斜”在句型上是与“睡起有情和画卷”构成对仗,上句人事,下句景物,以景物反映人的心态;但从写景来说,又与“晚风”句并列对称。

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刘辰翁另有《占绛唇。瓶梅》词,说瓶梅“春堪恋,自羞片片,更逐东风转”,也写瓶花在晚春中被风吹落,不由自主,象征着美人飘泊不定的不幸命运。本篇则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诗词中常用“无言”,实际是以无言衬托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如“天言匀睡脸”(温庭筠《菩萨蛮》),写伤春女子的冷落寂寞情愫:“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凤栖梧》)写倚楼怀远的离人的复杂心绪。刘辰翁此词则借景物(燕子、落花)来写词人“无言”,手法独特,抒情的效果却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浣溪沙·春日即事》作者简介

描写春日的诗句 第6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宋词中词人的春日情怀 第7篇

一.春词的简单梳理

我们必须对宋代词人对春光这个意象在运用范围上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找到春色迷人的景物与词人思想里内在的切合点。赵佶的《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句“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就靠春开的杏花抒发自己境遇悲凉的痛楚之情。王禹偁的《江南春》句“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表现自己对春光易逝,愿望难以实现的伤痛之感。潘阆的《江南春》和《踏莎行》以写春景为重心,抒发自己真情易逝,幽怨难抒的无奈处境。钱惟演的《木兰花》句“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映衬了在无限的春景下自己失意的情怀和日益远去的盛年。张先的《千秋岁》《天仙子》《青门引》欧阳修的《采桑子》《踏莎行》《蝶恋花》等反复吟咏对春光易逝的惋惜。晏殊的《浣溪沙》二首、《木兰花》三首、《踏莎行》都借春暮花落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伤。韩缜的《凤箫吟》、宋祁的《玉楼春》也借春光灿烂抒发对自身青春美妙的感慨。作为宋代词风的引领者柳永在表达对春光的留恋上却不太多,只有少数几首如《定风波》《清平乐》等借花红柳绿表达内心的离愁别恨。晏几道的《临江仙》《蝶恋花》《木兰花》《御街行》《虞美人》《留春令》等借大好春光来形容对好梦不再的惋惜。苏轼眼中的春景显得比较实在,如《水龙吟》中写到“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看来词人对春天的踪迹已经不是惋惜,而是在寻寻觅觅,尘土里留得住落花,流水却将落花带到了万里之遥。《蝶恋花》中把暮春给人的伤痛写得浩气回荡,真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秦观把一个“春”写得酣畅淋漓,可以说词词句句有春意,含春情。在《望海潮》中一句“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让人见到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春满人间的景象;在《八六子》中的“春风十里柔情”让人感到春风拂面般的温暖;还有《江城子》中的“西城杨柳弄春柔”和《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会使人体会春从冬过又向夏去的时间感。黄庭坚的《清平乐》中的“春归何处”和“春无踪迹谁知”会让人顿感春的无情和无义。赵令莳的《蝶恋花》二首、《清平乐》让人生生感觉到自己正在和一位多情美丽的春姑娘做离别时的倾诉。晁补之的《水龙吟》真的一句“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把对春的爱恨情愁写得入木三分,让人感觉得春之难,爱春不易。晁冲之的《临江仙》把曾经的好情好景看得如春暮落花一样淡然大气。舒璮的《虞美人》把春留得巧妙,自知一生光阴虚度,却不时劝慰友人不要忘了,一定要常常“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朱服的《渔家傲》把自己的愁绪看成是春天的一景,春水流啊流,离愁也无限。陈克的《菩萨蛮》把春天写得恬淡自在,洋溢着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如“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写得亲切感人。李元膺的《洞仙歌》对春的认识比他人更是高一筹,它不仅看得出一年里春天最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过了清明,已经不再是春天最美好的时候了,而且还告诉人们,在春天最美的时候不妨与春风共饮。李之仪的《谢池春》把寒冬过后的春天看成是一杯浓酒,点点春景让自己心绪难平,形容枯槁。周邦彦的《瑞龙吟》《风流子》《兰陵王》《琐窗寒》《六丑》等词句,让人看到的是一个年年如故的春天和一个让人愁绪万端的梦境。最典型的一句是《花犯》中的“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表达出对旧日光阴的留恋。贺铸、朱敦儒、张元幹、陈与义、辛弃疾、吴文英、李清照等许许多多的词人通过春光的无限美好表达着对昔日光阴的留恋以及对自己沦落他乡飘泊无助的离愁别恨。他们对融入自己悲欢离合和怀才不遇的春景看得深入细致,体会得精妙突出,是自有诗歌以来人类感情的最佳展现。比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感皇恩》)“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薄幸》)“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消尽龙沙雪。”(《石州慢》)“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蝶恋花》)“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望湘人》)“凤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绿头鸭》)词人把春天看成了自己寻亲望友,表达相思离情和怀念旧日美好时光的寄托。朱敦儒一句“且插梅花醉洛阳”表达出自己孤傲自赏的冷峻风格。张元幹的“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石州慢》)“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兰陵王》)叶梦得的暮春词写得十分感伤,如“睡起流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贺新郎》)“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虞美人》)李邴的“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汉宫春》)”蔡伸的“满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汉宫春》)”张孝祥的春词极富感情,如“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六州歌头桃花》)”还有袁去华“弱柳千丝缕,嫩黄均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安公子》)”写得寒意逼人,爱国词人陆游在春词的内容上与很多词人显示出不一般的特色,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卜算子咏梅》)”把梅看成是自己的化身。还有《钗头凤》整篇浸润在东风吹拂的离愁之中,给人感觉东风是愁绪离索和桃花落人空寂的的背后推手。范成大把一个春天写得风味浓厚,如“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忆秦娥》)”;还有“春慵恰是春塘水,一片糓纹愁。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眼儿媚》)”;“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霜天晓月梅》)。”辛弃疾的春语写得慷慨激昂,情到深去有一种顿挫之感,比如:“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还有“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汉宫春立春》)”写得春意盎然,生气勃勃。《摸鱼儿》词中把对春的感觉写得来时迟那时快,在忙碌中飞逝而过,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另一首“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啼莺声住。(《祝英台近晚春》)”把留春无奈的悲苦心情写得愁肠婉转。姜夔的春词别具一格,他不明写春,而是靠自己容颜的变化、思念的执着反衬春的生机,时光的短暂,如“春未绿,鬓先丝。(《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春初早被相思染。(《踏莎行》)”,还有“春渐远,汀州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踏莎行》)”,还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淡黄柳》)”,“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暗香》)”,“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杏花天影》)”,“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一萼红》)”。刘克庄的春词有更多的身世之感,如“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贺新郎九日》)”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直到宋亡,宋词中词人们在词章中对春情的表达绵绵不绝,他们手法不一,内容多样,表现的理想多姿多彩,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宋代文人们期望建功立业,渴望家园美好和对光阴无限惋惜的内心意愿。

二.理解词人们对春意象的认同

春天,是一年初始的季节。随着料峭寒冬的结束,一个充满生机和盎然生命力的时光悄悄绽放了。早春时节,冰雪消融,大地万物复苏,但夹杂的寒风会使人不敢在外久留,但人们心中的热情却随着春天的气息弥漫开来;仲春时节,早开的花儿枝头绽放,特别是鲜艳的红色花朵会加重文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美好的故事往往就是在这时展开的;暮春时候,随着落花的凋谢和飘零,这象征着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就慢慢谢幕了,留给词人们的是对美妙时光的回忆和对美好希冀无力挽留的感伤以及对自己无力把握命运的愁苦和忧伤。

春天本是一个客观现象,引起宋代诸多词人的呼应并由此成为词人们意向展示的中心点,可谓是一个时代的突出特色,由此能够窥见文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风貌。

对宋词中的春意象可以做这样几点认识:

首先,早期的春天在词人们的脑海中总是徜徉着无限的美好。在所有写到春的宋词中,几乎所有的词人对初次认识到的春天都是肯定的、诗意的。如寇准的《江南春》、《踏莎行·春暮》等词中,通过这样的词语“柳依依、芳草远、杏花飞、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雨蒙蒙”,就把自己眼中的春与眼前的离愁作对比,把一个春天写得深情婉转,表现出春美之短与人情之深不相称的惋惜心理。还有晏殊的几曲词,通过“花落去、燕归来、小园香径、落花风雨、绿波、池塘水绿、风微暖、绿杨芳草、三月雨、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杨花濛濛、乱花飞絮、香茵、遍绿野、风光好、轂皱波纹、绿杨烟外、红杏枝头、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杨柳堆烟、雨横风狂、几度春风”这些字眼,表现了世事不随春变,春风得意处人情有冷暖的心境。即使南宋末年的宋词像张炎的《高阳台》也在词句中把春写得异乎寻常,如:“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东风且伴蔷薇、万绿、飞花、啼鹃”等词眼流露出对昔日美好光阴一去不复返的深深的惋惜,让所有的人感到春还是那样的春,可是时光却不同以往了。

其次,春意象是词人眼中得意时的凭借,悲伤时的梦想,哀伤时的希望。春风伴着春寒,春花和春雨,让词的情调变得多情。思乡怀旧,离愁别恨本是人之常情,可在词人的眼中它与春光融为一体,春成了词人抒情达意的代名词。比如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清平乐》中的“绿波依旧东流。”《木兰花》中的“长于春梦几多时。”和“池塘水绿微风暖。”等词句中就可看见春花、春燕、春水、春梦以及春风表现出的是人的悠游自在,景的生机蓬勃,时光的温存驻足。正是如此,才会让人在无奈、失意、悲苦、孤独和凄凉之中感觉几多暖意。辛弃疾在这方面的表现更是如此。如《贺新郎》中“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念奴娇》中“啼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汉宫春》中的两句“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和“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摸鱼儿》中的上阕“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祝英台近》中的“烟柳暗南浦”、“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青玉案》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些描写春情的词句无处不融进了词人那饱经忧患的气魄,春不属于他,可是他的的确确是属于春的,与春共呼吸,同叹息,春尽时也把词人的一腔热血也熄灭了。宋代词人对春的体会如此之深,感受如此细腻,让所有读过宋词的人对这一诗词意象表达的含义体会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对晏殊与辛弃疾春词意象的理解只是一个方面,把任何一位词人的春词拿来,我们都会感受到词的深一层内涵,比如史达祖的《绮罗香》中的“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词中把春雨带来的寒凉以及湿润的泥土和烟雾弥漫笼罩下的绿柳、蝴蝶、春燕让人感到特别的湿滑沉重。这大概与词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词人曾出使金国,目睹家园沦丧,故笔法显得沉重。

第三,宋词中春词的影响与词人对起兴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宋词在继承古代诗歌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在表情达意上直接抒发自己的心胸抱负,让这一文体成为叙事抒情的有效载体。比如,我们常见的比兴体诗歌是《诗经》上的。最典型的是这种结构方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国风·周南·关雎)还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国风·周南·桃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这些四字句式因为与叙事内容明显不同,在诗歌的节奏上对唱和和情感上起到了一个烘云托月的作用,让诗歌表现出了很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和气势感,从而把人们的心情和思想带入到一个与内容相似的环境里,唤起了人们的共鸣。宋词在这方面把这种手法表现到了极致,不仅能够让节奏和韵律加强了,而且在抒发自己的境遇和情感上融为一体,大大突出了自己的感情力量,激发了读者的内心感触。如张先的《千秋岁》整首词在表现自己的离情别恨上幽怨深切,痛彻心扉,说自己“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句优美深切的话语如果没有上阕对春的咏叹恐怕是激不起感情明白晓畅的表达。就是我们自己今天读来都感觉到一种内在的情感爆发,你看:

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读来真如感觉眼前看着春光在慢慢流逝,却又无力将春光留住的那种痛彻心扉的感情。春光都如此难以挽留,就难以将美好的爱情时光留下来了,最终得到的是残红般的悲情片影。词人感情深沉浓郁,句法婉转哀伤,给读者以巨大的情感波折,让人感叹唏嘘。

词作家们不仅通过对春的直接比兴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而且还通过对春的间接比兴婉转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姜夔的《踏莎行》,这首词因自己远行在外倍感孤寂,又因初春的美景触发自己肝肠,因而借对恋人的思念表达对心中爱人的牵肠挂肚。感情真挚深沉、委婉含蓄,句句满含浓浓的深情,叫人对月相思都会慢慢变冷,变空,变远。一句“淮南皓月冷千山”让初春之暖变得寒凉、空冷又漫长,从中看到姜夔那多情又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样看来,词人们在继承前人诗歌成就的基础上,又在技艺上发扬光大了,让词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符和这种曲子词的思想内容与自己的表情达意。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考政治二轮复习试题下一篇:早会动员大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