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到规划范文

2024-07-23

从计划到规划范文(精选6篇)

从计划到规划 第1篇

从市场需求到产品规划培训总结

首先,由衷感谢公司提供这次从市场需求到产品规划的外训机会。根据公司组织战略规划,我们要从项目订制开发向产品化转型,为了达到我们的战略目标,公司成立了多条产品线。问题来了,新成立了这么多产品线,产品经理在哪里呢?什么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如何开展工作?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这些刚刚从其他角色转换到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的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的。经过两天的培训学习,并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情况,我的总结如下:

1.对需求分析,项目规划工作缺乏重视

当前工作中,对项目的规划,需求分析做的不到位,规划和分析工作草草了事就仓促进入编码阶段,这导致很多问题发生:项目交付的软件产品和客户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客户使用不满意,由于项目返工严重,导致项目交付日期延误。2.对竞争对手缺乏了解

我们这条产品线,主要有哪些产品,每个产品有哪些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实力如何,我们较他们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除了外部的竞争对手,在公司内部是否也有竞争对手。只有了解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产品化理念还未领悟,思维还仍然停留在订制项目阶段

(1)以销售为中心

我们之前的项目,差不多都是以订制项目为驱动的,所以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往往是 以销售为中心的运作方式。但是,在软件产品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企业需要逐步从以销售为中心转化为以市场为中心。

(2)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开发项目管理,订制项目开发管理混淆不清。我们现在的订货会产品,其产品导入期可以追溯到2009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差不多已经进入到饱和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产品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客户不仅仅关心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还关心产品的其他方面:价格,可获得性,包装,易用性,保证,生命周期成本等。在这几个维度中,尤其对产品的价格最为关心,竞争对手比拼的就是价格,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节约产品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方面下功夫。4.跨部门协同

产品化不仅仅是研发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其他部门协同参与。根据我们近期工作开展来看,一线的售前,业务同事,对我们研发部主导的产品化工作支持还不到位。这更需要我们产品经理发挥出积极的沟通、协调能力。5.组织是保证

在软件产品化的过程中,技术部门为了适应产品化的要求,也存在进一步细分和演化的需要。原有的单一的研发部门往往不能同时满足项目开发和产品研发的双重需要,因此需要成立负责项目开发和产品研发的单独部门。项目开发部门负责项目的具体开发和产品的实施过程,产品研发部门负责把项目开发部门在开发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软件资产进行产品化,并帮助和和指导产品在项目过程中的实施。因此,项目开发部和产品研发部是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并不是割裂和独立的。在项目的实施和产品的研发活动中,都需两个部门的协作,只是二者角色不同、职责不同。6.绩效是牵引

我们公司今年主推绩效考核,是否可以细化到产品线下的某个产品,对具体产品进行绩效考核。7.流程是支撑 我们产品化规划太过随意,没有流程。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优秀企业成功的产品开发流程和理念,如集成产品开发IPD,它是一种企业管理产品从概念到现金直到退市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它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来管理: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将从商业角度而不只是从技术角度对产品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产品规划6步法:(1)理解市场(2)细分市场(3)组合分析

(4)制定细分市场业务计划书(5)制定产品线业务计划(6)管理业务计划并评估

8.行业领域知识积累

在项目型软件开发过程早期,软件开发者一般没有专业领域知识,往往是跟着客户学,客户说啥就做啥。很多软件公司都存在忽视业务知识的积累的过程,做了很多项目,但行业专业知识仍然是非常薄弱,往往人员变动和流失,这些知识就不知不觉的流失了,结果新的同事接手,往往还是重新开始。软件产品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领域知识的积累和完善,这是软件产品化的重要步骤和关键要素。一个公司要想成功完成产品化转变,就要不但让自己成为技术专家,还要让自身成为行业专家。同时,这也是建立行业规则,行业门槛的有效途径:

(1)比客户还要专业

软件产品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和建立一支懂技术、懂业务的专家队伍,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这样一支队伍,真正成为行业性专家,做到比客户还要专业(2)基于业务又要高于业务

做行业型产品应用,常常陷入的误区就是就项目而产品,没有跳出客户需求本身来思考问题,造成的结果就是所谓的产品是客户需求的超大合集,往往不成体系,并没有体现其产品的行业先进性。因此,在做软件产品化的过程中,必须跳出原有项目的视角和局限,站在行业的角度和思考,参考一些国际性规范和标准,并结合实际业务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优秀和领先的产品化软件。9.团队建设

软件研发的核心是人,拥有优秀的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实现优秀软件产品的基础保证。而众所周知的是,研发人员的流动性是相当高的,这在项目型软件开发中特别常见。往往一个项目快要结束的时候,也是人员流失最频繁的时候,项目一结束,人也走了一半了,特别是优秀的软件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而产品化软件的开发,其产品生命周期要比项目长得多,如何保持软件研发队伍的研发与管理能力处于一个稳定且逐步上升的过程中呢?当一个产品下市以后,如何对现有研发团队进行调整,避免人才的流失呢?如何使得开发人员在产品多个版本的研发过程中,持续保持激情和动力呢?这都是产品化软件研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0.产品开发项目干系人管理

尽可能识别主要干系人,让其尽早参与项目开发过程,尽早发现问题,尽量规避项目风险。具体做法: 1.建立项目干系人档案,并进行优先级排序

2.针对主要干系人,每个项目里程碑,都需要通知干系人,如有必要,还需要进行评审会议。

3.客户需要的不是我们产品具有哪些功能和性能,更不关心我们产品的实现技术,他们唯一关心的是我们产品能为他们带来哪些价值。

4.客户的所有需求、期望不一定都要满足,但是我们需要超越竞争对手。

11.培训结束了。但是,我的产品学习之旅刚刚启程,我一定要加油,不辜负公司对我的期望。

陈辉 2014-7-26

从计划到规划 第2篇

的毕业生现已经正式迈入职场,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期待成长,但是初入职场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个规划,什么时候薪资能够迈入30000的大关。

一、菜鸟专员初长成

从校园到社会的窘迫迷茫,大家都经历过,这一阶段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干得最多,挣得最少。每天不在鸡血中拼搏,就在迷茫中消亡。

薪资状况:

3000-8000 元

奋斗经历:

签约一份正式的工作

清晰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

进入公司进行 1~2 年适应学习

切勿野蛮生长,找到值得学习的导师

经常总结回顾工作,吃一堑长一智

完成从盲从打杂到完美执行的角色转变

奋斗工龄:

1-3 年(时间长短具体与个人能力和行业发展机遇等相关)

二、合理竞争,积极争取升职

你已经对你的职业技能做到了相对熟练,可以独立执行相关的工作,并且在职业态度上也有了性对成熟的职业性。工作 3 年,常常是升职和跳槽的必经之路。

8000-15000 元

1. 想清楚方向,继续前进的人

总结回顾自己的工作成果,优化工作

积极地和同事展开合作和良性竞争

寻找机会申请升职主管

2. 选错了行业,从头开始的人

重新自我评估

改写更新简历

投递新行业,寻找新机会

成为新人,薪资原地踏步

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专员

3-5 年(时间长短具体与个人能力和行业发展机遇等相关)

三、从 “ 被管 ” 晋级为 “ 管事儿 ”

你已经熟练掌握了本专业的各种技能,并且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应对项目的各种突发状况,蜕变为了独挡一面的.职场精英,

可应聘大公司的中层经理岗,中小型公司可以承担总监的担当。

15000-30000 元

专业能力杠杠的

沟通交流能力强,上、下级、平级沟通良好

知人善任,懂得团队人员的优势

懂得团队个性,具备强大的号召力

善于做组织计划工作

工作定位和目标清晰

能够掌控项目及日常工作的整体流程

善于包装和推销自己

5-8 年(时间长短具体与个人能力和行业发展机遇等相关)

从古代书院到现代校园规划 第3篇

1.1 古代书院建筑

据《西樵山志》记载,书院始于唐明皇时期,是天下文学之士读书考举的“摇篮”。那时村设有学塾、私塾,乡设有书舍,书院则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学府。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古代书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样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1.2 从书院到学堂进而到现代高等学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高等学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最显著的是老学校的改扩建和新学校的重新规划,其次是随着人们思想层次的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学校的自我特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文中拟通过研究古代书院建筑,思考如何延续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校园规划。

2 古代书院的典型特征

2.1 古代书院的选址——水清木秀之地

“水清木秀之地宜建学府”。古人认为“木秀”之地可兴“文运”,而水不仅有储藏“生气”的作用,在五行生克关系中水能生木,所以古人认为水清木秀之地,有利于学子成才。因此学者们多把书院建在环境优美的山林之中,远离尘嚣,以求心境清静、专心问学。

北宋初期白鹿洞、岳麓、嵩阳、睢阳四大书院就是这类书院的代表,书院选址十分讲究山川形势,书院多建在“藏风得水”、环境幽静的地方。

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岳麓书院。如今掩映在岳麓山东坡幽深的山水之中,隐存的这座雅致的千年庭院,占地面积达2万m2。书院建筑群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处处显示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2.2 古代书院的三大轴线和院落式布局

在规模上,小型的书院只有两进或三进,大规模的书院则有多达四进、五进的。在布局方式上,古代书院基本相似,最典型特征是有着鲜明的三大轴线。

两进式书院的中轴线上,第一进为仪门,第二进为讲堂,讲堂后附设祭堂;三进式书院,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多为三到五开间的讲堂,第三进为先贤祠堂、文昌阁或魁星楼、藏书楼等。其余的生活附属性建筑如斋舍、客馆等则分列于中轴线的两侧。

在书院的主体建筑安排上,沿着中轴线的渐次推进, 先贤祠堂等祭祀类建筑一般都安排在大堂和讲堂之后,这样不仅突出了书院以讲学为中心的教育功能,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文化精神。

但总的来说,不管书院采用哪种布局方式,其主体建筑仍然会尽量循着一条中轴线贯穿,使得整个书院建筑群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空间序列流畅、严谨而庄重。这些都可以从以下几个书院的规划布局中体现出来。

2.2.1 广雅书院

晚清著名人物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建筑是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书院功能进行布局的;书院坐北向南,是传统建筑的理想坐向;主要建筑物建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建在东西两侧,反映了传统秩序观念。在中轴线上有院门、山长楼、礼堂、无邪堂、冠冕楼(学生的图书馆);两侧设东斋和西斋,是学生居读之所;冠冕楼前东西各有池塘,池边有清佳堂、岭南祠、莲韬馆,供学生读书之暇游览憩息。

2.2.2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经过重大整修修复后,书院布局为东、中、西三条轴线。中轴线上分布有书院正门、石牌坊、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等讲学建筑。书院西轴线上有晚翠山房、来复斋、心鉴斋、寻乐处、小辨斋等建筑。东轴线则由祭祀东林书院创始人杨时的道南祠以及报功祠、时雨斋、草庐、东林庵等建筑组成。

2.2.3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建筑群坐西朝东,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见图1)。

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北侧是半学斋、文庙、湘水校经堂、船山祠等纪念性建筑;南侧有教学斋、北泉轩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2.3 古代书院的环境景观

古代书院建筑因受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各地的建筑文化不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环境景观往往是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处处体现了古代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处世理念(见图2,图3)。

2.4 古代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观

古代书院的三大轴线和院落式布局,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可以在不改变书院功能布局的前提下,根据规模需要,沿轴线纵向或是横向发展。根据比较清代岳麓书院和现代岳麓书院的布局,可以看出现代岳麓书院是在清代岳麓书院上的可持续发展。

3 现代校园规划对古代书院规划的延续

3.1 现代校园规划在选址特色上的延续

不管是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还是新建的学校,在选址上都或多或少受到古代书院选址论的影响。而作为在岳麓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湖南大学,它的学校的规划布局理所当然地保存有古代书院选址论的最典型特征。

学校坐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层峦叠翠,前临湘江,碧波荡漾;名山美水,前依后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从湘江西岸的牌楼口,直往山颠,早有原岳麓书院的古道连通,形成一条风景中轴线。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两旁,俨若天然门户,沿中轴线而上,爱晚庭、舍利塔、古麓山寺等布于两侧。

3.2 现代校园规划在布局特色上的延续

古代书院建筑的三大轴线和院落式布局,因其功能合理性和场所精神,对现代校园规划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面就一个校园规划方案设计理念进行详细论述。

江西理工大学新的西校区的规划,是在原有的校区上征地扩建。学校位于江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赣州市,规划用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是一个典型的水清木秀之地。规划时充分保留原有的山体和水体,规划以三大主体轴线和院落式布局为主要特色,与古代书院的整体布局典型特征不谋而合。以西南与东北的连线为主轴线,强调建筑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相互渗透,把保留山体的自然景观融入整体校园空间中。建筑布局主要以院落手法并与园林山水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开放、连续、有机的生态系统。基地西南为城市干道枢纽地带,在此设计了一个学校入口广场,丰富了城市界面空间,也缓冲了学校与城市的关系(见图4)。

在基地中轴线上主要布置了主体建筑行政办公楼、图书馆、综合教学楼以及学校的山水主题广场。随着景观轴线的继续延伸,使保留的山体、扩建的运动场和原有的教学楼、原西校区的主入口,形成了校园的主要序列空间。在主轴线两侧,分别是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通过交往场所与中心绿化带相连,营造了一个学术气氛浓厚的校园空间。

3.3 现代校园的环境景观

在现代校园规划中,庭院山水、花草树木、建筑小品形成的场所,仍然是现代校园环境中最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见图5,图6)。

3.4 现代化校园规划的其他特色

3.4.1 可持续性发展观

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渐增大,要求在做校园规划时考虑一定的弹性,一般都要留有一定的发展用地,在规划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考虑有一定的发展。

3.4.2 新旧融合的总体原则

由于社会的发展,经常遇到要对原有学校进行扩建而满足使用需求,在规划时的总体原则应该是新区与旧区的有机结合。

3.4.3 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由于校园规模越来越大,校园人口也越来越多,车流流线的规划成为维持校园安全和正常秩序的重要前提,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也逐渐被采用和重视起来。

3.4.4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的大力提倡,现代校园规划也讲究以人为本,规划以人的步行尺度为基准,从人的心理和使用需求来设计空间和建筑。

4 结语

古代书院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研究古代书院建筑,从古代书院建筑的选址、轴线、布局、环境景观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可以看出,古代书院建筑规划的一些典型特征对现代校园规划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摘要:通过研究、归纳和总结古代书院的规划特色,分析了古代书院在选址、轴线、布局、环境景观和可持续发展上对现代校园规划的启示和影响,以延续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规划。

关键词:古代书院,现代校园规划,选址,轴线,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苏乾.广州市文物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

[2]刘婉华.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营造及其文化意向[J].广州社会科学,2005(6):40-41.

从紧急应对到专业规划 第4篇

据了解,直接参与此次抗震救援的NGO数量已经达到50多家。他们不仅配合国家抢险救灾,而且成为基层工作和具体执行的有效力量。除此之外,NGO的响应速度之快,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给当地带来的最直接的帮助,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环境NGO又不同于其他NGO。自然灾害最容易引起的就是环境问题,饮用水污染、河道污染、居住环境卫生变差等等这些事关民生的问题,比起其他问题更加突出。相比其他类型的NGO,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环境NGO的表现如何呢?他们是否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让我们从纷繁的信息中,尝试找出一条脉络,看看环境NGO的集体特色在哪里。

紧急应对期:行动第一位

前方:运送物资、传递最新需求信息

地震是突发公共事件,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无法提前预知地震的到来,也难以提前为地震后处理作出相应准备。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为之动容,很多个人及机构都希望能为灾区尽力。可是能做什么?尚未完全成长起来的国内环境NGO还没有累积下来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震灾刚发生的那一两天显得有点茫然。自然之友执行理事梁晓燕对这个时期的NGO有这么一句描述:“大家就像无头的苍蝇。”但是在大灾面前,行动为先,哪怕是没有“头”,飞起来就有可能找到方向。

环境NGO很快就行动起来了。在四川的环境NGO,几乎第一时间就为灾区送去急需物资,并向外界及时传递灾区最新的需求信息。其中,办公地点在成都的绿色江河,5月14日早上,志愿者们就驾驶越野车,带上钢丝绳、工兵铲等救助工具,以及水、食物等,开赴德阳市绵竹县汉旺镇、兴隆镇、德阳市什邡县等地。在考察中志愿者们发现,汉旺镇由于人员伤亡极大,已经是热点地区,且资源相对丰富。而汉旺镇外围地区的农村由于人员伤亡不大,属于被遗忘的角落,农村缺乏饮用水、食物及其他救灾物资。志愿者们为这些非热点地区农村的幸存者们以及缺乏物资的绵竹县医院的医护人员送去了水和食品。

绿色江河地处本地,对灾区情况了解得比较真实,所采取的行动也能都落到实处。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绿色江河能够做到冷静客观地处理问题。首先停止了手头所有的工作,全体人员都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确实在抗震救灾的最关键时刻担负起了自身的责任。

在灾区前线投入救灾工作的,还有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根与芽成都办公室等NGO。从这些NGO的行动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本土环境NGO行动快速、不扎堆、注重实效等特点。

后方:信息发布,行为及倡导,筹集物资

那些无法直接奔赴灾区投入救灾工作的后方NGO,也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了。

地震发生后,NGO发展交流网(NGOCN)在震旦纪、多背一公斤等组织的专业帮助下,迅速在其网站论坛上建立起民间组织行动救援版,成为NGO后方信息交流的平台。该平台为救灾行动中的各个民间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以促进民间组织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提高民间组织的诚信度。无独有偶,地震后第二天,在绿网论坛(http://green-web.org/bbs)就专门开辟了“灾后重建行动”的板块,立刻引起了论坛用户的关注。随后的几天里,绿友们分别对救助办法,当地最新情况通报等等做了及时的分享。他们利用(internet和人际)网络,联系资源,帮助有志于为救灾出力的人们进行灾害救援和管理的学习。绿网的努力不只局限在网络上,他们还调用志愿者的力量,募集了一些图书,画笔,并亲自派人送往灾区。

5月14日,自然之友、绿家同联合八家NGO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活动,为公众提供最新的灾区所需物资的信息,号召大家佩带绿丝带,捐献血液或灾区急需物资。在这里,绿丝戴是个象征,从心理上表达对灾区遇难民众的哀思,用实际行动发起呼吁。发起类似倡议的还有北京地球村、济溪环境组织交流网络等机构。

几乎与此同时,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在成都成立,后方的环境NGO动员多方资源,为该办公室募集、运送灾区急需的物品和资金。以自然之友为例。除了决定捐出2008年前五个月会员缴纳的会费外,更动员会员捐物捐款,短短几天之内,就募集到十多万元。除了购买物资由自然之友赴灾区第一批志愿者为茂县的灾民送去之外,还给驻扎在汉旺镇的NGO备灾中心筹备相应的活动资金。NGO备灾中心利用这笔资金为当地灾民建设了“新生电影院”,并组织灾民自编自演励志晚会,为灾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及灾民交流平台,得到多方好评。

远在厦门的绿十字也在全国NGO“5·12地震灾害救援行动”启动后,根据自身特点马上组织捐款捐物和动员志愿者,募集所得通过专门货运公司直抵灾区第一线。同时,在这次募捐中,绿十字作为厦门地区物资的总协调,在向市民宣传募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

在筹资、筹款的过程中,环境NGO也遇到过质疑:怎么保证捐款真的送到灾民手里?谁来监督?环境NGO深知公信力的重要,在捐款、用款的细目公开上都特别注重。自然之友特意为此开通一个网页,以接受各方的监督,并不定期向会员及其他公众写信介绍工作进展情况:这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也促进了一些原来抱有怀疑态度的个人转为信任自然之友的行动力,而追加捐款。甚至还有会员们写信来建议行动方向,“净水援助”行动的思路就是一名会员提议的。

后方NGO的行动中,有一件事情特别值得一提。5月13日早上,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绿家园和自然之友收到环境地质学家杨勇发来的短信:“我多次考察过岷江河谷地质灾害和电站水库,地震后将会形成一系列重大隐患,造成灾害叠加和连续成灾,必须引起重视!”著名地质学家范晓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强烈地震除本身造成的灾害外,还可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直接摧毁村庄,还可堵塞江河溪沟形成堰塞湖、淹及村镇农田,而一旦堰塞湖溃决,又可造成下游洪水灾害。”针对地质学家反映的紧急情况,绿家园和自然之友在13日联名对

外发出《呼吁:请关注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通过一些渠道反映到政府主管部门,很快得到重视,有了进一步的行动。这一事件凸现了环境NGO的专业关注角度,充分发挥环境NGO了解基层情况并积极与政府沟通的意识。

国际环境NGO:直接关注工作点

同际环境NGO的行动与本土环境NGO相比,着力点更集中。

国际环境NGO在中国几乎都没有自已的工作点,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在成都与两安都有项目工作室,并与当地林业部门和保护区有着密切合作。地震发生后,WWF迅速联络合作伙伴和当地民间组织,了解当地灾情以及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送去海事卫星电话帮助当地恢复通讯联系;向卧龙、茂县、都江堰等地的保护区提供大米、帐篷、发电机、衣服、药品等物资。

而另一家有国际环境NGO背景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则在地震后的第二天即启动了“熊猫卫士项目”,向灾区特别是受灾保护区提供紧急援助以及今后的恢复和重建。5月17日,由WWF和山水联合推动成立的七人野外探察队前往高川乡收集灾情信息。山水科学顾问、北大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下大军于5月15日便带领中心的学生着手整理和分析震区的信息资料。

评估地震对保护区生念系统和野生动物的影响以及保护区能力的影响是必须开展的工作,国际环境NGO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一开始就把关注的点落在有合作关系的保护区。目前而言,这块工作是国内本土NGO尚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去牵头进行的。这些国际环境NGO也得以很快的表现出自己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特色。

与保护区没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国际环境NGO绿色和平,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地震可能引起的化学污染上。5月19日,绿色和平就在四川存在隐患的化工厂的情况与政府沟通,希望政府加强安全避难的宣传,提醒灾民到更安全的地方避难。这个行动由于其独到的着眼点,也很快被大家所关注到。

行动中的思考: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对于习惯了根据项目计划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处理事情的环境NGO从业人员来说,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需要得到培养和激发的。

绿家同和自然之友的负责人都表示:在2007年末、2008年初的那场极端天气灾害中,由于环境NGO还很年轻,面对灾难,特别是大的自然灾害还没有经验去面对,以至于事后大家都在遗憾。那么这次汶川地震,对我们来说是不是又一次如何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的考验呢?

在5月12日之后的两个星期,是最紧急的救灾阶段,大家都无怨无悔地为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救灾阶段过后,不少环境NGO开始思考接下来是否还要继续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如何参与?

在“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活动以及“净水援助”行动启动后,自然之友曾经有员工对于组织投入如此大的资源和人力在灾区表示困惑:自然之友原本的一些工作计划会受影响,这样做是否值得?自然之友并不是抗震救灾的专业组织,缺少专业能力,是否合适参与救灾与重建工作?

为了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理解自然之友在震灾之后的大量投入,梁晓燕在这段时间最经常说的话是:“那些冲到前线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他们原来的工作跟地震相关吗?只是在大灾面前,一个有责任感的组织必须有所行动,不行动就意味着丧失你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抗震救灾有各种各样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能否找到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能力相关的工作点,是一种考验。”的确,对于一个注重公众倡导的NGO组织来说,特殊事件的紧急处理和有效应对,是一个极好的展现组织形象、放大组织声音、提升组织影响力的机会;自然之友这个团队虽然日常项目运作的能力还可以,但这次赈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日常工作的持续性和特殊工作的创新性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团队大局观意识和整体的工作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在思想的碰撞与信息的沟通中,自然之友全体工作人员很快有了一个共识,认为自然之友应当继续参与到灾区工作中去,而且其工作方向应与自然之友的长期积累密切相关。

从5月底开始,不少NGO、基金会陆续召开公民社会如何参与赈灾为主题的讨论会,希望深度探讨NGO更有效、更有特点地在灾区开展工作。环保组织地球村于6月5日在北京召开“生态文明与灾后重建研讨会”,邀请来自救灾一线的民间组织代表,如NGO联合救灾办公室、5·12民间救助网络、绿色江河、保护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与大家分享一线救援工作的体会和灾后重建的建议。在这次会议中,不少NGO都反映救灾工作已告一段落,后续的工作肯定不能只维持在运送物资的层面,未来的丁作方向需要在充分了解灾区需求后,和组织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地球村等机构已经根据资源和自身能力的情况,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以此为契机,跨上机构发展的新台阶。

漫长重建路:突显专业能力

毫无疑问,灾区重建工作的主导力量将是政府。NGO如何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NGO的特色、优势与专业性。

5月22日,国务院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要求灾后重建总体方案争取三个月内完成。自然之友意识到这个决定可能引发一些潜在问题,马上联合多家民间组织草拟了《关于灾后重建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呼吁书,里面提到灾后重建要避免“政绩工程”思路、规划编制应实行信息公开、灾后重建要重视社会修复和接续文化传承、灾后重建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九条意见。该文送达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和会议等,从以后媒体关注点来看,文件中提及的问题得到各方一定程度的重视,众多环境NGO的努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此外,自然之友灾区考察先遣队从茂县归来后,综合多方信息,敏感地发现,灾区的学校重建将是一个热点,但是目前有很多参与灾区学校重建的单位都只是考虑了学校的牢同度,对于如何让建筑在能源、水处理、废弃物处理、校同建设等方面贯穿环保理念并没有顾及,也没有考虑到学校使用中的软件的“绿色度”。针对这种情况,在环境教育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的自然之友决定联合中国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中同经济时报社,于7月28日召开“灾区学校重建中绿色学校建设研讨会”,邀请政府、企业、学术研究人员、建筑设计者、教育系统、NGO等多方与灾区学校重建相关的人员,探讨如何重建“绿色学校”,把节能环保的各项元素及环境教育、社区参与等理念带入人们的视野,融入建设过程之中。接下来,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资源,自然之友很希望能在灾区建设一座真正的“绿色学校”,从硬件建设、软件搭配、动员社区参与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绿色理念”,并把这个学校建成当地的环境教育中心,对外辐射环境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法。

绿色江河的行动则表明,环境NGO的特色在于“做政府的有益补充”。结束了救灾阶段的物资输送工作后,绿色江河组织专家到理县、茂县、汶川

一带他们之前就非常关注的地区做了细致的考察。刚从灾区考察归来的绿色江河负责人杨欣认为,目前外界只关注到成都附近的少数民族,而鲜有人把¨光落在高山上的少数民族(如羌族、藏族)。通过这次考察,绿色江河了解到高山上的少数民族面临的困难之一是末来的生计问题,而政府目前只忙于“重建”,而尚没有计划深度考虑这些少数民族的民生。他们计划设计一个三至五年的项目,通过礼区参与的方式,帮助解决当地人民的生计问题。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资金雄厚,并在印尼海啸后重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环保组织WWF,在参与灾后重建的计划中则显得步步为营。WWF很清楚地将救灾工作分成二步:紧急救援;地震环境影响;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绿色重建。从6月份开始的半年左右时间,是“评估”阶段。6月18日,WWF与四川省林业厅在成都联合举办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地震影响评估研讨会”,初步确定在唐家河保护区与千佛山保护区开展地震影响评估试点;同时,WWF和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合作在秦岭地区开展了灾后影响评估。WWF负责灾后重建相关协调工作的曾铭表示,保护区震后影响评估工作将包括环境影响及社区影响两方面,在绿色重建阶段也将特别注意社区的建设。她还表示,此次灾后重建工作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作为环境NGO,WWF将把美国分会在印尼海啸后重建工作中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特点,与相关政府部门和NGO做一个分享,并将选择重点保护区和社区进行试点,促进“绿色”重建。

有事实表明,台湾9·21地震后,有很多家NGO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但是能坚持的很少,一年后,只剩下三四家NGO还在灾区继续工作。从这可以看出,重建是漫长的过程,参与其中的NGO是耐力、计划性以及资源的比拼,必须要从“无头苍蝇”的状态走出,找到合适的方向,与组织自身的专业、资源有机结合,才能走到最后。

自然之友抗震救灾行动事件簿(二)

5月25日晚,自然之友赴灾区先遣队成员顺利登上去往成都的火车,计划经成都奔赴四川茂县。此行由自然之友执行理事梁晓燕带队。

5月27日早上6:00,自然之友灾区救援先遣队到达成都,前往“民间组织四川抗灾联合办公室”及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接洽,联系车辆,装运药品、衣物、卫生用品等。

5月29日,由自然之友发起并联合其他NGO向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灾后重建中重视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呼吁》。

5月31日,先遣队首先向茂县县医院、县民政局转交了部分物资,另将部分物资(药品、衣物、手电筒、收音机、卫生用品等)直接送到远近山寨的灾民手中。同日,队员们在附近的乡村、学校做了入户调查,并和县民政局、教育局就灾后建设的需求进行了沟通。

6月1日,在风仪镇南庄村小学,先遣队队员们和村里的孩子们共度儿童节,一些环境教育的经典游戏给孩子们带来欣喜和快乐。

6月5日起,自然之友在灾区帮助NGO备灾中心援建的“新生电影院”启动,每晚放映1-2部村民喜闻乐见的电影。每天的观众通常能达到150-500余人,成为了原住居民和震后移民交流的重要平台。

6月5日下午,自然之友赴灾区志愿者先遣队返回北京。前后11天的行程中,先遣队经成都、马尔康、汶川,到达茂县。在茂县停留4天,回成都后,又兵分两路前往北川和彭州。

6月16日上午,自然之友灾区救援先遣队队员及其他曾去灾区的志愿者在自然之友办公室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从灾区带回来的信息与感受。

8月17日,自然之友发布“赴绵竹遵道镇开展校外活动诚征志愿者”通知,标志着自然之友“羚羊入川”计划的正式启动。“羚羊入川”计划招募志愿者到灾区进行流动教学,免费为灾区的儿童提供教育、活动、游戏、陪伴、心理支持等服务,给孩子们带去欢乐、友爱和知识。

6月25日,“净水援助”行动的第一批设备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四个地点安装成功,这四个地点分别是:阿坝州汶川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绵阳市江油中学实验学校、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中学。

6月28日,“羚羊入川”行动的第一批志愿者在成都接受一天的培训后,到达四川省遵道镇,并已开始进行流动教学服务。

7月6日,在自然之友的支持下,NGO备灾中心组织策划了灾区第一个由灾民自编自演,以“明天会更好”,励志重建家园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当天晚上,晚会参与人数达1500多人,灾民与志愿者齐心协力共同把这次文艺晚会推向高潮。

从计划到规划 第5篇

导语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随着现代人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望,休闲农业正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案例一宜兰休闲农业 项目介绍

宜兰位于台湾岛东北部,面积2137平方公里,人口46.6万。农业一向是宜兰的重要产业,主要作物为稻谷。渔业是宜兰另一项重要产业,绵长的海岸线使得南北渔业发达。宜兰是个多山的县,山的环抱致使兰阳平原形如畚箕,宜兰森林茂密,乔木丛林栉比。近年,成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成功典范。发展规划

1、健全的协会组织。宜兰现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宜兰县休闲农业策略联盟、宜兰县国际会议展览协会、宜兰县乡村民宿发展协会。

2、丰富的会展活动。现有宜兰绿色博览会、宜兰国际绿色影展、宜兰好礼农产展售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宜兰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3、拓展培训产业。宜兰开展台湾休闲农业“休闲农场管理”培训以及新兴科技重点发展产业科技人才职业培训等,已经形成拓展培训产业链。

4、丰富的节事体验活动。仲夏宜兰农村夏令营、2007罗东溪休闲艺术节、罗东运动公园定向越野嘉年华、2005东山茶米节等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观光活动。

5、宜人的休闲环境。香格里拉休闲农场、永兴茶园休闲农场、乡村休闲教育农场、古忆庄休闲农场构成了宜兰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借鉴

宜兰以休闲农业搭建科技农业与服务业之桥,拉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通过贯穿全年的节、会、展、演、赛以及以特色文化元素叠加促进休闲农场的体系构建。依托专门组织进行休闲农业、会展观光业的整体营销,开发创意农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案例二福寿山农场 农场简介

福寿山农场位于台湾台中县台家梨山南侧,海拔1800-2584公尺,群山环抱,视野开阔,总面积803公顷。云雾变化万千,加上拥有独特的田园景观,被誉为“台湾小瑞士”。农场以生产寒温带水果与高冷蔬菜为主,种类包括了苹果、水蜜桃、奇异果、人参、菠菜、甘蓝菜及高山茶等。旅游服务项目及活动安排

农场依托田园景观,提供各式旅游与餐饮服务。新落成的旅游服务中心,备有旅游咨询与住宿旅馆登记处;餐饮服务方面,备有福寿山农场餐厅及长春阁茶艺馆,提供农场特色佳肴;可容纳150人的会议简报室,除了定时播放农场多媒体简报,并提供各公司、团体租借,举办各式活动使用。此外,还提供定时导览解说服务。

旅游活动以观赏、体验为主,主要有富士苹果、阳光苹果、新世纪梨的认养;果树观察区:种植各种梨、桃、苹果、李、梅、板栗、胡桃、猕桃、榛果、蓝梅近两百种不同种类果树。每个种类前面均放置详细解说牌,供教学或参观使用。制茶厂/茶园:除了可以品味福寿长春茶之外,于制茶期间参观知名福寿长春茶采茶与制茶的过程,看制茶师傅精湛手艺。露营烤肉区:除露营、烤肉外,还是极佳的观星场所。开发模式借鉴

旅游开发模式特征为田园旅游的模式。独具特色的田园景观是福寿山农场成功的关键。为游客提供原生宜人的乡村环境,完善接待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扶风的活动安排。案例三花莲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农场简介

花莲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一结合农、林、畜牧、观光、鸟园的综合性花莲民宿与饭店的休闲农场,位处花莲县凤林镇,占地约726公顷。农业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农、林、畜牧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体验空间;功能综合性强,具有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生态教育、动植物养育等功能;可承办一些节庆活动或社区活动。旅游服务项目及活动安排

农场内规划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区,如:森林游乐区、农业体验区、可爱动物园区、水生植物生态区、沙漠植物园区、生态鸟园区、欧式庭园、水屋区、亲子戏水区、乳牛区、温泉区、果园、鹿苑、迷你马场、侏罗纪公园、荷兰村度假木屋、玫瑰园度假村等等,不论是哪个年龄层的客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设有中西餐厅、停车场、游客中心、会议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客房提供上网服务。开发模式借鉴

从计划到规划 第6篇

——从规划到实施

看到论坛上好多坛友对轨道交通一般的流程不是很清楚,想具体谈谈轨道交通线路从开始的规划到后面的实施到运营的一些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线路从规划到运营的阶段是:线网规划—建设规划—预可(规划方案)—工可—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运营。这期间大概需要8-10年的时间,视线路本身情况和ZF意向来定。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接下来会较为详细的将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说说。

一、线网规划

线网规划是一个城市在有意向做轨道交通时,首要要做的事情,有了线网规划方案,得到ZF的同意才有可能做接下来的工作。

线网规划的上位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这是线网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者要了解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包括:城市布局、人口、用地、交通、社会、经济、环境等)。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每一条线都要确定其功能定位,一般有骨干线和次干线之分。其中骨干线要串联起城市中重要的客流集散点,是城市中客流最集中的廊道,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另外还有次要线路和加密线、如有必要,还可以有其他系统制式的线路。此外,还有引导城市重要功能区发展的线路,具有TOD效应。

线网规划一般由规划院或专业咨询公司来做,时间在半年到1年左右,确定城市线网的规模、线网的形态、系统的制式、线路大的走行方向、车站布设、车辆、车辆段选址、联络 线及工程总体投资。确定后上报ZF审批,但无需国家发改委审批。

国家目前对修建地铁(大运量轨道交通)标准是人口大于300万,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000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于100亿,客流规模单向高峰小时大于3万人。目前很多城市由于发展比较快,做过一轮建设后,都会再做线网修编等工作。

二、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轮的建设过程中,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控制好轨道交通建设的节奏,依据城市的发展和财力情况量力而行,有序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近期建设的线路以及线路建设的时序,线路修建的必要性、建设线路的路由、敷设方式、车站布设、车辆段选址、工程筹划、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等方面。

编制好的建设规划及4个规划附件(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由业主单位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评审,同时还要对线网规划中的客流预测结果进行评审,同时征求国家建设部意见,然后责成所在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意见汇总汇签后上报发改委后由国务院审批。

做建设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沿线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一体化和交通衔接规划等下位规划工作。确保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能够较好地进行控制。

建设规划可由咨询公司或者设计院来做,一般时间半年到1年左右。

三、预可(规划方案)

在建设规划做的同时或之后,业主单位为了把握线路整体的情况,一般会委托设计院来做线路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研究线路的路由方案,车站的布置,车辆段的选址(与规划院配合)等工作,以及线路的一些重、难点工程的初步研究以及工程投资,给出推荐的 整体方案供业主单位参考。在一些地方,预可报告也可作为项目意见书上报ZF。时间大概在3个月到半年左右。

规划方案是对一些有可能上,但近期还没明确意见的线路做的前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线路路由、功能定位、沿线现状及规划情况、工程难点及控制点研究、(车辆选型)、行车与运营组织、车辆段选址等。供市ZF及沿线各区征求意见,有的地方没有规划方案这项工作。

四、工可

工可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规划由国务院审批下来后,每条线路就可以开展工可研究了。工可阶段算得上是承上启下,是线路前期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设计阶段开始的依据。

工可一般由业主单位直接委托或者通过竞标的形式来确定编制单位,一般都是设计院来做,也有由咨询公司来做的情况。同时开展的还有线路的客流预测工作、环境影响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以及安全预评价等工作,每项工作均需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同以后的工可评审意见及工可报告一起上报发改委。

工可报告编制的目的是有利于国家来把控工程整体,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等。轨道交通是百年大计,对城市和城市经济都有着深远影响,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社会效益好而自身经济效益差。可行性研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国家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工可报告一般由线路专业牵头来进行,同时几大主要专业来配合。工可报告的编制依据是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化重要地段的方案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确定线路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必要性,这是工可报告重要的一章,要阐述清楚线路在线网中的作用以及建设的迫切性。线路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线路的路由、敷设方式、车辆选型 及编组、运营组织形式等主要方面,同时决定了系统的整体规模和工程投资。

(2)技术可行性,主要包括了线路总体布局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可实施性。线路专业需要确定线路的起、终点、线路走向、敷设方式、车站的合理布设等问题;运营专业需要确定线路的运营组织模式及配线布设,车辆的编组等问题;建筑专业需要对重点车站、换乘车站做相应的方案研究(基本稳定车站出入口、风亭的位置),确定车站规模和占用土地情况,需要上报国土部审核;结构专业需要对工程中的重、难点段进行方案研究,如下穿桥梁、铁路、重要设施等,上跨重要道路、铁路,特殊结构(穿山隧道、越江隧道、特大桥等)以及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车站及区间工法研究;设备专业主要研究设备系统的选择及国产化率的提高以及控制中心及车辆段的资源共享问题;车辆专业提供车辆的选择标准等;经济专业要研究项目的投资以及经济效益等问题。其余专业在工可阶段不太突出,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专业研究的仍需重点研究。

(3)国产化情况也是目前工可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与国家政策的符合性:国产化、环保、节能、安全等。

工可编制的时间需要视业主单位的意愿来定,可快可慢,在编制过程中需要与业主单位及当地规划院、市政、供电、消防、人防、文物、铁路等有关系的相关部门多次沟通,以便形成的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在编制过程中,如有需要,还要做相应的专题研究(文物保护、环评等或技术方面的专题研究),组织专家评审论证。

工可编制过程细致而又繁琐,有时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前期方案研究的深度直接决定了设计阶段方案设计的难易,避免后期出现过多方案大变动及调整的可能。

在形成初步可行方案,并得到业主及多方同意意见后,可将工可报告编制完成。完成后仍需上报国家发改委,组织评审,并连同多个同时开展的工作的评审意见一起汇总报发改委,由国务院审批。至此,一条线路的前期工作告一段落,这一阶段是漫长的过程,手续繁复而又费时费力,如果工可方案与建设规划差异太大,会有无法通过的风险,这样可能需要重新开展工作,做大量的外部条件的修改以及文件的重新编制。所以说,大家看到一条线路的开通,却看不到后方还有很多默默的设计人员付出了大量的、艰辛的以及长久的工作。

五、总体设计

到了总体设计阶段,就已经正式开始了这条线路的设计工作,涉及到的专业基本上都要开展相应工作(20多个大的专业)。这里要说一下业主主体的转变,前期工作一般都由专管前期的业主来主抓(如北京的京投或其他地方轨道指挥处的前期办公室),工可结束后就不再管后期的设计及施工,而是由建管单位来接手(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不同)。

总体设计开始时,首先要进行招投标工作,业主单位会根据线路情况进行标段划分,形式基本一样(分设计标段和勘察标段,有时候设计勘察总承包),01标为总体总包标,中标单位为总体单位,负责整条线路的设计牵头和整合工作,其余标段分土建标(主要是建筑结构设计)、设备标(供电、通信、信号、给排水、动力照明、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扶梯屏蔽门、声屏障等)、车场标、咨询标、勘察标,中标单位为工点单位,具体负责中标任务的设计工作,但要听总体单位统一协调和管理。

总体设计阶段是整个地铁工程建设周期中抓好设计工作的关键节点,期间总体院所发布的一些技术与管理文件,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将对项目产生长远影响。总体设计阶段要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国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外部条件,对工程的各专业系统进行深化、研究和技术方案的比较。确定工程的规模、设计原则、标准和技术要求,经业主 组织审查批准后,作为下一步编制初步设计的依据。

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1)进一步稳定线路路由方案(有时在工可阶段路由方案仍无法稳定),稳定车站位置,对重要难点、节点工程深化设计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就不是一家单位来编制总体设计报告了,而是总体院牵头、工点院配合,各专业之间的联系配合就更为紧密了,在配合方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更多方案,最终推荐较为可行的方案;2)确定各专业系统组成和各系统之间横向技术接口;3)统一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4)划分工程单元、筹划合理工期;5)控制工程总投资,不超过工可阶段投资的10%。

总体设计中各专业的设计重点分别为:

(1)行车组织

确定行车交路,提出车站配线要求,车站配线按线网(联络线、支线)、车辆基地(出入线)、线路折返(折返线,配线)、故障待避(停车线和渡线)等功能设置。

(2)车辆

确定车辆选型,提出选定车辆的技术条件。确定列车编组,确定列车动拖比配置方案。

(3)线路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外部条件,进行主要方案(工可推荐和比较方案)具体线位的比较研究,落实线位。对线路敷设方式(地下、地面、高架)进行具体方案比选后确定。

(4)车站建筑

结合周边既有建筑布置和周边用地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状况和地下管线现状,对每个车站的站位及其建筑布置进行多方案比选,包括建筑总平面布置图(含出入口、风井)、各层平面及纵、横剖面设计。方案比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如车站功能的发挥、客流吸引、车站埋深、规模、投资、动拆迁、交通改道、管线搬迁等工程量以及地下空间开发、与商业开发结合等方面。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并提出各车站规模的具体数据:层数、长度、宽度、每层面积、总图面积、占地范围、出入口数量及长度等。

(5)土建结构

根据工程沿线的工程外部条件,沿线水文、地质情况确定区间、车站的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法,每个车站、每个区间单元都应有详细论述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法应有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主要结构型式要有结构计算、结构尺寸的拟定,施工方法的选择应结合交通疏解、管线搬迁方案确定,并应重点论述各个车站的交通疏解和管线搬迁方案。对重大工点应另列专节论述,对采用的结构型式和施工工法都要有方案比选,对重点风险源的保护及与相邻工程的关系应有处理方案措施。

(6)机电设备专业系统

各机电专业系统根据本项目功能定位要求确定本专业系统的组成内容,并对各系统采用的制式和技术方案以及相应的重大设备选型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要求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经济适用、技术成熟,并追求技术先进,根据比选提出推荐方案及其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各专业系统与相关专业之间存在大量的技术接口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接口对象;(2)接口界面(位置);(3)接口内容;(4)接口方式。明确各专业间的接口关系和相互要求,各专业所需的提资要求,可根据“工可”报告为依据,并通过设计会议讨论确定。

(7)外部工程条件的落实

设计人员主动向有关部门汇报设计方案(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管线权属部门等),听取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方案,使设计方案做到切实可行。公交调整规划则须委托相关部门进行设计。工程筹划要有交通疏解方案,作为公交调整的参考依据。(8)进行工程方案技术与经济的综合协调平衡,控制工程投资总额。同时,勘察工作(公勘阶段、地形修测、管线摸查等、地质水文调查等)、客流预测工作、人防工作等也开始展开,为工程提供更多的设计基础资料。

总体设计阶段基本上各个专业都涉及到,文件编制的深度要较工可更深入,必要的专业需要出图。但其实更主要的是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的技术标准,让各专业进一步熟悉工程项目,为下一阶段的初设做好准备,也是总体单位为以后设计工作确立好管理办法的阶段。

总体设计一般3个月,做完后交给业主单位审查,并组织外部专家进行评审,主要是在工可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提出问题,及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六、初步设计

到了初步设计阶段,就算是全线正式开始深入的、正式的设计工作了,与总体设计相比,设计要更细致、方案要严格经过层层审核,出的图是正式的归档图,要各专业会签并晒蓝图(对有的业主来说,初步设计图纸可以拿来做施工招标用)。

在总体设计阶段,总体院和工点院的相互职责已经明确,管理方式及文件的编制、出图形式都已经确定,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基本沿袭总体阶段的工作模式,但各专业要求的工作深度要达到初步设计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是各专业之间相互配合的过程,过程非常繁琐和细致,由于每个专业的要求深度不同,因此配合的程度也不同,主要是线路、行车、建筑、结构、设备系统(风、水、电)、工筹、投资、管线综合等专业,如何让不同设计院、不同专业之间相互顺利的配合,避免出现设计错误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我用流线图的方式简单表示一下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流程。

以上只是简单示意,实际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如每周的例会、各专业之间的配合与集中办公等,根据工程的紧迫醒来决定初步设计时间,不过一般都要5个月左右时间,文件出来后还要组织专家评审。初步设计已经算是较为严肃的设计工作,但也存在方案反复以及翻车的情况,所以工作量较大。

七、施工图设计

到了施工图阶段,线路路由和站位都基本稳定了,调整也是局部调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规定设计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出图的任务了,所以大家可劲的画图吧。

工作的流程与初设差不多,不过管理更加严格,出图的审核也更加严格(外部的强审等),并且图纸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应,出了事情要从上往下逐级追究责任,会签的专业也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所以每个设计人员都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

根据专业的不同,出图的时间与顺序也不同,根据排的计划与安排按进度进行。最先的专业就是结构与建筑,结构的出图量较大,分车站,区间,主体,附属,围护,防水等等,其余专业在过程中不断配合,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出好的图纸交由业主,业主可拿来招标或给施工单位施工用。当然根据外部条件及方案的可实施性以及全线不同情况,有的车站可能已经做完施设,有的还没完成初设或方案还不稳定,这是常有的情况。施工图设计时间不定,一年,两年都由可能。

大家可以看出来,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的人来一起努力。

上一篇:空间管理信息系统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个人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