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乘法估算方法

2024-09-14

小学乘法估算方法(精选11篇)

小学乘法估算方法 第1篇

乘法估算

执教:李军宁

教学内容 第60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估算意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时确定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0×70= 50×90= 60×40= 300×20= 500×30= 60×800= 2.用你以前所学的知识,试着完成下面各题: 89×31≈ 58×39≈ 91×89≈ 607×8≈ 二.导入新课

我们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全班学生齐读课题 三.新课教学(1)创设情境

假设我们要组织一次去公园的秋游活动,作为策划者的你会考虑到哪些问题呢? 组织学生议一议,说一说。(人数 时间 地点 公园门票等)。在学生的话题中引出例5 全班齐读小黑板上的题目(2)审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算?(一套就49元 共需要104套

那么就有104个49)

板书49×104 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估算一下大致结果就行了。(板书:≈)

(3)学生独立估算 师:你会估算吗?

学生独立估算,算好后,反馈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49×104≈5000(元)方法二:49×104≈5500(元)

100

110

(4)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更符合实际需要?为什么?

生 :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00,50×100等于5000,计算很方便。生 :我喜欢第二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10,两个数都看大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50×110等于5500,肯定大于49×104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可以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

师:从秋游买票准备钱这件事里,我们发现运用四舍五入法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00来估算得的结果5000元并不符合实际需要。看来,在估算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考虑把数字四舍五入,为了计算简便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把结果估大一些,这样才能保证所带的钱够用。

四.巩固训练 1.估算下列各题

32×104≈ 213×29≈ 252×41≈ 52×98≈ 69×203≈ 42×294≈ 195×29≈ 39×105≈ 21×299≈ 59×704≈ 52×402≈ 28×397≈ 89×102≈ 139×38≈ 107×42≈ 68×196≈ 2.小测验(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刘宁走一步平均长度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厘米?

五.布置作业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乘 法 估 算

方法一:49×104≈5000(元)

方法二:49×104≈5500(元)

↓ ↓

100

110

计算简便

符合实际

七.教学反思

小学乘法估算方法 第2篇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校园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学生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乘法的估算》: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asymp;170073asymp;70177asymp;180106asymp;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二、学习新课

师: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准备购置一些物品。

师:(出示电脑)每台电脑4980元,要购买6台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对,它只要大约数,不需要准确数。

生4:4980×6asymp;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asymp;30000

师:(出示购买影碟)每张8元,要买62张,带500元够吗?

生1:62×8=496够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够了

生3:62×8asymp;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asymp;480够了

生4:62×8asymp;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asymp;620不够

生5:62×8asymp;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asymp;600不够

师:引导分析,准确的数是多少?哪个估计的数与准确的数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不远。”

生2:“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的太远的话,说明了估计的就不准确。”

生3:“估计的数字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多一点,也有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少一点。”

生4:“就是说估计的数字大约在准确数字的左右,不能多出来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计的数字不论比准确数字多还是少,我觉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应用与拓展

师:学校为了绿化校园,准备买一些树,同学们来参谋参谋吧。

(出示:樟树每棵28元,广玉兰每棵68元,铁树每棵103元,桂花树每棵185元,松树每棵57元,并介绍了每种树的特点)

要求:买5棵树,选哪种好?大约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

师:(出示买一个足球82元,一个篮球99元,一个排球78元,各买4个,一共大约要多少钱?)在自学本上做做,请学生讲。

生1:82×4+99×4+78×4asymp;1040

生2:(82+99+78)×4asymp;1040

师:(出示10种书的价钱)

要求:不超过1000元,每种书购买在5――10本之间。

反思:

重新审视整数乘法估算教学 第3篇

一、算法——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1. 镜头回放。

《福建教育》曾刊登《讨论:标准答案是否合理》一文, 其背景是:某地小学毕业考题:“同学们做早操, 每行22人, 排成28行, 这些同学大约有 () 人。”学生的答案有四类:第一类, 560、600、660。第二类, 616。第三类, 答案在560到660之间的整数 (不包括560和660) , 如565、570、580、610、659等。第四类, 大于660或小于560, 如500、750等。

2. 同题再考查。

就该题, 笔者再次考查了3~6年级的部分学生, 有如下几种估算法:

(1) 把22看成30, 把28看成30, 22×28≈900。

(2) 把22看成20, 把28看成30, 22×28≈600。

(3) 把22看成30, 把28看成20, 22×28≈600。

(4) 把22看成20, 把28看成20, 22×28≈400。

(5) 把28看成30, 22×30=660, 所以22×28≈620。

(6) 把22看成20, 20×28=560, 所以22×28≈610。

(7) 22×28=616, 所以22×28≈620。

(8) 22×28=616, 所以22×28≈616。

这些算法, 大致可做如下归纳、分析:一是“先估后算”。第 (1) (2) (3) (4) 种算法, 先取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即把因数看作整十数, 然后直接口算出其结果。但第 (1) (4) 种算法的结果大幅度偏离估值;比较第 (2) (3) 种算法, 虽然估值相同, 但第 (3) 种算法并非“常规”估法, 而是“算了再估”。第 (7) 种算法, 先算出准确得数, 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其近似数。这种算法混淆了“估算”与“算估”两个不同的概念。三是“估后补偿”。第 (5) (6) 种算法, 先只取其中一个因数的近似数进行计算, 然后根据“因数估大还是估小”, 再“补偿”估值。其中, 第 (5) 种算法就是根据“因数估大”而把估值“调小”, 而第 (6) 种算法则是根据“因数估小”把估值“调大”。四是“准确计算”。第 (8) 种算法, 用准确得数作估值。

“22×28≈?”是常见的估算题,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学生的算法可取与否, 估值妥当与否, 存在不同的看法。

二、看法——各执一词, 莫衷一是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王鲜凤老师在《新课程下小学估算教学中的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教师认为只要和准确答案接近的得数都算对, 差得太远就算错。如何判断一个估算答案是‘接近’准确值还是与准确值‘差得太远’。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所认同的记分方式是:误差在10%之内的估算答案记3分, 误差在20%~10%的估算答案记2分, 误差在30%~20%的估算答案记1分, 得到精确答案及误差在30%以外的估算答案记0分 (误差是由估算答案与精确答案的差的绝对值除以精确答案再乘100%) 。”

“镜头回放”中某小学的毕业考题所列出的“22×28≈?”一题的评分标准也认定只有误差在10%之内的估算答案得满分, 其余答案均不能得满分。对此, 一些教师坚持只有“评分标准答案”能得分, 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 其他三类答案也各有各的独到之处, 甚至比“评分标准答案”更好地体现了估算知识的应用。《福建教育》组织有关教师“结合各类答案是否应该得分”进行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有的老师认为, 估算既然是粗略估计, 就不能对答案太苛刻。有的认为, 估算与精算是相对立的, 如果把估算与精算画上等号, 就失去了估算的意义。有的认为, 有的学生掌握了速算技巧, 还要他们估算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有的认为, 估算的方法是多样的, 应鼓励学生根据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方法……由此可知, 专家、学者、教师对估算的看法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似缺统一的评判“标准”。

三、建议——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 估算是一种速算。估算在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同时, 应特别强调结合具体情境估算, 根据不同个体的思维方式选择估法, 有度取舍估值。

1. 估法要“适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明确指出:“第一学段,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第二学段,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养成估算的习惯。”第二学段特别强调“在具体情境中估算”。

⑴估法要“就事论事”。按上述要求, 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的数学问题, 采取切合实际的估算策略。就“22×28≈?”来说, 在不同的情境中, 所采取的估算策略是不同的。

例1:“28位同学参观博物馆, 每张门票22元, 大约要准备多少钱?”一般而言, 购买门票需要多准备些钱, 宜把结果估大些。常见的估法有: (1) 把22看成30, 22×28≈840; (2) 把28看成30, 22×28≈660。这两种估法, 均把其中一个因数估大, 使估值变大, 都能确保“购买门票时准备足够的钱”。其中, 第 (1) 种的估值远偏离正确值, 而第二种的估值比较接近正确值, 采取第 (2) 种方法解决本问题更趋于合理。如果“把28看成30, 把22看成20, 22×28≈600”, 权衡之下 (把28看成30, 多看了2个22, 即44;把22看成20, 少看了2个30, 即60) , 结果估小了, 此时“把其中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的估法, 不能合理解决本问题, 不切合该情境实际。

例2:“学校的阶梯教室每排22个座位, 28排大约能坐多少人?”根据容纳 (容量) 情境, 一般要把结果估小些, 以确保教室能容纳得下观众。常见的估法有: (1) 把22看成20, 22×28≈560; (2) 把28看成20, 22×28≈440; (3) 把22看成20, 把28看成30, 22×28≈600。比较这几种估法, 第 (1) (2) 种均把其中一个因数估小, 使估值变小, 但第 (2) 种结果远偏离正确值, 而第 (3) 种“把其中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结果估小了。这样的结果均能解决“教室容得下观众”这一问题。

估算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不同的估算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并不完全统一, 诸如求购物消费问题、求租车费用问题、球表面积所需材料问题……应采取“大估”法, 把因数估大些, 使结果变大;类似于求杯子的容积、求某种原材料可制作的成品数量、求租车所需辆数、求租船所需条数等估算问题, 宜采取“小估”法, 把结果估小些。当然, 像例1“把22看成30”、例2“把28看成20”来估算, 虽然也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但这种“非常规”估法显然不够科学、合理。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采取妥当估法, 使结果尽可能接近准确值, 使问题得到更合理地解决。一言之, 估算应视具体情况“就事论事”, 灵活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

⑵估法要“因人而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鼓励算法多样化”, 而《教师用书》建议的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二者对“怎样估算”没有“统一的标准”。再者, 《教师用书》对三、四年级的“估算教学建议”也有所不同:对三年级上册提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对三年级下册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对四年级上册明确了“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近准确值 (符合实际) ;计算方便 (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对比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估算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例3:“101×86≈?”估算时, 一定要“把101看成100, 算出101×86≈ (8600) ”、“把86看成90, 算出101×86≈ (9090) ”, 或者“把101看成100, 把86看成90, 算出101×86≈ (9000) ”吗?对于掌握“速算”技巧的某些学生来说, 因为101与任意两位数相乘的结果, 只要连续重复把这个两位数写两遍, 即得数是8686, 不仅快速, 而且无误。若把此题改为“102×86≈ () ”, 完全可以“把102看成101, 快速估出101×86≈ (8686) ”, 这比“把102看成100, 算出101×86≈ (8600) ”更“接近准确值”。诸如此类, 还有“头同尾补”、“尾同头补”的两位数乘法速算等。

例4:“253×7≈?”如果把253看成220、230……290, 能快速算出220×7、230×7……290×7的结果吗?显然, 此时“将因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来估, 不能快速得到结果。如果把253看成200、210或300, 则能快速算出200×7、210×7、300×7的结果, 同样, 把7看成10, 也能快速算出253×10的结果, 但是, 如此估算, 其结果“接近准确值 (符合实际) ”吗?这和盲目乱估有何区别呢?

估算是一种特殊的心智过程。估算强调的是“快”, 而笔算强调的是“精”。估算是为了快速地得到被估结果, 与之相比较, 笔算“纸笔过程”显得费时。所以, 估算时, 只要学生能快速估出“接近准确值 (符合实际) ”的结果都是允许的。如果某些学生具有“特殊”的速算方法或技巧, 得出“镜头回放”中的答案“22×28≈616”应是允许的。当然, 学生采用“笔算”的方法获得“估算”问题的结果是绝对不可取的。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表现出对相同数学问题的处理方法也可能不一样。因而, 在“加强估算,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理念下, 我们要尊重不同个体根据其知识结构、认知规律、思维方式采取适合“自己”的妥当估法。

2.估值要“适度”。

例5, “六一”节, 王老师准备购买单价24元的奖品, 分别奖给班上的4位同学, 王老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此题, 估算24×4≈ () 。根据该问题, 应把结果估大些, 如果把24看成25, 很快估出24×4≈ (100) , 且“估算”与“准确值”极相近。学生接触到这一知识就懂得25×4、125×8的积是整百、整千的数, 这或许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的一种“技能”, 使之在后天的计算中逐步形成一种潜意识的简算“条件反射”。

既然可以“把24看成25, 估算出24×4≈ (100) ”, 那么“估算25×4≈ () ”时, 为什么就不可以“把25看成25, 算出25×4≈ (100) ”呢?如果说“估算与精算是相对立的, 把估算与精算画上等号, 就失去了估算的意义。”此时的“估值”与“准确值”画上了等号, 不就失去估算的意义了吗?如果按“得到精确答案的估算记0分”的方式记分, 不就应该“记0分”吗?再说, 按“将因数看成整十的数”来估算此题, 当学生“把25看成30, 算出25×4≈ (120) ”, 答案与准确值的误差为20%, 按“镜头回放”的评分标准不能记满分或记0分。按这样的“记分方式”, 学生也只有“把25看成23、24、26、27”来估算 (答案的误差均在10%之内) 才能记满分。这岂不是为估而估吗?这岂不是逼着学生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吗?

估算结果是学生心智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估算的结果必须有一个“范围”, 也就是“度”。如果没有一个度的话, 必然造成学生“盲目乱估”, 滋长其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关于纯粹算式的两位数乘法估算, 一般情况下, 其结果的取值范围在最大值 (用进一法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数后的乘积) 和最小值 (用去尾法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数后的乘积) 之间。关于解决具体情境问题的乘法估算, 吴正宪老师认为“结构合理方为正确”。这个“合理”其实就是取值区间问题。像例1“购票”问题, 取值区间介于“准确值”和“最大值”之间, 方能“合理”解决“购票备钱”问题;像例2“容纳”问题, 取值区间介于“准确值”和“最小值”之间, 方能“合理”解决“教室容纳观众”问题。当然, 像“22×28=?”1.若“把22看成30, 把28看成30, 22×28≈900”;2.若“把22看成20, 把28看成20, 22×28≈400”。这样的结果, 大幅度偏离准确值, 只能说估法“有道理”, 而结果“不合理”。应该指出的是, 无论是纯粹算式乘法估算, 还是解决问题乘法估算, 其估值越接近准确值 (符合实际) 越具科学性、合理性。值得一提的是, 准确值可以作为估值。不难理解, “不准确”的估算结果姑且能解决问题, 那么。“准确”的估算结果不是能更精准地解决问题吗?这又何尝不可呢?难道估算的结果必须是一个“大致的数”才算对, 评价时才给学生分数?笔者认为, 估算结果可以是“准确值”。所以说, “镜头回放”中的“22×28≈616” (“准确值”作“估值”) 也是正确的。有老师会问:“这岂不是‘≈’和‘=’没有区别了吗?”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估算强调的结果——度 (大致范围) , 准确值也属于这个“度”范畴内的一个数, 因此, 估算的结果可以是正确值:笔算强调的结果——准 (准确无误) , 因此笔算的结果不能用“大致的数”来表示。

3. 命题要“适宜”。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22×28=?”评卷中“怎样取值”的争议, 争议其实是由于教师在评卷标准不统一而引发的。常见的考查估算方法有口试、笔试等。口试是一种即时性反馈, 教师能及时获得某些学生的估算过程, 可以说, 口试估算具有过程上的可见性, 评价者不易出现评价上的“盲区”。相对而言, 笔试是一种延时性反馈, 学生常常“只写结果不写过程”, 其思考过程我们往往不得而知, 这种估算过程上的不可见性, 常常给评价者因“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而带来诸多争议。在评卷过程中, 为避免引发教师之间无谓的争端,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笔试题型考查学生掌握估算技能的情况:

⑴连一连。

⑵选一选。

(1) “28位同学参加博物馆, 每张门票22元, 大约要准备多少钱?”最合适的估算方法是 () 。“学校的阶梯教室每排22个座位, 28排大约能坐多少人?”最合适的估算方法是 () 。

A.22×28 B.28×20 C.22×30

D.20×20 E.30×30 F.22×25

(2) 如果□代表一个数字, 估算7□×38的结果, 错误的是 ()

A.比2100大B.比3200小

C.4000左右D.3000左右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第4篇

知识与技能: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能解释估算过程,并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判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口算下面各题:32X5 60X70 51X416X3 80X8 20X50 26X3 90X8

2.估算下面各题:421X34 29X48 195X54 59X18 134X72324X23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喜欢秋天吗?(多媒体播放秋天的图片)师朗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这美丽的秋天,你们想去旅游吗?(想)育英四年级同学也想去秋游,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三、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60页例5。

2.提问:你们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个问题怎样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列式计算:49X104≈

4.合作探究

(1)独立估算。

(2)小组交流。

(3)汇报:各组派代表说说本组的估算方法。

(4)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师温馨提示:可利用计算器算出准确数值,之后再比较)

师总结:生活中,我们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但什么时候估大些,什么时候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取“四舍五入”法。

5.练习

(1)完成课本60页“做一做”。

(2)把课本60页“做一做”中的问题改为:全年大约要准备多少桶水?

四、知识检测

1.估算下列各数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 )人。(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刘宁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4.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乘法估算方法 第5篇

教学内容:P60-63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1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

第 1 页 作统一要求。

2、P61、2-4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5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7,P63、9、1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12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业 P62、6,P63、8、11 板书设计:乘法估算 4950 104100 491045000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能把数字估计成整十整百或者整千的数,但是在生活中还是不能灵活运用。在什么情况下该估算成整百,整千,什么情况下估算成整十不是很明白。还要加强练习。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第 2 页

乘法估算教学方案 第6篇

59×42≈2400

想:59≈60,42≈40,60×40=2400

59×42≈2400

乘法估算教案 第7篇

三年数学组 王翔飞

一、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体会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

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 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解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 课件

五、教 学 过 程 :

(一)创设情境

旧知设问,激活经验

1.请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或整百数 29 41 597 320 77 186 186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练习几道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口算下面各题

1.写好过程的同学请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2.全班进行交流,反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设一:

我们已经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直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29乘8的结果是232,232元<250元,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预设二:

学生可以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们把29看成30,用30×8=240,所以29×8大约等于240.师:同学们想得很好。29×8大约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数学符号就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所以29×8≈240 29看成30,30和8相乘等于240,那29和8相乘的结果就一定小于240,所以带250元够了。

30×8=240(元)29×8<240(元)

答: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 1.同学们先读一读题目。

2.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该怎样解答呢?请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第8篇

遵循“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内化提升”――“回顾整理,拓展应用”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教学中,我尽量把学生的思维火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地想、尽量地说,让学生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计算的结果,使思维的火花开得灿烂夺目。如计算20乘4的计算方法,学生讨论后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运用迁移类推,发现解题规律。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这一数学学习方法探索学习,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如学会20乘4的方法后,就让学生同桌讨论出200乘4的计算方法。

计算教学要和解决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巩固知识中建立情感;在建立情感中体验成功之乐,以此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第9篇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乘法估算”一课中原有的两个例题“王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篮球58元。他带的钱够吗?”“用这些钱买3 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教学中,我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着力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在教这课的前一段时间,我校都在为迎接省示范校复检做各种准备,各功能室都在重新添器材,布置各室,体育组也正添置各种器材,我选择这一情况作为学习的素材,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

①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张老师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58元。她带的钱够吗?

②如果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③如果张老师带210元够买3个足球吗?带多少钱合适?创设的这些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张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张老师设想。第3个情境是本人使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二、渗透多种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调查一年级各班的人数,估计出一年级的总人数,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通过创设的前两个情境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本人创设了第3个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就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

①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74≈70,70×3=210,带的钱够了。

②把74看成80,80×3=240,张老师带240元就够了。

③我想张老师可以带300元,每个足球74元,带100元,只带3张,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①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0×80= 60×20 = 12×200 = 90×90 =

2、你能完成下面估算题吗? 74×7≈ 58×9≈

二、情境导入

每排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否坐下? 师:如果有10排呢? 生1:220。师:谁帮他说算式?

护西小学 闫丽霞 生2:22×10。

师:用到了哪些旧知识? 生齐:两位数乘整十数。师:如果有18排呢? 列式:22×18

师:跟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什么算式? 生齐: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可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这是一个新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师:以前当你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1:问爸爸妈妈 生2:问老师 生3:自己解决 生4:想想新办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习卡

(一)第(1)种方法是:把 18 看成(),是估()了,而把 22 看成(),是估()了,所以估算的结果应该和实际的结果比较接近。第(2)种方法是:把()看成(),是估()了,所以估算的结果就比实际的结 果要()。

第(3)种方法是:把()看成(),是估()了,所以估算的结果就比实际的结果要()。

1、估算

24× 39 ≈ 63× 29≈ 71 × 80≈ 52× 68 ≈

2、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字? 巩固应用

丽丽想买37本连环画,每本连环画14元,丽丽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37×14≈

A、37×14≈370(元)B、37×14≈560(元)(10)(40)丽丽该采纳谁的建议:()学习卡

(二)题目A 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 他家每月生活开支大约是()元,全年大约支出水费 元,我们是这估算的。题目B 我们组采访的是()学生: 他每天大约读英语单词()个,每个星期(7天)大约读英语单词

个,每个学年(40个星期)大约读英语单词 个。

三、汇报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与你的同伴说一说

四、板书: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第6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

恰当选择估算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伴随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信阳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许多美丽的景色,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碧波荡漾的南湾湖,风景优美的鸡公山,历史悠久的灵山寺,还有充满诗意的浉河八景。)

面对这么多的美景,你们想不想去秋游啊?

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师:你能算出这道题吗?请用自己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说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A、49 × 104≈5500(元)55 100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B、49 × 104≈5000(元)50 100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C、49 × 104≈4900(元)49 100 应准备4900元。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3)指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4)小结

师: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在生活中我们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分,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第一种方法更合适。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板书:乘法估算

2、探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在“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196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表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做好的同学说算法,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己的理由。)

A、196 × 12≈1900(人)190 10 B、196 × 12≈2400(人)200 12 C、196 × 12≈2000(人)200 10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己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板书:196 × 12≈2000(人)200 10 答:(略)(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探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1)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讨论完后全班汇报。(2)指小组代表汇报(3)教师小结。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

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

(一)你学会了吗?

1、请你来做小判官。

(1)在任何情况下都采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2)采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时,只需考虑计算方便。(3)594米可以估计成590米,也可以看成600米。

(4)在估算需带多少钱或准备多少东西 时,一般都应把结果估大一些。

2、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

(1)《新编小学字典》有592 页,大约是()页。(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个。(3)本校学生688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3、解决问题。

水厂一月份卖出720桶水,估算一下,全年可以卖多少桶? A、720 × 12≈7200(桶)720 10 B、720 × 12≈8400(桶)700 12 C、720 × 12≈7000(桶)700 10 答:(略)

(二)智慧大闯关.第一关:

刘宁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多少米?

× 252≈15000(厘米)15000厘米=150米 答:(略)第二关:

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A、612 × 19≈12000(名)600 20 B、612 × 19≈12200(名)610 20 答:(略)第三关: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A、780×20=15600(千米)15600千米﹤17000千米 B、780 × 20≈16000(千米)16000(千米)﹤17000千米 800 20 答:(略)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估算,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是:

一、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二、要根据实际情况,使估算结果接近准确值。

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

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学生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帮助学生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帮助学生自己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学生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学生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学生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学生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学生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上一篇:小道德模范评选方案下一篇:孙庄小学乡村少年宫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