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教案用范文

2024-07-26

《渐》教案用范文(精选10篇)

《渐》教案用 第1篇

《渐》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抓住重点语句,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写作目的。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图片展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kǎi]。浙江桐乡人。现代作家、画家。

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散文集命名为《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等。

2、生字注音

纨绔子弟(wán kù)

佣工 yōng

围炉拥衾qīn

刑笞 chī

牛犊dú

盛(chéng)勿要轧(gá)

(轧 [gá]1.挤;拥挤。2.结交:~朋友得小。3.结算;核对:~账。4.观察;揣测:~苗头。)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请迅速轻声浏览课文,找出每段与题目“渐”有关的句子(七个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写作时段落有什么特点?

2、体会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3、写作时用什么方法说理?

4、什么是作者所说的“渐”?

(一)作者在文中对“渐”的具体解说都有哪些?(学生活动,相互交流,找出句子,给予指导)。预设:

§1.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人生阶段一步步地演变是靠渐来维持地,否则人就会痛不欲生了。

§2.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衰变,也全靠“渐”的助力。——人生境遇的巨变之所以能被接受,也是靠“渐”来实现的。

§3.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都的微妙的工夫。——“渐”是自然界的一条原则,而且不容破坏。

§4.“渐”的作用,就是用每秒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有一大诡计。

§5.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最好的象征了。§6.“渐”的本质是时间。

§7.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 作者在文中对“渐”的这些具体解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学生活动,相互交流,给予指导。)

这些思想的火花在每一段中起到一个总领全段的作用,即中心句。考场作文中应该学会 1 借鉴。因为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又能深化主旨,展示写作的思想深度。

(二)文章如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渐”的?(渐的表现)大量的实例都有哪些?(预设学生可接龙回答)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学生活动,相互交流,给予指导。)(生回答)

§

1、年华老去:孩子变老头

少女变老婆子

§

2、境遇变衰:纨袴子弟―贫者-佣工-奴隶-无赖-乞丐-偷儿 §

3、自然原则:季节变换 昼夜交替 儿女成长 水仙花开 §

4、抱犊跳沟 §

5、时钟移针 §

6、搭船乘车

§

7、白居易、布莱克诗

―――有形之“渐”

▲这些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其实都是为作者阐述“渐”的理解而服务的,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渐”的存在。可见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细致,我们也要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生动形象的生活事例来阐释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三)最能概括作者对“渐”理解的一句话(即“渐”)是什么(什么是作者所说的“渐”)?(生回答)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如何理解其中“圆滑”和“微妙”二词?明确: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四、思考讨论 问题层级设计:

(一)重点层级问题设计: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生探讨回答)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明确:用书上的话回答: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即能够把握时间,把握人生,而成为“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所以和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珍惜时间,抓紧生活”的思想相比,我觉得丰子恺先生的道理要更丰富些。所以对于时间而言,“把握”两字要比“珍惜”两字有更深刻的内涵。那是什么呢?不妨我们来思考:

2、什么是“大人格”,“大人生”?

明确: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即为“大人格”,一生做高尚道德品质的即为“大人生”。对社会、对人生有所裨益、不计个人得失,追求一种超越的心态,执着追求人生的意义。

3、你认为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物是具备了“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他们又都具备了些什么?(学生讨论回答)预设:人物:

◆ 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孔子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 努力让死亡成为一个“节日”的史铁生

◆ 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共同特点:

◆ 智慧、明达的思维; ◆ 高瞻远瞩的目光;

◆ 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 谦让、平和的人生态度;

◆ 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社会人生有所裨益(bì yì); ◆超越自我,执著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4、怎样才能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

5、如何“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呢?

明确:联系“纳须弥于芥子”并李勃的故事,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要做一个有智慧明达的人

(二)次重点问题设计

说到“渐”的本质是时间,最后两节的内容还比较难理解,但其中却包含着作者写此文的宗旨,我们先齐读一遍。(生齐读)

讨论分析:

1、文章在提出“渐”的本质是时间后,作者举了搭车乘船的例子想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a请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全体。” b用自己的话说,意思是什么呢?

搭车乘船的时间比较短,人们能够支配、把握,能有明达之人出现。而对于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较长时间“人生”而言,人们就不能支配把握了,就少有明达之人了,以至还出现“凶险残惨的争斗”。

2、“凶险残惨的争斗”是人们不能把握时间而做出的不明达的举动。

那其实面对自己并不长的生命时间,即人生,人们还有哪些不明达的表现?(启发生回答)

如:浪费时间、追求名利而不折手段、违背道德良心做坏事、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豁达。(中央电视台周涛也为我们展现过,而且是尖锐而深刻的展现过。)

3、“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如何理解些话?

强调渐变对人的影响,认为缺少谦让、和平,与凶险残惨的争斗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寿命意识“定得太长”。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三)难点问题设计:

1、在文章中“渐”的作用指得是什么?明确:

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办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2、文章两个故事寓意含蓄而深刻,即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分别对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深刻寓意?明确:

3(1)联系课文理解,“犊”可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2)根据课文第六段论述“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明确的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些将时间浓缩的事例来体味其中的含义。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怎样来分配这有限的时间。也可以用佛家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和尚说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叶倩文的歌曲《滚滚红尘》等等来折射这个世俗百像。)

(四)难点问题设计: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人活在世上,就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壳里,空间那样狭窄,还有什么好争论呢?生命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人生在世,是如此的渺小、短暂,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就如岸边一粒沙、一树、一草、一花,荣枯无序,花落有声。懂得感激生命,才会晓得生命的珍贵。

(五)论交流:你的生活与学习中有“渐”的现象吗?

五、小结: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六、课后作业:

1、实践能力: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请你写300字左右的感受与体会。

一、读作者:

说到这,文章的思想我们应该领悟了,当然作者的睿智我们也有些感悟了。但还想告诉大家,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在用艺术在生活的细碎中探求着社会的意义,追求着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真和纯的理想。他曾说占据其心灵的只有“天上的圣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和儿童”。不妨我们来看几副其漫画来感悟一下作者对“大人格”“大人生”的追求。(展示投影)

二、读自己:(作业)

看完了作者,思考我们自己,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面对一年后的高考,如何来把握这一年,这一辈子的时间呢?请大家思考后写下来,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3、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三、课后作业:

1、写作能力:以“读《渐》感悟”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实践能力: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3、把本文有关举例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其名称。

4、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 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请你写四百字左右的感受与体会。

《渐》教案用 第2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 背诵:(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诵读,默写

《用公式处理数据》教案 第3篇

《用公式处理数据》是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模块一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Excel的入门操作, 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学习部分。本课是第四册的重点学习内容, 也是整个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操作。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Excel中公式的定义及书写格式;学会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能依据所学知识, 完成当堂练习题, 并对所学知识有所拓展。

(3)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协作完成数据的处理,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 体验学习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

(1)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2) 教学方法:激情导入———任务驱动———点拨释疑———成果展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 学生对Excel已有了初步了解, 对数据已有了基本的处理能力。用公式处理数据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操作, 所以, 他们对本模的学习较有兴趣。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环境、PPT。

五、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教师要求学生总结生活中用到数据的例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数据、了解数据的功能。)

2. 教学过程

(1) 导语:还记得老师留给你们的任务吗?找到了吗?

(2) 教师出示PPT, 学生跟随教师引导认知数据, 明确当堂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认知学习目标。)

(3) 出示例题, 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例题中的数据?”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启发学生把处理数据的过程说完整。

(4) 学生自主操作, 教师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总结出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5) 学生交流得出数据的操作步骤, 教师抓住重点操作, 出示PPT:公式的定义及格式, 以及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在公式中的应用。

(6) 通过让学生做当堂达标练习题 (当评委) , 熟练掌握运用公式处理数据的操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实践, 带着问题学习轻松又快乐。)

3. 成果展示

让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他人成功, 并能客观地对同学的成果进行评价。

4. 综合实践活动阶段

(1) 教师导语:Excel是帮助我们处理数据的好助手, 请同学们通过“联欢会购买食品费用表”, 来感知公式的强大功能。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操作。

(设计意图: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与所学操作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方法。)

六、教学反思

北方果树秋冬用肥需求渐增 第4篇

在北方做好果树冬施基肥工作很重要,冬施基肥是保证果树安全越冬,为第二年林果业增产、增收奠定基础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入冬之后,各地果农还要忙乎一阵子,施冬肥确保果树安全越冬。北方果园秋冬季施肥(采果肥)如氮、磷、钾肥、全部有机肥和硼、锌肥在11-12月采果前后施用。在山东等地一些果园,除了磷复肥、硫酸钾等肥料外,还有充分腐熟的厩肥、油渣、沼渣等农家肥。

由于各地果树品种、果园土壤肥力状况不同,氮磷钾肥用量、配施比例和施肥时期也将不同,对钙、镁、硫、硼、锌等中微量元素需求的不同,以及集中穴施或沟施等施肥方式的不同。也将带来果树冬季用肥市场的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的果树、不同的土壤所需肥料不同。就山东和陕西两大苹果产区来说,每年秋冬季节,果农施基肥的积极性非常高,再说苹果丰收了,手里有了票子,果农也就大胆投人肥料,在我国主要苹果产区苹果越冬基肥的施用量也相对较大。苹果施肥主要是针对苹果生产中有机肥料投入数量不足,部分果园立地条件差,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等情况,近年来秋冬施肥量在逐步加大。当然还有其他果树,如葡萄、柿子、板栗、大枣等果树秋冬基肥的需求量虽显零星,但累加起来也相当可观。

(本刊辑)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第5篇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1)试背DD互背(2)指名背DD齐背。

三、积累训练

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第6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平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用数学-教学教案 第7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例

3、做一做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巧用评语指导教师写教案 第8篇

如, 备课教案的检查就存在类似问题。一是看课时, 以数量论质量;二是看篇幅, 以长短论质量;三是看教案要点, 简单地浏览一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等要素, 以格式论质量……走马观花后, 草草地在教师的备课本上打个等级, 签个日期, 盖个公章就完事了。

检查中, 我们还发现, 有的教师“照抄”参考书上的教案而不加理解;“下载”网络教案而不加筛选;找人代抄 (写) 教案而不知羞愧;更有甚者, 先上课后补教案以应付检查……凡此种种, 只见教案不见教师, 只有教法没有学法, 教案与教学严重脱节, 使教案成为费力不讨好的累赘。

我们针对教师备课的实际, 把检查的重点放在教案的质量上, 主要看教案是否真实有用, 并采用写评语的方式给教师提建议、提要求, 促使教师认真备课, 用心备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案例一:冉亚妮老师备课《给予树》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1 课) , 她这样安排教学流程:通读课文发现问题 (教案预设了12 个问题)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从金吉娅的做法里, 我们体会到……) →讲读课文解决问题……

检查教案后, 我给她写了这样的评语:

教学设计不错, 既抓住了重点, 又体现了“读中悟, 悟中读”的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如果抓住课文后的【口语交流】 (作业2) “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小练笔】 (作业4) “我要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 (金吉娅) 的话。”将“读、说、写”有机地融入你的教学过程中, 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冉老师根据评语提示, 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后来她用这个教学设计参加全县组织的小语课堂教学大赛, 获得了一等奖。

案例二:“元、角、分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 一课, 陈晓玲老师备课时, 这样确立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 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 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给她写了这样的评语:

教学目标紧紧扣住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在教材的把握上, 你下了真功夫!其实, 认识“人民币”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 已经不是问题了 (写评语前, 已拿元、角、分的钞票试验过, 21 个小学二册的学生, 无一不认识) 。你的第二个目标很好地体现了“学科育人”的德育价值, 但是, 对二册小学生来说可能显得空洞了些, 是不是改成“帮助小学生学会买卖、学会花钱”更好一些。

陈老师根据评语提示, 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 并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了这样的教学流程:超市 (模拟) 购物体验→在买与卖的体验中发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进制) →超市实践 (看谁最会买最会卖) , 从而达成“学会花钱”的育人目标。后来这堂课代表开县参加全重庆的赛课活动, 获得了全市第三名。

案例三:付老师备课一直“认真”, 课还没上几周, 教案就写了好几本, 提前备完了后面的好多课时。仔细一看, 发现他的教案多数是抄写的。检查后, 我不露声色地在他的备课本上写道:“超前备课是一个教师尽职尽责的表现, 也是‘运筹帷幄’,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我们的付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下个月我要向全校教师推荐你的做法, 并号召全体教师都来向你学习。”

数日后, 再次检查他的教案, 再也找不到“抄写”的痕迹了, 而且卷面愈发的整洁, 内容愈发的充实。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付家柔老师备课教案展”, 号召全校教师向他学习。

从那以后, 付老师总是提前写好教案, 主动送给领导检查。我们也尽量挤出时间给他的教案写评语提建议, 并不时地挑选一些优秀教案推荐给其他老师。在教案与评语的互动中, 付老师进步很快, 教学成绩明显提高, 而且成了县内有名的学科骨干。

给教案写评语, 不用太多, 三言两语, 注重激励, 几句赞赏的话, 几句温婉的提示, 几条善意的建议, 教师也乐意接受。

巧用评价,让语文课渐进渐美 第9篇

一、巧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进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适时的语言激励,运用简短的几句激励性评语,能够表扬学生于无痕之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七律·长征》一课,由长征精神引出课题并指导读题后,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评价:“整齐、洪亮的朗读声,让人感受到大家向红军战士学习的决心。如果用红军长征的精神去学习本诗,学习的困难会迎刃而解的。”这样的激励,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兴趣,与老师一同解词析句,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学生理解得更深入透彻。这是课前运用激励性评语。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引导孩子思考“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准确形象地形容德国街头的美景”。当听到“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回答时,老师适时点评:“同学们的语言积累太丰富了,简直可以和语言大师相媲美了。”孩子在老师的激励下,更认真地投入到新段落的学习,更积极地思维。这是课中运用激励性评价。

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结课之时,老师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课堂上,学到中国人被列强欺侮,大家义愤填膺;听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大家热血沸腾。你们是在用心学课文,用情学语文。这样的学习才更深入,相信以后每一课的学习,大家都能融入自己的深情。”孩子们被这样的评价激励,会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这是课后运用激励性评语。

其实,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鼓励孩子探究时、引导孩子质疑时、帮助孩子解疑前,激励性评语都可以派上用场,老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去体会激励性原则的优势,将激励融入课堂评价语中,使两者巧妙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二、巧用提示性评价,启迪学生思维

提示性评价语的运用,能准确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课堂各环节的紧密衔接起到促进作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特色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洪水的语句后,告诉他们:“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们似乎来到了洪水现场,感受到洪水的汹涌和人们的恐慌。这是因为大家读得富有感情,更是因为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再用心品读语句,你能发现作者怎样的语言特点呢?”老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不难发现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表现洪水特点,运用短句来烘托紧张气氛的写法。学习到文末,孩子们了解到年轻人与老支书的父子关系,大家谈了体会后,老师评价:“你理解了文中人物的思想,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现在应该明白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了吧?”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体会到设置悬念让人产生的强烈思想冲击,内心对文章语言的精妙暗暗佩服。

要使提示性的评价语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问题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老师就需要备课时准确把握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用心进行课堂预设,把提示性评语用得恰到好处。

三、巧用判断性评价,教学准确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可能尽善尽美,因而老师在孩子回答问题不准确、参与活动有漏洞、讨论汇报不完美或出现其他问题时,就应当给予判断性的评价。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良好的习惯、学会准确的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但怎样给学生一句准确的评语,又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自尊心,就值得认真研究。

一位一年级老师请孩子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老师评价:“‘亭和‘楼的区别这么明显,你都没有分清楚,下次读书前要认真看。”看似老师的评语是在提醒孩子读书要认真、仔细,是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这个孩子在后半节课里,始终不敢发言了。孩子自信心、积极性受到的损伤已经掩盖了评价语产生的作用了。

而另一位教学《桂林山水》的老师,听到孩子将“危峰兀立”的“兀”,错读成“元”。他对孩子说:“你观察到这两个字是形近字,想用字形的联系来了解读音的想法不错。但汉字的形近不代表音近,快查查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学生查出读音并读准确后,老师告诉他:“查字典查得又快又准,以后的预习效率会很高的。”学生当即表示要在预习上下功夫。

可见,运用判断性评价,也要讲究语言的艺术,孩子乐于接受的评价语才是上等的评价语。

四、巧用互评式评价,鼓励互学并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对他人进行评价,既是帮他们深入领会知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又是发展学生语言,教孩子学习交际的重要方式。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相互评价的习惯,而且能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敢于评价、积极评价、用语准确地评价,甚至达到精彩评价的效果。孩子在课堂上与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给予准确的评价与赞赏,找到学习模仿的榜样;指出他人的缺点,提出修改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同学与自己共同提高。可见,互评的过程,还能帮助孩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们何乐而不为?

五、巧用自评式评价,引导主动反思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反思对自身的进步能起到关键作用。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能帮助自己找到努力前行的方向。语文课堂上,如果能逐步教孩子运用语言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继而形成语文课的习惯,那孩子们将会受益匪浅。当孩子自学字词后,评一评自己运用了哪些自学方法,还有哪些字词没有完全理解;当孩子参与实践后,评一评自己在集体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当孩子回答问题后,评一评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巧妙,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精练准确;当孩子品词析句后,评一评自己的认识是否深刻,理解是否到位,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一定是深远的。长期这样的引导,既能提高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语文成绩,对学生思维四关,甚至为人处世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语文课上,课堂评价语的合理运用不仅能起到巧妙衔接教学环节、实现师生有效沟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而且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言应用的重要范例。因而,语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关注评价语的设计,在日常教学中,应修炼评价语的运用,巧用评价,让语文课渐进渐美。

参考文献:

《三峡》创新教案用 第10篇

本案例力求体现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初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理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郦道元及《水经注》的相关知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1、能准确说出重点实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味三峡山水的特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品味赏析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二、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① 通过读书、看报或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了解长江三峡。

②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③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三、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仅155字,形象地再现了七百里三峡的优美画卷。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弘,分写特征鲜明。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形成具体可感形象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上网浏览相关网站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自行翻译的基础上,用网络资源来翻译全文,辅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更迅速、更直观地了解字词句的具体含义。

四、教学方法

本课拟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目标导学法。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学习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

2、诵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课准备对学生进行以下三种学法的指导。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分类整理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三峡和三峡工程的视屏,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学生齐读本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①了解郦道元及《水经注》的相关知识。

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③能准确说出重点实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④体味三峡山水的特点。品味赏析语言。

3、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三峡或三峡工程。

4、出示幻灯片:郦道元及《水经注》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视屏,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导划分句间停顿。

一、给下列字注音。

阙(quē)

嶂(zhàng)

曦(xī)襄(xiāng)溯(sù)

峻(Jùn)

御(yù)

湍(tuān)漱(shù)

属(zhǔ)

啸(xiào)

二、划分句间停顿点拨: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进行读课文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三、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适时指导。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与解答自己不懂的语句。

(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圈点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同学们提出不会翻译的词句或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会的同学进行解答。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3、老师反过来问学生,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落实。

请完成智能练习题并想一想为什么老师把它们叫做“智能练习题”。(因为这些练习题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类,是告诉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出示幻灯片: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夏水襄陵(漫上)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快)良多趣味(实在)

属引凄异()

②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两个词属于(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沿溯阻绝

(断,断绝)哀转久绝

(消失)

二、瞧,文中还有不少近义词和反义词呢:

朝-----近义词(旦)-----反义词(暮)沿-----反义词(溯)隐-----近义词(蔽)

三、其它要求掌握的重点词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飞漱

不以疾也

属引凄异

林寒涧肃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1、运用分类整理归纳法整理课堂笔记。可将笔记分为“作家作品”、“四字雅词”、“一词多义”、“同义词”“通假字”等几类。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小组内集体探究其写景角度,分析其语言特点。按照示例,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表达。

示例: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写出了

(景物)的(特点)。同学们说话的主要内容有:

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有: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说两岸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直接写出了三峡两岸山高岭连的特点,突出了三峡雄伟的气势。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到太阳和月亮。通过间接描写,还是突出三峡两岸的山遮天蔽日的特点。c:“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季江水漫上小山包,顺流逆流,来来往往的船只都被阻断隔绝了。通过船都不能通行,反衬出夏天三峡水势之大。写出了夏天三峡水之壮美。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里是写冬春两季三峡的特点。描写对象有“水”、“山”、“树”、“草”,写出了这个季节三峡景物清凉幽静之美。

此处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

此段写了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这是从静的角度来描写;还写了急流冲荡的悬泉瀑布,这又是从动的角度来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是动静结合的。e:“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里是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有气候特征,有寂静的树林山涧,有动物猿猴的啼叫,烘托出秋天三峡凄异哀转的特点,体现出一种凄美的意境。总结明确: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了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象,分别写出了三峡夏天、春冬、秋天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文章共四段,重点是写三峡的水,这与作者的写作原意是一致的。因为文章本身就是为《水经》做注的。写山是为了写水,山高水才急,水才变化多端。文中山水的特点: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讨论:①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②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交流后明确: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指导背诵,循序渐进。(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1、指导背诵第一二段:化整为零,循序渐进,进而指导学生背诵全文。出示幻灯片:

第一遍

自三峡

中,两岸,略无

。重岩,隐天

。自非,不见

。至于夏水,沿溯

。或王命,有时朝发白帝,其间

里,虽,不以。

第二遍

中,两,略

。重,隐

。自非,不

。至于,沿

。或,有时,暮,其间,虽。

第三遍

自,两。重。自非。至于。或,有时,其间。

2、学生按此方法背诵第三四段。

3、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背诵全文。

四、拓展与延伸

浏览关于三峡的诗文和关于三峡的神话和民间传说。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快速浏览全节教材内容,并回忆教师的讲述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请从本课和其它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有运用价值的四字写景美词(例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芳草鲜美),不少于20个。并从这些词中至少选取5个,加以想象,写成一段话,200字左右,力求写出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郦道元 地貌特征(山)

两岸连山

群峰对峙

四季变化(水)

夏:

大水猛涨

江流湍急

春冬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哀猿凄清

有 形

有 色

有声

有 情

六、备课手记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读”为主线,以探究、讨论、交流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不仅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的理念,也充分落实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四个一”的思想,即: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一个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一种能力——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渗透一个意识——树立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意识。

上一篇:理性爱国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生暑期课程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