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反思

2024-07-16

《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反思(精选7篇)

《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反思 第1篇

《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反思

《战争,人类的灾难》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的基础上,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和平对人类的重要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初步明确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不幸和灾难。但对于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战争里他们很远,他们平时只能从电视、报刊中接触这类内容。他们对战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调查、访问、网上搜集等。)搜集有关战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战争,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觉得有几点成功之处:

一、课堂教学中,我加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和帮助学生回忆六、一儿童节汇演的情景。通过对比,学生能深切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如家园被毁、失去亲人、无家可归、伤亡惨重、精神创伤,还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等。从而感受到和平的美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学中,我重视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观察、倾听、交流中注意获取学生的表情变化,心理和思想变化。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启发引导,肯定性评价,简练的小结,引起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的感悟不断完善和提升,也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激励和促进。当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后,不论是否令人满意,我都会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如我班苑林美的《我们不要战争》的演讲稿,语言充满诗意,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她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我便让全班给她掌声。

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还不充分,特别是抗日战争的资料及当今世界还有哪些地区存在战争,学生知之甚少,还需教师大量补充。本课时间安排欠妥,学生合作交流不充分。教师还需深刻挖掘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反思 第2篇

一、说教材:

《战争,人类的灾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爱和平》中的第一课。这课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儿童眼中看战争”和“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学会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问题,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历史,放眼未来,走近世界,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明天。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一直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战争是一个离儿童实际生活较远的话题,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战争场景很刺激、很好玩……学生对于战争风云下的苦难,认识会有一定距离。回想当年,我国曾也是二战时期的战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受到的伤害是极其惨重的。正是因为战争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太多的苦难,所以教育今天的孩子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用心感悟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局部战争,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以及和平生活的美好。

2、通过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苦难。

教学难点: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具准备: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

六、说教学教法

本节课采取了情景感染法的方法。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现实事例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巧妙地进行分组自由讨论,让学生大胆交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和探索,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七、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本节课侧重于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激发情感,引发共鸣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现在国际上正在发生战争的相关资料。

2、读故事园中安妮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想了解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痛苦和灾难,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本活动的重点不在于说战争本身,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战争的残酷,激发他们去关注战争中的人们,并产生向往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从儿童眼中看战争(学习重点)

1、通过课件(安妮日记)让孩子分析安妮的处境?(小组讨论,汇报)

2、收集发生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件战争让人民的家园变成了废墟,昔日朝夕相处的乐土只能在梦中回忆,这些背井离乡的孩子,他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较直观的材料,具体、生动的案例,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问题,自觉地激发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从而获得顿悟,达成预设教学目的。

(三)、从历史看战争

1、从书中找出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小组合作完成填写相应的统计表格,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2、联系实际讲述伊拉克战争耗费了5000亿美元,假如没有战争,你希望把这些费用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

设计意图:本活动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调查研究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也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直观的材料,极大地激励着学生应好好学习。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拉近战争与孩子的距离,我还收集了我们熟悉的家乡--临江。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的伤亡和家园的毁灭的资料,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四)从长久的危害看战争

1、通过读一读“小资料”――日军731部队、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广岛原子弹博物馆,向人们诉说了战争对人类带来的伤害,了解原子弹破坏的力度和持久性。体会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战争遗留下的伤害并没有结束,这就是战争的后遗症。

2、结合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体会战争带给人们无家可归、无学可上、精神伤害等种种摧残,使学生感同身受,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3、还通过交流海湾战争对环境的污染、阿富汗米扬市的千年大佛化为灰烬、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十年间在战火的蹂躏的资料,让孩子深刻的体会到短期的战争,可能带来长久的危害。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不仅会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还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战争孤儿的生存与教育受到影响,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人们的心灵创伤难以愈合等,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珍惜和平,热爱美好生活。

(五)激情结课

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中激发孩子对和平的热爱,通过儿歌让我们一同远离战争、珍惜生命、珍惜和平安宁的每一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反思 第3篇

一、设计思路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分水岭, 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民族觉醒为主线, 深刻认识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战争的起因和过程都做了从简处理, 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和近代化史观去思考历史问题, 从而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具体过程

(一) 以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注意。

在导入本课时, 幻灯片的图片用钓鱼岛做背景, 我用简要语言讲述了钓鱼岛争端的历史渊源:“相信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持续发酵的钓鱼岛争端,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 趁清政府败局已定, 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随后,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在二战结束后,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规定中国收回钓鱼岛的主权, 因此在国际法上钓鱼岛已回归中国, 但日本拒不承认。显然, 钓鱼岛争端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而《马关条约》又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那么, 那两次重大战争的前因后果及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

分析: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 学生的兴趣明显被激发出来, 因为学生感到历史竟然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

(二) 简化战争的背景及过程, 重点突出影响。

考虑到这两次战争在初中历史课本中都已学习过, 因此对背景及过程仅通过材料和视频的方式呈现。但是, 对其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必须点明, 比如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把这个内容与必修二的内容联系一下, 因为必修二在讲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 其中的第一个原因就是, 甲午战后, 列强争相资本输出,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因此,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甲午战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当然, 本课重点放在了对两次战争影响的分析上。

师:这些战役其中的大决战是哪次战役?

生:黄海海战。

师:很好, 是黄海海战, 5个多小时的激战, 决定了全局, 同时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 把37年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很可惜, 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大决战中, 李鸿章却奉行什么政策?

生:避战自保策略。

师:那你们想过没有, 李鸿章为什么要奉行避战自保策略呢?

学生讨论, 答案很多。

师:其实, 清政府组建的近代军队, 是为镇压国内反清势力而建立的, 并不具备抗击外来势力的素质。相反, 清军在消灭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国内战争中却屡建奇功。并且大多数官僚没有近代国家应有的爱国心, 即便是主张学习和引进洋务的李鸿章, 也是以自家集团的利益为首要, 国家利益置于其二, 而不是为国决一死战。当然, 这是战败的直接原因,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请看视频。

(李鸿章的影视片断, 文字材料如下:我嘛, 办了一辈子的事啊, 练兵也好, 办洋务也好, 那都是纸糊的老虎, 何尝实实在在地放手办过啊, 勉强涂饰, 徒有虚表啊, 不揭穿还可以支撑一阵子, 就好比一间破屋子, 靠一个裱糊匠东贴西补啊, 表面上光鲜了, 这小风小雨, 打几个窟窿, 随时修补, 还可以支撑一阵子, 若是遇到狂风暴雨, 那纸糊的屋子就彻底地被戳穿了, 不可收拾啊。)

师:从这段视频中, 我们会想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生:“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很好, 也就是说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是技术, 而不是制度, 目的只是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因此,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统治的腐朽。那么, 在这落后的制度之下, 在愚民政策的统治之下, 当时中国的民众对战争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大家请看材料。

材料四:清日战争在清国民众心中没有引起浓厚的仇日心理, 民间的抗日热情低于官方。……许多清国人都会直言表示不愿意为清国皇帝打仗, 清国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眼前的生意。代表清国新一代青年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学生表示, 对抵抗日本既没有信心, 也无兴趣。清国朝堂上高谈阔论与日本开战时, 看不到民间组织参与、支持国家战争的迹象。战争似乎与民众群体毫无干系, 人们仍旧继续他们往日的生计。

——选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生:清政府与人民背道而驰, 压根没影响到普通民众。

师:而相比之下, 当时日本民众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请看材料。

材料五:当血气方刚的青年士兵战死沙场时, 民众指责政府把宝贵的金钱视为埃芥;当隆重欢送出征的士兵因伤病返回家乡时, 激昂的村民指责他们是不该回来的胆小鬼;当日军连战连胜的报道掀起狂热时, 民众关心的是战争胜利后可以获得多少敌国的土地和赔偿金。这种情形代表了清日战争中日本下层民众的一般心态。

——选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生:在明治维新后, 民族主义意识使日本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师:中国在战争中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难怪西方的观察家称甲午中日战争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因此, 面对这场大规模的战争, 不仅官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而且民众对此也没有清晰认识, 可以这么说, 民众冷漠、淡然、没有觉醒!

当然, 历史没有理由责备那些仅仅为了生存的民众, 在那些贫民之中, 或许有我们祖先求生留下的足迹。同样, 历史也没有理由责备李鸿章, 我们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 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虑, 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李鸿章处于内忧外患、新旧文明交汇、中西文明碰撞之际, 是这样的千古大变局造就了李鸿章的“功”与“过”, 正如梁启超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用唯物史观指导学生)

师:那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 带给中国什么影响呢?

合作探究: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回答:

(1)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

民族危机的加剧

(2) 甲午战争又怎样“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中国?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我保护的本能, 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何为民族觉醒, 应该是民族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比如, 你们作为高中学生, 如果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充分认识, 就不能称之为觉醒。那为什么说甲午战争后,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了呢?大家请看材料。

材料六:1895—1898年间, 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 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 总投资额为1200多万元, 而在此之前的30年间, 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

材料七: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 提出“拒和, 迁都, 变法”等主张。

材料八: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曾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 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梁启超也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材料九: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马关条约》第一轮谈判中告白:“余认为这次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 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 被黄色人种成功应用, 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沉睡的中华开始觉醒, 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 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

师:这几段材料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的?

生:经济、政治和思想。

师:很好。材料六说明在甲午战争后, 一些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官僚士绅, 放弃仕途, 走上创办实业的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那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

师:那近代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呢?

生:经济的工业化, 政治的民主化, 思想的科学化。

师:接下来材料七说明了什么?

生: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

师:1895年发生的“公车上书”, 是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下的群体意识的觉醒, 维新改良很快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与此同时, 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活动起来 (兴中会) 。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 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 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但都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

师:材料八、材料九说明甲午战争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从自发的反抗到自觉的行为) 。因此,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如果问你为什么, 那就是什么呢?

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师:很好, 也就是说在甲午战争后, 中国人开始了制度方面的探索, 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

【板书设计】

师:接着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目。

1. 据学者研究, 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 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 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

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 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 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 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2. 有人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期,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科技, 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 维新思想开始形成

3.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 孙中山选择了革命, 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分析完对中国的影响后, 接着就是分析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十日本学者金子道雄在《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要求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 皇室费用5.5%, 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日本为了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笔赔偿金。”

通过材料得出结论:推动发展, 便利进一步侵略。

师:《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背景及内容。 (以材料及视频的方式呈现, 强调一下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以及廊坊阻击战, 其余可简化处理。)

师:那影响是什么呢?

生: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师:教材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的解析上仅限于消极影响, 其实在抵抗八国联军时, 清政府可以调动的军队十分有限, 各地坐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清政府的威望急速下降。因此,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削弱了慈禧的统治威望, 分化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阶层, 使革命思想为更多人接受。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 摧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的斗志, 因为在旧的民族意识被摧毁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民族觉醒。正是这种奴役性的条约加快了清政府的灭亡, 加快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分析:现行教材按政治、经济、思想模块编写, 历史时空跨度大, 但是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往往惜墨如金。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 没有时间逻辑, 学生是较难形成对时代特征的整体认知的。因此, 这堂课我试图打破三本必修的束缚, 把两次战争的影响以民族的觉醒为主线加以贯穿, 以唯物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为引领, 让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从而看到中国人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而不断探索得过程, 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思考感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我悲愤, 因为这是一段中国人不想回望的历史;我激昂, 因为这是一段中国人不断抗争的历史;我感动, 因为学生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上完这节课, 我的思绪迟迟不能从那段历史中走出来, 我在想, 学生从这节课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对我今后的教学又有什么启发呢?

首先, 教师如何感染学生?唯有教师深入其中, 让学生切身感觉到老师是在用“心”在上课。这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何愁不能实现?

其次, 这节课这样讲,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 那么对于二类学校的高一学生是不是要求过高, 挖掘得过深, 不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呢?

再次, 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让学生自己感悟得太少, 不大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 为了上好这节课, 我阅读了宗泽亚的《清日战争》, 看了电影《甲午中日战争》, 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这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也感慨良多。可以这么说, 我是在逼迫之下做了这些工作, 但这过程却充满快乐。我想作为一线教师, 如果我们平时能把大量应酬的时间花在学习思考上, 多交教学上的良师益友, 那么学生也就会更喜欢历史课了。

摘要:本课以“民族觉醒”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启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反思 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受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2.独立搜集、整理资料,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当代局部战争、局部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体味战争给人心灵上造成的伤害。

2.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尤其是心灵上的伤害。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局部战争方面的资料(如海湾战争、卢旺达内战、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

2.寻找身边和战争有关的信息。

3.准备一些活动用品(如和平鸽剪纸、心愿卡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核武器、生化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威胁。二战结束了,有人说,战争离我们当代中国的小学生很远,我们没有必要去关注战争。那么,战争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有没有必要关注战争呢?请先看下面的这组图片。

2.课件演示一组图片:由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过渡到战争中儿童的画面。

3.交流:现在,你认为战争离我们远吗?我们有没有必要去关注战争呢?

4.小结:同学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来从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二、感受战争

活动一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灾难

1.走近战火中的儿童:你我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走在那热闹繁华的都市大街之上,吃着父母做的美味可口的饭菜时,可能感受不到,和我们同龄的伊拉克孩子,他们在经历着什么?(课件出示课本第52页的图片“伊拉克小女孩哭着离开家园”)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这样伤心?

2.了解战争前后的伊拉克(课件出示伊拉克战争前后的对比图片):战前的伊拉克,国家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战后,这里只剩下……一片废墟。战争让那个小女孩离开了家乡,战争让伊拉克成为一片废墟……(留白三秒后过渡)战争还留下了哪些后遗症呢?

3.初步了解战争留下的后遗症。

(课件出示影像,引导学生交流,教师启发学生认识到“战争双方都是受害者”)

4.小结,过渡:战争意味着苦难的生活,战争意味着文物被毁坏,战争意味着环境被破坏。战争所造成的物质灾难,还可以通过重建来补回,然而战争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将久久难以平复。

活动二深入探讨战争给人类心灵上的伤害

1.课件播放战争影片片段,反映战争带给人类心灵上的创伤。交流:谁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画面?

过渡:我看到了遍地的尸体,我看到了活着的人们悲痛欲绝。下面,让我们直接聆听战火中人们的心声。

2.阅读课本53页“战火中的阿富汗儿童”,谈谈感受。

3.出示一张儿童哭泣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孩子现在的状况怎样?他在想些什么呢?

过渡:感到恐惧、无助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更多的人。

4.出示一组战火中的老人、儿童、妇女的画面,请同学们就画面谈感想,感受战火中人们的痛苦。

过渡:和他们有着同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战争中人们的痛苦。下面我们来进入角色深入地体验和感受。

5.出示“假如你是这次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这张图片,请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图中的男孩,这次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你可能在做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引导:让我把你们说的连成一个故事,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我在废墟里寻找着,希望找到些和我有关的东西。天开始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黑得像是要掉下来一样。最后我终于找到了,可找到的却只是一段粉红色布条和早已没有镜片的老花镜。我哭着,我大声地喊着,却没有一个人理我,望着这瓢泼大雨,我所能做的也只有将我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希望尝到这雨水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苦涩……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假如你是这次轰炸的唯一幸存者,那么你将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

6.出示“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请学生阅读信后讨论:这孩子在呼唤什么?这封信里让你最感动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引导:读这封信时让老师最感动是孩子的署名,“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你有爸爸,我也有爸爸,是谁让这个孩子失去了爸爸?(战争)对!是战争,是战争让千千万万个孩子失去了父亲,是战争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支离破碎。不要战争,要和平!让我们一起来说:不要战争,要和平!(学生多次齐呼,师板书:不要战争,要和平!)

7.再次讨论:战争离我们还远吗?

三、感受和平

1.交流:有这样一个雕塑,它放在联合国总部门口,名为“铸剑为犁” (出示图片),谁来说说它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愿望呢?

2.读读特里萨修女名言(课件出示):

印度特里萨修女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如是说:“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

3.教师感言: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上热爱和平的国家。我们愿意与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建立邦交。(回顾中日战争,简单介绍对日本人的宽容)

4.介绍课本“故事园”中《止戈为武》的故事,小结:其实我们古代的先人就知道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出示和平世界的美好图片)

四、祈求和平

1.师生诵读课本中的《和平颂》,深入体味和平的美好。

2.学生制作心愿卡,贴和平鸽,为橄榄枝贴上橄榄叶,表达和平祝愿。(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3.齐唱《让世界充满爱》。

4.结束语:最后让这只和平鸽带着我们的祝福飞向仍然处于战火中的人们,愿世界充满爱,愿世界永远和平!

评析

在本课设计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注重学情分析,通过以“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的体悟学习,以设疑的方式导入,为学生留足思考、内省的空间;借用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触发师生情感的共鸣,与教学主题同步;最后,通过师生一起合作制作“心愿卡”、合唱《让世界充满爱》,将“和平”这一主题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得到宣泄。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的话题,却能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一个个画面中逐渐深入地加强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作者单位:湛江市二中海东小学

广东湛江524022)

六品社《战争,人类的灾难》教案 第5篇

活动目标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与灾难,进一步体会和平的美好。2.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其他局部战争相关资料。2.老师准备与本主题有关的一些影视剧、音乐及文学作品。3.搜集世界各地儿童生活状况资料。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两次世界大战的噩梦 1.搜集两次世界大战资料。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危害,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恐怖的战争特写

1.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近年各地的战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争的恐怖,唤起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憎恶。

(1)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文资料。如战火下人们的痛苦生活、孩子们恐惧的眼神等。(2)谈谈你对这些是件的感受。2.讨论:怎么避免战争。

三、牢记战争

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纪念日或抗战胜利纪念日、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等到来之际,选择有关主题内容,进行讨论。主题如:(1)你认为导致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2)战争爆发时,什么事情会降临在人们身上;(3)在地图上找出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4)在我们国家,和平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四、和平祈祷

1.唱《让世界充满爱》,感受和平的美好。

2.为仍生活在战火下的人们祈祷:远离硝烟,早日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采访

1.搜集一些有关战争的信息。采访两位成年人,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他们的希望等。2.和班上同学交流采访结果。

二、和平的颜色

1.讨论: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学会相互交流而避免发生争斗,世界会怎样。2.学生挑选表示和平的颜色,说说其理由。

三、让我们千手相连 1.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当他人用手臂伤害或关心你时,你感觉如何?

(2)有一句话叫“手臂是用来拥抱的而不是用来打斗的。”你能想出其他有关手臂的话吗?(如:手臂是用来给予的,不是用来掠夺的;手臂是用来劳动的,不是用来滥用的;手臂是用来支持的,不是用来猎取的,等等)

(3)你能够想出一句说给烦扰你的人的话吗,你能够想出其他有关和平的标语吗? 2.绘制千手相连的图画,表达热爱和平。

四、“别了,战争”演讲 1.确定演讲主题。然后阅读有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如阅读《贝拉日记》《别了,武器》等。

2.举行5分钟演讲,评出优胜者。

第三课时

活动过程

一、在“六一”儿童节的日子里

1.看一看:“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儿童是怎样过节的。特别了解那些由于战火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那些还生活在硝烟中的苦难儿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在说什么。

2.说一说:引导学生与战火下同龄伙伴的生活比一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小嘉姆,你听我说

1.读一读:听了教科书中的小嘉姆的来信,谈谈感受。

2.写一写:给小嘉姆写信,表达对遭受战争伤害的同龄伙伴的关心。

三、和平俱乐部

1.和老师一起建立班级和平俱乐部。2.设计自己的章程,定期开展活动。

人类行为与自然灾难 第6篇

安第斯山脉的蝴蝶拍动一下翅膀,孟买就会起龙卷风,这是对混沌理论的通俗概括,它形象地描述了几乎注意不到的微小事件的组合,甚至可以导致一场巨变。在疾病的世界,任何微小的、随机的、分子级的病菌基因改变,都相当于蝴蝶翅膀的一次拍动,它所引起的传染病便是能摧毁生命、使.陷入极大混乱的龙卷风。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很久以来就在劝说我们,要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甚至对动植物和人类之间无限复杂的关系网的最微小的触动都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甚或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故意冒险地干预自然界:我们不仅会目睹直接可见的后果——例如物种的灭绝——而且我们也将承受更加不可捉摸的力量对我们生存与健康的影响。

伪装的诅咒

正如我们已经见到的,药物、疫苗或对病源的控制往往给疾病以迎头痛击,至少部分战胜疾病。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容易释放出以前隐藏的微生物,或者把它们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霍乱在现代传播的故事,尤其它1991年在秘鲁利马的突然爆发,显示了看似明显无关的人类行为,其影响累积起来,最后会导致一场多么惊人的流行病,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为了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需要探索一下几年前是什么导致了北海和墨西哥湾中成千上万海洋哺乳动物的死亡。

在这种环境网络中氯工业是关键的一环。60年代初期以来,生态学家和“绿色和平”战士就一直将氯视为许多野生动物疾病的病源。1962年雷切尔·卡森里程碑式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向世界通报了滴滴涕这样的氯化物杀虫剂的危害。但是这只是统称为有机氯化物的整体大家族中的一员,自30年代起它们便大范围应用于工业和家庭用品的生产。除了用于生产各种各样的杀虫剂之外,有机氯化物还是许多溶剂、推进剂、冷却剂、快餐食品包装和隔离泡沫(这些都含有氯氟碳或CFC)的基本成分,还有聚氯乙烯塑料(PVC),它们广泛用于制造绝缘材料、衣料、建筑材料、各种形状大小用途的容器,以及多氯联苯PCB这样的添加剂,其抗高温、耐燃及不导电性使它应用于霓虹灯、水力设备,最广泛的是用作变压器绝缘液。

在认识到有机氯化物的危害并不再生产这类材料的同时,它们却找到了通往海洋、大气层和土壤的途径。例如,据估计到1990年止,人类生产出的多氯联苯PCB已达120万吨,相信有31%流入了大海和土壤。其余的仍在使用、贮藏之中,或埋入土壤——据测单是英国每年便有600吨。最初发明有机氯化物产品的时候,因为其化学反应上的惰性而被尊为“神奇的物质”——它们不与任何其他的化学物发生反应,因此被认为是特别安全的。这种惰性意味着它们在任何环境中很长时期都不会发生变化。

然而,它们未被预见到的特性之一,是对生物肌体脂肪的亲和力,它们很容易在脂肪中溶解。这意味着它们一旦释放便会进入食物链——

例如,一开始它们寄宿在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中,不变地传给以浮游生物为生的鱼,再传给以鱼为生的更大的鱼,直到传给哺乳动物。在这食物链的每个环节上氯化物会越来越浓缩。鱼类体内有机氯化物的浓度比它所生活的水域高15.9万倍,北极熊体内积聚的含量是它周围环境的30亿倍。所以远离工业以传统方式生活的因纽特印第安人,会在身体组织中积聚极为可观的氯化物——因为在一生中每条鱼都会吃下几百万的浮游生物,一条海豹会吃下几万条鱼,而因纽特人会消耗掉成千只的海豹,在海豹美味的脂肪里就潜藏着污染物。有机氯化物不但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也可以直接由父母传给他们的后代。他们先是在子宫里遭受污染,随后又吸收了.中的毒素。

人们逐渐发现PCB可以阻止动物的内分泌,如大海鸥、海豚和水貂,很容易导致各种癌症、免疫系统缺损、性发育失调、神经系统及肝肾的损坏。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氯化合物干扰了基因的功能。1992年,在关于大西洋东北部污染的国际政府间会议上,绿色和平主义者总结了这些化学物对人的影响,该报告写道:

现在在工业化国家,很容易于人体脂肪组织中检测出PCB的存在。在荷兰的研究表明人体中的PCB,与其他有机氯化物不同,并不随时间消逝而减少。美国各地都有关于PCB在人体中存在的报告。尤其在大湖区,被PCB和其他有机氯化物污染的鱼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在威斯康星对钓鱼者的测试显示,食鱼量大和血液中PCB含量高有极大的关联。感染的妇女患贫血、浮肿和传染病的机率非常之高。受到TCDD(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除草剂中一种剧毒杂质)污染有使致癌率升高的危险,有些有机氯化物也会刺激妇女患乳癌。患乳癌妇女乳房脂肪中的滴滴伊(滴滴涕失效后生产的另一种杀虫剂)和PCB含量比正常妇女高出50—60%。

食用受PCB和其他有机氯化物污染的密歇根湖鱼的妇女所生的孩子,与不吃湖鱼妇女的孩子相比,出生时体重轻、头围小、协调性差。5至7月后的测试表明,这些婴儿的视觉识别能力也很差。流通到以.中的PCB也对儿童健康有着潜在影响。

有一些报告表明男性生殖系统异常与血液中PCB含量升高有关。精子数量少也与精液中存在PCB有关。

绿色和平主义者给自己的档案取了个合适的题目:《小剂量下的死亡》。和其他研究一样,它证明,总体而言,全世界人口的免疫力都在不可避免地降低。毫无疑问,如果再次发生14世纪黑死病那样大规模的剧烈传染病,它在今天遇到的抵抗将远远少于六世纪前。

就在绿色和平主义者提出这份报告的同时,环保科学家们找到了1988年和1990年间灾祸两次袭击不同种类海洋哺乳动物背后潜藏的复杂原因。1988年初,北海北部的海港海豹开始死亡;有两年时间在北爱尔兰到波罗的海沿岸都能发现死海豹。总共有1.8万头海豹,或该水域60%以上的海豹死亡。它们是被一种麻疹病毒所感染,这种病毒不久便命名为PDV—1,但它完全是此类病毒的一个新变种。(麻疹病毒可以导致麻疹、牛瘟和犬瘟热。)这些海豹体内包括PCB在内的有机氯化物含量极高,它们的免疫系统受损。无法应付这罕见的病毒,它们成批成批地死去。

1990年,麻疹病毒发动了另一波攻击。宽吻海豚、白鲸、大西洋海豹和海豚的尸体出现在北美洲的东岸,尤其是墨西哥湾和巨大的密西西比河口。这些动物显示出相同的麻疹病毒感染,相同的有机氯化物污染,相同的免疫系统失灵。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北海海豹和墨西哥湾海洋哺乳动物易受感染是有机氯化物的污染所致。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对北极水域鱼类的过度捕捞也许是麻疹病毒杀死北海海豹的驱动力。北极的极地海豹,由于被捕鱼业剥夺了食物来源,便向南移动寻找食物,由此与北海的港口海豹不期而遇。科学家们推测,那时,极地海豹所携带的自身对其有免疫力的麻疹病毒,便跳到了免疫系统已受损伤的港口海豹身上,并将其毁灭。但是在墨西哥港,有另外一种力量扩大了有机氯化物的影响。正是它为利马霍乱的爆发提供了线索。

1990年中西部和密西西比峡谷的降雨量非常之大,暴涨的河流倾泻进墨西哥湾,裹挟着大量的杀虫剂、化学物质和人类与动物的垃圾。正如尽人皆知的北海的严重污染一样,这种洪水泻入海中也是美国海岸死去的海洋动物体内有机氯化物存在的一个原因。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们免疫系统缺损的原因。

海浪上的死亡

《环境污染-人类的灾难》观后感 第7篇

看了《环境污染—人类的灾难》宣传片后,我特别吃惊,特别害怕。

怎么有那么多垃圾?它们弄脏了城市的脸。怎么有那么多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海?它们使小鱼成群成群地死去。怎么有那么多黑烟遮住了蓝天白云?让原本蓝蓝的天空永远都是灰蒙蒙的……

环境污染,让我们无处可逃……

不保护环境,会有更多的人得各种怪病;不保护环境,生态将失去平衡;不保护环境,陆地将变成沙漠;不保护环境,我们将失去地球……

我要做一名爱护环境的环保小卫士,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投入垃圾箱,少用纸巾,不用一次性筷子,外出多乘公共汽车,购物使用环保购物袋……

上一篇:酒店廉洁从业规定下一篇:2022年度省级文明单位创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