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教育心得_沟通交流与品质教育

2024-06-03

我的孩子教育心得_沟通交流与品质教育(精选3篇)

我的孩子教育心得_沟通交流与品质教育 第1篇

儿童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当生中接受到的最早正规教育。正确的教育儿童对培养孩子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素质有重要作用。 儿童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小孩子像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波可爱,纯真无暇,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同时又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所以对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说:“来,爸爸妈妈跟你一起打扫卫生”“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为什么错,好不好?”等等。孩子胆小,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恐惧和厌恶,不听家长的话,甚至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作为家长,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谈举止,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因为孩子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时分辨是非能力差。在家里教育孩子要像老师一样,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家长平日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影响深远。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孩子生性好动、贪玩。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有是孩子感兴趣的事,他才会认真去学,自觉去做,否则他们死活都不愿意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身上行不通。作为家长,我们对待孩子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且莫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向孩子发泄,乱发脾气,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加以耐心引导。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逐渐引导孩子在时间上合理安排。按时完成作业,早睡早起,孩子顽皮贪玩要适时提醒,对于偶尔滥看电视或玩网络游戏的做法绝不姑息纵容。 孩子的教育不能仅关注学习,还要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从小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这样的孩子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好的方法使孩子轻松自如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家长,我们要多与老师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我的孩子教育心得_沟通交流与品质教育 第2篇

一个年轻的父亲,有一次,在热闹的商店里为女儿系鞋带。他蹲下来,就在这瞬间,无意瞥见一幅幅令人不舒服的“图像”:晃来晃去的一条条大腿,裤子,裙子,摇采摆去的一只只大手,单调生硬的一个个皮包,手袋……此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他猛然省悟,孩了稚嫩的小脸和矮小的`身体,原采是被这些又陌生又庞大的东西包围着,压迫着,看不见爸爸妈妈的脸,看不到小伙伴的脸,当然,也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新奇的文具,更不必说像满商场走动的大人那样,尽情享受购物的乐趣了,对他们来说,置身在大庭广众,没有什么比这更“倒胃口”的了!这位父亲直起身子,站起来时,情绪激动,说:“要这样蹲着,别说孩子,我自己也不想待下去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去逛商场,孩子很不情愿(除了能为他买玩具以外)。

所以,若要和孩子说话,那么,请蹲下来――

走近他们,平等对视,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一个“伟岸”的大人,只要蹲下来倾听(哪怕孩子的话多么“孩子气”),孩子的心理压力就相对减少;

“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是对小孩的尊重。大人这样做,树立了一个平等待人的榜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和自尊的人格;

蹲下来与孩子脸对脸,以平静的音调说话,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幼童容易分神,这一招却能对症下药;

蹲下时对孩子轻声细语,能给他创造一个安宁的环境,孩子在这时候最乐于接受教育。

我的孩子教育心得_沟通交流与品质教育 第3篇

我的教育信念是培养学生首先学会做人, 其次才是学会学习。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 是一项通过培养人, 让人不断走向崇高, 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 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使他终身受用的东西。甚至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曾说, 最得益的还是幼儿园老师讲的“从哪拿的东西放回哪去”。俗话说得好:“浇菜要浇根, 教人要教心。”我们只有做好“育人”这篇文章, 教学才能彰显出内在的活力, 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四个学会: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 学会共处。实际上, 就是要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和共处习惯, 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我希望我的学校以及教师能够提供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 为孩子量身打造富有品质的校园生活, 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而不是通过题海战术、加班加点, 以考代管来摧残孩子的快乐校园生活。

具体到数学教学, 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毋庸置疑, 留下的应该是数学的思维方式, 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学习的美好体验。基于上面的思考, 笔者认为, 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聪明的数学头脑, 而不是分数。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多年来, 我坚持以“整体着眼, 多向沟通;提炼升华, 开放思维;个体先学, 倡导自主”24字方针为指导, 践行自己的教学思想。

首先, 我坚持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组织教学, 沟通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以达到“整体着眼, 多向沟通”的目的。

比如, 在教学二年级“认识乘除法”时, 我会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本质是同数连加, 是一种特殊的加法, 当然还是非常厉害的加法。除法的本质是同数连减, 也是非常厉害的减法。乘法和除法是一对互逆的运算。”

又如在教学“观察和整理乘法口诀”时, 我会引导学生体会“单数×单数=单数, 双数×双数=双数, 单数×双数=双数”, 还会适度渗透“什么是完全平方数”。甚至从下面的几组算式中渗透中学的平方差公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还会专门上一些沟通联系课, 如“转化策略”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小学阶段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等量代换

如“曹冲称象”的故事, 就是将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

2.等积变形

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就渗透了等积变形的思想。通过图形变化、等积变形, 从中发现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规律。

3.化繁为简

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如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 从而使问题直观化、简单化。

4.化未知为已知

如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异分母分数加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进行计算。还有许多类似数学问题, 都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

5.化曲为直

如圆的周长公式推导就蕴含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化曲为直, 测量并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固定倍率。

通过寻求应用、沟通联系, 使孩子们从中体会到:虽然形式不同, 但所用的策略却是相通的。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恒等变换”。通过沟通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数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把“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上升到哲学层面, 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

其次, 在充分保底的基础上, 我经常会干一些“超纲”的事情, 也就是不断地拓展、锤炼孩子们的思维, 以达到“提炼升华, 开放思维”的目的。

有人说, 数学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知识;第二层次是教方法;第三层次是教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非常注重挖掘数学活动中内在的数学思想, 力求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数学头脑的孩子, 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孩子。

比如, 在教学六年级总复习“确定位置”时, 我会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上确定位置的三种常用方法:有序数对、方位角和距离、经度和纬度。并在此基础上直观渗透直角坐标、极坐标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 我会引导学生在抛硬币、摸球等游戏中体会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比如, 抛硬币的等可能性实验, 并不是说抛了100次, 正面朝上刚好是50次。抛1000、10000次, 正面朝上的次数刚好是1/2。实质上, 这正是随机事件的本质特征所在:事件发生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但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多, 正面朝上的概率振幅区间必然会越来越小, 越来越接近于1/2。这又恰恰体现了频率概率 (统计概率) 的特征。再进一层, 就是“偶然性当中带有必然性”这一哲学思想的启蒙。

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圆为什么是圆圆的, 没棱没角?”而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学会画圆, 认识半径、直径、圆心这些概念。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体会圆的形成过程, 初步感受圆的本质属性, 即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最后, 我非常注重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积极构建“四环节、三课型”活力课堂新模式。

在课堂教学领域作一些尝试性变革, 是我多年来的目标与追求。本学期, 我校在生命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下,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突破口, 努力构建“四环节、三课型”的活力课堂新模式, 构建具有思考力、探究力、执行力、创造力、表达力、合作力、服务力、智慧力等学习力的学习共同体, 营造“自然、自主、高效、智慧”的活力课堂。

四环节:就是改变当前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先教后学、先讲再练的学习状况, 构建“个体先学、群体互学、老师帮学、独练互评”四个基本环节, 以达到当堂巩固的课堂新模式。

个体先学就是通过学生课前先学或课内先学初步完成核心问题的学习与探索。群体互学则分为在个体先学基础上展开的小组共学与集体辩学两个层次。老师帮学是在群体互学环节中, 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 关键处的有效引领与概括提升来完成。独练互评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独练、互评这两个环节, 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设计上侧重于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 练习要有模仿性同步练习和变化性发展练习,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三课型:就是改变当前课堂中由教师主导的单一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局面, 构建一种适合教材内容的“先学课、互动课、研评课”及其有机融合的新课堂。

先学课, 主要是学生自主化的学习新知。教师的功能侧重于观察和激励。互动课, 主要侧重于先学基础上, 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研评课, 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评价功能, 经过一周或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 让学生通过个人汇报、出题互考、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查漏补缺, 达到自我诊断学习知识的目的。当然, 许多课堂中, 还是把先学课、互动课、研评课这三种课型中的主体部分进行有机融合。

上一篇:高三写人作文 :单车上的翅膀1500字下一篇:中秋游园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