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2024-05-31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精选8篇)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第1篇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物资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之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屋顶类型和雕刻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一般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对称分布,如宫殿,庙宇,陵墓和住宅;另一种是自由分布,如古典园林建筑。从商代早期的宫殿局部遗址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就有一定规律的组合关系。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组合建筑都发展到了顶峰。宫殿的森严和威慑,寺庙的神圣和脱俗,陵墓的肃穆,园林的清新和典雅,都通过群组组织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形态所反映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宗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经脉。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礼乐制度上,礼制制度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上。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制度影响很深,体现在帝王宫殿建造的雄伟壮丽和气势恢宏,如汉代萧何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又如《易经》所说,宫室建筑的营造,取象于“大壮”卦。周易大壮卦,从其卦义上说,既强调建筑的雄大坚固,也隐含建筑应该符合礼制的规范。

受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尊卑等级观念的约束,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都是方正统一的。天地宇宙象征着王室,帝王的宫殿最高,因此,宫殿建筑更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思想。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从这种明显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明清故宫建筑群是对称分布的,故宫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座殿宇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现出它们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后寝是皇帝和皇后、殡、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处,供姨、妃居住。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在建筑实体中的延伸。

中国园林建筑布局为自由分布。中国传统园林主要强调意境,要求心灵的归属和安慰。因此,传统园林要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秀丽的感觉。这种园林的意境不但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还和老庄的哲学意境有联系。

中国古人是爱山水的,《论语》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说。中国古代园林是善于用水的,水是生命之源,水使封闭的园林有了自然的灵动,使人工的艺术有了生机,诚如《园冶》所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话说,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魂。园林中对假山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山水相依,利用山水的围合,分割,疏通,连接,创造出充满变化,具有丰富形式和内容的空间组合。

建筑组群的分布形式是在宏观上对建筑布局的把握,体现了古人对等级制度的诠释,而

在这个大框架下,对建筑部位的约束,从建筑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和质地等建筑风格特征更细微地体现出了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色彩。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大部分组成,有“三段式”之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屋顶,外形尺寸最大,还是最有特色的部位,具有沉稳大方而又精巧秀美的形态特征。从人类开始使用屋顶到现在,其形态和文化含义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最初的巢居文化中,先民主要使用树枝和茅等作为屋顶来遮风遮雨。到了中国明清时代,屋顶作为传统艺术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有几种不同的样式,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屋顶的类型在封建社会是严格要求,其中,庑殿顶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一般只用在于宫殿和寺庙中的最高贵的大殿。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的首殿太和殿。歇山顶是紧随庑殿顶后较有品味的高级屋顶形式,这种形式在园林建筑或寺庙建筑运用较为广泛。攒尖顶广泛应用于坛庙建筑,其中的典型是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建筑,三层攒尖顶象征着与天相连,圆形攒尖顶与四周的方围墙组合在一起,又象征着“天圆地方”。各代封建王朝对建筑屋顶的类型针对所有者的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些等级观念从秦汉时期一直发展到了明清,而屋顶的类型也让我们对原来的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有了清晰的认识,更让我们了解古代的等级文化。

传统建筑中的色彩运用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色彩的运用不同于今日要求,不仅仅要求色彩的协调美观,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因此,我认为这些颜色都包含了一定的情感。

在古人看来,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十分严肃和重要的。早在西周,统治阶级就利用色彩来区分贵贱和判断等级。色彩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正色”和“间色”的概念。所谓正色为青白黄赤黑,按五方之说,在广阔华夏大地,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我们理解为黄帝居天下之中,其色属黄,并支配四方;东为太皞,其色属青,故称青帝,以掌春时;南方者炎帝,其色属红,以司夏日;西方者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掌管金秋;北方者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以冶冬日。在我国古代正色象征着正义,权威和尊贵,而间色的等级低于正色,有非正义的含义。由五方之说所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都城四门制的色彩象征,也就是东方的苍龙,南方的朱雀,西方的白虎,北方的玄武。与此相对应的都城的东门名青龙,南门名朱雀,西门名白虎,北门名玄武。说到色彩的使用,我们都会想起故宫的金瓦红墙,象征着皇权的高贵和不可捍卫。也会想到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三重檐攒尖顶在明朝时为蓝黄绿三色,象征天地万物,到清代改为全蓝色,与蓝天辉映。祈年殿的结构也处处体现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对自然的敬畏。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童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和神话故事相关的颜色运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它却承载着古人对权利和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愿望。

各类建筑装饰中的图案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小说和自然界,更容易体现古人美好的愿望。古建筑中的装饰并不是仅仅为了美,并且有着一定的功能,这让我们感叹古人对美的追求。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在完成屋脊的结构要求的同时,用各种神兽来美化它。

这些神兽不仅仅体现装饰屋面的作用,还起到了固定瓦片的实际功能作用,同时还有象征封建等级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是与中国古代图样文案联系在一起的,像殷商时的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和波纹等,汉代瓦当的文字装饰,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和文化气息。当我们仔细欣赏这些伟大的艺术品时,可以被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不由地感叹古人的智慧。像莲花纹瓦当,寓意出自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历来被文人骚客认为是高洁之物,以此来象征君子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这些各种各样的神兽和图案装饰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因为世界民族中没有几个能够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对美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完美地体现到实物上。

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传统建筑,以注重群体的构成方式的多样和和谐,细节的精巧,贯穿了中国人中庸和谐的思想,它们如同镶嵌在地球上的璀璨珍珠,将永远闪烁着先民智慧创造的光辉,不朽于世界民族建筑之林。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第2篇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 探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三大误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论述,同时给出一些创新途径,从而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 继承 创新

在我们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辉煌灿烂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时代重任,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民间寺庙,无论是陵寝还是园林,在世界建筑之林都独树一帜,有着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的鲜明特点。

1、从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强烈 的秩序感和中轴对称的均衡层次。例如我国的许多传统建筑如故宫、孔庙、寺院、道观,这些建筑中的坡屋顶、木构架和斗拱等,由受力形式和结构需要而产生,随着技术、结构及材料的进步而更新发展。传统的构件、符号及装饰在提炼与简化形式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就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馆的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而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经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着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为休憩设置的小品表面,则镌刻着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与进取。

2、从传统建筑的精神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建筑空间自然和谐、尺度合理、意境独特、组合巧妙,无论何种建筑类型均注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重意境、讲求人伦、礼乐并行、情理有度,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最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实用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及构件运用上注重遵循内在的力学法则,建筑形象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内外结构、色彩、装修、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

3、从传统建筑的艺术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传统儒道文化培育下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自然而不造作。此外,中国建筑艺术最高的美学思想是对“诗意美”“意境美”的追求,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陶。从自然的意境美达到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得到“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 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这些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 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误区三: 就是体系的对立。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再加上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必然导致不顾传统而想方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开发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有一位著名的外国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看到的建筑基本上只有两种: 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看来我们真的到了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

三、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建筑形态、注重环境和崇尚自然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念都是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中国传统建筑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而是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同时,对我国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

2、立足传统,创新发展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新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必然的,新的使用要求,新的建造技术,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建筑整体而言是新的。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生长的土地,离开了人们固有的传统,一时的“新”就无法永远“新”。不尊重传统、吸收传统的做法,最终只会迫使建筑创新丧失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迷失方向。创新不是根除传统,而是要从传统的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寻找其新意。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但是只能称作建设大国,而不是建筑学大国,建筑设计从质量到创新都未达到繁荣兴旺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与模仿,很难形成开阔的思维。虽然国内各大理工科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最为表面的层次,设计建筑时大多采用的也是片面直观的想象。而国外采用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多讨论、多思考,这样人的思维才能越来越活跃。不重复别人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表达建筑师个人的特质,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就形成了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环境,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

四、结语

中国建筑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从哲学的深度来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起源、变化和发展,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题目: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姓名: 许 敏

班级: 09级小教普通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第3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室内设计

1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与空间的特点

1.1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 所以, 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 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 同时增加美感, 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 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 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不论其复杂华丽程度, 都会基于一个统一的色调之中, 那就是宫廷建筑以红、黄的暖色调为主, 天坛以蓝、白色调为主, 园林则以灰、绿、棕色作主色调和谐。由于建筑装饰色彩基调的高度统一, 中国古建筑不论色彩多么的大胆、明快、强烈, 尽管许多的互补色、对比色会在同一座建筑中同时出现, 而且对比十分强烈, 但这种丰富的建筑施色法不仅没有使中国建筑显得杂乱无章, 反而使其和谐的基调更加赏心悦目, 耐人寻味。

1.2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制

1)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在传统空间意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同时也是中国团体艺术观念的重要组成, 虚实相生, 不但通过对建筑的位置, 体量、形态的经营, 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与虚实相生的外部环境, 而且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内外交融, 从而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 虚实相生的观点在古典建筑中从宏观到微观, 从总体到单体都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从名上就可以认定其建造的目标, 四合院以最高的效能组织了建筑和庭院结合的有机体, 创造了能适应多种多样家庭生活的空间环境。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空间, 重视虚实, 那是因为虚实相生, 不但是空间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

2) 时空一体, 传统空间意识中, 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 时间的节奏率领着空间的方位, 在中国建筑构图中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一体, 传统中国建筑总是由单座建筑构成院落, 进而以院落为单元再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 只有自外而内, 人们在运动之中随着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 方能了解这组建筑群的全貌和高潮所在。

2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的本身就有前后两个庭院, 满足了现代人对大自然的向往,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室内设计上红樱桃木的中式家具、实木边柜、中式手绘壁纸、印花图案屏风, 以及冲斥于各个角落的云卷纹线条, 营造古色古香的中式风情。另一方面, 将自然气息引入室内, 形成室内外的情景交融。生机盎然的植物传递着大自然的阳光气息, 各种盆景被错落地安置在室内的各个角落, 餐桌、花几、边柜、玄关端景, 甚至是每一个角落的过渡区, 都能让你呼吸到大自然的清新味道。绿意葱葱的舒适惬意, 化解了传统中式的沉闷和凝重, 引领现代宜居生活。新中式风格就是兼容并蓄, 它融合了雍容大方的东方气质和简洁率真的现代气息, 既深富韵味, 又融合时尚, 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如果在整体的中式空间布局中, 巧妙搭配一些富有一些异国特色的装饰, 也可以达到很不错的效果。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现代感十足, 与青花瓷器对比相映成趣。顶面吊灯设计融合了中式的古雅与西式的豪华, 配合荷花山水图案的手绘壁纸、木花隔扇、艳丽的床品陈设布艺, 丰富多彩但绝不杂乱无章, 完美的打造出一个和谐多姿的空间环境。室内设计就是解决人与环境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设计也是“以人为本”, 反感不讲实用性的设计。木质材料与古典建筑元素的应用, 无疑表现了深切的东方情怀, 但不能把它纯粹定义为仿古风格, 我们需要巧妙的材料搭配与室内空间的处理, 将时尚概念灌注其中, 使之成为古典与简约的并存, 融汇了人文意蕴与时尚生活方式的清新雅宅。

原始功能在现代生活中不断演变, 在形式基础上进行舒适变化。比如原先的画案书案, 如今用作了餐桌;原先的双人塌如今用作了三人沙发;原先的条案如今用作了电视柜;典型的药柜用作了存放小件衣物的柜子。这些变化都使传统家具的用途更具多样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 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 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 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 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 反而与西方文化的追求很像。比方说我们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 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 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而现在我们一般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宽阔, 缺乏个性化。还有, 我们的传统建筑, 尤其是居住建筑, 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 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而现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 忽视了这些美德, 在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中, 大多都在延续一个模式, 重复同一个思路, 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 现代流行的造园艺术也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 即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 也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 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 中国建筑文化元素应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陆震纬编著.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2]世纪之交展望建筑的未来[N].吴良墉, 建筑学报1999-8

[3]建筑艺术的隐喻[M].王立山, 广东人民出版社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文化;创新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每一个建筑流派都有其文化底蕴,每一栋建筑都镌刻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特征。中国现代建筑要想取得突破,也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创新,才能创造独有的中国现代建筑风格,才有希望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中国现代建筑的印记。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西方各种流派的建筑莫不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在建筑形式和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潮,中国古代建筑也莫不如是,总体来说,有三个特点:

1、具有很强礼制规范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体现了礼制规范的特点,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具有严格的礼制要求和官方规范,尤以宫廷建筑、祭祀建筑和官式建筑体现的最重。

2、具有浓郁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国以木构建筑为主的古代建筑大量吸收了以“儒、道、佛”为主的传统中华文化,构建了与众不同的具有中国独有魅力的东方建筑文明,这几乎在大部分古代建筑中都有体现,现在任然存在的一些古书院、道观、寺庙、园林、贵族宅院,只要大家认真仔细去看,去研究,都会发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

3、注重和谐、环境、整体观念的特点。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讲求整体经营、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最高目标,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西方建筑追求单体建筑设计的宏伟壮丽大为不同,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设计理念。

二、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大为加快,高楼林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从表面来看,好像都很气派。可是实际上一般建筑设计的质量却是十分的差,大部分新建筑缺乏创意,我们城市的雷同性一直遭到大家的诟病,尤其是建筑的千篇一律就很说明问题。究其原因:

1、一味崇洋是重要原因。中国现代建筑师学于西方,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建筑流派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上沿习西方建筑理念,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信心,亦步亦趋,大批的欧陆风情的建筑就是很好的明证,模仿必然缺乏灵魂和思想,再形似也不是自己的东西,难以形成好的建筑作品。

2、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流于肤浅。我们一些人虽然也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和潜力,也有心想去应用到实际建筑设计中去,但由于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理解不深、功力不够,不是简单复古,就是结合的不伦不类,优秀的中式现代建筑作品并不多。

3、也是最重要的,缺乏创新。不管是学习西方建筑理念,还是传承传统建筑理念,都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创新,都存在简单模仿和硬性结合的问题,注重形式而缺乏内涵,一直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独有的现代建筑风格。

4、重视实用,而忽略艺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画卷,建筑不仅提供人们住的功能,也是人类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建筑要讲究美,就必须懂的美,中国现代建筑设计过分追求工程技术,而忽视美学追求,使中国现代建筑难以体现文化性,难以形成自己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5、一个重要的外因是建筑设计的主导权不在设计者手中。城市的决策者和和委托方往往不懂建筑专业,只求外形“新、奇、特”的效果,也不懂建筑设计规律,有时为了赶工,根本不给设计方充分的时间去深入设计和解决具体的建筑问题,因此,形式上模仿西方建筑,甚至抄袭西方著名公司的作品成了市场设计的主流。久而久之,很多国内的大型项目,干脆直接委托国外名牌公司去设计,反过来进一步压缩了本土设计师的市场地位,使国内设计行业深受打击。

三、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建筑的一点想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独有的以木构建筑为主的东方建筑文明,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虽然现代建筑起源于西方,木构建筑也不再是建筑主流,但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创新发展中国现代建筑的主要源泉和不竭动力。当然,我们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建筑,要批判性的继承,发展中的继承,开创性的继承,既要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紧跟现代建筑理念,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建筑风格。具体来说,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用心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中的整体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整体,着眼于建筑群的整体布局,而不是注重在单一建筑上。再具体建筑布局上,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总体建筑群依山带水,错落有致,犹如中国山水画一样意境深远,浓淡相宜,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现代建筑普遍缺乏整体规划的理念,我们中国现代建筑完全可以学习这种理念来进行建筑群规划,比如,大到城市的总体建筑规划,小到一个小区或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规划,都可以借鉴整体规划的观念,使每一个小区都是一个风景,师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景区,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建筑才不会杂乱无章,才会逐步形成城市独有的建筑风格,才会形成城市独有的特色。

2、善于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创新上。中国以木构建筑为主的古代建筑大量吸收了以“儒、道、佛”为主的传统中华文化,虽然现代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而不再是木质建筑,有许多建筑技术和形式并不完全适用,但我们目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创新上,是注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而不仅仅是形式的传承。因此,在现代中国建筑中,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体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如何体现“儒、道、佛”的文化意涵,

使我们更需要重视和创新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很好的结合起来,不难形成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崛起。

3、发扬和继承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在现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独特的魅力仍有其现实发展的土壤和传承,是可以与现代建筑文明很好结合的最好古代建筑形式,因为园林建筑仍然可以大量运用木质结构,并且非常符合现代建筑的环保理念。最近,中国建设报推出中国木质建筑的发展与探讨,首推园林建筑,尤其在旅游景点、公园等处,木质建筑有其独有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发扬和继承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不但可以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也可以使中国木质建筑形成一个新的行业,推动中国木质建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创新中国的建筑发展方向。

四、中国现代建筑的前景及未来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第5篇

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中, 首先需要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 在传统元素的应用中, 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传统文化元素与建筑工程整体环境能否有效融合。另外, 还应该选择采用象征、暗喻等表现像是, 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进而在建筑工程中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 同时展现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

4.2 把握空间位置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过程中, 需要提升建筑工程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丰富建筑工程功能, 需要对建筑工程空间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因此, 在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面, 需要充分展示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 对建筑空间进行优化设计, 充分展现出建筑的整体空间, 在不同室内空间的规划方面, 强调主次鲜明, 有轻有重。

4.3 注重内涵的表达

建筑工程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日常居住、生活、娱乐、办公等的场所, 同时期也是人类精神文明、文化的展现, 在建筑设计中, 不仅融合了人们对于建筑的情感和理念要求, 同时也可以展现出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 在建筑设计中, 不仅要提升建筑外形设计水平, 同时也需要融入丰富的精神文化, 更好的展现出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层含义。

5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 对于人们的审美、精神扽个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新时期,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冲突, 为了保留良好的传统文化, 应该采用合理的贯通方式,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统建筑工程有鲜明特色, 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材料、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 可结合实际情况, 适当融入传统文化, 包括传统符号、传统形制、建筑思想以及建筑材料, 传承传统文化, 展现出特有的中国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程燮阳.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 2017, 30 (9) :304.

[2]李宝森, 胡扬, 李然.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5 (34) :56~57.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第6篇

在建筑设计中, 不仅仅需要对建筑布局进行规划, 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 同时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内涵特色, 比如世界观、社会审美以及价值观, 在不同设计理念的影响下, 建筑设计风格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 人们的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和形成过程中, 而观念的改变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设计理念也体现出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 并深受影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 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工程应该尽量坐北朝南, 这一设计理念是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 与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关系、政治等均有一定的关联, 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转变成一种社会文化, 其对于现代化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依然比较大。当代建筑工程设计可以作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补充以及延伸。在中国古代, 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因素的影响, 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没有规范化的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社会审美理念也在发生变革, 在建筑人才的影响下, 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逐渐融合, 很多传统文化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比如, 上海世博会的设计理念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体现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 而上海世博会也会对现代人们的思想理念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第7篇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 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 反思自身,我们缺乏建筑

文化的自强意识和保护的政策。21世纪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希望直接借鉴西方现成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尽管我们意识到WTO打开大门以后,西方建筑文化的“狼”来了,但是,如何应对,如何与“狼”共舞,我们缺少思想上、组织上以及政策上的准备,没有适时提出建设方针和行政指导,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这是造成我们现在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日本早在30年代就开始众多的设计大赛,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有日本特色”。战后复兴时,主管部门和建筑师取得共识,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传承日本的文化。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经发生变革了,还要通过混凝土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80年代,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他们转为全方位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从空间把握传统文化,通过内部构造的研究,对日本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传承。至今,日本众多新建筑开发仍在积极寻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筑文化特色。不能不说,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政策指引和保护措施是其建筑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但如果我们在“狼”来了之前对本土的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强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筑文化随着外资投入与技术引进进入市场,我们也不会丧失文化的竞争力,不会出现崇洋的攀比,也会在新一轮的建筑开发中让中国建筑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究竟哪些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其精髓在哪里?传统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呢?我认为,其中包括: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反而与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比方说我们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而现在我们一般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宽阔,缺乏个性化。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而现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这些美德,在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中,大多都在延续同一个模式,重复同一个思路,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现在流行的造园艺术也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既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假使我们摆脱崇洋的迷信,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将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意在寻根,志在崛起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主张复古、倒退,也不是针对现有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提倡大家搞义和团式的行为,而是意在寻根,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启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积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台,真正变与“狼”共舞为引“狼”共舞。创造中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他们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但西方19世纪、20世纪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决中国今日建筑大潮所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上海的金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传统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最近一批有胆识的开发商开辟了像“观唐”、“九间堂”这样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创新别墅市场,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潮流。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也出现了演绎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楼群。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创作过蓝海酒店和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也有一个体会:吸引、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需要民族化、当地化;同时,继承建筑文化传统,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其加以现代化;两者不可偏废。当然,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第8篇

关键词:形式,传统符号,中国特色,传承与创新

1. 引言

在设计语汇世界化与文化形式民族化的今天, “中国特色”的设计概念很流行,一提到“中国”, 很多设计师就习惯于把许多传统符号拿来使用,或将其排列组合或将其抽象变形,并配以设计者对其作品的解读,指出各个传统符号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又或将建筑的形体赋予某种含义,又或在建筑的表面用传统图案做装饰,从而使观者见其“形” 便能联想其“意”。这种对形的简单的模仿与堆砌的设计手法,无疑为建筑设计的表达获取了更直白的视觉感受,也使建筑内容看起来更丰富多彩。然而,建筑的“意”并不是人们通过对传统符号的识别或设计者的文字注解传达的,而应该是由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比如园林,如果去除园林中所有的雕花、窗格、门洞、叠石等符号语言,只留下建筑与空间,园林也还在,园林的意义也还在,园林的精神也还在。所以,传统符号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本身,设计也不应该是传统符号的复现,而应该是传统意境的再现,即中国精神的传承。其精神的内容也显然不是源自形而上的文化或理念的诠释,而应该是对形而下的建筑空间、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本体的探究。

2. 怎样表达形

2.1以无形胜有形

随着传统文化寻根热的兴起,设计师们对传统建筑符号不假思索地拼贴与重组, 对飞檐斗拱、大屋顶、仙人走兽、雕梁画栋、建筑色彩等传统元素的直接挪用,出现了大批 “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建筑单体以及为了开发旅游而兴起的“明清一条街”(图1)。这些用传统符号所创造的林林总总的表层建筑新形式,要么仿古,要么改良,不分地域,不分时代,只是将传统的复古形式一味地照搬而来,表象得以复现,可是,这些形式上的刻意表达只能引发人们对遥远过去的回忆,却不能与现代的生活产生共鸣。梁思成先生曾提出优秀建筑的三个标准,一是要有民族文化特色,二是具有时代性,三则是二者兼顾。伊利尔·沙里宁也在《形式的探索》一书中否定了人们以过分轻率的态度认可的与创作意识无关的三种形式,即肤浅的装饰性形式、写实主义的模仿性形式和枯燥的实用性形式。他明确指出,仅仅是巧妙的形式手法的运用和真诚的艺术创造完全是两回事1。老子也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无形”这个概念做出过精辟的阐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2道出了建筑设计的精髓不是继承其形体,而是应该继承眼睛看不到的“精神”,通过这些无形的建筑空间、建筑文化、建筑情趣、建筑意境等,将属于地域的、特色的、具体的东西继承下来,创作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陆游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建筑”是看不见的,看见的只是建筑物。“建筑”没有实形,只有建筑物才有实形。这就如同“家”的概念,家并没有固定的形式, 一室一厅是家;两室一厅也是家;大户人家,钟鸣鼎食,沸沸扬扬,宾主聚会于高堂,童仆趋走于廊下是家;小户人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院中饲鸡养鸭,门前呼儿唤女的也是家。样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家的温馨、静谧与各自呈现出来的情趣。所以,若没有把握住建筑的本质,只是照搬客体的形式,意境是出不来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不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简单模仿、抄袭,而是对其思想与精神的传承, 在学习过去文化的同时也应尊重环境、尊重历史、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还需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国建筑。

3. 达到什么样的形

3.1没有任何建筑语汇的真情流露

形式应该是表达设计意图的手段,是设计的结果,而不应该是设计的目标。建筑设计的意义也应该由建筑本身来讲述,是力求以“本质的手段”生成“本质的形态”,即由“物”达“意”,是没有任何建筑语汇的真情流露。那些照搬而来的建筑形式,并没有经过这个过程,它只是一个表象,就跳到意境。他们没有考虑到表象还需要有一个技术条件决定着这个意象是否可以形成,就直接抄来或借鉴而来,那样建筑的意境是出不来的。这个意境的生成是需要过程的,它跟建筑技术、建筑材料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关。

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应遵循建筑材料的本质特征,寻求符合材料自然属性的设计方法,而不是用一种材料来模仿另一种材料的特征。也就是每种材料都拥有其独特的设计手法,每一种材料也都拥有其自己的形式语言。最终的建筑形态也是由材料本身及其加工工艺所决定的,而不是用表面材料去包装它塑造它。

运用材料的建造过程,就相当于绘画上的表现手法,是油画、版画、国画还是工艺画等等,根据所选用的表现手法不同,出来的效果也大有不同。 然而,建筑设计的这个表现手法会稍微复杂些,它不能只考虑最终的唯美效果,最重要的是还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及结构的可实施性,怎样把材料接起来,有没有接起来的可能。也就是说,技术问题产生于设计思想之前,如果没有接起来的可能性,这个表现手法就不可采用,也就不会生成最后的意境。

建筑师张永和在《平常建筑》中指出“设计实践的起点是建造;建筑的定义就是建造的材料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的总和”3。而这种建造思想就是形式生成的过程。我们透过“形式”的表达可以阅读其材料的本质及其建造技法,即设计的过程。在充分考虑材料性能的基础上选取合理的建造形式并给予清晰地表达,就能突出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等美学效果,继而轻描淡写地达到了“形”的效果。隈研吾的石材美术馆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他将40mm×120mm截面的石材构件,横向贯穿在1500mm间距的石柱之间,形成石头格栅,再把厚50mm、进深300mm的薄石材层层叠砌起来,并抽取对结构不会产生影响的部分,使光线射入,让空气流通,使空间产生了很好的对话。这种真情也是自然而然流露的,而不是建筑语汇的刻意表达。对于多孔石墙的建造方法是在不影响结构的范围内,从叠砌结构上抽取若干石材,由于抽取方式是无限的,所以也呈现了多种形式效果。(图2)

建筑的形式应该是先行地、自发地决定了最终的意境。不是刻意去塑造建筑外形,而是通过材料的建构, 内部空间的错动, 不经意间形成建筑的外在表现。这种形式美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方法, 它的目的是使形式来得更自然得体。

4. 形如何被理解

4.1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建筑的形应该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生活方式、 特定的情感表达、特定的建构方式的基础上获得, 然后在人们生活中呈现出来,因而无论是建筑师的创造,还是人们的感知,这种情感都应该是通过具体的环境本身来表达的。这种情感不可能借用符号语汇得以表达,更不可能通过建筑师的文字注解加以诠释。正如黑格尔对艺术的一句名言所描述的, “艺术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把真实的东西,按照它的精神里的样子,按照它的整体,拿来和客观感性事物调和起来,以供感性的理解。”传统形式的隐喻不是套其形,而应重其意,使人亲临其境,通过空间这个“形式”感受其背后的“内容”, 使人置身其间进行活动的空间场所。人才是空间的主体, 当一个空间单独存在时,它的意义并不能得以体现, 只有当人们的活动在空间中展开时,经历一个从感觉、知觉、想象直至审美活动的心理体验过程时, 空间才具备一定的意义。

屈米说,如果不是人的活动给予空间以意义, 那么空间是不存在的。妹岛和世也在策展威尼斯双年展——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时说,建筑形式也好,光塑造的建筑形式也好,其最终还是作为一个人们相遇和交流的场所,若是离开了人,就什么都不是。对设计师而言,建筑的内涵不在其形式语言,而应来自人与空间的交流和互动。人如何使用空间?形又如何被使用者理解?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

1|明清一条街(图片来源:设计方案)

2|石材美术馆(图片来源:网络)

真正人性化的建筑是那种能够激发每一个空间使用者成为潜在的叛逆者,而不应该找任何形式上的刻意表达将设计思想强加给使用者。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强调艺术源于本心,即体验与感受,而非简单的模仿外物。此时,人与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式才变的更有意义。它也不再是纯物质的形体框架, 而是蕴涵着精神意义的空间。

5. 小结

上一篇:煤矿第三季度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胜利的泪水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