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匿名举报特点、原因和处理

2024-09-20

浅谈匿名举报特点、原因和处理(精选5篇)

浅谈匿名举报特点、原因和处理 第1篇

匿名举报是公民使用化名或者隐匿真实姓名向党和国家机关及领导人揭发、控告、检举有关组织或个人犯有违反党纪、政纪的错误或触犯刑律的罪刑,表示要求惩处意愿的行为。它通常的表现形式有匿名信或匿名电话等。实践中查办的案件多数是匿名举报提供的线索。这表明,匿名举报是党员和群众向上反映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匿名举报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探

讨处理匿名举报的方法,对推动举报工作的健康发展,强化惩腐倡廉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匿名举报的主要特点

一是主题行为的合法性。公民通过匿名举报向有关部门或领导人反映情况的民主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举报不管是署名或是匿名,均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只要不是捏造或者歪曲事实,都受法律的保护。

二是腐败现象的暴露性。匿名举报反映的问题,暴露了党和国家机关中少数人的腐败行为。揭露了各级经济组织或行政单位中“蛀虫”的贪婪行为,使一批犯罪分子受到惩罚。

三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匿名举报虽然和署名举报一样,属实和基本属实的都在70%以上,为消除腐败,打击犯罪,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匿名举报中存在着反映情况不真实的现象。它虽然与诬告陷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理机关查处的难度,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的副作用。我们重视匿名举报,但不倡导,因为匿名举报和署名举报在查处效果、结果上不尽一样,举报不署名,一但举报线索不具体,它直接影响查处工作。从目前检察机关受理匿名举报的情况看,提供的线索多数不完整,说得不清楚,调查工作很难,甚至无从下手,又找不到举报人了解情况,当然效果不会令人满意。另外,检察机关破获了举报案件以后,还会根据破案的情况,给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如果举报人没有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奖励也无法兑现,所以,检察机关提倡和鼓励署名举报。

二、匿名举报产生的原因

一是社会上少数腐败分子,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相互勾结,结成团伙,建立“关系网”、“裙带圈”,人民群众慑于他们的权势,便采取向党和国家机关匿名举报的方法。

二是由于社会上客观存在打击报复,甚至杀害举报人的现象,举报者不想给自己添麻烦,同时还担心查处者失密、泄密,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而受到犯罪分子及其帮凶的残害。

三是少数举报者受“好人不告状”等世俗偏见的影响,疑虑人们嘲讽他们的行为,或对举报问题的真实程度没有确实把握。

三、匿名举报的处理

一是对匿名举报不应以未署名定是非,而应和署名举报一样看待,一样处理(只是处理结果答复有区别),对重要问题,甚至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查处。该送主管领导批的要及时送阅,该立案的要及时立案,该交办的要按程序及时转办。

二要注意掌握匿名举报的立案标准。凡涉及到党政主要领导、执法监察部门的匿名举报;涉及到被举报者按举报内容足以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以及涉及到被举报者触犯刑律的匿名举报都要立案查处;凡受理机关认为需要立案查处的其它匿名举报案件也要立案查处。

三是查处匿名举报案件要切实保护匿名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向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出示举报信原件,除执法部门依法侦查需要外,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手段核查笔迹,排查举报人。同时要审慎保护查处过程中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查实没有问题的,要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场合公布查处结果,消除影响,保障被举报人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捏造歪曲事实,诬陷他人的,必须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之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浅谈匿名举报特点、原因和处理 第2篇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1. 影响并干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

当国家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调整的时候, 其首要工作都是收集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会计信息, 以当作政策调整的参考。如果所收集到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现象, 那么依据会计信息所作出的政策调整行为也将变得不恰当, 严重者还会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政策调整决定, 致使国家宏观政策的控制效用大大降低。

2. 制约企业改革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如果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出改革决定, 明晰企业的产权, 就必须要先进行资产评估, 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管理情况。在评估企业资产时, 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来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成绩进行评估, 利用会计信息作参考, 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而如果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那么企业利用失真的会计信息来建立的法人结构也将存在缺陷, 甚至会影响到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 最后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 企业改革也无法实现。

3. 可能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其实就是指企事业单位统计、核算出来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同, 不具备真实性。这样的会计信息, 尤其是财务报表很容易给投资者造成一种假象, 那就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保持良好。在生产或投资领域,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向生产行业进行股权或经济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投资者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现象, 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就会被误导, 进而增加投资风险, 严重者将损害其利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工作中, 可能会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 常见的如成本效益不对称、会计信息本身不对称等。这些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度产生影响, 使其与实际情况产生背离, 变得不真实。

首先, 若成本效益不对称, 则可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因为企业出于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信息保密考虑, 往往不愿意透漏太多关于自身成本信息但是投资者却对这一会计信息非常关注。若成本效益存在不对称现象, 则有可能会对企业的融资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从而进一步增大其竞争劣势, 从而引起会计信息披露的恶性循环。

其次, 会计信息不对称也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由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了契约的双方, 即作为委托人的资产的所有者和作为代理人的资产使用者。在契约履行过程中代理人成为企业的“内部人”, 而所有者却成为“外部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则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也不相同, 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而代理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 还追求一些非物质性因素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三、会计信息失真处理

1.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 在其内部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会计约束机制对提高会计信息可信度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强制性手段来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管理, 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 并健全相应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建立可有效防止企业管理者滥用职权, 防止管理者违反相关规定自行支配企业内部资源。

2. 完善外部约束机制。

除了要做好企业内部约束与管理工作之外, 同时还要做好外部管理工作。所以, 我们需要在建立内部约束机制的同时, 再建立一套外部约束机制。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条例, 这些条例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作出改动,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经营环境。

3.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逐步培育经理市场, 建立和完善对经理人的绩效考评制度, 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而言, 要尽量避免其出现失真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会计人员。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其职业素养, 尤其要对其开展诚信教育, 提高其专业判断能力, 增强其敬业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很大, 形成的原因也很多, 所以在控制和处理该问题时一定要结合企业或单位机构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 从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入手,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并同时做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了解工作, 根据其形成原因来寻求解决方法, 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信度。

摘要:对会计工作来说, 会计信息失真是大忌, 它不仅会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还会影响企业或部门决策者的决策, 进而给企事业单位, 乃至国家政策造成干扰, 损坏社会经济利益。因此, 在会计工作中一定要严加注意, 尽可能的采取措施做好会计信息失真防治, 以保障企业或国家政策不会受到干扰。本文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入手,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作详细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几点可行的处理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危害性,原因,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何梦园, 袁金明.从会计人员的职业意识谈会计信息失真问题[J].经济师, 2005 (07) .

[2]满铁英.浅谈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1) .

浅谈匿名举报特点、原因和处理 第3篇

混凝土具有诸多优势, 但其自身也有缺陷, 如自重较大、弹性不足、耐久性弱、容易变形等。在施工中稍有不慎, 便会出现裂缝、麻面、蜂窝等问题, 破坏建筑物或路桥的外观, 若超出允许值, 危害更大。随着裂缝的出现, 空气很容易渗入锈蚀钢筋, 削弱了混凝土的承载力, 影响到其使用寿命;裂缝会导致建筑物或路桥的功能有所减少,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修复中必将需要更多的成本。可见, 不管是从外观、质量还是经济环保方面, 均应加强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2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2.1温度裂缝

原因分析:热胀冷缩是混凝土自身的物理性质, 在浇筑后的硬化过程中, 随着温度降低, 混凝土体积压缩变小, 易形成裂缝。此外,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骨料和水等原材料组合成的混合物, 在浇筑过程中逐渐硬化。外部温度变化对其硬化有着一定影响, 拌合后的混凝土混合物自身有其温度, 如果外部温度高于浇筑温度, 混凝土内部必然会存积大量温度难以散出。在浇筑时, 表面容易散热, 但内部温度不易释放, 以至于内外形成较大偏差。同时外部产生拉应力, 内部产生压应力, 而初凝时混凝土抗拉性低, 随着温度差的增大, 必然会形成裂缝。

预防措施:按照规定标准科学选择原材料, 水泥以低热水泥为佳, 不能太细;砂石、骨料质量要合格;为进一步提高抗裂性, 可根据实际条件适量掺加减水剂或膨胀剂;把握各种原材料的用量, 先试配, 然后确定最终的配合比;可改善骨料级配, 或掺加粉煤灰进行调整;搅拌时按正确顺序投料, 注意搅拌时的和易性、均匀性;不断改进工艺, 使用二次冷风等新工艺;浇筑时分层浇筑, 或在内部设冷却管道等利于散热的装置;观察温度变化, 控制好浇筑温度, 如果温度过高, 应采取冷却措施;为降低混凝土的脆性, 提高其抗裂性能, 还可掺入定量的钢纤维, 以取得更好的弹性。

2.2塑性收缩裂缝

原因分析:在还没硬化时, 混凝土多以塑性状态存在, 随着凝结硬化而收缩, 可能会生成裂缝, 这便是塑性收缩裂缝。内外部温度升高, 或出现大风天气, 会加速水泥水化, 蒸发掉大部分水分。当蒸发速度大于泌水速度时, 混凝土会因水分过少而收缩, 同时有相应的应力产生。而混凝土此时的抗压强度较弱, 比收缩应力低, 以至于产生塑性收缩。

预防措施:同样首先应重视材料的选择, 如水泥的初期强度要符合要求, 合理控制干缩值, 可选用硅酸盐水泥;为减少裂缝发生率, 需科学配合水灰比, 尽量减少水和水灰的用量;同时为提高和易性, 有必要加入减水剂等外加剂;浇筑前在混凝土表面洒水, 保持一定的湿润性;并使用塑料膜包裹, 或喷洒养护剂, 减少水分蒸发量;实时测量温度, 将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如有必要, 可埋设测温元件;针对温度过高、大风天气等原因, 可采用设置遮阳伞、设置挡风设备的方法予以解决。

2.3沉陷收缩裂缝

原因分析:地基含水量大, 土质松软, 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坍塌现象, 从而引起裂缝出现;或模板承载力弱, 支撑间距太大也可能发生沉降现象, 尤其是冻土上的模板支撑, 一旦升温化冻, 支撑必然沉降。沉降收缩裂缝多为梭形, 有一定的走向;较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错位。当地基变形越来越小时, 沉陷裂缝逐渐稳定。

预防措施:针对因沉陷引起的裂缝, 最主要的是要处理沉降问题。如果施工现场土质差, 为软土地基, 必须在加固后才能施工, 可采用强夯法、水泥土搅拌桩法等;提高模板的支撑力和刚度, 支撑间距不能太大, 而且底部要牢固, 不得出现松动现象;注意混凝土养护管理, 禁止长期浸泡在水中;在规定的时间段, 按照正确顺序拆除模板;搭设模板时尽量避开冻土, 如受条件影响必须在冻土上施工, 需采取防范措施。

3实例分析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某工程长4500m, 桥宽26m, 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该桥梁建设是一重建工程, 过去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施工不认真等原因, 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合格, 常出现裂缝现象, 严重阻碍了路桥的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因此在此次施工中, 对混凝土裂缝问题尤为重视。

在运行拌制工作时, 应对拌合物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如夏天在选择水源时, 尽量选取地下水, 因为地下水的温度较低, 还需对砂石、骨料增加一些降温手段;冬天需要加热水和防冻剂等。为避免资源浪费或资源短缺, 对原材料的使用, 尽量做到不多不少。

采用成熟的浇筑方法, 有利于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要注意, 浇筑和振捣工作应同时进行, 并将各个程序之间的时间差调到一个适宜的状态。还需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例如夏天, 应避开温度较大、辐射较高的时段, 浇筑工作最好是在夜里进行。混凝土的厚度需根据具体情况再做决定, 通常都是在大约400mm。而且, 完成浇筑后, 为减少因塑性变形引起的表面裂缝, 可做二次抛光。

检测温度, 施工过程中, 要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 表面温度和外界环境的温度之差应控制在15℃以内。

当浇筑工作结束后, 应使混凝土表面处于一个湿润的状态, 而且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出现突然干燥的情况, 为使其不与干燥环境产生直接的碰触, 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薄膜。

为加强混凝土的抗裂性, 可在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安装钢筋网片, 或配备一些抗裂钢筋。

4结束语

现代化工程大都离不开混凝土, 随着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 混凝土施工显得更加关键。然而在实际中, 常会出现许多问题, 如裂缝现象频频发生, 损坏了工程的美观性和安全性。考虑到引起裂缝原因, 必须仔细分析, 根据原因选择最适宜的处理方式。

摘要:作为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材料之一, 混凝土的作用不容忽视。原材料容易获得、强度高、成本低, 且使用方便, 但在使用中也有不足之处, 裂缝尤为明显。裂缝是常见的问题, 影响工程美观, 使得工程寿命有所缩减, 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必须重视裂缝, 从实践得知, 引起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很多, 一旦发现, 务必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处理。如果裂缝较小, 可视情况不加处理, 但要采取措施将裂缝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避免裂缝扩大, 带来更多的损失。因此在处理裂缝时, 更要学会如何预防。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抗裂性,温度裂缝,塑性收缩裂缝

参考文献

浅谈匿名举报特点、原因和处理 第4篇

关键词:匿名传播现象,兴起原因,影响

互联网这张象征信息时代开端的网, 拉开了人类新世纪信息传播的序幕, 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和占据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接触和利用互联网, 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每一个人不可规避的生活方式。

一、匿名传播, 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性

彼得·斯坦纳曾经创作过一幅广为人知的漫画, 这幅漫画有一个诙谐的标题, 那就是“在网上, 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幅漫画登于1993年的《纽约客》杂志, 而这个标题被网民奉为真理, 这幅漫画正好直观阐释了网络匿名传播的特性。

匿名性 (anonymity) 作为互联网重要的情境特点, 严重影响着网上行为, 即“在一定情境下, 行为者对于自身是否被他人所知觉情况的感知。”它有这样几个含义:第一, 匿名性是行为者的主体只觉;第二, 匿名性具有相对性;第三, 匿名性是行为人和他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特征。通俗点讲, 就是网民可借助一定的符号或代码隐藏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部分或者所有身份和资料, 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等, 或者可以这么说, 在网络世界里, 你完全可以伪造出一个真实的人, 并用这种虚拟的身份同别人沟通交流, 却给别人造成那个真实的人就是你本人的假象。在贴吧, 几乎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马甲, 透过马甲, 你看不到对方的长相或性别, 或者就算看到了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网络世界里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类似马甲这一类代号的基础上, 你设置的那些代号被认定为真实的你。

二、匿名传播现象兴起的原因

匿名传播俨然成为网络社会建立的基础之一, 甚至有些时候, 明明现实中相互熟识的人在网络里却依然用代号称呼, 那么是什么让匿名交流这种方式风靡网络、倍受网民青睐的呢?

(一) 文本符号的大量使用为匿名传播提供了沃土

同现实社会中的交流和传播相比, 网络缺乏许多不可忽视的非语言符号, 在网络里,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不是通过常见的用眼观察、用耳朵听来实现, 而是通过最常使用的文本符号。在网络里, 你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动作, 唯一可以给你提供信息的便是对方说的话, 这样就方便了虚拟身份的构建, 匿名交流应运而生。

(二) 匿名传播是缓解个体心理压力的减压器

现实社会里, 大多数人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而在减压、自我调节方面的能力又不够高, 由于考虑到家庭事业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人们会主动地控制自己, 尽量按社会规则生存, 但是当需要忍受的压力过多、过大又没有足够的能力使之消除时, 我们就会寻求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来发泄不良情绪、满足心理需要, 这时匿名交流便成了最佳的发泄渠道。在匿名状态下, 人们更容易打破现实社会的各种束缚, 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这样也相当于给自己伪造了另外一个身份, 从而很好地减少了现实压力。

三、匿名传播现象出现后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受众的介入, 受众使用媒体的能力以及信息反馈的能力得到强化, 受众更可能参与传播, 而且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 随着受众参与媒体活动程度的加深, 话语权渐渐地从社会精英手中转移到受众手里;另一方面, 受众独立个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地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信息, 个人化、小众化的发展, 最大程度地淡化了传统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再也无法左右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兴趣还有思想观念决定自己对某件事是支持还是反对, 而不是像之前一样, 受群体心理影响, 沉默的螺旋理论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从之前的多种媒介、一种声音到一种媒介、多种声音, 网络传播实现了这个伟大的跨越, 给受众创造了一个更加自由、民主的交流空间。

同任何重大发明一样, 互联网独特的匿名传播方式, 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舞台和信息自由流通的机会, 使人们在网络世界里自由地同他人沟通,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 (1984) 一书中不无担忧地说, 人类发明了电视, 但如何使用电视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现今我们能说, 如何使用网络以及迎接新的挑战, 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而且考验着我们的自信和耐心。

(一) 匿名传播的积极影响

1.匿名提供信息线索, 为披露不公平事件立下汗马功劳。在现实社会里, 人们往往碍于身份、面子等多方面因素, 不敢揭露身边的不平等、不健康事件, 而当隐匿身份之后, 对恶势力及不良行为的恐惧降到最低, 有助于对这些事件的揭发和举报, 匿名消息来源可以成为挖出重大新闻的藤, 福建漳浦检察院甚至在全社会推行匿名举报、凭密码领取奖金制度, 2006年8月28日的一则新闻就是匿名举报而后挖掘事实真相、抓获凶手的最佳例子。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新闻学教授迈克尔·特雷西收到了一封关于琼贝妮特·拉姆齐凶杀案的匿名电子邮件, 看到这封邮件的标题时, 特雷西教授并没有太注意它, 然而随后展现在他眼前的邮件内容令他感到既不可思议又兴奋, 他意识到, 沉寂了10年的琼贝妮特凶杀案可能再次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 案件也可能就此告破, 于是特雷西教授告知警方并且将电子邮件作为证据呈交, 警方这才下定决心逮捕卡尔, 正是由于特雷西介入这起案件, 才使得卡尔最终落网。

2.匿名交流成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良医。在现实世界里, 一般人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只会压抑着、忍受着, 而不会诉诸于别人甚至自己最亲密的人, 可在网络里, 面对不认识的人, 我们愿意吐露心声, 告诉他们我们正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不用考虑自己行为的儒雅程度, 不用担心别人会知道自己内心的秘密而导致被传播, 也不必顾虑是否由于自己的倾诉打扰到别人。往往, 在某一熟悉的社区或论坛, 总会有一些热心的听众帮你解决心理问题, 就算你所面临的问题没有人可以解决, 至少你把问题宣泄出来, 就达到了释放的目的, 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大有好处。

(二) 匿名传播的消极影响

正如一枚硬币分正与反两面, 网络的匿名性在给网民带来自由民主交流平台的同时, 也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1.匿名传播导致网络暴民等的出现, 对网络环境造成了污染。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出一个新鲜词汇——网络暴民, 他们采用污言秽语的信口谩骂或随声吠影的口诛笔伐对被攻击者造成精神上的杀伤。匿名的特征, 使得网上进行交流的人们, 地位均等, 都有受到同等程度尊重的机会, 使得网络成为道德最自由的地方, 也是历史上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 使得少数网络暴民有条件不断匿名做恶意评论, 而几乎不受约束, 他们借助网络媒体大肆发布一些危及他人名誉的过激言论, 甚至无中生有造谣诽谤, 匿名攻击别人, 毁坏他人名誉。

2.虚假消息给社会带来信任危机。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 我们无法做到一条一条深入细致地考究, 这就给虚假信息的泛滥制造了机会, 为获取商品过高的知名度或利润, 某些不法商家借助互联网络的匿名性发布虚假广告信息来误导消费者, 2000年华尔街股市“腰斩”就是网上假消息惹的祸。一些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来源于一些匿名的消息, 假消息的提供者一般采用匿名的方式, 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记者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就刊登了出去, “周老虎事件”在全国范围内被大肆传播, 就是因为媒体在发布消息时未经核实便大肆转发, 从而给受众带来媒体不值得信任的印象。

四、匿名传播该何去何从

匿名传播一方面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平台,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一方面又有不法分子利用匿名牟取私利, 使得虚假信息泛滥, 媒体滥用匿名消息提供假新闻给受众, 这些都给健康和谐网络环境的创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匿名传播是否应该继续存在, 这个话题引发了很多争议。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 极大地削减了信息传播者把关人的作用, 网络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自由的环境, 并且在很多情况下, 这种自由还得到法律的保护。美国总统1996年签署的《传播净化法案》被法院否决, 法官达赛尔说道:“网络上的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种国际上的对话, 政府不应该打断这种对于思想交流起到积极作用的对话。”正是这种滥用的自由, 导致信息污染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的出现。如何加强网民的道德修养与自律, 更有效地实现对网络媒体的监管, 成了当前最迫切紧要的任务。

(一) 废除网络匿名制, 实现网络实名

针对目前网络环境被污染、有待净化的情况, 有人建议废除网络匿名制, 呼吁网络实名, 而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 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虚假信息或者无休止的口诛笔伐给网民带来的身心危害。

(二) 提升网络技术, 屏蔽不健康言论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改进, 无疑是屏蔽不健康言论很重要的步骤, 正是由于现行网络缺乏对不健康言论的过滤和屏蔽, 网络环境恶化的趋势才会越来越明显。

(三) 加强网民自律

罗斯扎克说, 计算机是科学借用智能机器进行机械比喻的最先篇章, 人类的思维是比工具更为重要的创造, 工具只是人们空余时间偶然的发明。媒介技术不能必然导致善或者恶, 它只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技术, 而人们怎么样来使用它并且通过它的传播达到想要的目的, 才是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样看待网络的话, 网络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是取决于人和社会组织以及它们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的, 而与网络技术或者形式特征关系不重要。

五、结语

探析微信昵称匿名性的原因 第5篇

一、网络昵称的来源

网络昵称是人们在虚拟网络上进行交往活动时给自己命名的身份说明物。最初来源于BBS, 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为我国所认识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1995年, 建立在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上的水木清华站正式开通, 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互联网上的BBS, 第一批网络昵称应时而生。[1]此后, QQ、微博、微信都秉承了昵称的传统, 在网络交往、信息传播的平台上, 各种昵称层出不穷、个性非凡。

二、微信昵称的内容分类

网络昵称具有随意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笔者对微信用户昵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 情感表达类

以情感为主题的昵称在网络中占有较大比例。在网络上展示自我、传情达意已成为许多微信用户向恋人表达心迹的形式之一。当然内心苦闷、心情低落时, 用户也会选择此类昵称来倾诉心绪, 如“妮是唯一”、“冷暖自知”等。

(二) 励志自省类

此类昵称中包含大量的自我警示和激励类内容, 它们被微信用户用来作为自我警示的一种标示物, 发挥自我监督和激励的作用, 所涉及的方面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 如“追梦赤子心”、“永不言败”等。

(三) 名人效应类

出于喜欢或跟风的原因, 许多人会将偶像的名字或时下流行的事物内容融入自己的微信昵称中, 这类昵称一般是思想前卫的80后、90后以及00后在用, 他们追求前卫和新潮, 对新鲜流行的事物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和迷恋。例如, “都叫兽”、“我是小苹果”等。

(四) 异想天开类

此类昵称大多是年轻人在用, 往往带有恶搞的意味, 他们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赋予自己的昵称独一无二的个性色彩。例如, “开着奔驰卖白菜”、“会飞的鱼”等。

(五) 姓名相关类

一些用户选择自己的真实姓名或与姓名相关的字词作为微信昵称。坚持实名认证的用户将微信圈看作自己的“熟人网络”, 在这个圈子中, 他们多半与自己的客户、家人、朋友等联络, 线上交流与线下谈话一样。有些用户则为摒除选择网络昵称的烦恼, 直接以真实姓名代为昵称。此外, 还有一些用户将自己姓名的相关字词作为昵称, 一方面出于隐私保护, 不希望将真实姓名公之于众, 另一方面又希望这种网络上的身份说明于己有意义。

三、微信昵称匿名性原因探析

(一) 网络隐私安全, 微信仍是一个虚拟的社交圈子

如今, 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 据Curiosity China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 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 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2]

微信社交的迅速普及在方便我们日常沟通交流的同时, 也引发了微信社交信任危机。例如, 利用微信诈骗的现象屡屡发生, 微信渐渐成为商家营销、推广产品的最佳平台等。

微信作为一种私密社交工具, 任何用户都不愿意让自己的个人隐私公布天下, 而注册微信账号却非常简单快捷。部分微信用户认为自己填写真实姓名后, 不法分子较易由此盗取自己的手机号, 进而设下陷阱圈套不断骚扰乃至招致个人生命财产受损。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微信社交圈子看似朋友圈, 但并没有完全避免QQ、微博等社交工具所带来的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其实这个圈子中有许多陌生人, 并非用户现实中的朋友, 微信仍然是一个虚拟的社交圈子。

(二) 微信用户偏年轻化, 微信昵称求新求异

Curiosity China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 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 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 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2]

求新、求奇、求异是当代青年人的特性, 也是时尚的表现。这种时尚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也包括上网时对自己和他人的称谓。网络昵称无亲疏、长幼、男女乃至地位等级之差, [3]它区别于现实中传统姓名的墨守成规, 在形式上千姿百态。设置微信昵称给年轻人提供了一次为自己二次命名的机会,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这个虚拟的天地里拟定区别于他人的标志符号, 相较于实名认证, 这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追求新奇、强调专属的昵称才是微信主要使用群体的共同心态。

(三) 微信“摇一摇”、“漂流瓶”, 使用昵称便于结交朋友

现在80后、90后年轻人生活压力大, 他们需要一种生活激情来缓解学习工作上的苦闷, 而微信曾被公认为是“勾搭妹子”的神器。根据Curiosity China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 微信用户的男女比例为1.8︰1, 男性用户约占了64.3%, 而女性用户则只有35.7%, 用户整体以男性为主。[2]

微信使用初期, “摇一摇”与“漂流瓶”两大功能吸引不少用户选择下载微信, 以排遣寂寞, 寻求各种诱惑与刺激。据调查, 数量众多的“屌丝男”比较喜欢玩微信, “摇一摇”和“漂流瓶”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到所谓的有缘人, 而此时使用昵称代替实名认证既可以避免尴尬, 也可以满足双方的幻想。

此外, 还有部分用户出于好奇与跟风, 使用“摇一摇”和“漂流瓶”添加了众多好友。在他们眼中, 这类好友与他们通过QQ漫天撒网添加的好友一样, 形同陌生人, 由此一来, 一方面他们认为实名认证并无必要;另一方面潜意识的个人隐私保护使得他们选择使用微信昵称。

(四) 网络昵称, 全网通用

网络为交际双方提供了一个能够淡化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并且忽略亲疏远近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 人与人之间交流起来更轻松、也更具有不确定性。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行网络昵称制度规则的不断完善, 人们更换昵称的频率正在逐步降低, 在许多论坛、博客或个人空间上, 一旦注册了一个网络昵称, 往后便无法更改, 于是人们为了表明统一身份以及保证交流的顺畅和朋友联络的便捷, 常常是一个昵称全网通用。[3]

还有部分用户或碍于麻烦, 或出于习惯, 会选择QQ、微博、微信等使用同一个昵称。

这种全网通用的昵称甚至会慢慢成为该类用户现实社会交往场合真实姓名的取代者, 被生活中的朋友们习惯性的随口喊出, 此类昵称俨然已成为他们身份的一种标志。

(五) 性格原因, 微信昵称是用户个人意识的外在表现

我们一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微信昵称来窥见他的性格秘密, 微信昵称是微信用户个人意识的外在表现, 为了解和研究这类群体个性心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戈夫曼曾提出自我表现论的理论模式, 他把个人在任何一种场合的展示都看作是一种表演, 目的是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并强调个人自身的某些方面并隐藏其他方面。作为不同于现实环境的网络社区, 微信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新场所。微信昵称是微信用户在网络上进行交往活动的互动符号之一, 是他们自我形象展示的重要途径。因此, 通过微信昵称, 对自我形象的确立和肯定、对建立和维护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理想的自我形象的追求, 都鲜明地表现出来。[4]

四、结语

微信已成为私密环境中用户抒发情感的平台, 使用户信息私密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如今, 关于微信是否完全实行实名制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实行实名制能够有效净化网络空间, 消除谣言和污言秽语;反对者则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干扰, 同时存在很大的信息泄露风险。要想让微信圈真正成为人们所认为的朋友圈, 或许还需要制定更完善的微信管理制度, 让这个圈子少点欺骗, 多点真实, 这样微信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姚鹏.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 2007 (1) :38-39.

[2]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男性为主平均年龄26岁[DB/OL].搜狐媒体平台, http://mt.sohu.com/20150601/n414206431.shtml, 2015-06-01/2015-06-18.

[3]吕珊莉.昵称词语概说[D].天津:天津大学,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谈匿名举报特点、原因和处理】相关文章:

匿名举报信格式及范文05-11

纪委会追查匿名举报人02-23

匿名暗恋表白范文06-04

匿名检举信范文05-23

一封匿名求爱情书08-10

投诉举报05-23

12315举报平台08-18

内部举报奖励办法05-27

企业内部举报制度06-25

举报制度end07-09

上一篇:我爱秋雨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学校半年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