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24-05-27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5篇)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1篇

六年级上册健康教学工作总结

一、本期工作回顾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健康课教学,我认为卫生与健康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学校十分重视卫生与健康的教育工作,通过本期的课堂教学、日常监督、文明班评比、卫生清洁劳动校外实践等,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卫生健康知识,培养良好卫生行为

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卫生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

二、取得成绩

1、利用卫生健康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橱窗开辟卫生健康知识专栏,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知识。通过提高卫生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卫生健康意识、环保意识,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2、为确保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我通过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参加社区清洁劳动等,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认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卫生与健康的重要性,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了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3、加强卫生健康知识,提高预防疾病能力,也是健康教育课的一项内容。我利用课室后面的黑板,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出版一些相关的保健知识和常见疾病、预防疾病的方法。留一定位

置,让学生轮流写上有关卫生、保健、环保方面的小知识。还利用今年的洪水,了解洪水带来的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卫生保健知识,让学生参加环保知识竞赛,废品回收利用比赛等加强了学生对卫生健康知识、保健知识的认识,增强了健康教育效果。

4、上好卫生与健康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健康课的兴趣,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学校卫生工作重点。

5、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靠平时的坚持和严格要求。为配合学校的文明班评比和卫生工作,我在班上建立了卫生工作小组,由组长负责日常卫生的监督和检查,班干部协助老师作卫生宣传。每天早、中、晚扫地,每月大清洁一次。

三、存在问题

1、家长和学生的健康意识淡薄。学生对健康知识不重视。

2、难以让学生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四、今后打算

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成功的做法,进一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卫生工作条例,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努力上好每一节卫生与健康课,不断提高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质量,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环保行为,丰富卫生健康知识而努力,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健康康地学习、成长。

2014年元月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2篇

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较好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现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的工作实绩

(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抓好了过渡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青少年时期,有人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我校积极开展与家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的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比如说慌、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并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反馈,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四)关注个别学生与青春期教育

教师针对个性差异,写个案分析,跟踪辅导,取得良好的效果。每期开展一次青春期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减少困惑和心理压力。

二、存在的不足

教育教学工作中,有部分内容没有彻底的实施,教学中效果查验的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的措施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4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南昌市3所小学四~六年级1 100名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得到有效问卷873份,有效回收率为79.4%。其中,男生494名,女生379名;四年级学生267名,五年级学生297名,六年级学生309名;≤9岁90名,10~11岁578名,≥12岁205名。并利用学期末学校开家长会的机会,对668名家长和14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

1.2方法

首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按照事先拟定的访谈大纲,对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等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要求每位被访谈者回答“您觉得小学生性心理应包括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平均访谈时间为15 min。然后对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和分类整理,参照“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5,6],根据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自行编制“小学生性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问卷经专家审议合格后,在南昌市2 所小学四~六年级共584 名学生中进行预调查,完善调查内容。在调查前委托5 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作为调查主试,对其进行培训,在现场向小学生阅读作答要求,讲明本次调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以保证调查的严谨性。并委托小学各班级的班主任维持现场纪律,以保证调查的有效性。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发放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当场填写,当场收回。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共包括26 个项目,可以分为性认识( 包括性知识和生理知识) 、性态度( 包括性别态度、同伴交往态度和性成熟态度) 和性意识( 包括两性意识、性兴趣和性别意识) 3 个分量表。

正式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学生问卷3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均在0.739以上,RMSEA<0.1,SRMR<0.05,NFI,GFI和CFI值均大于0.9,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项目评分采用5点计分方式,对应1(完全不符合)至5(完全符合)分,总分越高表示性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因子分≤2.0视为性心理健康较差,2.0<因子分≤4.0视为性心理健康一般,4.0<因子分≤5.0视为性心理健康良好。家长和教师问卷主要涉及测查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情况、性心理状态、性行为表现以及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性教育的现状、方式、态度和建议等。

1.3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双录入以控制录入质量,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总体现状

表1表明,南昌市四~六年级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其性认识、性态度和性意识3个分量表平均得分为2.0~4.0分。在各因素上处于良好水平的小学生比例超过30%的项目有性兴趣、性成熟态度、性别意识;有5个因素处于较差水平的小学生比例均超过了10%,分别是性知识、生理知识、性别态度、同伴交往态度和两性意识。

(n=873)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小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男生的性成熟态度得分高于女生(P<0.05),不同年级学生在两性意识因素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事后检验发现,六年级学生的两性意识高于五年级学生(P<0.05)。重点学校的小学生同伴交往态度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小学生(P<0.05)。见表2。

2.3小学生性生理发育状况

通过对668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47名小学生出现了首次遗精或初潮,占7.0%,其中五年级8名(1.2%),六年级39名(5.8%);男生4名(0.6%),女生43名(6.4%)。本次调查中,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0.25岁,女生初潮平均年龄为10.95岁。并且出现了一些青春期发育征兆,如身高突增(15.9%)、身体的许多部位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1.4%)、心思多了(18.5%)、脾气不好(14.0%)、有点喜欢异性(3.5%)、其他变化(6.0%)、完全没有变化(30.7%)。

2.4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性教育的频率、态度和建议

在所调查的668名家长和142名教师中,对小学生性教育的频率分布情况:只有6%的教师和7%的家长经常进行,35%的教师和29%的家长从未进行,25%的教师和37%的家长偶尔进行,34%的教师和27%的家长采取被动形式,当学生或孩子问起有关性知识的问题时,才对其进行解释。在性教育对男女生哪一个更重要问题上,93%的教师和88%的家长认为同等重要,7%的教师和11%的家长认为女生比较重要,仅有1%的家长认为男生比较重要。在小学生性教育的主要途径上,39%的教师希望家长在小学生性教育中承担主导者,以家长指导为主,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相反,66%的家长则希望教师在小学生性教育中作为主导者,通过上课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

(±s)

3 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家长和教师从未或偶尔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亦或是在性教育上采取被动的方式。这种现象可能是受我国“非礼莫言”的传统观念影响。在面对儿童诸如“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不少家长羞于启齿,难以表达,有的家长更是讳而不言,选择回避问题,谈“性”色变; 或以“垃圾堆里捡的”等欺骗式的性教育语言来搪塞。然而,性知识不学不会,并不是无师自通[7]。家长和教师对性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小学生性知识、性生理知识的匮乏,更是影响了小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调查结果证实,南昌市四~ 六年级小学生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性认识、性态度和性意识3 个分量表总体水平均一般( 2.0~ 4.0) ,处于良好水平以下。其中,性兴趣、性成熟态度、性别意识等因素处于良好水平,然而性别态度、同伴交往态度和两性意识水平较差,或许正是由于性生理发育提前,而性心理发展滞后带来的矛盾结果。

性心理在性别差异上,仅男生的性成熟态度高于女生,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对待男女生性教育问题上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倚。但当被调查性教育对男女生哪一个更重要时,仍有7%的教师和11%的家长认为女生比较重要,表明在对待男女性教育时,仍旧存在忽视男生的问题。

在调查性教育的主要途径问题时,教师希望家长承担主导者,家长则希望教师作为主导者。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性教育的责任问题,家长和学校之间有相互推诿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产生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教师和家长对于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 二是教师和家长自身性知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的性知识和性教育观念。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家长和学校之间往往缺乏很好的配合,相互推卸责任,出现性教育主体的“真空”状态,演变成了“谁都不管”的现状。

笔者认为,个体重大身体和心理变化的敏感时期也是社会互动和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塑造期。性心理贯穿生命始终,对个体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尤其要关注小学高年级这一关键期,对其进行科学的性教育。要打破中国教育界对性教育始终羞涩的观念,改变不敢直接提及“性教育”而是将它包裹在“青春教育”“健康教育”“卫生教育”等名词中的现状,要意识到性教育不是单纯性知识的传播,还包括性角色、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的培养,因此,性教育者必须具备科学的性知识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能够根据个体性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性教育。

参考文献

[1]邱鸿钟.性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6-17.

[2]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96-97.

[3]李双飞,马佳,孙晓勉,等.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1):40-43.

[4]吴阶平.青春期常识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5-26.

[5]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6]张国仁,杨金花.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1):8-10.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4篇

一、理性对待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班级建设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必须理性、科学地看待。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中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而绝非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问题。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产生的心理问题,并积极进行调试、寻找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

二、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心理环境的创设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小学高年级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打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与学生建立亲密、平等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信任班主任、亲近班主任,学生才能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主动向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把握心理教育契机,做好学科渗透

1.将课程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小学的科学、品德、语文、数学等课程文本中,都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班主任要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来。例如,在笔者担任的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古今贤文(志向篇)》的教学中,笔者就充分利用了课文中关于“志向”的论述,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说说古今中外一些关于志向的故事。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于志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了解了很多关于志向的人物和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这些有志向的人物为榜样,树立高尚的志向,当遇到困难时用志向来鼓舞自己。

2.给予学生积极的语言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要通过生动、幽默、亲切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培养学生与人为善、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为信任和亲密的师长,要积极发挥作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育工作总结 第5篇

本学期我校的的健康教育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六年级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丰富广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一、切实制定健康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以明确的工作计划为指导,做到工作有目标,有方向,有全局观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在六年级组成立了以班主任为组长,全体班干部为成员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来抓。健康教育评价本着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真正做到有监督、有评价。

三、立足根本,营造氛围,加强日常健康教育工作,使之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健康教育成效逐步显现。

1、我们经常利用班会、健康教育课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卫生习惯教育,定期碰头,总结近期两个班的卫生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2、对于学校的楼内外卫生区,坚持每天打扫,由班主任和班干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造成影响。

3、狠抓健康知识教育。利用每周的健康教育课,向学生讲解健康知识,强调将抗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播放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生动旳事例。

4、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平时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时常督促学生行使卫生的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早晚刷牙、饭口漱口等。

5、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校小卖部、饮用水的监督管理工作,严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进入学校,确保了学生的饮食安全。

6、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按照学校健康教育基本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播放多媒体教学片形式,将有关知识渗透到各课程中,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贯彻、落实、有效。

六年级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第6篇

江北小学 赖小娥

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来人才的质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我本着“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从生活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和人格心理辅导三个方面安排内容。任课老师都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并能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现代人所说的健康有一个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心理调适承受能力,是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的,既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更不可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应该使学生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讨论法、测试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让学生基本明确了以下道理:

1、学生懂得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休息好,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会更高。适度上网,有所节制,切不可过分沉迷。

2、让学生明白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人从小立志,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付出许多代价,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让学生知道人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有潜能、能成功。

4、让学生学会不但学会与同性交朋友,而且要学会要与异性交朋友。

5、要学会与人相处,要学会大胆地赞美别人。

6、继续学习与人相处,注意批评要讲究方式。

7、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和喜欢自己。并且要学会欣赏别人,珍惜生命。

8、让学生明白上网时间过长,会影响休息,要分清网络虚拟世界和周围的真实世界。

9、要明白生活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家里发生不幸时,要坚强面对。

10、让学生要培养积极的心态,明白好心情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

六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第7篇

本学期我上六年级健康课,通过教学,我深感健康课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本学期健康教学中做到了如下几点:

1、让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学习和老师的指导,学生对这门课很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每上一课,学生能提前预习课文,通过教学互动能解决疑难问题。

2、在教学中把健康教育教学建立在真实的生活背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上,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如:在上《讲究仪表美》这一课程时,我的做法是先让学是互动,讨论班上哪些同学的仪表美,他们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并举例说明,学生的态度很明朗,讨论结束后,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并谈了自己怎样做才能仪表美。

3、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教学水平,重点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在教学中的确感受到了学生的健康道德及健康生活需要创造和培养鼓励学生对健康生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学生掌握了很多健康知识。

4、我们在学习《远离毒品》这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了毒品的知识,知道了毒品的危害,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远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 1 能力,同时教育了学生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勇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所学的健康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帮助别人,积极锻炼自己的毅力和意志,树立了自信心。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8篇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Twenge提出的横断历史的元分析[8,9,10,11]。这种特殊的元分析通过搜集某一历史时期大量的实证研究,将历年的研究结果和年代变化量建立联系,以描绘出心理逐年变化的趋势。辛自强等[12,13]采用此方法对我国青少年和大学生心理变迁的分析证实,时代变迁对个体心理特点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图将以往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单项研究结果按照时间顺序加以连贯,把以往研究视为历史发展的横断取样,从而清晰勾勒出当代剧烈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迁的一般趋势。若存在明显的变化,将进一步考察不同群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具有的特点,即确定可能对这种一般变化规律起调节作用的变量,包括性别和地区。鉴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间跨度的追踪数据较少,本研究若能确定过去16 a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迁的趋势及相关因素,将在这方面提供基本的实证资料,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文献搜集

1.1.1 文献选取标准

从现有文献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陆续有研究者采用多种测量工具对中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周步成所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14,15]。该量表共100题,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主要用于测量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2个方面。

文献选择标准:(1)测量工具是MHT;(2)考察的对象是中国四~六年级的小学生;(3)报告呈现了小学生MHT量表8个因子样本量(n)、平均数()、标准差(Sd)。

文献的排除标准:(1)统计数据不清晰,n,,Sd没有完全呈现;(2)相同的作者基于同一批数据呈现的文章,保留其具有代表性的1篇;(3)调查的被试属于特殊的群体,如视障儿童、聋哑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4)文章中没有完全呈现MHT量表8个因子的得分。

1.1.2 文献检索

在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以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MHT、小学生焦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最后进行交叉筛选,去除重复的和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收集到1997—2013年发表的61篇有效文献。调查对象样本总容量为42 731人。文献中有测试时间的以文献中的时间为准;没有测试时间的参考以往研究的做法[12,16,17,18],均用发表年减去2 a,则研究的时间为1995—2011年。

1.2 数据抽取

结合相关资料和本研究的目的,对搜集到的文献收集了地区、性别、发表时间和研究结果等资料(见表1)。另外,本研究除了将总研究结果录入数据库,还将其他以性别、地区等分组报告的结果作为子研究录入数据库。

2 结果

2.1 MHT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的相关

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HT各因子中只有学习焦虑与年代呈正相关,而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与年代呈负相关,其他因子与年代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为了进一步确定年代效应,研究把数据收集年代作为预测变量,MHT 8个因子作为结果变量,参照已有研究的处理方法[10,12],控制样本量大小影响后,计算样本量加权后的回归系数。结果显示,年代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解释3个因子13%,9%和10%的变异;而对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的预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样本量对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见表2。

注:*P<0.05,**P<0.01。

由表2中相关系数的正负可知,小学生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得分随年代逐渐下降。参照研究者的惯常做法[9,12,19],本研究通过效果量d或解释率r2来衡量,两者的公式如下:

具体通过建立以MHT各因子均值为因变量,以年代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控制样本量)来实现:y=Bx+C(其中B代表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x为年份,C为常数项,y为心理量平均数),则可预测1995年及2011年的平均分1995、2011,而Sd为16 a来的平均标准差。这种采用个体层面变量的计算方法有效地避免了生态谬误[12,19]。

由表3可知,从1995到2011年小学生学习焦虑得分上升了0.77分,平均上升了0.27个标准差(效果量d),即上升了2%;而小学生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分别下降了1.00,0.80,0.88和1.76分,平均下降了0.48,0.33,0.36,0.73个标准差(效果量d),即分别下降了6%,3%,3%和12%。参照Cohen[20]的标准,效果量的绝对值<0.5为小效应;0.5~0.8为中效应,即能够发现其中的变化,足以引起重视的效应;>0.8为大效应。我国小学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均属于小效应,而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属于中效应。

2.2 小学男女生MHT各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

为了探讨小学男女生MHT各因子症状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有27篇文章报道了男女生MHT各因子得分,时间跨度为1995—2010年。首先,将1995—2010年不同性别小学生MHT因子得分与年代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与年代呈负相关,说明小学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在逐渐变好;而男女生只在身体症状上随年代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其次,采用效果量d和变化率r2更详细地量化不同性别小学生身体症状得分随年代变化的大小。男生身体症状因子变化=-0.72,d=-0.30,r2=0.02;女生身体症状因子变化=-0.83,d=-0.34,r2=0.03。男女生的效果量均属于小效应,说明男女学生身体症状都有随年代下降的趋势。

注:*P<0.05。

虽然男女生除身体症状外其他因子随年代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为了解16 a来在MHT上男女生的平均分谁更高,按照普通元分析的思路计算平均效果量,其公式如下:

式中的Wi为各研究的权数,ni为各研究的总样本量,d为单个文献的效果量,Sd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的合成标准差。ne和nc、Se和Sc分别为实验组(男生)和控制组(女生)的样本量和标准差。经过计算得出性别在MHT各因子上的总体效果量分别为-0.12,-0.11,0.07,-0.12,-0.01,-0.06,-0.33,0.07,但是根据Cohen[20]的标准,除了恐怖倾向属于小效应外,其他因子都小于小效应。用普通元分析的方法进行置信区间检验的结果表明,除过敏倾向外,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上,女生高于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男生高于女生。

2.3东部和中西部小学生MHT各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

由于获取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文献较少,为了避免文献篇数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把中部和西部文献进行合并处理,所以东部和中西部文献分别为33篇和27篇,时间跨度为1995—2010年。经样本量加权后,东部小学生对人焦虑和身体症状得分与年代呈负相关,年代可以解释这两个因子变异的11%~14%;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学习焦虑得分与年代呈正相关,年代可以解释其变异的11%,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得分与年代呈负相关,年代可以解释这两个因子变异的19%~14%。见表5。

表6显示了男女生MHT各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量。对东部地区学生来说,只有冲动倾向属于中效应;对于中西部地区学生来说,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属于中效应,冲动倾向属于大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样本不对等,所以未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小学生16 a来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差异情况进行分析。

注:*P<0.05。

3 讨论

3.1 中国四~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年代变化趋势

本研究结果发现,近16 a来我国四~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情况趋于良好。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均值与年代呈负相关,这期间这3个因子得分减少了0.33~0.73个标准差,其中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减少明显。早在1997年,边玉芳等[21]的研究显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依次是小学生检出率较高的五大心理问题。而本研究显示除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外,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都随年代降低,且冲动倾向改善情况有统计学意义。学习焦虑随年代升高,自责倾向随年代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3个分维度存在着随年代增加而减少的共变关系,可能是由于此3个维度本身都是来源于焦虑。对人焦虑指向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量表意在测量学生在焦虑情况下是否会出现身体症状和焦虑状态下的自制力情况,是由焦虑产生的外部表现和行为。对于3个因素均随年代降低的原因,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讲,与以往相比,小学生的生活接触面扩大了,与同伴交往明显增多,与陌生人的交往呈上升趋势[22],因而表现出越来越少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从社会和家庭角度讲,许多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家庭对子女积极情绪和个性培养的重视,使得小学生自身的个性品质得到了更好的培养和发展,这也使得小学生能更好地应对自己焦虑情绪的学习和人际境况。

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变化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这3个因素本身在小学生中得分就比较低。孤独倾向在很多研究中都是得分和离散度最低的因子[14,23,24]。

学习焦虑一直是各个孤立研究中检出率最高的因子[25,26,27,28],学习焦虑随年代增加但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升学、就业和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学习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显得特别重要,而学校、教师和父母对学生的期望更高可能使学生的学习焦虑一直居高不下[21,29]。王丽[30]的研究显示,很多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期望高于实际成绩。另外,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直很重,尽管在这期间有减轻学生负担的行动,但是课业负担一直是小学生学习焦虑很重要的一个来源[29]。

3.2 不同性别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年代变化趋势

男女生的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女生的冲动倾向得分与年代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而男女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男生的冲动倾向都与年代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只有男女生的身体症状得分与年代呈负相关,说明在这些年间四~六年级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社会变迁对不同性别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上,女生高于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男生高于女生。也即男女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女生比男生焦虑情况更严重。与大部分的单个研究结果相一致[5,21,31,32]。首先,同伴社会化模型认为,在遇到问题时女性更倾向于内化为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问题),而男性更容易外化为行为问题,其次,在身心发育和个性品质方面,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发育早,情感更丰富和细腻,且女生比男生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遇到问题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再次,在社会角色期待理论下,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高,女性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社会规范、道德,因而女生考虑更多而更焦虑[21]。

3.3不同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年代变化趋势

中西部小学生学习焦虑与年代呈正相关,在这些年间学习焦虑均分上升2.05分(0.73个标准差),属于中等效应量。中西部小学生学习焦虑的升高可能与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有关,中西部地区存在教师数量总体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有待调整的现状[33];另外,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巨大的高考录取率差异[34]使得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大不相同,也与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学习焦虑逐年升高有关。

东部地区小学生除冲动倾向下降程度属于中等效应外,对人焦虑、恐怖倾向下降程度均属于小效应;中西部地区小学生除身体症状外,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的降低程度均属于中等效应和大效应。由此可得出不同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除学习焦虑外改善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中西部地区的小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使得小学生人际认知能力提高,促进了小学生向多元方向发展[35]。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9篇

一、以教师自身的为榜样来对学生进行感染

想要撒播出阳光自己首先心中要有阳光。所以我们要使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班主任自身就要有良好的态度和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老师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控,把向上的情绪带到整个课堂活动当中。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要用真切的话语和友善的微笑来面对学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班主任有健康平和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

二、通过案例来进行心理健康疏导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来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因为过多的道理讲解让学生感觉很厌烦。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强烈的故事表现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时候,不要跟学生过多地讲解积极向上的大道理,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弟子规,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向学生发问,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有所感悟,学生自己进行的感悟会更加深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疏导。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素质教育要求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尊重和信任教学对象,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才能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在这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并且能尊重和信任别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一种平和的状态来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善于表达不同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最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性人物,他们以自身的心理健康来对学生进行感染,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学生进行正面思维,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情况,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培养学生的情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10篇

儿童少年的健康关系到我国的兴衰和民族的未来,要提高民族的健康水平,就必须从小学生做起,使学校成为育人园地,培养有道德、有知识、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接受系统的卫生知识教育,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学们通过健康教育的学习,卫生行为逐步养成,使他们懂得了清洁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体育锻炼卫生和防病常识有关知识。

完成教学的基础上,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首先做好传染病预防,因学校是一个集散场所容易有传染病流行,提前做好预防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在本年级无传染病发生。

学生接受了卫生知识教育,从培养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建立文明生活方式,要落实在行动上,必须从平时做起。对于不同条件的家庭的孩子,有着他们不同的卫生习惯,有的学生咬手指甲、用嘴咬衣服领及红领巾、抠手等不良习惯,都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养成。发现他们这些行为,老师们在卫生课上讲这些习惯的害处,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他们的行为,随时随地地给他们矫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定要从小做起。

六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总结 第11篇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王佳琴 2012.1.12

转眼间,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又圆满地结束了。六(2)班的体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比较成功。但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为了使今后的教学更好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现对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方面

(1)、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

(2)、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趣味性游戏、适当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正确运用语言、非言语性的激励来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

(3)、注重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体育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4)、设置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情境,培养学生勇敢、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的优良品质。只有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度,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早操、课间操工作方面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

(2)、在课间操时,认真检查学生的做操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定期在课堂抽查学生的做操动作,进一步规范动作质量。

三、训练工作方面

(1)、严谨训练。做到训练有计划、阶段有测验、测验有记录、带领学生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

(2)、细致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3)、落实考勤。每天的训练都要进行考勤,对无故迟到、早退、缺席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教育。

四、取得主要成绩的方法措施

1、课堂上注重了对学生的管理,课堂内外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常规工作,严把备课、上课质量关。

3、切实改进了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松紧适度,适合学生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冬节季运动会,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

五、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做任何工作都是有得就有失,休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经过一学期的探究与发现,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

1、自身素质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生人数至多,部分学生运动习惯太差,在运动场地活动时有时不遵守纪律,课堂组织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年级健康教育总结B 第12篇

增城市小楼镇中心小学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共有3个班,116学生,学生都来自不同的村庄,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学习习惯不同,卫生习惯也不同,因此,学生的健康成绩有很大的差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优秀率达到90%以上。依然有个别学生进步不大。为了更好的上好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在下学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二、主要经验

1、认真备课,精心研究、钻研教材,正确的分析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发挥学生的个人主动性。

本学期的内容大都与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事有关,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己谈体会、感受,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做是正确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采用直观、形象的挂图,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4、针对个别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个别辅导,灵活讲解,巧妙安排练习。灵活讲解,便其轻松的掌握知识,对智力较好的学生,提高要求,在完成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合理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的改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感知新事物。

6、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寓德育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1

概括能力,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动脑思考,不怕困难,善于动脑,积极解决问题,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

三、存在的问题及补救措施。

本学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象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不能积极的动脑思考;还有个别学生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等,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结合教材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没一节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3、及时家访,家校配合抓好学生的学习。

4、开展好健康教育活动,要以强化趣味性,以健康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5、开展活动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施因 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13篇

一、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 学生出现问题, 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 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 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 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 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 班主任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 要细心了解情况,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 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创设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成就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所创造的班级应该是孩子们的精神之居、生命之所、欢乐资源、互爱之地。”因此,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就必须着力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

对于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多动, 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 为了保护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努力挖掘班级中的情感交流机会, 放下教师的“架子”, 以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我, 和学生聊天帮助他们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给学生创设自我发展空间, 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三、做好学科渗透工作, 建立恰当的教育契机

(一)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建立丰富学科渗透

在教学中我还抓住学科特征, 将心理渗透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 通过恰当的切入点调适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1、挖掘文本内涵, 渗透心理健康

不管是语文、数学、品德、科学的文本中, 都蕴含着一些深刻的内涵, 这个内涵也正是心理健康的渗透点。因此,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教学科内容的契机, 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所担任的是语文教学工作, 其中语文课中蕴含着很多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小学课文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有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的科学家;有民族英雄、钢铁战士、勤勤恳恳的农民, 有纯朴善良、互谦互让的童话人物形象, 这都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形象, 我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 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如我在教学《滴水穿石》一文时, 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充分认识到做什么事, 只要有恒心, 不断的努力, 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

2、利用评价语言, 渗透心理健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 更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饱含情感的话语,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滋养学生心灵成长;倾注真情感, 体现评价的人文性, 使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准确积极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通过言传身教,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学会与人合作。

我在教学中努力抓住评价契机, 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富于童趣的语言感染学生,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快乐, 满足。时刻注意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 抓住教育契机, 给予恰当的激励评价, 不同方式的赞许, 鼓励他们进取。有时还巧妙地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 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 既不是望而生畏、也不是轻而易举, 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 才能取得成功。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 合理利用作业资源巧用对话激励引导

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总是要有各种各样的作业, 我们更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心理契机, 结合作业开展心理教育。小学生语言发展不够丰富, 喜欢言简意赅。利用评语进行激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在批改作业时不满足于对和错, 作业本也可以成为我们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 我经常在学生作业本上写道:“做得真不错”、“希望你继续努力”、“以后可不要再这样粗心了”、“老师看出你用心了, 坚持下去肯定会更好”、“努力啊, 岁月不待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等, 学生自然而然的也会回上几句“我会更加努力的”、“我一定不会粗心了”、“我有时是不用心完成作业, 我会努力的。”长此以往总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促进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

总之,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 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在乎我的学生是否健康, 我在乎他们有没有道德修养, 我在乎他们有没有责任感, 我在乎他们懂不懂得尊重他人, 会不会欣赏他人, 会不会与人相处;我更在乎他们是不是快乐……我爱我的学生, 我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 时刻注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 关注每一个孩子, 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快乐。我们老师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方法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2]朱小曼.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柏凤岐.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研究.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9.

小学六年级教学心得 第14篇

一、和往年一样,对毕业班我们学校已做了全面而有效的部署

1.学校已建立了由校领导直接负责、上下同心提效率的月考模式。每月考试,从没有落下。

2.学校创造了以“团结其他相关学科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大环境,使年级与班级、班与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3.健全了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的表彰激励制度。学校提供专项资金保障毕业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毕业班教育教学激励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二、教学中,我注重课堂复习,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在后期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实现小学六年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我坚持“全、严、实、精、活”五个基本要求:全:全面关心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全程育人。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自己、对学生要严格的要求。实: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讲求实效。精:工作精益求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精心批改每一道作业,教学语言精练清晰,板书精简扼要。活:讲课情绪活跃高昂,教法灵活,学生应有充分活动的时间。而这五个要求具体实践在教学中可分为:

(一)分类指导,查漏补缺

小学知识循序渐进,各知识间联系密切。在复习时,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知识的串联性和连接点,将学生复习前零散无序、认识模糊的概念及题解纵横沟通,形成整体感知。

(二)讲练结合,开阔思维

讲和练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抓好以下三个环节:(1)有的放矢——点要害。复习课最忌讳的是题海战术,使学生不堪重负。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钻进题海,即使是“旧”题也要“新”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制订教学计划,挑选典型性练习,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2)分类讲解——找缺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每个学生都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所以找缺陷时就可以围绕错题集来复习。然后再综合练习,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击破那些障碍,那样才会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中有快乐,复习中有技巧”的哲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合格率、平均分等指标,让更多的学生考出好成绩,我采取了如下措施:(1)抓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2)抓优生。加大训练,引导他们自学,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让他们向高层次发展。(3)抓中间生。一类是临界及格,另一类是临界优生,针对这两类学生科任教师要集中精力抓好,对他们要做到三优先:课堂优先提问,作业优先批改,课外优先辅导。五跟踪:思想跟踪,课堂跟踪,作业跟踪,测试跟踪,学法跟踪。

三、平时工作中,我注重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小学生面临着各种考试,而要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还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仍然能够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做错了题,他们就会十分低落,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交流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其勇于面对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另外,我觉得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考试仅仅是一场竞争,也是学生人生中必经的一段旅途,学生不必将其视为压力,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焦虑感,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同时,我还时常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振奋人心的小视频或是播放一段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在紧张之余得到身心放松,消除心理障碍。对于压力很大的学生,我则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引导学生认清自己,并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其从容面对考试。

总之,提高小学毕业班成绩的方法各有千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跬步以至千里,要想真正找到一条战无不胜的捷径,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实践、总结、提高。因此,在后期的教学、复习过程中,我会认真地向各位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毕业考试刚刚结束,大家都在期盼成绩出来的时刻,我相信今年我校小学毕业成绩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继军.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1 第15篇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师耐心的指导,下面我就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一、走进学生 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食品安全主题班会教案设计总汇篇下一篇:9年级语文作文工作计划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