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26

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1篇

信用社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

信用社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信用社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信用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加大,新时期的“三农”状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工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农村信用社怎样适时调整支农思路?带着这些问题,1月11——14日,主任和县信用联社主任率领相关部门同志,对镇支农资金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结果发现,新时期“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

型转变,农民致富的心态和门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资金需求由温饱期的“小打小闹”向小康社会的“规模型”转变,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需求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信用社基本情况

镇座落于市西郊,交通发达,经济活跃,是全县经济文化重镇。全镇辖21个村,三个居委会,居民总户数11908户,总人口51561人,其中农村居民7482户,21630人,稻田面积28167亩,人平纯收入3500元。近年来,在信用社的支持下,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良种猪、湘黄鸡、农产品加工和瓜果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民营经济和教育已形成地方特色,财税收入占全县的七分之一。

信用社有营业网点5个,员工29人,其中信贷员7人。末,各项存款余额7697万元,本年增加1004万元,各

项贷款余额5113万元,全年累放贷款5317万元,累收4753万元,净放563万元,贷占存比例%。其中不良贷款余额2576万元,本年压缩346万元,年末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财务总收入319万元,其中利息收入279万元。贷款收息率%,总支出269万元,实现利润万元,较上年增盈33万元,信用社通过调整经营思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有效地促进了本地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和信用社增效的三赢目标,信用社已实实在在地成为支农的主力军。

二、农户资金需求状况

调查人员分成两个组与镇党委主要领导和松山、神山、龙唤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并抽样对上述三个村30户农户和镇不同类型的10个民营企业进行了资金摸底测算和征求对信用社支农服务的意见。

据对松山、神山、龙唤三个不同类型的30户农户和44镇10户民营业主的

资金摸底测算,全镇农户种、养、加和民营经济尚有资金缺口2900万元。从数额上看,其需求分布状况是:一般农户备耕资金需求1400万元,占%,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种养加大户贷款需求分别为1400万元和8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需求500万元,占%,个体私营经济贷款需求600万元,占%,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行业各需求200万元,分别占%。从时间和行业上看,一般农户1—5月需求资金的有3000户,金额900万元,分别占总农户和总需求的%和31%。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的有200户,金额250万元,种养加大户需求的有700户,金额500万元,其他经济类的有300户,金额150万元。粮食生产需求250万元,公司加农户模式养鸡需求50万元,良种猪生产需求550万元,瓜菜生产和农机具需求50万元。

从资金需求状况分析,资金缺口最大的主要是农村的种养大户和规模民营企业。如松山村9个村民小组295户,有236户从事规模养猪,其中200户需求贷款达200万元,占该村农户的/%,占全镇总需求的%。被调查的3个村共需借贷的有650户,需求面39%,需贷款金额399万元,其种粮只需万元,占需求量%,规模种养共需万元,占需求量83%。10个被调查的民营企业主共需资金1697万元,其需求量占%。

三、信贷资金需求的新特点

本次从座谈和农户走访采集的信息表明,镇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呈现“四多四少”的新特点,其表现为: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增多,粮食生产资金需求减少。按调查测算全镇信贷资金总需求2900万元,其中粮食生产所需信贷资金仅250万元,户平334元,而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种养贷款就达500万元,分别占需求总量的%和%。特别以松山村为龙头的良种猪养殖所需资金达450万元以上。

2、种养加大户资金需求增多,松散型经营户资金需求减少。44镇近几年

来,良种猪生产发展速度逾来逾快,出栏8万头,预计达10万头以上。特别是随着广西桂林巨东勤业养鸡公司落户44,“公司+农户”新兴产业模式正在被广大农户接受,农民养鸡积极性空前高涨,预计全年可出棚肉鸡100万羽以上,所需信贷资金将成倍增加。而传统单一的农业户除少数因小孩上学、建房和其他特殊因素尚需小量贷款外,大部分农户资金均能做到自给。

3、民营经济资金需求增多,作坊式经营户资金需求减少,44镇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化工、饲料及农产品加工、建材、交通运输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临街经商户仅门面就达1000间左右,大部分小型零售和家庭经商户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已基本能自己调节资金,信贷资金需求较少,即使需要,一般也是季节性的如春节临时增加仓储所需,随着乡镇企业、国营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和规模民营户的不断崛起,民营经济大户的资金需求十分旺盛。从被

调查的不同类型的10户分析,这些户计划实现产值亿元,全年共需投入流动资金3510万元,向信用社申请贷款1697万元。如黄华成的雁泰饲料厂,集饲料生产、养猪和贩猪为一体,现拥有年产8000吨猪饲料加工生产线一条,年出栏头的现代化猪场一座,并在广东建立了稳固的牲猪销售网络,计划年销良种猪万头。三项可创值5800万元,利润55万元,该户向信用社申请贷款40万元。

4、教育、科技型新兴产业资金需求增多,传统型产业资金需求减少。44镇目前已大步跨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一般传统产业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弱,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逾来逾旺。44镇内有大中专院校、重点中小学校多处,各类在校寄宿学生近万人,已成为本地一项产业。镇党政领导要求信用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促进教育产业的稳定发展来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繁荣。加速富民强镇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规模种养业的飞速发展,农村新型的经

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龙唤村的精品瓜果协会、松山村的养猪协会、桂林巨东勤业养鸡公司落户44,连接了协会、公司与农户产业链条,更紧密型的产供销关系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腾飞的翅膀。这些新兴的组织在带动新一轮产业格局形成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更大需求。

从本次座谈和调查中发现,党政领导和农户在对信用社过去服务“三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信用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办法,因户制宜,增大规模种养农户的授信贷额度,短期贷款额度扩大到5万元以内,进一步简化农户担保手续,解决担保难的矛盾;二是迅速改善信用社的服务设施,开通汇兑结算网络,实行电脑通存通兑,增强信用社吸纳资金和核心竞争的能力,方便客户异地存取;三是信用社要跳出传统支农圈子,从服务

大农业的视角在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大对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和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四、信用社的支农思路和资金安排

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和旺盛的信贷资金需求趋向,信用社支农的基本思路是:

1、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农户增产增收的重点项目实行“四优先”。即优先支持粮食生产,优先支持规模种养加大户,优先支持“三有”民营企业,优先支持科技型新兴产业。对面上一般农户的传统产业在贷款证核定的额度内随到随办。

2、规范程序,简化手续。支农贷款的方式是:信用等级,诚信为本,农户申请,村组评议,社站审批,一年一定,核定额度,颁证到户,大户联保,分次发放,专款专用,责任到位。贷款风险防范实行“三结合”:规模种养户个人授信与联保防险相结合,村干部包户

与信用社建设相结合,信贷员包收与绩效挂钩相结合。

3、资金计划,分期到位。全镇支农资金需求总量2900万元,信用社拟从三个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尽力满足“三农”资金的需求,一是开展一季度组织资金竞赛活动,力争存款增加1000万元;二是对信贷员责任到人,落实到户收回到逾期贷款1000万元;三是向上争取资金900万元。计划一、二季度各投放1000万元,下半年发放900万元,做到信贷资金有效使用,有序流动,确保良性运行。

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2篇

人行西宁中心支行: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下,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业务经营实现历史性突破,支农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支农基本情况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支农服务意识,广辟融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增加了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21.92亿元,较年初新增20.17亿元,同比增长25.37%。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80.17亿元,较年初新增10.42亿元,余额占贷款总额的65.76%。

(一)支持春耕备耕生产。全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全面加强金融服务,做好维稳工作的同时,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备春耕生产和抗灾救灾。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备春耕生产贷款20.13亿元,同比多发放3.1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73亿元,同比多发放0.43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5.7亿元,同比多发放1.9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2亿元和7.05亿元。

(二)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为主的产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06年至今,全省农村信用社共累计发放特色农业贷款57.81亿元,重点支持了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经济作物、劳务输出、旅游等优势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种、养殖户发家致富,同时促进了一些边缘产业的发展。如:德令哈市联社发放2050万元贷款,重点支持枸杞、白刺果、防护林种植,形成防沙治沙和特色农业发展两不误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乐都县联社发放8000多万元贷款支持580户农民种植蔬菜760亩,发放3215万元贷款支持500余户农民种植大蒜,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化隆县联社围绕劳务输出,利用财政补贴资金,发放13888万元劳务输出贷款,重点对“拉面经济”给予了信贷支持;平安县联社向该县小峡镇下红庄村发放30万元温室大棚贷款,现该村新型冬暖式温室大棚已经成为青海省设施农业的示范点。

(三)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把贷款领域延伸到涉农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截止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6.82亿元,重点支持了省内的农村道路工程建设、马铃薯深加工、生态植物种植、防沙治沙、肉食品加工等中小企业,并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协会+ 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贷款投向延伸到了订单农业,重点支持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效益,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四)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单一支持种养业的习惯做法,树立“大农业”观念,全力扶持“两高一优”农业、“特色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集中优势资金,提高支农水平,促进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是重点支持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影响大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壮大了一批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或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机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户之间和谐共赢的新路子。如农村信用社支持的青海牧羊仔(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绿草原食品有限公司、青海万元工贸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不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为之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发展的信贷投放模式,带动了周边农牧民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支持了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如平安县联社针对去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问题,率先向海东地区具有规模的兴发养殖场发放生猪养殖贷款120万元,大力支持生猪生产;德令哈、都兰、大通、乐都、循化等县联社积极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为县域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县联社还积极探索农牧民贷款担保基金、农业保险等有效支农方式,丰富了支农内容,增强了支农成效。三是组建社团贷款,积极支持了钾肥、焦煤、铝电等省内优势产业项目,如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支持的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青海桥头铝电有限公司、青海庆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支持企业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自省联社成立以来,一直把创新金融产品作为发展业务的动力,作为提升全省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牧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省联社引导各县(市)联社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助农政策,结合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大力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发放了猪、牛、羊圈舍、温棚蔬菜等设施农业贷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牧区农牧业装备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促进了农牧业从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食用菌、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使之成为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二是紧紧围绕地方政府主导产业,大胆探索,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并根据政府主导产业生产、项目需求及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开创了防沙治沙枸杞种植、道路绿化、水土保持以及脱毒马铃薯、油菜、辣椒、大蒜、牛羊育肥、牛羊肉加工、生猪养殖、饲草加工等贷款项目,有效支持了地方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了农牧民增加收入。

三是结合我省现代特色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开创了社团贷款,集中部分县(市)联社的优势资金,积极支持、培育了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提升了农牧民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四是结合我省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创了农牧民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大力支持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省内外转移就业的劳务输出资金需求。五是着力加大对县域二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就业增收、就业脱贫,支持农牧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放了“农家乐”等庭院经济、茶园经济项目贷款,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增收渠道。六是针对项目建设和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的实际,农村信用社开发出了仓单质押贷款、水泥票质押贷款,为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了燃眉之急。七是开办了票据贴现业务,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收入来源。

三、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去年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为助推我省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去年的信贷投放量达到65.94亿元,其中涉农信贷投放量达到投放总额的80%以上。但是,到年末,因大量涉农贷款到期归还和贷款规模的控制,要实现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难度较大。

二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各县(市)联社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受资本金较小的影响,在监管部门单户贷款不能超过资本总额10%的监管指标下,贷款规模扩张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以前所发放的大额贷款陆续到期收回,农村信用社多年培育和争取的优质客户将面临丢失的困境。

三是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步伐迟缓,发展基础异常脆弱,受投资股占比、不良贷款率、信贷集中度等突出问题和硬性指标的限制,致使改革工作困难重重,亟需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设法予以解决。

四是信贷资产质量低,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依然较大。虽然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良贷款总量多、占比高,且清收难度大的问题仍然相对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截至10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2.34亿元,不良率为10.12%。

四、将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将着力解决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广泛“开源”,增加其他收入来源,如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业务、票据业务等,以加大业务收入来源。

2、加强信贷合规文化建设,严格内控制度,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责,严防坏账出现。省联社将加强信贷投放的计划性、科学性管理,防止盲目规模扩张,避免投放失控。同时,将进一步严肃信贷纪律,有效行使监督检查手段,保证信贷投放有序开展。

3、农村信用社将借深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努力改进服务手段,不要只着眼于目前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种类,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向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公务人员等群体倾斜,真正向“社区银行”迈进,创新业务品种,发掘潜在客户,拓展业务空间。

(二)几点建议

1、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村信用社创建和谐、高效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公、检、法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有效盘活坏账,造就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稳步发展。

2、建议政府、人民银行共同携手消除社会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歧视性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组织存款的支持力度,保证信用社的良性发展。

3、建议人民银行继续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支农再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支农水平的持续提升。

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3篇

一、样本选择情况

为了了解陕西省“三农”资金需求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9年6月选择陕西省10个地市进行了“农村金融有关问题问卷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计收回有效问卷376份, 其中包括34家农村信用联社、117家涉农企业和养殖大户以及225户农户。

二、问卷调查情况

(一) 农民问卷调查结果

一是农民的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占比为36.73%, 种养殖业和经营副业的收入居于其次, 占比分别为33.63%和23.01%, 说明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开始发生转变, 传统的农业耕作已不再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主要选择之一。

二是农民借钱的主要用途集中于生产用途和创业, 农民的消费观念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消费领域。农民借钱用于生产用途和创业的占样本户的比例为30.84%和31.72%, 用于子女上学、婚丧嫁娶和消费用途的占比分别为15.42%和14.1%, 农民消费观念仍待进一步转变。

三是农民满足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是向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借款, 占比为52.65%, 向亲戚、朋友借款次之, 占比为35.84%。

四是农民的金融意识仍有待提高, 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对相关涉农信贷政策的宣传还不到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资金需求的满足。

(二) 涉农企业及种养大户问卷调查结果

一是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并且多为中长期资金需求。调查样本中有59.02%的涉农企业及种养大户 (以下简称企业) 认为发展过程中最缺的生产要素是资金, 且有90.68%的企业认为使用资金的周期在一年以上。

二是企业在金融机构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难点体现在有效抵押品和担保手续方面。调查样本中有52.14%的企业认为在金融机构贷款不难, 47%的企业认为在金融机构贷款难或非常难。56.8%的企业认为从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抵押品不足, 25.44%的企业认为主要问题是担保手续不全。50%的企业认为农村信用社基本能够全额满足本企业资金需求, 而41.38%则认为农村信用社不能全额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三) 农村信用社问卷调查结果

一是农村信用社普遍认为对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 希望通过政府担保和农业保险等途径来降低风险。47.06%的农村信用社认为对农户、涉农企业贷款风险很大或比较大, 70.59%的农村信用社认为通过农业保险可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损失, 29.41%的农村信用社认为通过政府担保可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损失。

二是农村信用社认为现在农民贷款主要用途集中在生产用途和消费用途, 占比分别为33.87%和30.65%。67.65%的农村信用社认为农户和涉农企业还款率较高, 农户不能按期还款的主要原因是出现家人生病、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涉农企业不能按期还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经营不善、资金运转不灵, 占比为78.38%, 由于主观信用观念差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还款的原因比例只有13.51%。

三是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激烈。

四是农村信用社也意识到目前涉农金融产品与真正满足“三农”资金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加大解决“三农”资金有效需求力度的建议

(一) 加快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步伐。

应重点引导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通过狠练内功更好地服务“三农”, 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二) 加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有机结合。

应加大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杠杆”来“撬动”信贷资金的力度, 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农村。

(三) 加快民间融资立法进程。

应加快《放贷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强化民间投资的法制化管理, 促进“三农”资金需求问题的解决。

(四) 完善社会中介体系建设。

扩大担保机构服务对象, 鼓励城区担保机构向农村延伸经营触角, 缓解农村因“担保难”而导致的“贷款难”。

(五)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开发适应农村地区风险实际和收入水平的保险产品,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家庭财产保险, 探索进行小额信贷综合保险以及奶牛、生猪等种养殖业保险试点, 促进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

(六) 大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对信用村镇采取利率优惠、贷款额度加大等优惠政策, 增强农民信用意识, 优化地方信用环境, 努力营造“个个讲诚信、人人守信用”的良好氛围。

摘要:资金匮乏是“三农”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本文在以陕西省“农村金融有关问题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指出目前农民和涉农企业在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的难点以及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三农”资金需求问题不仅仅是金融问题, 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需要财政、农业、扶贫等多部门的联动。

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4篇

区财政局:

根据《关于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检查工作的通知》(绵游财农(20xx)38号)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我镇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自查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对我镇20xx年和20xx年两年各级财政安排的农口部门事业费项目支出和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着力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退耕还林资金。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我镇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助及现金补助1010800元(其中20xx年532400元,20xx年478400元),两年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全部及时地按要求通过“一折通”向全镇退耕还林农户进行了发放。

(二)天保资金。20xx年至20xx年共使用天保资金2万元,实行区级报帐制。

(三)其他支农专项资金。20xx年至20xx年度我镇财政支农资金共使用14万元,其中:水利建设资金4万元,主要补助上方寺村、雨台山村各2万元,用于新建提灌站上;病险水库整治4万元,主要补助给了四清水库2.5万元,新丰堰1.5万元,用于两处水库的维修补漏上;公路岁修0.5万元,主要用于玉刘路的维修;抗旱资金1.5万元,主要用于长林寺村0.5万元,道碑观村1万元;农机行业管理补助0.5万元,主要用于农机行业管理中;提水抗旱补助1.5万元,主要补助给苏家扁站、新桥站各0.5万元,龙王庙站0.4万元,马儿滩站0.1万元;电站维修1万元,全部补助给道碑观站用于电站维修;生产救灾资金1万元,全部用于上方寺村,属区级报帐制。我镇两年的支农资金全部按时、足额拨付到了指定的项目实施单位或项目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财政专项资金补助面比较分散,单个项目补助资金少,撒“胡椒面”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提高资金的整体效益。二是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到位较迟,“拉马填槽”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由于财政资金分口、分部门来源渠道较多,资金管理分散,拼盘项目由多个部门共同实施,每个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整体规划,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准备不足,规划、设计深度不够,概算编制粗糙,项目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的整体效益。同时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重复和交叉的情况。

三、下一步整改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牢固树立项目强镇的意识,把抓发展真正体现在抓项目建设上。二是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资金打捆使用。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政策工具,引导农民“互动”,形成在财政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己投工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机制。三是切实加强财政监管,推进依法理财。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内部监管工作,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用在刀刃上,尤其是搞好救灾、扶贫、以工代赈、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资金的专项检查,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检查验收、跟踪问效,杜绝挤占、挪用,随意调整项目资金,确保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项目上。四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实现项目资金的安排与监督职能分离、责任明确和相互制约的新机制,使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监督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思考 第5篇

一、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

(一) 覆盖面广

往往一个项目涉及中央、省、市、县、项目区等各级资金的投入, 项目内容涉及农业、林业、水利、项目开发等。这一特点, 决定了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要求审计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项目, 细而又细、严而又严。

(二) 政策性强

近年来,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财政拿出数百亿元的资金支持各项农业建设, 这些都要求专款专用, 兑现到位。开展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不仅能够检查中央及各级惠农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而且能够严肃查处损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维护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 宏观性强

通过大量的审计调查, 充分反映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分析, 并为制定完善农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二、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 项目点多面广, 资金严重分散, 未能有效统筹和整合, 难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影响支农资金效益的发挥

审计署2008年公布了对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的调查结果。抽查的50个县中, 中央投入的按项目管理的支农专项资金总额为23.87亿元, 分散投向了4.55万个实施项目。如2006年, 黑龙江省桦川县收到中央支农专项资金1.02亿元, 其中按项目管理的专项资金5045万元, 实际上用于该县灌溉区的仅为815万元, 其余按项目管理的资金分散到2148个具体项目, 每个项目平均只有1.97万元, 最少的只有1200元。

我局2007年对我市支农资金效益进行审计中发现:2006年上级拨入14个乡镇引水工程补助款100万元, 涉及30个村, 每村平均补助3万余元, 最少的村补助资金仅1万元。

(二) 项目执行和资金拨付滞后, 影响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对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的调查结果:抽查50个县申报的4万多个项目, 从项目申报到批复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占总项目数39%;从项目批复到资金到位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占总项目数32%。从资金拨付情况看, 50个县第四季度收到的专款占支农专款总额的44%。

我局2007年对我市支农资金效益进行审计中发现:2006年财政结余支农资金937万元, 减去12月20日以后拨入来不及支付的支农资金366万元, 仍滞留571万元。由于项目下达和批复不及时、资金拨付迟缓、项目建设滞后, 影响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 一些主管部门受利益驱动或缺乏责任心, 在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 存在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一是项目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对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的调查结果显示, 50个县中有16个县 (市) 存在此类问题。二是挤占挪用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对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的调查结果显示, 抽审的50个县2006年共挤占挪用中央支农专项资金1.25亿元, 用于平衡预算、弥补行政经费不足和发放补贴等。

我局近几年对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中, 也发现类似问题, 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或者其它原因, 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 或者利用虚假发票套取专项资金用于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开支等。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

可以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使用支农专项资金, 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 集中力量办好几件事, 避免“撒胡椒面”现象的发生。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归类和整合, 优化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结构, 逐步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有效发挥支农专项资金的政策效用。

(二) 对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实行跟踪问责

一是审计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单位有重大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可以依法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二是充分利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案件线索移送和联合办案制度、联席会议制度, 凡是支农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都要及时移送。三是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要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挤占、挪用、贪污、私分支农专项资金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干部, 对在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有重大决策失误的领导干部, 对明知故犯、隐瞒事实, 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领导干部, 一定要追究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法规不折不扣地执行成为一条“高压线”。

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的2006~2008年中药注射剂用药数据, 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销售金额等基本信息。以药品批准文号作为中药注射剂的界定依据。

1.2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和药品金额作为计量单位进行分析。药品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 (16版) [1]、《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药品说明书和临床实际用药情况来确定。用药品的总消耗量除以DDD值, 可求得该药的用药频度 (DDDs) , DDDs可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用药结构。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药品分别计算其DDDs, 将DDDs相加即为该药总的DDDs。对用药总金额和DDDs值排序, 并求其比值, 此比值反映用药金额与应用频度是否同步, 比值接近1.0时, 表明同步性良好。

2 结果

2.1 用药金额统计结果

见表1。我院2006~2008年中药注射剂金额与全部用药总金额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中药注射剂金额占全部用药总额百分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比徐艳萍等[2]报道的6.48%低, 依次为6.10%、5.70%、5.50%, 显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率有所减少。

2.2 各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

见表2。我院3年来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品种数、用量和金额一直稳居第一的位置, 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其占中药注射剂总用药金额分别为2006年的60.3%、2007年的52.2%、2008年的51.8%, 呈逐年下降趋势。抗菌抗病毒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上升迅速, 2006~2008年用药金额占中药注射剂总用药金额比例分别为13.7%、26.3%、25.7%。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3年内变化不大, 其中2007年有所降低, 可能与当年品种数较少有关。肝胆类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占总用药金额比例一直较小且呈总体下降趋势。

2.3 单品种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

见表3。三年中进入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前三位的品种有喜炎平、康艾、苦碟子、炎琥宁、参芪扶正、疏血通, 进入中药注射剂DDDs排序中前3位的品种有喜炎平、生脉、痰热清、炎琥宁、苦碟子、康艾、黄芪、灯盏花素。其中苦碟子用药金额及DDDs排序稳定, 3年内均稳居前列。

3 讨论

3.1 用药金额统计结果分析

我院2006~008年中药注射剂金额与用药总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与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但中药注射剂金额占全部用药总额百分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频发, 引起了医生的注意, 为规避医患纠纷和矛盾, 尽量减少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2) 通过临床药师的临床合理用药干预, 中药注射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现象有所减少。

3.2 各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三年来, 心脑血管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占中药注射剂总用药金额比例虽逐年下降, 但一直保持在50%以上, 这主要因为, (1) 此类中药注射剂处方来源可靠, 疗效已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 制成注射剂型后, 起效迅速, 对于心脑血管急症的处理以及预防和维持治疗上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 (2) 不考虑中药制成注射剂型后, 由于成分复杂和工艺落后导致其毒副反应增多的因素, 其比西药安全的观点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中普遍存在, 这一观点的存在导致中药注射剂的超剂量、长疗程使用。 (3) 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存在较多超适应证使用的现象, 例如右环指不完全离断伤患者给予香丹注射液, 该药可扩张血管、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 主要用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治疗, 对于改善外周微循环疗效不确切。又如腰4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使用苦碟子注射液, 该药成分为抱茎苦荬菜, 具有活血止痛、清热祛瘀的作用, 用于瘀血闭阻的胸痹, 证见:胸闷、心痛, 品苦, 舌暗红或存瘀斑等;适用于冠心病, 心绞痛见上述病状者, 此患者也非适应证。

尽管近年来SFDA陆续通报了抗菌抗病毒类中药注射剂中的清开灵、双黄连、穿琥宁、鱼腥草等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我院早已停止了这些药物的使用, 但抗菌抗病毒类中药注射剂的用量及金额在我院依然呈逐年上升之势, 这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 (1) 随着我国抗菌药物的进一步滥用, 导致抗生素耐药菌日益增多, 卫生部连续下文要求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而中药注射剂不属管制范畴, 同时免去了抗菌药物分级使用中必须上级医生签字的手续, 因此医生乐于使用, 特别对儿科来说, 医生和患儿家属更乐于接受此类药物。 (2) 相比抗菌药物的飞速发展, 抗病毒类药物可选品种数较少, 而抗病毒类中药注射剂无疑为医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三年来保持稳定, 其中康艾、参芪扶正的用药金额排名居前, 提示目前癌症已经成了常见病、高发病。

3.3 销售金额与应用频度同步性分析

金额排序/DDDs排序可以反映药品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是否同步, 比值接近1.0时, 表明同步性良好。其中大多数的品种同步性都较好, 少数品种同步性差。如抗肿瘤药物康艾和参芪扶正注射液, 其用药金额虽排名居前, 但由于日均费用较高, 分别为328元/d、185元/d, 导致其同步性不好, 连续三年的金额排序/DDDs排序都在0.7以下, 最低达到了0.10。又如黄芪注射剂连续三年的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为15、17、5, 同步性也不好, 原因可能为其日均费用很低, 只有5.75元有关。

3.4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3.4.1 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注射剂普遍存在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确定的问题, 从而导致制剂纯度不易控制, 药品的质量标准也不易确定。在查阅说明书的时候可以看到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过于简单, 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这些与药物安全使用密切相关的信息均注明“尚不明确”或“尚无本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信息”。这些都给临床医师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增加了难度, 建议医师选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权衡利弊, 慎重选用。

3.4.2 中药注射剂要对症选用

此次调查发现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功能主治符合率约为88.00%, 较卢美娇等[3]报道的80.00%略高。不对症用药现象的存在, 与说明书对功能主治的表述欠规范有关, 如:功能用中医学术语表述, 主治仅有西医学病名, 而无相应的中医证候属性[4], 代表药物有苦碟子注射液、香丹注射液。中西医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 对疾病诊治的理论与方法差别极大, 目前还很难找到可以互相完全替代的表述方法, 在中药的主治范围里使用纯西医学的病名术语, 没有同时表述该病具备什么样的中医学证候, 此种表述方式对只懂西医学或只知道自己患了某种西医学疾病的人, 都容易误导引起药物滥用。临床最常见到的就是上述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在外科系统的滥用。

3.4.3 对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要有正确认识

临床上中药注射剂很少单独用于疾病的治疗, 一般都是作为辅助用药, 其短期疗效的不明确性也导致临床上常见高浓度、长疗程、超适应证使用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部分医师是迎合患者“中药毒副作用小”的心理, 也不排除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中成药各剂型中, 以注射剂出现ADR的发生率最高, 有报道中药注射剂ADR在中药ADR中的比重占59.88%[5], 静脉滴注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肌内注射的发生率[6]。医师在治疗中应该遵循“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 对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要进行客观的评价, 避免中药注射剂的滥用现象, 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

3.4.4 加强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工作

2006年开始, 我院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安全使用问题就采取了以下干预措施, (1) 临床药师加强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督查; (2) 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控; (3) 提高医护人员对中药注射剂的正确认识, 加强对中药毒性知识的宣传; (4) 中药注射剂的引进需经医院药事委员会的严格遴选。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 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比率有所降低, 但滥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规范中药注射剂的安全合理使用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13.

[2]徐艳萍, 王新.2007年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1) :40-41.

[3]卢美娇, 梅泽芬.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9) :48.

[4]白晓菊, 张志芬, 于妮娜, 等.规范中药注射剂功能主治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药品标准, 2009, 10 (2) :106.

[5]莫斌斌, 姜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统计分析[J].中南药学, 2003, 3 (3) :184.

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 随机抽取平阴县县城的实验小学、龙山小学、平阴四中、平阴一中、实验中学, 农村的孝直镇中心小学、东阿镇小学、平阴镇中心中学等八所学校中7岁的761人、9岁的618人、12岁的676人、17岁的879人。由专业医生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工作手册》方法检查龋齿及其填充情况。

2 结果

2.1 乳牙患龋情况

调查7、9、12岁学生2 055人, 乳牙患龋者453人, 乳牙患龋率为22.04%。男生乳牙患龋率为18.42% (173/939) , 女生为25.09% (280/1 116) , 女生高于男生,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x2=13.73, P<0.001) ;患龋率最高的是7岁组, 男女学生3个年龄组间患龋率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x2=163.40、P<0.001) 。调查学生的龋均为0.42 (898/2 155) , 其中男生为0.36 (336/939) , 女生为0.50 (562/1 116) 。 (表1)

2.2 恒牙龋患情况

检查2 934人, 恒牙患龋者114人, 龋患率为3.89%。恒牙龋患率, 男生为3.09% (46/1 484) , 女生为4.70% (68/1 450) , 女生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96, P<0.05 ) 。恒牙龋患率高峰均在12岁组, 男生与女生4个年龄组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x2=10.39, 13.05, P<0.001) 。调查人员龋均为0.07 (203/2 934) , 其中男生为0.06 (79/1 408) , 女生为0.08 (124/1 526) 。 (表2)

2.3 龋齿填充情况

龋齿的填充率, 乳牙为13.36% (120/898) , 恒牙为18.22 (37/203) 。不同年龄男女生龋齿填充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分析

龋齿的发病率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生龋患率高于男生;乳牙龋病高峰在7岁年龄组。这与平阴县1995年的发病情况基本一致。但也有以下几点不同: (1) 2006年的龋患率有明显的下降, 乳牙及恒牙较1995年分别下降36.35%和41.92%。恒牙的龋患率下降幅度相当大。 (2) 龋均的下降幅度也相当大, 乳牙和恒牙分别下降38.03%和30.00%。

3.2 结果讨论

学生龋齿的填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但明显偏低 (乳牙和恒牙分别为13.36%和18.22%) , 这可能与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关。许多家长不认为龋齿是病。因此平阴县的龋齿防治工作还应从更广泛的渠道进行宣传教育, 使家长、学生充分认识到龋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做好龋齿的预防和治疗填充工作, 从而减少龋病的发生, 促进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通过对717岁中小学生龋病发生、治疗的调查分析, 了解学生龋齿防治的动态状况, 总结经验, 以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方法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工作手册》中关于口腔病的统一标准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龋患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但较1995年发病率已有明显的降低。龋齿填充率明显偏低。结论应继续加强对学生健康和口腔的卫生教育。

上一篇:党员积极分子先进事迹下一篇:XX年企业保密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