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024-07-14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精选7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第1篇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来谈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之中,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第2篇

■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

■套路作文教学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大量阅读、适当练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记者:每年的高考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受关注的往往是高考作文,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温儒敏:这跟语文的学科性质有关。语文属于基础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到处都有语文现象,说话写字读书看报都有语文,所以人人都在“语文生活”之中,有点“动静”就容易成为议论焦点。而且似乎谁都可以对语文、对作文发表意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不好随便插嘴。每年高考之后各种传媒铺天盖地都在炒作语文、议论作文,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门学科的社会性、人文性。另外,传媒的“话语权”很多掌握在文科出身的记者编辑手中,他们本身就是靠语文能力“吃饭”的,对语文现象情有独钟也不奇怪。高考作文本来也见仁见智,容易引起争议,正好为传媒提供了吸引眼球的素材。实际上,传媒的过分关心有时会干扰学术探讨。语文教育,包括作文教学,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痛快文章所能解决了的,需要大量冷静的调查研究,传媒过于关注往往会帮倒忙,甚至产生困扰。比如报纸上常见有的作家总是把作文教学说得一钱不值,恨不得全都像他们那样写放达文章。其实这是两回事,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

记者:每年阅卷完毕,总有一些考生的作文现象引人注目。比如今年的四川籍一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也有的考生用寓言体写作文。而湖北一考生写的古体诗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更被奉为2009年高考最牛作文。您是怎么评价这样的个性化高考作文以及人们对个性化作文的追捧现象?

温儒敏:我没有读过所谓“最牛作文”,料想可能的确是有才华,阅卷者破例给个高分也无可厚非。其实每年阅卷,对于某些有才情个性甚至走偏锋的作文,老师们也还是以欣赏与肯定居多的。这些年新课改的精神深入人心,大家比较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对那些应试式的“套路作文”都很反感,这种社会心理就

寄托在“最牛作文”上。其实,所谓“最牛作文”毕竟是很个别的,没有多少代表性。据我所知,“套路作文”在高考作文中还是占多数。话说回来,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镣铐”就是考试的必要限制。如果“太文学”、太自由、太不着边际,甚至有意冒险走偏锋,难免给评分的控制带来难度,考生也可能吃亏。高考作文和文学创作毕竟有差别,那些高分的作文总是既遵循规则,又尽可能摆脱通常的套路,显现自己立意构思的个性的。如果平时阅读写作训练较多,整体能力上去了,应对高考那些“规矩”并不难,“带着镣铐跳舞”也能跳得很“牛”。至于那种走偏锋办法,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值得提倡。

记者:为应对高考,通行的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准备,您对这样的“套路”怎么看?

温儒敏: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不应当把“仿写”沦为“套路”,着眼于“套路”这种学习太过了,肯定束缚个性,形成“八股”。现在有很多作文书,不宜让学生多看,看多了,匠气就来了,兴趣也就没有了,那毕竟是敲门砖。那种专门给学生讲作文套式窍门的所谓作文教学,也不应当提倡。为什么?败坏胃口。即使考上大学,学生对这一套也可能深恶痛绝。

上学期我给北大本科生上课,作了一个调查,想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与看法。结果很不理想,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应试式方法表示反感。有些同学说:“作文带给人的折磨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回忆面对高考,“铺天盖地的作文参考书、满分作文解密、各种作文文体结构、素材的迎面袭来,让我们迷失了方向……作文成了木偶戏,而不再是本色演出,那根操纵木偶的绳子就是高考高分作文的潜规则。”学生们看透了高考作文的某些套路程式,认为无非就是所谓信心、希望、信任等一套不变的主旋律,如碰到“留给明天”或者“愿景”之类题目,将平时准备好那些素材套路往上一套,开头结尾点点题就可以了。老师一般也不希望学生太多创新,因为高考改卷无非就是看是否切题、结构、字句如何,每篇两三分钟就翻过去了,哪有时间欣赏你的创新?于是有的学生考了高分,也看不起自己,“喜分数之高,悲文章之差”,知道就那么回事。还有的学生回忆中学老师教如何吸引高考改卷者的眼球,框架如何变通,成语妙语如何贴上去增色,等等,甚至“感情也可以模仿”。有些学生慨叹,“长期写着华而不实或者自己都难于相信的文章,又何来心灵的慰藉与净化?”所以我觉得范文仿写是可以的,但不应沦为套路作文教学,那不利于健全的情感与人格的培养,还可能养成说空话大话的弊病,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

记者:对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各种评论,比如有人认为联系现实类的题目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也有人认为这类题目反而是忽略了我国农村与城市教育差距的现实。您能不能总体评判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温儒敏:大概从2006年开始,高考出现较多新材料作文,就是想放开。今年很多省市的作文题都很放得开,可以让考生发挥。但有些作文题目还是可以斟酌的。比如北京的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很多人说出得好,想象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这可能是侧重考想象力的题目,有些飘,容易跑题。对女生或者艺术感悟力较好、文笔较好的学生可能有利,可以写得抒情、优美、富有文学性。相比之下,我更加欣赏那些比较有规定性,又有发挥空间,而且主要考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题目。如江西卷让考生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辽宁的“名人代言”,江苏的“品味时尚”,等等,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有话说,不容易跑题。当然,有些题目对于农村的考生来说,可能陌生一些,他们限于条件,视野可能比城市孩子要窄一些,这的确也是出题时需要考虑的一方面。

记者:近年来,抒情散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直占据相当比重。有人说,抒情性强的作文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的理性批判意识。您怎样看待这种看法和这种命题趋势?

温儒敏:高考作文出题恐怕不能过于偏重文学化、抒情化。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抒情、审美,等等。高考作文恐怕还是要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考能力。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文学性,语文课中文学类课文占70%以上。这样容易给人造成错觉,觉得语文与作文就是追求文采、文笔。以这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不见得好,但可能很在意文笔,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事实上,多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写作训练中,可能是偏重文笔的。准备高考作文时,也往往教给学生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怎样用某些套式,加上某些漂

亮的格言、警句、人生感慨、历史掌故,等等,故作深沉去吸引改卷子的老师,整个路数是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我给大学一年级学生改文章,发现多数都是抒情体、描写体,即使议论文,也往这方面靠,总是用很多形容词,但不太会论述,缺少思想内涵。我们的作文教学第一要务是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想内涵,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文学性、文笔等,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今年有些省作文命题太过“文学”,容易造成跑题,如“踮起脚尖”、“运动会上的兔子”、“弯道跨越”,等等。相比之下,我倒是比较欣赏国外的一些高考作文题。比如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有过这样的作文题:给出一份关于收录机的说明书,让考生想象给奶奶写一封信,让奶奶喜欢并决定买这个玩意儿,并学会使用。你看,这里有情感、想象、思考,学生不会跑题,又能比较真实地考查其表达能力。还有今年法国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如“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等等。让学生展开论说,等于写一篇小论文了,这是需要平时大量阅读思考积累才有话可说的,而且主要是考查理性思维、逻辑能力,当然还有表述能力。我看这些作文题让我们的研究生来做都很困难。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偏重文学性、抒情性,而对理性思维训练比较欠缺。我希望对这个问题能有人作专门研究,这是牵涉到教学指向的大问题。

记者:有人说,作文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您怎么定位作文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地位?

温儒敏:写作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不是作文本身能够解决的。语文整体水平上去了,写作能力才能上去。国外有人作过专题调查研究,对高中不同班的学生作不同的写作教学试验。一个班每周一篇作文,老师认真批改;另一个班3周一篇作文,其余同样时间鼓励大量阅读。一学年下来,两个班写作能力都有进步,但以阅读为主的那个班进步更明显。结论就是: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因为写作次数本身不会增加学生的信息总量。写作主要属于信息输出行为。在一次次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剪裁、组合等,其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学生总体的信息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影响不大。而多读就不同了,它能够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第3篇

如果从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算起, 这些年来国家为了充分发挥电价的经济杠杆作用, 先后制定并修改完善目录电价政策、还本付息电价政策、燃运加价政策、电力建设基金政策、经营期电价政策、标杆电价政策、竞价上网政策、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节能环保电价政策等几十种。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 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合理的电价管理机制, 带来了电力企业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基本上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开始向市场经济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电能商品的特殊性和电价的特殊性, 电价改革既要有利于电力企业自身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又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既要依靠政府对垄断环节发挥监管作用, 又要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电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规定了制定电价的基本原则, 就是“应当合理补偿成本, 合理确定收益, 依法计入税金, 坚持公平负担, 促进电力建设”。由于电力企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企业, 电网销售电价不宜定得过高, 要充分考虑供需关系、自然资源、时间、季节、历史、政策等因素对电价的影响作用, 所以, 制定电价一是要以电能的价值为基础, 必须满足电力企业合理的成本需要, 具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二是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能源方针, 通过经济杠杆促进电能的合理使用;三是应适应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四是应使客户公平合理负担电力成本, 便于客户接受和实施;五是便于计量和抄表、收费。

我国现行的电网销售电价一般可分为照明用电电价 (包括居民生活电价和商业及非居民生活电价) 、非工业用电电价、普通工业用电电价、大工业用电电价、农业生产电价、趸售电价及农业排灌用电电价等七大类。电价管理是基层供电企业市场营销的一项常态化的工作。作为基层供电企业从事电价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吃透电价政策,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家的电价政策, 才能坚定不移地把执行电价政策当成电价管理的第一要义。

在执行电价政策, 加强电网销售电价管理中, 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通过客户档案、抄表台账、电费台账及发票存根, 对客户销售电价执行情况经常进行核实。营销部门、营业窗口及各相关岗位要存有电价执行文件的有效版本, 并以此为依据, 确定客户电价执行标准, 同时要做到:一是避免出现电价政策掌握不准、客户类别盘点不准、为个人谋私利等违反电价政策的情况, 坚决抵制部分职能部门要求供电企业代收费用的不合理要求, 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范围做好代收代征费的收取与上缴工作;二是严格控制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中核定、修订电价的权限;三是业扩报装时, 准确界定客户用电性质, 正确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四是客户业务变更时, 及时核定电价是否需要随之变更;五是开展用电检查工作, 检查客户用电性质与电价类别是否相对应;六是定期开展营业普查, 全面核对客户电价执行类别;七是日常抄、核、收管理中, 确认电价的执行是否正确。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电价管理稽查工作的体验认为, 当前基层供电企业执行销售电价政策不到位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变更客户用电性质或核定用电比例上。由此而组织的电价稽查, 正是要尽力消除这些差错, 确保国家规定的电价政策执行到位。

电价稽查的重点, 一是要放在用电能量突然增加的居民客户。居民客户用电能量突然增加, 可能是居民生活用电改为商业用电或其他用电以后, 由于用电装接容量增大和用电时间增加而造成的。二是要放在有多种电价的客户。客户一家有多种用电类别, 有的分开安装电能表, 也有的难以按电价类别分别装设电能表, 仅装设总电能表, 然后按其不同电价类别的用电设备容量的比例和用电时间, 确定不同电价类别的用电能量分别计算电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客户用电结构的变化, 其用电比例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为此, 要根据实际用电变化情况进行修订。按照《供电营业规则》的规定要求, 供电企业每年至少对客户用电比例核定一次。

大课间的第一要义 第4篇

这天下午,他又一次来访。

坐在我办公的座位上,他打开电脑中一个关于临沂商城实验学校学生大课间跑操的视频。这是我前不久到山东参加培训带回来的一份视频资料。康同学看后大为感叹,说这样跑操既整齐又好看,认为同学们也应该这样跑,并说,“跑操首先要整齐好看,然后再谈锻炼身体的事”。

我问他:“你是说,跑操时健身不是第一位的?”

“是的,校长。”

“那你告诉校长,什么是第一位的呢?”

“我说不清,但一定不是锻炼。”

此时,八年级的同学恰好正在运动场上训练跑操队形。康同学于是强拉着我从办公室到运动场上去观看,并点评说八年级的同学跑的不整齐、不好看。当他在一楼通道与体育老师相遇时,还不忘提醒体育老师,说大课间一定要跑好。

其实,在最近的一次教师例会上,学校全体教师已经观看过这段跑操视频,大家都认为,集体跑操健身不是第一位的,健身只是一个附加功能。当下,体育老师和班主任们正在研究改进大课间学生跑操的形式和状态。我略感意外的是,学生观看后,竟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大课间是一堂课,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上的一堂课。一所学校的精气神会在这堂课上体现出来。通过大课间,我们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品位,也可以看出师生们的梦想和追求。

宏亮的口号、整齐的队伍、雄壮的步伐,体现出的是高昂斗志、集体精神和严的要求、高的标准,彰显的是青春的信念、信心和勇气。

健身先健心。大课间跑操,健心是第一位的。因为,大课间不仅仅是一堂体育课,也是一堂音乐课、一堂心理课,更是一堂美育课、道德课和人格课。

当口令音乐化,在动听和振奋人心的音乐声中,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同学们整齐地变换着步伐和队形,心随音动、影随形移、身心舒展、美不胜收,所有的压力和疲惫于无形中消弭。

在回荡校园的“一二三四”口号声中,同学们寻找到的不仅仅是满怀的信心和强大的力量,还在整齐雄壮的步伐声中,领悟到了集体的精神和意志,感受到了集体的美好、崇高和荣誉。

集体的美既是一种合作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意志和品质的磨练,还是一种道德的规范和人格的完善。所以,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才有“运动场是一面道德的镜子”之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第5篇

一、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 也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次重要飞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全党思想理论的重大突破, 对指导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8年9月19日,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石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的重要细胞, 担负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先进生产力,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以及新形势面前, 我们更应从三个方面认清石化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科学发展是推动石化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石化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巩固石化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最根本的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石化企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目的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措施办法、能力和水平, 努力实现石化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实现科学发展是石化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力度之大, 为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所罕见。特别是原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导致石化产品市场步入“严冬”。在这个大背景下, 石化企业面临的形势是挑战严峻, 机遇难得。这需要转“危”为“机”, 努力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石化企业科学发展的动力。

三是实现科学发展是增强改革创新精神和改进石化企业党建工作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关键在党, 关键在人。加强改进企业党建工作, 充分发挥石化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 既是石化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石化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 伴随着石化企业改革发展进程, 石化企业党的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 通过不断深化“四好”班子创建活动, 提高了党员干部领导和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理清思路、提高认识,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首先, 我们必须纠正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和理念, 如当前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重经济指标, 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 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 轻长远福利的偏颇。”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 一些错误观念的形成才导致一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事件频频发生: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案件, “三鹿”毒奶事件……以上这些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现象和问题, 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将建立诚信守法环境和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放在了“迫切需要”的突出位置。

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 我们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增进人民群众的福利。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 社会问题不解决也不能长治久安, 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危机。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相反, 解决社会问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 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 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 抚顺石化研究院在做好科技工作和技术经营工作的同时, 加强基础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院士作成才成长报告、开展院史教育、内控教育和安全教育以及实施师带徒培养机制, 使基层建设从源头抓起。围绕和谐研究院的建设, 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 以特色活动凝聚和鼓舞团队。为了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研究院, 提出了“着力构筑以敬业文化、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利益共同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文化体系, 以文化力量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的建设方针。深入开展“深入群众促和谐, 凝心聚力促发展”、“抓源头、促清廉”和《员工守则》宣传教育等主题活动, 通过办实事、找差距, 增强了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 密切了干群关系, 廉洁自律、操守职业道德的敬业文化已扎根于职工。

三、坚持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 石化企业需要提高六种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石化企业就需要提高六种能力:

一是化解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化解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 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只有对危机和风险的来源有特殊的敏感, 善于提前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 才能在危机真正来临时, 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是提高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改革是石化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年石化企业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 石化企业的科学发展更要靠改革。要围绕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 加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 坚定不移地发展主营业务, 清理与主业无关的业务, 压缩管理层级, 缩短管理链条, 做优做强主业。

三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石化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肩负着特别重大的责任。我们把立足自主创新推进企业发展。去年, 我院专利授权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获得国内专利权67件, 其中发明专利63件, 国外专利权3件, 有32件已通过国家专利局的审查。

四是加强基础管理、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能力。企业基础管理是企业的生命力。世界500强企业每10年就要更新三分之一, 有些企业很快被淘汰出局,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基础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壮大过程。石化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夯实企业基础管理, 培育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独特优势。

五是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复杂的市场环境, 石化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主动适应宏观形势,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努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一是转变发展方式。二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六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能力。石化企业领导人员不仅要成为企业家, 也要努力成为政治家。提高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能力, 是石化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 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 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职工, 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 第6篇

一.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见,新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事实,一是报道。报道要以事实为基础,报道的过程要投入真情。因此,新闻的真实性,在真理上要做到事实的真实,在情感上要做到真情投入。

在新闻报道中以事实为基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的真实性,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和原因这几个要素的真实性,这几大因素哪个都不能有虚假,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怀疑。事实报道中所引用的资料必须准确无误,新闻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必须确凿无疑。只有保证了这些新闻要素的真实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的生命是事实的真实性,尊重客观事实是新闻采编人员应信守的第一原则,否则就会出现新闻的失真。

新闻在保证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同时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事实要传递给受众,必须经过新闻工作者的采编,但是由于采编人员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在对同样的事实进行选择采编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强调新闻以事实为本源,并不否定新闻的倾向性,相反,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倾向性。我国的新闻报道方针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大局。即使如此,新闻报道也不能凌驾于事实之上,把某种观念强加于事实之中,而是要投入真情实地采访,用含有真情的思维把新闻事实告知受众。新闻采编人员要学会通过事实的选择、稿子的结构、稿件的组织所形成的内部逻辑力量显示出传播者的阶级立场、价值观念,让受众在审美中不知不觉知晓新闻事实,接受价值观念,进而达到传递意识形态的目的,实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大局的新闻报道目标。

二. “场”的缺失是新闻失真的重要因素

这里说的“场”所用之意为“处所”和“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记者报道失去立场或不在现场都会造成新闻的失真。

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有的记者只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轰动性,为谋取私利恶意歪曲事实或杜撰事实。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纸做的包子》,之后各地媒体转载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经过查实,原来这是一则虚假新闻。这则虚假新闻是新闻从业人员蓄意、恶意的造假,是记者只为利益所趋失去了人生价值立场而造成的新闻失真。

另一种情形是记者不深入现场采访,只是在录制间合成现场,或在办公室、家里电话连线说新闻,更有甚者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其行为是不在新闻发生的场所,虽不构成虚假新闻,但也会导致新闻失实。“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是新闻人追求的目标,“第一时间”是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第一现场”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保证。记者不在新闻现场,记者不深入实地采访,就不能保证新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准确性,或者采用了其他媒体的稿件,其结果是虽不造成虚假新闻,但也就会造成新闻的部分失真。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记者只有亲临现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实,用脑子筛选事实,才能报道真实的事实,反映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为今后防预类似事件提供经验。

可见,“场”的缺失是造成新闻失真的重要原因,而且即使不是虚假新闻也并不意味着其新闻没有失真。

三. 防止新闻失真的对策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之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必须的,也是勿庸质疑的,否则就做不好新闻工作,当然也就不能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新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否则党和国家将失去民心民意。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是要做到新闻总体、本质的真实,要强调客观、公正,有立场。本质的真实,除了客观、公正以外,就是要把握好新闻事实的内在规律,要强调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要从大局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出发,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意愿。

(二)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新闻事业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阶级没有消亡的社会里,新闻事业必然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隶属于执政党,任何否认新闻事业阶级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任何鼓吹新闻自由的主张都是别有企图的。在我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都要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原则。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向我国渗透,对一些人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正在经受着严重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如此形势,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宣传党的主张,用事实向受众反映我国的改革发展成果,积极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国家稳定发展大局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保证新闻要素的真实性和采编过程的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要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要采写和发表新闻做到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輿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四)提高采编队伍修养

事实发生之后,如果没有新闻从业者的参与,新闻也就无从谈起;只有新闻从业者把“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事实”才能成为“新闻”,而采编人员能不能揭示新闻的本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从业者的修养,只有加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尽可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从业者的素养至少应包括政治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艺术学和人类文化学。素养的高下决定着对信息的取舍和如何处理。新闻从业者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世界,面对的是纷繁的各行各业。因此,只有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其特殊规律,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抓住新闻的价值。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因此,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队伍建设和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提高新闻真实性的关键所在。

(五)回归基层生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闻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才会获得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如果记者坐在家里“策划”新闻,索要各部门的文字材料,就难以反映生活的真实,更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就背离了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社情民意。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采访写作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

高放:民主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第7篇

从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谈起

《同舟共进》:本刊2007年第12期“民主:社会主义的生命”专题,不知您是否读到?能否请您也发表一点意见,参与民主问题的讨论?

高放:贵刊的这些文章我都认真拜读了,受益良多。例如民主的核心是要实现宪政民主,要消除对民主选举的恐惧症,中国实现民主要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弯路,中国要实现“优质民主”,而不要“劣质民主”,等等,这些见解都是真知灼见,富有启迪。我还注意到,贵刊编者在按语中提出:“中国的民主之路不平坦,梦想变成现实不容易。民主究竟是什么,如何找到适合中国的民主模式和路径,怎样建立优质民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需要我们思考、探索、破解。”我认为这里首先提出的民主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就很值得讨论清楚,力求取得共识,然后才能进一步寻找到达民主彼岸的路径。

《同舟共进》: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引发了对民主的热烈讨论。有人说“民主是不坏的东西”、“民主是不很坏的东西”,甚至有人说“民主是坏东西”、“民主不是东西”等等,不一而足。您认为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

高放:俞可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如果要我发表意见的话,我说:民主是难得的最好的东西。民主,顾名思义应该是主权在民,或由民作主。民主与专制相对立。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科学世界观,它是最好的国体和政体,又是各种社会团体最好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选举贤能,集思广益,择善决策,立法治理,制约权力,防治腐败,匡正祛邪,及早纠错。

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

《同舟共进》:您为什么把“选举贤能”作为民主的首项内容、第一要义呢?

高放:我用“选举贤能”这句话,是从《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子所说的“选贤与能”稍作修改而来的。

西方的“民主”、“选举”两词起源于古希腊。早在公元前15世纪中叶在希腊文中出现的“民主”一词,是由“人民”(demos)和“权力”(kratia)组成,意为“人民的权力”,即主权在民、由民作主。当时希腊小国寡民,奉行的是公民的直接民主。

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民主选举有了进一步发展,平民能与贵族共同协和治理国家,从此共和国成型。

近代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逐步发展起来之后,公民无法以直接民主来治理国家,才出现了间接民主,即由选民分选区选出议员,组成议会作为立法机关。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政党之后才有政党参与竞选,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执政党组阁。美国建国后又开创了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总统由选民从竞选者中挑选的新体制。

《同舟共进》:为何民主选举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经一二百年才逐步定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急于发展民主选举呢?

高放:社会主义民主理应承继人类文明成果,并开创更高类型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平民百姓的民主。

西方式的议会民主选举从1907~1911年起已在清朝的资政院和谘议局议员选举中试验。当时资政院的议员分钦选、民选两部分,民选98人,约占一半;谘议局议员采取两次复选法产生,即先从有钱有势有才学者当中选出“合格选举人”,再从中互选出议员。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这是继1898年昙花一现的菲律宾共和国之后,亚洲第二个民主共和国。随后中国出现过民国国会、国民参政会、国民大会、参议会等民选机构或反映民意的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第一部宪法明文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除精神病患者和被剥夺法定权利者外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早在1953年就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同年5月开始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等基层单位的直接选举工作。毋庸讳言,由于受苏联等额选举的影响及1957年以后“左”的路线干扰,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主选举很不完善。

1979年通过了新选举法,1982年和1986年又作了必要修改。从1997年十五大到2007年十七大,三次大会的报告都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列为我国人民民主的四个内容和程序,其中民主选举居首,也就是具有第一要义。道理显而易见,因为选民只有首先享有选举代表和负主要责任官员的决定权,才能进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各级人民代表和负责官员只有真正由选民选举产生,才能切实为选民的福祉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并接受选民监督,完全对选民负责。政府官员首先要做到权为民所授,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如从1907年算起,我国的民主选举已有100年历史。当今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世界民主潮流汹涌澎湃,我们更应加快民主建设步伐,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同舟共进》: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态势究竟如何?

高放:著名政治学家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次浪潮: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一书中认为,世界民主化的第一次浪潮是1828~1926年,有33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二次浪潮是1922~1942年,有40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三次浪潮是1974~1990年,有32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我没有及时看到亨廷顿这个观点。我曾把20世纪世界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消长概括为三个浪潮:大体上1911~1923年为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一个浪潮;上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是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二个浪潮;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三个浪潮。中外学者都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确有世界民主浪潮高涨的态势。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我国已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中就有关于公民选举权的具体规定,理应付诸实施,表明我国是信守诺言的负责任的大国。选举权是现代化国家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制是宪政体制的首要组成部分,民主选举就是由选民授权给其代表和行政首脑,因此它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依据。

如何切实推进我国的民主选举

《同舟共进》:您从国内、国际、历史、经验、学理、现实等方面论证了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能再简要谈谈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选举的历史吗?

高放:早在1928年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政权之初民主选举就开始起步了。后来在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又有新的进步。可惜建国后没有吸取我党亲自开创的好经验,照搬苏联的选举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依然未有大的改进,使广大民众对基层民主选举相当冷淡。

老苏区的民主选举照搬了苏联等额选举的模式。毛泽东在1933年11月写的《长冈乡调查》中明确指出:长冈乡苏维埃选举的缺点之一在于“候选名单人数恰如应选人数,没有比应选人数增加一倍,因此群众对于候选名单没有批评。”这里只是讲到了真正的民主选举应该有候选人差额,而且还要有多一倍的差额。真正的民主选举还必须有竞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候选人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便于选民作出自己的判断,独立自主地投票。

1941年在延安举行的边区参议会参议员民主选举,开创了在共产党员间开展竞选的好经验。当时同一选区的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校长郭化若三个共产党员候选人展开竞争,各自发表演说,最后因抗日军政大学人多势众,郭化若当选参议员。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副市长选举曾采用发表电视讲话参与竞选的方式。我亲耳听到吴仪同志参与竞选的演说,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当选副市长,将以鲁迅先生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市民服务。”

遗憾的是自从我参与北京市区人大代表选举,50多年来没多大改进。只有1979年的区人大代表选举采取差额竞选,有人认为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随即后退。后来的区人民代表选举有差额但没竞选。

以2006年10月14日的一次选举为例,我手边还保存着一张选民证。当时是三个候选人任选两人。选举前只贴出这三个候选人的简介,选民始终不见其人影,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选民投票时习惯性地投排名前二人的票,第三人照常是陪选。选民热情不高,不去投票还不行,会被不断催促。有的选民只好将票上的三个候选人都选上,成为废票,或者选票没有投入票箱,悄悄撕掉或带走,以示抵制这种不够民主的选举。近10多年来我每次都向投票站的负责人建议:为什么不能让几个候选人与我们选民见个面,说几句话,可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广大选民衷心期待执政党能够倾听众多选民的殷切呼声,让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能够有序地开展候选人的竞选。

1979年通过的选举法第30条明文规定:“各党派、团体的选民,都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为什么我们难以依法开展民主竞选呢?为什么建国已近60年,还不能开展省级和全国人大代表的直接民主选举呢?苏联模式的等额选举固然有弊病,但苏联在1936年即建国19年时已实行全国最高苏维埃代表由分区直接民主选举产生,斯大林作为候选人还在莫斯科选区发表了演说(当然,由于苏联是等额选举,这不能算是竞选演说,即便差额,谁也无法与斯大林竞选)。我们还比不上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啊!真应该急起直追了!

《同舟共进》:除了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外,民主选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

高放:按照1982年宪法第10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这里所说的省、市、区或省、县、乡三级行政首脑的选举,在第一步中就可以试行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差额竞选产生,先从乡、区级试点,再扩大到县、市级以至省级、中央级;第二步这三级行政首脑可改为由选民直接差额竞选产生。为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在第一步中可规定候选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产党有7000多万党员,人才济济,每个乡、镇、县、区、市至少都可以挑选出两三个思想作风好、能力魄力强的优秀党员参与竞选,不论谁当选都能维护党的领导。有人很欣赏美国的两党制,认为有两个总统或州长候选人互相竞选,让选民挑一个,才是真民主。其实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主要都是维护富豪、财团的利益,从这一点看美国实际上是一党制,但它以两党竞选形式出现,选民感到自己投一票能起作用。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民主形式,由两个共产党员竞选,既让选民有选择空间,又能维护共产党领导权,何乐而不为呢?将来还可允许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行政首脑竞选。实际上不少地方公选、直选已试行,成绩显著。只要下决心真正启动这方面的改革,很容易于短期内在全国绽放民主选举之花。

《同舟共进》: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统一的,两个共产党员竞选能有什么区别呢?

高放:不同的人当权肯定会有不同的做法与绩效。只要参与竞选的人讲清他当选后准备做哪几件大事和小事以及如何做到,选民就能从中比较哪位候选人的计划和承诺更可取可信。如果某人哗众取宠,开空头支票,选民日后还可以质问他、罢免他。凡是选民民主直选竞选产生的领导人,就要认真向选民负责、由选民监督,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只向上级负责。这样还可以从制度上根绝跑官、买官的积弊,极大地遏制官员的腐败。任命制或严格控制的选举制实际上是为民作主,而不是党领导人民自己作主。只有直接民主差额竞选产生人民代表和行政首脑才能真正激发全民的政治热情,才能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在世界上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特异性。

《同舟共进》:直接民主差额竞选产生行政首脑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30年还难以付诸实践并加以推广?

高放:关键在于一些人习惯于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少人民民主思想,认识不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上级领导人有没有民主思想很重要。不妨举出我熟悉的正反两个实例。正面的实例是江苏省宿豫县于2003年6月在11个乡公推后确定的12名候选人都登台演说和答辩,乡镇干部和人大代表全程听取,再通过专家评鉴和民意测验,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还要到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并给出施政方案,最后得票多数的当选者多数人感到满意。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大力支持这种公推竞选,认为“公推竞选是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了选举制度,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可也有公推直选的县长因不符合上级领导人意愿被撤职的实例。1998年J市L县在人代会上直选县长时,市委推荐的县长候选人落选,该县党校副校长兼党委书记刘慎刚以压倒多数票当选县长。市委连夜召开紧急常委会,以刘曾贿选拉票为由竟决定撤销其县长职务,次日上午不通过县人代会就宣布决定,使刘慎刚成为世界历史上任期只有十几小时的最短命的县长。事后并没有查出他有贿选行为。(见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34页)这种做法挫伤了人民代表和选民的积极性。

《同舟共进》:俞可平曾把民主比作陀螺,很有意思。民主为什么像陀螺?如何才能使这个陀螺转起来并越转越快而不至于停顿倒下?

上一篇: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有效途径下一篇:财政部门科学发展观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