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

2024-06-05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精选8篇)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 第1篇

课堂同步基础训练

1.(2020·天津,8)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下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上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

B.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rDNA中

C.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场所

D.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2.(2020·山东,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3.(2020·浙江1月选考,16)下列关于用不同方法处理与培养小鼠骨髓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液培养,会使M期细胞减少

B.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不影响G1期细胞进入S期

C.用促进细胞分裂的试剂处理,G2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加

D.用仅含适量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液培养,S期细胞的数量增加

4.(2018·全国Ⅰ,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2020·北京,5)为探究干旱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用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条件,处理白刺花的根尖,制片(压片法)后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变异的情况,细胞图像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制片需经龙胆紫染色→漂洗→盐酸解离等步骤

B.直接使用高倍物镜寻找分生区细胞来观察染色体

C.染色体的形态表明该细胞正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D.观察结果表明该细胞染色体发生了变异

6.(2016·海南,6)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B.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纺锤丝出现在分裂间期

C.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

D.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

7.如图为高等植物细胞(2n)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图中1代表囊泡,2代表细胞壁,3代表纺锤丝。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点断裂导致DNA数目加倍

B.图乙细胞中的2是通过1与赤道板融合而形成的C.若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将会阻止图丙细胞的继续分裂

D.若用秋水仙素抑制3的形成,则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点不能正常分裂

8.如图甲、乙为某生物的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示意图,图1和图2为核DNA数量变化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对应图1中曲线的CD段,对应图2中曲线的FG段

B.乙图为细胞分裂后期图,这一时期两曲线有不同的变化

C.甲图所示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

D.观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同一细胞来观察甲、乙两种时期

9.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则c→d过程细胞中核DNA数量不变

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数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与a点相同

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数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10.如图1和图2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处于图1的CD段

B.图1中DE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数量不变

C.图2中a对应图1中的AB段,c对应图1中的EF段

D.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图2中d所示的情况

11.(2019·海南,22)若要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适宜的材料和染液组合是()

A.大蒜根尖细胞,龙胆紫溶液

B.玉米根尖细胞,台盼蓝染液

C.菠菜叶肉细胞,碘液

D.番茄果肉细胞,吡罗红染色剂

12.如图是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根毛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在观察的图像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已死亡

D.若用图中b区域的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现象明显

13.(2020·山东高三模拟)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的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有序进行。周期蛋白cyclin

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被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周期蛋白cyclin

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被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上述调控过程中MPF的活性和周期蛋白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达或CDK1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检验点

B.cyclin

E可能与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C.若将G2期和M期细胞融合,则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会提前

D.蛋白激酶CDK2可能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

14.(2017·全国Ⅲ,29)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合成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________,使细胞周期被阻断,即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血清饥饿法: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D

2.C

3.A

4.C

5.D

6.C

7.C

8.D

9.D

10.C

11.A

12.C

13.B

14.(1)分裂 分裂间

(2)纺锤体形成 不会

(3)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 第2篇

1.(2017·全国Ⅱ,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2.(2016·全国Ⅲ,6)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3.在家蚕遗传中,黑色(A)与淡赤色(a)是有关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相对性状,黄茧(B)与白茧(b)是有关茧色的相对性状,假设这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有三对亲本组合,杂交后得到的数量比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黑蚁黄茧

黑蚁白茧

淡赤蚁黄茧

淡赤蚁白茧

组合一

组合二

0

0

组合三

0

0

A.组合一亲本基因型一定是AaBb×AaBb

B.组合三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

C.若组合一和组合三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与组合三的相同

D.组合二亲本基因型一定是Aabb×aabb

4.假如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瘟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现有一高秆抗瘟病的亲本水稻和矮秆易染病的亲本水稻杂交,产生的F1再和隐性类型进行测交,结果如图所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问F1的基因型为()

A.DdRR和ddRr

B.DdRr和ddRr

C.DdRr和Ddrr

D.ddRr

5.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基因型有4种

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

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而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

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的植株占

6.某植物个体的基因型为Aa(高茎)Bb(红花)Cc(灰种皮)dd(小花瓣),请思考如下问题:

(1)若某基因型为AaBbCcdd个体的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种,基因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AABbccdd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若某基因型为AaBbCcdd个体的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__种,基因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其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AaBbccdd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7.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甲×乙     乙×丙       乙×丁

F1白色

F1红色

F1红色

↓⊗

↓⊗

↓⊗

F2白色  F2红色81∶白色175 F2红色27∶白色37

甲×丙

甲×丁

丙×丁

F1白色

F1红色

F1白色

↓⊗

↓⊗

↓⊗

F2白色  F2红色81∶白色175   F2白色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哪些遗传定律?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8.(2020·全国Ⅱ,32)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9.(2018·全国Ⅲ,31)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杂交组合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个体数(个)

红二×黄多

红二

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

红多×黄二

红二

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圆单×长复

圆单

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

圆复×长单

圆单

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________的比例。

10.(2019·江苏,32)杜洛克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A_B_

A_bb、aaB_

aabb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I、i,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基因不抑制,如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I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D

2.D

3.C

4.C

5.B

6.(1)8  27  8

(2)4  9  6

7.(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对。①本实验的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中显性个体的比例为(3/4)n,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中都涉及4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所涉及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8.(1)板叶、紫叶、抗病

(2)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3)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

(4)AaBbdd

9.(1)非同源染色体 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 一对 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

(2)1∶1∶1∶1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 第3篇

一、介绍元认知知识,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 元认知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元认知训练是一个以前从未听说的“新生”训练过程。所以, 在复习之初, 对学生就元认知的相关知识等应作大致的介绍, 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 元认知的一般知识。

让学生理解元认知的最一般知识, 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的前提。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把元认知的概念、内涵等基本知识整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小讲义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讲解时着重对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作重点阐述, 让学生深刻领会元认知的强大功能, 牢固树立元认知训练的坚定信心。

2. 生物学方面的元认知知识。

这部分的介绍主要包括生物学的学习特点、教材各章节的特点及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等。教材各章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有紧密的联系, 把握他们的本质, 弄清他们的关系, 便于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而各章节在高考大纲中又有明确的考查目标, 有了明确的复习目标, 可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 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便于自我检查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过程。

3. 通用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针对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笔者着重向学生介绍了记忆的过程、遗忘的一般规律、问题解决的过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的信息加工流程、建构主义基本思想等。通过这些心理学知识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规律和方法, 为自身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二、进行元认知训练,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笔者在进行训练之初, 首先对学生进行能力测量, 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自我提问法。

根据认知活动过程, 笔者设计了“每日自我提问单”和“每题自我提问单”。这些提问单向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启发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在“每日自我提问单”的训练过程中, 针对不同时期采取的要求也有所侧重:开始阶段,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提问单的填写;一个月后, 要求学生口头向老师汇报;两个月后, 要求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提问, 老师只抽查个别同学了解自我提问单在学习过程中的执行情况。

2. 结果检查法。

针对学习过程反馈性差、总结性差的学生, 笔者采取了结果检查法, 强化了对其学习结果的检查。强化结果检查, 可以让学生养成从结果中寻找自我调控方法的习惯, 从成功中提炼优势,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训练时, 设计了“每题自我反思单”和“错题自我反思单”, 从解题过程和结果剖析两个角度进行训练。具体方案: (1) 教师立案。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圈出错误之处, 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2) 师生交流。与学生面谈交流探讨, 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 引导学生如何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 (3) 学生反思。学生将失误内容与原因记录到错题本上, 对照“错题自我反思单”进行自查反思。 (4) 定期复查。按照遗忘的“先快后慢”规律, 要求学生在反思后当天、第二天、一周后、半个月后各复习一次, 并经常督促学生复查。

3. 强化体验法。

对于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 根据决定学生学习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目标价值性入手,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让他们对生物感兴趣,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他们认为有用的内容, 才能诱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笔者将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尿液化验单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作为医生来诊断, 并对糖尿病患者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4. 目标管理法。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有效地使用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训练时, 笔者首先尝试了要求学生对阶段性学习任务设定目标, 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实现目标, 并不时地检查实现目标的情况。在每次测试之后要求学生填写“目理管理单”, 包括学习目标成绩、完成成绩、存在问题、经验教训、下一目标成绩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在班内与自己相差5名的学生, 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竞争, 利用学生求胜心强的心理进行目标管理。

三、利用课堂教学机会, 增加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结果的检查和修正等认知因素的调控, 而且还包括对学习兴趣、态度、动机水平、注意程度、情绪状态等非认知因素的调控。对于非认知因素的调控, 元认知体验则是最活跃的因素, 它可以为调节活动提供必需的信息, 也能够对其他因素产生强烈影响。复习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表达、展示及应用各种学习策略的机会,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 在进行遗传专题复习时, 请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将他们的解题过程展示出来, 这样不仅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也使这些学生的学习策略应用水平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交流、反馈及自省过程,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习题训练 第4篇

【关键词】生物 高考复习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必不可少。驾驭知识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学习,另一方面更需要训练。因此,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十分重要。在习题训练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获取信息

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从题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常有学生抱怨题目太长,不知所云。殊不知恰恰是这样的题目里往往蕴藏着解题的关键,只要能够获得有用信息,则答案可手到擒来。

例1、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B.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 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 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解析:此题所涉及的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是我们没有学习过的知识,且题目文字较多,所以不少学生感觉困难,题目读不懂。但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1、此题考察激素调节。2、题目中涉及两种激素,一种(甲状旁腺素)使血钙浓度上升,另一种(降钙素)使血钙浓度降低。即他们的关系是拮抗。至于哪种激素是哪个腺体分泌,在什么情况下发挥作用都是题目给出的无关条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将题目所给信息提取出来之后,这道看似复杂,没有学过的问题很轻松的就被解决了。所以说,读题是解题的基础,一定要灵活的从题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一般是先明确这道题考察的是那个专题,再看是其中的哪一知识点,然后调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注重识图看表

生物高考中图、表、曲线等形式的命题是常见题型,也是学生考试中的难点。生物图表解题能力十分重要。这类题目解题关键在于三步骤(即识图、析点、明线),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例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所以本题应该选C。

三、注重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性的题目在高考中年年出现,但是学生在这类题目中的得分率却并不理想。《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具备一定实验与探究能力,尤其侧重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所以,实验探究性的题目作为专题的一种类型,必须强调其重要性并多加练习。

实验设计型题目涉及实验观察和分析的基本技能,渗透设计实验解决实验问题的思想,其思考性、综合性较强。解答实验设计题的基本方法是:

1、明确实验目的

2、确定实验原理

3、决定实验变量

4、设计实验方案(一般可以分为:分组、编号、做对照处理、再做相同处理、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得出结论。)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基本原则,尽量避免无关变量的影响,为此设置实验对照(对照原则)和平行实验(等量原则)以排除无关变量,增强实验结果可信度和说服力。

下面是几道例题:

例3、 可被用来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的是( )

解析:本题实验考查实验设计原则(对照、等量)的运用。实验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因此要设置两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还要运用等量原则。选项B错在没有设置对照,选项C没有注意等量原则,而选项D对照设置错误。故选A。

四、注重知识应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复习时应选择贴近生活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原本枯燥的复习课意兴盎然。例如果酒、果醋的发酵区别问题,无籽果实(无籽番茄、无籽西瓜)形成的原因、植物施肥过多为何会“烧苗”、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什么是赤潮、外来物种如何入侵本地生态系统问题等等。通过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这些日常生活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精选练习是成功的关键

精讲精练,让学生每做一题即有所收获,避免重复劳动。选练习时注意避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让学生在练习中循序渐进,巩固知识,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能力,树立信心,找出差距。做题过程中,重要是弄清楚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关注基础,与偏、难、怪题说拜拜。高考题目遵循的是基础和能力并重的原则,极少出现偏、难、怪题。我们要精选练习题,避免盲目使用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正确的使用练习可以进一步强化已复习的知识,巩固重点和难点,弥补复习的缺漏。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学生仔细做,教师认真改,并有针对性的作出分析,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指出问题,解决矛盾。真正让我们付出的汗水有所收获。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 第5篇

1.(2018·江苏扬州模拟)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

C.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解析:选D。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F组加入了S型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而出现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组经煮沸、D和E组为R型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所以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B、C和F组,D错误。

表达过程与细胞器分工合作的综合考查

2.(2018·安徽淮南一模)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运输取决于自身氨基酸序列中是否包含了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及信号序列的差异。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过程形成多聚核糖体,加快了多肽链合成的效率 B.③过程输出的蛋白质中信号序列被切除属于对蛋白质的加工 C.无信号序列参与的蛋白质留在了细胞质基质 D.蛋白质经⑥、⑦过程进入相应结构时无选择性

解析:选D。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A正确;粗面内质网负责加工来自附着于其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B正确;从图上看胞质可溶性蛋白没有信号序列,C正确;蛋白质经⑥、⑦过程进入相应结构是由于信号序列差异造成的,D错误。表达过程中不同酶活性联系的综合考查

3.大肠杆菌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也可以通过合成β­半乳糖苷酶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加以利用。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测定其细胞总数及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变化(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0~50 min,细胞内无β­半乳糖苷酶基因 B.50~100 min,细胞内无分解葡萄糖的酶

C.培养基中葡萄糖和乳糖同时存在时,β­半乳糖苷酶基因开始表达 D.培养基中葡萄糖缺乏时,β­半乳糖苷酶基因开始表达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 第6篇

1..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2.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D.甲=乙,主动运输

3..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4..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 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5.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 第7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1.(12分)(2018·高考福建卷)G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含GDNF基因的表达载体(如图1所示),并导入到大鼠神经干细胞中,用于干细胞基因治疗的研究。请回答:

(1)在分离和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的过程中,使用胰蛋白酶的目的是__________。(2)构建含GDNF基因的表达载体时,需选择图1中的__________限制酶进行酶切。

(3)经酶切后的载体和GDNF基因进行连接,连接产物经筛选得到的载体主要有3种:单个载体自连、GDNF基因与载体正向连接、GDNF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如图1所示)。为鉴定这3种连接方式,选择Hpa Ⅰ酶和BamH Ⅰ酶对筛选得到的载体进行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DNA片段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第__________泳道显示所鉴定的载体是正向连接的。

(4)将正向连接的表达载体导入神经干细胞后,为了检测GDNF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用相应的__________与提取的蛋白质杂交。当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达到一定密度时,需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以得到更多数量的细胞,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

解析:(1)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的作用是使细胞分散开。(2)由图可知,在GDNF基因两侧各有一个Xho Ⅰ酶切位点,在载体上有一个Xho Ⅰ酶切位点,使用该酶既可以将GDNF基因切割下来,又可以将其插入到载体中。(3)用HpaⅠ酶和BamHⅠ酶对3种载体进行双酶切,然后对得到的DNA分子片段进行电泳分析。对于载体自连的DNA分子来说,只有HpaⅠ酶切位点,切割后只有一种片段,长度为6 000 bp;对于正向连接的载体来说,切割后产生两种片段6 000 bp和700(600+100)bp;对于反向连接的载体来说,切割后产生两种片段6 500 bp和200(100+100)bp。所以第②泳道显示所鉴定的载体是正向连接的。(4)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法。用相应的抗体与提取的蛋白质杂交,若有杂交带,说明目的基因成功表达。当培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需进行传代培养以获得更多数量的细胞。

答案:(1)使细胞分散开(2)XhoⅠ(3)②(4)抗体 传代

2.(14分)(2018·高考四川卷)将苏云金杆菌Bt蛋白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可获得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其过程如下图所示(注:农杆菌中Ti质粒上只有T­DNA片段能转移到植物细胞中)。

(1)过程①需用同种__________酶对含Bt基因的DNA和Ti质粒进行酶切。为将过程②获得的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筛选出来,应使用__________培养基。

(2)过程③中将棉花细胞与农杆菌混合后共同培养,旨在让__________进入棉花细胞;除尽农杆菌后,还须转接到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

(3)若过程④仅获得大量的根,则应在培养基中增加__________以获得芽;部分接种在无激素培养基上的芽也能长根,原因是__________。

(4)检验转基因棉的抗虫性状,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能减少__________的使用,以减轻环境污染。

解析:(1)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应使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筛选细菌应使用选择培养基。(2)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是农杆菌感染植物时,Ti质粒上的T­DNA片段能够转移并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因为T­DNA上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以可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获得T­DNA片段的植物细胞。(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可加入激素调节植物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幼嫩的芽顶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并向基部运输,促进根的分化,故芽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中也可以生根。(4)在个体水平上检测抗虫棉时可在抗虫棉上投放害虫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抗虫的性状;抗虫棉因具有抗虫性状,故可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 选择(2)T­DNA 筛选获得T­DNA片段的植物细胞(3)细胞分裂素浓度 芽顶端合成的生长素向基部运输,促进根的分化(4)投放棉铃虫 农药

3.(16分)(2018·高考山东卷)治疗性克隆对解决供体器官缺乏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流程如下:

(1)过程①采用的是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技术,过程②采用的是胚胎工程中的________技术。(2)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其中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基)的________。(3)如果克隆过程中需进行基因改造,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载体)时必须使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工具酶。基因表达载体上除目的基因外,还需有________基因,以便选出成功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细胞。

(4)胚胎干细胞可以来自于囊胚中的________。在一定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若将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个体________(填“A”或“B”),则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解析:(1)过程①表示细胞核与去核卵母细胞结合,即核移植技术;过程②表示早期胚胎培养技术。(2)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CO2气体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基)的pH(或酸碱度)。(3)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两种工具酶;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便于筛选出成功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细胞。(4)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属于胚胎干细胞。在图示过程中,B个体提供的是细胞核,分化形成的组织器官的性状主要是由来自B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体外培养获得的组织器官移入个体B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1)(体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2)pH(或:酸碱度)(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或:限制酶)DNA连接酶(注:两空可颠倒)标记(4)内细胞团 B 4.(19分)(2018·甘肃兰州实战)胚胎工程和基因工程目前在生物技术中发展较快,回答下列问题:

(1)在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实验中,一般通过________(物理方法)将受体细胞激活,使其进行细胞分裂并发育,当胚胎发育到________阶段时,将胚胎植入另一雌性(代孕)动物体内。

(2)在“试管牛”的培育过程中,要使精子和卵母细胞在体外成功结合,需要对精子进行________处理。另外,培养的卵母细胞需要发育至________,该时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3)利用体细胞进行核移植技术的难度明显高于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使获得的转基因牛分泌的乳汁中含有人干扰素,则所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包括:某种牛乳腺分泌蛋白基因及其启动子、________、终止子、标记基因和复制原点等。目前常用的措施是将该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牛的________(填“受精卵”或“乳腺细胞”),导入方法是________。

解析:(1)在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实验中,一般通过电脉冲或电刺激(物理方法)将受体细胞激活,使其进行细胞分裂并发育,当胚胎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时,将胚胎植入另一雌性(代孕)动物体内。(2)在“试管牛”的培育过程中,要使精子和卵母细胞在体外成功结合,需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另外,培养的卵母细胞需要发育至MⅡ中期,该时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3)体细胞分化程度高,不易恢复全能性,所以利用体细胞进行核移植技术的难度明显高于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4)若要使获得的转基因牛分泌的乳汁中含有人干扰素,则所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包括某种牛乳腺分泌蛋白基因及其启动子、人干扰素基因(或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和复制原点等。目前常用的措施是将该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牛的受精卵,导入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答案:(1)电脉冲(或电刺激)桑椹胚或囊胚(2)获能 MⅡ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3)体细胞分化程度高,不易恢复全能性(4)人干扰素基因(或目的基因)受精卵 显微注射法

5.(19分)(2014·高考福建卷)Rag2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淋巴细胞。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Rag2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其技术流程如图:

(1)步骤①中,在核移植前应去除卵母细胞的________。

(2)步骤②中,重组胚胎培养到________期时,可从其内细胞团分离出ES细胞。

(3)步骤③中,需要构建含有Rag2基因的表达载体。可以根据Rag2基因的________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Rag2基因片段。用HindⅢ和PstⅠ限制酶分别在片段两侧进行酶切获得Rag2基因片段。为将该片段直接连接到表达载体,所选择的表达载体上应具有________酶的酶切位点。

(4)为检测Rag2基因的表达情况,可提取治疗后小鼠骨髓细胞的________,用抗Rag2蛋白的抗体进行杂交实验。解析:(1)核移植是把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2)囊胚期才有内细胞团。(3)可根据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要把目的基因和表达载体直接连接,目的基因和表达载体应具有相同酶的酶切位点。(4)欲检测Rag2基因的表达情况,需提取治疗后小鼠骨髓细胞的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

答案:(1)细胞核(2)囊胚

(3)核苷酸序列 HindⅢ和PstⅠ(4)蛋白质

6.(20分)育种工作者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Ⅰ过程由番茄韧皮部细胞形成幼苗A的过程需要经过________两个关键步骤,该过程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组织培养除了需要提供一定的营养、________、温度和光照外,还必须在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3)已知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少室(M)对多室(m)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用红果多室(Yymm)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Ⅱ、Ⅲ有关实验,则Ⅱ过程中,从花粉形成幼苗B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Ⅲ过程中植物体C的基因型为________。(细胞A为两两融合细胞)(4)图Ⅲ、Ⅳ过程中需要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_______。

(5)在图中Ⅳ过程中,经过鉴别和筛选后,通常植物体D能表现出两个亲本的遗传性状,根本原因是________。解析:(1)图Ⅰ中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关键步骤,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植物组织培养除了需要提供一定的营养、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温度和光照外,还必须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3)Ⅱ过程中,从花粉形成幼苗B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红果多室(Yymm)番茄植株产生的花粉基因型为Ym、ym,故Ⅲ过程中植物体C的基因型为YYmm、Yymm或yymm。(4)植物体细胞杂交时,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5)图Ⅳ中经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植株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能表现出两个亲本的遗传性状。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训练 第8篇

关键词:高三生物,知识网络,措施,应用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 常有学生提出疑问:“书看懂了, 练习却不会做, 原因何在?”我认为这是因为经过分章节的学习, 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 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 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横向、纵向的联系, 很难把握题目的切入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 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呢?在许多教学辅导书中也有归纳好的知识网络, 但要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网络,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网络是指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 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 构成的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高中生物复习的基本任务。首先, 考试大纲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之一是“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因此, 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基本要求, 也是高考直接的考查目标。其次, 网络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只有知识形成网络结构, 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 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途径。可以说, 获取的知识没有形成网络结构, 也就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 当然也就谈不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不止一位学生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把书看过好几遍了, 知识点也记得很清楚了, 可是一做到综合性较强的题总觉得束手无策?我想这也是很多学生身上的共性问题, 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

二构建知识网络的常见类型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 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1. 流程图型

相关知识的呈现具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和反馈关系, 使用流程图能清晰地表示出其中的关系。如:细胞分裂、胚胎发育、中心法则、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具有发展、变化或形成过程的知识, 用文字、线条和箭头按先后顺序编写出知识流程, 并把相关的知识放在流程的合适位置上。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2. 概念图型

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 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 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种图型能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 使学生知识结构化,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细胞的分类与结构:

3. 中心辐射型

某些单元的知识点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 彼此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将这些知识以关键词为中心, 用线条、括号和精练的语言文字, 按知识内在的层次关系, 逐级概括, 层层展开。如以N元素为中心的相关知识:

4. 列表比较型

把教材中易混淆的知识, 如相似或相关知识利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对比, 找出对比的内容、项目, 逐项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 以加深理解, 并避免知识之间相互混淆。如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三构建知识网络的有效措施

构建知识网络的具体操作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了使知识网络建构更有效, 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第一,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开展讨论与交流) , 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网络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第二, 师生互动, 构建一个知识网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第三, 由老师在黑板上构建一个简单的或不完整的知识网络, 通过学生间的分析讨论来加以补充和完善。

四构建知识网络重在应用

实践证明:练习是学生获取、巩固和应用知识的手段之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让学生在做练习中去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对知识间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上图是人和动物体内某些物质转化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 人在饥饿初期, 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途径是 (1) (填图中标号) , 对该过程有促进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 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时, 图中的 (4) (10) ○11○12过程会加强, 这说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 (3) (9) 过程是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4) 图中C物质的作用是与氢结合生成水, D物质主要是通过肾 (器官) 排出体外。

这是一题学科内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要想把它解答得完整, 就必须掌握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途径, 它们间的关系以及与人体健康、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

总之, 我们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方法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 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 挖掘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复习时, 只有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 立足于学科内的综合, 立足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宋立岗.知识结构网络化教学思路的探讨[J].中学生物学, 2002

上一篇:入党材料格式要求下一篇:我在追寻一只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