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课堂反思范文

2024-09-04

春晓课堂反思范文(精选7篇)

春晓课堂反思 第1篇

《春晓》教学反思

城内小学 岳丽萍

《春晓》是一首清丽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和对春花被风吹落、被雨打落的惋惜之情,实质上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学生在学习此诗之前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课堂上要做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去品味诗意,去感受诗情,激发学生对我们古典诗文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突破:

首先,应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我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将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会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学生会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首先让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再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不过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春晓课堂反思 第2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晓教学反思1

这一课的两首古诗都是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古诗《春晓》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对于小学生来说,琅琅上口。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难题。虽然有的同学早就能够背诵下来,但他们理解诗意吗?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从学习《春晓》这首诗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晓”,学生马上联系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来记住“晓”。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很快就明白诗名所包含的意思。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有关春天的什么呢?带着问题去诵读古诗吧!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春晓教学反思2

教学设计: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2.仿照上面二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二句。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夜来:一夜,诗中指昨天一夜。知多少:不知道多少的意思,本诗指花不知被风雨打落了多少。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2.指导朗读。

(1)确立感情基调(赞美、喜爱)。

(2)标出节奏和重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读评评,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

五、背诵、默写课文。

六、作业:朗读课文。

小结: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你们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板书:

春晓

不觉晓闻鸟叫

风雨声花落

后记:

1:学生能够相互关爱了,下课有他们欢乐的笑声就象爱唱歌的小鸟。能主动拾起同学的笔就象小树愿为小鸟遮风挡雨的帮助。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时,学生收获较大。

3: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天真的脸上就是春天的表现。

春晓教学反思3

一年级的孩子处在机械识记记忆阶段,理解能力不是很深,要想让孩子们 学好古诗,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一开始把孩子的兴趣调动起来。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词语。谁能够跟大家交流一下(指两名同学回答)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的春天,我们喜欢,古人也喜欢。因此他们写出了大量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板书:古诗两首)这样的导语设计,让孩子在复习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引起对古诗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

对这首诗内容的学习,我采取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初读,整体感捂一下诗的内容,此时学生感悟的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二步师范读,教会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同时以提问的方式,理解晓、眠、处处、闻等字的意思。第三步是配乐朗诵,学生闭眼冥思,感受春天早晨景色的美丽:雨后的早晨,诗人从甜美的`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来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飘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春雨送到了窗前。最后,我播放一首《春晓》的儿歌,让孩子在歌声中再次感受诗的意境。

讲授本课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回答问题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缺乏“生本”有效形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预想和现实差距巨大。讲课之前,我预想了很多讲课环节,但是在实际讲课的过程中,效果不是很明显。

在我讲课之前,得到了很多教师的指导,受益颇深。讲课尤其是公开课,是教师提升的有效途径。课前的准备,在讲课过程中讲课技巧,课堂驾驭能力的把握,以及课后教学反思,都会使自己得到提升。

老师在教学中只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单就语文教学来说,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低年级还包括识字、认字)怎样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本”的内容

有效结合起来,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也是对“生本”课堂中学生能力的考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与课前的预习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家校之间的有效配合。

总之,“生本”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两者素质的提高,必将塑造课堂的精彩。

春晓教学反思4

这节课,通过《春晓》这首诗的学习,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许多小朋友在没上学前就能把这首诗倒背如流了。现在请会背的小朋友试着背一下。背不下来的认真听一听。”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朗读古诗,学习生字,课上我充分利用《春晓》意境悠闲,学生早已耳熟能详,采取配乐读、比赛读,感情读,组内读、领读、跟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在头脑中形成古诗描绘的画面,达到流利背诵,在识字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记忆生字,本课的形声字较多,因此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记忆生字,并试着给会认的字组词,或说说生活中哪里能用上这些字,在小组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探究精神。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本课的形声字多,课上老师在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识字的合作学习还需进一步加强指导。

看了“春晓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1.有的人课后反思

2.课后反思怎么写

3.小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范文

4.ieueer教学反思

5.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春晓教学反思5

在教学《春晓》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许多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并作了充分的教材分析:《春晓》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一、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

1、通过《春晓》这首古诗的学习,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了解“矢”的演变过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体会世人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掌握本课生字词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课件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为此我作如下教学设计:

1、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上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

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播放《春晓》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2、初读感知

教师在范读的同时演示课件

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所注的汉语拼音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得连贯。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和重音,读出韵脚。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精读理解

(1)指导学生重点理解“晓”“眠”“觉”“啼”“闻”等词的意思。

(2)在游戏过程中理解诗意。玩寻找最佳搭档的游戏。提供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寻找诗句来搭配。

同时告诉学生,古诗语句由于字数的严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和题目补充出来。如“夜来风雨声”一句,联系诗题,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的风雨声”的意思。

4、拓展延伸

春天里处处有美景(提供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只要同学细心观察,就会在春天里发现更多更美好的东西。让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美的景色。

5、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全方位发展,我还布臵了如下作业:

(1)给古诗配幅图画,把诗中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想象画下来,画好之后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分享这美丽的景色。

(2)把古诗变成描写春天的小短文,读给同学听,比比看谁写的好。

(3)把《春晓》写成书法作品,在板报中展览。

6、然而,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

(1)首先,应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2)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我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将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会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学生会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3)再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不过通过备课、讲课、评课,也使我学到了很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春晓教学反思6

春晓这首歌曲在本单元出现,使学生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作品加深,加强对这一题材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在哼唱,学唱,对比唱的多种形式中学会了歌曲,并通过师生一起讨论歌曲感情,恰当的处理了歌曲。

通过教学歌曲《春晓》,使我感触颇深,它又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把同学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崇尚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一年级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也特别关注同学们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学生之所以爱上音乐课,是因为他们能从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通过在首歌曲的学习,同学们对这种题材的了解已经很深刻,不但能够静听歌曲,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还能用语言描述下来,用作画的方式画下来,也能通过指挥的方式表现出来。多种方式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进一步理解。

这节音乐课课堂秩序好,气氛活跃,可以看出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了。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并在音乐课上有了不少的收获。

春晓教学反思7

关于《春晓》这首诗的教学,课后,教研组组织了课后研讨。现将参加研讨的老师们的反馈归纳成以下几点:1、准备比较充分,设计完整,教学程序环环相扣;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特别是识字方法的指导,处理的比较好;3、对于诗句意思的教学,采用抓重点字词的方式进行渗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诗歌的朗读,教师进行了指导;5、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时适时地进行表扬激励;6,学生的学习状态部分不佳。7,指导看图与学文融合的不够到位。

我的反思: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既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能在一开始就从指导识字入手,并能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指导朗读这个环节中,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研读古诗时,教师能通过理解重点字来理解诗句,潜移默化的渗透诗歌的情景,对于学生研读古诗有一定的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注重要把图和文融合的更加紧密些,要让学生通过看图对文的进一步理解。

春晓教学反思8

授完古诗《春晓》,感觉春意融融。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课堂上,以下几方面做的不错。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字告诉你不明白意思?“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三、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的兴致高涨,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我在教学时还有个别环节把握得不好,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说得少了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再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教师要特别注意组织课堂纪律。

春晓教学反思9

古诗《春晓》是众所熟识的名诗,在学习之前我就估计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发现其实好多根本读不准。

读的没有一点感情可言,我想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从表演启发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的兴致高涨,(我以睡得不想醒来的表情为开头,跟着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一夜的春雨,配上白话的诗意解释),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通过这样的教学,现在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春晓教学反思10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确,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这是二年级的第一堂新课,我把这堂课设计成了欣赏课,主要通过欣赏《春晓》以及《春之歌》两首作品感受春天的美丽与重要,除了教会孩子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同时,告诉孩子们要珍惜春天,珍惜时间,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课的学习,能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能主动学习音乐,从而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

这节课把音乐欣赏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在创造中自觉地学习音乐,并从中感到快乐,只是,一节课都在欣赏音乐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二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使得他们对任何音乐形式都感兴趣,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的条件,但是由于他们年纪小,好动,因此,他们注意力不太集中,有些学生听一半就坐不住了,因此,要克服这些问题,我认为,应在聆听中设定多个小问题,尽可能是与他们生活中相关的小问题。

另外,欣赏课要多些小视频与图片,这样可使内容更加丰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顺利进行,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今后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去发现好的方法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春晓教学反思11

教完了《古诗两首》,学生似乎对《春晓》的学习更为积极些,因为在理解与领悟上,孩子们对第二首的学习略胜一筹,理解起来,也相对简单些,所以,现在就《春晓》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春晓》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作者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从而使孩子们喜欢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在教学中,我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试着一些简单的教学,把句子或词语硬生生的拿出来让孩子们去理解,结果孩子们不仅不理解,而且往日课堂上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此时却放得规规矩矩的,可见,低年级的孩子学古诗,光靠老师的逐句讲解,根本行不通,必须要更多地是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你朗读中读出感情,悟出诗意,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继而渐入古诗的意境。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熟练地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如教师的配乐范读、学生的自由读、带动作、同桌比赛读等。这样,学生在变换中领会了读的乐趣,而且还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到最后,学生也就能自主的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见,古诗的教学与“读”是分不开的。

春晓教学反思12

《春晓》这首古诗,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多幼儿都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所以学习这一课时,我把学习重点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了解故事的大意。

上课开始,我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了诗歌《春天》,说说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出古诗《春晓》。请幼儿听磁带朗诵以后,我马上让幼儿分别背诵,给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幼儿表现的机会。幼儿背诵完以后,大家的心才平静下来。幼儿的背诵虽然很流畅,但是缺少诗的朗诵节奏与感情。我示范朗诵了两遍,让幼儿试着学了几遍。我没有急于让幼儿学会朗诵,而是觉得应该在了解诗的大意以后,幼儿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我先讲解“春眠不觉晓”的意思,要知道“觉”是知道的意思,“晓”是天刚亮的时候。然后逐句解释每句诗的意思。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句,书上还设计了诗句和图画的连线。通过连线练习,幼儿结合老师的讲解,找出对应的图画,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加深了幼儿的记忆。

幼儿对诗中描写的意境有了理解,就可以更好地朗读古诗了。再次范读古诗,让幼儿注意老师的语速和语调。在老师教读几遍以后,幼儿就能带着感情朗诵古诗了。再通过朗诵比赛对幼儿进行激励,幼儿的朗诵水平就有了更快地提高。这次教学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春晓教学反思13

我上了本学期第一堂“明日之星”公开课。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要以电子白板的形式进行教学。“电子白板”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陌生,我也不例外。在花了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后,我终于顺利的踏上了讲台。说实话,课前我有种种顾虑,怕白板使用不当出现问题,可是真正开始教学展示的时候,我已经把一切顾虑抛之脑后。

结合了近阶段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于是我选择了《春晓》这一课,并且挑选了二(3)班作为授课对象,因为这个班级对古诗好像颇有研究。在课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希望能和同学们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场。可是这一次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出乎意料,他们好像失去了平时的活力,都变得很“规矩”,以至于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从而也让我在“互动”两字上产生了疑问。作为一个好教师,如何能够跟学生很好的进行互动呢?

其实自己应该先从自身去寻找原因,首先自己好像太过于依赖了一名音乐教师的先天条件。在课的始终,我的高嗓音似乎覆盖了学生的声响,也许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果自己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和语言去对待学生,不要居高临下,让学生不敢言,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互动的话,相信会给我的课堂增色不少。

在把握课堂知识点的问题上,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没有能够彻底了解学生的需求,而更多的是从自身去考虑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四拍子节奏的教学中,我自身很清楚它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可是在教授学生时,把次强这一拍基本上忽略了,如果长期这样的话,也许以后会给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意识。在谈到反复记号的时候,我也是粗粗的讲了一下。我自认为他们已经能够掌握,其实不然。在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同学们你们去找一找反复记号的好朋友,如果找不到那说明要从头开始反复,如果找到了又应该怎么样呢?当学生问我在乐句上出现的1和2是代表什么意思时,我也是用了很简单的话解释了一下,到底学生接受了多少,不得而知。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展示课后,从中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成了我接下来所要努力的方向。

春晓教学反思14

《春晓》可能是家长们最早教孩子们背的几首古诗之一,估计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发现有好多字音根本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课堂上的那一刻,我心里着急起来,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的兴致高涨,通过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春晓教学反思15

《春晓》可能是家长们最早教孩子们背的几首古诗之一,估计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

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发现有好多字音根本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课堂上的那一刻,我心里着急起来,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春晓课堂反思 第3篇

关键词:教育,教学反思,课堂,学生

在上《春晓》第一课时之前, 我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发现了有以下错误: (1) 把春晓的“晓”字右边的“尧”多加了一点, (2) 把春眠不觉晓中的“眠”中的“民”字中多加了一横, 还有把花落知多少的“知”字左边写成了“失”字, 面对学生预习所产生的错误情况, 我的情绪很低落, 怎么会这样的?这样的预习实在令人担忧, 长此下去会产生一种不良的习惯, 发现了此类的错误后, 我陷入了沉思, 怎样纠正类似的错误呢, 怎样引导会更有效, 一味的着急和不满是没有用处的, 应动脑筋, 想出良好的纠正方法才是上上之策, 才能“柳暗花明”, 我灵机一动, ———借错纠错, 滋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态势, 故此, 我整装上阵, 轻松而愉快地走进了教室, 在板书时故意设陷, 把课题《春晓》中的“晓”字多加了一点, 字写得非常工整而又十分认真, 结果学生几乎全看出来了, 当我写完时教室里不再安静, 有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老师, 你把“晓”字写错了, 我装作不知道问, “什么地方写错了, 我可是认认真真写的呀!”这时, 同学们都纷纷举起手, 而写错别字的同学马上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红着脸低下了头, 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们在愉快的气氛中, 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乘机把其他几个字也纠正过来了。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 好习惯的养成应从小开始, 方法至关重要, 我相信, 这些自信的孩子会在老师的引导下, 基础知识会逐渐丰腴起来。《春晓》这首古诗是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人孟浩然所作, 其作品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宏伟意境和博大情怀。“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全诗入眼一片春光迷朦, 鸟语花香, 春日融融, 田夫高卧, 好一幅恬淡自然的春夜酣睡图。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春夜入眠, 竟不觉天明?一个同学答说, “因为诗人睡得很香甜”。而另一个同学说“可能是诗人写诗了睡得很晚”。同学们在诗人丰富的意境中, 想象出我意想不到的答案, 那就是我班小精灵的回答:“老师呀, 是不是诗人他家的日子过得很好啊, 不担忧什么呀?”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想象, 一句话把诗人恬淡洒脱, 自由的生活尽现了。因为盛唐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昂扬的、包容的、稳定的、民安的状态。《春晓》中诗人酣然入眠, 全不管风雨如何, 花落多少, 整个社会值得人毫无担忧地睡去, 这是这首诗的大背景, 是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要研究的问题, 而这位小精灵的创新思维, 给同学们的面前展开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老师当即表扬了她, 同学们把欣赏、敬佩的目光投向了她。其实有此问题的答案是不需要太深刻的, 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更应当点到为止, 但一旦在课堂上生成了新的思维, 即便不须深挖掘, 教师也要恰当点拨, 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到他思维的极限。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第4篇

小语课本中编排的古诗,都配有图画,这对教者在执教职工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采用了品诗、评画、构画三步教学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品诗。

即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理解诗歌内容。学生通过、讨论,重点解决了“晓”、“处处”、“闻”、“啼鸟”、“知多少”等词语的意思,然后我又要求他们连词成句,解释整句乃至整首诗的意思。接着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学生概括出:“诗歌描写了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的景象。”

二、评画。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第5篇

学生在学习此诗之前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课堂上要做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去品味诗意,去感受诗情,激发学生对我们古典诗文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突破:

1、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在学生基本理解了古诗内容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古诗的画面,这时候伴以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的描绘,在学生在脑海感受画面美的同时,享受到语言的美。

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无限的美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借助配乐,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在朗读中品味诗句的语言。

3、由读到唱,感受诗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领会诗的难以言传的意境,最佳的途径就是反复吟诵。可以有意或拖长腔调或大胆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反复吟诵以后,我又让学生跟着音乐唱,学生很快就忘我的随着音乐唱了起来。当我关上音乐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唱诵,便是一种美的享受。

4、能将课内外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前后联系。

在学完了古诗以后,我让学生回想一下以前学习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背诵着自己知道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从古诗里提取出来。这种联想比较,我想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必要方法吧!

《春晓、村居》教学反思 第6篇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已经悠远。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论《春晓》的三种译本 第7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体诗 (格律诗) 的创作达到了鼎盛。唐诗语言优美、文字流畅、意境高雅、情感真挚、思想开放而深邃, 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 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库马克盛赞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美时曾说:“世界上哪些作品能与中国的唐诗和《红楼梦》相比呢?”

《春晓》是中国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一首唐诗。此诗语言精炼自然, 音韵和谐婉转, 读来意味无穷。中外许多著名诗人, 学者和翻译家都曾将其译成英文和其他文字。本文选取了其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英译文, 并对每篇译文的特点及其炼词略作剖析, 以期对古诗英译有进一步的了解。

2原诗与译诗的比较与分析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一:Witter Bynner译,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The Jade Mountain, Witter Bynner and Kiang Kang-hu, New York, Knopf, 1929)

简评:Bynner是英译中国古诗的名家。对于他的译文, 评论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吕叔湘在这首诗的《赘言》中写道:“通首言之, 仍是译中佳品”。

从炼词的角度看, Bynner在译文的前两句中使用了“light-hearted”和“singing of birds”, 勾画出百鸟欢唱令人心怡神爽的美春景象, 体现了原诗前两句的悦春之情。在三、四句的译文中引进了两个功能词“But”和“And”, 分别表明了转折、并列的逻辑关系。汉语是意合语言, 古诗的语言则是意合语言之极致。这不仅仅是汉语意合性的客观表现, 更是诗人人为的结果, 是与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忌直, 意忌浅, 脉忌露, 味忌短”的传统相一致的。我国诗歌的思维形态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而绝少逻辑思维。从形式上看, 古诗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使用语篇衔接手段。古诗总是抽去一些连结的媒介, 依赖事物间的一种潜在的应合, 而不在语言的表面求得逻辑关系的建立, 其知性活动是隐秘的、“诡奇”的, 而这在英语诗歌里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给古诗英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译诗中使用连词则会使知性活动物化于语言表面, 使译诗带上浓重的逻辑思维色彩。而原诗中这些逻辑关系是隐性的, 深藏在诗人的潜意识中, 并没被刻意显现出来。这首诗的语言和结构对于一个具有听说能力和基本自然现象常识的中国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简单易懂的。而且, 尽管诗中没有使用连结媒介, 但汉语重含蓄、重模糊和意境美的特质使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的神蕴和魅力。而诗的英译文却不能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来增加诗的意境之美。英语语言重逻辑分析及以形合表意义完整连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原文诗中省略的各种关联词在译文中必须加上才能反映原诗的情感, 让说英语的读者领会诗的真正意境。

译文二:

Spring Dawn

Sleeping in the spring, one hardly knows it's daylight.

Birds are heard everywhere trilling.

There've been sounds of wind and rain in the night,

How many blossoms have been falling?

(Ta Kung Pao, May 10, 1979)

简评:译文二对诗题“春晓”中“晓”字的翻译有所不同。《辞海》中将“晓”定义为“天亮”, 并援引“春眠不觉晓”为例, 可见诗题之意应为:春天天亮的时刻。在英语中, “morning”指“beginning at 12 o'clock at night, or especially at dawn, and extending to noon”其涵盖的范围明显大于“晓”, 所以笔者认为, 译文一将“晓”译为“morning”, 忽视了“晓”的概念意义。

在人称上, 原诗遵循汉文化的思维模式, 强调“天人合一”, 故而刻意将人称消隐;文章通篇未点明“谁”在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而且汉语句子是主题句, 只要把事情本身说清楚, 不一定要主谓宾各个句子成份齐全。尤其是古诗写作要求文字高度浓缩, 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广阔的意境, 抒发深厚的感情。但是, 英语句子是主语句, 语法结构较为严谨, 主语不可缺。所以, 古诗英译中增添主语就成了普遍现象。在翻译原诗时, 译文一直接将消隐的主语译为“I”。可是笔者认为, 原诗将主语消隐的目的在于激起读者的共鸣, 孟浩然和其他中国诗人一样, 以诗言志, 以诗警世。所以, 译文一的译法排除了读者, 译文二中译者在增添主语时, 将主语泛化为第三人称, 从而与原文的思维方式相协调, 因为使用“one”给读者的感觉是:某个人在讲述自己的认识, 更利于与读者产生共鸣。

译文三:翁显良译,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年)

简评:翁显良先生是自由派翻译家, 主张把格律体诗翻译成散体。他在《古诗英译》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译诗不是临摹, 似或不似, 在神不在貌……更不必受传统形式的约束, 押韵不押韵, 分行不分行, 一概无所谓, 岂不自由得很?”。由此可见, 翁先生对中诗英译的原则是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传达原诗意象, 而不是模仿原诗的章法句法字法。从译文看, 他的确没有逐字逐句直译, 而是极力将原作的精神传递给英语读者。

对于这首《春晓》, 传统的理解都认为是悦春之情掺杂着花落春残的怅婉, 原诗前两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和极富代表性的事物描画了诗人于春晨苏醒, 并觉察到万物复苏的场景。三、四句对风吹雨打、花开花落的自然变化, 流露出一种岁月易逝, 生命衰老的哀愁和伤感。

还有一种理解认为, 这首唐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体现了喜春-惜春-爱春的感情, 层层递进, 勾勒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春景。

“啼”字是这首诗的诗眼。Bynner将“啼”字译为“singing”, 表达鸟欢叫声, 给人以美好的联想。译文二采用了“trilling”这个词, 除了强调鸟鸣的喧闹, 想必也是出于和最后一句中的“falling”押韵的考虑。

而翁先生的译文选用了“cry”一词。他曾说过:“孟浩然写的虽则是一日之晨, 却已到三春之暮, ‘啼鸟’不是在唱歌而是在悲鸣……高卧松云的孟夫子, 一朝梦觉, 深感岁月蹉跎, 功名未立, 难免有迟暮之叹。然而他毕竟是风流天下闻的名士, ……发而为绝句, 更要讲究含蓄, 于是有这首以清新婉约著称的《春晓》。五言四句, 一声叹息:晚了!晚了!今天醒来晚了!春光难驻, 风雨难堪, 落红难缀……”。译者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出发, 从“不觉晓”体会到诗中暗含着“醒来迟了”的由衷喟叹, 又根据“花落”联想到“风雨”的无情, 还将“ (鸟) 啼”与“花落”相联系, 从而感悟到诗人笔下的“啼鸟”不是在高兴地“啼啭”, 而是在为“花落”哀伤地“啼哭”, 故而才选定了兼有“叫喊”与“啼哭”两重含义的“cry”一词。该词作为诗眼出现在译诗中, 能把诗人淡淡的感伤之情巧妙而又准确地蓄含在译诗里面, 译者炼词的良苦用心也自见其中。

笔者认为, 诗本是触景生情, 由情而生的。不同的理解, 只要说得通, 不妨存异。理解原诗是译诗的第一步, 理解的准确只是相对的, 那么译文的准确也是相对的。唐诗语言凝炼、意蕴丰富, 常常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 而诗人竭力构造和渲染的诗化的意境, 浪漫的氛围也就蕴藏在这一模糊之中。以本诗为例, 由于对“啼”这一模糊性较强的词语的看法的分歧, 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译法。颂春则“啼”为愉悦的高歌, 惜春则“啼”为悲凉的“哀泣”。不同的译法出于对“啼”字的不同理解, 都可谓佳译。然而无论是 “singing”, “trilling”还是 “crying”, 都不能像原诗的“啼”字那样, 赋予读者多重联想, 令人觉得可惜。同时译文三在措辞上添加了较多于原作的解释性手段, 例如, 译文开篇的第一个词“Late”。原诗中的愁绪很平淡, 诗人是在慵懒的春眠觉醒后, 听着窗外的鸟啼声, 记起夜晚有过风雨, 便想到该有一些花瓣被打落了吧, 诗人的愁绪就在这种不紧不慢的思维中滋生出来。但“Late”一词直接突出了原文中没有的表明的深层信息, 破坏了原诗不尽意、在言外的美感。这样把译者对这首诗的理解表达出来, 虽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本诗, 但似乎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 读者似乎过早地被点化, 原诗中原有的独具匠心的“含蓄”一扫而空。

3总评

关于古诗的翻译, 历来是众说纷纭, 就形式与内容问题, 有的译者主张以保存内容为主, 有的则重在保全形式。从译诗的方法来说, 有直译派、意译派;有散体派、诗体派;有现代派、改译派等, 真是见仁见智。通过对比, 笔者发现诸多译本往往各有千秋, 但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总的说来, 每译文都不能给读者欣赏原诗的全面的感觉, 都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缺憾。所选各个译文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 他们在中诗英译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均堪称译界高手。即使这样, 他们的译文与原诗也有着一定的距离。可见, 中诗英译的确很难。译者或是因为缺乏理解, 或是因为保全格律, 或是因为体现神韵, 从而使得原诗的特点难以全部重现。但正如刘重德先生所说:“诗可译, 但难译”, 译诗者都需要有一股知其难为而为之的精神, 无论多么艰难, 都应力求做得更好, 译得更贴近原诗。作为诗歌爱好者, 我们通过对多种译文的比较, 学会正确看待各种译文的得失, 又能欣赏到各种译本的不同风格, 不失为提高翻译水平的好途径。

摘要:通过对比《春晓》三种有代表性的英译文, 分析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自身的特点以及语言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古诗翻译中相应的难点, 对比剖析了中外名家译例的特点并着重探讨其在炼词方面的得失。

关键词:中国古诗,翻译,对比,炼词

参考文献

[1]李之义译.谢尔《埃斯库马克.诺贝尔文学奖内幕》[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1.

[2]Webster s New World Dictionary, Second College Edition, New York and Cleveland: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3]徐国萍.《春晓》英译之对比分析[J].中国翻译, 2001, (3) .

[4]张冬贵从《春晓》两个译本看中诗英译的不可译成分[J].东南亚纵横, 2002, (7) .

[5]陈爱钗.中国古诗英译中不可译的处理[J].福建外语, 2002, (2) .

[6]翁显良.“译诗管见”.编译参考[J].1981, (1) .

上一篇:我们的校园妈妈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水务局全面推进水利事业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