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2024-06-02

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精选9篇)

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5月x日,我在卢河小学参加了有关高效课堂的教学培训,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实际情况,让我深切的体会到高效课堂对老师、对学生、对课堂效率都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做到了最有效的教学,即要求教师的教学是高效的,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高效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合作、和谐地探究,并且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同时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高效课堂教学。而在这两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主动参与评价质疑,整个一节课都在有序的进行。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反思自己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加强高效课堂意识。

我们都知道要上好一节课,导学案的设计很重要。今天张老师给我们解读了高效课堂数学课的类型,可以分为知识新授课,巩固练习课,复习提升课,这使我在设计导学案时的思路更清晰了,方向更明确了。特别是现在的复习阶段我很困惑导学案怎样设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怎样来进行复习。从今以后,在课改的道路上我必须强制自己牢固树立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意识,在不断的自查,纠错中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主动反思,课堂中哪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的亮点,哪一部分更高效……主动把高效课堂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成熟,更有效。

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第2篇

西岗中学郭晓丽

2016年4月11日至4月14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前往四川的培训小组。在为期四天的培训中,无论是聆听龚雄飞院长的以“学本式”课堂为主题的专题报告,还是去参观以“创造教育”为办学特色的重庆巴蜀小学,或者是参观“课程整合”改革进行的比较彻底的重庆谢家湾小学等相关内容。我都感触颇深,不得不说是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粗略地谈谈我的收获。如果说去年的广州“升本教育”之行,让我树立了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注意在平时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那么,在本次的四川“学本教育”之行后,我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知道关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容易出错的许多具体细节问题。比如教师应该如何设置需要课堂问题,如何去判定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小组合作。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通过小组合作,如何保证不同基础的学生全部学会。

由此,结合本人教学中相关问题,引出以下思考:

一、备课时,避免把“学案”备成“同步练习题“模式。

龚雄飞院长说,我们教师平时上公开课前,总是有种误区,也往往会下发三样

东西:教案、学案、同步习题。他建议“教案“之说法应该消失,我们教师只是需要备一份”教学设计“。备课的关键是,我们要备学生怎么学,即把学生怎么去学每项内容的学习方法都背出来。比如,我们呈现一个数字问题,让每组学生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如果教师没有明确规定,那么基本上是每组的每位学生汇报下自己的方法结束。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出细节,有明确指令,比如让小组长主持,询问三个问题:”每个人说说你们怎么找出来的?”、”我们小组的共同意见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通过这三个问题,每组的每个学生不仅学会了别人的方法,并且会将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做出对比,达到意见整合,形成共同观点。由此,我将在之后的备课中,要刻意关注去备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避免让学生“假合作”,进行真正有效的“真合作”

第一,我们教师提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是“难度适中“的问题,它刚刚超出了个体能独立解决的范围,真正需要小组谈论,集中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龚院长说才是需要以小组形式来进行的问题。平时我们存在的弊病是,为了 “小组合作”的这个“形式”,我们老师进行了各种“假合作”。根本不注重问题是否有难度。龚院长还指出,尤其是那些“不需要思考,加工,只是在课本上找到信息的”问题。我们老师还在装模做样的让小组合作学习。仔细 思考,我确实在教学中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知识刻意在乎形式,忘记了合作是否具有必要性。在以后英语教学中,一定认真关注这个问题。

第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即教学的主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需要合作。平时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活动为了产生所谓学习效果和气氛,本人确实有过这种动不动就把一个问题变成了小组合作的模式,从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从而在练习到重点难点时,学生由于时间不足没有充分练习和展开,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想,从这次培训之后,我将力争避免这种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重点多合作,非重点少合作,或者不合作。

第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小组长较好的主持和引导,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就无法达到应有效果。小组长该怎么组织讨论,该用什么样语言来引导谈论尤其是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准确的“预设问题“,没有教师好的预设和引导,学生就没有”真正的生成“,也不会发现该发现的问题,无法引起小组谈论。小组长的职责有两点,其一是组织有序交流。平时我们的小组合租是让好学生先讲,其余的补充或者聆听。然后龚院长指出,正确做法是”弱者先讲、中者补充、优者总结“。这样让后进生有充分学习机会。其二,组长要用教师预设过的准确语言来进行引导,以此来完成学生观点的呈现,讲解和交流互学,从而完成小组意见整合。我们平时小组上台展示,基本都是方法的一个个罗列,小组内部的谈论也只是相互罗列各自观点,没有讲出观点形成的过程来让别的同学学习,也没有把观点或方法进行小组内整合。由此,本人清楚了以后的改进办法:首先设置明确互学任务,小组长带领依次发言,之后小组意见整合。最后才是上台交流。

总之,正如龚院长在报告中提到的,真正的小组合作需要有三个过程,即分享思维、整合观点、解答释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把教师作为传授者职能排在第一位。努力发挥教师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职能,注意多指导,帮助,而不是满堂灌。正确的引领需要在课前认真研究学情,备教材,备学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没有好的“教师预设“,就不会有学生”较好的生成“。

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第3篇

关键词:学本课堂,课堂教学

我们都清楚: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与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的生命质量。因此, 学校办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 为此,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可喜,困惑也存在。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并能高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我们结合“有效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渐渐清晰,学生喜欢并能高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一定是: 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心成就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也就是我们着力构建的“尊重理念下的学本课堂”。

一、“学本课堂”构建的依循

1. 学生发展的需求。

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教育必须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让学生回到课堂学习的本位,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

2.教学规律的诉求。

教与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教学规律。既然是规律,教学中就必须遵守;但现实中,仍可屡屡发现违背规律行事的现象,久之,就会由现象演变成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主体缺失的问题, 就是长期以来课堂上更注重教师的讲和教,忽略学生的学这一现象的结果。其实,早在荀子的 《儒效篇》 中就有这样的内容:“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的调查研究结果———反应在每种学习方法指导下,学习24小时后知识平均保持率的学习金字塔……这些教与学规律的诉求也是“学本课堂” 构建的依循。

3.尊重理念的要求。

“尊重”是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 “学本课堂”正是在尊重理念下构建的文化课堂,其文化基础是我国古代文化中追求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主张,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文化内核就是“尊重”。具体要求是“面向全体,关注个性,正视差异,因材施教,整体育人”。实践中,只有把这些要求有效地落实于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课堂的价值追求。

学校的教学改革就是为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动力值和成就感、负担轻质量高的“学本课堂”,就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

二、学本课堂的样态

“学本课堂”什么样?经过深入研究,我们把它的样态总结为12个字,即“学生本位,学科本质,学堂本真”。

1.凸显学生本位。

“学生本位”的指标重在看课堂上是否能够保障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实践,并富有成效。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凸显学生本位要通过四看来检验:一是看主体,看课堂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看主体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是不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三是看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不是乐学, 是不是会学或在有效的指导下学会学;四是看结果, 学生是不是学有所长。“学生本位”要求教师要用心地读懂学生,只有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课堂上凸显学生本位。

2.把握学科本质。

“学科本质”的指标是学科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把握和据此展开的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否准确地把握了学科的本质,也要经过四看来检验:一是看目标的制定是不是具体指向学科本质;二是看内容的选择是不是本体性教学内容;三是看路径的选择是不是偏离了学科素养的培养;四是看学习的结果是不是达成了学习目标。“学科本质”要求教师专业地读懂教材,只有读懂教材,才能真正做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

3.体验学堂本真。

“学堂本真”的指标是解决真问题,过程真参与,学有真收获。“真”是指规律。我们所构建的课堂是因为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不会到会等教与学规律所展现出来的扎实的、朴实的、真实的、有待完善的本真学堂。是否能体验到学堂本真,还要经过“四看”来检验:一是看问题来源,即问题是全部来源于教师的预设还是真实地来源于师生双方的问题 (包括生成性问题);二是看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的问题,是不是关注遇到问题和困惑的学生,是不是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三是看学生的参与是不是较好地表现出 “三性”“五有”,即参与的主动性、互动性、个性, 有没有听的习惯、思的过程、做的体验,交流的机会、收获的喜悦;四是看学生从走进课堂到离开课堂是不是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和提升。“学堂本真”要求教师要智慧地读懂课堂。

三、学本课堂构建的流程和实施策略

(一)学校做什么

1. 梳理改革经验。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立足校本实际。为此, 我们认真梳理了学校每一个发展阶段课堂教学改革所呈现的特点 (如下),力争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

1980~1985注重训练,扎实基础

1986~1992注重启发,培养自学

1993~2000注重开放,发展个性

2001~2006注重研学,指导学法

2007~现在学本高效,轻负高质

2. 引领更新观念。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因此, 要想对课堂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改变,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为此,学校通过培训、读书、分享,不断地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3.创建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梳理为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校“学本·高效”的教学模式基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问题的解决,不仅自然生成,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总模式的框架为网状结构:启—学— 议—练—检。模式以学为核心,有22种基本教学流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年段、内容、课型和师生的实际选择使用不同的流程。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学策略和方法。模式特色是始于欲学,注重自学,关注乐学,有效导学,解决学会,实现会学。

4.研制评价标准。

为推进“学本课堂”改革,学校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研制了“学本课堂”的通用评价标准,关注点就是课堂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教与学成效三个维度,特点是易记,便于落实。具体为学生的“三性五有”,教师的“一好三导” ,效果的“三标准”。

附: 《辽宁省实验学校学本高效课堂教学通用评价标准》

学生的“三性五有”:主动性、互动性、个性。 听的习惯、思的过程、做的体验、交流的机会、收获的喜悦。

教师的“一好三导”: 组织得好。自学指导、分层指导、策略指导。

效果的“三标准”:资源利用率 (人与物)、学生参与度 (行与思)、目标达成度 (知识能力与情感)。

5.提供行动策略。

如何在实践中达成上述标准,我们用课题牵动, 以研究为载体,通过行动研究,总结提炼了学本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 整体实施策略:以教与学方式变革为突破口落实“学本课堂”。

以数学学科为例:低年段借助“做中学”,中高年级借助“翻转课堂”的优势,突破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数学学科团队弄清“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抓住学本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如下表。

教师借助“翻转课堂”,有效“自学导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乐学、学会、会学,很好地突破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问题。

(2) 具体操作策略: (5558系列)

1端正五种观念。

教育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教师观:促进发展的服务育人观。

学生观:人人有才的潜能学生观。

质量观:全人教育的全面质量观。

人才观:德才兼备的个性发展观。

2处理好五个关系。

师生关系———尊重、信任、欣赏。

生生关系———平等、合作、互助。

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关系———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服务。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手段与目的,学习是为了发展。

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的关系———教学模式是把优质变为常态的必要条件。

3提高五种能力。

面向全体科学育人的能力;关注个性因材施教的能力;善于观察发现潜能的能力;宽厚包容平等待人的能力;正确反思修正自己的能力

4落实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课堂上“三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学习知识和培养习惯能力为主”。

教师的“三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学过程的“三个注重”:注重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分层指导,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 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契机, 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

课堂学习的“三个保障”:安全的学习心理保障、 充分的学习时间保障 (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体验、交流展示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开放的学习空间保障。

课堂教学的“三标准”:足够的信息量 (资源的利用率)、足够的思维量 (学生参与度)、足够的训练量 (目标达成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四要和四不要”: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有勇气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课堂上学生的五个拥有: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拥有话语权,让学生拥有做中学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拥有表现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都拥有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喜悦。

分年段有重点的“十力培养”:1~9年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培养,1~2年级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3~4年级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5~6年级学生的实践力和创造力培养,7~9年级学生的思考力和人格力培养。

(二)教研组做什么

1. 落实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把常态变为优质的必要条件。因此, 我们让省实验学校的教学模式不仅从实践中来,而且有效地到实践中去。各教研组结合学科实际研读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以促进学本高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落实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新教师的理解实施情况)。

2.创建教学变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创建模式是为了达到不为模式的教学境界。为此,各学科教研组结合学科实际,研究创建了学科系列教学变式。如语文的低中高系列阅读、习作教学变式; 数学、英语等学科低中高教学变式等。这一实践, 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教学模式创建的深入体验和领悟。

3.开展校本研修。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学本高效,轻负高质”,各学科教研组结合学科和问题实际,自己发现,自主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实践互促,经验共享,有效地推进了学本高效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以及常态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师做什么

学本课堂的实施需要依靠学校的每个教师,因此,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就尤为重要。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做好教师需要做的三件事:

1.自主提升。

每学年,教师对照学本课堂教学的标准,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际,确定自己教学专业基本功自主提升的目标,学校以此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师个人发展性评价的依据之一。

2.自我诊断。

每堂课课前和课后,教师要对照“学本课堂” 自我诊断量表,进行备课和反思,有效地推进“学本课堂”的落实。

3.自觉践行。

自觉实践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自我提升目标的明晰,自主诊断方式的应用,让教师在自己有所认识的前提下主动地去做。这时学校再助教师一臂之力,帮助老师走上自主研究发展的平台。 科研室指导教师把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变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从而使教师在课题牵动下自觉践行 “学本课堂”。

四、学本课堂实施的效果

每学期我们都要通过不同形式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反馈。

1.学生问卷。

你喜欢哪个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 (满意率99.6%)

2.学生访谈。

你是否喜欢学本课堂? (100%的学生喜欢学本课堂)

附:四年级学生访谈结果: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100%的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快乐的课堂 (师生民主,课堂属于我们,我们能充分体验)

自由的课堂 (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针对问题交流讨论,走上讲台交流展示)

不死记硬背的课堂 (老师特别重视让我们体验、探究和发现)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的课堂。 (组内、组间互帮互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效果更好的课堂。 (学到更多人的方法, 分工合作)

3.家长开放。

您对哪些教育教学活动比较满意? (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达到99.8%)

4.辐射示范。

为让“尊重理念,学本课堂”惠及更多的孩子, 我们通过校际交流、接待培训、送教送培等方式, 把“学本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与同行分享。

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学本”课堂;教师;有效教学;角色观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四种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组织与对话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指导与评价能力,加之“学本”课堂中要求以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学习品质的提高为根本,教学活动要尊重并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打破教师传统角色观,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推进“学本”课堂建设要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新型教学观为指导,要想让教学真正有效,教师自身必须先成为有效教师,教师角色必须发生根本性变化。“有效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在以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在脱下“权威性袈裟”后,要以新课程理念重塑教师角色观,使自己成为教学关系中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服务者及学生学习的建构者。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是学生的最佳伙伴。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师要愿意并勇于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探究过程。首先,师生要共同发现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问题,预设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进行自主学习,找出疑难问题。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师生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合作方式,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再次,师生要共同评价。教师必须明确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确定学生自评的主体地位,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最后,师生要共同成长。新课改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为了真正实现“学本”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学习者。教师要注重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渠道提高教学效益,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创建的“先学后导”“先生后师”等课堂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实现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指导者是区别于“指挥者”而设定的,“导”为指导、引导,而非领导。“学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观在指导的内容上要求教师减少对知识方面的讲授与灌输,要将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合作方法、自我评价方法等能力和情感方面;在指导的时间上,要求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后加以引导,或仅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加以点拨和提升。教师的指导要保证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要在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三、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服务者

教师应打破权威意识和权力意识,转而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并将之贯穿“学本”课堂始终。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服务。在公开课、优质课大肆盛行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注重课堂效果的“好看”而非“实用”“有效”,这种为教师的“教”而服务的教学设计无法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然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转变备课理念,在备课过程中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环节设计上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展开,让教学设计围绕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而展开。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改变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发挥多元主体的评价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而非结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能力发展,保证学生得到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四、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这不仅要求学生主动自觉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事物的意义,也要求教师在“学本”课堂中承担起建构者的角色。首先,教师要建构自身丰富的知识体系。只有拥有完整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保证指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让学生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其次,教师要建构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理念上进行彻底建构,才能使教师真正改变教学方式,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教,先生后师”教学观。再次,教师应建构新型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原有的局限于课本的课程资源显然不能满足“学本”课堂的需要。为此,教师必须从多个角度重新建构课程资源,从网络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提取有效的素材,提高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整合性、创新性、情感性,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领域全面发展。

“学本”课堂是实践中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其价值。作为基础教育者的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角色,通过改变自身的角色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本”课堂中的主角,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学本课堂心得体会 第5篇

现在我们的教学倡导“学本课堂”,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学本课堂”主体是学生,核心是学习,标准是会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更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求真”的精神。如《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中,探究的核心问题就两个。一个是“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另一个是“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的流速大,什么地方的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要弄清这两个问题,老师要是讲是讲不出来的,即使说出来,也是无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亲历实验探究。所以郭老师在处理这个环节中,分这几个步骤教师指导——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结果。

以学生学习为本的学本课堂,无疑是孩子们喜欢的,面对所学的知识,面对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出“我喜欢”,老师角色的转变,让老师从主讲身份,转变为倾听者,变为学生小组学习的合作指导伙伴。并且真正走下了讲台,来到了学生中间,课堂学习气氛轻松自在。

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在学本课堂中,没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变化,教师是大同学。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

如《降水的降水量》一课中,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师生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学本课堂的理念,使整个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有味道。

老师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制作雨量器。假如让你来设计一个测量雨量的工具,怎样设计比较简单、科学?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做出了要求。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选择一个上下一样粗细的透明杯子,在瓶上画刻度,雨下多少就可以量出来了。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挥了学生创造性和独特思维的个性。

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大家自主设计、表达、修改、完善。创造性地教,充分发挥了探究主体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得这一环节成为亮点。真正的努力实现“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学;还教于学,共同成长”的课堂变革目标。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在一节科学课中,学生才是占主体地位的,倡导学本课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敢讲想讲也能讲,在这种氛围里,我们的学生才能逐步走近科学走进科学,成为研究科学的“行家里手”。例如,李婷婷老师的课堂利用了谜语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地形图环节编成儿歌,而且出示在大屏幕上并运用相对应的颜色的文字,直观、形象、好记,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强化学生的质疑,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时给予评价,并适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的疑问,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孩子,真正让课堂属于学生。

学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努力实现“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学;还教于学,共同成长”的课堂变革目标。

在师生关系方面,有别于教本课堂,师生关系不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编写校本化作业本、开展有效辅导与训练活动等。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地位和角色。要从“主演”变为“导演”,从“教学生”转向“教学生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提高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从关注教学生到关注教学生学,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逐步走向民主,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和谐的环境。

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源泉。设疑、质疑、解疑,是让学生实现发展、达成目标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的主轴。在“学案导学”中,我们将学习目标转换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生成悬念,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生争论问题时,对学生意见的正误,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应以高度的耐心和警觉,随时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并使其“燃烧”起来。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给予保护,尤其是那些具有建设性,独出心裁与众不同的意见,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和激励,要让“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疑”成为“学案导学”的主轴。

学本课堂研讨心得 第6篇

——“学本课堂”研讨心得体会

海阳市方圆学校 程华

一、“学本课堂”培训感悟

11月7日下午,有幸聆听了市教科所车言勇主任关于“学本课堂”的理论讲座,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首先车主任介绍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教授提出的学本课堂。他认为“学本”课堂是在问题引领下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然后引领我们进行概念辨析。“师本”课堂是以教师为本位的课堂,其本质特点是学生围绕教师转;“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其本质特点是教师围绕学生转。“教本”课堂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课堂,其本质特点是学跟着教走——学由教定;“学本”课堂是以学生学为本位的课堂,其本质特点是教跟着学走——因学定教。最后指出了我们对学本课堂的解释。“学本”课堂是基于课程标准、探究主题和学生学习思路,在师生指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具体板块式结构特点的课堂。它不是对以前成果的彻底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车主任提出“学本课堂”教学应具有主题设计、板块结构、问题推进和题组训练的四大特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使课堂教学做到思维场、情感场、活动场的“三场融合”和科学世界、现实世界、精神世界的“三界交汇”,让学生在真善美爱的熏陶中获得生命的尊重、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感悟。

我认为“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指学生,而是指教师、学生和直接参与者。也就是说,在学本课堂中,没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变化,教师是大同学。具体而言,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师生 关系方面,有别于教本课堂,师生关系不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

概括地讲,一是以学定教:教学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就是教必须从学出发,以满足于学作为教的需要。二是以教导学:教的本质也在于对学的引导。以教导学,就是教必须从学出发,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作为教的需要。三是以学促学:今天的学,是为了明天的学;今天的学,是明天的学的基础。以学促学,就是要以学习促进学习的提高和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四是自学为主。教是为了不教,多学少教,教而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没有自学的有效实现,即使最精彩的教也于事无益。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 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学本课堂”搭建了解放学生,让学生成长为问题解决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发现生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

“学本课堂”搭建了思维绽放,让学生成长为展示对话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那么这种以说为主线的对话课堂拉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系统,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辨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能言善辩,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给每个学生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

“学本课堂”搭建了团队成长,让学生成长为合作学习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建设,在角色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引入了学科长这一关键性角色,使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这种机制创新,超越了个体接受式教学范式,走向了团队发现和团队成功的学习方式,为小组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合作成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呈现了充分信任学生,依赖学生的理念,要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高效愉快的掌握新知,有利于学会学习,有利于体验成功和培养意志与兴趣,有利于感受生命成长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总之,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二、听评课反思

本次数学课堂研讨活动,是在“学本课堂”的理论指导下,注重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这两方面进行研讨的。此次听评课使我受益匪浅,从与其他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而应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

此次活动每位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备课,从年轻教师身上看到了她们的成长和进步,从老教师身上感受到她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到位,特别是听了于爱芹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很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具体评议如下:

1.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导学提纲设计合理,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的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活而不乱,教师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语言亲切。提问具有启发性,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得轻松。

2.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导、放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给自己所列举的数,通过观察去分析特征,引出倒数这个新名词,让学生试着相互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得出倒数的概念,求倒数的方法是由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出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交流汇报,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3.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

4.重视课的引入情境创设。以往很多展示课的“导入”,不免有“花哨”之嫌,为形式而作!学生也许真的动起来了,但注意观察,不难发现学生“动”只是为情境而动,而非为将要探究的新知识而动。本课以“生活中的数学——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感觉自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分数的起始课,根据经验知道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基础,而在大部分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分数的概念,所以在课上我设置学生喜欢的分月饼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是人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必然,从而有建立分数概念的需求。在教学中我通过提供各种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并且用实际操作的结果来表示相应的分数,让学生经历从图形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过程,使学生逐步体会分数的不同表现形式。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影响了其他环节的进行,另外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机智,在教学中遇到可用的资源,没有及时利用,仍然按照预设的情境教学,也是教师素质需要再提高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就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分析一下:通过反思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可谓有“形”无“实”。我和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小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导致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我的角色没有转换,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环境上建构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桌椅摆成适合小组学习型,小组分工也明确,但是我依然在讲台上按原有讲授方式在教授,学生依旧在“各行其事”。学生新鲜几天后就烦了,学习意识上又回到了原有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了一种摆设,花架子,最终失去了其功能。

2.我的教学策略简单,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内聚力。虽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是我依然按“一对多”的提问方式来与学生单向交流和对话,忽视小组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小组学习的内聚力。

3.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未明确组长的职责、组员的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不知所措,组员观望和等待,其结果是各行其事,合作学习难以进行。

4.小组内没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随意化现象严重。我依然关注少数个体学生评价,忽视小组整体评价;依旧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技能、合作学习过程评价。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其突出表现是:有的善于表现的学习优秀学生“以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展示,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不顾小组存在——只表现自己见解,不顾全大局,不顾同学感受。有的学习表现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低头观望;即使轮到他的参与,仍然是推委推脱,消极应对。还有的学生依赖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只顾组内讨论,过于喧哗,干扰他组,影响合作质量。2.学生不知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由于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合作学习“公约”和规范,只顾形式,不顾实质,导致效能低下。其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不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仍表达自己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针对我分析的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结合车主任的“学本课堂”理论,我认为,建构高效能的具有学习共同体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遵循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和要求,而且要符合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和特征。

那么今后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教学生“读一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导学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二,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第三,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等等。

第五,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技巧。

教师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第7篇

中国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教育看山东,山东教育看xx”。的确,在这5天的参观和学习中,我发现xx的教育始终能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这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本次参观学习队伍中绝大多数领导和老师们的共识。

从XX年实行课改减负到现在,xx的教育改革并未收到很好的实效,学生们如何才能在现今繁多的课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轻松、快乐、高效的学习也逐渐成为我们xx课改的新风向标。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首先走进了山东省xx二中。xx二中注重校园文化,孔子雕像,各种各样的学习展板,课外知识拓展台还有学生们自己创意的作品,时时处处体现着校园文化内涵。走进课堂,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学生们的积极性,但是这样的积极性并不是因为我们这群陌生人到来的炫耀,更多的是因为学生们的专注,他们已经完全的融入了课堂,在课堂上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课,和老师、学生们互动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仅仅抓住课本和老师们编写的导学案,以小组4人为基本学习的单位,通过讨论来学习和提高,老师更多的时间是为每个小组的学生来服务,解决他们研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真的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271”课堂的模式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每个老师和学生心中,这样的课堂新理论既指导了课堂的实践,又更好的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我们每个在场的老师都为他们这样的学习模式倍感赞叹。

事实上,教育目的中对于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培养早就给了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做的甚是不足。仔细想来,这似乎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到位,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与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参观中,我们发现山东省xx一中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1200多亩的校园,8000多的学生们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走进这里真的就好像步入了大自然一样。试想,能有这样的环境,谁还不加油努力奋斗呢?xx一中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们独特的课程设置。为了全面的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们能施展自己的爱好,发挥兴趣的积极作用,学校设置了一系列的兴趣选修课程,比如风筝制作课,雕塑课,书法研修课,舞蹈课等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将学分制纳入学生学习的考核体系之中,在这里学习的成绩在也不单纯能代表个人的能力了。想想,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不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么。xx一中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通过特色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模板。

一直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授课就是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这样的授课方式老师累的嗓子疼,但是学生还是听不懂。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方式又不失高效性呢?山东省xx五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全班的学生以4个一组为基本单位,每个组内根据平时的表现和成绩在分为A、B、c、D四个同学,还有一个小组长。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讨论中,A和D结成伙伴,B和c相互帮助,这样的分配使得学习好的学生和相对差一点的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和学习中,学生锻炼了自学和团体的意识,老师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第8篇

一、少一些“应该”, 多一些“理解”

心理学家发现, 从情绪情感的角度来说, 用了“应该”这两个字, 意味着我们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权移交给了别人。用这两个字的时候, 自己的情绪、情感不是由自己控制, 而是被别人控制了。综观我们的数学教学, 教师希望学生每天来校上课认真听讲, 哪怕他对要学的知识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 也要配合教师上好这节课;今天心情不好不想表现, 但也会被教师请起, 不会表达就会扣上不认真听讲的“帽子”……长此以往, 学本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 我们要认真解读“应该”, 多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 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 从而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 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充满快乐, 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案例】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改变

笔者现在任教的这个班是从一年级开始带的, 对这班孩子无论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等都是了如指掌, 平时的教学效率高, 学习效果也很好。现在五年级了, 随着知识难度的提升, 知识量的增加, 一部分学生开始不适应, 最近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这一部分知识时有很大的畏难情绪, 虽然觉得不是太难, 但要找的数太多太繁, 不愿意做习题, 即使做也是心不在焉, 错误率很高。潘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他是男生里成绩最优秀的一个, 平时爱看书, 当给他讲道理的时候, 他会说:“这种道理我看多了, 麻木了。”

某日下课时, 笔者正好看到潘某在讲台上翻阅教学用书和练习册, 当时笔者静静地等待。他发现时好奇地问:“老师你怎么也做这些作业啊?” (上面的每一道题, 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题目笔者都认真做一遍, 在做的过程中也确实体会到高年级作业的不易) 笔者和颜悦色地说:“以前我不需要每道题去做, 可现在随着年级的增加知识越来越难, 越来越烦琐, 我如果不去深入做一遍就怕赶不上你们的思想。我不怕麻烦地完成, 是对你们的负责, 也希望你们对自己负责。”他突然兴奋地喊:“大家快来看, 老师比我们还认真地做作业……”此时, 笔者微笑地看着更多的学生来欣赏“作业”, 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种体验啊!

五年级的孩子长大了,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接近青春期的孩子, 叛逆的时间到了, 偶尔出错犯规也是正常的。自从有了这样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潘某的改变是明显的, 他也乐于与笔者分享他的想法, 学习劲头更高了。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对他的理解和接纳。

二、少一些“唠叨”, 多一些“活动”

在有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讲得口若悬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件演示精彩纷呈, 学生看得索然无味;教师教得神采飞扬, 学生学得呆若木鸡……长此以往, 学本课堂又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不必要的唠叨, 多一些有效的活动,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感性知识、获得情绪体验、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

1.在学生认识什么是面积后, 教师提出: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 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在下面图形中涂色表示出它们的面积。

三名学生上台涂色出现下列情况:

师: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正方形涂色部分是它的周长, 不是面积。

生:面积是指面的大小, 不应该涂一周的长度。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 不是面积。……

通过这次的摸、涂活动, 学生对面积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 更清晰地知道周长与面积意义的不同。

2.学习常用面积单位时, 笔者提供探究单如下:

探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 对面积单位进行描述。第二,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画出这个面积单位。第三, 到生活中找出接近这个面积单位的物体表面, 是对探究这个面积单位的进一步理解。其中第二方面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感悟最深刻。

生:老师, 这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好小啊!

生:1平方厘米的面积真的好小, 最多能写下一个字!

生:老师,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你提供的这个方框要小一些。 (画一画的地方比1平方分米大)

生:老师, 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在这张纸上没法画啊?

师:想一想可以画在哪里呢?

生:黑板上可以画下。

生:教室地面可以画下。……

师:太有想法了, 快点上来吧, 这里有尺子……

3.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师:测量信封表面、邮票表面、黑板表面的面积分别选择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邮票表面的面积很小, 用1平方厘米比较合适。

生:信封表面面积大约两个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合适。

生:黑板表面的面积用1平方米合适, 刚才已经画了一个, 觉得大约3平方米多一点。

学生在选择时作出的有理有据的表达, 都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面积单位有了充分的理解。接着, 各小组利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对邮票和桌面进行实际测量。在测量桌面时部分组摆出了如下情况。 (教室的桌面正好是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单人桌)

第一种情况, 生:我们横着摆了6个1平方分米, 横着摆了4行, 桌面的面积6×4=24 (平方分米) 。

第二种情况, 生:只要横着摆6个1平方分米, 竖着摆4个就可以知道每行6个, 摆了4行, 就是24平方分米。

第三种情况:大家通过讨论知道了, 在拼摆时不能重叠, 也不能有空隙……

通过活动渗透面积的测量方法, 并为下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这是这节课延伸的方向。

以上三次操作活动都紧紧围绕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的大小、如何使用这些面积单位有序地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清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同时给他们留下了丰富的操作经验, 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少一些“包办”, 多一些“放手”

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存在这样的教师包办现象:学生会说的, 教师嫌弃学生表达不完整自己抢着说;学生会做的, 教师嫌弃学生动手乱哄哄, 自己演示得快;学生自学能学会的知识, 教师不厌其烦地说个不停……长此以往, 学本课堂还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要尽量做到少一些“包办”, 多一些“放手”。

【案例】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看来这样的教学还是改变不了本质, 问题到底在哪里?记得徐长青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上课不错下课错, 下课不错作业错, 作业不错考试错……”由于笔者在课堂上生怕学生出错给教学进程带来麻烦, 于是在课上一步一步地扶着他们, 使他们没有出错的机会, 导致课后笔者一旦放手, 学生就容易出错……对此, 笔者改变教学方式, 尽力让学生去经历, 去动手。

第三次试教:学生根据不同的天平状态写出式子:20+30=50、100+X>100、100+X<300、100+X=250、40+X=100、50+2X>180、3X=240、130+100=150+80。然后根据天平左右两边相等与不相等分成两大类。引导学生认识并圈出不等式。在等式一组中进一步分类, 得出方程的意义。

师:请把属于等式一类的式子圈一圈, 许某同学上台来圈。

学生上台圈, 其他学生在下面圈。上台圈的学生圈的结果是这样的:

此时一些学生轻轻地说“错了”, 许某同学犹豫了一会, (大家等待) 他突然把方程也加入到等式, 进行了第二次重圈。

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把方程也圈入等式?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必须是等式。

此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给他掌声。完成如下图的一个集合圈。

就这样, 一个小小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当堂练习中原来一直正确率低下的方程与等式之间关系的题目的正确率一下提高到了92.5%。因为放手, 才有学生的行动, 因为有了他们的行动, 才知道了他们认识上的缺陷。

确实, 在课堂上, 学生一直跟随着教师的想法, 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消化学到的知识。无论他们听得多认真, 感受得多充分, 没有亲身经历都是无法到达深层次的理解。教学中的一些慢镜头, 将学生的思维特点很自然地暴露出来, 大胆地给他们出错的机会, 也允许他们出错。通过这个学生的出错, 使得还徘徊在认知误区的其他学生更清晰地明白了原因。真是一个小小的“放手”, 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第9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为了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研究者设计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调查表》对学校51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全面、科学、客观地了解课堂中教学行为现状。

一、调查结果

1、多数老师因课堂耗时太多、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而担忧。学本式卓越课堂下的“自学、互学、展学”环节中,老师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上,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分配上。68.63%的老师认为最大困扰是耗时太多和两极分化严重,56.86%是完不成教学任务,54.9%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不强,47.06%担心课堂纪律不好调节。

2、教师们切实贯彻学本式卓越课堂,但多数没有实施分层作业。对于课堂教学方式,43.7%的教师能经常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中,48.58%偶尔会以学生回答为出发点开展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66.46%的教师重视对小组的指导,能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在遇到共同难题时,61.59%的教师会让学生讨论。对于老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分不同层次安排作业,从来没有的占52.64%。

3、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易生气,情绪有待调整。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总是跟不上教学节奏时,47.06%会着急生气,充分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受情绪影响很大。

4、教学评价侧重于知识掌握和纪律遵守。教师在课堂评价上都对知识掌握情况和纪律情况评价较多,占47.06%,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关注较少。

二、结语

1、知行不一,“学本思想”未落地生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沙坪坝区三年的“学本”式卓越课堂建设,学校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变。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学本思想意识层面,96.08%的教师已经从传统“教”的课堂走向现代“学”的课堂,知道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然而,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学生问卷的调查,我们发现,60.16%的教师会在课堂提问中关注大部分学生,43.7% 的教师经常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27.64%教师偶尔开展自主合作学习,23.98%却仍以长时间讲解为主,4.67%老师甚至让学生自由安排,放任自流;课堂上只有40.65%的教师能以学生回答为出发点开展教学;评价中,仅有24.39%的教师能从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在数据对比中,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的学本“思想意识”和“教学行为”是偏离的,以“学”为本的“学本”思想没有落地生根,教师教学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2、诊断方法单一,诊断的主体不明确,缺实效。大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联系,没有认识到,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只有从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才能够推进课堂教学行为的系统改变和课堂的深度转型。其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是:

第一,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主体模糊,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存在较为严重的虚无化、边缘化现象,教学民主远没有实现。

第二,教学问题诊断不精准,没有兼顾教与学双边的发展水平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形成基于“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教学问题清单。改进教学行为成果少、效果差。

第三,缺乏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清单,从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校本规划设计,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实践研究。

第四,没有着力于优化课堂生态结构,形成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系统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策略。

三、反思与建议

1、加强统整,突出重点。教学的成败直接影響着教育的成败,在工作中,我们应将教学、科研、学校特色建设、课程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有机统整,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应抓住课堂教学行为改进这一教学重点工作,突破难点,形成工作主线,彰显特色。

2、搭建平台,提高素质。师资不足,工作有惰性,师生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体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应抓住薄弱环节,采取逐一击破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加强校本研修,充分利用各種资源,为师生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搭建平台,提高整体素质。

3、科学诊断,改进行为。课堂诊断与教学行为改进大致研究路径图:系统学习理论,深入把握标准。养成反思习惯,提升诊断能力。编制课堂标准,明确教学要求。研发诊断量表,开展科学观察。寻求突出问题,做好归因分析。探究解决策略,改进教学行为。跟进改进行动,注重行为效度。验证改进策略,总结研究成果。

4、突出主体,务实行动。“以学习者学习为本,以学习者发展为本”,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真谛,只有师生的成长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唯有从各个层面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落实行动,脚踏实地发扬求真务本的精神,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才会赢得长足的发展,成就师生的成长。

上一篇:2023年体育局妇儿工委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异常故障检测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