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文轩文集有感

2024-07-13

读曹文轩文集有感(精选15篇)

读曹文轩文集有感 第1篇

读《曹文轩文集》有感600字

最近,我读完了《曹文轩文集》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多部作品,作者细腻唯美的文笔,让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刻在了我的心里,书中生动感人、情节曲折的故事,也让我在跟随主人翁的命运哭笑相随的同时,明白了许多道理。

曹文轩酣畅文笔下“三和尚、毛胡子队长”等人物,在苦难的折磨中,不堪一击,怨天尤人,最终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选择了一条扭曲的捷径,与在挫折的打压下,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主人公“明子、星星”等人物站在了对立的两边。一边散发着善良的光环,另一边却布满邪恶的梦魇。同样的环境,却培养出两类不同的人,这也许就是人性吧,懦弱者面对困难只知道缩在角落里喊妈妈,而勇敢者会不屈不挠地开展“背水一战”,使困难迎刃而解。

人性无论是在书中亦或是在现实中,都是非同凡响的哲学和最高境界的科学,在这大千世界里,有多少人知道炸药的导火线并不是打火机里冒出的一簇簇火花,而是不法份子心中莫大的仇恨,又有多少人明白,用鲜血和骨髓等来架起一座座“生命桥”的人,不是因一时心血来潮而大献殷勤,只是因为在他们光鲜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

在书中,曹文轩曾这样描绘叶子的一生“枯黄的叶子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波澜不惊地在微风中颤巍巍地移动着,显得摇摇欲坠,面黄肌瘦的脸上渲染着一丝淡淡的绿意,那是她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写下的日记。时间转瞬即逝,阳光在她身旁镶上了高贵的金边,使她以最优美的姿势告别大树,回归故土,那是他们最初的相遇。”是啊,“活着遮风雨,死后润土地”,这便是一片小小叶子的信仰!连一片小小的叶子都有如此善良温暖的真性情!不禁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

《曹文轩文集》里很多故事都有悲剧成分,但在这些摔碎的美好中,却时时闪现出一道道充满温暖包容善良的人性光芒,教会了我追寻人性的真善美!请别再质疑人性的力量:“只要人性美好,一生不愁吃不饱”,坚持做个好人,就一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惊喜和美好,成为真正的“出彩中国人”!

读曹文轩文集有感 第2篇

暑假,我在妈妈介绍个,我读了曹文轩写的《草房子》。这本书主要写的人叫桑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章纸月。纸月是一位有着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很爱干净的女孩。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孩。她写的毛笔字几乎是油麻地写得最好的一个,蒋一轮老师恨不得能在纸月的大字簿上的每个字都画上红色的圆圈,而且作文写得好,古诗又记得多。纸月的妈妈在她出生一个月后就死了,谁也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从此,纸月的外婆既是她的外婆,也是她的妈妈。

后来,老师和同学们发现,纸月经常迟到,一开始蒋一轮老师并不怎么在乎,但后来蒋一轮老师真的有点生气了。一天桑桑想:纸月因为什么经常迟到?听父亲说,在板仓小学,有三个专门欺负纸月的人,明天,我一定要弄明白。第二天,桑桑起了个大早,桑桑对母亲说:“有一只鸽子没有回窝,我要到外面去找一找。”桑桑在路上等了一会,他看到了三个人影,他认识其中一个叫刘一水,就是刘一水欺负纸月的。于是桑桑就跟他打了起来,后来,刘一水被桑桑突然一撞到了河里,从此,他再也不敢欺负纸月了。

读曹文轩文集有感 第3篇

我原以为自己很了解伟志, 可读完《伟志文集》上卷《心耘无痕》后, 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因为一个新的、活脱脱的伟志更清晰地站在我的面前。他才华横溢, 思想解放, 心态平和, 追求执着, 不为外物所动, 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原以为他只是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和咨政建议写得好, 想不到其评论、散文、随笔、诗歌等样样皆通、皆精。读完上卷《心耘无痕》后, 他的《故乡月明时》《母校的给予》《艺术欣赏的钥匙》《走出思想误区, 重塑发展理念》《父爱深深》、《风筝的梦》等散文、随笔和诗歌, 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一般地说, 善写理性文章的人, 不容易写出有文采的作品。《伟志文集》的作者则左右逢源, 兼而得之, 真是难得的奇才、大才!读了他1981年发表的处女作《青春·逆境·奋搏》后, 仿佛看到了一只在苍茫的大海上迎着风浪博击的海燕, 当时的作者就像即将投身社会的雏燕。如今这只当初渴望暴风雨来临的雏燕已经羽翼丰满, 展翅高飞。

让我久久萦绕于怀, 几番放下又拿起的还是下卷《躬行求是》。这除了我对调研报告这种文体有特殊的喜好外, 还因为从《躬行求是》中进一步了解和认知了作者, 领悟了作者的敏锐、超前、深邃和责任, 并为作者三十年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所打动。此外, 我感到读《躬行求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黑龙江省一些重大决策和具体政策出台的初始原因、历史背景和演进过程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学习怎样搞好调查研究和怎样写好调研报告。尽管《躬行求是》中的一些调研成果涉及的人和事已经时过境迁, 但读后却能让我们的思维穿越时空的限制, 从中领略作者思想的深刻, 情感的真挚, 建言的独到, 咨政的责任, 从中受到多维的教益和启发。

超越时空的魅力———思想超前, 认识前卫。伟志的调研报告大都是以超前的意识和猎豹般的敏锐和迅捷来发现和研究问题, 不论是长是短, 写于何年何月, 涉及哪个行业和领域, 都是紧扣时代脉搏, 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从火热的改革开放生活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寻觅大主题。不论作者是在市里还是在省里工作, 不论是作为研究人员还是作为政协委员, 他的调研报告和咨政建议无不深深打上这样的烙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双啤”写下的七篇系列纪实通讯, 到后来对有关市地和先进典型的总结宣传, 再到进入新世纪后对改革发展现实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 都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读过《“北方温州”这样造》和《春潮, 在这里涌动……》, 让我惊叹的不只是其敏锐和文笔, 更主要的是从七台河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得出的四点启示。作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得出的精辟结论和阐释的独到见解, 不仅对七台河市发展民营经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对推进全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也是当时《黑龙江日报》头版头题发表这篇调研报告的原因。读过《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黑龙江省邮政局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调查》, 你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敏锐性、鉴别力和知识面, 更不能不佩服他当时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已被今天的现实所证明的前卫认识。读后你会感到仿佛此文就发表在昨天, 而不是在十年前。读过作者当年写下的一篇篇调研报告, 令人折服的是当初作者提出的许多咨政建议, 都可以在地方党委和政府后来的战略决策中找到萌芽和雏形。如写于2001年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给予的政策和帮助解决的问题》, 涉及黑龙江省七个资源性城市的发展, 反复研读此文, 更觉其思想超前。如当时建议四大煤城做好煤炭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的大文章, 延伸产业链条, 似乎就是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的初始建议。再如对伊春、大兴安岭两个林区的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相关建议等, 其观点的深刻和思想的远见, 都令人钦佩。伟志的调研成果几乎每篇都有这种超越时空的魅力, 有的甚至已经过升华转化成为助推龙江发展和振兴的大政策、大举措。

真知灼见的集聚———观点鲜明, 视野广阔。伟志所写的大量调研报告和咨政建议与许多人不同, 其目的不是为了评定职称, 更不是为了发表扬名, 而是为党政领导和决策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这就内在地要求调研报告要有鲜明的观点、广阔的视野。研读《躬行求是》中的调研报告, 发现作者写于1999年的《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写于2003年的《加快我省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关注和决策的几个问题》, 写于2010年的《加快我省城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等等, 这一特征都十分鲜明。大到涉及省市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 小到对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都是如此。如写于2001年的《林甸县地热资源丰富,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这篇咨政建议提出的三点建议极为可行。巧的是前段时间我刚陪客人从林甸回来, 县里同志说, 当年登载这篇咨政建议的《调研专送》送到省里和大庆市后, 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经领导批示后有力地推进了林甸县的地热资源开发和利用。县里的同志已记不得这期《调研专送》是谁写的, 但对这篇不到两千字的短文所产生的作用却印象深刻。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理论指导与现实对策的成功结合, 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政策支持。这也是伟志调研报告的一个重要成功之处、可读之点和价值所在。

科学严谨的态度———笃力躬行, 求真务实。开展调查研究的大忌是先有观点, 然后到实践中找材料、找素材以论证观点。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就批评过的做法。开展调查研究贵在深入实际, 亲身亲历亲为, 从实践中发现重大主题, 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寻找破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答案, 最后提升为咨政建言的对策。作者相继写下的关于推动黑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重大突破的研究报告、关于搞好黑龙江省国有企业的调研报告、关于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关于黑龙江省人防工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都是在耳闻、目睹、足践之中见微知著, 从中发现和提炼出的精华, 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供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作者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地研究问题, 而是经过躬行践履, 深入下去, 走进去深入调研, 再走出来得出结论, 提出可行对策, 打造咨政建言精品。翻阅写于2001年的《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组组精确的数字和一行行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告诉我们, 不亲自躬行, 是拿不出这么有血有肉的调研成果的。《举世罕见的资源, 极具潜力的宝地》这篇调研报告, 也是深入五大连池风景区实地“躬行”得出的研究结果。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 此文写于2002年, 但提出的保护开发五大连池火山资源的对策建议至今还闪耀着理性之光。宝贵的思路和对策一旦形成, 作者还敢于直言并坚持。在我与作者共同参加省党代会报告、省委全会报告起草和调研工作中, 发现作者的这一特点十分鲜明。敢于“坚持”, 或许是从政官员的大忌, 可作者更看重的是真理, 更在意的是求真务实, 这也是我欣赏和敬重作者的原因之一。还有《关于推行厂长 (经理) 负责制、贯彻“三个条例”情况的调查》《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中的三种消极心态》等调研成果, 以及赴国外、省外考察后所写的《上海市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天津市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关于辽宁四市发展集体经济情况的考察报告》等, 都是在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基础上, 提出黑龙江省该学什么, 不该学什么, 最后拿出可供领导和决策部门采用的对策建议。可以说篇篇都是笃力躬行后形成的调研精品, 为地方党委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有价值的依据, 并转化成为助推发展的方针与政策, 或为某些决策出台提供了依据。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第4篇

每一幅画线条简洁。他擅长,也总是用平淡文字叙事,没有华美的词句,更没有费解的字眼,有的只是朴实。然而正是通过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语言,却有了许多人说不来道不出的真实性。简单,则是另一特点,给人的美感也是简单的,不修饰。让珍珠为人认识,而抛掉大多数人都费尽心思装饰的木盒,恰恰让人领悟本质的美。在如今喧闹浮躁的世界,林清玄以他平淡简单的语言文字,绘出了一个能给人安宁平和的静谧所归。

每一幅画景物寻常。林清玄每一篇文章,取材都来自于生活,是生活中那些容易被人忽视,抑或是太常见以致于被忽视的小事。一样是生活,他能找到细微的事物,将这些写下来,让人读来渐渐发现生活之美,并去喜欢生活。最神奇的,是这些“景物”中总有一股清新,不知是有水流出,还是阳光洒进,又或是微风拂入,想着画面,读着文字,使人不得不安静下来,于是这才有了时间,得了机会,在匆匆世界中站立,看向静止的美丽,观望无名野花。

每一幅画色彩浅淡。每一篇文章的感情是淡淡的,没有世俗的污染,更不会咄咄逼人,这或许与他的“禅”有关。就像是平静地陈述,没有多少跌宕与波澜,却保留了花之鲜丽,鸟之灵动,风之轻柔与月之空明。写出的道理也是淡淡的,没有任何点缀,只有最单纯地诉说,缓慢而轻声,内容平淡而简单,不必去深思,直白易懂。每一个小的结论,如此之多的小论点组成大观念,而大的观念也是平淡的,不刻意强调什么,但能让人心中世界一下子云清风淡。

简单几笔线条,画的是常见朴实的生活景物,有着淡然的禅意与情感。色系是淡的,语言也是淡的,但有着泉水清风,涤净一颗疲累满是灰尘的心,便是林清玄的散文,淡,静,而悠远。

阳光下清风微拂,水天一色,一人面对花草,一杯淡茶或咖啡,这样的淡色画,或许正是林先生的禅。

读曹文轩爷爷的《草房子》有感 第5篇

在今年暑假我们参加了“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的读书活动,

读曹文轩爷爷的《草房子》有感

。|||在暑假一开始我就读了一本叫《草房子》的书。|||这本书是曹文轩爷爷写得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桑桑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有喜,有忧,有悲,有乐的童年生活。|||它的不仅内容非常具体,而且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了美感。|||它的写作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本书的结构新颖而又独特,情节曲折而又智慧。既适合我们儿童阅读,也适合成年人看。|||它是由九个小故事组成的,似乎每篇都可以拉出来独立成章,但它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读《歪文集》有感 第6篇

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指导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这段话我也是作为警句勉励自己,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可能都会让您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读一本励志的好书,更能帮助你走出困境,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

现在生活紧凑,压力又大,人们常常在精神极度紧绷后感觉空虚无聊,电视网络只能让你疲乏的身躯更加疲乏。你也许有这样的感觉,坐在电视机旁盯着荧屏,回过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这个时候,不妨感受阅读的快乐,至少不要让无聊成为你生命的底线。我想,久而久之,倘若你真正做到在学习了,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不仅无聊不会来找你,而且会收获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生活的意义。

凡有所建树者,那个不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将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前人经验等等通过总结、感悟、思索、创造,转化为智慧、能力,从而以较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成就了多彩的人生。在他人生从低谷走出之后,他仍然没忘记学习。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他生命的韧性,以及他生命的质量。

纵观芸芸众生,凡有所建树者,那个不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将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前人经验等等通过总结、感悟、思索、创造,转化为智慧、能力,从而以较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成就了多彩的人生。

我想,无论是鹰还是麻雀,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拥有珍贵的生命,都想自己的生命有效、有质量,而学习则是它们实现这一理想的共同途径。所以,即便是麻雀注定这一辈子飞的高度有限,只要它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它也是幸福的。王蒙说有价值的思想是美丽的,学习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认识着的实践是美丽的。我觉得他说的很好,人一生中的确会遇到很多苦难和困惑,而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更应该去通过学习来排解心中的疑惑和痛苦。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在课堂上的学习知识,还有学习生活。想想很多时候,我总觉得学习很痛苦,其实那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在以后的生活中,我真的需要更好的去学习。无论身处什么逆境,学习都可以改变一切,因为通过学习,可以启迪智慧,寻找答案,通向精神家园。我也渴求着通向快乐的精神家园。另外,我觉得,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通过每一次经历,通过与人交往,学习如何为人处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人会把自己的事业视为一生的事业,例如教师,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个平淡而又辛苦的职业。但真正喜欢并融入其中的人会乐意为它付出,一样,他们能从中体验到属于他们的快乐。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快乐的人生。

读《加缪文集》有感 第7篇

读《加缪文集》有感800字

往后的事,写的是雅克幼年时与外祖母、母亲,还有玩伴、老师一起的时光。这些时光,在我读来,到处渗透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憧憬,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可不么,我觉得雅克活脱脱就是加缪的缩影,这是加缪为自己所作的传记。眼盲的母亲,保持着几乎丧失了微笑能力的木讷,默默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感受着时光和外界的嘈杂,我想她心里该是空明一片的吧。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每天的呆坐、屋里生计的催赶,当然还有雅克那小小的身体,那调皮的笑声,那满身泥灰和不小心擦破的厚底鞋。这里的笔触是多么的动人。可当描写到外祖母那深沉的咆哮,还有几乎有些变态的简省时,作者的感情虽说有些不耐烦,但总体来讲还是充满爱意的。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雅克的老师。当雅克考上重点高中时,就是他专程劝说外祖母不用担心学费的事。而且在雅克备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为雅克提供专门的单独辅导,这对雅克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估计作者大概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时常能给予他人生意义上的鼓励与引导。

小说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我想继续说下小说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据介绍,这篇小说的手稿是在加缪发生车祸后从其皮包里翻出的,该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宣告了。也对,整个故事就像是对其匆匆一生的一个反思。该感谢的人都感谢了,该送走的人也送走了,剩下的只是孑然一身的孤独。所以标题才会是第一个人吧。因为在雅克之前,没有一个荒诞的人像雅克那样活过,在雅克之后,也不可能再产生出另一个雅克了。在觉出了生命必死的荒诞性的同时也意识到活于人世的不易。被车撞死的感觉该是何等强烈的痛楚啊,虽然一生匆匆而去,可却能在死前体会到那么强烈的痛苦,也算是对于其孤独的一种回报了吧。第一个人,因为死亡而复生;第一个人,也因为死亡而永远存在。

读曹文轩文集有感 第8篇

对于父母与子女,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2】

目送, 在生命的长河中, 你可以注视着自己爱的一片风景, 看他四季更替的变换, 看他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运动, 更多时候, 历经生命的年华过后, 你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上辈子”、“下辈子”随着时光慢慢流走, 走得远比你脚下的时空深远得多, 然后, 你就慢慢体会到了, 生命的各种滋味。

一、父亲的逝, 母亲的老

“漫山遍野茶树开”, 在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 对于父亲与母亲的依恋与尊重表现的最得人心, 最淋漓尽致。人, 最终执拗不过时光的流逝。正当人们迷恋于生老病死的不可知, 却总挡也挡不住离别带来的难言的伤痛。是啊, 生命交给我们怎么成长, 怎么从最无知变得猜忌与多疑, 最后落得一世清闲, 抱着回忆安享晚年。生命也交给我们各种技能去混个如鱼得水, 至少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 却从没有交给我们生和死是怎么回事。这一点, 是在父亲身上最真的体会。

父亲, 总是用浓重的湖南乡音诉说着, 总是想要回家。

他念诗, 用湘楚的古音悠扬吟诵: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3】

而“老”的意思, 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 任何人的注视。直到父亲去世后, 把他送回了生命开始的地方, 在那里, 他的楚音与天地山川一样幽深, 与苍天鬼神一样宏达, 司仪的每一个音, 都像父亲念《陈情表》的音, 婉转凄楚, 每一个音都重创你。此时此刻, 你才理解了他灵魂的漂泊, 此时此刻, 你才明白, 他是真的回家了。

原来,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归属于一片土地, 就算亲人不在, 就算物是人非, 只要自己降落于此, 就该属于此, 并且归于此, 这也是父亲毕生的愿望。

《雨儿》, 写尽了母亲的伟大与心酸, 母亲抚养了五个儿女, 各自生活得很好, 母亲的职业, 她完成得很出色。可是, 老了, 糊涂了, 忘记美了, 忘记怎么搭捷运, 甚至忘记女儿叫什么了, 母亲的老, 就像一株植物般眼睁睁地在眼前历尽开花与花落, 握也握不住。可是, 当女儿说:“你的雨儿要看见你笑, 妈妈”, 她看着女儿, 微笑了。

女人的个体, 总是和子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就算不认识了世界, 也认识时空中自己身上的这块肉。

二、与兄弟最特殊的关系

与兄弟, 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 我们会彼此探问, 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 我们会朝思暮想, 会嘘寒问暖, 会百般牵挂, 因为, 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黏合。如果我们是夫妻, 只要不是怨惘, 我们会朝夕相处, 会耳提面命, 会如影随形, 会争吵, 会和好, 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但我们不是, 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 不会跟情人一样长相厮磨, 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度。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 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 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4】

《共老》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来讲述兄弟之间的感情。

与兄弟共老。想想也只有和兄弟能共同衰老。和朋友, 不过是半路结识, 志同道合, 彼此欣赏, 殊途同归, 却也拥有各自为重的家庭与事业, 年轻的容颜不知曾怎样辉煌, 到老了, 回忆也只是从半路的那段开始;与配偶, 却添了一份“生死相依”的恢弘气势, 有了相濡以沫彼此依赖的情谊, 一起老去, 甚至一起死去, 却忘记了对方生命源起于何处?唯有兄弟, 从落地到入土, 一朝一夕的变化, 从哪来到哪去, 竟是一样的轨迹, 拥有一样的土地, 拥有同样的根。

三、和友人聊寂寞与爱情

《寂寞》、《爱情》、《相信》种种字眼, 与朋友间, 才能更加聊得淋漓尽致。

有一种寂寞, 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 一条知心的狗, 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 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着落, 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 素颜修行。【5】

曾经相信过爱情, 后来知道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 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 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他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6】

唯美浪漫、纯情而带着毁灭性的爱情, 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7】

不管是和家萱聊母亲, 接受她给母亲带的礼物, 还是寄给K的一封信告诉他要坚强, 与朋友间, 总是涉及到人生种种不可解决的大问题, 是肃穆多一点, 还是随性多一点, 总之愿意聊些平日里想的与生命有关的东西, 比如寂寞, 爱情, 坚强。

四、儿子, 曾经的我

《母亲节》, 安德烈好像变得不一样了, 儿子长大了, 给母亲节的礼物是他的离开与明白。当年迈的父亲牵起你的手, 准备带你上楼, 你会很婉转地对他说:“我已经五十岁了, 你真的不必牵我的手过街。”他说:“好”, 到了过街, 手又伸了过来, 他的手, 肥肥短短厚厚的, 很温暖。然而, 有一天, 一个个儿很高、腿很长很瘦的年轻人, 就在那光天化日人来人往的大街上, 很认真地对你说:“我已经十八岁了, 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签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8】

这不正是我吗?

摘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 写父亲的逝, 母亲的老, 儿子的离, 朋友的牵挂, 兄弟的携手共行, 写失败和脆弱, 失落和放手, 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 如烛光冷找山壁。【1】龙应台用极细腻的笔触写亲情的绵长婉转、无奈惋惜;写友情的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写最寻常的生活, 记最朴实的风景。本文从全书的角度, 对作者散文中四条情感线索——“我”与父母, “我”与兄长, “我”与孩子, “我”与朋友, 进行简单梳理, 更深刻的体会龙应台眼中的人生。

关键词:目送,龙应台,亲情,感情

参考文献

[1]《目送》后续

[2]《目送》第六页龙应台“目送”

[3]《目送》第254页龙应台“关山难越”

[4]《目送》第44页龙应台“共老”

[5]《目送》第23页龙应台“寂寞”

[6]《目送》第27页龙应台“ (不) 相信”

[7]《目送》第15页龙应台“爱情”

读曹文轩文集有感 第9篇

三棱坡位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西南面,海拔1473米,因主峰呈三棱形而得名。作者的家乡垌硝就在三棱坡脚下,是个山清水秀的壮族小山村。作者以“三棱坡”给他的文集命名,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乡情。作者在文中提到,西林人把三棱坡形象地比喻成“三棱坡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家乡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开启了西林人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由此可见,三棱坡对作者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作者最后将文集名定为《三棱坡之恋》,更是表明了他对这片热土以及这片热土上人情风物的热爱。

《三棱坡之恋》分为“故土情缘”“我的故事”“寻访民俗”“局町研究”“奇闻异事”“人物风采”6个章节,作者用精美的插图,细腻、流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则则趣味横生、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故土情缘”收录了《盆歪湖的故事》《走进蝴蝶沟》等18篇文章,诉说着作者浓浓的故土情缘。美丽的盆歪湖、圣洁的驮娘江、神奇的蝴蝶沟、富饶的拖盆河、似雪的桐花、多情的冬雨﹑巴淋﹑冷水米和落日,构成了一系列鲜活感人的情景故事,最终化为一抹淡淡的乡愁……

“我的故事”收录了9篇文章,讲述着作者自己生活的小故事,浓缩了作者成长历程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比如:《酒桌称谓趣事》告诫读者长辈不能轻易充当,在社交场合,自封长辈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会失去认识新的知心朋友的机会;《情系高原》一文则讲述了一个十元钱让作者感动一生的故事,体现了一种陌生人间互帮互助的温情.......

“尋访民俗”承载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成果。《欢乐的拖盆“进过”节》描述了“进过”节期间男女老少以“AA”制形式聚餐,尽情吃喝玩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桂西民族婚俗趣谈》中出现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词。

“句町研究”为读者打开了句町故园的一扇窗,展列着句町大地上的奇闻异事与人物风采,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究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姿而又鲜为人知的句町文化。让读者获益颇多:在物化了的当下,生活在驮娘江流域的壮族同胞,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浓郁璀璨的文化“基因”。如:保留着母系遗风的“欧贵”婚俗、神话中的“娅王”,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禁忌,神圣的图腾信仰,都让局外人惊叹。

“奇闻异事”一章收录作者搜集的西林民间故事6篇,玄妙诡异的故事情节将激起读者的奇思妙想;“人物风采”一章收录了11篇人物通讯,作者通过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着孝道与善良、刚毅与坚守,弘扬了老一辈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激情与虔诚,映照着一组鲜活的人物群像,发人深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水会在每个人的童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多多少少地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系列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三棱坡”。虽知异乡暖,难舍故土情,但无论时间如何变换,“三棱坡”总能温暖无数游子的心。

责任编辑:段先鹤

读老舍文集有感 第10篇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在这无边无际的海洋里,我尽情的遨游。今年暑假我拜读了老舍爷爷的书集。

老舍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白鼠》。老舍喜欢小动物,以至于能把动物们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可令人惊讶的是,老舍还会像童话家一样,写动物童话呢!

小白鼠有八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一个。他长得很漂亮,雪白的毛儿,长长的尾巴一甩一甩的。这让得意忘形的小白鼠觉得自己好看得不像只老鼠,倒像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这只小白鼠觉得自己很漂亮就不会被人欺侮,所以就与一只又肥又大的大黄猫成为了朋友,可这只饥饿的`黄猫一口就把他吃得一干二净。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灵美。

虽然文章很短,但是这些语言是多么生动、形象啊!但这也离不开老舍仔细地观察,更重要的是老舍博览群书,将书中的精华结合在一起。是啊,要是我们也像老舍一样每天仔细观察,尽量读尽天下所有的书,那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写文章时又何愁双眉不展呢?

读《三毛文集》有感 第11篇

0410501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有名的文人或是伟人似乎都是神经病,都令人无法理解。是因为我们都在糊涂,而他们都在清醒着么?

很喜欢三毛,第一次接触三毛源于她的名字——三毛。是《三毛流浪记》早呢,还是三毛早呢?

三毛十九岁半离家出国学习的日子,让我想到自己高三的生活。确切来讲,我的学习任务很轻——一所乡镇学校是不可能有很多作业的。可是我的压力好重,每个老师都倾心的关心我,学校甚至给我一间自己的宿舍。最后,我像三毛一样崩溃了,一样都觉得就算是立即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想那段日子真难熬啊,熬得我胡思乱想,熬得我特别神经质,好在过来了,永远过来了。不过,三毛似乎更不幸,因为远在他乡。

年轻的三毛很“风尘”,很美丽。值得男孩子等待,自杀的一定很吸引人。三毛不可避免地伤了好多人的心,包括自己的。好在荷西与三毛换了心,后来荷西走了,带走了三毛的心。

想想自己从初二做回好学生开始,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机械而麻木。直到我得到了一个似乎很好的结果——考上了现在这所学校。可是,我觉得很愧对自己的生命,我既然存在了,就不应该把自己压的死死地,我需要享受生活,需要快乐与自由。三毛在用功的同时又在坐咖啡馆,跳舞,搭便车旅行,听歌剧······第二年,三毛又跑到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她没有向家中要旅费,她说:

“很简单,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够活!“话说回来,三毛似乎一生都在旅行,历尽各种国家,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碰见形形色色的事,思想也变得五彩缤纷起来。我深深地被三毛文章里的异乡人所吸引。

三毛晚上经常不睡觉,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甚至,有一段时间连续三个月没有睡觉,真的睡不着,接着,一大堆麻烦出来了,三毛失忆了,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家。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竟然还能完成那么多的作品,实在不可思议,比如,《随想》,《倾城》。三毛写作时非常投入,不吃不睡,作品完成后立马送医院。

年轻时的三毛“珍惜“自己的青春,做了好多”有趣好玩“的事,尽管好多在常人面前时不可思议的。

感谢三毛,感谢三毛用自己健康换来的作品。它们让我懂得好多,尽管有些自己还做不到。三毛的爱情我一直觉得好悲情,自己一直拒绝别人的求婚,等真要结婚的时候,男友却死了,三毛痛苦地自杀,未遂。后来,三毛的心碎了,嫁给了荷西。三毛说自己结婚时从未轰轰烈烈地爱过荷西,但是和荷西在一起确实很开心,很幸福。她也从未对荷西说过:我爱你。直至一天晚上,她神经质地推醒了荷西,深情地说了一句:“荷西,我爱你。”于是,一夜缠绵。六年,短暂的六年一瞬间,本来以为三毛会先走,可是,是荷西。留下的人却······

最后,三毛自杀了。她曾经对父母说过:“如果我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美好更幸福的归宿。”三毛是真太痛苦了。不过,我还是赞同她母亲的话:“你再试试,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

三毛,为什么不能再试试呢?为了荷西,为了家人,为了我们这些死死追随你的读者。

读老舍文集《母鸡》有感 第12篇

读了《母鸡》这篇课文,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母爱很伟大。

老舍

先写对“母鸡”的厌恶,在写对“母鸡”的崇敬,感情先后迥然不同。这种强烈的鲜明的对比,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产生了一种幽默可笑的感觉,是我们仿佛在欣赏一个风趣的相声或小品。

这篇文章写出了母鸡对雏鸡的关心与照料;干什么事都处处想着雏鸡,让着雏鸡;而且还教它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教它们挤在母鸡的翅下、胸下......这都是鸡母亲爱他们,呵护它们的表现,这是母爱的自然流露。

“当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时,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像文中的母鸡一样,一做我爱吃的饭菜时,妈妈就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并且还说:“慢点吃,别噎着。”我抬起头,嚼着菜,问道:“妈妈,您怎么不吃啊。”而妈妈却笑着说:“你吃吧,我不爱吃这菜。”每当我这样问她的时候,妈妈总是这样回答。现在,我明白了其中的原要。

读《高尔基政论杂文集》 第13篇

高尔基的论文,也和鲁迅的杂感一样,是他自己创作的注解。为着劳动民众奋斗的伟大艺术家,永久是在社会的阶级的战线上的。战斗紧张和剧烈的时候,他们来不及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见解熔化到艺术的形象里去,用小说、戏剧的体裁表现出来,他们直接向社会说出自己的“心事”,吐露自己的愤怒、憎恶或是赞美。读者群众,却很幸运的,可以得到他们创作之中所含蓄的意义的解释。高尔基的论文,都可以当做这种解释去读。高尔基的创作是这三四十年之中的俄国历史的反映,而他在每一个时期的剧烈事变之中,还给我们许多公开的书信、论文、随感,那就更是正面的、公开地表示他对于事变或是一般的社会现象的态度。

到了抗战胜利后,孟昌开始翻译《高尔基政论集》,于一九五一年由时代出版社印成单行本,现已成为一本难得的书了。近两年来他又重新校订了他的旧译,增加了不少新译,这就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收有七十七篇论文的《高尔基政论杂文集》。

高尔基早从一八九四年从事新闻工作时起,就开始撰写政论和杂文,在他的一生当中,这一工作从未间断过。象我们经常引用的“假如敌人不投降——那就要消灭他”这句名言,就正是出自他的政论文学。

高尔基的政论和杂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笔犀利,其中不仅有政治性很强的评论,而且也有艺术性很强的特写、游记、书信和演讲等。在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之后,高尔基于一九○六年出国,先后访问了西欧的德、法等国和美国,写成了《在美国》和《我的访问记》两组特写。如在前一组特写中,他无情地揭露了纽约这个由金元统治着的“黄色魔鬼的城市”,在这里没有自由,文化被污染,道德被败坏,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受着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处处是摩天高楼的纽约,就成了美国形象的集中表现。他到了法国,他歌颂了同时也唾弃了“美丽的法兰西”;他把现实中的法兰西和他心目中的法兰西一对比,他感到非常的失望、难过。

高尔基从一九○五年直到一九三六年逝世不久之前写的多篇政论和杂文,内容是多样性的,既接触到国内的问题,也接触到国际的问题。当一九○五年初他目睹了彼得堡冬宫广场上发生的一月九日流血事件时,他立即写了《告全体俄国公民与欧洲各国舆论书》,号召人民起来用武力推翻沙皇专制的统治;在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后,他又写了《告人民与劳动知识分子书》,号召人们为建立自由的、美好的新生活而工作。他对于小市民习气一向深恶痛绝,因此他写成了长篇的《谈谈小市民习气》。他写信给工人、农民、红军士兵、知识分子和妇女,他歌颂了新人的诞生和成长,要求他们全心全意地去从事社会主义的建设,他要求“人民应该知道自己的历史!”他写文章批判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他还呼吁为保卫文化、反对战争和反对法西斯主义而斗争。

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高尔基的政论是更为亲切。他早在一九一二年就写过信给孙中山先生,对辛亥革命的成功表示敬佩和祝贺;当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我国东北和一九三二年初进攻上海时,高尔基写了《对孙逸仙夫人的呼吁书的答复》,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支援中国人民的斗争,这篇文字现在也编在这本文集中。到了一九三四年,他还写过《致中国革命作家书》。

总地来说,高尔基用文艺的形式来写政论和杂文,他的文学既具有高度的战斗性和说服人的力量,而且还给予了政论和杂文以新的生命。我建议读者们能翻阅一下这本印刷和装帧都很精美的厚达七百六十多面的著作,从中可以读到高尔基的具有独创性的政论和杂文,同时不少文字都是优美的散文作品,更值得一读!

写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出国访问苏联的前夜。

读《春笋作文集》有感 第14篇

这个寒假我读了我们学校自己出的作文集——《春笋作文集》,从中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作文集让我游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见识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知道了伙伴们的童年是多么有趣;经历了许多笔友们儿时惊心动魄的事;目睹了朋友们远大的理想;听见了同龄人们内心的求知欲;明白了他们心里的那份爱心;看见了大家对伟大母爱的赞美;想象到了好友们成功后的喜悦;领略了他们失败后自己悟出的道理;看出了同伴们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总之,这本书让我见识了、知道了、经历了、目睹了、读懂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这本作文集不仅让我见识了那么多我从没见过的东西,明白了那么多的道理,经历了那么多的奇事、趣事,而且还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写作方法。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观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我写作文就是不愿观察,写作文空口无凭,全靠想象,因此文章就显得空洞、乏味,作文成绩自然不是很好。记得有一次,老师叫我们写一篇题目为《我最喜欢的一种植物》的作文,我拿着笔,看着本子,左思右想,抓耳挠腮,就是想不出来。哎,只怪我平时又不愿出去观察,现在是火烧眉毛来不急了。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非完成不可的,只有拿着笔乱写一通。结果你猜怎么着,我把桃树写成是先长叶后开花了。老师看后明知故问,对我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桃树是先长叶后开花的?”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读课外读物有感文集 第15篇

【篇一】读课外读物有感

同学们,还记得去年,你们在小学毕业典礼上,都想了些什么吗?读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看到,一位叫英子的小姑娘在她的小学毕业典礼上,想了很多很多。我们先来看在毕业典礼开始之前,英子都想到了些什么?我们再来看毕业典礼开始之后,英子又想到了些什么?

毕业典礼在哪里举行?新建的大礼堂。英子坐在哪个位子上?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在英子的衣襟上,有一朵什么花?粉红色的夹竹桃。是谁给英子别上的呢?妈妈。妈妈为什么要在英子的衣襟上别一朵夹竹桃呢?因为夹竹桃是爸爸种的,英子戴着它就好象爸爸看见英子上台一样。英子很想她爸爸也能来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因为她将代表全体同学上台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有爸爸在台底下,英子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可是爸爸病倒了,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毕业典礼结束后,走在回家的路上,英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快回家去!快回家去!英子领着文凭,催着自己,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我们可以体会到英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急切。当英子回到家里,她看到的是一番什么情景?弟弟妹妹们在干什么?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长得怎么样?垂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样。为什么呢?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也就是没有对夹竹桃进行修剪、捆扎和施肥。这些事情往年爸爸做没有?做了。为什么今年爸爸不做呢?爸爸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不是一天两天。爸爸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肺病,加上爸爸的弟弟给日本人害死的事,爸爸急得吐血过后,病情又加重了。英子把用红丝带子系着的小学毕业文凭放进抽屉,再出来,走过院子,又看见那垂落的夹竹桃,她嘴里默念着什么呢?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作者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么含义呢?表面上是写英子眼前的情景,深层的意思是说爸爸离开了人世。既是实指垂落的夹竹桃,又象征着爸爸离开人世。爸爸的离开人世使英子终于意识到她已不再是小孩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了,爸爸走了,爸爸已经失去爸爸的英子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可是我们没有听到英子声嘶力竭、揪心的痛哭,我们听到的只是英子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语言是含蓄的,而感情却是深沉的,痛苦的。当缺了一根手指头的老高叫英子赶快去医院的时候,英子表现出了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看来,英子是真的长大了。那年,英子才13岁。

你觉得对英子的成长影响的是哪件事?我认为,是爸爸逼她去上学这件事。这件事发生在英子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雨,英子赖床,不想去上学,在爸爸对英子发出了一个字的命令起!之后,英子还是不挪窝儿,这时,爸爸气极了,一把把英子从床上拖起来,又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只听见咻咻的声音,英子挨打了。爸爸把英子从床上打到床下,又从床头打床角,雨声混合着哭声。那天,英子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没想到爸爸又追到学校。原来是给英子拿花夹袄来了。看着英子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了英子。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面上十分严厉,实际上却充满了爱心。这件事对英子的成长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从那天起,直到毕业典礼,英子再也没有迟到过。每天早晨都是早早地到校,等着校工开门。英子赖床的毛病也改了。从这件事当中,英子认识到了不能赖床,不能不去上学,更认识到了不能偷懒,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英子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英子能够成为全体同学的代表去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这和她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和她爸爸对她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同学们,英子长大了,你们是不是还小呢?什么时候你们才认为自己真的长大了呢?是不是也要等到你爸爸或妈妈的花儿落了呢?

【篇二】读课外读物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在前几天我读了一篇由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读的人是惊心动魄。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位法国学家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回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给“怪物”所俘获。他们虽身为俘虏,却收到舰长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后来,他们几经艰险,终于逃脱,并将这一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这本书里面,聪明好学的阿罗纳克斯教授,以及他忠实的仆人孔塞伊,他们一起观赏了很多的海底奇观。身手灵活体格健壮的捕鲸手。也可以在有危险的时候帮助他们。他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一起参观了海底多种多样的世界。而且这艘船的船长,聪明,可以带领他的船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无人能敌。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们学习了这些人的聪明勇敢。还教会了我们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也是一本丰富的海底百科全书。

【篇三】读课外读物有感

莫泊桑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我在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后,深有感触,下方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天生丽质的马蒂尔德却正因贫穷而嫁不到,一个好人家,最后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之后为了在一个部门舞会上彰显风姿,玛蒂尔德从兄弟姐妹那儿借了1条钻石项链。但是,误会回来后却发现项链儿不见了。于是,为了赎回那条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和心血,但是,最后才知道那条项链儿居然是假的……

可怜的`玛蒂尔德!仅仅是为了1条钻石项链,她付出了她十年的青春岁月。十年后,她青春不再,美貌不再,按莫泊桑的话说,就是失去了做贵妇人的资本。她为了这条钻石项链,不惜牺牲自我的青春。其实,换个角度说,不必去怜悯她,她过分虚荣的性格就导致了她务必要品尝命运的苦果。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玛蒂尔德毕竟在艰辛中走了过来,走向了成熟。

但是,那条她用十年的青春赎回的项链,会不会还是假的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会的,真的有可能。在当时那个弄虚作假的社会,这种状况真的有可能发生。玛蒂尔德肯定没有想到,她十年的辛酸竟是为了一挂假项链,而且,换来的项链还是假的,她会怎样样?精神崩溃?郁郁而终?都有可能。但是,这就是她虚荣的后果啊!

上一篇:共营生命绿色优秀作文下一篇:信托公司财富管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