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

2024-06-21

《詹天佑》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1篇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具表性,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

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流畅。在教学设计中,抓住“爱国”和“杰出”两个中心词,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各教学环节基本能自然过渡,整课的教学浑然一体。

2、充分挖掘材料,注重铺垫和扩展。詹天佑是写人的文章,为了丰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补充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一些材料,如修筑铁路的宣誓词和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些事迹,作为情感的铺垫和文本的扩展,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

3、课堂要求明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习“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路线”三大材料时,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向导,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在黑板画出居庸关、八达岭的形状,让学生用简单的箭头划出开凿的方法。理解人字形线路的时候使用简图和视频动画相结合的形式,力求让抽象的语言变成直观的视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更清晰地理解,从而充分地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2篇

“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学习方法乃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才能顺应“知识激增之时代”,以“有限的生涯无穷之学问”。“学习方法”为多层次、多角度、多种类,这里只简介“程序引路,方法入门”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一、程序引路,循路入境

游览名胜古迹,大都需一张详尽的导游图,这样才能方向明、路线清、游览效率高。学习一篇课文,也需要一份清晰的思路图,这样方可循图入境,以“识斯真”、“悟其神”提高学习效率。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根据文体特点设计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程序,做为“学路”,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那种纯粹的“接受”与“即兴”的被动地位;利于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学习规律,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利于达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之目的。

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基本程序为五步:

1、审清题目,理解题意(命题、体裁、单元重点)。

2、自读课文,捕捉中心(写什么?为什么写?)

3、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怎样写?)

4、细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中心,了解写法)。

5、圈划批注,总结交流(聚零为整、统一思路)

根据“读写例话”篇幅短小,通俗易懂、阐明有关读写知识的特点,学习程序也为五步:

1、自读例话,圈点批注(题意,话“读”话“写”?字词,段意等)。

2、汇报交流,读懂内容(批注情况)。

3、弄清议题,寻找结论(明确读写知识)。

4、举出实例、说明道理(“例”怎样说明“话”)。

5、联系实际,训练能力(学用结合,检查效果)。

以上教学程序不是刻板不变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袁微子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应是常中有变,变中有常”。至于怎么运用,怎么变更,要因人制宜,因课制宜。“大体须有,定体则无”,一切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为准。

二、注重授法,促使入门

赞可夫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作为他的五大教学原则之一。他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自我观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怎样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怎样解题,步骤如何?还能做自我检验,自我校正,即作自我评价(认识过程),自我体验 (情感过程),自我控制(意志过程)。因此有了阅读的程序,还要让学生明确每一程序的目的,掌握完成每一程序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积极、有效。这里略举所授几法:

1、记叙文学习基本程序第一和第五步完成法:

第一步:审清题目,理解题意,要求学生分三步进行。首先要弄清命题方法,以此判断文章的体裁;再根据体裁特点,把握学习此类课文的规律;然后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如《詹天佑》一文,第一步让学生知道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题的,体裁是写人,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学习本课应弄清课文写了詹天佑的什么事,作者是怎样写的,他要赞扬什么,表达什么,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弄清记叙中的说明。

第五步:圈划批注,总结交流,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思路,课有所得。要求学生从题目、词句、段落、中心、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如在课题前注命题方法,课题后注文章体裁、单元重点,课题下注对题中关键词的理解,课文开头处注分段依据……充分利用文中上白、下白、旁白处注明自己通过学习弄懂的问题,鉴于时间有限,学生只需择己理解最好的两三处批注,变部分无意识记为有意识记。尔后交流畅谈收获。因学习智力的差异,态度的优劣,理解、记忆、接受能力的不一,所获知识的深浅,言语表达水平的高低,交流的情况则有悬殊。好学生理解得深,记忆得多,表述得美;差学生也可凭自己的优势谈“浅薄”之所得。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学生所得的知识就会更准确、更有条理;就能促使学生入门达到“始与亲”的境地,学生思路和作者的思路得到统一;就会做到课有所得,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此外对教师来说是调整教学效果的大好时机。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的总结交流就是最好的信息反馈。

2、自学段落法:

将“段的思路法”、“设问法”、“关键词语推敲法”、“重点语句剖析法”、“人物形象分析法”、“课后问题理解法”等自学段落的方法教给学生,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求索能力;更有益于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有些段落,教师可完全放手让学生按“自学段落法”,运用其才智去自学,尔后进行“报告”和“讨论”,教师只需伺机点拨。如:用“段的思路法”自学段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维概括出段的主要内容,分析段中之层,体会作者写段之用意,弄清段的结构。用“设问法”,让学生经过自我分析、理解、体会、判断、概括,提出与文章内容与中心有关的问题,采用“自问自答”、“自问旁答”的形式来解决。用“课后问题理解法”从课后揭示中找出与对应段相关的问题加以理解,弄懂段的内容。……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一人讲完他人可以补充、可以纠正、可以讨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使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力的土壤。”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0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联系环境描写, 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认识环境描写, 学写环境描写。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写环境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同时也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 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以语言知识为主轴, 以培养语言能力和人文精神为两翼的教学体系。本教案的设计以学生质疑的问题为抓手, 以认识环境描写为教学主线, 让学生在感受詹天佑的强烈爱国之心和杰出才能的同时, 也认识到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写环境描写, 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提问, 揭示学习目标

1. 复习课文。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小节, 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告诉老师, 课文的第2、3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清朝政府修建铁路, 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要挟, 并嘲笑我们。)

2. 引导质疑。

课文的第2、3小节讲了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 课题却叫“詹天佑”, 把二者连起来想, 你有什么问题吗?

3. 揭示目标。

刚才有同学提出:题目是詹天佑, 可2、3小节写的却是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 似乎和詹天佑没什么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小节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关注学情, 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学定教, 以学促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上课伊始, 教师巧妙引导, 把看似无联系的内容一对照, 学生就质疑出问题了。这个问题凸显了文本的独特言语形式, 同时也让师生明晰了本课的目标, 教与学有了方向和灵魂。

二、品读课文, 感悟环境描写

1. 学习“接受任务”, 明白困难是“压力”。

(1) 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对于詹天佑来说是什么? (完成任务的困难以及承受的压力大。)

(2) 学生齐读:

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 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3) 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 说明什么? (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

(4)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课文的第2、3小节? (衬托出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2. 学习“勘测线路”, 明白困难是“动力”。

(1) 面对巨大的压力, 詹天佑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是怎么说的, 怎么做的?学生读课文第4小节, 勾画相关句子, 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组织交流。

(1) 出示詹天佑所说的话。

你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告诉老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吗?为什么这么读?

朗读时要抓住“精密、大概、差不多”等词重读, 表现詹天佑的严谨、严格、一丝不苟等特点。

设计意图:当下的语文课堂普遍问得太多, 讲得太多, 这里采用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以评促读, 既节省了时间, 又扎扎实实地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出示描写詹天佑所作所为的语段。

从詹天佑所作所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詹天佑的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同甘共苦、不耻下问。)

(3) 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两段话。

(3) 请你联系课文的2~3小节内容, 想一想:詹天佑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 (只有科学合理地勘测线路, 把铁路修成功, 才是对帝国主义最好的回击。)

(4) 詹天佑是怎么想的呢?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句子:

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 不但惹外国人讥笑, 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5) 小结。

如果说刚开始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在詹天佑的心中还是压力的话, 那现在变成了什么? (詹天佑把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变成了一股动力。)

为什么要写课文的第2、3小节? (进一步衬托出詹天佑的拳拳爱国之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感悟詹天佑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 然后让学生思考詹天佑为什么这么说, 这么做, 这样就把课文的2、3小节内容和第4小节内容勾连起来了, 前后呼应, 融为合力, 促进顿悟, 二次释疑, 同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线性走向了立体, 强化了整体性。

3. 学习“勘测线路和设计线路”, 明白困难是“创造力”。

(1) 在“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过程中, 詹天佑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2) 请学生上黑板画“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3) 组织学生评价示意图画的是否正确。引导学生把图和文字对应起来, 这样通过图来理解语言文字。

(4) 请你评价一下詹天佑采用的开凿隧道法。 (扩大了工作面, 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5) 学生自读课文第6小节, 画出“人”字形线路。

(6) 请学生依据示意图, 说说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

(7) 请你评价一下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 (因地制宜, 省时省力省钱。)

(8) 开凿隧道和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在当时都是世界铁路事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这样的难题被詹天佑攻克, 原因是什么? (他把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化作成了对祖国的一腔热血, 让他超越了困难, 战胜了困难, 表现出他无穷的智慧, 杰出的才能。)

(9) 此时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不仅是动力, 更是——— (创造力) 。

(10) 为什么要写课文的第2、3小节? (为了更好地表现詹天佑的爱国之心和杰出的才能。)

设计意图:先感知詹天佑遇到的困难, 然后再感悟詹天佑解决困难办法之妙, 最后追溯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原因,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品味意蕴, 感受人物形象, 让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走向深处, 思维爬向高度, 实现第三次释疑。

三、总结写法, 认识环境描写

1. 回应质疑。

上课伊始, 同学们提出问题:课文的第2、3小节内容看起来和课题关系不大, 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现在你能告诉老师, 你的理解是什么? (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本来对于詹天佑来说是一种压力, 但是詹天佑把这种压力变成了工作的动力和创造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和杰出才能。)

2. 认识环境描写。

(1) 出示: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其实是一种人为的困难, 除了人为的困难, 课文中还写了自然的困难, 这些困难都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

(2)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把詹天佑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去描写,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小结:我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 如果把环境描写和人物结合起来, 就更容易体会人物的特点。在写作文的时候, 适当描写一下环境, 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给力的语文教学不是静止的, 也不是平移的, 而是变化的, 转换的。教语文, 就要以课文为例子,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在前面三次感悟了课文2、3小节的作用, 但仅仅是从内容这个层面去理解的,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教课文上, 还需要转身, 从“文本解读型”转向“语言实践型”。让学生认识环境描写, 是依文而教, 彰显文章特色, 同时也是发展学生读写的能力, 而这样的学习有了前面的铺垫, 是水到渠成的点化, 而不是强加, 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消化, 轻松运用。

四、迁移运用, 学写环境描写

1. 出示题目。

如果写下面这件事, 放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更能突出母爱的伟大?

有一天, 我突然发高烧, 母亲很是着急, 急忙把我送到了医院。

2.学生交流。

(可以放在冬天的夜晚, 炎炎的夏日等环境里。)

对《詹天佑》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第4篇

[关键词]詹天佑 独特视角 升华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4

一、我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经典

《詹天佑》是一篇经典课文。备课时,我犯了难,因为已有太多的优秀教学设计:有以征集路名提领中心,引领学生体悟京张铁路的高超设计的;有以“为詹天佑办展览”为契机,用展览活动带动文本阅读的……这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已牢牢树在了《詹天佑》的教学历程上,我能突破吗?带着疑问,我一遍一遍地阅读课文,我发现这些优秀设计,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京张铁路的设计上。詹天佑的伟大仅仅在于他的造路技术?詹天佑不畏帝国强权,不惧自然困难,才是课文的灵魂。这是文本给予我们的最重要信息。我决定从京张铁路的建造背景入手来设计教学。

引领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提炼出“詹天佑”的形象,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在学生对詹天佑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从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入手,让学生收集有关京张铁路的信息,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京张铁路的词句,了解历史背景,从中感受詹天佑不畏强权的爱国工程师形象。四个板块(了解詹天佑的基本情况,体会建造京张铁路的艰辛,知道修路时的时代背景,感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态度)主线明确,层层递进,凸显了詹天佑的人物形象。照此教学,效果应该不错。

二、学生能够自主地立体化地获取信息

我信心满怀地走进课堂,学生的表现却把我蒙住了。在教学中,学生虽然发言踊跃,答案却比较单一,体悟得不深,没能很好地对文本进行梳理和整合。认真回忆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詹天佑的简介,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已知的课外信息没有被有效地利用;问题设计忽视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于是,再教时我先鼓励学生自主搜索信息,在引入环节,把詹天佑的简介通过沉稳的男中音配优美抒情的音乐来展示;鼓励学生在概括介绍詹天佑时,加入已知的课外信息。其次,整合问题,提高难度,放手让学生自学。在研究了詹天佑、京张铁路和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态度后,我让学生重点围绕“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进行深入阅读,启发学生全面利用文本信息,并结合课外信息。

《詹天佑》再次登台,有了明显的进步。“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板块的学习被充分展开。学生还增加他们了解的课外信息:当时慈禧也不同意把钱用在建筑京张铁路上,迟迟不肯拨款,詹天佑不仅要承担来自帝国主义国家和现实自然环境的压力,更有来自于政府的不支持。这样就将课内外信息有机结合了。然而,课堂气氛却不尽如人意,我开始怀疑课前确定的研究重点:是收集处理信息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三、情感升华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

针对课堂中呈现的问题,我对教案又做了第三次修改。

首先,把开头介绍詹天佑的部分改成学生预习汇报。这样做将单向的提供信息改为双向信息交流,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课前积累,把这部分信息融入课文学习中,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多元的解读。其次,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个环节的增加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获,当学生被这些信息深深震撼了: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造成误工;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有的中途逃跑等。课堂上,学生激情洋溢,以下是学生的练笔摘录:“你,面对敌人的讥讽嘲笑,毫无惧色,毅然接受了任务;你,面对飞沙漫天、地势险要的自然环境,毫不退缩;你,面对清政府的无能和冷漠,默默忍受。你,为祖国修筑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你——詹天佑,亿万中国人的骄傲!”

从这洋溢着敬佩之情的文字中,我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畅快和淋漓。在一次次信息交流中,詹天佑的形象一点点清晰起来,一点点真实起来,一点点丰满起来,最终形成的是学生眼中真实可感的詹天佑。

这意外的收获,也让我有了新的感受:语文教学富有情感性,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通过语文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字,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教材的情感因素,获得情感的共鸣,这是语文课应有的境界。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5篇

说到欣慰的地方,我觉得在生本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前都是我在精心的设计,想形式,想内容,想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现在孩子们通过前置性小研究,他们自己查资料,自主学习、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课堂上,并不是资料的堆积,我也渴望有思想的碰撞,问题的深入。今天,我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谈理解、谈感受、进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插入查找的故事以及积累的名言进行深入的学习,我觉得挺好。更难得的是孩子们在生本的学习中,能够自己写一些小诗,去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我认为他们的能力就在这样的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锻炼。就本节课而言,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培养孩子们乐于表达的习惯。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觉得目标达到了。以前吧,我会找到外国报纸轻蔑的话语让学生去理解,我也会想办法让他们抓住黄沙满天、狂风怒号让他们去体会、想象,今天,都是他们自己去找寻的,也自发地运用了一些方法去深化感悟。我想,老师讲出来的和学生自己去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詹天佑杰出方面,我想肯定也还要花一个课时去研究。这也给我的生本课提出了一个难题:这样上下去,一篇课文要好几个课时才能上完,是不是可以以单元为中心,进行一两篇这样细致的研究,其余的就可以带过去呢?另一个困惑就是班级还有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有时在课堂上就扮演了沉默的代言人,我一堂课是不能兼顾全体的,该用怎样有效的办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呢?有怎样好的评价机制能去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呢?

从我个人方面来说,在这个环节中,我心中拟定的汇报小组和上课请到的小组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小组要在我的不断引导中去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可面临着这样一个空间,我显得很是拘谨,害怕自己去打断,害怕我的声音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一阵阵犹豫和矛盾之后,孩子们所要达到的高度就没有体现出来,该我追问、升华的部分也没有深入。铃声一响,才发现学生应该可以走得更远一点。另一个就是在前置研究时,我让学生用了充足的时间做准备,课堂随机的生成和疑问就少了,显得很是呆板。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我还有多少坚持继续往前走。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6篇

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的创新才能,书上举了“开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如果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总感觉学生学得很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说:“同学们,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一下设计意图吗?”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二)过一把“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的瘾。

课文结尾没有简单地喊上几句口号为詹天佑“歌功颂德”,而是设计了“老外坐火车”这样一个情景展现,引导学生以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的身分,向火车上的外宾介绍京张铁路,穿插播放火车鸣笛“呜…呜…”声中。学生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之情全包含导游词的解说中。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7篇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詹天佑的初步印象,再让学生读课文看作者是抓住什么写詹天佑的(即中心句),进而抓出关键词”爱国“、”杰出“,然后围绕这两个词逐步分析课文。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一条非常明晰的条理。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会詹天佑的杰出,在教学”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提问法、绘图法和演示法。在进行到第五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2、分别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方法开凿?这两个问题不难,但一定要细细读书才能完成,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读书了。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把开凿隧道和过青龙桥的方法记在头脑中,于是我趁热打铁激励学生:”詹天佑早就将隧道修筑成功了,你们能将这两种隧道的开凿方法用简图表示出来吗?看那位同学、哪个学习小组画的简图美观实用。只见学生先是认真仔细地读书,然后结 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图示,细细的揣摩、端详,最后在纸上认真地画着。我巡视了各小组的成果,发现有个通病:1、表示开凿方向的箭头大都画在山腰,还有些小组两端的箭头没对齐。2、许多学生把箭头画到了山的中间。3、在八达岭隧道的开凿图示上许多同学忘记画向下的箭头,把从中间向两边的箭头画得非常地小,和其他两组箭头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我把画得好的和有问题的图示分别张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在对比中找出错误,加深了记忆。并及时表扬了各小组合作成功,孩子们都喜笑颜开,这时我话锋一转:上一自然段中,詹天佑是怎么要求工作人员的?他们再次将“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读了一遍,我相机说道:“是呀,如果工程人员画图有半点马虎的话,就会给工程带去不可估量的损失,你们说一个小小的箭头的位置关系重大吗?”孩子们都凝重地点了点头,“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有了上一段的学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高,因此在解决过青龙桥的陡坡问题时我提出了既要画图又要实物演示的要求。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他们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看到他们的认真劲,我心里真甜。但是我心里也没底,什么工具都没有,怎么演示啊?出乎意料,他们在实物演示时,利用了手边的文具盒、橡皮等小东西,演示的时候再加上生动的讲解,整个这段我就一点也不用讲了。在玩中,他们充分领略了詹天佑非凡的才智,深深被他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所服。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8篇

一、研读生本, 重定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课文和相关资料, 我对文本有了这样一番解读:课文首段开宗明义:“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的中心句, 统领全篇, 提挈以下各段落。“杰出”、“爱国”是全篇的文眼和脉络, 其中“爱国”则为一条主脉, 贯穿文章始终;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反映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意义;第四、五、六自然段按照工程进展顺序, 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方面表现詹天佑杰出的建筑才能;最后一段, 点明了事件的重大意义———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纵观全文,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第三部分, 由对詹天佑言行、心理等的描写, 体会他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精神。除了对教材字面和结构上的解读, 还应该对文本的价值做一番探究, 即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如:课文为何要选取帝国主义阻挠事件作为时代背景?表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三件典型的事例, 又是如何安排的?每件事文字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在这些追问中解读文本, 不仅读懂这篇课文 (内容+形式) , 而且在读懂的过程中朝向“怎样学习” (程序+方法) 的方向迈进。对于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学生读上几遍课文就应该能懂的, 但这种感受只是肤浅的、笼统的。那么, 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我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呢?即确定我要“教什么”。课程内容的开发适宜度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高效。过去, 我们常常教给学生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识记生字词, 背诵感受深刻的句子。

2.抓重点句段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爱国品质,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然而, 这样的课程内容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原生价值层面, 即教课文, 只是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我们不仅要教课文, 还要教语文, 要以课文为例子,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习得语文方法。因此, 我又给学生增加了以下课程内容:

1.体会文中重点句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初步领悟文章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选取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说从“教什么”追问到“为什么教”, 其价值不仅在文本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上, 还有其所包含的表达价值上。

二、尊重学生, 改进教学策略

新课标在谈及阅读教学时指出:“要避免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所以在教学“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处难点时, 我改变了传统的逐句讲析式教学方法, 努力创建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平台,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习得知识, 提高能力, 增强情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创设了“詹天佑”向“工程人员”解说工程设计方案的情境, 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使教材中的文字变为学生生动的语言,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片段: (学生分组学习, 准备每组推选出一位代表扮演“詹天佑”向“工程人员”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现在有哪位同学扮演“詹天佑”开始向“工程人员”解说自己的方案? (一学生走向讲台, 面向大家。) “詹天佑”:大家好!近几天的工作非常劳累, 大家辛苦了! (做拱手状, 众笑)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居庸关的情况, 并画一张简图, 便于同志们施工。居庸关山势高, 岩层厚, (边说边画一座高山) 我想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画→←) 这样施工会缩短工期。同志们, 有什么意见吗?“工人们”:没有! (又请一位同学上台介绍。) “詹天佑”:大家好! (招手) 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 是和大家商量一下八达岭的开凿情况。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 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 (画八达岭) 所以, 我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 (画井) , 再分别向两头开凿, (画←→) , 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 (画→←) , 这样能够把工期缩短一半。同志们, 你们认为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工人甲”:詹工程师, 能不能多打几口竖井, 增加多个工作面, 这样不是能更快地缩短工期吗?“詹天佑”: (略一思考) 这位同志提出再多打几口竖井, 这个办法大家认为如何呢?“工人乙”:我觉得多打几口竖井不合适, 原因有二:一是这样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二是几口竖井加起来的长度都会超过两端凿进的长度, 这样, 人力、物力、财力不是白费了吗?哪如就从最低的山顶打一口井呢?在精彩的情景表演后,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与詹天佑一起并肩奋战了几年, 那么此时, 工人们最想对詹总工程师说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发言) 生1:詹总, 您的设计真是太巧妙了!实在令人佩服!生2:詹总工程师, 您真是技高一筹!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生3:詹总, 您不愧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将来我也要像您一样, 当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三、研究写法, 完善教学过程

感受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就算把这篇文章教完了吗?不, 没有。文章结构的严谨、重点句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等写作方法还需要学生去学习和运用。《詹天佑》一文第二、三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前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 将重点放置在“詹天佑如何身先士卒、鼓励同事, 如何严谨创新、一丝不苟”上, 而忽视了“中国人为何非要自主修筑京张铁路”这一问题。试想, 如果没有了特殊的社会背景, 詹天佑只能算是一位优秀的人才;而把整个事件放置在历史背景之下, 我们就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身上所体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责任感”。那么, 詹天佑在下文中的言行和思想, 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了。所以, 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 我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第二自然段并没有开始写“詹天佑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而是笔锋一转, 介绍了时代背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去掉这两段可以吗?学生在仔细研读了课文之后, 很快从以下句段认识到当时的清政府何其无能, 列强们的野心何其昭然, 自主修筑京张铁路何其重要。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这次研课的过程中, 我不断地学习, 不停地反思, 以寻求更完美的教学方式。付出很多, 收获更多。希望自己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且歌且行, 不断成长。

摘要:本学期, 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詹天佑》。想上《詹天佑》一课也是情绪使然, 因为每次阅读《詹天佑》一文, 我的心潮就随着文章的情感跌宕起伏: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极端轻蔑而愤愤不平;因詹天佑顶住巨大压力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而热血沸腾;也因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负责、智慧和才干而拍手叫好;更因京张铁路不但修筑成功, 且比计划提早两年全线竣工而畅快淋漓……每次读完课文, 我都不禁想要大声呼喊:伟大的詹天佑!了不起的詹天佑!在查阅了詹天佑的生平资料后, 对他的敬仰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詹天佑》教学设计 第9篇

关键词:京张铁路;阻扰;刁难;信念;忠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84-0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8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抄写喜欢的词句。3、了解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的好外,“人”字线路设计的妙处。

三、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京张铁路和詹天佑生平的资料。2、地图。3、课件:演示开隧方法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1)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收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2)、对京张铁路来说,2005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请看大屏幕: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塈大型文艺演出。10月15日上午,张家中火車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10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影院拉开帏幕。10月13日发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作品。

(3)同学们,教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一起走近课文《詹天佑》。

2、交流预习收获

(1)自主汇报生字词认读和理解情况。(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自主研读感悟

自读二、三自然段,想一想: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

4、研读4-6自然段

(1)、自读4-6自然段: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品读细节:4自然段

我们细读4自然段,看一看,詹天佑在勘测线路过程中哪些细节触动了你的心?

(3)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词句推敲体会。

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精密,不能有一点儿予以马虎……之口”。

①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

②根据想象的情境,分别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B、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失掉信心。

你认为怎样读最能体现他的爱国情怀就怎样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C、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

①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②练习朗读

(4)自读6自然段,画出开凿隧道的图示

詹天佑以自己极大的爱国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使铁路一点一点在向山深涧之中延伸,他是怎样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①自读5、6自然段,画图示小组内交流。

②指名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课件辅助演示。

③你体会到什么?

5、理解7自然段

正着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詹天佑创造性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

小结:纪念一条铁路,是为了缅怀一个伟人,牢记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

作业:1、阅读詹天佑的故事

2、搜集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资料,交流

参考资料

[1] [美]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著,孙欢译.NBA体能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2] 谭朕斌,王保成,黄黎.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3] 林海,阎军,胡卫东.浅谈高校制定篮球体能训练计划中的几个问题[J].四川体育科学,2004-4.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10篇

《詹天佑》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科学精神”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詹天佑》教学反思。课文.通过记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的重难点是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上学生参与状态良好,精神饱满,兴趣浓厚,教学反思《《詹天佑》教学反思》。学生能认真思考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能积极表达个人不同的观点。

2、小组在合作探究时,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积极认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井然有序。

3、各小组代表展示时,态度大方自然,语言表述清楚,其余学生能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适当补充或者追问,体现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课堂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 :

1、在小组合作探究时,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不参与小组学习,不参与讨论,不善于动脑思考,整个课堂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学习兴趣不浓厚。

2、学生在展示时只局限于对课本内容的肤浅理解,不能挖掘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探究作者的遣词造句,作者的写作用意。

3、学生再追问时,深度不够,没有进行深度思考,问题过于简单。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11篇

课文的第四小节即“勘测线路”,这一部分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詹天佑,领悟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请他们交流读后的感受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反复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最后请学生将感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大胆想象写了一段话;有的以话外音的形式进行了感情丰富的朗读;有的采用人物评说的方式;有的更有创意,通过采访詹天佑的工友恰当“真实”地表现了人物……每种做法,无论优劣,都是学生自己通过摸索得来的,远胜于教师直接把答案奉送给他们!在这里,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活力四射的个性得到了无限的舒张,鲜活四溢的思想得到了自在的飞翔!

二、设计图纸,汇报演示,教学反思《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12篇

上个星期,教办领导来我校指导课堂教学。他们听了我上的一节课小学课文《詹天佑》。一节课下来,第一个感觉就是上得不太成功。特别是对重点句子的品读做得不够到位。在评课时,刘老师和汪老师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是呀,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得不够透彻,关键是老师在指导品读句子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语言美必须透过句子的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现,必须联系上下文,必须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后才能领悟句子的含意,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句子意思,真正实现对句子的品读。在发后的教学中,在抓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这一方面我得多下功夫。

除此之外,教办领导还明确指出了我们老师上的课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学生的语感培养单一;上课的激情把握不够好,不能很好地以师之情牵运生之情;教学设计上提的问题过于碎;学法的.渗透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办领导还就我们存在的这些缺点帮我们分析并指明向。教办领导认为我们上的课之所以存在这些缺点,关键是教师没有很好很准确地把握教材,对课钻研不够,对课不熟。靳家彦老师说过:我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试想想,我们老师在上课前期有多少能将课文读熟,对课文进行钻呢?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可见,要很好地钻研教材,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是很关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朗读方面多下功夫,力争做到上课前熟读课文,进行对课文的多次朗读,多点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课堂效率。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13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现行大一新生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设“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一章, 分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三节内容。笔者认为统编教材适用于所有本科、高职院校, 教材体例设计中凸显共性的编著优势, 但也存在个性与具体案例的缺失。据调查, 思想政治教学单纯强调反复灌输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受学生欢迎。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不同学情, 有选择地开发校本案例与恰当可行的教学方法, 探索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创新, 增强思想政治教学实效。

笔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结合个人专业与兴趣, 努力探索将近代历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理论课程的有效形式, 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也达到逐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此同时, 笔者认为学生在系统学习铁路职业技能的同时, 也有必要增强铁路人文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因此, 我们将有关的人文内容融合到专业学习的环节之中, 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现专业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在具体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入生动的案例。在“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一章的教学设计中, 笔者结合轨道类专业学生的学情, 以詹天佑为线索, 有意识地将其融合到教学活动与课堂讨论过程中, 探讨爱国主义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同时将京张铁路的设计原理等铁道知识融合进思想政治课堂, 实现与专业的融合。

笔者选择詹天佑进行爱国主义教学, 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 通过语文、历史课程的学习, 其历史形象已深入人心。另外, 笔者所在学校以铁路为主要专业特色, 校园中铁路文化氛围浓厚, 说到詹天佑, 也能引发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共鸣。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我们通过课前布置任务发挥学生的参与性, 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电子数据库等资源,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詹天佑生平的文献,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知识积累。

教学开始, 我们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式的互动播报, 以PPT的形式播报詹天佑人生的重要阶段:幼童留美时期, 学成归国从事船政事业时期, 督办京张铁路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督办粤汉铁路及任职交通部时期。通过播报, 我们增强了学生的有关认知。

课程讲授阶段, 我们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合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中去认知, 目标是带领学生认识历史人物时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关于近代爱国主义历史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

在教学问题的设置方面, 我们在课程中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 而是将问题有意识地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近代化史观密切融合。

第一, 1825年9月27日, 世界第一条铁路在英国正式通车, 极大地改变了交通运输的方式, 也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等。工业革命以来近代化的发展潮流与传统中国“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模式形成强烈的对比。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逐渐融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社会逐渐转型, 而这种转型却并非一帆风顺。铁路就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例子, 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吴淞铁路, 其在建成后不久即被拆毁, 同时期的唐胥铁路建成后竟以骡马拉动机车。因此, 铁路的发展不仅可以看成是中国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也是走向独立富强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我们继续引导学生理解以詹天佑为代表的近代先进中国人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探索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流。正如他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看法, “我国岂智力不若欧美, 而司蒂芬逊之流, 何不能产生于中国耶?”从这里出发, 我们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主持修建的近代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在铁路史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 无论身居何位, 都心忧天下, 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 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 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的传统。

第二,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以来,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近代修筑铁路的权益为列强攫取, 而传统知识分子专注科举导致国内相关技术人才匮乏, 西方技艺被视为“奇技淫巧”, 从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到曾国藩、容闳支持的幼童留美, 再到学习铁路专业的詹天佑回国后从事福州船政局的工作, 可见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困境, 即一方面是列强的攫取, 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桎梏。因此, 当自主修筑铁路这一重要的历史责任由詹天佑担当时, 则又体现出近代史上爱国主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 而这是我们需要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注意有效引导的重要方面。

第三,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 尽可能地要求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引入思想政治课程案例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 即结合铁道技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进一步认识京张铁路的有关修筑问题。通过教学互动, 学生运用铁路工程专业知识去解释“人”字形路轨设计的原理及其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合理选择, 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形式, 也可以实现师生之间专业知识的互补, 在此过程中形成热烈的研讨氛围, 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我们要求学生结合铁道概论等专业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京张铁路一系列技术的创造性措施, 理解为什么能在较短时间内, 用最低的费用, 顺利地完成了全线兴建任务。如我们要求学生对于其非常熟悉的依山腰铺设“人”字形路轨的原理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 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为什么列车运行至此时改用两部大马力机车, 一前一后, 一推一拉, 通过“之”交叉口再换方向, 推的改作拉, 拉的改作推。这种创造性的设计, 既简易可行, 又减少了线路的长度。我们认为, 通过将专业知识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去, 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素材, 同时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进行尝试, 为下一步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中国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育弘扬新时期铁路文化精神, 既需要从实践层面强化职业意识, 在高职教育中贯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学习和塑造;同时, 我们也很有必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有益的精神价值, 更好地以案例的形式塑造现代铁路人的职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善于把人生的理想和个人追求, 与铁路事业的需要结合起来, 充分认识伟大寓于平凡的深刻哲理, 通过在本职岗位上贯彻“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实现个人价值在集体事业中的升华。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时代, 詹天佑精神又赋予了铁路人新的时代精神, 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 中国铁路精神又被赋予了十分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我们探讨不同学情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学途径和方法, 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 不断地总结经验, 最终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学生“真心喜爱, 终身受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茅家琦、高宗鲁.詹天佑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3]戴艳军、吴桦.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詹天佑》教学反思 第14篇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国主义教育,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也是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主动脉.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五千年的文明史,贯穿着“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屈辱史,也是一部炎黄子孙不畏强暴,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史。

詹天佑面对外国保持对中国人的嘲笑,在重压之下毅然接受修筑紧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过程中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化为战胜困难的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凭借杰出的才能完成紧张铁路的修建,对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为国家争得荣誉。如今新的国际环境条件下,软实力更加需要增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爱国主义要求学校

(1)要抓好学生的人防教育

学校防空知识教育,是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赋予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搞好学校防空知识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平时防灾减灾和战时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全民国防观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设好校园爱国主义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激励、育人、审美等功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渗透力很强的性情陶冶。为此,学校那么些在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品读感悟,树民族之魂

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诉学生,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三、教做人之道

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者同样也要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

四、实践体验,立创新之志

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从而提高了工效;为了使火车爬上陡峭的山坡,他又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詹天佑非凡的创造精神。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肩负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的重任。科技创新,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育者要教育好学生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那么我们也能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造。学校也可以根据科技节主题,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大赛及科技社团活动。开展好学生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利用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兴趣与思维创新品质。科技创新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时时处处渗透着创新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中国一位领导人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应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可以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或宗旨的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从目的角度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素质?二是就实现途径来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教育创新或改革?

有人认为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或兼顾以上几个方面。然而,在我们来看,创新的关键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担负着重大责任。那么学校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创新是人的本能,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进步,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创造力品质优劣,直接决定了教育成败,也影响着国家、个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一篇:有机化学实验感想下一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_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