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意义重要性

2024-07-16

基础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精选8篇)

基础教育的意义重要性 第1篇

1

那些优秀的人,一出生就赢了

这几天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就是高考成绩,各地高考状元也新鲜出炉。

其中,广西南宁的高考理科状元杨晨煜同学取得了数学、英语双满分,语文140,理综290,总分730分的好成绩。

这是广西恢复高考以来的最高分,不仅刷屏朋友圈和新闻,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他不仅是学霸,还是兴趣爱好广泛的全能学霸,书法、羽毛球,足球均有涉猎,平时喜欢看纪录片,对科研有兴趣。

有网友在微博下面评论说:学霸大多出自财务自由,家庭稳定的知识分子家庭,只有极少数的寒门,依靠过人的天分通过考试获得阶级跃升。

有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杨晨煜父母都是当地名校毕业的知识分子,他妈妈表示: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帮助养成习惯,家长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定型之后,未来的路会很好走。

平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

不得不说,原生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那些很牛逼的人,一出生就赢了。

他们背后,大多都有一对优秀的、擅于引导教育孩子的父母。

2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原生家庭到底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有多大?

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状元多集中在省会或次省会的名校,来自于家教极好,家境殷实,有素质修养的家庭。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出生就在罗马。父母的高度,已经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有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已经有意识的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个性和人格。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优秀的学习环境。

还记得那个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武亦姝吗?

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取得了诗词大会开播以来的最高分,成功夺冠,被誉为“国民才女”。

在诗词大会上,她落落大方,对古诗词信手拈来,在飞花令环节上惊艳四座,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不知打动多少人。

成名后的她不骄不躁,淡薄名利,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邀约,一心继续放在学业上。

今年她参加高考,上海市660的总分,她考了613,而且还是理科。全市只有77个人过613分数线,她是其中一个。

虽说不是状元,但这样的分数已足够她上清华北大。

她不仅是诗词才女,对于演讲、文学、音乐等都有广泛的兴趣,如今毕业了,她作词又作曲,给母校写了一首歌《红墙边》。

“时光今晨忽然悄悄来叩我门,说将要起航,一切可都收拾妥当,我慌忙起身,细打点行装,一共恰好是三年长。。。。。。”

把校园同窗即将要分别的场景细细描述,温情感人,用文字和音乐向母校,老师同学表达绵绵情意。

诗词第一,文理学霸,学校是清华,不争不抢气质出众,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

这离不开爸爸妈妈从小对她的教育引导。

武亦姝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在科研机构工作,妈妈是美术教师。

早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为她制定了“家教方针”,每天放学回家后,会让她开始认字,背诗词,学绘画。。。。。。

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年龄太小,爱玩好动的她根本坐不住,不想主动学习。

一次,爸妈带小亦姝去朋友家玩,看到别人家的小孩非常喜欢看书,不仅童话故事,连工具书都读得津津有味。

他们家里藏书很多,客厅,卧室,书房、儿童房,随处可见爸爸妈妈,孩子喜欢的书籍。

平时一家人就喜欢一起看书,互相讨论。

和孩子说一万遍好好看书,不如以身作则,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回去以后,夫妻俩决定一起陪孩子读书,绘画,学习。。。。。。在父母的长期熏陶下,武亦姝已经爱上全家人一起读书,交流心得的温情氛围。

父母经常和女儿一起玩“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就要做家务。并且还会让她复述书中的情节,培养她的概括表达能力。

在书香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武亦姝,诗词从未落下,文笔也越来越好。

在武亦姝家里,学习只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绩不会太被看重,反而让她有一个轻松的学习心态。

平时她也会去交朋友,去看电影,旅游,玩游戏,和有好感的男生聊天,去乡下陪伴爷爷奶奶,使得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爱与温情。

谈到教育心得,武亦姝妈妈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父母的思想高度,提供的资源,眼界格局,培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优秀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3

要想培养优秀的孩子,自己先成为优秀的父母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于城镇家庭,只有极少数来自农村地区。

部分省份高考文理科状元共68人,其中70%以上的孩子家中至少在地级市有套房子,90%左右的孩子家中属于小康家庭,而只有不到5%的孩子来自农村,在城市没有住房,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

去年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过一段话:

“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我是中产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现实也的确如此,有一位清华的老师曾经在入学第一课上做过一个调查问卷:

你父母的职业是什么?上大学前你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上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经济优渥的人,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老师对学生们说:你们能上得了清华,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你们有优秀的父母。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式的寄生和遗传,而是比拼父母所能创造的资源环境,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我们总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何不反思一下自己能不能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其他父母周末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的时候,有的父母在带孩子玩吃鸡打王者;

其他父母正以身作则带孩子绘画读书培养兴趣爱好时,有的父母边打着麻将玩手机,边赶孩子快去学习;

能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教育资源,孩子未来的起点就有多高。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充满亲情温暖,自由尊重,书香浓厚的家庭,父母不说有多高的地位能赚多少钱,但一定通情达理远见卓识;

一个问题学生,所处的原生家庭一定也有问题,父母观念落后,视野狭隘,或缺乏爱和尊重,或太溺爱缺管教;

父母的格局,就是儿女的方向。无知的父母会奴役孩子学习,并且毫不自知,开明的父母则擅于引导孩子,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自由。

想让孩子变优秀,首先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营造幸福有爱的家庭环境,这才是给孩子优质教育的第一步。

基础教育的意义重要性 第2篇

我校地处108国道旁,到朝天区和广元市都只有十来公里路程,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经济活跃。便利的条件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一些不良思想,行为习惯无孔不入,侵蚀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情绪敏感而不稳定,强烈而又脆弱,同时缺乏足够的理智,与老师和父母之间常因一些小事,产生各种误解、分歧,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而这部分学生,很多家长都不在家,外出打工,学生要么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要么就是亲戚照顾,有的学生还无人照看,周日回家,自己照顾自己,有的还要照顾弟弟或妹妹。这部分学生就成为留守学生。而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人,大部分都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

一、留守学生

我校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很多,因此,我校的留守学生多。7---9年级共有学生近600人,而留守学生就有近200人,占到7---9总人数的近1/3!

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父母外出,学习由于缺少有效的督促和辅导,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居于中等及以下水平,能够进入优等生行列的少之又少。

我校留守学生行为道德失范。“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而隔代监护人无力履行家庭监护和管教责任,致使许多“留守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并由此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组织纪性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卫生习惯差、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抽烟喝酒、有的甚至要他人索要财物等等。其中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留守学生”身上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习气,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校留守学生心理性格畸形发展。“留守学生”所受到的更深的伤害还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调查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呈现出了一些病态和畸形的趋向。如一些“留守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从不告诉监护人和老师,我班有个叫赵某的学生,在校外受到他人要胁,问他要钱,他害怕竟然去喝农药,幸好发现早,及时送了医院。

留守学生容易遭受伤害。他们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弱势群体,在失去父母保护的情况下往往最容易成为伤害和攻击的对象。所以他们往往显得对人生疏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二、非留守学生

这部分家长都在身边,家庭经济状况都还不错,有的就比较宠爱学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霸气,认为自己了不起,自私自利,看不起不如他的同学,在学校里期侮弱小。也有的受家庭,社会的影响,有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

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高职教育对中部崛起的重要意义 第3篇

关键词:中部崛起,高职教育,重要意义

促进中部崛起是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持中部地区实现崛起, 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然而, 如何抓住机遇, 实现崛起成为中部地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目前, 中部崛起面临诸多困难, 其中最为显著的有:“三农”问题严重, 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传统工业转换困难, 阻碍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缓慢, 制约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等等。笔者认为中部崛起过程中的诸多难点和问题的解决都与高职教育联系甚密, 中部地区实现崛起, 尤其是经济崛起,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

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能够加速实现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

中部粮食主产区对于全国来说是米袋子、菜篮子, 其国土面积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0%, 人口超过全国的1/4, 农民占31%, 但它提供了占全国1/3的粮食、29%的棉花、41%的油料、28%的肉类, 中部地区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十分重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农业是一项弱势产业, 农业大省往往是经济弱省, 中部一些地区的发展, 也因此落入了边缘化的境地。如, 中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10%左右。因此, 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 增加农民收入是中部崛起应该突破的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 必须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上做文章, 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种植结构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 无法使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就需要大量的农业现代化技术人才, 而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从下表中可以看出, 中部地区农民家庭劳动力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急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其提供技术人才的支撑。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二、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能够大力推进中部制造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得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是, 中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6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生产规模偏小, 技术装备陈旧, 制造工艺落后, 矿难频繁发生。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总增加值的比重都在25%以上, 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又均低于11%。一些地方过度依赖能源、原材料产业, 其中山西能源产业和冶炼及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因此, 如何调整制造业构成比例, 提升科技在制造业中的支柱性作用, 除了需要政策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等的支撑外, 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特别是具有较高层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教育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能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相应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经过他们的努力使得普通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决策、规划等变换成物质形态。

以湖北省为例, “十一五”时期, 湖北省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为目标, 以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等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公路及航运、铁路、电力建设等3个投资过千亿元的工程为重点, 加快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从下表可以看出, 对应于湖北省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等类专业在湖北省省属高校高职专业点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而且比例逐年提高, 高职教育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等的作用日益明显。

数据来源:湖北省教育年鉴

三、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能够积极推动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 努力发展自有产业, 不仅是中部地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 也是世界金融危机给中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然而, 能否抓住这次机遇, 顺利承接东部的转移产业, 稳步快速发展自有产业, 除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资金的增加式投入外, 人才的利用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从现实状况看, 中部劳动力的质量和结构与东部转出的产业结构对应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关键条件。研究表明, 中部地区劳动力绝对成本较低, 但相对成本较高, 因而大量劳动力外流, 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增加。劳动力相对成本高, 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数量与质量、资本和技术资源等因素。中部要想把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 第七条就是“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和就业保障”, 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 通过地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是吸引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的重要方面。

事实上, 国务院在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时, 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重点承接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预计到2015年, 示范区每年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接近50万, 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非农产业。在这个过程中, 各种长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为此, 将给这一地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安徽省教育厅正着手制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力争依托现有的50所高职院校, 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和服务示范区建设发展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能够促进中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中部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技术创新、应用与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差距还相当大。技术进步对中部经济增长的贡献低, 其原因主要是技术水平不高且应用率低。表现在产业领域是, 一般加工能力过剩, 而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较少或者生产能力不足, 比较缺少能够支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技术能力, 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因此, 中部地区要实现新型工业化, 首先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只有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才有了突破口, 中部地区的工业也才能实现重点跨越。而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能够编制有效生产工艺并将研究、开发、设计人员的抽象设计加以具体化, 以便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或能够操作、调适和维修高新技术设备, 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产业技术人才。其次, 从高新技术发展的一般过程看, 既要有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 也要有大量掌握这种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新技术才能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高职教育在这些方面就有许多的优势。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 普通高校偏重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而职业教育偏重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二是高职教育是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这类人才在自身价值取向和培养方式上重视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三是普通高校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 而高职学校一般分布在中小城市, 与区域经济结合比较紧密, 具有科技信息和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 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最为有利。

五、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有利于改善中部地区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 招商引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地方政府在投资环境方面更多重视的是采取税收、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而对于建立良好的人才支持环境则往往重视不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税收、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可操作难度在加大, 特别是外商和外资注重更多的是人才环境的优劣, 而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环境的支持更加需要。有关资料显示, 一些地方为了吸引外资, 由政府出资为外资企业培训员工, 着力引进高职人才和高级技工等高级应用型人才。这表明外资在人才需求和环境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同时也表明地方政府在行政思路方面敏锐地抓住了发展方向的新变化, 并且采取了有效的对策。因此, 高职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投资环境, 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而带来的人才储备和支持, 才是最大的投资优惠。另外,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对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高职教育既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同时也在培育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经济文化”。这种文化赋予了较多的科技、市场和职业色彩, 这样的文化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催化”作用。一些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地区和城市, 无疑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能够促进中部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 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职教育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职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 间接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近年来, 发展高职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延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

总之, 中部的崛起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 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提高劳动者的专门技术技能, 高职教育是根本保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性选择。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部地区发展制造业机遇与路径选择分析[N].2006-04-29.

[2]陈芳, 程贤文.中部崛起的人才战略思考[J].管理世界, 2007 (11) .

[3]王梓林, 余亮彬.论高职教育在中部崛起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4) .

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4篇

关键词:舞蹈 艺术教育 重要性

G633.951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舞蹈,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大型的文艺晚会也好,小型的文艺汇演也罢,都少不了舞蹈的精彩。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有一些有舞蹈天赋的孩子被送进了舞蹈培训班。各类节目的表演也只有这些孩子在展示,而对于广大的喜欢舞蹈去没有条件去学习舞蹈的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重视孩子的个性教育和特长发展,这对于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上舞蹈班只能培养少数人的要求,如果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各级学校来开设舞蹈课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艺术的兴趣,又能为高一级学府提供专业人才,培养了新时代高素质的才能,实现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时代需要普及舞蹈教育

早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就有关于舞蹈教学的记载,当时的人们认为舞蹈是乐舞、诗、道德修养三要素之一,舞蹈的教与同诗礼相结合,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并且形成个人对于美 的鉴赏能力。而在现代社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些教育界人士提出要普及舞蹈艺术教学的呼声,现在各级学校都比较重视舞蹈的教学,急需一些有舞蹈专业功底的音乐老师。通过这些专业老师的教学指导和设置舞蹈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舞蹈教学这门艺术课程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和个人修养。

二、舞蹈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

(一)学习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意志

学习舞蹈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活泼的个性。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所有的家长都是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孩子走出家庭的时候,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性格内向害羞,不会表达自己。而舞蹈的表现形式是需要当中展示的,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舞蹈的优势培养学生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演出,克服学生胆小怕事的心理,使学生都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通过舞蹈使学生既增强了自信心,有开拓了视野,性格就会越来越活泼、外向。另外,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竞争意识和表现欲都很明显,而舞蹈课的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需求,舞蹈表演训练需要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进行反复的训练,流很多汗水,付出很多的努力才可以完成。这样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二)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舞蹈是一门集体艺术,中小学舞蹈教学往往是以群舞的形式进行训练和演出的,队形的变化是否整齐,舞蹈的动作是否到位都是衡量一个舞蹈是否有美感的标准。如果队伍里有一个学生训练不够认真,肢体动作不够协调,就会影响到整个团体舞蹈的完成质量。因此,一个舞蹈的呈现是否成功,是整个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果。通过这种长期的整齐划一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纪律、主动互相帮助他人、注重团结合作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对于整个舞蹈的团结协作也会渗透到班集体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渗透到学校的荣誉感,民族的荣誉感乃至国家的荣誉感。

(三)舞蹈教学是学生的性格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这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思想进步的表现,但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值得关注的难题。一些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形成了性格孤僻、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通过舞蹈教学,培养了孩子们的组织纪律性,舞蹈需要团队的合作,这就要求学生不得不学会与人交往和配合,通过互帮互助,使学生改变了自己搞特殊化的坏毛病,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做到认真听讲和训练,性格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四)舞蹈教學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改变不良姿势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身体各个部位都处于生长和发展阶段,他们的身体发育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体育课的教学可以使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得到锻炼和强化,但是并不能做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而舞蹈的训练则不一样,舞蹈的形体训练使身体全面均衡发展。有利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不良坐姿,使学生看起来更精神,体态更优美。

(五)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学生通过舞蹈教学,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一些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舞蹈的学习,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尊意识,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形成了保护民族舞蹈文化的意识,并且使学生通过对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受到积极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六)开展即兴舞蹈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涵盖内容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的发挥却是无限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根据对音乐的理解来创作一些舞蹈动作,通过这些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让孩子在舞蹈的世界里宣泄他们的情感,尽情地享受创造的快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三、舞蹈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更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

舞蹈和体育有一些相同之处,它们都是以人体的肢体动作和技巧作为表现形式,而且都有提高身体素质的功效,但是体育并不能代替舞蹈,因为舞蹈更注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体育更注重动作是否到位和规范,很少和个人感情相联系,所以,中小学教育需要舞蹈的教学。

舞蹈和美术都是一种艺术体现,而美术的教学是通过一种静态的体现来表达感情,可是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小学学生而言,舞台上的动态美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舞蹈的魅力就在于此,通过优美的姿态表达,能够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基础教育的意义重要性 第5篇

国防伴随国家的建立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1、国防的主体:国家。

2、国防的目的:扞卫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3、国防的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我国的国防手段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

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作用:

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6篇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事业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学前教育对人的发展十分重要。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 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适宜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幼职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趋向、态度多半可以在5岁前培养成功”。诸多研究和事实均反映, 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适宜的学前社会性教育有助于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帮助他们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影响到教育事业发展。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我国已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学前教育则可为有效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学前教育关系家庭和社会和谐。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目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 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 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一个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成为大家关注的民生问题。当前幼儿入园率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实践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 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 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安心地工作。所以,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 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学前教育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 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为例,OECD现有30个成员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等,总人口11.5亿,大多数OECD成员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据统计,2005年,OECD成员国平均生均教育费高达4882美元,学前阶段的政府预算占各级教育总预算的8%,其中公费占学前教育总花费的比例高达80%。近年来,我国学前阶段的预算只占全国各级教育总预算的1.2%到1.3%,这一数据相对比,只有匈牙利的1/12,西班牙的1/10,法国的1/9。

基础教育的意义重要性 第7篇

当前在全国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全国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中和个性形成时期的小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2.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我国现实教育对此十分麻木,许多人仍沉湎于习惯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天天围绕升学圈子转,其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惧学、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了挫折、缺乏远大理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等,甚至者患有神经与精神病症。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存在心理困难人数约为20%,小学生约为10%。因此,把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已是刻不容缓。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它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面向未来的人才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定向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可把学生心理发展纳入健康轨道,使其从小就能正确认识自己,主动接受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自觉接受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与学校规章制度,并以意志力约束自己,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方向。

二、可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集结着150亿个神经细胞,其功能相当于一台10攩14攪的电子计算机,正常人的脑力够用三百万年。说明人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有待开发,而唯有心理素质教育能担当此任,它能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捕捉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尤其是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智力发展,如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动机、健康而稳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等都能促进智力发展,使之走上成功之路。

三、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心理素质教育可预测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人在剧烈紧张情绪状态下,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消化停止,持续时间过久会导致人体某此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活动状态。而活泼开朗、乐观豁达等心理活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四、可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对学生良好品质予以正强化,对其不良意志品质予以负强化,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并养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坚韧性和顽强性。

五、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高尚的情操,是人们从事工作、进行学习的巨大动力。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反之,那些品学不佳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积极情感体验的学生。因为人的高级社会情操,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

因此,根据情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智情操、美的情操。

六、可塑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8篇

一、人文教育的意义

1. 让学生充分领会文学中的民族思想精神与历史文化积淀。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多民族的文化特性。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传承下来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还不只是拥有极好的文学艺术气息, 最重要的是它还蕴含了厚重的情感与伟大的民族精神, 而这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精神遗产, 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用心领略。语文教学同样属于这个过程, 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并与当前的现实情况结合在一起, 最终达到培养自身人文涵养的目的。

2.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让他们领悟真善美的意义。

现今语文教学中, 教材的选取通常是看文学作品形式是否正统、意境是否深远, 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才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通常我们提到的真、善、美, 就是指对某个人拥有的人性特征是否健全的判定。怎样才可以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理想呢?那就必须借助素质教育的力量。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学科不单是普通的知识类学科, 更是一门提升人格境界的学科, 语文教育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持续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与实际不相符, 缺乏人文思想。

我们通常使用的语文教学内容总是与现实生活不相符, 而在人文思想方面的建设更是少之又少。站在老师的立场来看, 学生的分数成绩是否理想, 要比其素质教育培养更为重要。而站在学校的角度来看, 学生的升学率更是越发的重要, 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成为评价老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准。学生通常因为应对考试的原因, 而根本就没机会去接触社会其他事物, 社会常识也无从掌握, 从而也就完全脱离社会现实。

2. 理念思想有误, 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

应对考试的教育方式全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所以, 为了达到对付高考这个残酷的现实, 部分学校中的语文教育模式就只关注专业技能操作和书本知识的积累, 这都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与概括能力的智力因素, 也就等于忽略掉了对学生精神、情感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这种模式最终会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应对考试的工具, 而完全不管其所特有的内在人文关怀特质, 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用抛在一边, 丧失了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它的美感。

3. 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形式, 人文精神培养偏离轨道。

现实生活中, 通常考试成绩就是评价学生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准高低的一个尺度。通俗来讲就是说在学校中如果你的学习成绩足够优秀, 那么其他任何事情全都没问题。这种错误的评定形式会让教师只关注对于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 而学生也只看重自己的考试结果。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语文教育只是达到了其应对考试的目的, 却丧失了其本质作用。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方法

1. 通过教材来领悟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众多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审定的, 其涵盖范围非常大、创新程度也很高, 它不仅持续要求学生有更好的专业知识技能, 并且更多的是强调其对于作品核心思想的把握。因此, 语文教材就是拓展学生人文教育思想的优秀平台。老师是以层次递进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的:一是对其实施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 并要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二是要与学生相互讨论, 并且交流感受, 此探讨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来进行;三是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再对他们实施延伸教育, 使得教材传授与人文教育相互契合。

2. 通过语文教师来传授人文教育。

在人文教育环节方面, 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老师的自身人文素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必须具备宽容善良的教学心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平等待人的教学方法以及真诚的为人处世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频繁交流, 首先是能够放大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播效能;再就是, 有效互动可以让老师准确察觉与捕捉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再根据所掌握的状况来适当调整自身教学方法,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培养出人文精神。

3. 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来体会人文教育。

在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培养方面, 老师必须以多元化的形式来达到有效的结果。多媒体教学就是集合了多种媒介于一身的教学方式。老师可把文章内容与相关视频资料、音乐资料以及图片资料灵活地结合在一起, 然后通过多媒体方式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整学生的感官思维, 促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 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工程师年终总结下一篇:对工作支持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