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2024-07-24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精选8篇)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第1篇

经过以新浪、搜狐门户网站的海量信息, 到Google、Baidu的无限搜索,再到盛大、腾讯QQ的多元化经营,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似乎一直是技术为王,何以至此?网络创意价值几何?

下面我们就这两个问题谈开去:

一、技术资源为王

1、网络需要壁垒,而技术刚好满足要求

毫无疑问,随着Copy越来越泛滥,VC们越发关注壁垒,因此,有了技术核心的网络公司就更容易成为风险投资家们的偏爱。而资本在互联网产业的举足轻重地位也成就了一批技术型企业。例如Google、百度。

2、生得好不如生得早,技术资源为王

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第一代网站,至今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我想原因不下有三:1、生得早,在大部分人还不太了解什么是互联网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解了新浪 2、资源丰富,网站有了资金,自然更容易发掘优秀的技术人才,同时名头响了,自然一呼百应,例如新浪明星资源,夸张点比喻就像 台和地方台,去哪做广告效果好可想而知 3、资金充足,迅速形成垄断。

二、创意天下

虽然门户网站仍旧不可一世,但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恐怕不容乐观。而随着一些创意网站和行业网站的崛起,形势会越发严峻。我们现在说几个网络创意为王的成功例子:供各位参考:阿里巴巴、网盛科技、51job 、携程旅行、个人网站hao123。

虽然这些网站目前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就创意角度,并没有多少新意可言,且多半是舶来品,这到无可厚非。毕竟这是掘金的好方式,至于你用锄头还铁锨并无多大差异。其他网站或多或少都有人力或技术的强力支撑,唯独hao123的成功更像是独辟蹊径,颇得个人站长的推崇。

综上我们列举的老牌成功网络公司,虽然技术不可或缺,但创意也无疑是占了半壁江山的。随着Web2.0的百站齐放,创意越发重要,如果以前的国内网站还仅仅停留在照搬照抄或是稍作本土化修正,那么现在正是需要深入改良和发明创新的时候。

三、创意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现在我们就此阐述我们的观点,怎样创意和创意什么。

创意需要遵循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1、一个中心 :

我们看互联网的脉络正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在发展。从新闻 信息的简单需求到计算机的安全, 再到聊天交友, 直至是博客 播客,个人空间的盛行。目前到达的境界大概3多一点 4还不到 我们姑且称之为need4.0(需求),网络创意如果向有所突破也正是基于此。你的网站处于什么样阶段?怎样发展规划,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这就是一个中心。

2、两个基本点:

刚才我们讲到人类需求,如果说新浪是把新闻报纸放到网上,QQ在网上可以代替电话和书信,那么阿里巴巴就是把“广交会”放到网上,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最重要的是节省了交互时间和成本。

就此我们引出第一个基本点:

网络创意就是把“现实”中已经实现的需求产品化,集约化。 一定有人会问,那有些现实中并没有啊,没错,那就是网络衍生品。例如搜索引擎 一些软件等等。因此,另一个基本点就是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需求简单化,高效化。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第2篇

转眼间做这个网站有两年时间了,起步时的激动劲已经转化成了现在的热爱和专注。在这两年时间内,发生了很多事,很多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局面,不能说很成功,但也算不错了,收入基本能赶上我那些大学毕业就找工作的同学。现在同学聚会,大谈这两年的经历,生活最丰富的竟然是我。

我是一个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本来专业就业形势就不怎么样,加上我本身也不想早8晚6的生活,于是和自己朋友商量着一起做个网站,选择的是我们都熟悉的领域――艺考网站。我们俩都是艺术生,又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源,起步时并没有太多困难,但真的想做好了,却花我们不少时间和精力。

艺考服务类网站很多,当时大概数了一下,二十多个,每个都仔细分析,亲身体验了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网站都是大而全,貌似很全面,但真正对考生有用的东西却不多,真正做的好的也只有两三个,其他的都是因为同质化严重而表面热闹,实则赔钱,也只有行内人知道。

我是山东人,在山东读的大学,山东又是艺考生最多的省份,我们没有像大多数同行一样,做全国的,我们只做我们熟悉的,做地区的,细分市场,更好,更专业,更专注的地区艺术高考网站,我们给自己的目标,宣传口号是:“专注山东,专注艺考”,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考生,客户的承诺。

刚开始做,也出现了一些同质化得问题,没有真正提供原创的东西,搜索引擎收录很少,流量自然上不去,我们多处请教,多亏很多老站长帮助找原因,又在A5学习很多东西,我们懂了更多专业的知识,我们选择了自己做内容。自己写文章,为考生解答疑难问题,跑很多画室寻求合作,用投稿换广告位,免费帮合作伙伴宣传等等优惠服务,逐渐赢得了考生的信任和客户们的信赖,逐渐开始有客户自己联系我们做付费广告,我们也有了收入,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我们都很高兴,也更有了干劲,可以更好的提供信息,更加努力的做好服务。

做事和做人是一样的,要有原则,做网站也要有职业操守,这是我刚开始做的时候对朋友说的话,我们也一直坚持着这个操守。

去年12月份,是艺考招生简章纷纷发布的时候,那个月每天网站流量都在两三千,这在同类网站中算是好成绩了。我们的编辑在发布一篇新闻文章时因为疏忽,没认真编辑就发了出去,后来我仔细一看,上午十一点发的,下午三点的时候一个考生家长给我打电话指出了错误,我一看,确实是错了,而这四个小时内,已经有八百多个考生看了这篇文章,这会对考生产生误导的,我当即在留言板上做出声明,感谢那个指出错误的考生和家长,同时表示道歉,并在搜首页做出图片,纠正错误,

下午五点多,那个考生家长又打来电话,夸奖我们工作效率高,说了一些感谢的话,我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该感谢的是您,希望以后能继续支持我们。

虽然只是一个地区教育网站,不算大站,但我们也一直要求自己,做媒体首先要对用户负责,要坚持最快发布新闻,做勤于更新,提供最全面的咨询服务,我们最大的一点就是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信息传播者,小事也全身心去做,投入就会有回报,要严格要求自己。

网站做的不错,有很多客户联系我们,有咨询做广告的,有寻求合作的,也有的是希望我们帮助招生,说白了是做他们的招生代理。第一次有联系我们做招生代理的是在四月,当时我和朋友谈了几次,他想接下这单,但我认为我们是专门的咨询提供者,不是招生代理网站,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服务考生上,这个招生代理还是不做的好。最后朋友接受了我的想法,我们也从此定下了一个原则:只做广告,只做会员服务,不做招生代理拿回扣的生意。行业内有很多网站做培训机构的代理,介绍学生拿回扣,但最后,受损失的只是自己,因为你作为媒体的公信力没有了,你成了个招生代理了,考生怎么信任你,客户怎么在你网站上投放广告。这是长远的打算,也是一个原则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自己也做了很多思考总结,想着这两年的发展,我们这个地区的艺考网站无论从流量还是盈利上都超过了很多做全国艺考网的同行,在国内现在四十多个艺考网站中,在很多地区艺考站中,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自己总结,也是想分享给做网站的同行一些经验:

1) 做网站,尽量做小做精。大站要大投资,人力财力,一两个人的话很难做成,不如服务好自己身边的人,做精细,以求在细分市场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 要专业,专注,专一。选好自己喜欢,擅长,能做好的类型站点,投入所有精力去做好它,要有那股干劲。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创造真正的价值。

3) 多原创内容。互联网有很多垃圾信息,咱就不要在粘贴传播他们了,有这时间咱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做原创内容,对大家有用才能为自己创造效益。

4) 要有职业操守,责任感。这个不仅是做网站,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原则,操守,想着自己是为别人提供信息,提供服务,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环节,好好做人,才能做好事。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第3篇

一、情与理、志的统一

“诗道性情”, 是王夫之论诗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诗以道情, ‘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 情无不至;情之所至, 诗以之至。……乃往复百歧, 总为情止, 卷舒独立, 情依以生。”[1]这似乎与传统的“诗言志”说强调的内容并不一致。

船山先生的意见是:诗歌中的情、志不是相对立的。他反对缺乏情感色彩的抽象的理性议论, 但不完全排斥诗歌中体现思想性。他说, 诗歌当然是可以表现思想的, 但并非表现思想的都是诗歌, 情与理、志应当统一起来, “诗源情, 理源性。斯二者岂分辕反驾者哉!”[2]而情感应该是更基本、更主要的, 理与志都必须出于“己情之所自发”。所以他在评陆机的《赠潘尼》一诗时, 一反众人之见, 认为西晋人并非失于诗中有理, 而是失于“不因自得”——只有理, 没有情。这比一味指责诗中有理的人, 见解略高一筹。

他主张的情与理、志统一的观点, 又具体表现为反击宋明理学唯心主义及其诗歌理论。王夫之在哲学思想上肯定人欲, 反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 认为“死于之中, 天理所寓”。他一方面主张诗歌中要有“我”有“情”, 另一方面则要求诗人跳出个人的利欲得失, 使抒发的情感具有社会意义。宋代理学家在哲学上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 主张“存天理, 去人欲”, “明心见性”。反映在诗歌理论上, 以程颐和邵雍为代表。到明代掀起了反理学的高潮, 李贽在哲学上提倡以人欲反对天理。王夫之则从唯物主义立场深刻批判了宋代理学和文学理论中把天理和人欲对立、排斥情欲的观点, 与此同时纠正了自李贽到公安派在哲学和文学上的另一种偏向。

情与志的统一还体现在对诗歌“兴观群怨”作用的解读上。“船山论诗, 上推于《三百篇》之兴观群怨, 此为其立论一大关键。”[3]他认为诗人之志应是可“兴”之志, 既要“兴”诗人之志, 又要“兴”读者之志。王夫之指出, 在诗歌欣赏活动中同样存在着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作者用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这就发散出了另一种思路:诗不仅蕴含着作者之情与志的统一, 还与读者的情与志联系在一起。

二、情与景的统一

情, 首先应当是人的自然天性之情, 是人的主观感受。景, 是诗歌的具体图景和形象, 是外在的客观现象。

情景交融就是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情志与形象之间的统一:“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4]“景中生情, 情中含景, 故曰景者情之景, 情者景之情也。”[5]同样是情景交融的诗或诗句, “而就某些具体作品的境界来说, 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的分别。他不但精密地剖析了情和景之间的关系, 而且进一步指出:‘不能作景语, 又何能作情语’, 说明了主客观的先后关系, 也说明了‘以写景之心理言情’, 才能曲尽情态的问题。”[6]“景语之合, 以词相合者下, 以意相次者较胜。”[7]一般认为,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正是受到船山情景交融理论的影响。

而船山先生所言“取神似于离合之间”中的“神似”, 是他在情景交融说的基础上对刻画艺术形象的具体要求。王夫之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 强调诗人必须亲身接触实际事物, “身之所历, 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8], 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写出事物的“物态”, 还能写出事物的“物理”。为了达到“神似”, 必须要有“神理”的指导:“以神理相取, ……‘青青河畔草’与‘绵绵思远道’何以相因依, 相含吐?神理凑合时, 自然拾得。”[9]这样, “神似”与“神理”一起, 又构成了统一体。

三、诗与史、学术著作的对立

船山在诗与其他文体之间划清了一条界线, 他说:“诗以道情, 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 却分派与《易》、《礼》、《书》、《春秋》去, 彼不能代诗而言性之情, 诗亦不能代彼也。”[10]诗歌主要表现情感, 学术著作则重在说明抽象的理论, 这是王夫之认识到的诗歌艺术与学术的一个重要区别。而对诗与史的界分有:“诗有叙事叙语者, 较史尤不易。史才固以檃括生色, 而从实著笔自易, 诗则即事生情, 即语绘状, 一用史法, 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 诗道废矣。”[11]诗歌的艺术真实永远不可能等于学术的真实。

王船山之前, 陆机、钟嵘、刘勰、司空图、严羽等, 已从不同角度深浅不一地探讨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但他们还没有把诗歌与学术著作的不同在理论上进行比较完整深入的说明。

总之, 船山先生的确在先人的基础上总结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诗歌理论, 对之前诗歌理论的偏颇也予以了有力抨击, 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发展。特别是情景交融的理论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可不得不指出, 其诗歌理论依然存在不足:“王夫之这些理论和后来神韵派、性灵派的说法有其相通之处;流弊不免堕入空虚一路。”[12]

摘要:王夫之诗话等著作中阐述的思想理论众多, 例如诗以道情、以意为主、情志统一、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神理、神似等等, 但是总的概括起来, 可以成为两个统一和一个对立的系统, 即情与理、志的统一, 情与景的统一和诗与史、学术著作的对立。情与志的统一这一思想又具体表现在他对宋明理学的反击, 对诗歌兴观群怨作用的理解上。而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说, 要做到情景交融, 必须在创作时要用神理指导写作, 以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诗与史、学术著作的对立, 实际上叙述的是船山先生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理解, 是对诗歌为何与理论、学术不同之原因的整体阐述, 这是他诗歌理论杰出贡献中的一点。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第4篇

关键词:绩效考评;员工参与;能力开发

绩效,简单地讲,就是企业员工符合要求的工作结果或对实现企业目标所作的贡献。绩效考评则是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对此结果或贡献大小的考核和评价。有效地实施绩效考评需要具备诸多条件,例如:规范的考评指标、科学的考评方法等。除此一系列“硬件”外,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待绩效考评的态度等“软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考评的成败。如果企业不能“软硬兼施”,重“硬”而轻“软”,就很难达到激励员工、增进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等的预期目的。管理者应该相信,绩效考评不仅仅是总结过去,还要面向未来提出改进方法,最终实现绩效改进的目的;员工在整个考评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消除疑虑。所以,为了保证考评的顺利实施,本文提出在绩效考评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一、绩效改进是绩效考评的中心,即最终目的

绩效有三个层次: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绩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最终目的就是组织绩效的改进。组织绩效来源于各个团队的整合,而团队绩效又是同员工个人的努力不能分开的,归根结底,员工绩效是根基。绩效考评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应该围绕员工绩效改进这一中心组织实施,引导员工有效工作和督促员工达到考评标准,并在考评的基础上提出工作建议和员工发展计划。然而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将绩效考评同员工个人绩效乃至组织绩效改进相联系,眼光仍旧局限在传统的考核阶段,因此无法很好地和员工沟通,制定可行的工作标准;考评完成后没有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更没有将考评结果进一步运用到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中来激励员工从而改进个人绩效、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贡献程度。所以说,只有围绕“绩效改进”这一中心来看待和执行绩效考评,整个考评过程才有意义。

二、员工参与是绩效考评的第一基本点

1. 考评准备阶段。主管和员工一起制定考评指标和考评标准。员工可以根据工作实际说明自己想法,通过双向沟通共同确定考评标准,保证了考评标准的客观性和可行性,使考评结果更具说服力;再者,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增加原定工作目标实现难度,员工可以提出申请,经主管同意对原定标准进行修改。

2. 考评执行阶段。员工作为考评主体作自我考评。最了解员工工作情形的是员工本人,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把握最为准确,让员工参与到考评执行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其它考评主体因晕轮效应、近因效应、趋中效应等所带来的偏差,也增加了员工申诉机会,为以后的反馈准备条件。

3. 考评反馈阶段。主管将其它考评主体考评结果通知员工本人,并同其自我考评比较,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指导员工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以期绩效得到改进。

要使员工积极参与考评成为现实,企业需做好以下几点:

1. 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企业高层主管到基层普通职工的各个层面形成对绩效考评的正确理解和认可。企业文化是指组织中共同的做事态度和价值观,左右着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以人为本”视员工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员工置于管理的核心位置,注重员工个人需求的满足和职业生涯计划的实现,营造员工参与的内部环境和上下级及时沟通的融洽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员工参与的有力支撑。

2. 构建员工参与的组织结构,建立顺畅的双向沟通机制。为了保证员工广泛参与到绩效考评中来,必须改变原有的决策体制和信息沟通模式,必须处理诸如:权力、责任、分工、协作以及组织和子系统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的关系。组织结构正是从权力、角色定位和沟通等方面决定着组织成员在绩效考评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应着力将组织结构从层次众多、交流不畅的高耸型到层次较少、上下级接触机会多的扁平型转变。

3. 适度授权,赋予员工参与绩效考评的合法权力。企业在企业制度中对员工参与绩效考评的权力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实施细则,对管理者和员工的责任和权力分别给予明确,将员工参与制度化。例如:考评标准必须在主管和員工商议的基础上共同确定,如果员工对此存有异议,在主管和员工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员工有权力向上一级管理者提出修改申请。

4. 考评前进行培训,使员工了解本次考评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程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只有在员工了解哪些步骤是需要自己积极参与的并且掌握一定技巧的情况下,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同主管沟通协作。

三、能力开发是绩效考评的第二基本点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种需求的实现,除良好的外部条件外,内在的条件即自身能力大小占据主导地位。提升自身能力即不断地自我发展是企业员工日益重要的需要。如果企业重视员工发展,以能力开发为基本点组织绩效考评,为获得有助自身发展的培训机会,员工更有可能积极参与绩效考评并且真实地反映自己不足之处,减少考评结果中人为的偏差。从组织角度来看,因能力开发带来的员工绩效改进促进了组织绩效改进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能力开发使得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更为一致,从组织和员工两方面保证了绩效考评的有效实施。

在目前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升员工能力,提高员工素质。

1. 专业技能。由于社会分工,每一工作岗位都需要特殊的区别于其它岗位的专业技能,但是,没有哪一所学校可以针对众多企业和众多岗位的专业特点进行切合实际的教育,员工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多数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学习积累起来的;再者,当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专业技能也加快了更新换代的步伐。要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使其工作得心应手,必须不断地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2. 组织和管理能力。首先,知识的爆炸性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使人们拥有的知识更加专业和单一,因而不同岗位间的协作越来越重要。员工个人的工作可能由其它几个不同岗位共同配合完成,因此要增强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员工有较多的工作自主权,但必须以一定的管理能力为基础,能够较为独立地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两种能力虽属于不同范畴,但他们是相互交融的。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企业内部员工应该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只是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应具备不同的比例罢了。技术人员在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才可以将技术工作做得更为出色,而管理人员同样需要了解技术方面的知识才可以更好地决策,所以说,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企业中两类人员的角色定位更加模糊。但是对技术类岗位和管理类岗位,绩效考评通常只界定在各自的范畴内,没有或很少对另外的一种能力考核和评价,使得考评不容易发现工作低效率的真正原因所在。

做好能力开发这一基本点,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和完善在职培训制度。

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将人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去开发,可以选择:(1)现场教育,即富有经验的上级或普通员工向下级或新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2)定期培训,企业组织本企业内有经验的专家、管理人员或邀请外部专家定期举行讲座或现场指导,给企业内员工就技术或管理发展前沿问题答疑解惑;(3)函授教育。利用企业外部的教育机构对本企业员工进行短期集中培训;(4)脱产教育。企业应鼓励员工自费或以企业资助的形式,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条件下,到学校等教育机构接受较长时期的培训。

2. 建立和健全岗位轮换和人职匹配制度。

为了有效发挥个人特长,发现和发掘个人潜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新员工或现有员工绩效较差并经过培训无明显改善者进行岗位轮换,以期找到合适的岗位;另外,绩效较好员工还可根据个人意愿和企业需要调整现有岗位,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缩短其能力提高过程。

3. 建立学习型组织。

仅仅通过定期或短期的培训对员工能力开发、提高员工素质还是不够的,还要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进而建立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提高个人能力和组织的竞争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变原来员工被动式学习为以“知识创新”为特点的主动式学习,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更为一致,个人工作和个人生活更为融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使员工能力开发更为有效率。

“员工参与”和“能力开发”两个基本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有效的员工参与使考评结果趋于真实,从而能力开发更具针对性;员工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其和主管沟通更为容易,参与管理的可能性更大。二者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上促进了“绩效改进”中心的实现。

绩效考评要始终坚持以“绩效改进”为中心,以“员工参与”与“能力开发”为基本点的基本理念。使管理者和员工充分相信绩效考评是促进员工和组织绩效改进的有效的管理手段;让员工充分参与组织的管理过程,变上级的被动式管理为全员的主动式管理,变单向的控制式管理为双向的互动式管理,使管理者向辅导者转变;重视员工的发展,在努力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价值,从而解决绩效考评等管理过程中多元目标的难题。

参考文献:

1.John M.Ivancevich.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8th ed.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McGraw Hill Education,2002.

2.陈芳.绩效管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3.廖泉文.人力资源考评系统.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定位: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5篇

,定位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业影响最大的观念。

,美国权威媒体评选“全球十大顶尖商业战略大师”,艾・里斯与彼得・德鲁克、杰克・韦尔奇等并列其中。

,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202月刊)推出“历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著作”前十位介绍,由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合著的《定位》名列首位。

时至今日,在两位大师的不断实践和持续创新中,定位理论日臻完善、丰满,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恢弘大厦。

问题是很多人、很多企业甚至很多营销、管理咨询领域的专家经常有意无意地“望文生义”或“以讹传讹”,误读、误解、误传、误用定位理论,把定位理论搞得面目全非。

定位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定位理论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和进入顾客心智为基本点。

以打造品牌为中心

从根本的角度思考,营销的过程就是创造顾客、打造品牌的过程,营销就是打造品牌;从更广义的角度讲,创建伟大企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顾客、打造品牌的过程,做企业就是做品牌,企业运营的本质就是打造品牌。

定位理论所有的概念、观点、体系都服务于打造品牌这个目的,是围绕打造品牌而展开的。离开打造品牌这个中心,谈论定位理论,必然会误入歧途,不得要领。

以竞争导向为基本点

顾客重要还是竞争重要?传统的营销理论认为,顾客更重要,没有顾客就不会有竞争,营销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和需求。“顾客是上帝”观念至高无上,广为流传。至今顾客导向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顾客确实比竞争重要;但从实战的角度看,解决竞争才是最重要的。从满足、服务顾客的角度看营销,营销必然走向趋同,没有差异,最终只有沦落到打价格战的深渊;而从竞争角度看营销,营销就会有活力,营销必然走向创造顾客、创造需求的新境界,不断引领企业开创新的未来。

竞争导向要求营销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品牌与竞争品牌区分开来,实现差异化,把生意从竞争对手那里转换过来。这是定位思考的起点。

营销就是战争,商场就是战场。定位就是在与竞争对手正式开战之前进入和占据一个最有利的位置。定位是建立在竞争之上,随着竞争的发展而发展的。

竞争导向的观念是定位理论的第一个基本点。

以进入顾客心智为基本点

营销中没有事实,只有认知。

这是商业中最隐秘、最基本的真理,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一点:

一是从事实到认知有一个过程,你不能跨越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事实要经过大脑的过滤、解读,最终体现事实的认知。

二是人们已经形成既有的认知和观念,他们认为自己的这些既有认知、观念就是事实。而这些既有的认知、观念会影响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心智中既有的认知、观念会让人们有选择地接收信息,你“看到”、“听到”、“尝到”的事物往往是你“希望看到”、“希望听到”、“希望尝到”的事物;其二,心智中既有的认知、观念有时会误导你,比如在一个装满自来水的瓶子上贴上某纯净水品牌的商标,你对这个品牌既有的认知(纯净水)会影响到你对事实(自来水)的判断。

三是顾客的认知逻辑与企业的认知逻辑往往相反。虽然他们都认为质量更好的产品一定会胜出,企业判断质量的标准是产品的技术指标、最好的检测仪器(他们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更好),而顾客判断质量的标准是哪一种产品得到更多顾客青睐哪一种产品的质量就更好,顾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理会那些所谓的技术指标。这就是心智认知规律所揭示的事实。

其实所有的广告都是要影响你的认知,如果没有影响你,广告就是失败的;影响了你,那它就是成功的。离开认知,就没有办法谈营销。

营销之战不是事实之战,不是产品之战,不是市场之战,而是认知之战。商战的地点不是事实,不是产品,不是市场,而是心智。

商战的目的其实就是设法进入心智认知并占据一席之地。定位就是选择、占据心智认知上最有利的位置,通过商战实现这一目的。商战在顾客的心智中进行,心智是你获胜的地方,也是你落败的地方,心智决定成败。商战中没有事实,只有认知,认知即事实,认知决定成败。

坚持占据顾客心智是定位理论的第二个基本点。

辩证关系

心智是竞争的内容,竞争是进入心智的手段。竞争在心智中展开,心智是竞争的战场。心智为竞争开辟了全新的内容、提供了一个差异化的竞争角度,竞争是进入、占据心智的必由之路。心智认知规律决定竞争规律,竞争发现和提升了心智认知的价值和作用。竞争导向与占据心智这两个基本点有机结合,相互运动,共同服务于打造品牌。这就是定位理论的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核心概念

定位是定位理论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概念,正是定位概念奠定了定位理论的基础,以至于人们把这种视心智为战场、打造品牌就是要在心智战争中取得主导地位的理论称为定位理论。

定位首先要针对你的竞争对手进行,它不仅反映出你的优势和劣势,也反映出你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这就是定位理论的竞争导向基本点。定位所建立的“地位”发生在顾客的头脑中,它关注的是顾客的认知、观点,谋求的是占据心智而被顾客优先选择,这就是定位理论的占据心智基本点。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品牌,让品牌成为某个品类或某种特性产品的代表,这就是定位理论的核心─打造品牌。

定位概念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定位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精神。正是这个概念把定位理论与其他营销理论、管理理论区分开来,确立了它独特的身份和价值。

衍生概念

品类心智和竞争导向两个基本点的完美结合最终支撑起定位理论的大厦─打造品牌的理论大厦。由定位衍生的其他概念,诸如差异、第一、对立、简单、商战、战略、聚焦、公关、分化、品类等,仔细推敲,其实都是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围绕打造品牌深化发展而来的,它们共同构筑起定位理论的大厦。

差异

打造品牌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找到你的产品或服务与别人的差异之处,即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东西。这是顾客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而不购买你的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的理由,也就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问题是你找到的差异化一定是基于顾客心智认知中的差异化,因为只有这种差异化才能进入顾客心智。在竞争时代,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很难形成真正的差异化。把某个品类的某种特性转化为一个新的品类,能够极大地放大差异。

差异是基于竞争导向基本点发展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第一

第一,第一,还是第一。

成为第一,如果不是第一你要通过开创能够让你成为第一的领域而成为第一,一直被奉为商业圣经,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法则,

为什么?

因为第一是最大的差异化。

第一本身就是基于竞争的一个概念。另外,第一具有更容易进入心智、被心智记住和赋予更多光环效应的特性。

关键是你的第一要有价值,也就是说,你成为第一的领域有市场前途。

对立

对立是不同于第一的另一个最大的与众不同(做同一件事情时或在同一个大的品类中)。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第一,对立为在同一个阵营中成为另外一个第一找到了方法。

人性中有两股力量,一股是促使人们一致的力量,另一股是促使人们有所不同的力量。无论如何,这两股力量都同时存在(虽然大部分时候促使人们一致的力量大大强-全球品牌网-于促使人们有所不同的力量)。

这为对立提供了机会。从打造品牌的角度讲,对着干总比跟着干能够彰显更大的独特价值,当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时候,对立者将获得更大的机会。

对立本身就是竞争。对立颠覆了心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主流观念),更容易进入顾客心智。

反者,道之动。

简单

简单,简单,还是简单。

这是第二条商业圣经。简单表现在打造品牌上就是要把你的差异化浓缩为一个“词”,用一个“词”来表达。

心智喜欢简单,复杂的东西容易引起歧义,造成混乱,不易进入顾客心智。

简单不是逻辑,而是智慧。

简单后来被特劳特进一步发展为“显而易见”。

商战

商业在本质上就是一场战争。

人们都认可这一点,可是在商业实践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经常忘记竞争对手,仅仅从自身出发,整天盘算着自己的产品、技术、管理、实力、团队、目标、愿景、使命等,只考虑自己能做什么,全然不考虑竞争对手让不让你做什么(确切地说是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固有认知─观念不让你做什么)。

商战有四种战略形式,你的行业地位,包括你的差异化、你的实力和时机决定了你当下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应该选择哪一种战略形式进行商战。

商战从企业外部将营销和品牌直接提升到战略层次。

战略

战略的前提是竞争,如果没有竞争就不需要战略。

战略不同于战术。战术是一个有竞争差异的心智切入角度,目的是进入顾客心智。战略是企业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术是找到一颗进入心智缺口的钉子,战略是调动企业全部资源将钉子钉入心智中的锤子。

战略也不同于运营。运营是寻求同一活动中的效率最大化或经济最大化,而战略是面向竞争的独特价值定位,它指引着企业各项运营活动的设计、取舍和配置。战略通过各项运营活动的紧密配置表现出来,但运营效益本身不是战略。

很多企业把目标当战略,把运营效益当战略,从而导致企业步入同质化低价竞争的深渊。

定位理论中的战略概念是基于竞争导向基本点发展起来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体系。它和商战观点一起从商业实战的角度阐明了战略的真正含义、原则和方法,从企业内部将品牌从传播的战术层次提升到了指导企业内部运营活动的战略层次,从而将打造品牌这一企业运营的本质落到了实处,强化了定位的战略性观点(特劳特为了强化这一点,称之为战略定位)。

聚焦

聚焦是商战中最简单、最有成效的一种战略。

不是不要多元化,而是什么时机以什么方式实施多元化。

大多数企业在时机不成熟时选择了多元化,这些企业又采用不合适的方式实施多元化,比如采用大品牌扩张战略。

聚焦不仅限于业务经营,同样适用于打造品牌。聚焦在打造品牌方面的最高境界就是聚焦于一个 “词”,极其简化地传播信息更易进入心智。

聚焦体现了专业的力量、简单的智慧。

聚焦是定位理论的又一个核心概念,它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尤其是从传统的战略层次发展了定位理论,把定位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聚焦与定位的关系是:定位从聚焦开始,聚焦是聚焦于定位。

公关

公关一直依附于广告。

在竞争时代,基于能否进入顾客心智,公关与广告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

公关策略指导广告策略,公关主题决定广告主题。先有公关,后有广告。公关塑造品牌,广告维护品牌。

公关成为打造品牌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工具。

因为公关具有广告所不具有的公信力,公关相对广告更容易赢得公众信任。

同时,公关可以发现媒体(某种程度上代表公众意见)对品牌的态度,公关为新品牌的推出、新创意的接受提供了参考依据和修改完善的时间。

分化

分化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力量,同样也是商业社会最重要的力量。

分化揭示了打造品牌隐秘同时也是显而易见的秘密。这就是利用分化,开创、推动、主导新品类,为成为新品类第一而打造品牌。

品牌不一定非要利用分化开创新品类来打造,但利用分化开创新品类是打造品牌最容易的途径,成功概率最高。

竞争催生了分化,分化在心智中进行。分化是品牌的源泉。

分化是继定位、聚焦之后定位理论又一个核心概念。分化坚持竞争导向,指出打造品牌要从顺应品类分化的方向出发,寻找无人竞争的领域;坚持占据心智,因为借助分化开创的新品类最容易进入顾客心智。

品类

品牌没有人们普遍认为的那么重要。比品牌更重要的其实是品类。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品类的代表。

品牌有价值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品类有价值,离开品类的品牌一钱不值。

很多人认为品牌不死。其实品牌有生也有死,品牌伴随品类而生,伴随品类死亡而死亡。

就像品牌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样,品类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品牌之间的竞争。这是因为品牌以企业为载体,品类通过品牌进行表达。

企业之间的竞争、品牌之间的竞争只是表象,品类之间的竞争才是实质。

品牌因为主导了某个品类而成为品类的代表。那么,品牌如何才能主导某个品类?

成为品类第一。

不能成为既有品类的第一,就利用分化开创新品类,成为新品类第一。

品类给出了一个打造品牌的全新角度,也许是未来打造品牌唯一的角度。

现在,竞争帮助品类做到了这一点。

品类体现了充分竞争时代定位大师对心智、对品牌的洞察。还原定位理论的本质

当前,打着各种旗号变换各种概念号称提出创新营销理论的人,离开竞争和心智谈定位,他们要么把定位通俗地理解为确定一个位置或界定一个业务范围,要么把定位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要么偷换概念,误导着中国企业、营销人。

所以我们要把定位还原到它的本质─如何在商战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如何让你与众不同!定位关乎竞争和心智,它们共同服务于打造品牌,这就是定位理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第6篇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中心”

一是要重视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这主要是从学校层面来讲的, “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如果学生没有对思想品德课兴趣的积累, 那么他们就失去了关心的基础, 也就不可能掌握解决思想品德问题的方法。

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小事, 这是从教师层面而言的,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学生最讨厌的就是教师照本宣科,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指导学生关注、留意发生在身边的小事, 课堂生活化。比如说餐桌上的变化、课桌上的文化、穿衣的变化、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歌星的演唱会等, 然后结合教材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影响, 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式, 思想品德的教学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遵守的“四项基本原则”

1.应坚持“先死后活”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死”就是对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本观点, 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熟记于心。学生“死记”基本观点有两个最基本的好处, 一是能够吃透概念的基本内涵, 比如说“什么是责任”;二是能够有效理清相关概念的区别, 比如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民族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等等。

2.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 可以这样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与课本中知识点有联系, 对于发生在生活中的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多引导、巧引导, 并用教材中的知识去分析这些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弄懂这些道理, 并知道该怎么做。

3.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师一定要重视思想品德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把学生的思想境界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生活, 延伸到未来。一是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以保持他们经久不衰的思想热情。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说多看新闻节目, 多角度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 打破沙锅问到底。三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 这一点对于即将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4.应坚持“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检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训练要到位。思想品德课堂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学得怎么样, 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练习来检验,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练习时间, 切不可因为自己讲得兴致勃勃而忘了学生的训练。二是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坚持“对外开放”

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多元而开放, 总的来说, 必须紧紧围绕新课程, 实践新课程, 具体来说, 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取向, 把学生的心理感受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二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要切切实实转换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四是要重视现代传媒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情景交融;五是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略, 固步自封只能让自己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窄。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第7篇

一、关于专业设置及其导向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以更专业的教育成果来更好地适应职业的要求。因此, 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实现的专业教育, 这必然引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及其导向问题。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建设的中心, 专业设置是否科学, 关键在于对职业教育导向的认识是否正确。

对职业教育导向的认识, 其核心是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当前, 业界较为普遍的认识是“职业教育即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而笔者认为, 这种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欠完善, 而且在实践中已显露出其弊端, 主要表现是在一些地区,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跟随国家根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制定的职业分类及时调整, 使学生在校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脱节, 有悖于“产业—职业—专业”的依次因果联系。

(一) 我国职业学校专业分类。

从实际国情出发, 参考国外产业分类, 我国将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 每个产业内部又分为若干个子产业。根据产业结构的体系种类, 1999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结构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

职业学校所设置的专业都是以职业分析为依据的。因此, 我国职业教育所开发的专业, 目前为270个, 分为13个大类。1999年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的83个主干专业, 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可以看出,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依据是社会职业分析, 而职业结构的变化是由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

(二)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具体到一个学校, 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观点的实践弊端凸现在专业设置的重复趋同性以及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方面, 它导致一些职校不去关注产业结构的变化, 以及根据由此引起的职业和其对从业者需求状况的变化来设置专业, 而是按照办学投入情况、跟着学生就业意愿引起的生源状况来设置专业。调查显示:长期以来,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和地区, 超过80%的职业学校, 不论其学校类型、师资力量、办学经验和管理水平等, 均开设有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 而诸如造纸、焊接、数控等专业却很少受到关注。究其原因:一是受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二是办学条件的制约。会计等专业办学硬件设施要求相对较低, 所需资金投入少, 专业设置门槛不高, 多数学校力所能及, 而且就业岗位环境相对优越, 因此颇受学生和学校的青睐;同理, 焊接等则成为了乏人问津的冷门专业。其结果导致——“热门专业”的社会需求变“冷”, 学生供过于求, 难以就业;“冷门专业”的社会需求变“热”, 学生供不应求, 高薪难觅——有违初衷的社会现象。

笔者认为, 国家开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公民的就业问题, 更主要地是为了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近些年以来, 一批新专业的产生、旧专业淘汰的状况, 便是“产业—职业—专业”之依次因果关系的现实反映。2004秋季至今,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已公布了8批新职业, 共计76种。其中, 2007年1月公布的新职业共计10个, 并且相应地提出了各职业的职业定义、主要工作内容、职业概况等。而与此同时, 原有一些职业已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步向淘汰、衰落和调整。传统的铆工、翻砂工、机械打字员等职业工种已被淘汰或正被淘汰;一些污染型产品以及与其相关的技术工人 (如氟产品生产) 面临调整和改行的选择。职业工种的上述种种变革, 都是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所决定的, 而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 也应当根据上述变化不同程度地进行调整。

不难发现, 产业、职业和专业三个要素的动态过程, 其实就是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作用的形式:“以社会产业结构为中心, 学校专业设置受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 围绕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 就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只起影响作用, 不起决定作用。

综上所述, 以社会产业结构变化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具有可预测性和超前性, 它可以有效避免就业导向观指导下的专业建设的滞后、盲目和被动。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学校专业设置, 应当遵循以产业结构变化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以培养符合职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和根本原则。是否遵循此原则,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便是“专业—职业—产业”的依次反作用。

二、关于专业设置的硬件配套

(一) 硬件配套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直观性和实践性, 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 不仅要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配套的场地、设施和设备, 借助它们去验证、巩固专业知识, 并在专业知识指导下习得较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些特点和要求, 决定了职校硬件配备的必要性。

首先, 在教学方式上, 要改变传统的授课讲解书本、练习分析书本、考试默写书本的方式, 而尽可能地采用实例、实物讲解法。以制图课程为例, 不能照本宣科式的仅就书本图形讲解投影、分析装配方法, 而应当借助实物零部件, 在讲授的同时注重演示, 使老师讲得更生动, 学生学得更直观, 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更快的适应现实要求。

其次, 在教学手段上, 要采用社会生产和工作实际中经常使用的较为先进的设施、设备, 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地掌握较先进的作业技能, 而避免出现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已经过时, 走出校门便被淘汰的现象。

再次,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 要确定合理的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的比例。当前, 多数学校安排的比例为2:1, 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要求, 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实训与实习在整个教学时间中的比重, 目前, 正在探索加大实践性教学占整个教学时间比例的可行性, 其目标是逐步将这一比例调整到1:1。所有这些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现, 都须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和场地来进行。

上述特点和要求说明, 硬件建设是实现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 是专业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保证, 因而是职业学校建设的第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 硬件配套的实现途径

硬件配套仅靠学校自身努力是不够的, 还应当加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植力度。目前, 中国职业教育是由政府开办, 一般由行业和部门主管, 这种体制决定了其所需资金应当主要由政府投入。调查发现, 当地政府对职教投入力度与其职教质量, 以及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

以广东省为例, 广东省轻工高级技工学校2007年共获得当地政府硬件建设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 仅“数控”专业就拥有数百台各种类型的普通机车床以及近百台数控机车床。各个专业还配备有专业的实训教室、校办的实习车间、商店、餐馆、旅店等。正是在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植之下, 使该校走出了一条“产、教、研”结合的办学路子, 其教学过程、方式、手段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与之相反的是,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职校,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教学过程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呈现空白现象, 甚至于因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所需, 为其配备几十台电脑尚感力不从心, 更谈不上设施齐全、设备先进。

可见, 经济发达地域依靠其资金实力扶植职业教育的发展, 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 各级政府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兴省战略, 进一步加大对职教的投入力度, 使职教与经济发展步入“经济—职教—经济”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与专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主体, 教师队伍的质量状况, 是评价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因而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建设的又一项基础性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在职教师的培养, 二是对新教师的选择。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 决定了对教师队伍的特殊要求, 也就决定了对其培养的特殊途径。如何培养和培养怎样的教师队伍, 笔者认为, 采用专门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和符合专业化要求的职教教师队伍, 是职业教育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一) 职业教育内容、手段和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教师职业专业化

职业专业化要求职教教师除了具备其他类型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一般知识和能力之外, 还必须具有其特有的知识和能力——生源变化的思想适应能力和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

十年前,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和企业技校的生源来自高中学生, 而十年后, 尤其是2001年以来, 随着高中普及率的提高和大学扩招的加速, 职业学校生源发生了重大变化:中职录取的是相当于十年前初中毕业后无学可上的那部分学生, 而高职录取的学生多数属于“高考的‘落伍者’”。尤其是一些中职学生, 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而对理论学习乃至整个学校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厌倦和抵触”, 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状况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应变能力和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能力。目前, 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难度大、心理压力大、工作缺乏成就感、身心疲惫等状况, 都与传统教育观念未能及时转变, 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新人才培养有关。应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变革, 学会教育这类学生的智能技巧和方法能力。

此外, 十年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讲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方式进行, 对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不高。而十年后则变为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等实践型方式进行,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变化着的实践要求, 从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要求, 不仅要传授职业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将这些知识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并教会对象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 职教教师必须是一名能工巧匠, 不仅是学者, 而且是工程师、技术员。

(二) 社会对职教教师能力资格的双重要求, 决定了对其培养的特殊要求

在传统的教育结构情况下, 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学习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 同时为进一步接受教育做准备”。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或者称发现型人才。中等专业学校在过去一个很长时期以来, 把它当作普通教育的中等教育对待, 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即所谓干部。职业教育主要由企业和部门主办的各类技工院校进行, 其教育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各种技工、技师或称发明型人才。而当时的师资来源与这种结构需要是基本适应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普通高等教育主要由该类院校自我培养或相互培养;中等专业学校一部分来源于高等师范院校, 一部分 (主要是专业性教师) 来源于普通高校。各类技工院校的办学主体是部门或企业, 其师资力量一般由部门或企业在工作实践第一线选送, 他们一般都既具备职业专业知识, 又具备职业专业技能。

改革开放以来, 中等专业学校定位为职业学校而与技工院校接轨, 同时, 国家又新组建了一批高职院校, 使得职业院校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而且在规模上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使职业要求不断提升, 但是, 教师的培养基本沿用传统旧模式, 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资质需要的要求, 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 全国各类职业院校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 诸如:创造条件鼓励在职教师自主提高;在相关高等院校脱产进修;到生产、工作第一线实践提高;选送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等。然而, 所有这些措施, 只能称作权宜之计, 还远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和文化历史背景与现状的差异, 制定体现这种差异的职教师资资格标准, 同时应完善现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 明确职业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执行标准的法律责任, 避免一些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利用手中的人事权力将根本不具备资格的人员放在职教岗位上, 影响“教学质量——专业人才的水平与能力——经济社会”的提升与发展。

结合当前实际, 制约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因素如下:一是时间, 职业学校学生数量翻倍增加, 教师职数则长期不变, 个人周授课时20节以上成为正常现象, 备课量大、课时量大、作业量大, 根本无暇自主学习。二是经费, 在一些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省份, 经费投入仅能满足员工工资需要, 学校各项费用仅靠学生学费维系;一些学校的主管部门自身经费捉襟见肘, 无力投资学校, 教师进修更是纸上谈兵;有些学校, 教师在岗位工作十几年未出校门, 何谈提高。三是渠道, 除上述学校采用的教师培训的简单模式外, 专门的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教师资培养的机构偏少, 而且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不够。

笔者认为, 应当以政府为主体, 组建一批不同于普通师范院校的职业师范院校, 至少应当在现有的重点师范院校组建一定数量的专门的院系, 并给其专门的师资配备、专门的设备、设施等, 作为孕育和繁衍符合职业学校教师职业专业化资格标准要求的特殊的“工作母机”, 是当务之急。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会准备性生产力要素, 其发展对一国物质文明乃至整个社会进步起着源动力作用。因此, 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已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特别是在近三十年以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些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定位为中等职业学校, 使职业教育中、高等并举, 其结构日趋合理化, 展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探索其发展规律, 发现不完善之处, 分析主要矛盾, 寻求改革之路, 是为了促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本文以“产业、职业与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理论前提, 认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要以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为导向,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学校应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及实现此“一个中心、两个基础”建设要求的各项条件。

个人站长中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第8篇

作为通信监管机构,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将坚持“一个中心”、创造“两个环境”、强化“三个抓手”、实现“四项目标”的工作重点。即:坚持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心;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狠抓行业转型、市场监管、安全保障三项工作;力促稳增长, 实现江苏通信行业更高水平的新发展;加快调结构, 实现行业转型创新的新成绩;着力惠民生, 实现电信服务水平的新提升;全力保安全, 实现安全保障工作的新突破。

为此,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推动目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为着力点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发展

首先, 加快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十二五”期间我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国内一类地区水平为目标。二是分解细化我省贯彻“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三是实施江苏“宽带中国2014”行动计划。四是积极组织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城市群) 等工作。

其次, 强化规划牵引。一是编制江苏通信业发展滚动规划并督促落实。二是结合“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和4G发展。三是加强行业统计。

最后, 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联合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并出台政策, 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4G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三是推进信息通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以规范市场秩序为关键点切实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 促进电信市场有效竞争。一是完善市场份额预警管理机制。二是继续搭建企业间竞合平台。三是做好规范校园电信营销工作。四是加大电话实名登记工作推进力度。五是积极推动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六是积极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三网融合。七是研究并提出4G业务发展、移动转售试点、移动全业务后的监管举措。

其次, 提升电信服务水平。一是重点治理网络质量、垃圾短信、霸王条款等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抓住“3·15”、“5·17”等时间节点, 引导企业做好电信服务宣传。三是加强12300队伍建设, 优化12300申诉受理系统。四是完善电信服务监督检查机制。五是充分发挥省电信用户委员会作用, 探索建立电信市场的裁决机制。六是稳步推进宁镇扬资费一体化工作。

再次, 深化共建共享。一是以“青奥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龙头, 推进十类重点场所通信建设共建共享向下延伸。二是加强对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工作的专题研究。三是推动住宅小区的共建共进共维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考核体系, 探索第三方参与共建共享模式。

最后, 提高通信建设市场管理水平。一是聚焦重点工程、项目的推进。二是狠抓建设市场规范。三是落实安全责任,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提高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四是不断完善通信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五是组织通信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知识竞赛。

以互联网管理为突破点积极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和重要通信保障工作

首先, 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一是抓好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二是强化技术手段建设。三是强化互联网接入管理, 加大对违规企业处罚力度。四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互联网行业管理专项工作。五是加强通信网络网络安全防护和监测通报。六是继续加强网络正面引导, 开展好文明网站评选、“阳光网络伴我成长”等活动。七是组织召开第二届江苏互联网大会。

其次, 深化网络信息安全责任考核。一是对省级基础电信企业进行检查。二是加快考核在线评测系统的应用。

再次, 做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一是以全力做好南京“青奥会”通信保障工作为重点, 加强应急演练。二是加快专用通信二级网建设。

上一篇:教师三查三思学习心得下一篇:北京地区04执业药师补报名5.11-12日